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教育学基础 第三章 教育与人

合集下载

《教育学原理》讲义教案第3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学原理》讲义教案第3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学原理》讲义教案第3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一、教学目标1.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2.掌握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需求;3.了解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重点1.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2.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需求。

三、教学难点1.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引入(10分钟)教师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然后提问:你们认为这张图片与教育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教育与人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教育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讲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2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介绍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教育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教育可以促使人的智力、体力、道德、情感和社会能力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3.分析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需求(30分钟)教师通过分析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需求,让学生了解不同阶段的人的特点和需求。

例如幼儿期的人对感官刺激敏感,需要通过游戏和体验来发展各个方面的能力;学龄期的人开始进入学校教育,需要培养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等;青少年期的人需要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等。

4.讨论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教育可以提供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五、课堂练习(2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例如:1.教育对人的发展有哪些促进作用?2.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有哪些特点和需求?3.你认为教育在你的发展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六、课堂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关注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需求。

七、课后作业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总结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2.调查并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人的特点和需求;3.写一篇文章,谈谈教育在你的发展中的作用。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讲解和讨论,使学生了解了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需求。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章节习题及答案第3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章节习题及答案第3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2011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章节习题及答案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认为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是( )。

A.个体本能B.外在环境C.基因复制D.肌体成熟2.教育教学要求的“一刀切”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3.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认为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这是一种( ) 。

A.外铄论的观点B.内发论的观点C.多因素论的观点D.反映论的观点4.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这是一种( )。

A.外铄论的观点B.内发论的观点C.多因素论的观点D.综合论的观点5.盲人的触觉、听觉一般非常灵敏,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互补性D.个别差异性6.个体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称为( )。

A.关键期B.机能期C.发展期D.差异期7.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B.个别差异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8.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是心理学家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 )提出来的。

A.互补性B.阶段性C.顺序性D.不平衡性9.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A.主导因素B.决定因素C.物质前提D.无关因素10.“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

A.霍尔B.华生C.高尔登D.格塞尔11.一般来讲,小学阶段相当于人生发展的( )。

A.幼儿期B.少年期C.童年期D.青年期12.教学中“拔卣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 )。

A.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B.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C.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规律D.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13.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乍主张( )。

A.遗传决定论B.环境决定论C.二因素论D.教育万能论14.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

师范生教育学基础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师范生教育学基础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内涵及特征(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内涵1. 教育面对的是人的个体,每个个体人都是共同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共同性体现在个体性上,包括人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2. 人的发展,就个体而言,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A.身体的发展指向个体身体素质的发展和生理机能的完善B.心理的发展指向个体认识、情感、意志、个性方面的发展和完善。

3. 教育学视域中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各自内部及其整体性结构所发生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尤其指学校教育阶段,个体身心成长发育成熟的过程。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特征1. 顺序性:个体生命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

2. 阶段性:个体在身心发展某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般的特征。

阶段性要求教育合适不同年龄阶段,不可“凌节而施”。

3. 差异性:每个个体因独特而不同,表现出差异性。

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因材施教,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4. 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不平衡。

教育必须抓住关键期、敏感期,及时而教。

5. 互补性:身心发展的机能之间互补,协同发挥作用。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人的身心发展是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不确定的。

但不管有多少因素,这些因素都是相互联系,共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所以,单一因素的决定论是错误的。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大致有三类:1. 个体自身的因素2. 外部的环境因素和实践活动。

3. 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都是错误的。

(一)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个体因素1. 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2. 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3. 后天获得性素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4. 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二)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大环境和小环境之分。

1.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

2015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章节重点(第三章)(1)

2015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章节重点(第三章)(1)

2015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章节重点(第三章)第三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概述1、人的本质及其教育学意义人的本质: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有的质的规定性,是人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原因的根据。

人与其他事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体现:(1)人是认识和实践、社会和历史的主体。

(2)人是自我认识和自我改造的客体。

(3)人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意义:确立正确的人的本质观,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正确理解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也有助于准确地把握师生关系。

2、试述人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要求?(1) 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要求)教育培养人不能脱离社会关系,必须依据社会关系的需要并在社会关系中进行。

同时,教育也要重视人的自然性,要按照人的发展规律进行教育。

(2) 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要求)教育必须充分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既要把学生看成教育活动的客体,更要把学生看成教育活动的主体;既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3) 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要求)一方面要坚持统一的教育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特长。

3、什么是人的身心发展?包括哪些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何?含义: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变化过程。

包括方面: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

身体的发展包括肌体的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识两方面的发展。

它们之间的关系:(1)人的身心发展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

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的发展不仅寓于身体发展之中,而且随着身体的发展而发展。

(2)同样,认识、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征,也总是制约着身体的正常发展。

因此,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必须是促进人的身心的和谐发展。

4、试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要求教育工作者要秩序渐进地做好教育工作。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ppt课件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ppt课件
而一手按帽子,一手按裙子的是中国女孩。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 青春发育早期 结果,只有中国孩子画得最像苹果,而日本孩子画得则像鸭梨,美国孩子画得或如南瓜,或如葫芦。
通过受教育的历程,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教育的个体功能)
有一只聋哑的听不到枪声仍在树上,还有一只没有长满羽毛的小鸟被吓得钻进树洞里去了。
❖ 心理发展顺序:
▪ 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 机械记忆----意义记忆 ▪ 无意想象----有意想象 ▪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
1、教育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 关于增高: ❖11—13岁 长骨增长
跑、跳、蹲、腾、跃
❖月经初潮、首次遗精时 腿骨愈合 增高靠脊柱的椎间软骨
赛达斯,6个月会认英 出任美国耶鲁大学正教授。
11—13岁 长骨增长
文字母,两岁能看懂中 3、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自由的发展”是指每个人的发展不屈从于强加给他的任何活动和条件,人的发展为他个人本身所驾驭。
学课本,4岁时已发表 第三节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小草绿了,桃花红了,春天也就到了。
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
❖ 1978年至2008年,中国科大少年班共招收31 期学生总计1220人,已毕业1027人,其中 935人考取研究生,占91%。
❖ 据不完全统计,少年班毕业学生中约20%选择 学术研究作为终身职业,93人拥有国内教授、副 教授职称和国外终身教职;约35%在世界500 强企业任职。
一个生来失明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画家
——难
岁破格进入哈佛大学, 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
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

《教育学》第三章知识点

《教育学》第三章知识点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1、所谓关键发展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2、美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胎儿的发育大部分是受基因制约的,这种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的机制就是成熟。

3、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充分说明了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是教育的重要条件。

4、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5、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6、潜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成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存在的事实及价值,尽可能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7、个性又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

8、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9、被有些专家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的是少年期。

10、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11、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也基本完成,“理想和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3、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研究证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在个体的道德认知过程中,也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前习俗水平到习俗水平,再到后习俗水平的发展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

二、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 心发展的规律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不能“揠苗助长” 凌节而施” 否则, 不能“揠苗助长”、“凌节而施”。否则,就不能收到应 有的效果,甚至损害学生的身体和心理。 有的效果,甚至损害学生的身体和心理。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阶段的学生。 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3.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材施教 教育工作应该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教育工作应该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长善救失” 使每个学生都能迅速地切实地提高。 “长善救失”,使每个学生都能迅速地切实地提高。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影响人的发展因素及其作用
(一)人的发展的概念 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人的 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联的,生理的发展 是心理发展的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 发展。 (二)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影响人的因素是很多的,但概括起来,不外遗传、 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1)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外因, 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外因,它们只有通过 学生身心的活动才起作用。 学生身心的活动才起作用。 (2)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 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 (3)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 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 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 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所以, 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所以,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 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最后,还需要指出的是, 最后,还需要指出的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是相 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的, 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的,它们是一个整 体系统,我们不能孤立地、 体系统,我们不能孤立地、片面地来分析每一因素对人发同的组合、 的作用。它们之间性质的差异、力量的强弱、不同的组合、 不断的发展变化,致使人的发展具有不同的水平和特色, 不断的发展变化,致使人的发展具有不同的水平和特色,我 们应以系统论的观点, 们应以系统论的观点,从动态上来研究和把握各因素与人的 发展的关系。 发展的关系。

教育学 教育与人的发展答案(1)

教育学  教育与人的发展答案(1)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一.选择题1()的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oA.感知觉B大脑和神经系统C机体的正常发育D.智力的成熟2 儿童身心发展有高速发展期,某一时期特别迅速而其他阶段相对平稳,这一现象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A.不均衡性B顺序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3 “ 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这一观点源于()表现出来。

A.《学会生活》B.《学会学习》C.《民主主义与教育》D.《学会生存》4. 环境决定论完全否定了( )o①遗传作用②教育价值③家庭影响④文化的功能⑤人的能动性A.①④B.①⑤C.②③D.②④5.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主要来自学校教育的( ).A普遍性B特殊性C统一性D协调性6.心理学家是根据身心发展的哪一规律题出发展关键期的概念?()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差异性7.格塞尔的“ 同卵双生儿爬楼梯试验”,充分说明了( )oA.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和阶段B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个性C遗传素质可随环境的妀变而妀变D遗传素质提供了人的身心发展的可能性8.主观能动性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就在于人不是消极地适应环境,人是一个积极、能动的主体。

主观能动性无论如何表现都离不开( ).A实践B活动C玩耍D游戏9.下列表述中,不能体现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的是( )oA. “近朱者赤,近至者黑"B."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C “ 孟母三迁“ D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10.《学记》中的“时过然后学,则虽勤苦而难成“,说明教学工作应遵循的个体身心发展()规律0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11.儿童的身心发展中呈现了先发展头部后发展躯干和四肢,先发展大肌肉和大骨骼后发展小肌肉小骨骼,这一现象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 。

A.不平衡性B.阶段性C顺序性D.个别差异性12.某位家长和老师聊天,说到孩子正处于“心理断乳期”,这说明学生正处于(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内涵及特征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内涵
1.教育面对的是人的个体,每个个体人都是共同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共同性体现在个体性上,包括人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2.人的发展,就个体而言,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A.身体的发展指向个体身体素质的发展和生理机能的完善
B.心理的发展指向个体认识、情感、意志、个性方面的发展和完善。

3.教育学视域中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各自内部及其整体性结构所发生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尤其指学校教育阶段,个体身心成长发育成熟的过程。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特征
1.顺序性:个体生命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

2.阶段性:个体在身心发展某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般的特征。

阶段性要求教育合适不同年龄阶段,不可“凌节而施”。

3.差异性:每个个体因独特而不同,表现出差异性。

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因材施教,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4.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不平衡。

教育必须抓住关键期、敏感期,及时而教。

5.互补性:身心发展的机能之间互补,协同发挥作用。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人的身心发展是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不确定的。

但不管有多少因素,这些因素都是相互联系,共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所以,单一因素的决定论是错误的。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大致有三类:
1.个体自身的因素
2.外部的环境因素和实践活动。

3.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都是错误的。

(一)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个体因素
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3.后天获得性素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4.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二)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
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大环境和小环境之分。

1.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

2.环境对人的影响方式有自发和自觉,影响的性质有积极和消极。

3.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个体差异性,也与个体的发展水平有关。

(三)实践活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的现实力量,是个体发展从可能状态转化为现实状态的决定因素。

1.人通过实践活动得以发展
2.活动是人的潜在的、可能的因素转化为现实性的力量
3.活动对人的发展的有效影响取决于活动的组织程度和人的自觉性
三、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一)学校教育的特殊性
学校是有目的设计的,是特殊的主体在特殊的环境中进行的特殊教育活动。

1.学校教育主体的特殊性:教师和学生
2.学校教育环境的特殊性:人为性和教育性
3.学校活动的特殊性:育人的目的性
(二)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1.学校教育引导个体发展的方向,为个体发展做出符合社会要求的规范。

2.学校教育加速个体的发展,促进个体又好又快地发展。

3.学校教育能够开发个体的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

4.学校教育唤醒生命的自觉意识,为个体生命发展奠基。

第二节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一)个体社会化的内涵:
1.广义的社会化,指社会生活所需要的一切知识、技能、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习惯等,都包含在其中,既有属于社会性要求的内容,也有非社会性要求的内容,诸如学术性知识和技能等。

2.狭义的社会化,仅指社会性所要求的内容,是个体学习特定社会思想意识、价值规范、行为规则,养成社会所要求的主流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本节主要指狭义的社会化。

3.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很多,学校是青少年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4.社会化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不同年龄阶段社会化的重点有所不同。

(二)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表现
1.形成社会价值观
2.完善自我观念
3.掌握社会技能
4.塑造社会角色
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这里的个性不等于心理学意义上的个性心理特征)
(一)个体个性化的内涵:就是在人的共同社会性的基础上,发挥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充分把人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彰显出来,实现个体我和社会我的统一,生命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功能的表现:
1.唤醒人的生命自觉
2.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特性
3.促进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三、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一)两个极端:
1.个人本位论:出现于18C至19C上半叶,以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1782—1852)为代表。

强调尊重人的天性,发展人的自然本性。

2.社会本位论:出现于19C与20C之交,以迪尔凯姆、纳托尔普、凯兴斯坦纳等为代表。

强调根据社会的要求,塑造一个“社会我”。

(二)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1.二者的不同:
第一,基点不同。

第二,目的指向不同。

第三,对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不同。

2.二者的统一性
第三节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第一,二者共同构成人的发展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第二,二者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统一。

第三,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二者统一。

教育有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功能,但这并不是教育必然的结果。

教育促进社会化和个性化是有条件的,本节着重探索实现这一功能的条件。

一、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1.以人为出发点。

2.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职能。

3.“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第一,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

第二,坚持全面发展,能力为重。

第三,教育要面向全体,关心每个学生发展,赋予每个学生平等的发展机会。

第四,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需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和发展的主体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一)学生是教育活动主体的三层含义:
第一,学生是发展的主体。

第二,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第三,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

批判传统教育中学生是客体,是被压迫者。

(二)树立学生主体的观念
1.确立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2.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3.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三、坚持教育创新
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的区别与联系:
教育创新不只是教育技术手段的创新,也不只是教育某些部分或某些环节的变化,它是涉及观念、模式、制度等诸多层面的整体性变革。

1.教育观念创新
2.教育模式创新
3.教育制度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