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肠内营养
早产儿肠内营养管理

加强多学科团队协作
建立由新生儿科医生、护士、营养师 和药师等组成的多学科团队。
定期召开团队会议,讨论肠内营养管 理中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团队成员共同制定肠内营养计划,确 保营养支持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鼓励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提 高整体工作效率。
定期质量评价与反馈
设立肠内营养管理的质量评价指标,如营养摄入量、体 重增长情况等。
育。
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补充
03
对早产儿神经系统发育有重要作用,可通过母乳或配方奶进行
补充。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喂养不耐受预防与处理
缓慢增加喂养量
根据早产儿的耐受能力, 逐步增加喂养量,避免一 次性过多喂养导致不耐受。
调整喂养方式
采用持续胃管喂养或间歇 胃管喂养等适合早产儿的 喂养方式,减少不耐受的 发生。
延续性护理支持途径
出院后随访
建立早产儿出院后随访制度,定 期了解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和喂养
情况,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线上咨询平台
利用互联网医疗平台,为家庭提 供线上咨询和答疑服务,及时解 决喂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家庭教育讲座
定期举办早产儿肠内营养管理相 关的家庭教育讲座,提高家庭成 员的喂养知识和技能水平。
社区支持网络
与社区医疗机构合作,建立早产儿 肠内营养管理的社区支持网络,为 家庭提供便捷的医疗资源和服务。
06 质量改进与安全管理策略
制定标准化操作流程
01
02
03
04
明确肠内营养给予途径、剂量 和速度等关键操作点。
制定详细的肠内营养配方及制 备方法。
确立肠内营养过程中的监测和 评估标准。
提供操作人员的培训和指导, 确保流程的正确实施。
超低出生体重儿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干预策略

超低出生体重儿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干预策略超低出生体重儿是指出生体重<1000克的早产儿。
由于胃肠功能未发育完全、特殊的营养需求等原因,这类婴儿常常需要通过肠道途径获得充足的营养支持。
肠内营养支持是婴儿生命和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对超低出生体重儿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指在婴儿出生后的48小时内通过腹腔或脐静脉输入混合营养液,同时保持肠道通畅,利用微量元素、营养素和脂肪酸等营养物质通过肠道给予婴儿营养支持。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不仅可以促进胃肠道的生长和发育,还可以降低感染、炎症和结构性肠病的发生率,提高婴儿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
护理干预策略如下:1. 胃肠功能和营养评估对于超低出生体重儿,早期评估胃肠功能和营养状况是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干预的基础。
评估内容包括肠道运动、排便情况、吸收利用能力、营养摄入等。
针对婴儿不同的营养需求和生长情况,根据肠内营养支持的规划和实施,实现个体化的营养支持。
2. 肠内营养液选择早产儿的胃肠道功能未充分发育,因此,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应选择低渗肠内营养液,避免肠道充血、纤维化和肠道损伤等不良反应。
应优先选择乳清蛋白和植物蛋白为主的肠内营养液,以保证婴儿的质量和量。
此外,在营养液中添加益生菌有利于维护肠道微生物平衡,促进肠道健康。
3. 肠内营养支持的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实施需要综合考虑婴儿的胃肠功能、口服进食情况、营养需要等因素,制定适当的方案。
通常从10-20ml/kg/d开始给予肠内营养液,逐渐增加到目标量,同时关注肠道通畅的情况,及时调整营养液配方、剂量,预防和治疗肠道闭塞等併发症。
4. 肠道通畅的维护早产儿的肠道易发生闭塞、水肿等情况,肠道通畅性是保证肠内营养支持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对于闭塞的婴儿,应采取保守治疗如体位调整、按摩以及应用轻柔灌肠等方法,以保持肠道通畅。
同时应定期观察婴儿的肠道排便情况和腹部情况,及时发现肠道併发症。
5. 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早产儿容易发生併发症,如肠道闭塞、肠胃胀气、脾功能亢进等。
早产儿和极低体重儿肠内外营养支持

次数
2h
(12~72h)
配方乳或 全张人乳
每隔1次喂养增
加1ml至最大5ml 2h
每隔1次喂养增加 1ml至最大10ml
2h
(150ml/kg)
全张配方乳 或人乳
10~15ml
2h
20~28ml 2~3h
10~14天
对750g更长
7~10天
21
LBW儿的喂养 (二)
时间
首次喂养
以后喂养
最后喂养方案 达全量喂养时间
营养时间(d)
拔胃管时间(d)12.2±8.3
31±11.2 <0.05
住院天数(d) 28.3±14.9 41.7±19.8 >0.05
14
肠内喂养的条件
无明显腹胀 无腹膜炎体征 鼻胃管引流或呕吐物无胆汁 有肠蠕动存在证据 无胃肠道出血 无肠梗阻 患儿心血管、呼吸、血液等情况稳定
15
2. 静脉供给氨基酸 3. 应用外源性胰岛素
34
肠外营养的葡萄糖输注 (三)
■ ELBW儿葡萄糖输注方案
1. 开始6mg/kg.min,若能耐受 逐渐增加至10~12mg/kg.min 若发生高血糖,减少GS输注速率
2. GS输注速率<3~4mg/kg.min,开始 应用胰岛素
3. 胰岛素剂量:0.5~1mU/kg.min, 维持血糖水平80~120mg/dl
(g/dl)
脂肪 1.63±0.23 3.68±0.4
(g/dl)
乳糖 5.96±0.2 6.49±0.21
(g/dl)
能量 51.4±2.4 65.6 ±4.3 (kcal/dl)
19
早产母乳营养素和矿物质的含量(二)
早产儿肠内营养管理 (2)

养的效果。
02
早产儿肠内营养的种类与选择
母乳
总结词
母乳是早产儿最佳的营养来源,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免疫 活性物质,有助于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和预防疾病。
详细描述
母乳中的营养成分比例适宜,易于消化吸收,有助于早产儿 快速生长和发育。此外,母乳中的免疫活性物质可以增强早 产儿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的风险。因此,能提供足量母乳的 情况下,应优先考虑母乳喂养。
鼻饲喂养
总结词
鼻饲喂养适用于无法自行吸吮或吞咽的早产儿,能够提供充足的营养,促进肠道发育。
详细描述
鼻饲喂养是指通过鼻腔插入胃管,将营养液直接输送到胃内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无 法自行吸吮或吞咽的早产儿,能够提供充足的营养,满足宝宝生长发育的需求。鼻饲喂 养时需要注意控制喂养量和速度,避免过度喂养或喂养不足。同时,需要定期检查和清
早产儿肠内营养的并发症与处理
喂养不耐受
总结词
喂养不耐受是指早产儿在接受肠内营养时出现的一系列消化系统症状,如腹胀、 腹泻、呕吐等。
详细描述
喂养不耐受的原因可能与早产儿肠道功能发育不全、喂养量过多或过快、乳糖不 耐受等因素有关。处理方法包括减慢喂养速度、减少喂养量、更换低乳糖或特殊 配方奶等。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早产儿肠内营养管理
• 早产儿肠内营养管理概述 • 早产儿肠内营养的种类与选择 • 早产儿肠内营养的喂养方法 • 早产儿肠内营养的管理与监测 • 早产儿肠内营养的并发症与处理 • 早产儿肠内营养的未来研究方向
01
早产儿肠内营养管理概述
早产儿肠内营养需求
能量需求
早产儿需要足够的能量来支持其快速 的生长发育。
早产儿配方奶
总结词
早产儿配方奶是一种模拟母乳的营养食品,专门为早产儿设计,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能量,能够满足早产儿生 长发育的需要。
关于早产儿肠内营养支持技术,你有这些疑问吗?

关于早产儿肠内营养支持技术,你有这些疑问吗?很多人都不知道,新生儿群体中的“早产”问题已经成为了他们出现面临死亡的首要原因之一。
保守估计,全世界每年大约有1500万例早产婴儿,然而这一数据还在持续上升,而更让人感到痛心的是,每年还有超过100万例的婴儿死于早产并发症。
而中国,就是早产儿大国,因此为了降低早产儿死亡率,帮助他们顺利存活,当早产儿出生之后,必须立即开始为他们实施营养支持技术。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相信人们都听说过营养支持技术,却不一定了解为早产儿实施的营养支持术,那么这种技术究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真的能够改善早产儿的身体问题呢?1.早产儿肠内营养支持技术概论关于早产儿给予的营养策略,可以大致肠外营养、肠内营养以及出院后营养支持(完成追赶性生长),本文中将重点介绍早产儿的肠内营养支持术。
1.加奶策略对于出生后存活下来的,且病情较为稳定的早产儿,应当在他们出生后的12个小时内实施鼻胃管间歇推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而针对病情尚不稳定的早产儿,则应当在出生后延迟24~48小时再进行喂养。
喂养原则是以母乳为主、配方奶为辅,同时也要根据新生儿的胎龄、体重等情况进行喂养,比如针对体重范围在1300~1500g的新生儿,每天的总奶量应该在18ml/(kg.d)左右;对于体重范围在1500~2000g的新生儿,每天的总奶量应该在36ml/(kg.d)左右。
如果喂养了1周后,新生儿并没有出现腹胀、奶液潴留等问题,那么还可以在每天的总奶量上额外增加15~20ml,最终要达到150ml/(kg.d)的总奶量。
1.必须观察新生儿对奶液的耐受性在整个喂养的阶段,必须注意观察新生儿胃部所残余的奶量情况,且在每天喂奶前,都要用注射器对新生儿进行抽吸,以此检查是否有残余的奶液潴留在了孩子的胃部,经过观察后,如果发现潴留的奶液低于上次喂奶量的一半,那么则可以将潴留的奶液再次地注入回胃部,并按照正常的程序继续向新生儿给奶;如果发现潴留的奶液量已经超过了上次喂养量的一半,则应当减少其喂奶量,或者停止喂养一次;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对胃部进行抽吸时,发现有血液等异常的现象,那么必须马上停止喂奶,并对病因进行严格的排查,立即展开对症处理,与此同时也要注意观察新生儿是否有腹胀的问题,而测量工作要固定早产儿的腹部位置与测量时间,当发现新生儿的腹围增加了 1.5cm,或者发现腹胀有张力时,就需要适当的减少其喂奶量,而对于还存在排便困难的新生儿,则可以用温度适宜的盐水来进行灌肠处理,刺激新生儿排便。
早产儿的营养支持

增加能量和蛋白质不能降低IUGR的发病率。 ❖ 低出生体重儿比早产低体重更容易影响发育,
影响身高、体重和认知行为等。
7
研究显示:
❖ 出生体重小于2500g, ❖ 1/3SGA,2/3早产AGA, ❖ 在6和12月龄时,婴儿身高低于2个标准差。
20
营养方式
❖ 觅食 ❖ 吸吮 ❖ 吞咽 ❖ 排空 ❖ 消化 ❖ 吸收
自主吸吮或奶瓶喂养
滴管喂养 胃管喂养 肠管喂养
静脉营养
21
营养支持的方式:
肠内营养 (经肠道喂养)
母乳喂养 人工喂养
肠外营养 (静脉营养)
周围静脉 中心静脉
奶瓶喂养 管饲
经口喂养
鼻饲管喂养 推注喂养
22
(一)、定义
❖ 定义: 经过胃肠道提供的营养。
❖ 主要是出生体重小于1500克或需机械通气的 危重早产儿。
❖ 目的:促进早产儿胃肠功能的成熟, 尽早达到满足营养需求的足量喂养。
35
机制:
❖ 有助于胃肠道组织结构的完整及消化功能的成熟, 如果禁食,易发生肠黏膜萎缩、肠绒毛变平、乳糖 酶发育受阻。
❖ 增加肠道组织细胞的发育,提高胃肠道黏膜酶的分 泌及活性。
❖ 观察腹胀:
测量腹围,固定测量部位和时间, 腹围增加1.5cm或腹胀且有张力时应减量或停喂一次。 注意排便情况。
❖ 低出生体重儿:指在胎儿期或婴儿早期的营 养状况和喂养模式将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健康。
3
❖ 意义: 生物学角度---从整体水平和细胞水平理
解早期营养的基本机制
临床角度---短期的研究不能充分说明营 养对远期健康和生长发育的重要影响。
早产儿肠内营养的护理策略

早产儿肠内营养的护理策略早产儿由于身体发育不成熟,各种消化酶不足,消化吸收能力差,在胃肠道喂养过程中若护理不当,易发生喂养不耐受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
本文详细讨论了依照早产儿的不同胎龄、体重大小和疾病因素选择不同的喂养方式,以及喂养不耐受的护理措施,以科学的方法辅助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标签:早产儿;胃肠道喂养护理;喂养不耐受早产儿(Preterm infant)指胎龄在37足周之前出生的新生儿,体重一般在2500克以下。
由于其各种消化酶不足,消化吸收能力差,出生时营养物质储存少,但生长发育较快,所需营养物质多,正确的喂养比足月儿更重要,因此应确立喂养途径和制定喂养方案,以科学的方法辅助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早产儿的营养途径包括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本文主要就早产儿肠内营养的护理策略总结如下:1 早产儿肠内营养的意义早产儿胃肠道喂养可刺激其胃肠道生长及成熟,为其提供热卡,提高免疫力。
早期进行肠内营养可直接提供营养物质予肠黏膜细胞,维持肠道正常菌群的生长;有利于刺激消化道分泌消化液和胃肠道激素,从而促进胃肠蠕动、胆囊收缩、内脏血流增加,减少肝、胆并发症的发生[1];使肠道细胞正常分泌SIgA,维持黏膜的免疫屏障,帮助肠道黏膜细胞健康发育至成熟。
能否开始胃肠道喂养取决于早产儿的胎龄、体重大小、疾病因素及严重程度,如早产儿呼吸循环功能稳定,出生时无窒息,无先天性消化道畸形,不需要血管活性物质维持循环,即可开始肠道喂养。
2 早产儿胃肠道喂养的方法视早产儿具体情况而定,其方式取决于早产儿的吸吮、吞咽、呼吸及三者之间协调的发育成熟度。
2.1 母乳喂养最理想的喂养方式。
适用于胎龄>34周,病情稳定,呼吸<60次/分钟的早产儿。
可加快胃排空,减少胃潴留,减少腹胀的发生,加快增加奶量的速度,降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发生率。
2.2 奶瓶喂养适用于吸吮、吞咽功能较好,无喂养禁忌症,病情稳定,呼吸<60次/分钟的早产儿。
超低出生体重儿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干预策略

超低出生体重儿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干预策略超低出生体重儿(VLBW,即体重低于1500克的早产儿)在出生后需要进行肠内营养支持,以促进其生长和发育。
由于这类婴儿的肠道尚未完全发育,营养吸收的能力较弱,因此需要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策略,确保其能够顺利接受肠内营养支持。
1. 告知家长肠内营养支持的重要性及操作方法在给予超低出生体重儿肠内营养支持之前,护士应当向家长介绍其重要性及操作方法。
家长应该了解到肠内营养是促进婴儿生长和发育的关键因素,并且掌握肠内营养给药的正确方法和注意事项,比如如何准备肠内营养配方、如何注射、注射后如何观察婴儿的反应等等。
2. 保持肠内营养支持的连续性超低出生体重儿需要每天多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这需要连续不断地保证营养的输入,以确保婴儿能够吸收足够的营养。
护士应当严格按照医嘱操作,避免漏掉任何一次营养支持,同时也需要不断观察婴儿的生长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 监测婴儿的肠功能状态超低出生体重儿的肠道功能尚未完全发育,吸收能力较弱。
因此,在给予肠内营养支持之前,护士需要对婴儿的肠功能状态进行监测,确保肠道的通畅性。
监测的方法包括检查婴儿的排便情况和肠黏膜的健康状况等等,如有异常情况及时调整。
4. 防止感染由于超低出生体重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易感染病菌,因此在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时要特别注意防止感染。
护士需要遵循卫生操作规范,确保肠内管道及其他相关器械的无菌,同时也需要注意婴儿周围环境的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5. 观察并处理肠道不良反应肠内营养支持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腹泻、呕吐等等。
护士需要细心观察婴儿的反应,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如减量或停用肠内营养以避免加重婴儿的不良反应。
总之,超低出生体重儿的肠内营养支持需要综合考虑婴儿的实际情况和医嘱,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策略,确保营养的有效输入,促进婴儿的顺利生长和发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产儿配方奶
• 出生体重<2000克的早产儿 • 早产儿配方奶保留了母乳的特点,补充 母乳对早产儿营养的不足,适当提高热 量,使配制的蛋白、糖、脂肪等营养素 易于消化和吸收等。 • 分为液体和粉状两种
早产儿配方奶
• 蛋白含量高,乳清蛋白占60~70%。 • 中链脂肪酸占40%,亚油酸和亚麻酸的 含量和比例适宜。 • 40~50%乳糖和50~60%多聚葡萄糖,供给 所需要热量,而不增加血渗透压。 • 添加了更多的钙、磷、铁、钠、铜和硒 等矿物质,以满足其快速生长的需要。 •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强化。
0.838
NEC
2
2
0.961
院内感染 (血培养阳性)
10(16.1) (2)
20(31.7) (6)
0.021
实验组合并症发生情况
发生时间 喂养不耐受 (N=21) 19 NEC (N=2) 1 败血症 (N=2) 2
加HMF前
加HMF后
2
1
发生于加HMF后 第几天
第5天 第18天
第10天
结论-1
两组早产儿基本情况比较
实验组 (N=62) 胎龄 w 出生体重 ɡ 出生身长 ㎝ 出生头围 ㎝ 出院体重 ɡ 出院身长 ㎝ 出院头围 ㎝ 31.8±1.8 1429.1±209 40.2±2.5 28.2±1.5 2141.2±148 45.1±2.3 31.7±1.3 对照组 (N=63) 31.8±1.6 1514.0±210 41.0±2.7 28.7±1.8 2120.9±168 44.6±2.3 31.6±2.1 P值 0.935 0.025 0.089 0.088 0.476 0.249 0.840
早期微量喂养的益处
• 增加肠道组织细胞的发育,提高胃肠道 粘膜酶的分泌及活性 • 促进胃肠道欲动功能的成熟 • 提高胃肠激素水平 • 有助于促进肠蠕动和胆红素在粪便中的 排泄,减少胆红素肠-肝循环
非营养性吸吮
• 促进胃肠动力及胃肠功能的成熟 • 促进早产儿胃肠激素水平 • 改善早产儿的生理行为
管饲喂养的奶量与添加速度
胎龄<34周,出生体重<2000克
母乳 强化剂
住院早产儿 推荐乳类选择
早产儿 配方奶
2010年欧洲指南推荐
• 早产儿适宜能量110~135kcal/㎏.day • 肠内营养蛋白质推荐量 • <1000ɡ 4.0~4.5ɡ/㎏.day P/E 3.6~4.1ɡ/100kcal 1000~1800ɡ 3.5~4.0ɡ/㎏.day P/E 3.2~3.6ɡ/100kcal 在出院前适当递减
早产儿肠内营养
邱悦
肠内营养
• 早期肠内营养对维持早产儿消化道结构 和功能的完整性是必须的,兼有直接的 营养作用和间接的促进胃肠功能的作用。
母 乳
母乳 强化剂
早产儿 住院期间 乳类选择
配足 方月 奶儿
低——中等收入国家低出生体 重儿喂养指南
• 强烈推荐: • 低出生体重儿,包括极低出生体重儿应母乳喂 养。 • 不能母乳喂养的低出生体重儿,包括极低出生 体重儿应给与捐献的人乳喂养。 • 能够直接哺乳的低出生体重儿一旦临床状况稳 定就立即让其接触母亲的乳房进行吸吮。 • 低出生体重儿纯母乳喂养应持续到6个月。
• 强化母乳喂养可以使早产儿达到正常胎 儿在宫内的生长速率; • 早产儿在NICU中理想的体重增长速率在 15~20ɡ/㎏.d。理想的身长增长速率约为 1㎝/w。
结论-2
• 强化母乳喂养降低早产儿医院感染发生 率; • 本研究显示强化母乳组医院感染率减低 50%,败血症减少2/3.
结论-3
• 强化母乳喂养改善喂养耐受情况,并不 增加NEC的风险。 • 母乳是早产儿胃肠功能成熟的促进因子, 强化母乳并不增加喂养不耐受。
母乳强化剂
• Enfamil HMF(Mead Johnson)
• SIMILAC hmf(Ross)
• Fm85(Nestle) • S26SMAHMF(Wyeth)
母乳强化剂在中国早产儿的应 用研究
• 多中心:北京协和医院,复旦儿科医院, 北医三院,新华医院 • 入选对象:胎龄≤34周,出生体重≤1800 克;在研究中心出生或生后12小时内转 入; • 共完成125例,FM85强化母乳组62例 • 早产配方奶对照组63例
母乳喂养减少NEC,降低死亡 率
• • • • • 研究单位:NICHD新生儿协作网 研究对象:BW<1000克早产儿1272例 观察指标:1.记录生后14天内母乳摄入量 2.14天后NEC发生和死亡率 无NEC存活1099例,NEC或死亡173例
母乳喂养的优越性
• 近期益处:促进胃肠功能成熟、降低院 内感染、NEC和ROP患病率。 • 远期益处:促进神经运动发育和减少代 谢综合征的风险。 • 这些益处影响早产儿的健康和远期预后, 是任何配方奶不能替代的。
两组早产儿生长速率比较
实验组 (N=62) 体重 (g/kg.d) 身长 (cm/w) 头围 (cm/w) 16.9±5.1 对照组 (n=63) 16.2±5.1 P值
0.472
1.1±0.5
0.9±0.4
0.076
0.7±0.2
0.6±0.4
0.180
两组早产儿合并症比较
实验组 (N=62) 喂养不耐受 21 对照组 (N=63) 25 P值
• • • • • • 胃排空延迟和无规律 胃排空能力受体位影响大 十二指肠反流 易患NEC 胎粪排除延迟 排便无规律
目前的共识
• • • • • 食物是胃肠道成熟的促进因素 禁食会延缓胃肠道成熟 胃潴留是胃肠道不成熟的常见表现 胃潴留量与体位有关 胎粪排除延迟会导致大量胃潴留
推荐的喂养策略
• • • • • • • 早开奶 微量喂养 母乳喂养 非营养性吸吮 逐渐递加奶量 不轻易禁食 保持排便通畅
目标: 肠外——肠内 管饲——经口
早产儿母乳喂养
• 母乳喂养对早产儿尤其重要,其营养价 值和生物学功能更适合早产儿的需要。 • 蛋白质含量高,乳清蛋白与酪蛋白的比 例达70:30;脂肪和乳糖量较低,易于吸 收;钠盐较高,利于补充早产儿的丢失。 • 母乳中某些成分对小肠的成熟起一定作 用。 • 为早产儿提供最理想的免疫防御和免疫 调节。
母乳强化剂
• 对于出生体重<1800~2000克或有营养不 良高危因素的早产儿来说,纯母乳喂养 不能满足其营养需求,生长速度慢。 • 母乳内钙磷含量较低,矿物质不足刺激 骨的重吸收以保证血清钙浓度的正常, 会造成早产儿骨发育不良和代谢性骨病 的危险。
母乳强化剂
• 推荐母乳喂养的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使用 含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的母乳强化 剂(human milk fortifier,HMF)以确保满 足预期的营养需求。 • 添加时间:当早产儿耐受80-100mL/kg.d 的母乳喂养之后。 • 按标准配制的强化母乳可使其热卡密度 至80-85kcal/dL.
出生体重 (ɡ) 开始奶量 (ml/㎏.d) 添加速度 (ml/㎏.d)
<800
800~1000
10
10~20
10
10~20
1001~1250 1251~1500
1501~1800 1801~2500 >2500
20 30
30~40 40 50
10~20 20
20~30 30 30~40
消化道不成熟的临床表现
• 抗感染:抑制病原体的结合
• 抗炎症反应
• 益生元:促进肠道内益生菌的定植
母乳喂养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 率
• Hyiander:极低出生体重儿212例 • 母乳组和配方奶组院内感染率分别为 29.3%和47.2%,败血症和脑膜炎发生率 分别为19.5%和32.6%。 • 在控制了胎龄、机械通气时间和禁食时 间的影响因素后,母乳喂养作为独立的 相关因素与感染呈负相关,与败血症和 脑膜炎呈负相关。
母乳中营养性因子的作用
• 加快胃排空,减少胃潴留• 减少腹胀,提高加奶速度• 降低肠道通透性,减少NEC • 母乳——胃肠功能成熟的促进因子
母乳中的抗感染因子
• • • • • • • 细胞(巨噬细胞,T.B淋巴细胞) 乳铁蛋白 溶菌酶 低聚糖 脂肪酸,单甘油脂类 分泌型IgA CD14
母乳中低聚糖的作用
喂养指征与方法
• 无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及严重疾患、血流 动力学相对稳定者尽早开奶。 • 出生体重>1000ɡ者可于出生后12小时内 开使喂养。 • 有严重围产窒息(阿氏评分5分钟<4分)、 脐动脉插管或出生体重<1000ɡ可适当延 迟至24~48h开奶。
微量喂养
• <10~20ml/㎏.d的奶量均匀分成6~8次, 适于早产儿尤其极低出生体重儿在转变 期的喂养。 • 母乳或配方奶,奶液不必稀释,在正式 喂养开始之前可持续数日至两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