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 知识点整理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整理

B.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C.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
D.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E.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F.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G.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解析】 例句与F项均为动词活用作名词,A、B两项属于名作动,C项形容词作动词,D、E两项“险远”“幽暗”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G项“侧”为名词作状语。
C.焉①而人之所罕至焉②然力足以至焉
D.故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解析】A项①于:介词,在;②于:介词,对。B项①以:连词,因为,表因果关系;②以:连词,且,表并列关系。C项两个“焉”都是代词,相当于“那里”。D项①故:名词,缘故;②故:连词,表结果,所以。
【答案】C
4.与“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中“传”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有了志向,又不盲目地跟随他人而停止前进。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于那些幽暗的使人昏惑不辨的地方,却没有外物帮助他。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后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情况。
提示:C项“至于”应译为“到了”。
答案:C
11.“此余之所得也”一句,总括了作者的游览体会,不属于“之所得”的一项是( )
2、用作副词
1)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②“乃”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五、异义词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不平常。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完整归纳

1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完整归纳一、通假字1. 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 1. 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 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 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头。
6. 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 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特殊句式(一)判断句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者,……也:“者”表停顿语气,“也”表判断语气)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者,……也)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者,……也)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因果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也”语气助词,表判断)⑤此余之所得也(此……也)(二)倒装句1.状语后置句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2.定语后置①有穴窈然。
(三)省略句①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宾语)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
(省宾语)③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省宾语)④有碑仆(于)道(省介词)(四)文言固定句式①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②何可胜道也哉! (哪里……呢!)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不寻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治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6.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达,达到,动词;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三、一词多义1.乃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2.道①有碑仆道(路,道路)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③策之不以其道(方法)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3.盖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②盖大苏泛赤壁(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原来是”)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4.文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④文过饰非(掩饰)5.然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然而,但是)6.舍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②而操舍鞍马,仗舟楫(动词,舍弃)③舍相如广成传舍(动词,安排住宿)④客舍青青柳色新(名词,宿舍、旅店)7. 以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并且)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③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与“故”组成固定结构,表因果,因此)8.其⑴始舍于其址。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汇总10篇)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汇总10篇)游褒禅山记知识点(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古义:周围; 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达,达到,动词;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游褒禅山记知识点(2)(一)名词的活用名词作状语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名词作动词①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②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二)动词的活用①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③往往有得。
得:动词作名词,心得,收获。
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三)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作名词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险远的地方。
形容词作动词①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尽头。
②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形容词的使动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弄错,使……错。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知。
昏暗:使动,使人感到模糊迷惑。
(四)副词作动词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副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3)(一)判断句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

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1.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文言固定句式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2.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四)省略句、判断句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
(宾语)2.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宾语)3.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六)状语后置句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七)重点翻译句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整理重点知识点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一、词类活用名作动1、始舍于其址。
舍:筑舍居住2、名之曰褒禅。
名:命名,称呼。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说出名字名作状1、有泉侧出。
侧:从旁边形作名1、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深度。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危险僻远的地方。
形作动1、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走到尽头2、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3、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享受尽动作名1、而其见愈奇。
见:见到的景象2、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到达的人使动用法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谬误,把……弄错二、一词多义1道(1)有碑仆道。
路、道路(2)何可胜道也哉?说、讲2得(1)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能够(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收获,心得3 夫(1)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那,那种(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表示要发议论,不译4 其①代词可以作第一、二、三人称代词;可以作指示代词(这,那);(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第三人称代词,它(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第一人称代词,自己(3)则或咎其欲出者。
指示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4)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指示代词,指代“好游者”,译作“那些”②副词(1)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3)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还是”、“可要”。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我们还是回去吧)三、特殊句式介词结构后置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判断句1、今所谓慧褒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4、所谓前洞也。
5、故非有至者不能至也。
6、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完整版)《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完整归纳(可编辑修改word版)

《游褒禅ft记》知识点完整归纳一、通假字1. 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1.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特殊句式(一)判断句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者,……也:“者”表停顿语气,“也”表判断语气)②所谓华ft洞者,以其乃华ft之阳名之也。
(……者,……也)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者,……也)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因果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也”语气助词,表判断)⑤此余之所得也(此……也)(二)倒装句1.状语后置句①古人之观于天地、ft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2.定语后置①有穴窈然。
(三)省略句①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宾语)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
(省宾语)③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省宾语)④有碑仆(于)道(省介词)(四)文言固定句式①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②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四、重点语句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1、始舍于其址。
舍:名作动,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
名:名作动,命名。
3、有泉侧出。
侧:名作状,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作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作动。
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
见:动作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作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作动,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形作动,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作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作使动,使……错, 弄错。
传:动作名,流传的文字。
名:名作动,说明白。
三、一词多义(扩展)(一)实词“道”1、有碑仆道名词,路、道路2、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讲(二)实词“盖”1、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助词,“大概”(三)实词“文”1、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名词,文字(四)实词“然”1、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2、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连词,表转折,但(五)“得”①能够。
“不得极夫游之乐”。
②心得、收获。
“往往有得”。
(六)“胜”:①尽。
“何可胜道也哉”。
四、虚词①“其”1、用作代词,可以作第一、二、三人称代词;可以作指示代词(这,那);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第三人称代词,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第一人称代词,自己则或咎其欲出者。
指示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指示代词,指代“好游者”,译作“那些”2、用作副词1)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②“乃”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五、异义词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
1.读音
褒禅(chán)庐冢(zhǒng)漫天(màn)谬误(miù)
窈然(yǎo)咎(jiù)相之(xiàng)
2.词类活用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
(2)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禅”(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3)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走到……尽头)
(4)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照明)
(5)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艰险遥远的地方)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动用法,使……错;传:动词活用为名词,流传的文字)
(7)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尽情享受)
(8)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活用为名词,到的地方)
(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使动用法,使……昏惑)
(10)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11) 则或咎.其欲出者(责备)
(12)夷.以近(平坦)
3.特殊句式
(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用“……也”表示判断)
(2)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用“……也”表示判断)
(3)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状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
(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省略句)
(5)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句)
4.整理“其”和“观”的意义和用法
其
1、其下平旷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则或咎其欲出者
4、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5、择其一二扣之
6、其皆出于此乎
7、其孰能讥之乎8、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9、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1代词山2代他们3代那个4代自己 5 代其中的
6句首副词表揣测大概7副难道8副一定9假设连词如果
观
1、古之人观于天地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3、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4、大王见臣列观
5、坐井观天
1、观察
2、景象
3、景象
4、一般的台观即章台
5、观看
一、内容分析
1、第1自然段:
⑴这一段依次记述(每个空格只填一个字):山之、山之、山之、山之。
山之名、山之寺、山之洞、山之碑。
⑵第1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
写仆碑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
2、第2自然段:
⑴作者用对比的方法写游洞,请分析:
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窈然对比。
②前洞的记游者甚众与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⑵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⑵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3、第3自然段:
这段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
用自己的话概括“得”具体指什么样的道理?
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
4、第4自然段:
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
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头脑的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
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逻辑十分严密。
5、从过渡衔接和文字的前后呼应的两个方面分析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
⑴过渡衔接。
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⑵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
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与之俱出”;“可讥”和“人咎”;“在己为有侮”和“悔其随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
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
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译文】
褒禅山也被称为华山。
唐代高僧慧褒开始在这座山下建房居住,而死后就葬在这里。
由于这个缘故,以后就把这座山称作褒禅山。
现在称作慧空禅院的地方,就是慧褒和尚生前居住的屋舍和死后埋葬的墓地。
距离慧空禅院东面五里,有个称作华山洞的地方,是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得名的。
离洞百余步,有一块石碑倒在路上,碑文已经模糊不清了,唯有"花山"二字还能辨认出来。
现在将"华"字读成"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错音了。
华山洞下面平坦而开阔,有泉水从旁边涌出,到这里游览和题字留念的人很多,这就是人们说的"前洞”。
沿山向上走五六里,有一个山洞很幽深,走进去感到很寒凉。
询问这个洞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山玩水的人也没有走到尽头,人们称它为"后洞”,我和四个同游的人举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难,而见到的景色就越奇异。
有人感到疲倦而想出来,就说:“不出洞,火把就要烧完了。
”于是大家就和他一起出来了。
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山玩水的人还不到十分之一,可是看到左右洞壁,来到这里并且题字留念的人已经很少了。
大概再往深处,进去的人就更少了。
这时候,我的力气还足够继续往里面走,火把也还足够照明。
出洞以后,有人就责怪那提议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跟着他一起出来,而不能尽情享受游览的乐趣。
于是,我颇有感慨。
古代的人在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有心得,这是因为他们思考问题很深刻,而且没有什么事物不加以考察的。
那些道路平坦而又距离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就很多;道路艰险而又遥远的地方,去的人就很少。
然而世界上奇特壮丽又罕见的自然风景,常常是在艰险遥远而且人们很少到达的地方。
因此,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有了志向,不随别人停止前进,但是气力不足,也不能到达目的地。
既有志向又有气力,也不随着别人后退,但是到了幽深昏暗又神迷目乱的地方,没有得到外物的辅助,也不能达到目的地。
然而,气力足够到达的情况下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而在自己则应感到懊悔。
已经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达到目的的人,可以不必后悔,难道有谁能讥笑他呢?这就是我的心得。
我看到倒在地上的石碑,又感慨古书没有保存下来,使后世的人以讹传讹而不能明白名称的真实情况,哪里能说得完呢!这就是治学的人不能不深思熟虑和谨慎择取的原因。
同游的四个人:庐陵的萧君圭字君玉,长乐的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