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厦门港集装箱码头装卸设备优化配置的初步研究

合集下载

港口物流系统中的集装箱智能配载与优化研究

港口物流系统中的集装箱智能配载与优化研究

港口物流系统中的集装箱智能配载与优化研究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中,港口物流系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而其中,集装箱智能配载和优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则成为提升效益和减少资源浪费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探讨港口物流系统中集装箱智能配载与优化的研究进展,探索其对港口物流系统的影响和优化效果。

港口物流系统是指将货物从生产地通过多种运输方式进行装运和配送的综合网络。

其中,集装箱作为现代国际货物运输的主要货物载体,尤其重要。

而集装箱的配载和优化是指根据货物的特性和目的地要求,合理地将货物装入集装箱,并优化集装箱的布局和运输路径,以提高运输效率、降低成本和减少资源浪费。

集装箱智能配载与优化的研究旨在解决以下问题:如何确定集装箱内货物的摆放位置、如何确定集装箱内货物的最佳装载顺序、如何优化集装箱的运输路径以及如何合理调度运输资源等。

通过使用人工智能、算法优化以及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可以实现集装箱智能配载和优化,提高运输效率和降低成本。

首先,集装箱智能配载和优化可以提高港口物流系统的运输效率。

传统的手工配载方法通常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并不能有效地利用集装箱空间。

而采用智能配载和优化技术,可以根据货物的特性和运输需求,利用算法和模型等工具,快速确定最佳的货物摆放位置和装载顺序,最大限度地利用集装箱空间,提高货物的装载率和运输效率。

其次,集装箱智能配载和优化可以降低港口物流系统的运输成本。

通过智能配载和优化技术,可以减少运输过程中的空载和半载情况,降低燃料和人力等资源的浪费。

同时,优化运输路径和调度运输资源,可以减少运输距离和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

而这些成本的降低将直接影响到港口物流系统的运营效益和经济效益。

此外,集装箱智能配载和优化还可以提高港口物流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通过合理摆放货物和优化运输路径,可以减少集装箱在运输过程中的振动、碰撞和损坏情况,保障货物的安全性。

同时,优化运输路径和调度运输资源,可以提高运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避免延误和拥堵等问题。

毕业设计(论文)-厦门港集装箱运营模式研究

毕业设计(论文)-厦门港集装箱运营模式研究

毕业设计报告(论文)论文题目:青岛地区货代行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作者所在系部:经济管理系作者所在专业:物流管理作者所在班级:作者姓名:作者学号:指导教师姓名:完成时间:2011年12月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教务处制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及知识产权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厦门港集装箱运营模式研究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设计(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

对本设计(论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因本毕业设计(论文)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

本毕业设计(论文)成果归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所有。

本人遵循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有关毕业设计(论文)的相关规定,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

本人同意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可以公布非涉密毕业设计(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特此声明毕业设计(论文)作者:指导教师:年月日年月日摘要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货代行业的发展方兴未艾,已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新型服务产业。

然而,经济危机对于我国货代行业无疑是把“双刃剑”,既是一种威胁,更是一种机遇。

加之,我国经济全球化以及物流行业的蓬勃发展,我国货代企业数量日益剧增以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我国货代行业关于管理、规模、服务、竞争力等方面的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

本文就是以这一大背景为前提,以青岛地区货代行业为主要研究对象。

本文先简单研究国内货代行业的发展现状,再对比国外的货代行业的状况,具体结合青岛地区特殊的行情来分析研究。

然后研究我国货代行业存在的问题,再具体到青岛地区货代行业出现的问题的特殊性来进行研究。

再根据青岛地区的现状、问题,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集装箱码头装卸设备配置优化研究

集装箱码头装卸设备配置优化研究
( 1 . 北京交通大学 交通运输学院 , 北京 1 0 0 0 4 4 ; 2 . 军事交通学 院 军事物流系 , 天津 3 0 0 1 6 1 )
【 摘 要】 研究了集装箱码头运用双小车岸桥的装卸设备配置问题 , 通过构建一个包括岸桥 、 龙 门吊和集卡 的动态多级排 队网 络, 考虑码头装卸运作 中的随机 因素 , 建立集装箱码 头装卸作业模 型, 并运用 Wi t n e s s 仿真系统来 描述集装箱码头装卸 系统 , 用仿 真法求解集装箱码 头装卸设备 的最优配 置。通 过对 系统输 出指标 的分析得 出了集装箱码头装卸作业的最优配置 比, 仿真结果表 明最优配置 可充分 提高集装箱码头装卸设备 的使用效 率。 【 关键词】 集装箱运输 ; 集装箱码头作 业 ; 装卸设 备 ; 资源配置优 化
钱继锋, 等: 集装箱码头装卸设备配置优化研究
d o i : l O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5 - 1 5 2 X . 2 0 1 3 . 0 7 . 0 4 9
技 术 与 方 法
集装 箱码 头装 卸设备 配置优 化研 究
钱继锋 1 I 2 , 朱晓宁 ’ , 刘 占东 2
c o n s t r uc t i n g a d y na mi c mu l t i s t a g e q u e u i ng n e t wo r k i n c l u d i n g q u a y c r a l l e s , g nt a r y c r ne a s nd a c o n t a i n e r t r u c k s , nd a c o n s i d e in r g he t r a n d o m f a c t o r s i n t e r mi n l a ha n d l i n g o p e r a t i o n s , he t n e s t a b l i s h e d he t h a n d l i n g o p e r a t i o n mo de l o f t h e c o n t a i n e r t e r mi n l, a nd a u s e d wi t n e s s s i mu l a io t n s y s t e m t o d e s c ib r e he t c o n t a i n e r t e r mi n l a h nd a l i n g s y s t e m nd a t h e s i mu l a i t o n me ho t d t o s o l v e he t h nd a l i n g e q u i p me n t o p i t ma l a l l ca o io t n i n

厦门港集装箱集疏运系统现状分析及发展研究

厦门港集装箱集疏运系统现状分析及发展研究
获得诸多利好政策支持 的厦 门港要建设集装箱枢纽港 ,不仅 要有 足够 的航道水深 、高效 的装 卸 、便捷 的通关 、齐全的港 13 辅助支持系统 ,还要有广阔的经济腹地支撑 ,以及发达 的集疏运系统连接港 口与内陆腹 地。厦门港要协调公 、水 、铁 3种主要 集疏运方式 的比例 ,特别是在提高厦 门港辐射范 围和节约环保方面 ,要发挥集装箱海铁 联运和水路支线运输的优势 ,加大投入 和扶持政策 ,提升铁路运输和支线运输所 占的比例 。 3.2 加强周边港 口分工合作 ,发展 支线运输
厦门港集装箱集疏运系统现状分析及发展研究
通关 服务、更 多的航线和更多的班轮数使厦门港获得 了一定 的竞争优势 ,逐渐发展成为 区域性枢纽港 ,使周边如福州 、汕头等 港 1:3成为其喂给港 ,不断扩展海 向腹地 。厦 门港支线 网络不断加密 ,沿海支线运量不 断增加 ,2013年 ,水水 中转 业务快速发 展 ,全年完成水水 中转业务 195.20万 TEU,增长 35.7%,其 中内贸中转 增长 62.9%、内支 线增长 26.5%、国际中转 增长 4.7%。 但是 近年来周边 的港 口如福州港 、泉州港以及 湄洲 湾港也得 到快速发展 ,加上长三角和珠三角港 1:3的激烈竞争 ,厦 门港 的枢纽 作用 可能被弱化。 2.3 铁 路 集 疏运
首先 ,针对海铁联运资源不足 的现状 ,需加强线路和网点的建设 ,以形成一个具有竞争力 的海铁 联运 网络。福 建省政府应 进行统一长远规划 ,加强货运铁路线路建设 ,增强铁路运输能力 ;完善进港铁路线 ,确保集疏运 通道顺 畅 ,实现船舶和铁路的 无缝衔 接。在内陆合 理布局网点 ,与当地共 同开发建设 内陆港 ,将货运 专线 延伸至陆港 ,以减少 中间环节பைடு நூலகம்,提高效率 。同时 , 建设海铁联运信息网络 ,确保 高效便捷 的网点间信息传递 、订舱、通关 、货物跟踪 、集装箱空箱调运 、客 户查询等 。

集装箱港口装卸工艺优化配置研究

集装箱港口装卸工艺优化配置研究

集装箱港口装卸工艺优化配置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的一体化,我国港口行业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得到不断地发展。

然而我国很多港口的集装箱并不能及时满足港口运输的货物数量,造成装卸工艺制约了港口贸易的发展速度。

因此,本篇文章通过简单介绍我国传统集装箱的装卸工艺存在的不容忽视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集装箱港口装卸工艺的优化配置提出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够有效改善装卸效率低下的问题。

标签:集装箱;港口;优化;装卸工艺在我国港口的装卸作业中,集装箱的拼装和卸载工作一直是一个重要环节,决定着工艺流程是否科学合理和工艺技术是否完善。

虽然相较于过去我国集装箱的吞吐速度已经实现了大幅度提升,但是由于我国港口贸易往来的更加频繁,目前的提升速度仍然无法及时满足需求,严重制约了我国的对外输出。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集装箱装卸工艺已经不能满足于现状,而是要不断地进行优化,从而更好地适应我国港口贸易的发展。

一、传统集装箱装卸工艺存在的问题分析在港口使用集装箱是能够实现货物的高效运输和节省时间的理想方法,因此近几年来我国的集装箱工艺和使用得到了迅速的普及和广泛的认可。

但是随着集装箱数量及其容量都在飞速增加的同时,也出现了港口中的其他硬件设施没有及时跟上发展速度的情况,造成了装卸效率的低下和集装箱使用不充分的情况。

因此,非常有必要对传统集装箱工艺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分析,以此不断地寻求改进的技术和方法,从而促进装卸的效率得到有效地提升。

(一)港内拖车空驶问题严重由于在港口进行装卸的相对距离比较大,因此需要拖车来缩短托运的时间和节省人力。

但是由于集装箱的拖车规划路线比较单一,这就导致拖车在进行托运之后会进行空箱回程,这种看似非常不起眼的问题在托运次数比较多的时候,会造成装卸流程的延缓和拖车的利用率低下,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了不必要的设备费用和人工费用。

(二)港外拖车组织管理较差在港外进行拖车时,为了节省路程来回的时间和费用,一般会按照吨位来进行货物的运输,因此就存在拖车司机对一些比较轻小但同样重要的物品不愿意托运或者托运的过程马虎大意的情况。

集装箱港口装卸机械配置优化研究

集装箱港口装卸机械配置优化研究

集 装箱 船 装 卸 作 业 是 集 装 箱 港 口堆 场 管 理 的 重要 内容 。现 代 集 装 箱 港 口之 间 竞 争 的实 质 是 围 绕装 卸 效 率 的 核 心 竞 争 力 之 间 的竞 争 ,任 何 一 个
时刻到达港 口的货轮数 N t是强度为 A的 Pi o () os sn
而每条 船 的装卸 货 时 间 相 互 独 立 ,且 与 N() t 独 立 。用 () 示 t 刻 港 口内 的货 轮数 ,则 { t表 时 () t 0} Makv 程 。事 实 上 ,已知 t 刻港 t ,> 是 ro 过 时
口内的货轮数 ,在 t 时刻 到达 的货 轮数 由于 + P i o 过 程增 量 的独 立 性 ,与 t o sn s 以前 的 到达 无 关 ,
t rc s d q e i g t e re , gv st e o t m ra g me ti wo c mmo a e , a d s o s h w o d tr n h i p o e sa u u n oi s i e h p i c n h mu a r n e n n t o n c s s n h w o t ee mi e t e
o t m u e fma h n r . pi mu n mb ro c i ey
Kewod :cna e abr od glaigm cie ;arne et pii t n y rs oti r ro ;lai/ od ahnr r gm n;港 口 装 卸 机 械 配 置 优 化 研 究
1天津大学管理学院 2天津军事交通学院
杨会 军 齐二 石 田润 良。 马维 平 赵世 宜 。

要 :运用随机过程与排 队论理论 ,分析 了港 口装卸机 械配置 优化问题 ,就 2种 常见 的优 化配置情 况做

如何优化港口货物装卸设施的设计和布局

如何优化港口货物装卸设施的设计和布局

如何优化港口货物装卸设施的设计和布局为了优化港口货物装卸设施的设计和布局,提高港口的货物处理效率和运营效益,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和改进。

本文将提供一些建议和措施,以协助港口管理者和设计师实施优化方案。

首先,一个优化的关键是合理规划和布局港口设施。

设计师应根据港口的地理条件、货物流量以及不同货物的装卸要求,合理确定各种设施的位置和布局。

通常来说,重要的设施如码头、堆场和仓库应该在港口中心区域附近,以便减少货物的运输距离和时间。

另外,设施之间的道路和通道应该宽敞,能够容纳大型运输车辆和起重机械,以确保货物顺畅运输和装卸操作。

此外,设施的布局还应考虑到防火、防污染和安全等因素,以确保港口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为了提高港口货物装卸效率,可以考虑引入先进的装卸设备和技术。

自动化和智能化设备,如自动起重机、无人驾驶叉车和物联网技术,可以大大减少人力投入和提高装卸速度。

此外,采用现代化的货物管理系统和信息技术,如条码识别、追踪系统和实时数据分析,可以优化货物流程和提高运营效率。

此外,使用高效的装卸工具和设备,如高速起重机、装卸台和输送机,可以减少货物搬移和装卸时间,提高装卸效率。

此外,为了减少装卸过程中的延误和拥堵,港口管理者可以考虑实施有效的调度和协调措施。

通过与船公司、货运代理和物流公司合作,共享信息和资源,可以减少货物装卸间的等待时间和过程中的冲突。

此外,实施有效的调度算法和排队系统,可以合理安排装卸工作的顺序和时间,以避免拥堵和排队。

另外,港口管理者还可以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和降低管理费用等方式,促进货物在港口的快速流转和装卸操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为了保证港口货物装卸设施的顺利运行,应加强设施的维护和保养工作。

定期检查和维修港口设施,如码头、起重机和道路,可以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减少故障发生的可能性。

另外,设立专门的维护团队,负责设施的日常维护和紧急修理,可以及时处理设施问题,避免停机和延误。

此外,加强设施的环境保护和安全管理,如妥善处理废弃物、储存危险品和保证员工的安全等,是港口运营的关键环节。

港口集装箱装卸流程优化研究 [文献综述]

港口集装箱装卸流程优化研究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物流管理港口集装箱装卸流程优化研究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大型集装箱港口都对码头的硬件设施进行不断地创新改造,同时致力于提高码头管理水平和科学决策水平以最大限度提高码头效率。

如果说装卸工艺现代化是港口现代化的关健,那么科学的决策和流程控制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杠杆,是港口扩大再生产的另一个主要手段。

北仑作为宁波的集装箱主战场,随着集装箱吞吐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装卸桥,堆场机械在不断适应飞速发展的要求,从早期的北仑一期二期港到现在的五期港,硬件的更新一直做到了国内的先进行列,如要在控制成本的情况下适当的增加装卸效率,就要可以在装卸流程、装卸方法上下功夫。

1 国内外研究现状1.1 国外研究现状Daganzo(1989)年提出首先研究了在静态与动态条件下针对多集装箱船的岸桥调度问题。

他将每艘集装箱船划分成一系列货位,规定一台岸边吊桥同时只在一个货位上工作,但是可以在不同货位之间移动并进行作业。

一艘集装箱船必须要等到所有货位上的集装箱均被被处理后才能离港。

他研究的目标函数是最小化延迟成本。

Peterkofskyetal (1990)在Daganzo(1959)所提模型的基础上,针对多艘船作业的情况,以船离港时间及最小延误惩罚最小化为目标,进一步发展模型,将作业中的桥吊视为平行作业的同种机械,采用分支定界法求解。

Kim 和Park (2004)年研究了在不考虑位置约束条件下的静态岸桥调度问题他们的目标是最小化make span 和总处理时间的加权和,并在提出一种GRASP 算法(贪婪随机自适应搜索算法)来解决此问题。

Ebru K.Bish(2003)提出了泊位有限个装卸桥限制条件下的装卸桥调度问题,建立了多目标规划模型。

Imai(2003)建立了泊位分配与装卸桥调度模型,设计了基于遗传算法的求解方法。

Avriel(1993)以最小化吊箱作业的数量为目标,不考虑稳定性目标的前提下,为每一个bay建立线性模型Tabernacle(1995)将学习理论应用到岸桥分析中以提高岸桥对时间的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1.1 课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3][6][12]厦门港位于中国南海及台湾海峡西岸,是我国东南沿海主要对外贸易港之一,其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重要的战略位置历来为世人所瞩目。

目前的厦门港,周边围绕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发区、台湾投资区和自由贸易区,北连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经济带,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厦门港的通航与对外贸易可追溯到唐宋时期,发展到明朝已颇具规模。

鸦片战争后,丧权辱国的清王朝又将厦门港作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被迫“对外开放”,除了台湾、香港、东南亚、日本、朝鲜以外,还开通了英国、荷兰、非洲等航线。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复苏,厦门港也引来了新生。

1976年1月厦门港东渡港区Ⅰ期工程正式开工,拉开了厦门港新一轮发展的序幕。

而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厦门港的年货物吞吐量一直在100万吨上下徘徊。

1983年2月23日,厦门港集装箱公司成立,3月28日香港“华胜”号集装箱轮首靠新建成的东渡港区1# 泊位作业,4月5日举行“厦门~香港”集装箱班轮通航典礼,又为厦门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推动力。

1984年12月28日东渡港区Ⅰ期工程4个万吨级泊位通过国家验收,正式交付使用。

其中,1# 泊位为集装箱专用泊位,引进配备了具有八十年代先进水平的日本“HITACHI”集装箱岸桥(额定负荷30.5t,外伸距30m,轨上起升高度22m,轨下12m)和TCM集装箱跨运车,成为全国唯一采用跨运车装卸工艺的集装箱码头。

厦门港东渡港区Ⅱ期工程中的海天集装箱码头6#~8# 泊位于1993年初步建成。

当时,厦门港泊位紧张,船舶压港现象较为严重。

为了缓解泊位不足,并让投资早日见到效益,海天码头于1993年4月28日在岸桥、龙门吊等设备尚未到位的情况下,利用集装箱船上的吊机和驳吊配合几台跨运车进行集装箱装卸作业,开始了试投产,创下当年吞吐6千多TEU的佳绩,而当时的厦门港集装箱年吞吐量只有15万TEU。

随着订购的集装箱专用设备陆续到货,海天码头于1994年12月正式投产。

紧接着建设的厦门港东渡港区Ⅲ期工程海天码头5#、9#~11# 泊位也于2002年竣工投入使用。

至此,海天码头共拥有5#~11# 共7个泊位,1510m的岸线,33万m2的堆场,成为厦门港最大的集装箱专用码头。

与此同时,随着码头堆场的改造,跨运车的使用量也越来越少,仅局限于提箱查验等场合,码头的整体布局逐渐被龙门吊工艺所占据。

同中国许多沿海港口一样,厦门港口的发展十分迅速,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全港1983年~2004年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增长示意图中管中窥豹。

图1-1厦门港1983-2004年货物吞吐量增长示意图图1-2 厦门港1983-2004年集装箱吞吐量增长示意图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集装箱运输在我国以至全世界范围内均空前高速发展,第五、第六代集装箱大型船舶已成为世界远洋干线运输的主要船型,由此对深水集装箱码头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但厦门港现有的东渡及海沧港区的集装箱码头中,除了正在建设的海沧1#、4#、5# 泊位外,均不能适应这一战略发展要求。

为满足这一要求,必须规划建设能满足集装箱运输发展趋势和干线港要求的大型集装箱港区。

2004年开始,厦门港与马士基APMT合资建设厦门港嵩屿国际集装箱码头。

该项目Ⅰ期工程拥有三个泊位,岸线长1246m,码头面积70公顷,码头前沿设计水深-17m,可靠泊10万吨级(第六代)集装箱船舶,年吞吐能力不小于260万TEU。

码头拟采用“堆五过六”的龙门吊操作模式,龙门吊堆场布局为背靠背布置,外加一条集卡超车道,堆存长度为32TEU(约217m)。

在龙门吊跨距的选择上,马士基APMT建议采用跨7排集装箱的龙门吊(跨距为26.40m),认为该布局会比跨6排箱的增加3%~17%堆存能力。

码头配套装卸设备的采购工作将在2005年下半年启动。

本文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展开的,希望能解决以下问题:1. 海天码头,利用现有的统计数据,研究论证其在现阶段及未来发展过程中,集装箱装卸设备配备数量同码头通过能力以及运营成本的关系。

如何让设备发挥最佳的投资效益,使设备的配置与其它资源、生产量相适应?从而提高码头的竞争力。

2. 嵩屿港区,在投产初期如何借助其它码头的经验,结合吞吐量预测,合理科学地配置装卸设备,既充分发挥设备的效能,保证集装箱船舶装卸的高效率和及时性,为将来集装箱吞吐量的增长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又可以控制先期投资,尽量减少由于设备空闲造成的浪费。

我国经济和贸易的高速发展,推动了我国集装箱运输市场的迅猛发展。

据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我国集装箱总量达到6180万TEU,继续保持世界第一,预计在2010年前后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航运中心。

[16]以上问题是集装箱码头在建设和发展中都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本文的研究工作可以为上述问题的解决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1.2目前的研究现状[1]现代工业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必然带来大量物资交流。

相比陆运和空运,水运是最省力、最经济、最方便的运输方式。

现代发达国家货物运输,集装箱方式占的比例很高。

标准化的集装箱运输大大提高了装卸速度,实现了门到门运输,减少了货损,大大改变了过去码头的杂乱局面。

世界上最早的海上集装箱运输出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半期,最初只限于美国和澳大利亚本国的国内沿海运输航线。

六十年代后半期逐步发展到欧洲、北美、日本等工业发达的国家。

七十年代后,逐渐形成了以海运为中心的两端向内地延伸的集装箱运输体系。

1978年,上海港开辟了军工路码头至澳大利亚的我国第一条集装箱班轮航线,拉开了我国集装箱运输的序幕。

表1-12000年~2004年全球集装箱吞吐量前十五名资料来源:《港口科技动态》和“中国港口集装箱网”从以上近几年全球集装箱吞吐量前15名港口所完成的集装箱吞吐量可以看出,集装箱海上运输的发展十分迅速,可以说已经到了如火如荼的地步,尤其是中国大陆的集装箱码头都保持每年两位数的箱量增长。

然而多年来,在码头泊位的规划建设中,从工艺设备部分在设计院编制的工可、初设报告中所占的篇幅和内容,足可以说明目前的研究状况,大多还是凭以往的经验。

其中的经验公式和数据难免有些陈旧过时。

影响码头水工的潮汐可以通过做流体动力实验来验证其对建设模式的影响程度,而影响码头作业效率的工艺配套组合却没有通过实验手段来予验证。

在有关集装箱码头装卸工艺的教科书中,也大都只有码头通过能力和设备生产能力的计算公式,并没有给出如何对码头装卸设备进行优化配置,使其生产效率最高、综合成本最为合理的方法。

从参考文献资料来看,已经有许多科研部门或院校对码头装卸设备优化配置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只不过他们的研究针对性很强,同实际应用结合也不够紧密,特别是很少贯穿码头建设和管理全过程,所以结论偏于理想化,直接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是,他们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还是非常有价值,也是很值得借鉴的。

1.3 本文的组织结构本文共分六章,具体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意义及研究现状;第二章首先系统详尽地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集装箱码头、集装箱装卸设备、以及各类装卸工艺及其比较,既进一步阐述研究对象的现状和问题的由来,又为下一步工作做好准备;第三章以厦门港为例,进一步了解集装箱码头装卸工艺应用情况以及各类装卸设备的使用状况,并通过统计数据对装卸设备生产能力和运行成本等方面做简单介绍,为后边的设备选型提供经验和依据;第四章结合设备选型研究,在介绍影响装卸设备优化配置的因素之后,引入综合成本模型。

第五章介绍为计算综合成本模型编写的Matlab开发的GUI程序,并利用该程序对厦门港海天码头的装卸设备优化配置进行分析研究,帮助管理者进一步认识设备配置与生产成本之间的关系;第六章为结论,给出通过以上分析研究后在实际工作中厦门港海天码头应采取的对策,以及本文的基本结论,并指出下一步的工作方向。

ﻬ第二章集装箱码头装卸设备与装卸工艺认识和研究本章首先对集装箱码头及其装卸设备与装卸工艺进行系统的论述和研究,为下一步工作做好准备。

集装箱码头是专业化生产的产物,码头采用专门的设备和特殊的工艺,实现机械化、标准化、自动化,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大大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成本。

2.1 集装箱码头概述港口码头是水路运输和陆路运输的连接点。

码头泊位的形式主要有顺岸式、凸堤式、栈桥式等几种。

厦门港的码头几乎全部是顺岸式重力码头。

码头泊位长度是根据泊位上所停靠的集装箱船的长度来确定的,而泊位的纵深则要考虑集装箱船的到港密度、载箱量、码头装卸工艺方式、以及泊位通过能力等因素。

为了使船舶进出港不受潮位制约,泊位还必须有足够的水深。

集装箱码头(Container Terminal)的主要设施有:前沿、堆场、道路、货运站、检查口、维修车间、供电站、办公楼、调度楼等。

航道是船舶进入港口到达码头泊位的一条水道,它的宽度和深度决定了港口所能接纳的船舶的大小。

泊位前的航道较宽,便于船舶靠离泊和调头,成为“港池”,有的还专门辟出“调头区”来。

厦门港Ⅱ期航道疏浚工程完工后,10万吨船舶可以长驱直入了。

每个集装箱装载的货物都是不同的,可能有不同的货主、品种、重量、抵达港,所以每个集装箱有唯一的号码予以识别。

在集装箱船装卸作业前必须进行配载,以明确每个作业箱在船上的位置,便于顺序装船、保证船舶的平衡;在装卸作业时,必须记住每个箱子存放在堆场的位置,便于提取。

在吞吐量大的码头,以上这些都由计算机管理系统来处理。

而信息的传递,则从人工纸卡、语音通讯,发展到无线数据传输系统,使得能够实时地对码头作业进行管理、控制,效率高,不易出错。

总之,现代化的港口必须为大规模和高效率进行集装箱装卸、保管、加速车船周转提供必要的技术手段。

2.2 集装箱码头装卸设备分析[5]对于货运码头来说,货物装卸设备是至关重要的。

集装箱码头之所以快速发展,就是因为它使用了大量技术含量高的现代化装卸设备,大大提高了装卸效率。

码头装卸设备一般分为起重机械、运输机械和装卸搬运车辆等三类。

起重机械是一种循环、间歇运动的机械,用来垂直升降物品或兼作物品的水平移动,以满足物品的装卸、转载和安装等作业要求。

码头起重机械则是专门设计、制造,用在码头和货场,担负货物装卸、转载的起重机械,具有工作速度快、装卸效率高、起制动频繁等特点。

起重机械由金属结构、运行机构、电气系统等部分组成。

常见的码头起重机械有门座起重机、轮胎起重机、汽车起重机、装卸桥、门式起重机、浮式起重机等。

码头运输机械是指可以沿一定的输送路线从装料点到卸料点均匀连续输送物料的输送机械,有些输送机械还具有取料和堆料的功能。

运输机械一般都用于大宗散货如煤、矿石、散粮、化肥、水泥等的运输装卸,动作单一,结构简单,通用性差,每种机型只能适用于一定类型的货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