大陆碰撞成矿理论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__后碰撞伸展成矿作用

2006年12月Dec.,2006 矿 床 地 质 MIN ERAL DEPOSITS第25卷 第6期Vol.25 No.6文章编号:0258-7106(2006)06-0629-23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Ⅲ.后碰撞伸展成矿作用Ξ侯增谦1,曲晓明2,杨竹森2,孟祥金2,李振清2,杨志明1,郑绵平2,郑有业3,聂凤军2,高永丰4,江思宏2,李光明5(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37;2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037;3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 430074;4石家庄经济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31;5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南地质调查中心,四川成都 610082)摘 要 “后碰撞”作为大陆碰撞造山作用的特定过程,以其重要的构造演化标示性特征和强烈的爆发式金属成矿作用,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但涉及后碰撞的一系列重要地质问题,如后碰撞期的构造特征与演化历程、岩浆发育序列和岩石构造组合、伸展成矿作用与矿床系列组合等,尚未得到清楚完好的识别、理解和阐示。
文章系统研究和总结了青藏高原后碰撞造山与成矿作用特征,提出了后碰撞伸展成矿作用的构造控制模型。
研究表明,现今处于后碰撞阶段的青藏高原,中新世以来主要经历了两阶段发育历史。
后碰撞早期阶段主要发生下地壳流动与上地壳缩短(>18Ma):下地壳塑性流动并向南挤出,在藏南地区形成EW向延伸的藏南拆离系(STD)和高喜马拉雅,上地壳强烈逆冲推覆,在拉萨地体发育EW向展布的逆冲断裂系;晚期阶段主要发生地壳伸展与裂陷(<18Ma):垂直碰撞带的EW向伸展,形成一系列横切青藏高原的NS向正断层系统(≤1315Ma)及其围陷的裂谷系和裂陷盆地。
后碰撞岩浆作用以形成钾质-超钾质火山岩、钾质埃达克岩、钾质钙碱性花岗岩与淡色花岗岩为特征,集中发育于冈底斯构造-岩浆带和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
淡色花岗岩与藏南拆离构造有关,其他钾质-超钾质岩浆活动则与EW向地壳伸展有关。
区域成矿预测6陆陆碰撞与陆内隆起成矿区域

大兴安岭 地区中生 代火山岩 浆侵入活 跃,广泛 分布中生 代岩浆岩。
⑷、中国中东部地区广泛的燕山期岩浆 活动,主要在陆陆碰撞带图和3 陆北内山隆地起区带地 广质简图 泛分布的岩浆岩。
中国大陆是多地块复合体,块体之间构造活跃,陆壳活化是中国大地构造的 一个重要特征,中国大陆尤其是中东部地区在晚古生代至中新生代普遍经历 了强烈的活化,表现为岩浆侵入、火山喷发、地热活动、局部断陷等多种表 现形式。
中生代岩浆岩为特征。 ⑵、形成复杂褶皱变形和断裂构造。
⑶、有底劈构造 和变质核杂岩。 ⑷、成矿作用具 有多期性。 ⑸、以变质和岩 浆热液成矿为特 征。
3、主要陆陆碰撞带与陆内隆起带的成矿特征
⑴、西秦岭隆起带—金矿
Yangshan
⑵、东秦岭成矿带
小秦岭地区太华群金矿地质图
⑶、胶东隆起
这两个巨大走滑断层系自中生代以来有显著活动,水平位移量均 在400一500km,对区域的岩石圈结构和物质运动均有重大影响。
Fig. 1.17
/seismo/hayward/wus_fault.gif
San Andreas Fault
John Sheldon
中国地质剖面具有典型三元结构: 基底:太古界—早元古界深变质岩,主要分布在陆内隆
起带。 盖层:中元古界—晚古生界,主要分布造山带边缘。 活化层:中新生代,以陆内隆起带的火山岩浆岩广泛分
布及加型 点式分布型
2、陆陆碰撞带与陆内隆起带地质特征 ⑴、地质特征,以古变质岩出露和分布大量晚古生代与
类似的情况有中国川、藏交界带的玉龙斑岩铜矿 带及北北西—南南东向的走滑断层系统,以及西 北地区的阿尔金走滑断层系。
典型矿床分析
——铜镍及铂族元素矿产
大陆动力学与成矿作用研究现状综述_陈本金

大陆动力学与成矿作用研究现状综述陈本金1;温春齐2;周玉2(1贵州省地震局;贵阳550001;2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摘要: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板块构造学说提供了解释大陆板块边缘成矿问题的理论框架,但对解释板块碰撞后大陆内部演化阶段的成矿作用却遇到了困难。
为此,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对大陆内部的动力学与成矿作用的研究,引起了地质学家的高度重视。
综合分析近年来国内外对大陆动力学与成矿作用研究,其主要研究现状为:板块边缘成矿作用为现代地球动力学演化与成矿作用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仍受到高度重视,但大陆板块内部的成矿作用成了新的研究热点;成矿作用与壳幔相互作用以及重大地质事件密切相关,具有内在联系。
关键词:大陆动力学;成矿作用;板块内部;壳幔相互作用;重大地质事件中图分类号:P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5X (2010)06-0038-04DOI:10.3969/j.issn.1671-055X.2010.06.009Advances in the Research on Continental Dynamics and MineralizationCHEN Ben-jin 1;WEN Cun-qi 2;ZHOU Yu 2(1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of Guizhui province ;Guiyang 553000,China;2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 610059,China )Abstract:Theory of plate tectonic developed in the 1960/s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for explaining mineralization in the continental plate margins,but it i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ing the post-cillision mineralization during the evolutional stages in the intra-plate settings.Therefore,geologists highly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on continental dynamics and mineralization since the late 1980/s.In comprehensive analysising in recent studies at home and abroad on continent dynamics and mineralization,several main research situations have been realized:plate edge mineralization laid a foundation for modern geodynamic evolution and mineralization study,still attached much importance;but the continent internal mineralization became the new research hot topic;mineralization tied by crust-mantle interaction or important geological events,with the inner link closely.Key words :continental geodynamics;mineralization;intra-plate;crust-mantle interaction;important geolojical events引言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板块构造学说,为解决地球科学问题起到了巨大作用。
中国大陆中生代成矿体系

4. 有较多的与地幔沟通的新、老通道。 5. 东部及青藏高原在中地壳 ( 20 km 左右) 普遍存在 Vp
低速层。
中国中新生代大陆构造-成矿具有四类成矿动力学机制:
1. 在大陆边缘大洋板块俯冲及陆-陆碰撞成矿动力学机制; 2. 陆内古构造带重新活动和新构造活动成矿动力学机制; 3. 大陆岩石圈内地幔物质及热能上侵活动成矿动力学机
中新生代大陆内构造-成矿分为以下各类:
一. 东部大陆边缘受大洋板块俯冲而形成的构造成矿带有:
1.大陆边缘新生代弧-陆碰撞构造-成矿带 (台湾中央山脉、 海岸山脉成矿带);
2.大陆边缘中新生代断陷-坳陷盆地构造-成矿带 (黄海东海-南海盆地油、气、煤及海岸砂矿);
3.与中生代太平洋板块活动有关的大陆边缘中生代构造岩浆成矿带 (东南沿海火山岩带 Cu、Pb、Zn、Au、 Ag、U 和非金属矿)。
• 我国中新生代大陆基本地质环境是:
全球构造简图
(示中国东部在全球构造中的位置) (任纪舜等, 1990)
1. 有较大洋地区为厚的地壳和岩石圈:
大洋 地 壳 厚 度 (km) 10 岩石圈底界 (km) 60
东部 30-35
70
中部 40-55 200
青藏高原 68 150
2. 有复杂的地壳结构: 大陆地壳由多时代的地质体缝合、 拼接、碰撞、叠覆所构成,表现出多层结构。
N
Cu Au、Ag
Au 大理 Au
Sb
பைடு நூலகம்
Pb、Au 楚雄
临沧
Au 墨江
0 80 160 km 个旧
思茅
陆 内 变
陈衍景-大陆碰撞成矿理论及应用-2010长春

陈衍景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yjchen@
中科院广州地化所 gigyjchen@
汇报内容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创建碰撞成矿理论
• 验证碰撞成矿理论
• 找矿应用和评价
我国地质 纲要、需 要和特色
• • •
拥有全球最大的两条碰撞造山带 找矿勘查需要——碰撞成矿理论 碰撞成矿研究的世界最佳实验室
早阶段矿物遭受构造变形
中阶段硫化物沿剪切裂隙充填 晚阶段脉体梳状, 张性裂隙
玲 珑 金 矿 地 质
早阶段石英脉 被构造破碎 中阶段硫化物 充填裂隙或空 隙 晚阶段碳酸盐 脉具梳状构造 穿切早、中阶 段矿物组合 成矿发生在挤 压向伸展转变 期,造山型!
煌斑岩成矿后 侵入
4、排他性的同位素证据 铁炉坪银矿 蒿坪沟银矿 康山金银矿
1、矿田或地体尺度的CMF模式
新认识
• • • • • • • • 极性分带 3阶段特点 中阶段最强 挤压变伸展 物质侧向源 流体由深源 变为浅源 模式变异 1/5~25万
陈衍景,1990,1991,1996,1998;Chen YJ et al., 1992, 1998, 2000, 2004, 2005, 2007, 2008
矿石铅同位素显 示,成矿物质来 自熊耳地体以南 UC 的官道口群 --—排他性证据
207
官
道
口 群
15
17 206 204 Pb/ Pb
19
21et al. 2009 Chen YJ Ore Geology Review
天山 望峰-萨日达拉金矿带
流体D ~ 18O:变质雨水
Sample stage
16.0
Tieluping ores
大陆碰撞成矿作用:Ⅰ.冈底斯新生代斑岩成矿系统

( 如角闪榴辉岩 )早期卷入新生下地壳 的幔源物质及 硫化物 的重熔 为斑岩 岩浆提供 了部分金 属 c 、 u和 s 含 Mo , uA ; 岩浆来 自古老 的西 藏镁铁质 下地 壳( 如角闪岩 ) 的部分熔融 , 金属 Mo主要 来 自古老地壳物质的贡献。冈底斯含矿斑
岩均含有不 同成分 的微粒镁铁质包体 ( 伍 )并显示典 型 的长英 质与镁 铁质岩浆 混合 特征。 以 MME为 代表 的含 M , C 富 H 0幔源岩浆 , u 2 或底 侵于冈底 斯地壳底 部 , 为下 地壳熔 融提供 了热和 H 0, 2 或注入 长英质岩浆 房 , 为斑岩 系统 提供 了部分金 属 c u和 S 并提升 了岩浆 氧逸度 。冈底斯 斑岩岩浆 一 , 热液一 成矿系统受控于斑岩就位的地壳环境 。在斑
成明则式斑岩 Mo 矿和努 日式斑岩一 矽卡岩型 MoW—u矿床 , - C 在后碰撞期 (5 3Ma产 生驱龙式斑岩 C — 矿 床。 2 ~1 ) uMo 这些 矿床构成了 3条规模 不等的成矿带 , 分别发育在 冈底斯 的北带 ( 中拉萨地体 )南带 ( 当弧地体 ) 、 泽 和中带( 南拉萨
po ph r - o s s e s i b t r y y Cu M y t m n Ti e
HOU e g a HENG a Ch a Z n Qin ,Z Yu n u n ,YANG hMig n Z i n a d YANG h S n Z ue2
关键词
地质学 ; 斑岩矿 床 ; 围岩建造 ; 深部 过程 ; 成矿作用 ; 大陆碰撞造 山 ; 青藏高原
文 献标 志码 : A
中图 分 类 号 : 6 1 P 1
M ealg n s fc n i e t l ol in st n :P r 工.Ga g eeC n z i tl e ei o o t n a l so et g a t o s n c i i n d s e o oc
大地构造与成矿(陆陆碰撞带)资料

• 这类金矿还在下述几个主特点: • 1)太古宙和早元古宙较多,全世界各地台 区分布,面型 • 2) 1.8-0.6Ga这类矿床较少,有时与古陆增 生有关,呈线状,多为片岩和片麻岩等 • 3) 0.6Ga以后各大陆都有分布,与造山带有 关,线状,多为千牧岩和绿片岩等 • 没有造山带型金矿床小于5千万年
Examples Nevada(L C) Betts Cove, Newfoundland(O) Semail, Oman(K) Burma(Pre-Albian) Mogok, Burma(T), Hunza, Kashmir?
缝合带 仰冲的蛇绿岩 变质的 内陆边缘 区域变质作用,伟 晶岩或霓灰正长岩 构造就位的大陆架 岩石 “s-型超铝花岗岩 Megmatic-meteoric hydrothermal Magmatic 变质岩浆 metasomatic
• 2)成矿特点
• • • •
①以岩浆热液成矿系统为主,矿床类型多样; ②矿化也呈区域性带状分布,但有较宽的分带 ③矿床规模大、中、小均有; ④成矿后因造山隆起受剥蚀的几率较大,因而
其古老成矿系统被保存下来的可能性不如拉伸 构造环境下的成矿系统。 • 中国大陆最主要的内、外生成矿作用是板内伸 展成矿作用,真正与俯冲,碰撞作用相关的矿 床在中国大陆是十分有限的。
• 3) 矿床类型及成矿系列
• ①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有关的铬铁矿矿床系 列 • ②产在被逆冲的蛇绿岩带中;蛇绿岩套中构造 蚀变岩型金矿床 • ③与高压变质作用有关的非金属矿床系列(硬玉 等) • ④与重熔花岗岩有关的锡矿和钨矿 • ⑤产在前陆冲断层带中砂岩型铅锌矿床及层控 铅锌汞锑金矿,产在残留盆地中
• 4)从剖面上来看,中国大陆上的碰撞带普遍存 在楔状构造或称为鳄鱼式构造
题目大陆碰撞成矿理论创建和应用

题目:大陆碰撞成矿理论创建和应用候选单位:1,北京大学;2,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候选人:陈衍景、陈斌、韩宝福、熊小林项目简介:项目属于矿产资源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
基于成矿理论的多元信息综合预测、评价是最佳找矿途径,科学而实用的成矿理论是找矿成败的关键,是矿床研究的核心。
我国大陆碰撞造山带丰富,找矿勘查需要大陆碰撞成矿理论支撑。
然而,传统观点和多数学者认为碰撞不成矿,相关研究薄弱,长期缺乏大陆碰撞成矿理论。
本项目瞄准学科空白和找矿需求,持续研究碰撞成矿30年,创新点及意义是:1、大陆碰撞成矿理论创建。
基于大量矿床解剖研究,根据碰撞造山带P-T-t 轨迹和构造几何学特点,分析A 型俯冲过程的物质迁移规律,建立了成矿省、矿田和矿床尺度的大陆碰撞成矿(CMF)模式,阐明了大陆碰撞体制的优势成矿类型,为碰撞造山带找矿勘查提供了一套成矿模型和主攻目标。
2、碰撞造山带成矿规律揭示。
运用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研究中央、中亚等造山带成矿规律,取得了多项重要创新:①发现矿床集中在主边界逆冲断裂与反向边界逆冲断裂之间,呈现极性分带规律;成矿高峰为挤压向伸展转变期。
②提出包裹体,识别了了甄别矿床类型的流体包裹体标识体系,发现了含多子晶富CO2多种金属造山型矿床的存在及勘查潜力。
③查明了强增生弱碰撞与弱增生强碰撞大陆造山带之成矿类型和岩浆岩特征的差异性,厘定古亚洲洋闭合于石炭纪末至三叠纪初。
④高温高压实验研究证明了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的科学性,发现埃达克质岩浆起源深度大于50km。
3、大陆碰撞成矿理论应用。
用于成矿预测,推动了矿床发现;国际矿床权威称为“陈氏CMF 模式”编入矿床教材,改变了国际矿床教材无中国人所建成矿模型的历史;作为科学依据,支撑了地质勘查和科技计划的制订。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填补了学科空白点,具原创性;产-学-研应用效果突出,具科学性和实用性;20篇论著被SCI他引2344次,平均117次/篇,8篇代表作被SCI 他引1343次,平均168次/篇,显示了学术价值和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第一大 Leabharlann 撞造山带 地质找矿,实施于大陆碰撞造山带,急需大陆碰撞成矿理论 大陆碰撞造山带丰富,是大陆碰撞成矿研究的最佳“实验室”
立项背景和思路
面向地质找矿的重大需求,瞄准多个科学发展的空白,充分 发挥我国大陆碰撞造山带丰富的自然优势 在“碰撞不成矿”的国际环境中,持续研究碰撞成矿20多年 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等部门大力支持
汤家坪
研究应用
4、 拓展造山型矿床概念,揭示3阶段特征,建立元素分带模型 世界首例 造山型银矿
Chen et al 2004 Mineralium Dep
铁炉坪
早阶段矿物遭受构造变形
中阶段硫化物沿剪切裂隙充填 晚阶段脉体梳状, 张性裂隙
研究应用
4、 拓展造山型矿床概念,揭示3阶段特征,建立元素分带模型
缘于碰撞前的陆壳增生强度不同
提 纲
立项背景和思路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 应用和检验 ——研究创新 ——找矿预测 ——教学 历史和未来
找矿应用——验证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的科学性
例1:熊耳山南坡成矿带 1992 年 《 豫 西 金 矿 ..》 预测熊耳山区花山岩体 以南为相当于 D 带的断控 脉状金银多金属成矿带 预测时,该区只有 2 个矿 床(右上图) 现在,预测区有大、中型 金/银/钼等矿床10多个
提 纲
立项背景和思路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 应用和检验 ——研究创新 ——找矿预测 ——教学 历史和未来
研究应用——揭示大陆碰撞造山带成矿规律
1、 厘定大陆碰撞成矿的时间
洋盆 准噶尔-天山 昆仑-西秦岭 斑公-怒江 雅鲁藏布江 中国东部 大洋最终消失事件 C2/C1 (322.8 Ma); Chen, 1997 T3 (220 Ma); Sun et al., 2002 98 Ma (?); Yin & Nie, 1996 66-45 Ma; Yin & Nie, 1996 180Ma;Hsu et al., 1988 成矿高峰 280 Ma 170 Ma 40 Ma 8~22 Ma 130 Ma 时间差 ≥43 Ma 50 Ma 58 Ma 30~48 Ma 50 Ma
× 热水沉积: VMS型和SEDEX型 变质热液矿床 Metamorphic hydrothermal (造山型, Orogenic Type)
韧性剪切带型,构造蚀变岩型,石英脉型……
岩浆热液矿床 Magmatic Hydrothermal
斑岩型,矽卡岩型,爆破角砾岩型,IOCG, 云英岩型,石英脉等脉型
国家973计划 国家攀登计划A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华北大陆边缘造山过程与成矿 大陆碰撞体制的流体作用及成矿效应 新疆天格尔-巴伦台地区金铜成矿规律研究 秦岭中生代流体作用与成矿作用 华北东南部岩石圈减薄与流体成矿研究 太行-燕山造山带中生代岩浆作用的起源 变质玄武岩部分熔融及埃达克岩铜金成矿实验 华北克拉通地壳增厚过程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 秦岭造山带造山型成矿系统比较研究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
4. 板块构造-成矿模式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
大陆碰撞造山体制的3类热液成矿系统
Magmatism, metamorphism and epizonogenism 浅成热液矿床 Epizonogenic hydrothermal
火山岩容矿:HS—LS epithermal 沉积岩容矿:卡林型、MVT,低温分散等
提 纲
立项背景和思路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 应用和检验 ——研究创新 ——找矿预测 ——教学 历史、现状和未来
1984年开始,一直关注、研究大陆碰撞成矿作用 问“来” 知“去”,所谓来龙去脉
过去: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的发展历史
• •
Chen et al.,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0, No.1, P. 1-10 陈衍景等,1999,碰撞造山过程内生矿床成矿作用研究的历史和进展. 科学通 报, 44: 1681-1689
D带
G带
P带
找矿应用
例2:河南夏馆银金铅矿田 据CMF模式和缺位找矿方法 1992年预测夏馆银金铅矿田
(豫西金矿成矿规律第171、184页)
1992,图4-5
1998年后, <100km2的预测区内, 发现3个大型银金铅矿床 (银洞沟、板厂、东洼)
应用——找矿预测
例3:预测河南东沟(八亩地)超大型钼矿床 多次预测八亩地斑岩矿床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
2. 地体/矿田尺度CMF模式
俯冲板片脱水熔融导致不同 类型的流体、 岩浆依序形成 元素/矿床呈 极性空间分带 D→G→P带 成矿3阶段性, 中阶段为主 矿床缺位预测 的依据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
3. 矿床尺度CMF模式
D带断控脉状矿床
BDL为韧脆性转变带, 其深度受区域温压条件 控制,可上下浮动变化 BDL以下为静岩压力, 以上为静水压力;深部 流体上升至BDL时减压 沸腾、水压致裂,使浅 部流体涌入、混合,成 矿物质快速沉淀 流体沸腾、混合的地带 为最佳成矿空间 矿床深部评价的依据
• •
成矿高峰总体滞后于最晚洋盆闭合事件,滞后50Ma左右 与大陆碰撞成矿理论吻合,可由造山带P-T-t轨迹解释! Chen YJ et al., 2007. Ore Geology Reviews 陈衍景,2002,地学前缘;陈衍景等,2004,地学前缘
研究应用
1、 厘定大陆碰撞成矿的时间 固体介质中,应力传递速度大 于热;应力能可转变为热能。 碰撞过程的Tmax总滞后于Pmax 碰撞造山带构造 - 热演化过程, 可分为增压升温、减压升温、 减压降温3个阶段。 物理化学原理决定:减压升温 过程的流体-岩浆-成矿作用最强, 成矿高峰总滞后于洋盆闭合或 碰撞开始!
空白:大陆碰撞造山带
立项背景和思路
大陆碰撞造山带
• 划分板块的四种边界之一 • 板块演化Wilson旋回6个阶段的最后2个 • 缺乏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矿床学》等多个学科均不完善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学科空白,急需填补!
立项背景和思路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我国地质找矿的重大需求
全球第二大 碰撞造山带
1. 预备期(1970年之前)
陈国达(活化),黄汲清(多旋回)
2. 孕育期(1971—1990)
研究应用
2. 揭示大陆碰撞造山带成矿规律
2.5 揭示强增生与弱增生大陆碰撞造山带的成矿差异
构造体制 碰撞-后碰撞 优势矿床类型 斑岩Mo(W)矿床 造山型Ag、Au 卡林型Au Hg-Sb矿床 浅成低温热液型 斑岩Cu-Au矿床 碰撞前 海底喷流钡矿床 各类斑岩矿床 浅成低温热液型 兴蒙(强增生) 三叠纪以后 少 无 无 大量 大量 无 大量 大量 秦岭-胶东(弱增生) 世界第一 中国第一 世界第二 中国第二 无 无 巨量 无 无
教学应用—国外教材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被编入国外教材 并被称为“陈氏CMF模式”
2009
第3章175-178页; 第6章565-567和573-576页; 第9章944-957页(连续引用)
教学应用—国外教材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被编入国外教材
教学应用—国内教材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被编入国内矿床教材
2011年出版
研究应用
2、 限定大陆碰撞成矿的空间,揭示矿床的极性分带规律
碰撞成矿作用限于主边界逆冲断裂与反向边界逆冲断裂之间 秦岭:龙门山断裂与三宝断裂之间,成矿温度由南向北增高
研究应用
2、 限定大陆碰撞成矿的空间,揭示矿床的极性分带规律
研究应用
2、 限定大陆碰撞成矿的空间,揭示矿床的极性分带规律
研究应用
3、 提出判别热液矿床成因的包裹体标志,发现富CO2高盐度包体
大陆内部
水溶液 包裹体
大洋岛弧
含CO2 包裹体 浅成热液 ++++++ 无 无 含子晶 包裹体
包裹体 水溶液 含CO2 含子晶
岩浆热液 +++ + +++
变质热液 +++ ++++ 无
富CO2多子晶包裹体 国外未曾报道!!
南泥湖
(豫西金矿成矿规律,第85, 90, 184页;地学前缘1998,图8)
八亩地岩体现被证实 为超大型钼矿(东沟) 钼储量71.68万吨
应用——找矿预测
例4:驱龙铜矿和冈底斯成矿带——郑有业教授
提 纲
立项背景和思路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 应用和检验 ——研究创新 ——找矿预测 ——教学 历史和未来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
大陆碰撞造山体制的3类热液成矿系统
提出甄别3类热液成矿系统的流体包裹体标志体系
水溶液 包裹体
含CO2 包裹体 包裹体 水溶液 含CO2 含子晶 岩浆热液 +++ + +++ 变质热液 +++ ++++ 无 浅成热液 ++++++ 无 无 含子晶 包裹体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
大陆碰撞造山体制的3类热液成矿系统 大陆碰撞与大洋俯冲体制的3类热液成矿系统的异同
立项背景和思路 矿产勘查实践证明,最佳找矿途径:
科学的成矿理论 + 先进的勘查技术 基于成矿模式的多元信息综合预测评价
成矿模式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找矿工作成败的关键 ——矿床研究的主要任务 ——成矿理论的核心内容
立项背景和思路
当前国际流行的板块构造成矿理论
(Groves等, 1998, 2003; Kerrich等, 2000; Goldfarb等, 2001; Pirajno, 2009)
教学应用—讲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