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资源县某萤石矿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防治对策

合集下载

采矿业中的地质灾害防治与灾害评估

采矿业中的地质灾害防治与灾害评估

采矿业中的地质灾害防治与灾害评估地质灾害在采矿业中是一个常见而重要的问题。

它不仅给采矿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还对环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采矿企业和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对可能发生的灾害进行评估,以保障采矿工作的安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采矿业中的地质灾害防治与灾害评估的方法和措施。

一、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性地质灾害的发生给采矿企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例如,地质滑坡、地面塌陷和岩体崩塌等灾害形式常常造成矿井的封闭和生产中断,导致企业的巨额损失。

同时,这些灾害还会危及到矿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因此,采矿企业必须重视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和减少灾害的发生。

二、地质灾害防治的方法和措施1. 加强地质勘探和监测地质灾害防治的第一步是进行有效的地质勘探和监测工作。

通过对采矿区域的地质构造和地层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可以了解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

同时,应当在采矿区域安装地质监测设备,及时监测地层位移、地壳运动等情况,以便预测和预警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

2. 加强工程设计和施工控制在采矿企业的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应当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例如,在设计矿井巷道时,应采用合理的支护措施,防止强烈的地震和岩层变形对巷道的破坏。

同时,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爆破和挖掘的力度,避免对周围地质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3. 加强灾害应急预案和救援能力进一步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防治,需要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和救援能力。

采矿企业应当组织培训矿工的灾害应急知识和技能,提高矿工的自救能力和自救意识。

同时,应与相关的救援部门保持联系,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地进行救援工作。

三、地质灾害评估的方法和重要性地质灾害评估是采矿企业进行风险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评估,可以预测未来潜在的灾害风险,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评估的方法可以包括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两种。

煤矿矿山地质灾害评价与预防对策

煤矿矿山地质灾害评价与预防对策

煤矿矿山地质灾害评价与预防对策煤矿矿山地质灾害是指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矿井结构等因素引起的灾害事件。

这些灾害事件可能包括煤与瓦斯突出、煤与瓦斯爆炸、煤与瓦斯突出和爆炸相结合、冲击地压、矿井火灾等。

这些灾害不仅对煤矿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对矿工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煤矿矿山地质灾害评价与预防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煤矿矿山地质灾害评价是指对煤矿地质条件、矿井结构、矿井开采工艺等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估,以确定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

评价的过程包括对矿山地质构造、煤层地质、瓦斯地质、岩层顶板和底板等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以及对历史灾害发生情况的研究。

通过评价,可以找出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为制定科学的预防对策提供依据。

在煤矿矿山地质灾害评价中,煤层地质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煤层地质的特点直接影响着煤矿的安全生产。

煤层地质包括煤层的厚度、倾角、煤层中的构造断裂等。

这些地质特征会影响煤层的稳定性和瓦斯的赋存情况。

通过对煤层地质的详细调查和分析,可以确定煤层的稳定性和瓦斯赋存的情况,为预防地质灾害提供依据。

除了煤层地质外,岩层顶板和底板的稳定性也是煤矿矿山地质灾害评价的重要内容。

岩层顶板和底板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矿井的安全运行。

如果岩层顶板或底板不稳定,就会导致冒顶、坍塌等灾害事件的发生。

因此,在煤矿矿山地质灾害评价中,需要对岩层顶板和底板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以确定其稳定性,并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防止灾害的发生。

煤矿矿山地质灾害的预防对策是在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预防对策包括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两个方面。

工程措施主要包括支护措施、通风措施、排水措施等。

支护措施是保证矿井稳定和防止冒顶的重要手段,通风措施是保证矿井空气流通和防止瓦斯积聚的重要手段,排水措施是保证矿井排水畅通的重要手段。

管理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制度和责任制等。

通过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地预防煤矿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

矿山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治

矿山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治

矿山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治第一章:矿山地质灾害的概念与分类矿山地质灾害,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在矿山采掘过程中或者采掘结束后对矿山和其周边环境造成威胁的灾害现象。

矿山地质灾害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地质构造灾害:由于矿区地质构造活动引起断裂、滑动、隆起等现象而导致的灾害,例如地震、塌陷等。

2.岩体结构灾害:由于岩体结构特点造成的灾害,例如岩层变形、断裂等导致的塌方、坍塌等现象。

3.水文地质灾害:由于地下水与地下岩体发生反应而导致的灾害,例如地下水涌出、溶洞塌陷等。

4.煤与瓦斯灾害:由于煤层及瓦斯的自然特点而导致的灾害,例如瓦斯爆炸、煤与瓦斯突出等。

第二章:矿山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方法为了减少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必须对矿山地质灾害进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的目的是确定矿山地质灾害的存在和危害程度,并对危险程度高的区域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矿山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可采用以下方法:1.现场勘察:矿山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最直接、有效、准确的方法是现场勘察。

通过走查、地质勘探及各种工具的测量,进行系统性、科学性、定量化分析。

2.灾害史料研究:借助以往矿山地质灾害的案例对当前矿山地质灾害进行评估和判断。

3.数值模拟:利用力学原理进行模拟计算,分析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可能性和危害程度。

第三章: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针对不同类型的矿山地质灾害,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是必要的。

1.地质构造灾害防治措施:主要是采取防震措施并加强地基处理,同时对不安全地带及时进行排查整治。

2.岩体结构灾害防治措施:主要是开展岩体力学测试,分析岩体变形和裂纹的形态,针对存在颓塌、滑塌等情况采取加固措施。

3.水文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要严格控制地下水位,进行地下水排水和防渗措施。

4.煤与瓦斯灾害防治措施:在采煤作业前,对煤与瓦斯进行全面地预测与分析,在生产实践中,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定,对瓦斯进行有效地排放治理。

第四章:结语矿山地质灾害给人们生命安全、矿区环境,以及跨区域的生态环境都带来了严重威胁。

采矿业中的矿井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控

采矿业中的矿井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控

采矿业中的矿井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控矿井地质灾害是采矿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它不仅危及人员生命安全,还对矿井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提高矿井地质灾害的预警和防控能力,在采矿业中进行矿井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采矿业中矿井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方法和防控措施。

一、矿井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1. 采集地质数据进行矿井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第一步是采集相关地质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矿井地质结构、地质构造、地质测量数据等。

通过收集和分析这些数据,可以了解矿井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

2. 制定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指标体系是评估矿井地质灾害风险的重要依据。

它包括多个评估指标,如地质构造稳定性、地下水位变化、岩层裂隙程度等。

通过分析这些指标,可以对不同地质灾害风险进行综合评估。

3. 进行灾害潜力评估灾害潜力评估是矿井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核心步骤之一。

通过综合分析矿井地质结构、地下水位变化等指标,预测地质灾害的潜在规模和程度。

这一评估结果将为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4. 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根据灾害潜力评估结果,结合矿井生产过程和作业人员分布等因素,综合分析矿井地质灾害的风险程度。

基于各种可能风险的概率统计,可以得出全面的矿井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结果。

二、矿井地质灾害防控措施1. 加强监测和预警系统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对于提高矿井地质灾害防控效果至关重要。

通过安装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及时监测矿井中的地质变化,提前发现和预警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为矿工撤离和采取应急措施提供时间。

2. 加强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矿井地质灾害防控不仅依靠设备和技术手段,也需要员工具备足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加强矿工的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提高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事故应急处理能力,对于降低地质灾害风险至关重要。

3. 优化矿井设计和施工方案合理的矿井设计和施工方案对于矿井地质灾害防控至关重要。

通过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隐患和地质特征,合理设计矿井的结构和支护系统,采取相应的加固和防护措施,可以降低地质灾害风险。

矿山地质灾害勘查方法与防治措施

矿山地质灾害勘查方法与防治措施

矿山地质灾害勘查方法与防治措施矿山地质灾害是指在矿山开采、生产过程中由于地质因素,在矿山内外发生的威胁和危害人身、设备和环境安全的自然现象或事故。

矿山地质灾害的严重性不言而喻,因此对矿山地质灾害的勘查和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矿山地质灾害勘查的方法和防治措施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矿山地质灾害勘查方法1.实地地质勘查实地地质勘查是指在矿山地质灾害易发区域进行的具体现场勘查工作。

实地勘查包括对矿山地质构造、岩层赋存、地表地貌和地下水情况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

通过实地地质勘查,可以全面了解矿山地质情况,找出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并为后续的防治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2.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在实地勘查的基础上,对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详细的排查。

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包括岩体稳定性、滑坡、塌陷、泥石流等。

通过对这些隐患点的排查,可以找出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3.地质勘查技术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地质勘查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地震勘探、地电阻率探测、地磁勘探等现代地质勘查技术的应用,可以为矿山地质灾害的勘查工作提供更为科学、准确的数据支持。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勘查的效率和精度,同时也可以发现一些以往无法观测到的地质灾害隐患,为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二、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措施1.加强矿山地质灾害监测矿山地质灾害监测是预防和早期发现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

通过完善的监测体系,对矿山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实时、连续的监测,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地质灾害的危险信号,为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2.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建设针对矿山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相应的治理工程措施。

例如对岩体稳定性差的地区,可以采取爆破、支护、加固等手段提高岩体的稳定性;对存在滑坡、塌陷等隐患的地区,可以进行植被恢复、坡面加固等工程措施。

通过这些治理工程的建设,可以有效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风险。

矿山地质灾害勘查方法与防治对策

矿山地质灾害勘查方法与防治对策

矿山地质灾害勘查方法与防治对策矿产资源作为人类生存的主要物质来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物资基础。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各项经济生产活动需要大量的矿产资源,以满足各行各业的正常运作,在此大环境下对矿山地质勘查和勘查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实际工作中,要求工作人员需在熟练掌握地质勘查技术与实际找矿工作具体原则的基础上,不断强化相关勘查技术的应用要点,以保证地质勘查找矿技术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而促进我国矿业事业的持续发展。

1矿产地质勘查的主要工作内容矿山勘测:在进行开采时,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勘测,其主要目的是为开采提供科学依据,例如矿产开采中需要何种技术进行开采,在开采时需要的施工方法和施工方案,避免在开采中由于施工方法错误导致无法开采,甚至造成严重的损失。

在开采时,首先明确开采区内的主矿体位置,然后对矿体上下盘、深边布的分支及平衡部位进行观察,同时也对其他盲矿体进行详细了解,以便于明确后背矿产储量,使开发更加合理,保证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在对矿产进行开采时,要保证矿产资源能够充分开发,避免乱开采,造成资源的不合理应用。

在矿产开发单位,要单独设立地质勘查部门,并且利用社会资金进行勘查,形成社会需求,使矿产开发、矿业开发和矿产勘查之间形成相互需求的良好关系。

对于矿山资源进行有效统计,包括矿山消耗资源储量以及剩余储量,并详细研究之间的关系,通过管理部门进行监督,时刻掌握矿产储备量以及资源损失贫化的相关信息。

在矿产开采机构中要单独建立矿产储量台账,开采公司需要按年度上报矿产资源储量相关内容,并由国土部资源部门对矿产资源储备量进行登记和备案,同时进行核销、统计以及通报,建立起矿山储量的管理系统。

矿产关闭期间的地质勘查:在矿山的开采中造成地质灾害是比较常见的,主要是由于在开采中使用技术不当,或者是开采工艺不适合导致地质灾害的出现。

目前我国矿产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也比较大,但是开采方式以及开采设备方面却相对较差,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矿产的开发,甚至使用不当方法开采,造成了对矿产的损害,不能够充分的利用资源,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矿山开采中的风险评估与应急响应

矿山开采中的风险评估与应急响应

矿山开采中的风险评估与应急响应一、引言矿山开采是一项具有高风险的行业,由于其特殊的工作环境和作业条件,事故发生的概率较高。

为了保障矿工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进行矿山开采中的风险评估和制定相应的应急响应计划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矿山开采中的风险评估与应急响应的标准格式。

二、风险评估1.背景介绍在进行矿山开采之前,必须对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

首先,对矿山的地质条件、矿石储量、矿山开采方法等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

其次,对矿山开采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自然灾害、人为失误、设备故障等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估。

最后,结合历史事故数据和经验,对风险的概率和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2.评估方法风险评估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

定性评估主要是根据专家经验和行业标准,对风险进行主观判断和分类。

定量评估则是基于数据和统计方法,对风险进行数值化分析和计算。

常用的定量评估方法包括风险矩阵、风险指数和风险值计算等。

3.风险评估报告风险评估报告是对风险评估结果的总结和分析,应包括以下内容:(1)风险识别和分类:对矿山开采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进行详细描述和分类。

(2)风险概率和严重程度评估:根据定性和定量评估方法,对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

(3)风险等级划分:根据评估结果,将风险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以便制定相应的应急响应措施。

(4)风险控制建议:根据评估结果,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和改进建议,以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减轻事故的后果。

三、应急响应1.应急响应计划应急响应计划是在事故发生时,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采取的紧急措施和行动。

应急响应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1)事故类型和级别的划分:根据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和严重程度,将事故划分为不同的级别,以便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2)应急组织和责任分工:明确应急组织的组成和职责,并进行责任分工,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响应。

(3)应急资源和装备准备:确保应急资源和装备的充足性,包括消防器材、急救设备、通信设备等。

【国土方案】资源县2018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国土方案】资源县2018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国土方案】资源县2018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2018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为做好2018年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8〕20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桂政发〔2018〕53号)、《广西壮族自治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桂政办函(资政办发〔2018〕〔2018〕47号)、《资源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32号)等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2018年全县汛期地质灾害趋势预测(一)2018年汛期降水趋势预测根据县气象局预测资料,预计2018年我县平均气温17.0-18.5℃,与常年相比,偏高0.5℃,年总降雨量1550-2450毫米,与常年相比,属于正常到偏多2成左右。

降雨集中期在5-6月,可能出现暴雨洪涝。

7-9月局部可能出现阶段性高温干旱。

预测2018年,我县地质灾害仍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局部地区可能加重。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地质灾害的发生与降雨量关系最为密切,大雨、暴雨、长时间连续降雨时段是我县地质灾害的高发期。

全县3-9月为汛期,降雨高峰期在4-6月,这段时期雨量相对集中,土壤含水处于饱和状态,岩土松散,人类工程活动较多的区域,当降雨达到一定强度时,就会诱发滑坡和崩塌,局部还会发生泥石流。

7-9月,由于受热带气旋的影响,大、暴雨常诱发岩崩、滑塌,在一些矿山尾矿库和废渣堆积区域,往往易导致泥石流的形成。

另外,由于冰雪融化及降雨,山地丘陵地区可能引发岩石崩塌、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严重威胁交通运输、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我县2018年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主要在3-9月。

二、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易发地段预测根据我县地质环境特点及地质灾害的分布现状,结合气象预报,各乡(镇)可能成为地质灾害高发、易发区域的地段如下:(一)各乡(镇)地质灾害高易发区资源镇:罐头厂、烈士陵园、大塘湾—同禾路口、冷水凹—木粉厂、修睦村团泥凸、风雨桥生资公司、晓锦村、资源镇林业站后山、天门山景区、新资梅公路沿线、资龙二级公路和在建兴资高速公路沿线等地段的滑坡、崩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资源县某萤石矿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防治对策蒋剑;郑剑锋;陈雪源【摘要】Taking a fluorite mine in Ziyuan county of Guangxi as an example, with emphasi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mine geological disaster risk evaluation thoughts and basic methods, and th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In understanding mine basic situation and find out the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background, on the basis of 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 mining area topograph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i-neering activities of situation assessment and forecast of mine geology hazard assessment,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以广西资源县某萤石矿山为例,重点介绍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分析思路及基本方法,并提出有效的防控对策。

在了解矿山基本情况和查明矿山地质环境背景的基础上,综合采矿场地形及工程活动特征,对矿山地质灾害进行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期刊名称】《山东国土资源》【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5页(P50-54)【关键词】萤石矿;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广西资源【作者】蒋剑;郑剑锋;陈雪源【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94引文格式:蒋剑,郑剑锋,陈雪源.广西资源县某萤石矿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防治对策[J].山东国土资源,2015,31(1):50-54.JIANG Jian,ZHENG Jianfeng,CHEN Xueyuan.Geology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and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about a fluorite ore mine in Ziyuan county of Guangxi province[J].Shandong Land and Resources,2015,31(1):50-54.矿山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地质作用和矿山地质作用(亦称人为地质作用)导致的矿山生态地质环境恶化,并造成人类生命和财产损失或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严重破坏的灾害事件,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1]。

近几年,随着矿产资源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矿山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呈加剧趋势,尤其是地下开采矿山,对矿业正常生产和人居生态环境构成严重的威胁,甚至造成重大的群死群伤灾难[2]。

该次研究针对广西资源县某萤石矿矿山的地质灾害问题,分析了矿山因开采而产生及诱发的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并提出了该矿山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治措施,亦可为其他同类型矿所参考。

矿山工程位于广西北部低山地貌区,矿区面积0.198km2,开采矿种为萤石矿,开采方式为地下开采,开采规模为1万t/a,开采标高为+750m~+400m,为小型矿山。

可采资源储量为78016.77t,由2条矿脉组成,Ⅰ号脉体长约320m,平均厚度2.4m,其倾向为323°,倾角为65°~78°;Ⅱ号脉体长340m,平均厚为1.5m,其产状与Ⅰ号脉体基本一致。

并建设有堆矿坪、采空区、炸药库、生活区和变电站等配套设施。

2.1 气象水文矿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6.4℃;阳光充足,年平均日照为1305.6h;降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773mm,有记载的日最大降雨量为1983年的6月20日,3小时降雨量达208.6mm。

矿区相对高差较大,地表沟谷发育,较长的沟谷中只有少量的溪水存在,干旱季节常会断流,雨季和发洪水时排泄快,并最终注入北东侧的漆树底河。

2.2 地形地貌矿区位于构造剥蚀地貌区之中低山地貌亚区,地貌类型单一,总体地势为西高东低,区内海拔标高+796.5~+400.0m,相对高差约396.5m,自然坡度在30°~45°之间,局部较陡可达50°,地形起伏变化大,山体主要由中细粒含斑二云钾长花岗岩体组成,山坡上覆盖有较薄的第四纪松散土层,局部岩体裸露,植被覆盖率约95%。

2.3 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2.3.1 地层岩性矿区分布地层为第四系的碎石粉质粘土和腐植土,厚0.5~3m;岩体为猫儿山加里东期的肉红、浅肉红色中细粒含斑二云钾长花岗岩,岩石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钾长石和石英,其次是黑云母、白云母、堇青石及电气石。

2.3.2 地质构造矿区NE走向断裂较发育,南东侧约1km处有数条不知名小断裂,其中F1断层控制着南西段的Ⅰ号矿体和北东段的Ⅱ号矿体,倾向323°~330°,倾角65°~85°。

矿区内岩石节理弱发育,主要发育的有2组,节理密度1条/5~10m,其产状分别为250°∠80°,60°∠70°,常被石英和铁、锰质等充填,主要为剪节理。

2.4 水文地质条件2.4.1 含水岩组空间分布及其水文地质特征矿区地下水主要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块状岩类裂隙水。

第四纪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于地势低洼地带,含水层主要为残坡积、冲洪积的粘土、粉质粘土与风化基岩碎块的混合物以及含碎石粉质粘土层等。

一般含水微弱,地下水补给主要靠大气降水,加上地形陡峻,多顺地表径流或沿裂隙流走,泉流量多小于0.5L/s。

块状岩类裂隙水含水岩组为加里东期的中细粒含斑二云钾长花岗岩体,岩体裂隙一般不发育,多呈闭合状或被石英、方解石脉充填,为不含水层,加之矿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之上,对矿床充水没有多大影响,地下水主要分布于花岗岩与风化残坡积层界面中,一般含水量中等,常见泉流量0.34~0.78L/s,最大达2.357L/s。

2.4.2 断层破碎带含水特征矿区内主要发育F1断层,两侧岩体质地坚硬,裂隙和孔隙弱发育,因此,断层带透水性较差,富水性弱,一般仅在雨季或雨后有少量降水沿断层带下渗,但水量不大。

2.5 工程地质条件矿区可划分为块状坚硬花岗岩岩组和第四纪松散土体2大岩土体类型。

块状坚硬花岗岩岩组分布于整个矿区,该组岩石结构致密,抗拉强度(Pt)7~25MPa,内摩擦角φ=45°~60°,软化系数(K)0.8,粘聚力C=14~50MPa,饱和单轴抗压强度(Rc)100~250MPa,属硬质岩石,压缩性低,承载力高。

部分出露的岩体由于节理裂隙发育,力学性能受到一定影响,但岩体总体较完整,切坡较稳定。

第四纪松散土体主要分布于评估区的山坡及坡角处,为基岩风化而成的残坡积松散土层,黄褐色—浅棕色,中密—稍密,属中等压缩性土,近地表或被揭露而失水干燥多为松散状态,成分主要为粘土,局部夹砂或花岗岩碎块。

野外调查表明,矿区内除局部地段因耕种和平硐口开挖造成小规模水土流失不良地质现象外,未见有地质灾害发生。

因此,现状评估认为,评估区地质灾害弱发育,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地质灾害影响程度较轻。

4.1 预测采矿活动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4.1.1 崩塌、滑坡(1)平硐口均为逆坡开拓,硐口需修整切坡,硐口处山坡自然坡角一般30°~45°,后缘山坡高;在前期平硐开拓过程中已形成3处宽3~6m,高2~8m,坡角70°~86°的岩土质边坡。

硐口人工切坡形成较高陡临空面,后缘山坡陡且高,在自身重应力、施工机械振动、爆破作业等因素作用下,引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其规模小于150m3。

由于工作人员及机械经常进出平硐口,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一旦产生,将直接危害采矿设备及工作人员(6~12人)的安全,影响采矿作业的正常进行。

因此,预测平硐口边坡引发边坡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害程度中等,危险性中等。

(2)废渣场和表土堆放场建设可能引发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在采矿活动中,废渣场、表土堆放场将形成高1~3m、边坡角40°~60°、体积约3800m3的堆积体,主要由矿山开采过程产生的废渣土石组成。

上述边坡体结构松散、稳定性较差,在降雨和机械振(震)动等作用下易引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

主要危害附近的工作人员(5~8人)、运输车辆及机械设备等。

鉴于上述场地不会形成较大的堆积体(<5000m3)。

预测上述区段引发崩塌、滑坡的可能性中等,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4.1.2 泥石流评估区雨量充沛,地形起伏较大、坡高谷深,加之残坡积层较为松散,具备发生泥石流的环境地质条件。

在修建矿山配套设施剥离的表土和平硐开拓及采矿过程中形成的废渣在平硐口斜坡或冲沟中堆积,堆积体坡度较陡(一般35°~45°),加之废渣堆积体结构松散、稳定系数低、防冲刷能力弱,为泥石流的产生提供了物源。

因此,在遇到持续强降雨时,地下排泄区的地下水排量增大,孔隙水压力加强,地面山洪暴发,在地表水的冲刷及地下水的渗透作用下,可能使堆放的堆积体饱和、流动,引发泥石流地质灾害。

泥石流可能对当地水土资源及生态环境产生长期的不利影响,亦会堵塞溪沟、破坏环境,也会威胁到附近过往的车辆、工作人员、居民(8~15人)及矿山的生产、生活设施及其下游地区。

预测采矿活动引发泥石流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中等,危害程度中等,危险性中等。

4.1.3 采空区地面塌陷随着矿山对矿体的开采,将会形成一定的采空区,为不稳定岩体提供了临空面,上部岩土体原有平衡被破坏,在重力作用下,矿体上方地表岩、土体可能向下陷落引发采空区地面塌陷[3-4]。

为了客观地评估采空区地面塌陷的危害性,对采空区的垮落带高度Hm、导水裂隙带高度Hli进行估算,其结果作为采空区地表塌陷评价的依据。

计算结果见表1:导水裂隙带高度(倾角大于55°)垮落带高度Hm =(0.4~0.5)Hli (倾角大于55°)式中:M—矿层法线厚度(m);h—回采阶段高度(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