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肺痿虚热证——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阴阳解析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病证治方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病证治方一、感冒1. 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荆防风达表汤若湿较重,肢体酸痛,头重头胀,身热不扬,--羌活胜湿汤2. 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小便短赤加六一散、赤苓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若平素表虚自汗,易受风邪者--玉屏风散阳虚--再造散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二、咳嗽A 外感咳嗽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夏令夹暑+六一散、鲜荷叶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若凉燥证(燥证+风寒)--杏苏散B 内伤咳嗽1.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症情平稳后可服六君子丸或杏苏二陈丸标本兼顾2.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清金化痰汤3.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4.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三、哮证A. 发作期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3寒包火证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4风痰哮证三子养亲汤痰壅喘急,不能平卧,加葶苈子猪牙皂泻肺涤痰必要时用控涎丹5虚哮平喘固本汤附:喘脱回阳救急汤合生脉饮如面青喘急,烦躁不安,汗出肢冷,舌淡紫,脉细,另服黑锡丹B.缓解期1肺脾气虚:补肺固卫六君子汤2肺肾气虚: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四、喘证A.实喘1 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若得汗而喘不平--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若属支饮复外寒而喘咳,痰液清稀多泡沫--小青龙汤2 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3 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4 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 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B.虚喘1 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中气虚弱,脾肺同病(食少便溏腹中气坠)--补中益气汤2 肾虚: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肾阴虚--七味都气丸+生脉散3正虚喘脱 -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五、肺痈1. 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2. 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热毒瘀结,咯脓浊痰,腥臭味严重+犀黄丸3.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胸部满胀,喘不得卧,大便秘结,脉有力--桔梗白散4. 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合桔梗杏仁煎六、肺痨1 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咳嗽频而痰少质粘者+琼玉膏。
(完整word版)中医内科学歌诀记诵(考研)

肺系疾病感冒:感冒风寒用荆防,风热葱桔银翘安。
暑湿新香气参苏,阴虚加减葳蕤汤.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咳嗽:咳嗽七证需分明,风寒三拗止嗽平。
风热犯肺桑菊饮,风燥桑杏杏苏灵。
痰湿二平三子养,痰热清金化痰轻.肝火加泻黛蛤散,肺阴沙参麦冬宁。
外感咳嗽: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抝汤合止嗽散。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内伤咳嗽: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化痰—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哮证:冷哮射干小青龙,热哮定喘越半功。
寒包热哮青龙石,风痰哮证三子从。
虚哮平喘固本用,喘脱回阳生脉逢。
缓解脾虚六君子,肺肾生地金六中。
发作期: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热化痰—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救急汤合生脉饮。
缓解期: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喘证:喘证风寒麻黄盖,表寒肺热麻石赛。
痰热郁肺桑白下,痰浊阻肺二三裁。
肺气郁痹五磨饮,肺虚生脉补肺哀。
肾虚金肾参蛤散,喘脱参附锡蛤来.实喘: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虚喘: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贵肾气丸合參蛤散。
中医内科学——肺痿

欲咳而不能,唾浊涎沫,此为肺痿之病也。
历史沿革
《千金要方》
将肺痿分为热在上焦及肺中虚冷两类,认为“肺痿 虽有寒热之分,从无实热之例”。
还提出虚寒肺痿可用生姜甘草汤,虚热肺痿可用炙 甘草汤,麦门冬汤等。
历史沿革
——预后不良
预防调护
重点在于积极治疗咳喘等肺部疾患,防止其向肺痿转变 慎起居,生活规律,视气候随时增减衣服 安心养病,不可急躁, 注意耐寒锻炼,适应气候变化 戒烟 饮食宜甘淡,忌寒凉油腻 居处要清洁,避免烟尘刺激
THANKS
2021
肺痿
保定市第一中医院
定义
肺痿是以咳吐浊唾 涎沫为主要临床表现 的病症 多由其他肺系疾病迁延不愈或失治误治, 耗伤肺气、灼伤肺津,致使肺虚,津气亏 损失于濡养,导致肺叶萎弱不用而得,为 肺脏的慢性虚损性疾患。
历史沿革
《金匮要略》
该书最早将肺痿列为专篇,对肺痿的主症特征、病 因、病机、辨证均做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病因
久
痰热久咳 耗伤阴津
病
损
肺
大病久病 耗伤阳气
误治伤津
津气严重耗伤
阴肺 损失 及濡 阳养
肺叶枯痿
病因
外
感
邪从口 入里
伤津
六
鼻而入 犯肺
耗气
淫
肺
肺
叶
失
枯
濡
痿
养
内伤七情
脏腑 气机逆乱
劫伤肺络 之气
病机
01
津气亏损
02
肺失濡养
病因
本脏自病 失治误治 他脏之病
虚热肺痿
病机
内科学——肺胀(二)肺痿

内科学——肺胀(二)肺痿1.肺痿的治疗原则A 疏风解表B 温肺化饮C 补肺生津D 纳气定喘E 止咳化痰2.下列哪一个不是肺胀后期所出现的病症A 心悸B 水肿C 悬饮D 臌胀E 消渴3.不属于肺痿虚热证的症状是A 气急喘促B 午后潮热C 皮毛干燥D 舌质淡E 舌红而干4.肺痿上热下寒的治疗方剂是A 清金化痰汤B 麻黄升麻汤C 小青龙汤D 泻白散E 麦门冬汤5.肺痿的治疗原则是A 疏风解表B 温肺化饮C 补肺生津D 纳气定喘E 止咳化痰答案与解析1、【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肺痿基本病机为肺虚,津气大伤。
对应治则为补肺生津。
故选择C。
2、【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肺胀病程缠绵,时轻时重,经久难愈。
日久可见心慌心悸,面唇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严重者可出现喘脱,或并发悬饮、臌胀、癥积、神昏、谵语、痉厥、出血等症。
故选择E。
3、【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舌质淡应属于虚寒证的表现,其余选项均属于虚热证表现。
故选择D。
4、【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肺痿上热下寒证治以寒热平调,清温并用,故选用麻黄升麻汤治疗。
故选择B。
5、【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肺痿基本病机为肺虚,津气大伤。
对应治则为补肺生津。
故选择C。
细目七肺胀(续)1.肺肾气虚证证候: 胸部膨满,呼吸浅短难续,声低气怯,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白如沫,咯吐不利,胸闷心慌,形寒汗出,或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尿有余沥,舌淡或黯紫,脉沉细数无力,或有结代。
证机概要:肺肾两虚,气失摄纳。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代表方: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或人参)、黄芪、冬虫夏草、熟地黄、胡桃肉、脐带、五味子、灵磁石、沉香、紫菀、款冬、苏子、半夏、橘红、炙甘草。
加减:肺虚有寒,怕冷,舌质淡,加肉桂、干姜、钟乳石温肺散寒;兼有阴伤,低热,舌红苔少,加麦冬、玉竹、生地养阴清热;气虚瘀阻,颈脉动甚,面唇紫绀明显,加当归、丹参、苏木活血通脉。
如见喘脱危象者,急用参附汤送服蛤蚧粉或黑锡丹补气纳肾,回阳固脱。
中医内科学——汗证、痿证

中医内科学——汗证、痿证1、痿证日久不愈肢体软弱无力可见A、关节肿大变形B、肢体瘦削枯萎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2、痿证后期表现为A、肢体关节疼痛B、肢体削瘦,软弱无力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3、痿证的病理特点为A、寒证为多B、热证为少C、虚证为少D、虚证为多4、患者发热后突发下肢痿软无力,咽干呛咳,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细数。
其辨证是A、肺热津伤证B、湿热浸淫证C、脾胃亏虚证D、肝肾亏损证5、治疗肺热津伤之痿证,宜选A、清燥救肺汤B、麦门冬汤C、二者均是D、二者均非答案与解析1、【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 痿证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其病变部位在筋脉肌肉,但根源在于五脏的虚损致筋脉失养。
痿证日久不愈,机体虚极,则可见肢体瘦削,软弱无力,甚则肌肉萎缩(B 对)。
关节肿大变形,是痹证的典型表现之一(A错)。
2、【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 痿证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其病变部位在筋脉肌肉,但根源在于五脏的虚损致筋脉失养。
至后期,机体虚极,则可见肢体瘦削,软弱无力(B对),甚则肌肉萎缩。
肢体关节疼痛,是痹证的典型表现之一(A错)。
痛与不痛也是痹证和痿证的主要鉴别要点。
3、【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 痿证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其病变部位在筋脉肌肉,但根源在于五脏的虚损致筋脉失养,故该病以虚证为多(D对)。
4、【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患者突发下肢痿软无力,可辨病为痿证;发热,咽干呛咳,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细数,可辨证为肺热津伤证(A对)。
湿热浸淫证,主要表现为肢体困重,痿软无力,兼见手足麻木,足胫蒸热,或有全身发热,胸脘痞闷,小便赤涩热痛,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等(B 错)。
脾胃虚弱证,主要表现为神疲肢倦,肌肉萎缩,少气懒言,纳呆便溏,面色白或萎黄无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等(C错)。
中医内科学——肺痿虚热证——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阴阳解析

中医内科学——肺痿虚热证——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阴阳解析肺痿虚热证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肺气虚弱,热邪内生,导致阴阳失衡。
在中医内科治疗中,常用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来调理患者的身体。
本文将从阴阳角度来解析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对于肺痿虚热证的治疗作用。
一、阴阳观念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中医内科学以阴阳理论为依据,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
阴阳即“相反而又相成”的两种对立且统一的力量,患者的健康与疾病的产生都与阴阳失调有关。
在治疗中,阴阳的平衡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二、肺痿虚热证的病因和症状肺痿虚热证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肺气虚弱,热邪内生的疾病。
肺气虚弱指的是肺脏功能减退,气血运行不畅;热邪内生指的是体内热毒聚积,引起体内阳热之象。
患者常出现咳嗽,气短,虚热症状明显,如口干、咽喉燥热、盗汗等。
三、麦门冬汤的功效与应用麦门冬汤作为中医内科治疗肺痿虚热证的常用方剂,其主要作用是清热润肺,解热解毒,调理阴阳平衡。
麦门冬汤具有滋阴清热、润燥救肺的功效,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病情。
四、清燥救肺汤辨证论治在治疗肺痿虚热证时,可将麦门冬汤与清燥救肺汤相结合,以进一步强化治疗效果。
清燥救肺汤是一味温润清燥的药方,可以增强阳热病邪对肺脏的伤害,从而加速病情好转。
五、阴阳解析与调理策略针对肺痿虚热证的阴阳失调,治疗中应采取相应的调理策略。
对于虚热明显,且阴损阳亢者,可采用滋阴清热的麦门冬汤为主;而对于痰热壅盛、肺气亏虚者,宜以清燥救肺汤为主,温润肺脏。
六、结语肺痿虚热证是中医内科常见的肺脏疾病,治疗该证时,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辩证论治,从而达到平衡阴阳、疏导气血的效果。
阴阳平衡是中医内科治疗的核心理念,通过调整阴阳平衡,可以有效治疗疾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过阐述中医内科学中阴阳观念的应用,分析肺痿虚热证的病因和症状,介绍麦门冬汤和清燥救肺汤的功效与应用,以及阐述阴阳解析与调理策略,本文对于肺痿虚热证的治疗提供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认识。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内科学试题及答案:肺系病证-肺痿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第二试内科学试题:肺系病证-肺痿一、A11、治疗肺痿之肾虚血瘀证,应首选的方剂是A、麻黄升麻汤B、甘草干姜汤C、清燥救肺汤D、七味都气丸合柴胡疏肝散E、麦门冬汤2、肺痿的治疗原则是A、疏风解表B、温肺化饮C、补肺生津D、纳气定喘E、止咳化痰3、肺痿上热下寒证的治疗方剂是A、清金化痰汤B、麻黄升麻汤C、小青龙汤D、泻白散E、麦门冬汤4、不属于肺痿虚热证的症状是A、气急喘促B、午后潮热C、皮毛干燥D、舌质淡E、舌红而干5、治疗肺痿虚寒证,应首选的方剂是A、七味都气丸B、麦门冬汤C、麻黄升麻汤D、甘草干姜汤E、清燥救肺汤6、下列关于肺痿治疗的各项叙述中,错误的是A、重视调理肝肾B、以补肺生津为原则C、不可妄投燥热,以免助火伤津D、忌苦寒滋腻碍胃E、慎用祛痰峻剂7、肺痿的病位在肺,与( )密切相关A、脾、心、肾B、脾、胃、肾C、脾、肝、肾D、脾、肾E、脾、胃8、肺痿的特征性症状是A、咳大量脓血痰B、胸胁饱满,咳唾引痛C、咳吐浊唾涎沫、气短D、胸部膨满,憋闷如塞E、咳嗽、咳血、潮热、盗汗二、A21、王某,男性,75岁。
反复咳喘30年多。
现症:咳吐涎沫,其质清稀量多,不渴,短气不足以息,头眩,神疲乏力,食少,形寒,小便数,舌质淡,脉虚弱。
其治疗应首选( )A、麻黄升麻汤B、生姜甘草汤C、清燥救肺汤D、七味都气丸E、麦门冬汤三、B1、A.竹茹、竹叶B.天花粉、川贝母C.沙参、玉竹D.地黄、当归E.银柴胡、地骨皮<1> 、肺痿虚热证,出现虚烦、呕逆者,应加用A B C D E<2> 、肺痿虚热证,出现津伤甚者,应加用A B C D E2、A.咳吐涎沫,咽干,下利泄泻,形寒肢凉B.咳吐涎沫,短气,呼多吸少,动辄尤甚C.咳吐黏稠涎沫,口渴咽燥,午后潮热,皮毛干枯D.咳吐涎沫,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唇面青紫E.咳吐清稀涎沫,形寒,小便频数或遗尿<1> 、肺痿虚寒证的特点是A B C D E<2> 、肺痿虚热证的特点是A B C D 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肺痿之肾虚血瘀证证候主症:咯吐涎沫,喘促短气,呼多吸少,动辄尤甚,唇面青紫,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虚而涩。
中医内科学整理(必背)

一、感冒寒荆热银署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荆防)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银)3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薷)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参苏)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葳)-------------------------------------------------------- 二、咳嗽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凉燥杏苏肺阴沙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拗+咳)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菊)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杏)内伤咳嗽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清金)6肝火犯肺:清肺平喘,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白+黛)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沙)--------------------------------------------------------------------三、哮病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还有虚哮平喘本发作期1寒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射)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定)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小龙+石)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三子)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平固)缓解期6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六)7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脉地+金水)--------------------------------------------------------四、喘证寒喘麻黄里热石,热桑浊陈气郁五,肺虚生脉肾虚匮,正虚喘脱参附汤实喘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黄+盖)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麻甘)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桑皮)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五磨)虚喘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五、肺痈肺痈初起银翘散,痈苇溃梗复清肺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银)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千+如)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桔)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沙清)或(桔杏)---------------------------------------------------------------------------------------------------六、肺痨肺痨阴月火合气阴保真阴阳造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2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七、肺胀痰浊苏子痰热婢,水泛真苓肺肾平1痰浊壅肺证: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2 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3阳虚水泛证: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4肺肾气虚证: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八、肺痿肺痿虚热门清燥,虚寒甘姜生姜甘,上下麻升瘀都气1.虚热证:滋阴清热,润肺生津—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2.虚寒证:温肺益气—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加减3.上热下寒证:寒热平调,清温并用—麻黄升麻汤加减4.肾虚血瘀证:纳气定喘,活血化瘀—七味都气丸合柴胡疏肝散加减--------------------------------------------------------------------------------------九、心悸悸怯定志血归脾,阴天阳桂凌苓桂,瘀桃痰火黄连温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3.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4.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5.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6.瘀阻心脉: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7.痰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 十、胸痹胸痹淤血浊瓜夏,寒枳滞柴气生脉,心肾阴天阳参附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府)2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疏肝)3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白半+涤)4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白桂+逆)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脉+荣)6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天王+炙)7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参附+右)-------------------------------------------------------------------------------------------------------------- 十一、真心痛真心瘀保寒当逆,虚阳脱逆人参汤1.气虚血瘀:益气活血,通脉止痛—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2.寒凝心脉:温补心阳,散寒通脉—当归四逆汤加味3.正虚阳脱:回阳救逆,益气固脱—四逆加人参汤加减----------------------------------------------------------------------------------十二、不寐不寐火龙痰热温,心肾不交六交泰,心胆安神心脾归1肝火扰心: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龙胆)2痰热扰心: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黄胆)3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归脾)4心肾不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六+交)5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志+酸)------------------------------------------------------------------------------------------------------------- 十三、头痛头痛寒川热芎芷,湿羌肝天肾补元,痰浊半夏瘀通窍,血虚头痛四物汤外感头痛1风寒头痛:疏散风寒止痛-川芎茶调散(茶)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芎芷)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活湿)内伤头痛4肝阳头痛:平肝潜阳熄风-天麻钩藤饮(天钩)5血虚头痛: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加四)6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天)7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填精生髓-大补元煎(大补)5.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痛血)-------------------------------------------------------------------------------------十四、眩晕眩亢麻亏归浊夏,肾精左右瘀通窍1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清火熄风-天麻钩藤饮(天钩)2气血亏虚: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归脾汤(归脾)3肾精不足: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左归丸(左){阴虚:补肾滋阴-左归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学——肺痿虚热证——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阴
阳解析
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阴阳解析
肺痿虚热证候:
咳吐浊唾涎沫,其质较黏稠,或咳痰带血,咳声不扬,甚者音嘎,气急喘促,口渴咽燥,午后潮热,形体消瘦,皮毛干枯,舌红而干,脉虚数。
治法:滋阴清热,润肺生津
代表方剂: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
麦门冬汤:《金匮要略》
麦门冬42g,半夏、甘草各6g,人参9g,粳米3g,大枣4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麦门冬汤,为治燥剂,具有清养肺胃,降逆下气之功效。
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桑叶(经霜者,去枝、梗,净叶)9g,石膏(煅)8g,甘草、胡麻仁(炒,研)、真阿胶、枇杷叶(刷去毛,蜜涂,炙黄)各3g,麦门冬(去心)4g,人参、杏仁(泡,去皮尖,炒黄)各2g。
水一碗,煎六分,频频二三次,滚热服。
清燥救肺汤,为治燥剂,具有清燥润肺,养阴益气之功效。
解析:
阳性药:半夏、大枣、杏仁
平性药:甘草、人参、粳米、胡麻仁、阿胶
阴性药:麦冬、桑叶、石膏、枇杷叶
君药:麦冬、人参、阿胶
半夏:辛,温。
有毒。
归脾、胃、肺经。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大枣:甘,温。
归脾、胃经。
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杏仁:苦,微温。
有小毒。
归肺、大肠经。
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甘草:甘,平。
归心、脾、肺、胃经。
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解止痛,缓和药性。
人参:甘、微苦,平。
归脾、肺、心经。
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粳米:甘,平。
归脾、胃经。
补中益气,健脾和胃。
胡麻仁:甘,平。
归肺、脾、肝、肾经。
润燥滑肠,滋养肝肾。
阿胶:甘,平。
归肺、肝、肾经。
补血止血,滋阴润肺。
麦冬:甘、微苦,微寒。
归肺、心、胃经。
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桑叶:苦、甘,寒。
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清肝明目。
石膏:辛、甘,大寒。
归肺、胃经。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枇杷叶:苦,凉。
归肺、胃经。
清肺止咳,降逆止呕。
阴性药物多,阳性药物少,以阴性药物为主,针对热证;君药以养血滋阴为主,针对虚多实少;太阳阳明合病(表里热)。
方剂中,麦冬、人参、粳米、阿胶、大枣,养血滋阴;桑叶、石膏,疏散风热;枇杷叶、杏仁、半夏,降逆止咳;胡麻仁,润燥滑肠;甘草,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以养血滋阴为主,疏散风热为辅,兼顾降逆止咳、润燥滑肠。
适用于肺阴亏耗,虚火内炽,灼津成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