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 出发
穆旦诗歌中的自我形象

穆旦诗歌中的自我形象
1. 穆旦诗歌中的自我形象是那么复杂多变,就像一个神秘的多面体,你说是不是?比如在《我》中,那个自我既迷茫又倔强。
2. 他诗歌里的自我有时孤独得让人心疼,这难道不像在黑夜中独自前行的人吗?像《冬》里的自我,就沉浸在深深的孤寂中。
3. 穆旦诗歌中的自我形象常常充满矛盾,哎呀,这多有意思啊!就如同《蛇的诱惑》里,自我在挣扎与纠结。
4. 你看,那自我形象有时又是那么坚定勇敢,不就像一位无畏的勇士吗?《赞美》中的自我便是如此。
5. 穆旦笔下的自我会有深深的思索,这不就像我们自己有时候那样吗?比如在《冥想》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6. 他诗歌中的自我还会有彷徨不安呢,这和我们面对选择时很像吧?像《窗》中的自我。
7. 穆旦诗歌中的自我有时会很脆弱,哎呀呀,多让人心生怜爱啊!像《在旷野上》的自我。
8. 那自我形象有时又充满希望,像黑暗中的一束光,不是吗?《合唱》里的自我就闪耀着希望。
9. 穆旦诗歌里的自我常常在追寻着什么,这多像我们一直在追逐梦想啊!如《出发》中的自我。
10. 总之,穆旦诗歌中的自我形象丰富多样,让人沉醉其中,无法自拔。
我觉得穆旦真的太厉害了,能把自我刻画得如此生动!。
国开(山东)51194-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形成性考核三-参考资料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形成性考核三-辅导资料说明:如果课程题目是随机的,请按CTRL+F在题库中逐一搜索每一道题的答案特殊说明请仔细:课程的题目每学期都可能更换,所以请仔细核对是不是您需要的题目再下载!!!!第1题【单选】都属于闻一多创作的诗是a. 《死水》、《发现》、《太阳吟》、《残诗》b. 《死水》、《发现》、《心跳》、《印象》c. 《死水》、《发现》、《忘掉她》、《黄鹂》d. 《死水》、《发现》、《忘掉她》、《心跳》正确答案是:《死水》、《发现》、《忘掉她》、《心跳》第2题【单选】《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在形式上的一个特点是a. 精心选用“言前”辙。
b. 精心选用“发花”辙。
c. 前三句用排句,第四句变化中有重复。
d. 前三句完全重复,第四句变化中有重复。
正确答案是:前三句完全重复,第四句变化中有重复。
第3题【单选】都是新月派诗人的一组是a. 闻一多、穆旦b. 郭沫若、闻一多c. 徐志摩、闻一多d. 徐志摩、郭沫若正确答案是:徐志摩、闻一多第4题【单选】下面的诗作,可以看作现代人的“天问”的一首诗是a. 《乐园鸟》b. 《雨巷》c. 《我的记忆》d. 《我用残损的手掌》正确答案是:《乐园鸟》第5题【单选】下面的闻一多先生的诗作中哪一首是颇为特别的轻松幽默的作品a. 《闻一多先生的书桌》b. 《发现》c. 《忘掉她》d. 《死水》正确答案是:《闻一多先生的书桌》第6题【单选】下面诗歌中,写于当代中国历史上的灾荒年代的一首诗是a. 《母亲》b. 《凶年逸稿》c. 《乞丐》。
语文知识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穆旦作品及生平简介

免费范文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穆旦作品及生平简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免费范文。
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穆旦生平简介1918年4月5日(农历二月二十四日)生于天津。
与作家金庸(查良镛)为同族的叔伯兄弟,皆属“良”字辈,有亲属关系。
1929年入南开中学读书,从此对文学产生浓厚兴趣,开始写诗。
当时日寇侵凌,京津首当其冲,穆旦写下了《哀国难》,“洒着一腔热血”大声疾呼:眼看祖先们的血汗化成了轻烟,/铁鸟击碎了故去英雄们的笑脸!/眼看四千年的光辉一旦塌沉,/铁蹄更翻起了敌人的凶焰!”1934年查良铮将“查”姓上下拆分,“木”与“穆”谐音,得“穆旦”(最初写作“慕旦”)之名。
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地质系,半年后改读外文系,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学校辗转于长沙、昆明等地,并在香港《大公报》副刊和昆明《文聚》上发表大量诗作,成为有名的青年诗人。
穆旦在这里继续探索和写作现代诗歌,并在《清华学刊》上发表。
他写雪莱式的浪漫派的诗,有着强烈的抒情气质,又有很强的现实感。
1937年七七事变后,10月随大学南迁长沙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又徒步远行至昆明西南联合大学。
同年在香港《大公报》副刊和昆明《文聚》上连续发表《合唱》、《防空洞里的抒情诗》、《从空虚到充实》、《赞美》、《诗八首》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1939年开始系统接触西方现代派诗歌、文论,创作发生转变,并走向成熟。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留校担任助教,负责叙永分校新生的接收及教学工作。
1942年2月投笔从戎,24岁的穆旦响应国民政府“青年知识分子入伍”的号召,以助教的身份报名参加中国入缅远征军,在副总司令杜聿明兼任军长的第5军司令部,以中校翻译官的身份随军进入缅甸抗日战场。
同年5月至9月,亲历滇缅大撤退,经历了震惊中外的野人山战役,于遮天蔽日的热带雨林穿山越岭,扶病前行,踏着堆堆白骨侥幸逃出野人山。
1943年回国后经历了几年不安定的生活。
穆旦的诗歌

为什么万物之灵的我们, 遭遇还比不上一棵小树? 作者在开篇设问,紧接着与下文“为什么由手写出的这些 字, 竟比这只手更长久,健壮?”呼应,加强疑问,得出: 它们会把腐烂的手抛开,而默默生存在一张破纸上。进而 得出: 因此,我傲然生活了几十年, 仿佛曾做着万物的导演, 实则在它们长久的秩序下 我只当一会小小的演员。 的结论。本段用“小树”“腐烂的手”“破纸”等意象叠 加,显示出作者认识到我们人生是多么短暂的深刻。
人: 离开文明,是离开了众多的敌人, 在青苔藤蔓间,在百年的枯叶上, 死去了世间的声音。这青青杂草, 这红色小花,和花丛中的嗡营, 这不知名的虫类,爬行或飞走, 和跳跃的猿鸣,鸟叫,和水中的 游鱼,路上的蟒和象和更大的畏惧, 以自然之名,全得到自然的崇奉, 无始无终,窒息在难懂的梦里。 我不和谐的旅程把一切惊动。
2 把生命的突泉捧在我手里, 我只觉得它来得新鲜, 是浓烈的酒,清新的泡沫, 注入我的奔波、劳作、冒险。 仿佛前人从未经临的园地 就要展现在我的面前。 但如今,突然面对着坟墓, 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回顾, 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 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 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 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穆旦的晚期诗歌
晚期作品(1951-1976) [50年代]:美国怎样教育下一代 感恩节——可耻的 债 妖女的歌 葬歌 问 我的叔父死了 去学习会 三门峡水利工程有感 “也许” 和“一定” 九十九家争鸣记 [70年代]:苍蝇 智慧之歌 理智和感情 演出 城市 的街心 诗 理想 听说我老了 冥想 春 夏 友谊 有别 自己 秋 秋(断 章) 沉没 停电之后 好梦 “我”的形成 老年的梦呓 问 爱情 神的变形 面包 退稿信 黑笔杆颂 冬
出发穆旦赏析

出发穆旦赏析
《穆旦赏析》是法国著名中世纪诗人朗尼斯·德·穆旦的代表作。
作
品采用快节奏的游园式韵律抒发了穆旦对爱情的积极憧憬和尊重,对生活
的神奇力量的欣赏和敬畏。
穆旦用美丽动人的话向女士下起了求婚,言传花香,把灵动的情绪表
达得淋漓尽致,在他慷慨激昂的抒发中不仅表达了他满满的向往,而且从
不吝惜地表达了他赤诚的真心,无论是把一朵美丽的花告诉女士“我爱你”,还是把一厘米大小的心送给女士,他都表达出了自己浓浓的热情,
这些用极美妙的语言表现出来的情感,就是穆旦的诗歌和诗意之美的成果。
穆旦的诗歌也让读者有幸感受到了生活的魔力,“我把一棵树种在你
的心中,撒下一颗金子,它会构筑一座桥墩……”穆旦用这首诗歌向女士
描绘了一幅情景:桥的形状会像一个花园,有晨曦的暗影,有鱼儿在水中
游来游去,它是一个充满生机和希冀的天地,仿佛生命的绽放和诗意之花
正在向穆旦展示着它最美丽的一面,令人陶醉。
此外,穆旦还透过自己的作品揭示了时代的思想与文化。
在这首诗歌中,穆旦以自然场景中“月亮”与“鹤”作为着重点,强调了人与自然的
关联,突出了中世纪此时正在扩大的封建文化,还抒发了人们对丰富的文
化延伸的追求和期望的热情。
综上所述,穆旦的《穆旦赏析》不仅展示了一种古老传统的成熟诗歌形式,而且展示了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审美,抒发了人们对爱情和生活的美丽、温暖和希冀,反映出中世纪封建文化的建构,表达了穆旦对社会发展的思考,是一首珍贵的历史誊本。
穆旦《诗八首》

穆旦诗八首一你底眼睛看见这一场火灾,你看不见我,虽然我为你点燃,哎,那烧着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你底,我底。
我们相隔如重山!从这自然底蜕变程序里,我却爱了一个暂时的你。
即使我哭泣,变灰,变灰又新生,姑娘,那只是上帝玩弄他自己。
二水流山石间沉淀下你我,而我们成长,在死底子宫里。
在无数的可能里一个变形的生命永远不能完成他自己。
我和你谈话,相信你,爱你,这时候就听见我的主暗笑,不断地他添来另外的你我使我们丰富而且危险。
三你底年龄里的小小野兽,它和青草一样地呼吸,它带来你底颜色,芳香丰满,它要你疯狂在温暖的黑暗里。
我越过你大理石的智慧底殿堂,而为它埋藏的生命珍惜;你我的手底接触是一片草场。
那里有它底固执,我底惊喜。
四静静地,我们拥抱在用言语所能照明的世界里,而那未形成的黑暗是可怕的,那可能的和不可能的使我们沉迷。
那窒息我们的是甜蜜的未生即死的言语,它底幽灵笼罩,使我们游离,游进混乱的爱底自由和美丽。
五夕阳西下,一阵微风吹拂着田野,是多么久的原因在这里积累。
那移动了景物的移动我底心,从最古老的开端流向你,安睡。
那形成了树木和屹立的岩石的,将使我此时的渴望永存,一切在它底过程中流露的美,教我爱你的方法,教我变更。
六相同和相同溶为疲倦,在差别间又凝固着陌生;是一条多么危险的窄路里,我驱使自己在那上面旅行。
他存在,听我底使唤,他保护,而把我留在孤独里,他底痛苦是不断的寻求你底秩序,求得了又必须背离。
七风暴,远路,寂寞的夜晚,丢失,记忆,永续的时间,所有科学不能祛除的恐惧让我在你底怀里得到安憩——呵,在你底不能自主的心上,你底随有随无的美丽形象,那里,我看见你孤独的爱情笔立着,和我底平行着生长!八再没有更近的接近,所有的偶然在我们间定型;只有阳光透过缤纷的枝叶分在两片情愿的心上,相同。
等季候一到就要各自飘落,而赐生我们的巨树永青,它对我们不仁的嘲弄(和哭泣)在合一的老根里化为平静。
诗八章(北大教授孙玉石)又名:诗八首1你底眼睛看见这一场火灾,你看不见我,虽然我为你点燃;唉,那燃烧着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
穆旦《赞美》《合唱》《旗》导读

•••••••••••••••••穆旦《赞美》《合唱》《旗》导读穆旦《赞美》《合唱》《旗》导读导读,是一种阅读辅导的行为,即引领指导阅读的意思。
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出穆旦《赞美》《合唱》《旗》导读,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穆旦诗歌中的常见主题有三个,即:第一,“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例如《赞美》、《合唱》、《旗》、《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等篇。
第二,“丰富,和丰富的痛苦”。
例如《出发》、《五月》、《从空虚到充实》、《隐现》等诗。
在《出发》一诗中,诗人这样写道:……呵上帝!在犬牙的甬道中让我们反复行进,让我们相信你句句的紊乱是一个真理。
而我们是皈依的,你给我们丰富,和丰富的痛苦。
在上一段诗句中的,“上帝”、“历史”(“犬牙的甬道”)、“真理”都成为否定的、异质性的存在,欺骗又引领着“我们”,在不和谐的冲突中增添着生存的丰富和痛苦。
可以说,“丰富,和丰富的痛苦”。
表达的是对世界人生的整体性观照。
它成为穆旦诗中的一个潜在的核心主题。
第三,表现“残缺的我”。
例如《三十诞辰有感》、《诗八首》、《控诉》等诗。
穆旦在《我》一诗中这样写道:从子宫割裂,失去了温暖,是残缺的部分渴望着救援,永远是自己,锁在荒野里。
这样的自我是残缺的,自我封锁的,一次次“想冲出樊篱,/伸出双手来抱住了自己”;不仅20年代郭沫若式的抒情自我形象没有出现在穆旦诗中,而且30年代现代派诗人笔下的“寻梦者”、“倦行人”也被上面那个痛楚呼救的“我”所取代。
在穆旦的诗歌里,出现了站在不稳定的点上,不断分裂、破碎的自我,存在于永远的矛盾张力上的自我,诗人排拒了中国传统的中和与平衡,将方向各异的多种力量,相互纠结、撞击,以致撕裂。
所有现代人的生命的困惑:个体与群体、欲望与信仰、现实与理想、创造与毁灭、智慧与无能、流亡与归宿、拒绝与求援、真实与谎言、诞生与谋杀、丰富与虚无……,全都在这里展开;不是简单化的二元对立,也不是直线化地“一个”去吃掉(否定)“另一个”,而是相互对立、排斥、渗透、纠结为一团,正如同为中国新诗派的郑敏所说,是“思维的复杂化,情感的线团化”:这正是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与情感方式。
穆旦主要作品

穆旦的主要作品《爱情》《理想》《友谊》《春》《流吧,长江的水》《赞美》《理智和感情》《停电之后》《智慧之歌》《哀悼》《玫瑰之歌》《奉献》《童年》《春天和蜜蜂》《冬》《听说我老了》《春底降临》《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五月》《黄昏》《冬夜》《玫瑰的故事》《我》《秋》(断章)《秋》《自己》《两个世界》《发现》《我歌颂肉体》《我看》《诗八首》《园》《出发》《在旷野上》《感恩节——可耻的债》《自然底梦》《他们死去了》《夏》《赠别》《还原作用》《面包》《牺牲》《我的叔父死了》《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裂纹》《哀国难》《诗》《有别》《三门峡水利工程有感》《悲观论者的画像》《野兽》《更夫》《活下去》《苍蝇》《葬歌》《夜晚的告别》《旗》《问》《胜利》《云》《给战士—欧战胜利日《海恋》《冥想》《美国怎样教育下一代》《忆》《良心颂》《绅士和淑女》《沉没》《城市的街心》《饥饿的中国》《去学习会》《一个战士需要温柔的时候》《流浪人》《夏夜》《智慧的来临》《洗衣妇》《中国在哪里》《甘地之死》《城市的舞》《手》《演出》《鼠穴》《漫漫长夜》《古墙》《退稿信》《“我”的形成》《退伍》《摇篮歌——赠阿咪》《“也许”和“一定”》《三十诞辰有感》《苦闷的象征》《报贩》《祭》《原野上走路——三千里步行之二》《一个老木匠》《风沙行》《妖女的歌》《前夕》《我向自己说》《合唱二章又题:Chorus二章》《野外演习》《反攻基地》《线上》《祈神二章》《潮汐》《窗——寄敌后方某女士》《好梦》《神的变形》《劝友人》《幻想底乘客》《荒村》《出发——三千里步行之一》《七七》《问》《从空虚到充实》《小镇一日》《诗》《我想要走》《暴力》《阻滞的路》《神秘》《时感四首》《九十九家争鸣记》《黑笔杆颂——赠别“大批判组”》《甘地》《防空洞里的抒情诗》《寄——》《世界》《轰炸东京》《寄后方的朋友》《诗二章》《通货膨胀》《老年的梦呓》《神魔之争(长诗)——赠董庶》《被围者》《打出去》《诗四首》《隐现(长诗)让我们看见吧,我…》《农民兵》《不幸的人们》《先导》《蛇的诱惑——小资产阶级的手势之一》《华参先生的疲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告诉我们这是新的美, 因为
我们吻过的已经失去自由;
好的日子去了,可是接近未来, 给我们失望和希望 、给我们死,
因为那死底制造必须摧毁 。
二
在常人那里 “杀戮”、“可厌的”、“蹂躏”、“野兽” 当然都是丑陋的,但却有人告诉我们这是新的美,是令人困 惑。 后几行的 “吻过”表达了“我们”对“已经失去的自由” 的热爱与怀恋,“好日子” 指那失去的自由的日子。“失望” 指未来所遇到的挫折,是对好日子的失望,而“希望”则可 能指未来也许会重新过上“好日子”的承诺。“死的制造” 指的可能是一场战争,“给我们死” 是指我们摧毁战争时可 能被它所毁灭。如若这样,摧毁战争无疑要采取暴力手段, 甚至要以生命为代价。以暴制暴,“杀戮”也由于是摧毁战 争而被视为“新的美”。
创 《探险队》 (1945) 、《穆旦诗集》 (1947) 、 《旗》 (1948) 、《穆旦诗选》 (1986) 、 作 《穆旦诗文集》(1996)
译 《普希金抒情诗集》 (1954)、《欧根〃奥 涅金》 (1957) 、《拜伦抒情诗》、《英国 作 现代诗选》(1985)、《穆旦译文集》 (2005)
《 出 发穆 》旦
小组成员:叶尔克西、陈澄、袁静、孙多、 汪小淋、梁冰琪、梁凯洁
作者简介 讲解诗作
艺术特点 评价点评
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著名爱国主 义诗人、翻译家。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省海 宁市袁华镇。 曾用笔名梁真,与著名作家金庸(查良镛)为 同族的叔伯兄弟。 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现 代诗歌第一人。“九叶派”最特色的诗人。
评价点评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穆旦无疑是一个比较富于知 性的诗人。对于战争,他比同时代的大多数诗人有 着更深刻的认识,这使得他显得比别人更加丰富, 同时也使他拥有了更加“丰富的痛苦”。 当我们咀嚼那略显艰涩的诗句,仍可以感触到他 颤抖的灵魂,博大的胸怀,以及对人性的追问。 穆旦是痛苦的,但我们后人却是幸福的,因为他 “丰富的痛苦”就是他留给我们的最为宝贵的财富。
《出发》
告诉我们和平又必需杀戮,
而那可厌的我们先得去喜欢。
知道了“人”不够,我们再学习 蹂躏它的方法,排成机械的阵式, 智力体力蠕动着像一群野兽,
一
首句中,“和平”与“杀戮”对立,“可厌”和“欢喜” 矛盾。在常人眼里,“杀戮”是“可厌的”,而“和平” 才值得“欢喜”。然而在此,“杀戮”却成了获取“和平” 的前提条件。本来是“可厌的”行为,我们又必须先得去 欢喜它。这对爱好和平的人来说,显然是一种充满痛苦的 悖论式处境。 后三行诗是承接首句而来,是对“杀戮”一词的进一步 阐释。从“蹂躏”、“野兽”这两个饱含情感色彩的词语 里,我们可以体悟出这里的“人”指的是人区别于兽之所 以为人的人性。人与兽的区分在于人具有理性,而现在人 丧失了理性,成了杀戮同类的机器,所以也就与野兽没有 区别。
艺术特点
这首诗中诗人充分发挥了汉语的弹性,利用 多义的词语、反复的句式,在表达现代人的思想 与诗情的同时,又自觉地大量运用现代汉语的关 联词,依揭示抽象词语和跳跃的句子之间的逻辑 关系。这样,穆旦不仅在诗的思维、诗的艺术现 代化。而且在语音的现代化方面,都跨出了现代 新诗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从而成为中国诗 歌现代化历程中带有标志性的诗人。
就把我们囚进现在 ,啊 上帝!
在犬牙的甬道中让我们反复
行进,让我们相信你句句的紊乱
是一个真理 。而我们是皈依的,
你给我们丰富,和丰富的痛苦。 Nhomakorabea四
是上帝安排了人类磨难与获取,希望与失望的命运。 “犬牙交错的甬道”指有现实的、人生的与历史的三层含 义:其一,指战场上战壕之类的战争工事;其二,指充满“个 人的哀喜”的人生旅途;其三,从历史上看,也是充满希望和 失望人类文明的历程。 “让我们相信你句句的紊乱是一个真理”,是指上帝告诉 我们的,我们也只得把它作为真理来接受。在这个荒诞的的世 界上,我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无法自我救赎。只有依靠和 相信上帝,自觉地去承受苦难。 这里的“丰富”本该快乐才是,但这些“丰富”充满矛盾 与冲突,使我们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正是它们造成了我们 “丰富”的痛苦。
给我们善感的心灵又要它歌唱
僵硬的声音。个人的哀喜
被大量制造又该被蔑视 被否定,被僵化,是人生的意义; 在你的计划里有毒害的一环
三
“善感的心灵”是容易伤怀的,而他却偏要这“善感的 心灵”去“歌唱”,这歌唱因为与内心的痛苦相悖离,因 之便成了不和谐的“僵硬的声音”。 “个人的哀喜”既然 “被大量制造”,那么就应该受到重视,但事实上却陷入 到了“被蔑视,被否定,被僵化”的荒谬状态之中。这种 充满矛盾的人生困境却又恰恰构成了“人生的意义”。 在这荒诞的世界上,我们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不知道 人类将会走向哪里 ,也找不到人生的意义 ,而这只不过 “在你的计划里是有毒害的一环”。这里的“你”控制着 人类的命运,人类所应经历的一切包括痛苦都在他“计划” 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