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矿理论

合集下载

矿床学及其成矿理论发展简史(四)

矿床学及其成矿理论发展简史(四)

势 。1 8 9 3年 波斯 普 尼 曾再 度 集 中
西方 学者认 为 , 从 经 济地 质 学 早使 用岩石 显微 镜 来研 究结 晶岩 ,
在 矿 床 与 火 成 岩 密 切 相 关 的 论 题 过渡 到矿床 地质 学 , 从 描述 阶段 演 并 定 量 解 释 了 一 些 复 杂 的 地 质 现
大 气水下渗加 热再上 升 成矿 理论 , 影 响很 大 。这些 史料反 映 出 系统逐 步 完善 , 加 之 测试 分析 方 法 点 :“ , 他 认 为 :岩 浆 水 在 成 矿 中 这 一 时 期 矿 床 学 的理 论 基 础 ( 原 的进 步 , 有条件认 识 到矿床 的时 空 理 论 ” 大 多数 矿床是 借 助地 表 理、 原 则及 其 方 法 论 ) 似 乎 还 不 够 分 布 与 构 造 之 间 的 制 约 关 系 , 得 以 作 用较 小, 迁移 和沉 积 水产 生的 , 地表 水向 下渗入 地球 深 成熟, 虽然总结 了相 当有成 效 的矿 探 索成矿 元素 的 来源 、 使金 属从 岩石 中溶 解 床 实例 , 但 作 为 一 门独 立 学 科 , 有 作 用 ,加 深 了对 成 矿 机 制 的 了 解 , 部 变成热 水 , 然后 上升 、 在 裂 隙或 孔 洞 中 些立论 还 比较 薄弱 , 特 别是 流行 的 并使 矿床 学 作 为 一 个 门独 立 学 科 出来 , 沉积 。这 一 理 论 有 力 地 支 持 了 比 理 论 与 学说 , 还 未得 到更 多 学者 的 的逻辑理 论 条件 已趋 向 于成 熟 。


如 与 火 山 活 动 有 关 的 中 深 成 影 响 , 他 曾提 出过 金 属 矿 床 是 接 触 两 大 因 素 :一 是 北 美 学 派 , 它 以 组 合 .

成矿理论

成矿理论

• 对包裹体进行分析,研究成矿温度、压力、
pH、Eh以及含矿流体成分等。
• 用同位素地质学方法确定成矿时代、成矿 物质来源,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等。
• 对有关成矿、成岩过程进行模拟实验。
• ③ 综合分析
• 在野外和实验室工作基础上,对各种数据、资料、 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与对比,编制综合性的图件和 专题性图件,如地质图、岩相古地理图、构造裂 隙系统图、岩浆岩及岩相图、围岩蚀变图,成矿 阶段与矿物生成顺序图(不同成因的矿床需编制 的图件不一样),以及各种辅助图件,总结矿床 成因、矿床和矿体的时空分布规律,对找矿勘探 工作提出建议。
• 2)成矿理论研究采取的方法和手段方面的进展
• 测年、测温、测成分手段;观测范围:陆-海;地表-地壳- 地幔-地核;方法:物-化-遥
• 实验 观察 分析
• 3)成矿理论研究思路方面的进展 • 水火之争 同生与后生之争 (人类的总体认识水平有关)
5、成矿理论的研究内容
• 翟裕生(矿床学的百年回顾与发展趋势(2000)
• 如沉积成矿理论,变质成矿理论,热水沉积成矿 理论,火山成矿理论等
• 3)对特殊的地质环境、某一时期所形成的矿 床组合、形成分布规律的总结--成矿系列理 论
• 翟裕生关于成矿系列的概念:矿床成矿系列是 指在一定地质单元内的某一地质发展时期,与 一定地质作用有关的不同地质演化阶段,相应 地在不同地质部位形成的,但有规律分布的,相 互间有成因联系的不同矿种、矿床类型的一组 矿床或矿群.
• ② 室内研究
• 用反光和透射光显微镜鉴定、研究透明与 不透明矿物的种类、结构构造、生成顺序 和形成方式(如草莓状黄铁矿)。
• 用各种化学分析方法、发射和原子吸收光 谱、X光荧光分析、中子活化、电子探针和 离子探针等分析方法,确定有关岩石和矿 物的化学成分及矿物微区的化学成分。

成矿预测基本理论

成矿预测基本理论

一、成矿预测基本理论1.相似类比理论相似类比理论是指在相似的地质环境下,应该有相似的矿床产出,如一定种类的矿床及其共生组合特征,在相同的地区范围内应该有相似的矿产资源量。

依据于这一理论,在进行矿产资源评价时,就可以运用研究程度较高、地质资料丰富的矿床所取得的有关认识去推测研究程度较低、地质资料比较有限的同类矿床的成矿前景和可能的资源量等。

2.求异理论求异理论是相对于人们熟知的相似类比理论而提出,其主要是指一些新类型、特殊类型或超规模(巨型、超大型)的矿床皆产于特殊的地质环境中,这种特殊的地质环境具有与周围地质环境截然不同的地质结构和要素,构成所谓的地质异常。

在找矿评价中,从总结、研究和探求地质异常入手,进而进行成矿可能性分析。

求异理论强调的是地质体(地质环境)的不同之处对成矿的影响及作用,它对于找寻评价新类型、特殊类型、超大型的矿床具有特殊的指导作用,而相似类比理论只能指导人们进行已熟知的同类型矿床的找寻评价工作。

3.定量组合控矿理论定量组合控矿理论是指成矿不是由单一因素,也不是由任意几个因素的组合完成的,而是由必要和充分的因素的耦合而完成的,但这种“必要和充分”的因素的组合对于矿产勘查工作者往往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找矿成功概率,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查明控矿的定量组合因素。

在进行某一地区或某一矿区的成矿前景或资源潜力评价工作时,按照定量组合控矿理论,首先应全面地分析有关控矿地质因素并掌握这些因素对成矿的贡献及其相互之间的耦合关系,尽可能定量地研究控矿因素组合,而不是仅限于定性分析和判断。

在地质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一些地区成矿,而另一些地区可能无矿,这是因为相似的地质条件并不一定是成矿的充分条件。

一般地说,一个地区成矿概率的大小与成矿的有利因素的种类及其耦合有关。

“定量”是任何一门科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及基本要求。

按照定量组合控矿理论,在进行矿产预测时应该充分提取、构置、优化各种控矿要素及各种信息,并采用一定的先进技术手段进行综合的定量处理,定量地把握各种因素在成矿中所起作用的大小、性质、参与程度等,以提高评价结论的准确程度。

铀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探讨

铀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探讨

铀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探讨
铀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是一个复杂而多学科交叉的领域。

以下是对铀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的一些基本探讨:
一、铀成矿理论
1. 铀成矿的地球化学条件:铀在地球上广泛分布,但并不是所有地区都能形成铀矿床。

铀成矿需要特定的地球化学条件,如适当的温度、压力、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等。

2. 铀成矿的地质条件:铀矿床通常形成于特定的地质环境中,如沉积岩、变质岩和火山岩等。

这些岩石中的铀含量较高,且易于被还原成可溶性的铀化合物。

3. 铀成矿的物理化学过程:铀成矿过程中涉及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如铀的溶解、迁移、沉淀等。

这些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压力、pH值、氧化还原电位等。

二、找矿方法
1. 地质调查:通过地质调查,了解区域的地质背景、岩石类型、构造特征等,为寻找铀矿床提供线索。

2. 地球化学测量:利用地球化学测量技术,测定岩石中的铀含量,判断是否有铀矿床存在。

3. 地球物理测量:通过地球物理测量技术,如重力测量、磁法测量等,可以发现地下隐伏的铀矿床。

4. 遥感技术:利用遥感技术对地表进行成像和分析,可以发现与铀矿床相关的地质信息和异常。

5. 探矿工程:通过探矿工程,如钻探、坑探等,可以直接揭露地下矿体,确定铀矿床的规模和品位。

总之,铀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领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我们对铀成矿理论的认识将更加深入,找矿方法也将更加高效和准确。

“多岛弧盆系”构造成矿理论

“多岛弧盆系”构造成矿理论

“多岛弧盆系”构造成矿理论一、内容概述从70年代起,国家部署了一系列重大区域地质调查、资源评价与科学研究计划。

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及相关单位历经40余载的青藏高原及邻区野外调查和综合研究,相继完成了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和地质-资源-环境等基础地质图件编制系列成果。

经进一步研究,发现厘定青藏高原存在21条蛇绿混杂岩带和一系列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岛弧和盆地,通过与东南亚弧盆系基本地质特征的对比研究,对国内外长期基于5条缝合带和冈瓦纳大陆裂离的地体拼贴“传送带”构造模式、动力学机制进行了重大修改,原创性地提出“多岛弧盆系构造观”,将由大洋岩石圈俯冲形成的前锋弧及其陆缘一系列火山弧、岛弧、海山、地块和相应的弧后洋盆、弧间盆地及边缘海盆地组成,具有特定时空结构、组成和演化特征的构造系统称为多岛弧盆系构造。

大陆边缘多岛弧盆系构造是大洋岩石圈向大陆岩石圈构造体制转化的标志,多岛弧盆系中弧后或弧间洋盆消减、弧-弧或弧-陆碰撞的岛弧造山作用实现大陆边缘增生,并最终转化为造山系,弧后或周缘前陆盆地的形成是盆-山转换的重要标志。

二、应用实例1.依据“多岛弧盆系构造成矿论”的理论认识,以青藏高原区域地质调查提供的最新建造类型、岩浆岩构造组合、蛇绿混杂岩带、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等为基础,建立了青藏高原大地构造相的划分方案及理论体系,重建了青藏高原大地构造格架。

以板块构造、地质演化历史发展阶段论、大陆边缘多岛弧盆理论及盆山转换为指导,以大地构造相分析为主线,以沉积相、古地理要素为载体和优势相方法,提出班公湖-双湖-怒江-昌宁为特提斯大洋主俯冲带,北部的陆缘系统包括早古生代秦祁昆弧盆系、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北羌塘-三江弧盆系,南部陆缘系统为中生代冈底斯-喜马拉雅弧盆系的“一个大洋、两个大陆边缘、三大多岛弧盆系”特提斯形成演化模式,为青藏高原成矿带的精细划分提供了科学依据,对青藏高原正在开展的7个国家级成矿区带的规划部署、勘查评价提供了科学支撑。

现代成矿理论成矿理论进展

现代成矿理论成矿理论进展

现代成矿理论与成矿理论进展成矿理论是研究矿床形成和矿床富集规律的理论体系,是地质学和矿产勘查开发中的重要研究内容。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成矿理论也在不断发展。

现代成矿理论则是在传统成矿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矿床形成机制和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和成果。

传统成矿理论的发展传统成矿理论主要是指20世纪前半叶建立起来的成矿学理论体系,如岩浆活动、热液作用、沉积作用等理论。

这些理论为矿床预测和勘查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比如对于一些复杂的矿床类型,难以进行合理的解释和预测。

现代成矿理论的创新现代成矿理论在传统成矿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许多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对矿床形成机制和作用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其中,包括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矿床研究技术等方面的新技术的应用。

这些新技术手段为矿床研究和勘查工作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依据,使成矿理论得到了更新和完善。

现代成矿理论的关键内容现代成矿理论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球化学与同位素地球化学:地球化学研究了不同岩石和矿物中元素的分布规律和地球化学反应过程。

同位素地球化学则通过同位素比值研究了矿床形成过程中不同物质来源和演化过程。

2.矿床成因模型:现代成矿理论在矿床成因模型研究中,结合了多种成矿作用力学和热力学模型,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提出了多种矿床成因模型。

3.矿床勘查技术:现代成矿理论的研究方法也包括了多种矿床勘查技术,如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遥感勘查等技术手段,使矿床勘查工作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

4.矿床资源评价:现代成矿理论还包括了对矿床资源评价的研究,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和方法对矿床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

现代成矿理论的应用现代成矿理论在矿产勘查开发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特别是在矿床勘查和资源评价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发现和突破。

通过现代成矿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可以提高矿产勘查开发的效率和准确性,为我国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提供了更多的科学依据。

6.喷流沉积成矿理论

6.喷流沉积成矿理论
20世纪60年代,在非洲与阿拉伯半岛之间,经缓慢扩张形成的红海 海渊,发现了规模巨大的多金属矿床和含金属热卤水(Bischoff, 1969)震动了整个地学界,激起了人们对现代海底热水成矿作用的 极大兴趣。自20世纪}0年代发现红海海底硫化物矿床以来,目前勘 查表明,红海卤水池含金属沉积物,是己知最大的现代海底硫化物 矿床。其中,亚特兰提斯矿床,约有1亿吨硫化物及氧化物沉积。 与此同时,在东太平洋脊沉积物中,亦发现了热水金属组分。
第六章 喷流沉积成矿理论
第一节 古今海底喷流沉积成矿理论 一、现代海底喷流沉积成矿作用与硫化物矿床 二、古海底喷流沉积块状硫化物矿床类型与标志特征 第二节 喷流沉积成矿地质理论 一、概述 二、二元结构 三、含矿热水喷流沉积岩系 四、管道系统 五、层状硫化物热液自交代作用 六、晚期热液活动与交代作用 七、多喷口席状-块状矿化 八、铜金矿化与组分迁移演化 第三节 喷流沉积成矿地球化学理论 一、岩石化学标志与特征 二、稀土元素 三、流体包裹体 四、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年龄
大于日本整个北鹿盆地黑矿矿床总储量(7000万t)。
矿床主要为含金属沉积物,伴有硫化物、硫酸盐、氢 氧化合物和碳酸盐,及大量热卤水,尚可见到块状硫
化物烟囱碎屑。主要矿物组合为铁蒙脱石、赤铁矿、
硫化物(闪锌矿、白铁矿、黄铜矿、黄铁矿)、重晶石、 石青、磁铁矿和富锰菱铁矿等。
第一节 古今海底喷流沉积成矿理论
第一节 古今海底喷流沉积成矿理论
一 、 现 代 海 底 喷 流 沉 积 成 矿 作 用 与 硫 化 物 矿 床 经过对全球50000km长的大洋中脊约1%地区的详细勘查,发现了一百 余个海底金属矿床及热液区。已知的热液区,主要分布在东太平洋。在 那里,大多数喷出门发育在洋脊隆起的中间谷地中,热液流体直接从火 山岩(主要为玄武岩)基底中喷射出来。目前研究最多的地区,是北纬 21°N处的东太平洋隆起。其中一个典型丘堤-烟囱联合体,含有2000t 的硫化物。在东太平洋隆起13°N处,沿20km长的轴向盆地地段,已 查出80多个单独的硫化物堆积体。目前所发现的、可能也是最大的丘堤 -烟囱矿床,发育在大西洋中脊中部26°N处的TAG热液田中,一个单个 矿床,估计含有450万吨硫化物。 现代海底硫化物丘堤-烟囱矿床的发现.不仅证实了关于火山成因块状硫 化物矿床成因的热液喷流沉积模型,而且为阐明成矿过程提供了新的依 据。最重要的进展,还包括热液的化学和物理数据测定结果,以及根据 这些数据模拟热液系统和热液矿物的沉淀作们发明的pH及Eh传感 器,安装在海底热液喷口烟囱内,建立观测站,长期测定尚未与海水混 合的海底热液的物理化学参数及其变化。这将大大提高对海底热液成矿 理论的研究水平。

成矿动力学理论基础

成矿动力学理论基础
• 找矿勘查之必需
现代找矿勘查的成功概率并不高,每10000个勘查项目只 有1~2个最终演化成可赢利矿山,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没有 有效地提高找矿勘查的成功率,其主要原因是我们对导致矿 体形成并定位于某一位置的动力过程缺乏详细的了解,而且 现代地球科学和地球探测技术也没有为我们提供足够的了解 成矿动力学过程的知识和技术, 只有发展动力学研究,才有 可能实现这一点。大气动力学对气象预报的贡献。
地质动力学 (geodynamics)
Geodynamics,国内称为地球动力学, 主要研究地球及其各圈层 的运动及其原因。这实际上是不确切的。
澳大利亚地质动力学合作研究中心(Australia Geodynamics Cooperative Research Centre)给出的定义为,Study of the changes that occur to and within bodies of rock under the influence of geological processes. These geological processes include tectonic and gravitational stress (which cause displacements and deformations), thermal fluxes (which cause metamorphism and melt of rock), fluid flows (which cause movement and convective circulation of mineral-laden water, hydrostatic stress and hydro-fracturing) and chemical reactions (which cause alternation, mineral solution and mineral deposition). There are strong feedback interaction (couplings) between these processe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成矿作用—以波尔盖拉金矿床及高松山金矿床为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成矿作用—以波尔盖拉金矿床及高松山金矿床为例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是金、银矿床的一种重要类型。

按林格伦(1922,1933)对浅成热液的定义,这类矿床包括贵金属(碲化物或硒化物)、贱金属、汞和辉锑矿等矿床,矿床是在低温(小于200℃)和中压条件下从有火成喷气的含水溶液中形成的,是指发生在浅处并常在火山岩中定位的矿化体,常出现一些不协调的矿物组合,即在同一矿床中同时出现高温矿物组合和低温矿物组合。

现代矿床学研究认为这类矿床普遍存在过较高的成矿温度(200~300℃),有时可达400℃,成矿压力低于112MPa。

尽管如此,现在仍然沿用了/浅成低温这个术语,但概念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并不意味着这类矿床必须形成于低温(如小于200℃)条件下。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包括火山、次火山热液矿床,热泉型矿床以及微细浸染型矿床。

前两类矿床的成矿围岩通常为火山岩、次火山岩。

后一类矿床的成矿围岩为碳酸盐岩和碎屑岩。

本文将只讨论前两类矿床。

目前比较流行的分类如下:Silberman等(1986)将浅成热液矿床划分为高硫和低硫的富矿囊型以及高硫和低硫热泉型;Heald等(1987)分为明矾石-高岭石型(酸性硫酸盐型)和冰长石-绢云母型;Bonham(1986)将这类矿床为低硫型、高硫型和碱性岩型。

其中以Heald的分类和Bonham的分类应用最广。

1.成矿背景及成矿作用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形成的构造环境主要为岩浆弧和弧后的张裂带。

这种岩浆既可以是陆缘岩浆弧,也可以是岛弧环境。

这样的构造在全球主要有3条,即:环太平洋成矿带、地中海-喜马拉雅成矿带和古亚洲成矿带。

在环太平洋东西两带均发育有火山、次火山内外两条带。

在环太平洋东带,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除沿美洲西海岸岩浆弧分布外,在弧后几百公里有一条平行于火山弧的弧后引张带。

该带在不同地段表现形式不同,在北美,表现为盆地-山脉省,正断层广泛发育,地堑(盆地)和地垒(山脉)相间平行排列,其双峰式火山作用表明拉张应力场的存在,系弧后裂谷作用早期阶段的表现。

盆岭省为北美一条长700 km的裂谷系的一部分。

包括哥伦比亚河玄武岩的运道岩墙和斯内克河平原西部的地堑。

在南美的安第斯山脉东侧,有大片高原碱性橄榄玄武岩发育,说明在火山弧的内侧,弧后引张作用广泛存在。

在西太平洋也存在两条成矿带,一条从日本列岛经我国台湾、菲律宾、加里曼丹岛、巴布亚新几内亚及所罗门群岛,形成于岛弧环境。

日本的菱刈、串木野、春日,中国台湾的金瓜石矿及新西兰的豪拉基矿带,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波尔盖拉矿均属该成矿带。

另一条成矿带分布在大陆内部,从俄罗斯鄂霍茨克北缘,经我国东北东部,南至华南地区。

我国一些重要矿床如二道沟、五凤、山门、冷水坑、遂昌、治岭头、大岭口、紫金山、梅仙、嵩溪等矿床即产于这一成矿带中。

在环太平洋带,虽然分布在东西太平洋两岸的浅成低温热矿床数目近于相等,但分布在岛弧和大陆边缘的矿床数明显不均衡,其中14个超大型矿床中有10个分布在大陆边缘。

分布在岛弧区的矿床全部为金矿,而以银为主要开采金属的矿床只有两个分布在大陆边缘。

成矿作用形成于复杂的地质环境中,一般与两个或多个方向发育的几个世代的断层或裂隙有关。

矿床产出位置受区域性深大断层控制,多数情况下区域性大断层与火山口交汇部位是成矿的有利部位。

大多数情况下,矿床并不直接产于深大断层中,火山口环形边界控制了某些金矿床的分布。

这类矿床中均发育有断层或破裂,大多数为正断层,浸染状矿化主要产于孔隙度很高或破裂密集发育的部位,层面构造也是重要的控矿构造。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成矿时代一般较新,大多数形成于第三纪。

形成于太平洋东岸岛弧的矿床比西岸大陆边缘的矿床平均年龄要晚。

东太平洋岛弧区金矿床的形成年龄一般小于20Ma,美洲西部的成矿年龄主要为39~10 Ma。

我国东部浅成低温热液金、银矿床的成矿年龄为145~67 Ma,如二道沟金矿、五凤金矿、浙江遂昌金矿、福建紫金山金矿、粤东北嵩溪银锑矿等均形成于侏罗-白垩纪。

这段时期可能是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形成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形成年龄较新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这类矿床形成较浅,容易被剥蚀,矿床不易被保存造成的。

随着时代变老,矿床数目越来越少,在前寒武纪地体中,浅成低温型金属矿在加拿大安大略的Cobalt地区,苏必利尔湖的Silver湾,和加拿大西北地区的大熊湖Bathurst湾区的那些小而富的银-钴-镍矿床就表现出很多这类矿床的地质特征。

某些太古宙绿岩型金矿,如安大略省的Hemlo的那些矿床和南非的Muchison山脉的那些矿床,具有特征的低温浅成热液元素组合,包括Sb、Hg、Bi、As。

这些矿床可能代表一种与大陆火山伴生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太古宙原始同类物。

中国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的矿化深度普遍较浅,反映该型金矿的浅成特点。

如不考虑长期剥蚀作用的因素,矿体多赋存于近地表或地表下100~1000m范围内,国外少数矿床矿化深度可达2km。

矿体主要以脉状为主,包括复杂的树枝状脉、板状脉、细脉和网状脉,其次为浸染状矿层和产在爆发角砾岩状的细脉浸染状矿筒、囊状透镜体。

矿石一般为贫硫化物型,含金品位变化较大。

主要矿石矿物为自然金、自然银、银金矿和(载金)硫化物(矿物)等,如:黄铁矿、方铅矿、黄铜矿等;脉石矿物为石英、玉髓、绢云母、方解石、明矾石、冰长石等。

而以玉髓、明矾石、冰长石等为较具特征的标志性矿物。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的矿化常常发生在具有良好分异的火山岩区、陆上火山碎屑岩和许多小型的次火山侵入体内。

矿化方式为脉状、网脉状和浸染状,不同的矿化方式多共存于一个矿床中,而以一种方式为主。

有些矿床的矿化具有分带性,地表为热泉沉淀,向下为浸染状及网脉状矿化,最下部为脉状矿化。

网脉状矿化多发育于构造拐弯、交汇和构造切割脆性岩层的部位;浸染状矿床的矿化产于蚀变围岩中,矿体与围岩渐渐过渡。

冰长石-绢云母型矿床只有少数是浸染型矿床,而石英-明矾石型矿床则以浸染型矿床居多。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围岩主要是一些陆相火山岩(次火山岩)。

这些赋矿岩石具有偏酸性或碱性的特点。

低硫化的冰长石-绢云母型金矿床的围岩是典型的钙碱安山岩、英安岩、流纹英安岩或流纹岩;高硫化的石英-明矾石型金矿床围岩主要是流纹英安岩,这说明该类型矿床的围岩可能就是提供成矿物质和能量的深部侵入体的一个连续整体。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热液蚀变十分明显。

综合全国各地该类型金矿床的研究发现其围岩蚀变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其次为高岭土化、冰长石化、明矾石化。

另外,在中国东北地区还有发育普遍而强烈的萤石化。

金矿化常与硅化有关而且十分普遍,似乎硅化成了该类型金矿成矿的一个必要条件。

围岩蚀变一般还具有明显的分带性。

Bonham 等关于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分类就是基于其蚀变矿物组合的不同而划分的。

冰长石-绢云母型矿床在靠近网脉、裂隙附近主要发育钾长石化(特征矿物即是冰长石)、硅化(石英、玉髓)和绿泥石化;向外依次为绢云母化带、青盘岩化带。

这一围岩蚀变作用是由近中性的热水或天水促发的,含矿流体呈中-弱酸性,具低的盐度和低硫的特征。

石英-明矾石型矿床在靠近网脉、裂隙附近主要发育硅化和高级泥化(主要是明矾石和高岭石,其次为叶腊石、地开石等);向外依次为泥化带、青盘岩化带。

有关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成因,多年来已经提出了多种成因模式及假说,有代表性的包括:岩浆热液成因说、同源说、沉积改造成因说、大气降水成矿模式及热泉沉积模式说等等。

虽然我们已经知道区域构造背景是该型金矿形成的一个重要控制因素,但是不同类型的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热液流体是如何在这一背景下最终定位形成的,仍然是一个关于成矿流体来源、运移、沉淀的问题。

但是,目前为止人们还不太清楚流体混合是如何导致矿石和脉石的沉淀,或者使成矿物质在地下热水中富集的。

从已有的发现及研究来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的成矿系统被认为主要是与岩浆弧区的火山)次火山活动及晚古生代后的碰撞造山期的岩浆活动有关。

总之,该类型金矿的成因与各类岩浆岩的关系十分密切,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斑岩及碱性岩的研究上。

Sillitoe(1997)在对环太平洋区的大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研究时指出,大约20%的该类型金矿与碱性岩有关,而这类岩石在整个太平洋地区分布不超过3%。

与斑岩型矿床关系的探究来自这样的事实: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深部发现大量的斑岩型矿化,或者在斑岩型矿床附近发现大量的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

如中国著名的福建紫金山Au-Cu矿区及吉林延边的小西南岔Au-Cu矿床等。

对此,Sillitoe(1990,1997)认为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与斑岩型矿床属于同一成矿体系,前者的深部为斑岩体及有关矿化,后者为前者的形成提供热能及部分成矿流体,从而建立了两者的关系模式; Eaton(1993)更是指出:浅成热液系统与斑岩矿化之间具有成因联系,并指出酸性硫酸盐型矿化系统是斑岩铜矿热液系统在浅部的表现。

Corbett(2002)则用图解方式展现了岩浆弧背景下浅成低温热液型Au-Ag矿床、斑岩型Cu-Au矿床和矽卡岩型矿床形成的理想概念模式。

中国一些专家学者也指出,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向深部可以转变或过渡为斑岩型矿床,并提出火山-次火山-侵入-热液(热泉)与斑岩成矿作用的关系需要运用程裕淇的成矿系列思想来分析,才能得出较为合理的解释。

另外,近年来还有学者就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与卡林型金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认为卡林型金矿与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的主要区别是它们的主岩不同。

2.波尔盖拉金矿床波尔盖拉金矿床位于巴布亚新几内亚高地的恩加省(5°28′S、143°05′E),距离西高地省省会芒特哈根约130km,矿床金储量为410Mt,银储量为890t,金平均品位27g/t。

矿床的金矿化主要表现为中低温矿化作用,并与浅部基性的波尔盖拉碱性侵入杂岩体有关。

波尔盖拉金矿位于新几内亚造山带内。

该造山带位于澳大利亚板块东北部边缘,是印澳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及其它一系列小板块如卡洛琳板块和菲律宾板块之间的界线。

该造山带在三叠纪—侏罗纪之后开始形成,并在中新生代经历了一系列的弧陆碰撞过程,形成了造山带目前的形态。

矿区内地层主要为白垩系Chim组,以富含黑色和黑灰色、层理发育的浅海相粉砂质沉积物为特征。

地层岩性主要为含炭的粉砂岩,还含有少量黑色杂砂岩、崩塌角砾岩,角砾主要成分为黑色粉砂岩和页岩,基质成分与角砾相似。

在矿区西南和西北部的钻孔中还发现少量棕色泥岩。

此外,在区内还可见少量钙质沉积物。

在区内侵入岩体周围发现大量被蚀变的沉积物,是绢云母—白云石化蚀变的产物,蚀变更强烈的沉积物呈红色、绿色,主要在钻孔中可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