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六年级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六年级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
3. 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权益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是什么、法律的作用。
2. 法律与生活: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运用,违法行为及其后果。
3. 学生的法律权益:隐私权、受教育权、人身安全权等。
4. 遵守法律:遵守法律的具体做法,如何做到遵纪守法。
5. 法律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法律案例,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与生活、学生的法律权益等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法律案例,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遵守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等话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等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步骤1. 导课:简要介绍法律的基本概念,引发学生对法律的好奇心。
2. 讲解法律的基本概念:讲解法律是什么、法律的作用。
3. 讲解法律与生活:讲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引导学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
4. 讲解学生的法律权益:讲解隐私权、受教育权、人身安全权等,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权益。
5. 讲解遵守法律:讲解遵守法律的具体做法,如何做到遵纪守法。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法律基本概念、法律与生活、学生的法律权益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 模拟法庭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检验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法律知识竞赛:组织法律知识竞赛,全面检验学生的法律素养。
4. 学生法律意识调查:课后对学生进行法律意识调查,了解教学效果。
六、教学内容6. 法律案例分析:深入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
7. 法律与道德:探讨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让学生明白法律是社会道德的保障,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渗透法制教育语文教案

渗透法制教育语文教案第一章:法制教育的意义与目的1.1 理解法制教育的概念1.2 探讨法制教育的重要性1.3 明确法制教育的目标第二章:语文教学与法制教育的融合2.1 分析语文教学的特点2.2 探讨语文教学与法制教育的关联性2.3 制定渗透法制教育的教学策略第三章:通过课文内容渗透法制教育3.1 选取具有法制教育意义的课文3.2 解析课文中的法制教育元素3.3 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法制教育内容第四章: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渗透法制教育4.1 设计具有法制教育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4.2 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法制观念4.3 总结实践活动中的法制教育成果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制定法制教育评价标准5.2 进行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与反馈5.3 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法制教育效果第六章:案例分析与法制教育6.1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法制教育案例6.2 分析案例中的法律问题和道德困境6.3 通过案例讨论,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第七章:角色扮演与法制教育7.1 设计法制教育主题的角色扮演活动7.2 引导学生参与角色扮演,体验不同法律角色7.3 总结角色扮演活动中的法制教育成果第八章:参观考察与法制教育8.1 组织学生参观法院、警察局等法律机构8.2 引导学生了解法律机构的工作流程和职责8.3 结合参观考察,进行法制教育讲解和反思第九章:专家讲座与法制教育9.1 邀请法律专家进行讲座9.2 听取专家讲解法律知识和案例9.3 学生提问、讨论,深化法制教育理解第十章:课程总结与反思10.1 回顾整个法制教育课程的内容和教学过程10.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体会10.3 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提出改进措施第十一章:家庭作业与法制教育11.1 设计具有法制教育意义的家庭作业11.2 学生完成家庭作业,巩固法制教育知识11.3 教师批改家庭作业,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第十二章:课堂讨论与法制教育12.1 引导学生就法制教育相关话题进行课堂讨论12.2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12.3 教师总结讨论内容,提炼关键知识点第十三章:法制教育与道德修养13.1 探讨法制教育与道德修养的关系13.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13.3 通过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第十四章:多元智能与法制教育14.1 了解学生的多元智能特点14.2 设计符合学生多元智能需求的法制教育活动14.3 引导学生发挥自身优势,深入理解法制教育内容第十五章:课程资源与法制教育15.1 搜集和整理法制教育相关资源15.2 利用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15.3 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不断提升法制教育质量重点和难点解析1. 法制教育的意义与目的:帮助学生理解法制教育的概念、重要性和目标,明确法制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六年级语文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六年级语文渗透法制教育教案第一章:法律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理解法律是国家制定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2. 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
教学内容:1. 法律的定义: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特殊行为规范。
2. 法律的作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规范公民行为。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
3. 讨论法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举例说明。
第二章: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明白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
2. 培养学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意识。
教学内容:1. 公民的权利:包括人身权利、财产权利、言论自由等。
2. 公民的义务:包括遵守法律、尊重他人权利、履行社会责任等。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引导学生理解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和体会。
3. 讨论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举例说明。
第三章:遵守交通法规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交通法规,明白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遵守交通法规的良好习惯。
教学内容:1. 交通法规的基本要求:遵守交通信号、各行其道、安全行车等。
2. 违反交通法规的危害:可能导致交通事故、危害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交通法规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认识到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交通法规的认识和体会。
3. 讨论违反交通法规的危害,以及如何预防交通事故。
第四章:防范校园暴力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校园暴力的危害,提高防范意识。
2. 培养学生互相尊重、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教学内容:1. 校园暴力的定义:指在学校范围内,学生之间以暴力手段侵害他人身体或精神的行为。
2. 防范校园暴力的方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求助,尊重他人,化解矛盾。
渗透法制教育语文教案

渗透法制教育语文教案第一章:法制教育的意义与目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法制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
3. 提高学生法制观念,增强法律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法制教育的定义与意义。
2. 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3. 法制教育的基本原则。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法制教育的定义、意义和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相关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 讲解法制教育的定义与意义:解释法制教育的概念,阐述其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3. 分析案例:分享一些与法制教育相关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制教育在实践中的应用。
4. 讨论与总结: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法制教育的认识和体会,总结法制教育的基本原则。
五、作业与评价2. 学生互评,共同提高法制观念。
第二章:法律的基本概念与原则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培养学生理解法律原则的重要性。
3. 提高学生对法律的基本认识。
二、教学内容1. 法律的概念与特征。
2. 法律的原则与分类。
3. 法律的作用与价值。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法律原则的重要性。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 讲解法律的基本概念与特征:解释法律的定义,阐述其特征和作用。
3. 分析法律原则:介绍常见法律原则,让学生了解其分类和重要性。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法律原则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作用。
5. 分享与总结: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五、作业与评价2. 学生互评,共同提高对法律的基本认识。
六章: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权利、履行义务的意识。
3. 提高学生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
2.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1.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法律与生活的关系3.学会依法维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与生活的关系、依法维权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将法制教育渗透到语文学科的教学中。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张法律宣传海报,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1)讲解法律的定义:法律是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的,具有强制力的规范性文件。
(2)讲解法律的作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规范社会行为。
3.法律与生活的关系(1)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生活中哪些方面需要遵守法律?(2)举例说明法律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如:交通安全、网络安全、消费权益保护等。
4.学会依法维权(1)讲解依法维权的重要性: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要懂得依法维权。
(2)教授依法维权的方法:向有关部门投诉、申请法律援助、起诉等。
5.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1)讲解如何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语文课文中的问题,如:《狼和小羊》、《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
(2)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讨论法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2)布置作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法律作用的作文。
五、课后作业1.深入了解一部法律,如《未成年人保护法》,分析其作用。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法律作用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1.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2.举例讲解时,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提高学生的兴趣。
3.在课后作业的批改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及时给予反馈。
重难点补充:1.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师:同学们,你们觉得什么是法律呢?生1:法律是不是就是老师的规矩?师:有道理,但更准确的说,法律是国家制定的规则,它规定了我们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5篇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5篇下面是本店铺分享的小学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5篇,供大家赏析。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表达方法。
3、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4、渗透《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五条、三十一条、三十二条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1、感悟文章的野性美,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2、渗透《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法制教育,增强保护野生动物意识。
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介绍资料1.激趣导入:张家界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的武陵山区。
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
具有雄、奇、险、秀的特点。
总面积约360平方公里。
数以千计的石峰危岩平地拔起,形态各异,亭亭玉立。
峰上奇松挺拔,灌木丛生,时有云雾蒙绕,景色神奇。
区内山奇水秀,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索溪峪便是其中的一个景区。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游览索溪峪。
2.板书课题,质疑:野为什么要加上引号?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野的?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具体描写索溪峪的野的?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疑1、师导入:下面就让我们带着问题,随着作者的描述,沿着作者的足迹去看看索溪峪,一起去享受索溪峪给我们的快乐。
自读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索溪峪的野?出示要求:(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边读边想,课文通过哪几方面写出索溪峪的野?在书本上找出来,用笔做符号。
学生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内容,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悟表达方法。
2、检查预习,理清思路⑴读准字音,扫清障碍。
出示词语:断壁悬崖、拔地而起、磅礴、千峰万仞、绵亘蜿蜒、浩气长舒、随心所欲、不拘一格、横拦绿水、敢弄倩影、旁逸斜出、崛起、巍巍斜山、窈窕淑女、怦怦直跳⑵理解词语猜词游戏。
形容山延续不断,弯弯曲曲地延伸。
(绵亘蜿蜒)古时八尺或七尺叫一仞。
形容山多而高。
(千峰万仞)气势宏伟、盛大的样子。
(磅礴)面目秀丽,姿态优美的女子。
(窈窕淑女)⑶检查读文,指名读,思考:课文从哪几方面写出索溪峪的野⑷学生汇报并板书:山野、水野、野物野、人野。
六年级语文上册渗透法制教育的教案范文

六年级语文上册渗透法制教育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重点语句,能够概括文章大意。
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享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法律知识。
利用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品质。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少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渗透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2.教学难点:如何将法律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
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法律知识宣传海报,引导学生关注法律。
2.课文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内容,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教师针对重点语句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一则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
4.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法律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改进措施。
第二课时1.回顾上节课内容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
2.课文深入学习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讨论如何将法律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3.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
各组汇报表演,教师进行点评。
4.小组讨论教师提供一则新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改进措施。
四、课后作业2.观看一部法制教育宣传片,了解我国法律体系。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法律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法制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法律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品质。
六年级下册语文渗透法制教育的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渗透法制教育的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渗透法制教育的教案篇1教育目标:1、对全体学生进行法制教育2、预防青少年犯罪,3、让学生认识到犯罪的危害性方式和方法:学生主持,加以学生表演等形式一、身边的法律(班长主持开场)1、案例一:20xx年3月27日晚,在襄樊市的汉江沙滩上,一个由几名未成年人临时凑成的绑架团伙绑架了某中专生小刚,正当他们打电话向被绑架人母亲索要6万元赎金时,被樊城公安分局米公派出所刑警一举抓获。
据查,他们曾多次敲诈小刚,金额达1000多元。
三名犯罪嫌疑人中,最小的方某(17岁)竟天真地问刑警:“把钱还给他(受害人),我可以走了吗?”2、学生谈感想、讲身边的事情3、请学生指出所知的违法行为法律就在我们的身边,许多的时候是由于我们的不知法,不懂法而造成的犯法犯罪的,学习有关的法律知识就非常的必要。
4、国家的有关的规定我国刑法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这一年龄段称为减轻刑事责任时期。
不满十四周岁的人,一律不负刑事责任。
这一年龄段称为绝对无刑事责任时期。
同时刑法还明文规定,因不满十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二、预防青少年犯罪1、案例二、三、四案例二:小伟是一位初中生,平时就喜欢开玩笑,搞恶作剧。
今年年初的一天,他看到路边的广告语“当你有困难或麻烦时,请你拨打110”,灵机一动,谎称自己因钥匙丢失,无法进家门。
赶来的警察识破了他的谎言,严厉地批评了他,并责令其父母严加管教小伟。
一向娇惯孩子的父母并没有很好地批评和教育小伟。
而小伟却在感到有趣、刺激之余产生了畸形的报复心理。
从此,他经常拨打“110”,进行干扰或谎报假警,一个月竟多达三十多次。
终于在一次利用磁卡电话进行假报警制造恶作剧时被警察当场抓获。
小伟的行为已经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有关规定,被公安机关依法拘留。
案例三:闵某,15岁,是河南省岁三县某中学负责纪律的副班长,1999年10月15日,因午睡时潘某说话,闵上去用小棍敲打潘某不小心打在同桌沈某的头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语文渗透法制教育教案六年级语文渗透法制教育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归纳中心。
3、总结小队中小伙伴笑声的特点。
4、仿照文章的写法,抓住你小伙伴的特点说一说,写一写。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创设情境导入1、师板书:笑。
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字分别组成两字词、三字词和四字词。
2、人们之所以会发笑,是因为笑体现了什么情感?(高兴、快乐)今天我们就走进《忘不了的笑声》,去感受同学们别具一格的笑声。
3、指名同学补充板书课题。
二、整合学生的疑问,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引领自授,导学达标。
(一)检查朗读情况。
要求:1、全班齐读开头和结尾两个自然段,中间4个自然段由本班“朗读小能手”朗读。
2、在读中注意读准字音、读出情感。
(二)小组合作学习。
要求:1、分享自主学习的结果,达成共识。
2、向组员请教自己疑问。
3、中心发言人准备讲授。
(三)引领自授1、中心发言人汇报本课的文章结构,作者的写作思路,并进行互补后板书。
2、中心发言人汇报引领学习。
(1)归纳四个同学的不同笑声、特点,并在文中用“”线画出。
余晓“格格格”有感力鲁珊“嘿”文雅方萍“嘻嘻嘻”淘气陈立“呵呵呵”洪亮(2)这些别具一格的笑声,作者采用了哪些描写?在文中用“”画出来。
A、她正一边笑着,一边给同学念作文呢。
(动作描写)B、“嘿,‘积雨云’来了,要不要我发表一个天气预报啊?”(对话描写)(3)教师引领:文中的双引号和单引号分别有什么作用?单引号:特指。
双引号:对话的引用。
3、概括文章的中心,总结全文。
四、拓展延伸1、文章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生动地描写了小伙伴别具一格的笑,把同学间团结快乐、亲密无间的友情展示得淋漓尽致,我们今天也来露一手,写写我们六(4)班同学的笑,字数为100字左右。
2、展示交流。
3、从同学们所写的笑中,请你评价一下我们的班集体。
我们--班是,是,是,我爱我们班,我为它骄傲与自豪。
五、师总结升华我们是个团结的集体,向上的集体,今天我们为这个集体骄傲,明天这个集体会因我而自豪,让我们把笑、把快乐留在这里,带着希望出发,用的成绩回报母校。
六年级语文渗透法制教育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老师引导下,发展学生的语言,能联系上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小学老师的深深的感激之情,从而加深对“师恩难忘”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质疑1、谈话:“记得诗歌《爸爸的老师》吗?”(出示这一课文,齐声朗诵) 是啊,无论多么伟大的任务,都从学习识字、学习简单的加法开始,都有启蒙老师。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一位作家写的,回忆了他的启蒙老师。
2.板书课题:老师领进门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老师是谁?老师领谁进什么门?)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交流课题提出的问题(随机形成板书:) 领进田老师—————→(文学创作之门)刘绍棠2、“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介绍作者(课件)3、引入:同学们,田老师真厉害!真有本事!培养了一名大作家,田老师到底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当年上课时到底用了什么“绝招”使幼小的“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讲故事)三、研读课文田老师讲故事部分1、找到田老师把一首小诗编讲的故事部分(第5—10自然段),快速的轻轻读一读,想想,课文从哪些地方看出田老师是一位讲故事高手?2、交流:你觉得田老师讲故事的本事怎样?田老师编故事、讲故事真可以说是“天下一绝”!你能用课文中的三个成语来形容一下吗?(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
3、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来?交流出示句子。
①我听得入迷,恍如身临其境。
田老师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组织讨论:A、问:这句话是围绕句子中哪个词语来写的?(入迷)“入迷”是什么意思?句中的哪些词语生动的表现了“我”入迷的样子?B、联系上下文想想“我”为什么会入迷?C、这句话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意思?(田老师讲故事娓娓动听、引人入深、身临其境;我喜欢听田老师讲的故事,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被田老师的文学艺术吸引了,感染了,从此我爱上了文学,形成了从事文学的愿望。
)②小结过渡一首小诗就有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故事就是一粒文学的种子,播入我幼小的心田。
出示句子: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地。
A、“门下受业”是什么意思?(跟老师学习)这是个什么句子?从那里看出的?(比喻)(明确这是个比喻句,重点词语是“春雨点点入地”)B、都是些什么故事?从动人的故事中读懂了什么?(田老师口才好,文笔好,想象力丰富。
还教给我做人的道理。
)C、小组讨论:田老师讲故事和“春雨点点入地”有什么联系?(田老师那上千个故事不仅把作者引入令人神往的境地,而且大大激发了他的想象力,激发了他编故事的欲望,这样也就把他领入了一扇文学创作之门。
田老师的教学方法真高明!)作者为什么要用“春雨”来比喻呢?闭上眼睛想象:当种子受到春雨的滋润会是怎样的情景?它会有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感受作者内心的舒畅、欣喜以及对田老师的感激之情。
)个别朗读句子将作者的舒畅、欣喜、感激之情表达出来。
D、田老师像“春雨入地”般的教育悄然无声地进入到了孩子的心田,这不禁让我们想到了一首古诗(出示)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田老师就是这样渐渐地把“我”领进文学创作之门的。
三、研读课文感谢老师部分1、正因为这些,当我功名成就,衣锦还乡的时候,看到我阔别四十年老师,我还像小学生一样向老师鞠躬。
来读一读(出示句子)2.师:回到现在,作者再次看到田老师的时候,又是怎样的心情?生:感激之情3.(师白):大作家深深感谢“老师领进门”,(指着课题)同学们,这个“门”指的是什么门?(文学的大门、文学殿堂的大门。
田老师把“我”领进了文学殿堂的大门!田老师使幼小的“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文学的种子在“我”幼小的心田生根发芽了。
)2、面对学生的深深感谢,田老师是怎样做的?老人家摇摇头,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阴啊!”(出示)(1)理解“无心插柳柳成阴”的意思。
(学生交流后出示):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2)田老师说的“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罢了”反映了什么?①田老师谦虚。
②当年只不过是讲讲故事而已,不必感谢。
③田老师当年并没有刻意要去培养一名未来的作家。
④“你的成功并不是我的功劳,而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
这四种理解都正确,如果要选择一种最恰当、最符合老人家心意的理解,应该是哪一个?(第四个,在课题后板书:修行靠自身)齐读课题:老师领进门,修行靠自身3、出示,指名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插柳之恩,终身难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何理解?(①比喻人才的'培养是百年大计;②形容培养人才不容易)“插柳之恩,终身难忘。
”如何理解?(①老师对“我”的教育、培养,我不能忘记;②即使是小的恩情“我”也不能忘记)齐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插柳之恩,终身难忘。
这句话大家来读读,你读出了作者对田老师的什么感情?(培养一个人才要花费很多的心血,即使田老师谦虚地认为自己并没有特别为作者做过什么,但作者仍旧对老师当年的栽培深怀感激。
)4、感情朗读——当作者回忆起自己的老师讲述着那娓娓动听的故事时,他不禁感慨万千,情感流淌于笔端,写下这样一句话——(齐读最后一段)——当作者回到家乡路遇恩师,感激之情涌上心头时,他深情地写下了这样的话语——(齐读最后一段)——当作者功成名就,在文学上取得伟大的成就时,他还时时想起这句话——(齐读最后一段)真是“师恩难忘,难忘恩师”啊!(板书:插柳之恩,终身难忘)5、刘绍棠认为,田老师对自己的影响很大,所以一直以来在他的作品里有很赞美老师的话,让我们来轻轻吟诵吧—— (大屏幕出示)(配乐《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四、小练笔:写几句表示祝福和赞美老师的话。
几十年过去了,作者对他的恩师念念不忘。
六年的小学生活,你肯定也有难忘的老师,请你写几句话向老师表示祝福或赞美。
五、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真是师恩难忘啊!有一天,当你长大成人,面临选择自己职业的时候,你也许会发现正是由于当年的一位老师激发了你对于某一专业的兴趣才决定了你今天的选择。
当然,有句话说得好,老师领进门,修行靠自身。
走进门后,想开拓出一片更广阔的天地,还要靠自己不懈的努力!六、朗诵诗歌:感谢您,老师!板书设计领进田老师—————→文学创作之门)刘绍棠插终柳生之难恩忘上千个故事(口才好、文笔好、想象力丰富)六年级语文渗透法制教育教案「篇三」教学目标:1、知道识字要求的变化,能借助字典认识本课生字。
多音字:妈妈喝【hè】住了她2、会用“娓娓动听”或“恭恭敬敬地”造句。
3、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4、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1、知道识字要求的变化,能借助字典认识本课生字。
理解“娓娓动听、身临其境、戛然而止、炊烟袅袅、引人入胜”2、学习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准备:回忆让自己感动和尊敬的老师,准备一个故事说给大家听。
教学时间:一教时预习:一、词解生涯;娓娓动听;戛然而止;身临其境二、从文中摘录:1、“我”听课入迷的句子:2、“我”尊敬老师的句子:三、我认为文中的田老师是位的老师,从可以看出。
四、提问1、自问自答:2、我问你答:五、收集作家刘绍棠及其作品资料。
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引出课题:1、介绍作者: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
1952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作者小小年纪就发表小说多了不起啊,然而作者却把这一切归功于他的老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老师领进门》这一课就表达了他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对题质疑二、初读课文,交流自学生字:1初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要讨论的字词2、教师征集生字和新词并板书:集体交流识字和释词情况。
摹襟开窍滋润娓娓动听:炊烟袅袅:身临其境:戛然而止:引人入胜:恭恭敬敬:3、思考提出的问题。
谁把谁领进了门?(先解决)这是什么门?是怎样领进门的?我们接着继续来学习。
三、熟读课文,体会怎样领进门1、默读课文,在大作家的笔下,田老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你可以划划文中关键的句子交流2大家都觉得田老师很会讲故事!你能用上这些词语来说说田老师讲故事的本领吗?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身临其境3这个娓娓动听的故事可是老师根据一首小诗编的呢?谁来读一读原来的诗只有四句,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有点枯燥,田老师是怎么教的呢?出示:先把又串讲然后现在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4从古诗到一个故事,让我们来听听田老师的口才怎样?师生配合朗读师读诗,学生来读相应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