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诗歌的公共性与个人性
穆旦诗歌中的自我形象

穆旦诗歌中的自我形象
1. 穆旦诗歌中的自我形象是那么复杂多变,就像一个神秘的多面体,你说是不是?比如在《我》中,那个自我既迷茫又倔强。
2. 他诗歌里的自我有时孤独得让人心疼,这难道不像在黑夜中独自前行的人吗?像《冬》里的自我,就沉浸在深深的孤寂中。
3. 穆旦诗歌中的自我形象常常充满矛盾,哎呀,这多有意思啊!就如同《蛇的诱惑》里,自我在挣扎与纠结。
4. 你看,那自我形象有时又是那么坚定勇敢,不就像一位无畏的勇士吗?《赞美》中的自我便是如此。
5. 穆旦笔下的自我会有深深的思索,这不就像我们自己有时候那样吗?比如在《冥想》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6. 他诗歌中的自我还会有彷徨不安呢,这和我们面对选择时很像吧?像《窗》中的自我。
7. 穆旦诗歌中的自我有时会很脆弱,哎呀呀,多让人心生怜爱啊!像《在旷野上》的自我。
8. 那自我形象有时又充满希望,像黑暗中的一束光,不是吗?《合唱》里的自我就闪耀着希望。
9. 穆旦诗歌里的自我常常在追寻着什么,这多像我们一直在追逐梦想啊!如《出发》中的自我。
10. 总之,穆旦诗歌中的自我形象丰富多样,让人沉醉其中,无法自拔。
我觉得穆旦真的太厉害了,能把自我刻画得如此生动!。
现代汉语--穆旦的作品风格

穆旦的写作风格分析568班龙萌 10016850852在写现代汉语的这篇文章之前,我想我是孤陋寡闻的,我不知道有穆旦这个人和满腔带有爱国主义的诗。
我对中国文学没有什么涉猎,但是此次了解穆旦的很多很多,钦佩、赞叹,任何多的华丽丽的辞藻都描述不了他的出色,任何黑暗都掩盖不住他的光华。
一、穆旦的个人资料、分析一)作者介绍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1976年2月26日春节期间,穆旦于凌晨心脏病突发逝世,享年59岁。
13岁时穆旦就已经开始了诗歌的写作“有一分光,发一分热”,从青年时代起,鲁迅的这句话成了穆旦最喜欢的名言。
“一个人到世界上来总要留下足迹”,据说这是穆旦自己经常对人对己说的话。
1934年查良铮将“查”姓上下拆分,“木”与“穆”谐音,得“穆旦”之名。
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
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
1976年2月26日春节期间,穆旦于凌晨心脏病突发逝世,享年59岁。
只有59的生命的他在短暂的一生充分发挥了了他的光与热,从1929年进入南开大学读书后,他就从未停止过他文学创作的步伐:日寇侵凌,穆旦写下了《哀国难》;1939年开始系统接触西方现代派诗歌;经历了震惊中外的野人山战役,后于1945年9月,创作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上著名诗篇——《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1947年参加后来被称为“九叶诗派”的创作活动;1949年8月自费赴美留学,入芝加哥大学攻读英美文学、俄罗斯文学;1952年6月30日毕业,获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58年被指为历史反革命,十年之余停止诗歌创作,坚持翻译。
1975年恢复诗歌创作,一举创作了《智慧之歌》、《停电之后》、《冬》等近30首作品。
1979年平反,但为时已晚。
此间他还担任过担任助教、中校翻译官、主编、FAO (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救济署)和美国新闻处员工、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
二)作者分析“有一分光,发一分热”,从青年时代起,鲁迅的这句话成了穆旦最喜欢的名言。
穆旦诗歌的公共性与个人性

一
、
“ 我 ”的言说
在 《 致郭保卫的信 》中穆旦说 : “ 我是特别主张要写出有时代 意义的内容。问题是 ,首先要把 自我扩充
到时代那么大 ,然后再写 自我 , 这样写 出的作 品就成 了时代的作 品。 ”【 3 l 2 2 我想这里说的其 实就是公共性 与 个人性 的握手言和,在穆旦 的诗歌作 品里 ,明显地显露出生存的 困境与 自我难题 纠结的两难 ,但是仔细分 析过后会恍然大悟,表面上 的两难其实是 内涵的融洽与和 谐 。
2 01 3年 第 5期
笙 鲞 7 ) J O U R N A L O F C H O N G Q I N G T H R E E G O R G E S U N I V E R S I T Y
重庆三峡 学院学报
N o . 5 . 2 0 1 3
Vl 0 1 . 2 9 NO . 1 47
-
84 —
重 庆 三 峡 学 院 学 报
在这首诗中,题 目为 “ 我” ,整首诗没有一个 “ 我”
字 出现 ,却 时时展现着 “ 我 ”的分裂和怀疑 、绝望
穆旦的一生都伴 随着苦难,但是他却从来 没有
放弃对人生价值 、生存 困境的理性 思考与追 问,使 他 的诗歌带有很强的理性思辨色彩 。穆旦是一位 反 抗传统 、 自觉面对矛盾 、关注现代 生活 的诗人,从 1 9 4 0年代 开始 对西方现代主义诗歌 的非个人化原
他创作于 1 9 4 0 年的 《 我 》就是这样的表现 : “ 从子宫割裂 ,失去 了温暖 ,/是残缺的部分渴望着救援 , /永远是 自己,锁在荒野里 , /从静 止的梦 离开了群体, /痛感 到时流 ,没有什么抓住 , /不断的回忆带 不 回 自己,/遇 见部分 时在一起 哭喊 ……永 远是 自己, 锁在 荒野 里 ,/仇恨 着母 亲给分 出 了梦境 。 ” [ 4 1 6 2 - 6 3
穆旦的诗歌赏析

穆旦的诗歌赏析穆旦,被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是九叶诗派成员之一。
尤其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现代派诗歌当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受所处环境和的影响,以及他个人的经历,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反映了当时的现实。
一.前期诗歌内容穆旦所处的时代,是个动荡的时代。
他用他的诗记录现实,记录那个时代的中国。
以1948年为界,将他的诗分为前期和后期。
1948年以前的中国,是残损的。
日寇的铁骑践踏着我们的国土。
受时代的影响,前期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忧患意识。
在“七七事变”后,穆旦在10月随大学南迁长沙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又徒步远行至昆明西南联合大学。
一路所见所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同年,连续发表《合唱》、《防空洞里的抒情诗》、《从空虚到充实》、《赞美》、《诗八首》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在《赞美》中,诗人用众多意象让我们看到中华民族饱经摧残,人民备受欺凌,生活步履维艰。
正如诗中所写“说不尽的故事是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干枯的眼睛”早已流不出泪水。
尤其是在诗的第二节,他塑造了一个受难者——农民的形象。
农民代表中国众多的劳苦大众,尽管他们辛勤地耕耘却很难再维持生计。
“而把希望和失望压在他身上,而他永远无言地跟在犁后旋转”。
突然想起来有人曾经说过“战争是政客之间的玩的游戏”,可战争带来的灾难却是由人民大众来承担。
在战争的摧残下,中国的民众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
凝重的情感下,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不屈,人民在苦难中选择抗争,哪怕前方面临死亡。
穆旦也选择了抗争,24岁的他参加中国入缅远征军,在参军期间切身体会到了战争的无情与残酷。
热带雨林,他艰难前行,看着死去的战友,心一次次的被捶打,原来生与死只是瞬间。
尤其是在胡康谷底撤退时,正值缅甸最猛烈的雨季,野人山成了水中孤岛,孤立无援情况下只能前行。
当时随军的一位医生记录到:每100米就有10~30具骨架的道路。
穆旦将这一切写入了诗中《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
对穆旦诗歌的个人感受(初稿)

对穆旦诗歌的个人感受穆旦,九叶诗派代表人物,亦被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为现代诗歌第一人。
从十六岁开始写诗到五十九岁辞世,创作许多经典诗篇,为现代中国诗坛留下不可或缺的音色。
然而今天,距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已经七十余年,距穆旦先生辞世也已经近四十年,我们在阅读他的诗作时是什么样的感受,其耀眼的诗篇对我们的创作上有怎样的意义,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上世纪40年代,中华版图遍地狼烟,熊熊战火炙烤着这片土地上的中国人。
“个体烦忧、寂寞和失恋之类30年代的流行主题沉淀于时代风烈激荡之中,民族命运、国家前途这样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谓的国家大事都被战争的铁拳握紧,于是战争成为西南联大校园诗的主题。
”(《西南联大现代诗抄》编后,张同道)作为三千里步行入滇的学生军、胡康河谷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剩余者,诗人穆旦必然发声,而且声音必然激昂响亮。
这是穆旦诗歌的构成背景。
这个背景使穆旦的诗歌成为力量,抵挡时代的暴乱,减轻战争的恐惧。
“阿大在上海某家工厂里劳作十年,/贫穷,枯槁。
只因为还余下一点力量,/一九三八年他战死于台儿庄沙场。
/在他瞑目的时候天空中涌起了彩霞,/染去他的血,等待一早复仇的太阳。
”(《祭》1939年)“但是我的健壮的孩子们战争去了,/他们去杀死那比一切更恶毒的海盗,/为了想念和期待,我咽进这黑夜里/不断的血丝......”(《漫漫长夜》1940年)确实,这样的句子激人斗志。
但同时这也使穆旦沉落在时代的洪声之中,到了今天他仅仅成为了时代里的诗人穆旦,而不是诗人穆旦的那个时代。
在《赞美》这首诗里,他多完美地把一个时代背负在一个农夫身上,但每节还是不忘以“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这样的口号式句子作结。
与之相对的是卡夫卡,面对相似的背景,卡夫卡在日记写下“德国对俄国宣战。
——下午游泳。
”他勇敢的逃避那个时代,以后却深刻的记住了他。
二除了构成背景,还有发育过程。
纵观穆旦一生诗歌创作过程,不得不提40年代在昆明西南联大兴起的中国现代主义。
论穆旦诗歌的自我意识。

论穆旦诗歌的自我意识。
穆旦诗歌是中国唐代的一个著名诗人,其诗歌具有自我意识的特点。
本文将从穆旦诗歌中具体剖析其自我意识的表现,并探讨其原因以及影响。
一、穆旦诗歌的自我表现穆旦的诗歌中,常常出现自我表现的元素。
他在自己的诗歌中经常用第一人称表述,如“吾”、“我”,这代表了他对自己的关注和认同。
同时,他对于自己的外貌、性格、自然情感以及感情体验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表达。
比如在《赋得残荷》中,“自谓高心方自复,怜君终爱故园情。
”在这段诗中,穆旦将自己的性格特点展现出来,表达出其“高心方自复”的低调自信,而“怜君终爱故园情”则表达了他对于故乡的感情依恋。
在《答刘倮》中,“万缕吴丝一线愁,离人还向故园头”的句子中,穆旦体现了他的感情体验。
从穆旦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自我认知的关注,以及自我表现的自信和积极性。
二、穆旦诗歌自我意识的原因首先,穆旦是一位文化素养高、见识广的人,对于自我表达有一定的能力和意识。
其次,作为一位文人,穆旦的职责就是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也促使了他更加关注自己的感受和心情。
再次,作为一位渴望接近自然的诗人,穆旦关注自然景物,也就不可避免地关注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穆旦诗歌中自我意识的表现。
三、穆旦诗歌自我意识的影响穆旦诗歌中自我意识的表现对于中国古代诗歌及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其注重个人感受和情感表达的特点反映了唐代诗歌逐渐发展为个人的表达形式,标志着古代诗歌和文学中“主体性”的形成。
其次,穆旦诗歌独特的个人表达方式也影响了后世的诗歌和文学,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综上所述,穆旦诗歌具有自我意识的表现,这是其文化素养、文学角色、自然情感等因素的共同结果。
其自我表达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诗歌个人化的趋向,对于后世诗歌和文学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浅析穆旦诗歌的现代主义特征

浅析穆旦诗歌的现代主义特征
穆旦是中国现代诗歌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诗歌充满了现代主义的特征。
本文就从流派、主题、形式等方面来分析穆旦诗歌的现代主义特征。
一、流派特征
穆旦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中兼具洛可可风格和抒情主义特色的诗人。
他的诗歌中存在很多与传统诗歌相悖的特点,如采用自由诗歌形式、打破传统韵律和语言表达方式。
他善于将不同的语言风格和意蕴融合在一起,独树一帜,赋予诗歌以个性和魅力。
二、主题特征
穆旦的诗歌主题多与个体的命运、人类的命运等相关。
诗人关注的不仅是个体的心灵深处,更是对生命、爱情、自由等普遍关注的话题。
诗人审视世界的敏锐视角和独特的个人体验,唤起人们内心的情感共鸣。
他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和反思,凸显了现代主义诗歌对现代文明的批判与反叛。
三、形式特征
穆旦的诗歌形式极富创新,多采用自由诗的形式和现代语言风格。
他的诗歌语言与常规语言不同,追求着探讨和体验自由的本质。
他通过自由的语言表达,将诗歌的结构和内容分离解构,以达到更深层次的抒情效果。
他的诗歌把自然与人类命运联系在一起,将个体的感受与宏大的历史背景结合,表达出了人对自由、人性和真相的渴求。
总之,穆旦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现代主义风格,表达着诗人对传统诗歌形式和价值观念的颠覆和反叛。
他的诗歌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创新性、个性和思辨性。
他的诗歌随着时代的变迁,仍然具有很大的思想深度和文学魅力。
论穆旦的中国新诗贡献

论穆旦的中国新诗贡献
穆旦(1916年-1995年),原名杨绛,字默禅,是中国现代作家、文化名人。
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穆旦的中国新诗创作对中国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穆旦在中国新诗创作中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创作风格。
她的诗歌作品以细腻、含蓄的语言描绘人生百味,表达内心的情感。
她独特的诗歌之美,往往使人深陷其中,感受到诗意的力量。
穆旦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学的优秀传统,并将其与现代意识相结合,形成了不可复制的个人风格。
其次,穆旦的作品以热爱生活、关注社会为主题,富含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她的诗歌作品中包含了对人性、人道主义、人际关系等问题的思考,呈现出了她对人类命运和社会问题的深度关切。
穆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之间的冲突、对立以及对于人类命运和人类情感的探索,使得她的作品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此外,穆旦还通过自己的诗歌作品进行文化创新,塑造了一批优秀的文化形象。
她的作品中常常出现落叶、月亮、花朵等意象,给人一种以情感为核心的审美体验,使得读者在阅读中得到美的享受。
她的诗歌作品以写实主义和象征主义手法相结合,给人一种虚实交融、意象丰富的感觉,展现了独特的审美特点。
总之,穆旦的中国新诗作品展现出了她对生活、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她的诗歌作品
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感染了许多读者,对中国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穆旦诗歌的公共性与个人性李铜飞(西南大学新诗研究所,重庆 400715)摘要:在穆旦的诗歌中,“我”的言说、理性的思辨色彩以及独特的受难意识等使他的诗歌充满复杂性和智性,他用各种强烈的个人经验(个人性)来表达一种普世的价值观(公共性),并且能够保持其经验的独特性,使他的诗歌走出自我宣泄的个人性而走向具有普遍真理的公共性,上升到对生命的追问,对人生的终极关怀的高度,创建了属于穆旦的独特的诗歌体系。
关键词:公共性;个人性;苦难意识;智性化中图分类号:I207.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35(2013)05-0084-04穆旦是九叶诗派中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但他却没能逃脱生前寂寞死后热闹的境遇,直到八十年代他才开始受到重视,他的诗歌所传达的各个方面都是极其复杂的,正是这种复杂给予了穆旦无可替代的诗歌史地位,也正是这种复杂成就了穆旦。
陈敬容认为,中国新诗史上存在着两个“传统”:“一个尽唱的是‘爱呀、玫瑰呀、眼泪呀,’一个尽吼的是‘愤怒呀、热血呀、光明呀,’结果前者是走出了人生,后者走出了艺术。
”[1]穆旦的复杂就在于把陈敬容所谓的“人生”与“艺术”相结合,艺术创作不可避免地带有创作者的主观看法和自我体验的痕迹,但是穆旦却在他的诗歌中将生活化为一种哲理化的高度,强调描绘生活和表达情感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使诗歌实现了从个人性向公共性的转化,并且将这二者融为一体,创建了属于穆旦的独特的诗歌体系。
唐晓渡认为:“如何定义‘公共诗人’或‘诗歌的公共性’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极端地说,无论某一公共问题怎样尖锐和紧迫,牺牲诗美和个人风格都未必是一个诗人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因为他完全可以采取其他方式;反过来,一首即便是具有充分公共性的好诗,其中也必定有无法以公共方式解读的、类似隐私那样的语言成分。
”[2]39在穆旦的诗歌中,“我”的言说、理性的思辨色彩以及独特的受难意识等方面都具有唐晓渡所说的复杂性存在,但是其中包括的历史性和民族性特点以及他通过诗歌所传达的种种矛盾使他的诗歌达到了智性化的高度,也因此一定程度地消弥了自我的痕迹,表达了人类所共通的真理与情感。
一、“我”的言说在《致郭保卫的信》中穆旦说:“我是特别主张要写出有时代意义的内容。
问题是,首先要把自我扩充到时代那么大,然后再写自我,这样写出的作品就成了时代的作品。
”[3]227我想这里说的其实就是公共性与个人性的握手言和,在穆旦的诗歌作品里,明显地显露出生存的困境与自我难题纠结的两难,但是仔细分析过后会恍然大悟,表面上的两难其实是内涵的融洽与和谐。
他创作于1940年的《我》就是这样的表现:“从子宫割裂,失去了温暖,∕是残缺的部分渴望着救援,∕永远是自己,锁在荒野里,∕从静止的梦离开了群体,∕痛感到时流,没有什么抓住,∕不断的回忆带不回自己,∕遇见部分时在一起哭喊……永远是自己,锁在荒野里,∕仇恨着母亲给分出了梦境。
”[4]62-63收稿日期:2013-05-13作者简介:李铜飞(1988-),女,西南大学新诗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现当代文学。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中国新诗的公共性研究”(编号:2012YBWX087,主持人:向天渊)阶段性成果 -84--85-字出现,却时时展现着“我”的分裂和怀疑、绝望和仇恨,“我”“是残缺的部分渴望着救援”,是个体离开群体之后的无助之人,这是现代的“我”,在时间和空间之中失去了中心,自我在发问,不相信任何虚幻的希望,传达了找不到自我的生存困境,永远承受着矛盾,永远苦苦地找寻。
就像郑敏说的:“它扭曲,多节,内涵几乎要突破文字,满载到几乎超载。
正是艺术的协调。
”[5]33在自我的矛盾与纠结当中,我们看到诗人忠于自己的内心,他不回避,真诚面对,以敏锐的眼光洞见世界的真实,发出的声音是由代表诗人自我的这个主体发出,展现的是自我的矛盾与纠结。
有学者把穆旦《赞美》一诗中的“为了他我要拥抱一切,为了他我失去拥抱的安慰”一句解释为:“不但是字面的矛盾语,也揭示了穆旦的内心矛盾:外在世界是混乱带血的,但却是唯一可触可感的具体真实,他不得不爱,然而他同时也意识到这种拥抱不是最终的安慰和解脱。
”[6]50虽然难免会充满孤独与绝望,但是在这首诗中我们隐约看到了诗人的内省与自信,正是这种交织着对生命体验的感悟、对历史浮沉与人类命运的矛盾,才使得他的诗歌突出了生存本质,获得了一种清醒而深刻的力量,我们才在穆旦诗歌的独特复杂中感受到了共性与个性的完美融合。
王佐良曾经评价穆旦说:“他的最好的品质却全然是非中国的,”[7]诗人具有极其明显的现代西方自我意识,他对于生命充满了好奇,认真探索大自然和个体存在的意义,而他所有的品质又使他深入思考到现代人类生存的困境。
在《防空洞里的抒情诗》中前面的叙述视角都是以“他”的眼光来看的,笔锋一转,“我想起大街上疯狂的跑着的人们,/那些个残酷的,为死亡恫吓的人们,/像是蜂拥的昆虫,向我们的洞里挤。
”[4]22从“我”的内心世界,看到了战争异化下的人们的生存状况,“他”的事不关己与“我”的担忧痛苦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诗人难能可贵的高度自省。
穆旦诗歌中的“我”一次次逼迫着他进行自我探索,进而在探求个体生命价值的过程中获得意义,虽是非中国的,但也受时代与历史的限制,使得他的诗歌传达了对民族、时代和生命存在的思考,虽处于特殊的年代,但依然发出自己独特的铿锵之声。
而我们的感触则更多的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即公共性与个人性的关系。
二、理性的思辨精神穆旦的一生都伴随着苦难,但是他却从来没有放弃对人生价值、生存困境的理性思考与追问,使他的诗歌带有很强的理性思辨色彩。
穆旦是一位反抗传统、自觉面对矛盾、关注现代生活的诗人,从1940年代开始对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非个人化原则和崇尚智力的风尚有深刻反思,提出了让感情渗透智力的“新的抒情”诗歌主张,他的诗歌,智性与情感结合中有一种沉雄聪慧而动人心弦的情感,无论是民族的还是个人的。
“污泥里的猪梦见生了翅膀,∕从天降生的渴望着飞扬,∕当他醒来时悲痛地呼喊。
∕胸里燃烧了却不能起床,∕跳蚤,耗子,在他的身上粘着:∕你爱我吗?我爱你,他说。
∕八小时工作,挖成一颗空壳,∕荡在尘网里,害怕把丝弄断,∕蜘蛛嗅过了,知道没有用处。
”[4]58穆旦的《还原作用》中,“污泥里的猪”生存非常艰难与痛苦,它以“渴望着飞扬”的想象方式来寻求解脱,结果却是“悲痛的呼喊”,从想象回到现实,在现实的残酷与解脱的无效中我们体会到失落、愤怒、矛盾等心灵的挣扎。
在第二段中以问答的方式来展示异化这个体验过程,使“爱”没有了浪漫的意味,更凸显了现实世界的非诗性特质。
第三段的“八小时工作”是现代生活的一个标志,是在体验的基础上对异化现实世界的理性反思,同时也寄寓了诗人的理想,即人类实现向深沉厚重的人性的回归。
这首诗中所体现的诗人的态度是复杂含混的,可以理解为作者是在还原自我,他坦然面对自己内心的挣扎,将希望寄托于完善的理想国的建立,最后,他选择了面对自我,将自己的个性与诗歌融为一体,反叛传统,对现代人的内心体验进行了细微的刻画。
穆旦曾对孙志鸣说:“诗歌是诗人心灵对生活的最真诚的反映。
如果你把它变成了敲门砖,就无异于用才能毁了自己。
因为你失掉了人格……无论到了什么时候,在任何环境中,都要耐得住寂寞……”[8]236正因为穆旦把自己的人格融入他的诗歌创作中,所以他从未失掉他的人格,他把个人的独特品质通过创作技巧表达于诗歌中,智性、血性、诗性和谐应和,为我们再造了一个丰富而紧张的宇宙,即便是对自我如此隐晦地表达,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他从未离开过中国现实的土壤,体验到他自我感受中更为本质的世界,其探索和深切的反抗性才智,为我们捧出了一颗在苦难中沥血的诗心。
他“明确地把危机普遍化,从更宽广的人类范围来理解特-86-其他人的苦难。
[9]41”这是他公共性与个人性完美融合的主要体现,即理性思辨精神。
穆旦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年代,他的诗歌带有明显而深刻的时代情感,但是他的大多数诗作并不是直接表现时代,而是从自我心灵的搏斗中开掘隐秘的思想情感,把抽象与具象相结合,介入理性成分。
创作方法的独特,使他的诗歌具有了大时代下的个人色彩。
《诗八首》就是这样的代表作之一。
穆旦说:“我的那首《诗八首》,那是写在我二十三四岁的时候,那里也充满爱情的绝望之感。
”[3]225这首诗不仅是自我爱情的写照,同时把个人的爱置于一个更大的范畴,用他的整个生命体验向我们展示了永恒的爱情赞歌。
我们看到他以他特有的超越生活层面以上的清醒的智性,对自身的也是人类的恋爱的情感及其整体过程,作了充满理性成分的分析和很大强度的客观化的处理,这不能离开诗人对爱情的独特感悟。
穆旦揭示了爱情历程中相爱与“隔膜”、“相同”与“陌生”、情感的“小野兽”与“理智”的“殿堂”等种种的矛盾,从泯灭与永恒、有限与无限的哲学层次上,对爱情给予审视、思考和认同,诗歌的结尾与其说是试图对人生中的“二律背反”作出解释,不如说是在更深的层次作出悖论式的解嘲,这些都充分显示了他是一位思辨性极强的诗人。
他的思辨性使得穆旦不同于他同时期的民族性诗人,他的诗歌带有更多的理性思考,在当时的特定年代,诗人无疑又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这些让他的个人性与公共性在那样一个特定的年代全部都凸显出来,也就是这样,穆旦的诗歌才具有多种解读的可能性。
三、独特的受难意识穆旦诗歌开创了中国诗歌传统的新的内涵,带着“悲怆的‘受难品格’”[6]60,穆旦抗战时期的诗歌是他对人生与生命苦难体验的发掘与反思,凝结着诗人的痛苦与智慧。
他的诗歌所传达出来的丰富而复杂的民族情绪、对民族未来命运的希望与隐忧是建立在他内心矛盾的情感之中的,他将自己在战争年代中所经受的种种苦难,上升为“人与战争”“生命与战争”等形而上的问题。
《出发》一诗写于1942年抗战的关键阶段,除了知识分子的爱国良知和热情外,还隐藏着诗人深沉的复杂心绪,正因为这首诗写于这样一次严峻现实家国的忧患和对个体灵魂的探询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充分体现了个人性与公共性的完美结合。
诗的第一句提出了两个悖论式的命题,“告诉我们和平又必须杀戮,∕而那可厌的我们先得去欢喜。
∕知道了‘人’不够,我们再学习∕蹂躏它的方法,排成机械的阵式,∕蠕动着像一群野兽”,[4]168“和平与杀戮”、“可厌与欢喜”两对反义词被强力扭结在一起,产生巨大的断裂和张力,这里的“它”和“人”都是抽象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指的是人的动物性,而“蹂躏”一词使人读起来有一种危机感和分裂感,指自身的一种自我否定与颠覆,传达着对于战争和杀戮的无奈,同时又暗示着人性的丑陋与自我残杀的可能。
“告诉我们这是新的美。
因为∕我们吻过的已经失去了自由;∕好的日子去了,可是接近未来,∕给我们失望和希望,给我们死,∕因为那死的制造必须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