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

合集下载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小结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小结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第一、词法一、古今异义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二、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

2、使动用法火尚足以明也。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

三、一词多义道有碑仆道名词,路、道路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讲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方法四、虚词以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其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乃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第二、句法一、判断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所谓前洞也。

第三、难句翻译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第三、文学文化常识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北宋杰出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 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1. 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 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 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头。

6. 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 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文言固定句式1.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2. 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3.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四)省略句、判断句1.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

(宾语)2. 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宾语)3.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4.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六)状语后置句1.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七)重点翻译句1.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八)多义词1. 乃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③良乃.人,具告沛公(于是)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2. 道①有碑仆道.(路,道路)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X )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3. 盖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③况X 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4. 文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④文.过饰非(掩饰)5. 然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6. 其⑴始舍于其.址。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汇总10篇)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汇总10篇)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汇总10篇)游褒禅山记知识点(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古义:周围; 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达,达到,动词;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游褒禅山记知识点(2)(一)名词的活用名词作状语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名词作动词①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②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二)动词的活用①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③往往有得。

得:动词作名词,心得,收获。

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三)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作名词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险远的地方。

形容词作动词①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尽头。

②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形容词的使动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弄错,使……错。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知。

昏暗:使动,使人感到模糊迷惑。

(四)副词作动词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副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3)(一)判断句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游褒禅山记知识归纳

游褒禅山记知识归纳

游褒禅山记二、实词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当初而卒葬之:最终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缘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表判断山的南面其文漫灭:碑文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碑上残存的文字盖.音谬也:表示推测,有“大概”的意思则游者众:多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尽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持,拿有怠.而欲出者:怠惰不出,火且.尽:将要遂与之俱出:于是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不到则其至.又加.少也:更加则或咎.其欲出者:责怪极.夫游之乐:尽,尽情享受于是..余有叹.焉:对于这件事感慨往往有得.:心得,收获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辅助何可胜道..也哉:尽,完全动词,说。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就是……的原因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通“甫”三、虚词于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在于是余有叹焉对于人为可讥在以以故其后名之曰因为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曰因为由山以上五六里相当于“而”,连词火尚足以明也用来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夫夷以近表并列其以故其后名之曰代词,那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词,自己其见愈奇,则其至又加少也代词,那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岂,难道四、词类活用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作动,筑舍定居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作动,命名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作动,命名其下平旷,有泉侧.出名作状,从侧面由山以上.五六里名作动,向上走问其深.形作名,深度而其见.愈奇动作名见到的景色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作动走尽,走完则其至.又加少矣动作名,到达的人火尚足以明.也形作动,照明常在于险远..形作名又险又远的地方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形作名,让人迷惑的地方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形作动,弄错;传,动作名,流传的文字;名,名作动,识其本名五、古今异义词比好游者不能十一....古义:不到;不及十分之一今义:不能够十月一日余之力尚足以..入古义:足够用来今义:完全可以,够得上非常..之观古义:非同一般今义:副词,表程度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求学的人至于..而无物以相之..幽暗昏惑古义:到今义:引起另一话题,表示达到某种程度古义:让人迷惑的地方六、文言句式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状语后置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有碑仆道省略句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而卒葬(于)之省略句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状语后置句。

(完整版)《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完整归纳(可编辑修改word版)

(完整版)《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完整归纳(可编辑修改word版)

《游褒禅ft记》知识点完整归纳一、通假字1. 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1.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特殊句式(一)判断句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者,……也:“者”表停顿语气,“也”表判断语气)②所谓华ft洞者,以其乃华ft之阳名之也。

(……者,……也)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者,……也)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因果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也”语气助词,表判断)⑤此余之所得也(此……也)(二)倒装句1.状语后置句①古人之观于天地、ft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2.定语后置①有穴窈然。

(三)省略句①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宾语)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

(省宾语)③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省宾语)④有碑仆(于)道(省介词)(四)文言固定句式①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②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四、重点语句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知识点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知识点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知识点一、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①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基数词。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底,达到,动词。

今天:表示另提一事,关联词。

)③于是余有叹焉(古义:(于是,对此)在这个时候。

今义:由于这个、因此。

)④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不同寻常。

今义:特别,副词。

)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治学的人、求学的人。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三、一词多义1.道①有碑仆道(道路,名词)②何可胜道也哉?(说,动词)2.名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命名、取名,名词作动词)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说出名字,名词作动词)3.其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词,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②距其院东五里(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③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它,代词,代仆碑)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前“其”,代词,代“穴”;后“其”,代词,代好游者)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前“其”,它,代词,指代后洞;后“其”,那些,代词,代游客)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它,代词,指华山洞)⑦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前一个“其”,结构助词,不译;后一个“其”,那个,指示代词)⑧而予亦悔其随之(自己,代词,指作者)⑨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词,指代“古之人”)⑩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4.以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介词)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③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用来,介词)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5.之①而卒葬之(代词,这里)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它,代指华山)③褒之庐冢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结构助词,的)④而余亦悔其随之(代词,他)⑤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6.焉①于是予有叹焉(兼词,于此,对这件事)②而人之所罕至焉/ 然力足以至焉(代词,那里,指险远的地方)四、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①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侧,从侧面、从旁边)(二)名词作动词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居住)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命名、取名)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说出)(三)形容词作动词①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四)形容词作名词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深度)②常在于险远(险远,险远的地方)(五)使动用法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谬误)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整理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整理

游褒禅山记一、通假字无二、古今异义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基数词。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底,达到,动词。

今天:表示另提一事,关联词。

)于是余有叹焉(古义:(于是,对此)在这个时候。

今义:由于这个、因此。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不同寻常。

今义:特别,副词。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治学的人、求学的人。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三、一词多义1.道有碑仆道(道路,名词)何可胜道也哉?(说,动词)2.名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命名、取名,名词作动词)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说出名字,名词作动词)3.其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词,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距其院东五里(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它,代词,代仆碑)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前“其”,代词,代“穴”;后“其”,代词,代好游者)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前“其”,它,代词,指代后洞;后“其”,那些,代词,代游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它,代词,指华山洞)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前一个“其”,结构助词,不译;后一个“其”,那个,指示代词)而予亦悔其随之(自己,代词,指作者)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词,指代“古之人”)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4.以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介词)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用来,介词)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5.之而卒葬之(代词,这里)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它,代指华山)褒之庐冢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结构助词,的)而余亦悔其随之(代词,他)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6.焉于是予有叹焉(兼词,于此,对这件事)而人之所罕至焉/ 然力足以至焉(代词,那里,指险远的地方)四、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侧,从侧面、从旁边)(二)名词作动词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居住)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命名、取名)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说出)(三)形容词作动词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四)形容词作名词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深度)常在于险远(险远,险远的地方)(五)使动用法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谬误)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1.褒禅山的地理位置:褒禅山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南部,因山上有观音禅寺而得名。

白居易在文中描述了山的高峻险峻、林木茂盛,以及山脚下的平原和河流。

2.褒禅山的历史渊源:白居易在文中提到,褒禅山曾是夏禹修行之地,也是北魏时期佛教起源之地。

他还提到了山上的佛教文化和人们的朝圣信仰。

3.对山景的描写:白居易以游山之人的视角,描绘了褒禅山的雄伟壮丽和美丽的自然景色。

他描述了山峰的高耸,山势的险峻,以及山上的水潭、瀑布和山间的翠竹。

4.对山中景点的描述:白居易在文中陈述了褒禅山上的几处景点。

他描述了观音殿的建筑和寺庙中的佛像,赞美了佛像的神态凝重、仪态庄严。

他还提到了山上的龙泉、望月亭等地标性景点。

5.对山下景点的描述:白居易也对褒禅山脚下的平原和河流进行了描写。

他提到了河流的丰满和潺潺流水的声音,也描述了平原上的农田和村庄。

6.对人文景观的描写:除了自然景观,白居易也关注了褒禅山上的人文景观。

他提到了山上的僧侣和朝圣者,他们虔诚的信仰和对佛教的敬畏。

他还描述了山上的修院和修行者,赞美了他们追求智慧和意志的坚韧。

7.山水之感:白居易通过对褒禅山的描述,表达了对山水之美的赞美之情。

他认为山水之美能够使人心灵宁静,带来愉悦的情绪和满足的感受。

他写道:“山寺虽在野,人犹能到。

不知何物来,因有暇乐道。

”8.游山的心境:白居易通过游山的经历,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他把山水之行比喻为修行之旅,认为修行的过程和游山一样,可以使人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心灵的净化和智慧的升华。

以上是《游褒禅山记》的知识点归纳,该文以白居易独特的笔调和美丽的描写,展示了褒禅山的壮丽景色和人文景观,也表达了对山水之美和修行之道的思考和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①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基数词。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底,达到,动词。

今天:表示另提一事,关联词。

)③于是余有叹焉(古义:(于是,对此)在这个时候。

今义:由于这个、因此。

)④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不同寻常。

今义:特别,副词。

)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治学的人、求学的人。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三、一词多义1.道①有碑仆道(道路,名词)②何可胜道也哉?(说,动词)2.名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命名、取名,名词作动词)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说出名字,名词作动词)3.其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词,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②距其院东五里(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③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它,代词,代仆碑)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前“其”,代词,代“穴”;后“其”,代词,代好游者)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前“其”,它,代词,指代后洞;后“其”,那些,代词,代游客)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它,代词,指华山洞)⑦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前一个“其”,结构助词,不译;后一个“其”,那个,指示代词)⑧而予亦悔其随之(自己,代词,指作者)⑨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词,指代“古之人”)⑩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4.以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介词)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③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用来,介词)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5.之①而卒葬之(代词,这里)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它,代指华山)③褒之庐冢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结构助词,的)④而余亦悔其随之(代词,他)⑤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6.焉①于是予有叹焉(兼词,于此,对这件事)②而人之所罕至焉 / 然力足以至焉(代词,那里,指险远的地方)四、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①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侧,从侧面、从旁边)(二)名词作动词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居住)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命名、取名)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说出)(三)形容词作动词①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四)形容词作名词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深度)②常在于险远(险远,险远的地方)(五)使动用法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谬误)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②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④所谓前洞也。

⑤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⑥此余之所得也。

⑦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⑧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二)省略句①而卒葬(于)之(译文:并且最终安葬在这里。

)②有碑仆(于)道(译文:有块石碑倒在路上。

)③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我对倒地的石碑,又因此而感慨)(三)倒装句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六、固定结构1.其孰能讥之乎?(“其……乎”意为“难道……吗”)七、文学常识1.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临川人,北宋(朝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官至宰相,后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卒谥文,又称王文公。

“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

主要作品集《临川先生集》。

在政治上积极推行“新法”,反对因循守旧,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这是一篇说理性游记,以游山为喻,文章前面写游山,后面谈道理,即事说理,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在研究学问上要“深思慎取”。

素材开发《游褒禅山记》通过记叙一次未能尽的游山经历,说明了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在研究学问上要“深思慎取”。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堤。

”自然万物之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给人以智慧的启迪。

由游山洞,作者得出了“尽吾志也而不能志者,可以无悔矣”的结论;由“仆碑”得出了“学者不可以深思慎取”的结论。

角度点拨可用于“感悟自然”“求学”“深思慎取”“努力”、“最好的风景”、“更上一层楼”“目标”“自信”、“盲从”“成功的要素”、“意志”“志、力、物”等话题。

精彩运用引用思辨型——(提示:结合原文,以生活实例出发,针对性强)最好舒舒服服就能取得成绩,最好不流汗就能登上事业的顶峰,不少人还在做着这样的白日梦。

宋代的王安石有句名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朋友,不要在平地观望了,到“险远”处去寻求“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吧。

自信是一种良好的素质,盲从则是可悲的行为。

要想不盲从,就得有自信。

宋代的王安石也有过一次令他十分后悔的盲从,他曾与四位朋友去游褒禅山的一个山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本来渐可探得奇景,但有一人害怕了,说“不出,火且尽”,结果,大家退出。

退出之后,大家才发现,“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但已“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我们在生活中,不是也经常遇到这种令人后悔的事吗?议论抒情型——(提示:广征博引,围绕话题,文采斐然)“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术、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纵观古今一切有成就的诗人、作家、思想家、革命家等等,无不愿意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无不从大自然中有所领悟并获得启示。

王安石游褒禅山得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王羲之于兰亭聚会.“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始觉“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毛泽东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历史感慨。

思辨议论型——(提示:辩证地议论分析,条清理析,深刻有力!) 志、力、物三者,可以说是我们成功的三大要素。

有远大的志向,还得有真才实学,最好还获得某些帮助,或者良好机遇。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时,就悟出了这个道理:“有志矣??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朋友,你想想,自己主要缺了哪一样?颁奖词志在“非常之观”的胸襟袍负.坚守不随流俗。

不避险远的追求精神.文成八大家.诗传越千年。

不畏浮云遮望眼.敢当天下改革事.不愧“十一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改革家”。

素材一:王安石把治学处世比做游山,在游览中总结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而不能至”的深刻道理,从而勉励自己和读者在治学、处事、创业的道路上坚定自己的志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攀登风光无限的险峰。

此素材可用于如下作文话题与观点:1、志当存高远2、尽志无悔3、要成就一番事业,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等4、成功,离不开坚定的意志(或志向);5、好风景不易到达;素材二:王安石在游褒禅山的过程中发现“有碑仆道”,“花”“华”音讹,于是生发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感慨。

其实,不仅做学问应深思慎取,在生活中,做人做事都应如此。

此素材可用于如下作文话题与观点: 1、凡事要深思慎取 2、不能以讹传讹3、对待文化遗立要有严谨的态度等素材三:在游山途中因轻信随从,半途而废,褒禅山最为奇妙之处能一睹为快,王安石懊悔不已,从而悟出“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生活中,只有远大的志向还远远不够,还要有个人能力和外物的帮助。

此素材可用于如下作文话题与观点: 1、人要善假于物2、立志、蓄力、借物是做事成功的三要素3、善假于物,但不依赖于物等荆公生当大宋时,少年遍习百家词。

意气英姿龙门跃,但念经国利民事。

鄞县山川熟自胸,起堰浚河不自恃。

常平惠农百姓喜,兴学劝桑有妙治。

最恨兼并与贪吏,访民问灾多愤驰。

累忧社稷贫与弱,万言上书显奇智。

天变人言不足畏,变法图强有慧思。

新法恢恢宏略出,万机日理难解衣。

开宗立说兴新学,除却浮华存精实。

文章质朴尚有物,唯求实用能补世。

心地高洁能撑船,胸襟豁达拯苏子。

唐宋八家居其一,千古一相王安石!(《荆公颂》)【素材激活】王安石,伟大的改革家“十一世纪中国最伟大改革家”的王安石是一个难以盖棺定论的人物。

自北宋以来,褒之者少,而毁之者却是全面开花、随处可见,几百年内,无论是在官方的“正史”,还是在民间的小说、戏曲中,王安石的各个方面,从学问到做官,从私人生活到道德品行,无不被人垢病。

但是尘埃掩不住真金,浮云遮不住星泽,真正的智者经历史长河的淘洗发出了夺目的光芒。

他之所以被诟病,因为他是改革者;他的改革触动了官僚集团的根本利益。

面对种种非难,他抱定“天变不足畏,祖宗之法不足守,人言不足恤”坚定信念,在那死气沉沉的环境中,爆响了一个惊雷。

这惊雷,绵延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然振聋发聩。

无改革社会便不能进步,要改革必冒风险。

是安于现状、安于落后;还是冒险而进,求得发展,这,二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们已作出回答:已带领国人领略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写作运用【适用话题】可用于“尽志无悔”“不要盲从”“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自信”“敢于坚持自己的主见”“深思慎取”“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等内容相关的写作话题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