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生活与哲学》导学案第二部分 辩证唯物论
2017(人教版)高二政治哲学生活第二单元导学案10.1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doc

A.否定就是创新
B.否定是对旧事物的彻底抛弃
C.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D.辩证的否定是通过外力作用实现的
3.种子发育为植物是()
A.事物的量变过程
B.事物自身否定的结果
C.外力作用的否定
D.新事物与旧事物一刀两断
4.哲学家别林斯基说过:“没有否定,人类历史就会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坑。”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B.必须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坚持两点论
C.办事情要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创新思维
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
6.爱因斯坦说过一段有趣的话:“我竭力告诫自己要蔑视权威,命运却使我成了权威。”这启示我们要有()
A.反对专制的民主精神
B.我行我素的反叛精神
C.无所顾忌的叛逆精神
D.不迷信权威的创新精神
■课堂小结
备注(教师二次备课栏及学生笔记栏)
教学反思
A.人类历史有可能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坑
B.只要敢于否定一切,人类历史就会向前发展
C.要敢于否定,树立创新意识,推动人类历史发展
D.要敢于蔑视权威,抛弃书本,就能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
5.司马光看到小孩掉入水缸,他不是按照常规让人脱离水,而是打破水缸,让水脱离人。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A.办事情必须充分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
1.白话文扬弃了文言文的陈腐与艰涩,更适宜和方便人们抒发新时代的新思想。人类社会能够迈向文明进步,在于一种自觉的扬弃意识。“扬弃”是()
A.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B.克服过时的消极内容,保留和培育积极因素的过程
C.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哲学态度
D.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下面漫画《筛选》告诉我们()
《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导学案探索世界(辩证唯物论)

《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导学案探索世界(辩证唯物论)一.考纲解读(1)哲学中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3)物质运动的规律--重点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4)物质决定意识---重点意识的起源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与形式(5)意识的能动作用--重点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能动性的表现(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重点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二.自主学习(考点梳理)1. 哲学中的物质概念(1)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2)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的组成部分。
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当然也不会有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①人类社会是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2. 哲学的运动概念(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离开运动谈物质是的观点;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是的观点。
(2)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运动是绝对的、的和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
3. 物质运动的规律(1) 规律的概念: 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①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也不能被。
②规律的普遍性: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固有的规律。
③方法论要求:必须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但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2.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二必修4政治学案

第二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明确目标1、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懂得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理解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而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仅具有从属意义。
学会判断和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基本形态,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不同哲学派别的学习,使学生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并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2、学习重难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如何理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预习案(自主学习)教材助读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围绕_______ 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认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唯心主义认为 _________________。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派别是 ________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_____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_______,本质上是_____.但是这些观点没有______依据;它把____归结为具体的_________.4、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______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_______.但它把物质归结为____________,认为_____是世界的本原,具有______性 ____性和_____________等局限性.5、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反映了_______________.它是________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____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强大_______武器.6、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生活与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精华版)

《生活与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一、辩证唯物主义第一部分:辩证的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一、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3)、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二、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要求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生活与哲学》导学案7-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生活与哲学》导学案7-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一、阅读导学(实践观和认识论存在交叉关系,实践观不是认识论)(一)实践1.内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形式(补充了解):生产实践(改造自然)、社会实践(改造社会)、科学实验(探索自然、社会规律)。
3.特点:(1)直接现实性:把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2)客观物质性:构成要素,即主体(人)、手段(工具)、对象(自然、社会)客观性;实践过程及其结果受客观事物及规律制约。
(3)主观能动性:人在实践之前,实践结果就以目的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
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工程师比最聪明的蜜蜂高明的地方在于,在造出房子之前,房子就以观念的方式存在于他的头脑中。
(4)社会历史性:社会关系中的分工协作;实践又是历史性的活动,实践内容、形式等,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二)认识1.认识反复性:由于主体(实践水平、立场观点、思维能力等)和客体(事物复杂变化,本质暴露需要过程)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无限性: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世界发展的无限性和作为认识基础的实践发展的无限性,决定了人的认识发展的无限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不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而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4.真理(科学理性认识)(1)含义: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客观性: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客观规律。
真理一元,但可以“见仁见智”。
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具体性、条件性:条件性,真理都有自己适用条件和范围;具体性,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历史的统一。
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真理与谬误界线不容混淆。
2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教案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B肯定物质是运动的,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C主张运动与物质和意识不可分割
D否认运动有自己的承担者,承认运动是有条件的
3、“人们对物质的认识就是认识物质运动的形式,认识了物质运动的形式,也就认识了事物本身。”这是因为(C)
A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意识起源和本质原理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辨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具有正确认识意识现象、分辨物质和意识的界限、把握二者之间辨证关系的能力。
(2)通过学习意识作用的原理,使学生对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估计,逐步培养起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3)通过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原理的学习,让学生明确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途径,培养学生具有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相结合的能力。
(为什么说自然界具有物质性呢?)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原理)(理解、体会)
(为什么说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呢?)
4、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原理)(识记、理解)
第八环节:课堂练习(约5分钟)
1.有人断言:“更大的神只要一想就能把人创造出来。”这种观点
①认为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②属于神创论的观点,是极其荒谬的③否认了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④否认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属于唯心主义
《生活与哲学》原理及方法论-辩证唯物论

《生活与哲学》原理及方法论-辩证唯物论1、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原理内容〗: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①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而否认物质决定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而不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思想。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原理内容〗: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一直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③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①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反对〗: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3、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原理内容:⑴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实物的本质和规律。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⑵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一、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二、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实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高二政治导学案 生活与哲学第二课第二框 新人教版必修4

第二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及其形态。
(2)了解: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仅具有从属的意义。
2.能力目标学会判定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什么样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
学习重难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知识准备(一)唯物主义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的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认为: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和。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4.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和历史观上的等局限性。
5.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二)唯心主义1.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
2.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把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的外化和表现。
3.纵观哲学发展的历史,我们除了看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外,还可以看到和的对立。
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具有的意义。
学习内容1.课堂探究(P12):你同意上述材料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理解吗?谈谈你的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
一、考情分析
二、自主学习
1.世界的物质性
(1)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①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唯一特性: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界的物质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质和运动
(1)哲学上的运动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如刻舟求剑;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如惠能的“心动论”,毕尔生的“万物只是在概念中运动”,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等。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运动是________的、________的、________的;静止是________的、________的、________的。
②静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物质世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统一。
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质与意识
(1)物质决定意识:①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活动具有_____________;意识活动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反映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识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世界上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识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意识对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
4.规律
(1)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规律的客观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规律的普遍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方法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放思想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时俱进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此,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具体要求: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原理展示(默写下列知识)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4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