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 虚词总结
《游褒禅山记》 (高质量虚词详解)

声大噪。
走 进 文 本
第一段 文本解读
翻译: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 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 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如今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 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 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 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 墓旁的小屋 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 之阳名之也。
悔
1、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 ⑴ 前洞的平旷——后洞的窈然 ⑵ 前洞记游者甚众—— 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 ⑶ “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 ⑷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 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
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父:通‚甫‛
叙 事 记 游
说山识碑 得名的缘由 (第一段)慧空禅院 华阳洞
仆碑(识谬)
考据 践行
探幽记游 前洞 (第二段)
后洞
出洞(悔随)
(第三段)尽吾志,可以无悔
感事言志
顿悟
(第四段)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
四人同游 补记作结(第五段)
思考
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 概括全文主旨,例如《醉翁亭记》的, ‚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就最能 代表作者的意图。 问:《游褒禅山记》能否用一句话概括其 主旨?
侧出:从旁边涌出 记游:指在洞壁上题诗文留念 上: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上走 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 问:探究,追究 深:形作名,深度 则:副词,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 相当于‚就‛ 穷:穷尽
翻译: 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 进去越深, 前进越困难, 而 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 说 “再不出 去, 火把就要熄灭了。” 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 大概我们这 次进洞所到的地方, 比喜欢游玩的人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 左右的石壁, 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总结 游褒禅山记内容分析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总结游褒禅山记内容分析《游褒禅山记》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的一篇课文,其课文内容较长,同学们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今天为大家整理了游褒禅山记的相关内容,我们一起学习一下吧!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1.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文言固定句式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2.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四)省略句、判断句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
(宾语)2.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宾语)3.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六)状语后置句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七)重点翻译句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八)多义词1.乃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③良乃人,具告沛公(于是)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2.道①有碑仆道(路,道路)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3.盖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4.文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④文过饰非(掩饰)5.然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6.其(1)始舍于其址。
高中语文文言文《游褒禅山记》知识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游褒禅山记》知识归纳上海高中语文新教材收入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游褒禅山记》知识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词语庐冢谬其传窈然瑰丽褒禅山卒葬之有碑仆道猝不及防倦怠幽暗昏惑前仆(pū)后继: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去。
形容斗争的英勇壮烈。
前赴(fù)后继: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
形容奋勇前进,连续不断。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文学常识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
世称王荆公,卒谥文。
临川人。
两次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
著作收在《临川先生文集》里。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一、通假字1.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1.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重点实词虚词(扩展)乃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2.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副词,竟,竟然,居然3.良乃人,具告沛公副词,于是4.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副词,才道1.有碑仆道名词,路、道路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名词,主张4.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讲5.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方法盖1.日初出大如车盖名词,车盖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连词,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3.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动词,超过,胜过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助词,有“大概”的意思文1.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名词,文字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名词,纹理3.属予作文以记之名词,文章4.文过饰非动词,掩饰然1.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代词,如此,这样2.吴广以为然形容词,对、正确3.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连词,表转折,但、但是其1.用作代词,可以作第一、二、三人称代词;可以作指示代词(这,那);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复习《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汇总(学生用)学习目标:1在再次研读读原文的基础上,能够熟练地掌握此文中主要的实虚词、通假字、实词活用、文言句式等知识点;2 在再次研读读原文的基础上,能够熟练、准确地翻译原文中的句子,做到“信、达、雅”;3 对原文的习作技巧、思想内容作更加深入的理解;4 通过上述内容的复习巩固,促进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升。
5在再次研读读原文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汇总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二虚词。
结合具体语境,按照组别,把各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写出来。
1234567891213(三)其(四)乃1(五)则1234(六)以123456789可以1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足以12以故1(七)为12(八)者(九)也123……者,……也123(十)盖1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2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十一)夫123(十二)何1(十三)于12345于是1(十四)所12所以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十五)既1(十六)焉123(十七)然(十八)遂1(十九)矣1(二十)哉1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廿一)且1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三、通假字。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区别:华花四、一词多义。
解释下列多义词在句中的意思(一)其:⑴代词: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他们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②第一人称代词自己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③指示代词那如: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⑵语气副词:①推测语气大概如:其.皆出于此乎②反诘语气难道如:其.孰能讥之乎③婉商语气还是如:吾其.还也④期望语气一定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二)胜:⑴shēng ①尽如:何可胜.道也哉/刑人如恐不胜.②禁得住,能承受如:沛公不胜.杯杓⑵shèng ①胜利如:此所谓战胜.于朝廷②胜过、超过如:日出江花红胜.火③优美的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三)道1、有碑仆道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4、何可胜道也哉动5、策之不以其道6、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7、何可胜道.也哉(四)盖1、日初出大如车盖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3、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五)文1、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3、属予作文以记之4、文过饰非动词,(六)然1、至于颠覆,理固宜然2、吴广以为然3、有穴窈然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七)相1物以相之2将焉用彼相矣3公欲相鲍叔4相道之不察兮5已薄禄相6时相遣归五. 实词活用。
《游褒禅山记》文言虚词

3、乃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判断动词,是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才 竟然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你的 家祭无忘告乃翁。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 竟然 之。 却 今君乃亡赵走燕。 才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于是,就 项伯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夫夷以近 火尚足以明也 无物以相之 挟飞仙以遨游 余船以次俱进 皆以美于徐公
《游褒禅山记》文言虚词
1、以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夫夷以近 火尚足以明也 无物以相之 挟飞仙以遨游 余船以次俱进 皆以美于徐公
表原因,因为 表原因,因为 相当于“而”,表修饰 相当于“而”,表修饰 相当于“而”,表并列 介词,用来 介词,用来 相当于“而”,表修饰 介词,按照,依照 动词,认为
表原因,因为 表原因,因为 相当于“而”,表修饰 相当于“而”,表修饰 相当于“而”,表并列 介词,用来 介词,用来 相当于“而”,表修饰 介词,按照,依照 动词,认为
2、其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既其出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 游之乐也 其孰能讥之乎 吾其还也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其若是,孰能御之?
指示代词,那 第三人称代词,它 第三人称代词,他们 助词,无实义 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表示反问,难道 表期望或商量,还是 指示代词,其中的 表假设,如果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汇总10篇)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汇总10篇)游褒禅山记知识点(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古义:周围; 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达,达到,动词;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游褒禅山记知识点(2)(一)名词的活用名词作状语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名词作动词①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②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二)动词的活用①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③往往有得。
得:动词作名词,心得,收获。
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三)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作名词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险远的地方。
形容词作动词①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尽头。
②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形容词的使动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弄错,使……错。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知。
昏暗:使动,使人感到模糊迷惑。
(四)副词作动词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副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3)(一)判断句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高二语文必修三《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归纳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词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古义:周围;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达,达到,动词;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三、一词多义1.乃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2.道①有碑仆道(路,道路)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3.盖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4.文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④文过饰非(掩饰)5.然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然而,但是)6.舍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②而操舍鞍马,仗舟楫(动词,舍弃)③舍相如广成传舍(动词,安排住宿)④客舍青青柳色新(名词,宿舍、旅店)7.以①由山上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介词,在、从)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并且)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表顺承,就,便,或不译)④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与“故”组成固定结构,表因果,因此)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与“所”组成固定结构,表原因,……的原因)8.其⑴始舍于其址。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归纳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归纳《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词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古义:周围; 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达,达到,动词;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三、一词多义1. 乃①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②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③ 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④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2.道①有碑仆道(路,道路)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3.盖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4.文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④文过饰非(掩饰)5.然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然而,但是)6.舍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②而操舍鞍马,仗舟楫(动词,舍弃)③舍相如广成传舍(动词,安排住宿)④客舍青青柳色新(名词,宿舍、旅店)7.以①由山上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介词,在、从)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并且)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表顺承,就,便,或不译)④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与“故”组成固定结构,表因果,因此)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与“所”组成固定结构,表原因,……的原因)8.其⑴始舍于其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虚词总结
一、之
(1)代词
1.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指褒禅山
2.而卒葬之——那里,指褒禅山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指褒禅山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指华阳洞
5.入之甚寒——指后洞
6.谓之后洞——指后洞
7.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指后洞
8.遂与之俱出——指怠而欲出者
9.来而记之者已少——指后洞
10.而余亦悔其随之——指怠而欲出者
11.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他
12.其孰能讥之乎——他
1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2)取消句子独立性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2.而人之所罕至焉
3.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4.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3)结构助词,的
1.褒之庐冢也
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4.余之力尚足以入
5.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8.此余之所得也
二、其
(1)代词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指褒禅山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指褒禅埋葬时
3.距其院东五里——指慧空禅院
4.其文漫灭——指仆碑
5.独其为文犹可识——指仆碑
6.问其深——指洞穴
7.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那些,指好游者
8.盖其又深——指后洞
9.则其至又加少矣——指游客
10.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指古人
11.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指自己
12.然视其左右——指洞壁
1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代山的名称
14.则或咎其欲出者——那些,指欲出者
15.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指华阳洞
16.其下平旷,有泉侧出——指前洞
(2)用在数词前,表示“其中的……”
无
(3)用在名词前,起指示作用,相当于“那个”“这个”无
(4)表示祈使或询问语气
无
(5)副词,表示反问。
其孰能讥之乎
(6)助词,无实意(为特殊用法)
既其出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存疑
三、者
(1)……的人
1.而记游者甚众
2.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3.有怠而欲出者
4.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5.来而记之者已少
6.则或咎其欲出者
7.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8.险以远,则至者少
9.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10.然力不足者
1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表示停顿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
2.如“华实”之“华”者
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4.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5.四人者
(3)……的原因
所谓华山洞者
四、所
(1)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结构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
2.所谓华山洞者
3.所谓前洞也
4.盖余所至
5.而人之所罕至焉
6.此余之所得也
(2)所以——这(就是)……的缘故
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五、何
1. 何可胜道也哉——怎么,表示反问语气
六、于
(1)介词,对于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
余于仆碑
(2)介词,在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常在于险远
于人为可讥
七、与
1.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和
2.有志与力——连词,和
3.遂与之俱出——介词,和
八、以
(1)介词,用
1.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2)介词,因为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而”“并”
1.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2.夫夷以近
3.险以远,则至者少
4.不随以止也
5.而又不随以怠
特殊: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以之”的省略,因此,由此。
九、为
1.独其为文犹可识——有
2.于人为可讥——是
3.而在己为有悔——是
十、则
(1)连词,表示相承关系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则其至又加少矣
则或咎其欲出者
则游者众
则至者少
(2)连词,表转折关系
无
十一、而
(1)并列
而在己为有悔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2)承接
而余亦悔其随之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有怠而欲出者
(3)转折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而其见愈奇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4)修饰
无
(5)递进
而卒葬之
而记游者甚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来而记之者已少
而又不随以怠
(6)因果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而人之所罕至焉
十二、且
1. 不出,火且尽。
——副词,表示行为将要发生。
十三、乃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是
十四、也
(1)判断的语气
褒之庐冢也
所谓前洞也
火尚足以明也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陈述或解释的语气
盖音谬也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亦不能至也
此余之所得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感叹的语气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何可胜道也哉
(4)在句中,表示停顿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不随以止也
十五、焉
1.于是余有叹焉——语气助词
2.而人之所罕至焉——兼词,于此
3.然力足以至焉——兼词,于此
十六、乎
1.其孰能讥之乎——表示反问
十七、若
本文无
十八、因
本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