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穆旦与西南联大诗人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西南联大的教授们
1、梅贻琦
2、闻一多
3、朱自清 4、沈从文 5、金岳霖
(四)西南联大的学生们

一个校园里最有生气的是学生。教师们多住校外, 上课与办公才到校,校园平时就是学生们的天下。 男生宿舍极其拥挤,是一个个大房间,两边靠墙各 放10张上下两层的木床,一间房住40人。宿舍内没 有桌椅,学生们多以肥皂盒叠放成桌,以床为椅。



更伟大的是他们看出了人类不可避免的悲剧的屠杀 里——战争的影子早落在他们底诗篇上。

他们更实际地参加战争:裘连·倍尔从中国跑到西 班牙。为了正义人道,为了自由与幸福,而死在马 德里的战场上。奥登和伊修伍德从英国来到战时中 国,而带回去血腥腥的中国现实。
燕卜荪更亲切,深刻,实在的看到了战时中国的一 切,跟随着一个大学流迁,遇到各种的辛苦与困难。 在昆明那么猛烈的轰炸下,他更可以了解这一时代 的意义。

这时的昆明堪称人文荟萃,中国的一流学者和文化 人纷纷云集,极尽一时之盛:
杨振声、冯友兰、吴有训、朱自清、闻一多 王力、浦江清、陈梦家、吴宓、冯至、沈从文 卞之琳、陈铨、金岳霖、雷海宗、潘光旦 陈岱孙、周培源、黄子卿、陈省身、萧公权 柳无忌、陈序经、汤用彤、贺麟、罗常培 魏建功、郑天挺、叶公超、钱端升、赵迺抟 施蛰存、吴晗、林同济、楚图南、华罗庚 吴文藻、白寿彝、费孝通、尚钺、华岗、向达 唐兰、闻家驷、刘文典、姜亮夫、余冠英等



奥登的诗更让当时倾心于现代派的青年诗人接近。 这理由,他们说:

‚我们更喜欢奥登。原因是他的诗更好懂。他的那 些掺和了大学才气和当代敏感的警句更容易欣赏, 何况我们又知道,他在政治上不同于艾略特,是一 个左派,曾在西班牙内战战场上开过救护车,还来 过中国抗日战场,写下了若干颇为令我们心折的十 四行诗。‛
燕卜荪为剑桥大学出身的著名青年诗人,特别是他 于1930年出版的,令老师瑞恰慈感到十分“震惊” 的诗歌批评著作《七类晦涩》(Seven typestos Amiguicy)对大量晦涩的诗例进行语义的分析,对 于现代派诗的理解和把握,提出十分精辟的见解。


英国现代诗人中,燕卜荪算是最难懂的一个。然而 有批评家说过,他的“艰深”正是他底“优点”。 在他们的前面,过分神秘,象征,多幻想的爱尔兰 诗人夏芝——他是他们那一代的诗坛的宗主。在他 们的道路上,又展开一片广漠而深广的《荒原》。 深刻壮厚的艾略特在远方闪烁着灿烨又飘逝的光。 在艾略特所建筑的诗底庙堂里,这一群年青诗人各 找到了心灵的投宿与诚恳热诚的信心。 但《荒原》到底冷落辽远,他们这一代从《荒原》 回到社会与工厂,从远日点回到炽烈的近日点。
二、燕卜荪与奥登
(一)燕卜荪(1906—1984)
(二)奥 登(1907—1973)
(一)燕卜荪(1906—1984)

经现代主义新批评派理论代表瑞恰慈介绍,英国现 代派青年诗人燕卜荪(1906—1984)曾经两度来中 国任教(1937—1939,1946—1951)。其中以第一 次来中国的影响为最大。
三、“师长辈”和“学生辈”诗人共存的特殊现象

在昆明,大后方最高学府西南联大,现代新诗前辈诗人—— 从早期白话诗代表人物兼诗歌理论家朱自清、新月派领袖人 物闻一多,到现代派诗人中坚“汉园三诗人”中的卞之琳、 李广田„„都汇合在这里。 在他们的周围聚集着一批热情、敏感而又才华横溢的年轻 人: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俞铭传、王佐良、赵瑞 蕻„„等,他们中许多人后来成了“中国新诗派”的佼佼者, 直到世纪末的诗坛还回荡着余响。 是历史的机遇把中国新诗史上的主要代表集中于这简陋而丰 富、狭小而广阔的天地里,中国的成名的、不成名的,已经 成型的、尚未成型的诗人,一起进入了人生与艺术道路上难 得、少遇的“沉潜‘状态。
(二)《西南联大校歌》
(三)西南联大的教授们 (四)西南联大的学生们
(五)郑 敏《西南联大颂》
(一)“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37年夏,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起 程南下,先在湖南长沙合并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之后 前去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同上海新文化中心西迁重庆一样,三校的南下意味着中国的 学术和文化中心自1926年以来的第二次非同寻常的大迁徙。


教室是低矮的平房,洋铁皮屋顶上一层绿漆,土坯 垒的墙,窗户上只有木框而没有玻璃。有时上课时 下起了大雨,雨点敲打在铁皮屋顶上竟震耳欲聋, 盖过了老师的讲课声,而坐在窗边的同学则必须赶 紧躲雨。 大食堂的伙食绝对说不上好,菜多是便宜的煮芸豆 之类,而饭中砂粒、耗子屎一应俱全,被学生戏称 为“八宝饭”。
“在西南联大受到英国燕卜荪先生的教导,接触到现代 派诗人如叶芝,艾略特,奥登乃至更年青的狄兰· 托 马斯等人的作品和近代西方文论。记得我们俩人都 喜欢叶芝的诗,他(穆旦)当时的创作很受叶芝的 影响。我也记得我们从燕卜荪先生处借到威尔逊的 《爱克斯尔的城堡》和艾略特的文集《圣木》,才 知道什么叫现代派,大开眼界,时常一起讨论。‛
奥登“对德国犹太人,战时难民,及被压迫者的深 厚同情”令中国青年诗人钦佩,“我们尤其不能忘 怀于他访问中国战场时所写的数十首十四行诗”。


奥登新的诗歌美学意识,已为现代派“新生代”诗 人们所认同。 他们说: ‚分析从强烈的自我意识出发,采取现代飞行员的 观点,即把个人从广大社会游离出来,臵于高空, 凭借理智的活动,俯视脚底的大千世界;在这个角 度的观照中,现代诗人应用电影技术所供应的水银 灯集中照射的方法,‘欧洲及群岛,众多河流,河 面皲裂如犁者的手掌’‛。




联大的课可以不上,可以乱上,随意旁听,没有人 管。有些课如闻一多先生的课也不考试,交一篇读 书报告即可。

学生宿舍也没有规矩,没有舍监,学生调换床位也 没有人管。有人占一个床位长年不来,有人根本不 是联大的学生却在这里一住数年。
(五)郑敏《西南联大颂》
你诞生在痛苦中,但是那时 我们抱有希望。正义填满了胸膛 你辞去,在疯狂的欢呼里,但是 自那时开始了更多的苦恼与不祥。 呵,白杨是你年青的手臂,曾这样 向无云的蓝天举起,仿佛对我允诺 一个同样无云的明天,我们每一个都愿 参与,每一个都愿为她捐舍。 过去了,时间冲走了一切幻想, 生活是贪欢的酒徒,急于喝干幼稚的欢快, 忍耐在岁月里也不会发现自己过剩, 我们唯有用成熟的勇敢抵抗历史的冷酷。 终于像种子,在成熟时必须脱离母体, 我们被轻轻弹入四周的泥土。 当每一个嫩芽在黑暗中挣扎着生长, 你是那唯一放射在我们记忆里的太阳。
比方说,在勃鲁盖尔的名画《伊卡鲁斯》里, 大家都安闲地转过脸,不去看那灾难; 那农夫也许已听到落水声音,还有绝望的呼喊, 但对于他,那不是了不起的失败; 太阳依旧照着白腿落进绿波里; 那华贵和精巧的船必曾看见 一件怪事,从天上掉下一个男童, 但它有某地要去,仍静静地航行。
《他用命在远离文化中心的场所》

奥 登《美术馆》
关于痛苦,他们古典画家 是非常清楚的:他们深知 痛苦在人心中的地位;有时痛苦发生时, 别人照样吃饭,照样开窗,照样散他无聊的步; 有时,老年人虔敬而热切地等候 那奇异的降生,但也总有孩子 对此无所谓,照样 在林边池塘里滑冰。 他们从不忘记: 即使那可怖的殉道也总会结束在 一个角落里,一个杂乱的地方, 那儿的狗照样过着狗日子,而迫害者的马 也照样把无辜的臀部在树上摩擦。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这一切肇源于燕卜荪……燕氏为昆明西南联大的英 籍贯青年教授,是位奇才,有数学头脑的现代诗人, 锐利的批评家……他的那门《当代英诗》课内容充 实,选材新颖,从霍甫金斯一直讲到奥登。所选的 诗人中,有不少是燕卜荪的同辈诗友,因此他的讲 解也非一般学院派的一套,而是书上找不到的内情 实况,加上他对于语言的精细分析。我们(穆旦及 同学)都喜欢艾略特——除了《荒原》等诗,他的 文论和他所主编的《标准》季刊也对我们有影响。‛ 王佐良《穆旦:由来与归宿》
第十九章 穆旦与西南联大诗人群
第一节 大时代背景下的校园诗
第二节 九叶集派:诗歌创作与诗学追求
第一节 大时代背景下的校园诗
一、昆明文事 二、燕卜荪与奥登 三、“师长辈”和“学生辈”诗人共存的特殊现象 四、九叶集派先驱:冯至《十四行集》 五、穆旦:新诗现代性的冲突与整合
一、昆明文事
(一)“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 Far from a Cultural Centre He Was Used) 他用命在远离文化中心的场所: 被他的将军和他的虱子抛弃, 他给撩上了一条被,阖上了眼皮, 从此消失了。他不再被人提说。 尽管这一场战役被编成书卷: 他没有从头脑丢失了紧要的知识; 他开的玩笑是陈腐的;他沉闷如战时; 他的姓名和他的模样一样都永远消失。 他不知也不曾选择‚善‛,却教育了我们, 并且像逗号一样添加了意义; 他在中国变为尘土,为了叫我们的女儿 得以热爱这土地,不再 被狗所欺辱;为了使有水, 有山,有房屋的地方,也能有人烟。


它不仅是中国知识分子在动荡的大时代背景下又一次文化与 人生的选择,对新文学的价值追求和审美趋向的影响,也是 相当深刻和久远的。

1942年西南联大在册学生2778人,男2451人,女327 人。教师358人。

同联大先后内迁的还有北平的中法大学。

同时,由于原清华大学教授熊庆来于抗战之初出长 云南大学,这所本地学府也从北平等地聘来大批知 名学者。


在这样的环境中联大的学生仍有一种真正的 快活。青春虽多烦恼但总是快乐的,何况还 是远游中的青春。离家上大学已是远行了, 而西南联大更是远行大学,给学生们平添了 几分浪漫的情怀。 过年时男生宿舍门口贴副对联,上联“咦! 哪里放炮?”下联“哦!人家过年!”


昆明时有空袭警报,“跑警报”就成了大学生们游 戏般的运动。一有警报联大学生就出新校舍的后门, 越过铁路线向山野疏散。而一有警报,小贩们也挑 着担子到郊外来卖零食,避难地充满了生活气息。 时常是男女同学结伴而行,“跑警报”这件略带惊 险的事情倒成了一种爱情活动。 在山中由学生们私人挖的防空洞里,有谁用碎石子 嵌成对联:“人生几何;恋爱三角。这是浪漫主义 的抒情。还有一幅是现实主义的写照,叫做“见机 而作;入土为安。”


奥顿同小说家依修午德于1938年一起来到武汉,并 去过抗日战争的前线访问。他此间的诗作与依修午 德的散文一起,出版了《战地行》一书(1939)。 其中他的23首十四行组诗,“替20世纪英国诗放了 异彩”。 他的明显的左倾意识,关注现实的热情,参加西班 牙反弗朗哥政权的斗争,继承艾略特、庞德的现代 主义传统,在内容和语言上更具城市性和诙谐性, 为中国1940年代现代派的诗人们所热爱。 卞之琳翻译了他的有关中国战地的十四行诗《战时 在中国作》5首,后来又译奥登的诗《小说家》,在 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946年联大各校复员回乡,云南省商会和昆明市商 会向北大、清华、南开各赠一联,表达感激心情。 赠给北大对联: 博我以文日就月将惠此南国 仰之弥高察时垂象譬如北辰 赠给清华长联: 万里采葑来载将时雨春风已为遐方开气运 九年移帐去种得天南桃李长留嘉荫咏清华


(二)《西南联大校歌》
万里长征, 辞却了五朝宫阙。 暂驻足衡山湘水, 又成离别。 绝徼移栽桢干质, 九州遍洒黎元血。 尽笳吹弦诵在山城, 情弥切。 千秋耻, 终当雪; 中兴业, 需人杰。 便一成三户, 壮怀难折。 多难殷忧新国运, 动心忍性希前哲。 待驱逐仇寇复神京, 还燕碣。


1942年,汪曾祺正在联大中文系读大三。他对西南 联大最深刻的感受是两个字:自由。 多数教授讲课很随便,没有条条框框。 据其记述,刘文典讲《昭明文选》,一个学期才讲 了半篇木玄虚的《海赋》; 唐兰教词选基本不讲,打起无锡腔调把词“吟”一 遍:“‘双鬓隔香江啊——玉钗头上凤„„’好! 真好!”这首词就算讲过了„„对于文学来说,这 种随便讲授大概才得其精神。
周珏良《穆旦的诗和译诗》
(二)奥 登(1907—1973)

英国青年诗人奥登(1907—1973)在牛津大学上学 时,与另外三位诗人——赛息尔·台·刘易士、路 易士·麦克尼斯、斯蒂芬·司班德——一起出现, 成为艾略特之后的“奥登一代”。 他们的出现,“宛如一个新的英雄时代的来临,就 连大诗人叶芝在编写《牛津现代诗选》的时候也收 进了他们的作品,并自认不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