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兼容EMC设计及测试技巧
电磁兼容性(EMC)测试方法与整改指南

电磁兼容性(EMC)测试方法与整改指南电磁兼容性(EMC)是电子设备存在于电磁环境中而不会对该环境中的其他电子设备造成干扰或干扰的能力。
EMC通常分为两类:1.辐射- 电子设备发出的电磁干扰可能会对同一环境中的其他电子设备造成干扰/故障。
也称为电磁干扰(EMI)。
2.免疫/易感性- 免疫是指电子设备在电磁环境中正常运行而不会因其他电子设备发出的辐射而发生干扰/故障的能力,易感性基本上与免疫力相反,因为设备对电磁干扰的免疫力越小,它就越容易受到影响,通常抗扰度测试是不是必需的用于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和加拿大销售/分销消费/商用型产品。
电磁兼容性排放EMC排放进一步细分为两类:1.辐射排放2.进行排放电磁场由以下部分组成:1.电场(电场) - 通常以伏/米(V / M)为单位测量2.磁场(H场) - 通常以每米安培(A / m)为单位测量电磁场的这两个分量本身是两个独立的场,但不是完全独立的现象。
电场和H场彼此成直角移动。
辐射发射(E-Field):辐射发射是源自电子或电气设备内部产生的频率的电磁干扰(EMI)或干扰。
辐射发射可能会带来严苛的合规性问题,对于一些一般性指导,请查看我们的文章 EMC辐射发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案。
辐射发射直接从设备的机箱或通过互连电缆(如信号端口,有线端口,如电信端口或电源导线)通过空气传播。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HDMI端口和可以从这些电缆辐射的相关EMI,我们用它作为案例研究,文章可以在这里找到; 符合EMC辐射发射测试(EMI)。
在EMC测试期间,使用频谱分析仪和/或EMI接收器以及合适的测量天线进行辐射发射测量。
EMC辐射发射测试方法辐射发射(H场):电磁波的磁性成分使用频谱分析仪和/或EMI 接收器以及合适的测量天线。
典型的磁场天线包括环形天线,并且还包括根据CISPR 15的特定天线,例如Van Veen Loop。
Van Veen环形天线基本上是三个环形天线,它们一起构成三个轴(X,Y和Z)的产品磁场发射。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是电磁兼容性(EMC)领域中的一种重要测试方法,用于评估电子设备在静电放电干扰下的抗扰度。
以下是关于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的一般流程和技术:
1. 试验介绍:
-静电放电试验是模拟人体静电放电现象,通过给予设备定量的静电放电来评估设备对此种电磁干扰的抗扰度。
2. 试验设备:
-静电放电试验通常使用专门的试验设备,包括静电电源、人体模型(HBM)或机器模型(MM)、试验台等。
3. 试验参数:
-试验参数包括静电放电电压、放电极间距、放电次数等,这些参数通常根据相关标准或规范进行设置。
4. 试验环境:
-静电放电试验需要在恒温、恒湿的环境条件下进行,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5. 试验过程:
-试验前,需要对设备进行预试验,以确定设备的敏感性和适应
性。
-在试验过程中,按照预设的参数和序列进行静电放电,并记录设备在放电过程中的反应和性能变化。
6. 试验评估:
-根据试验结果,对设备的抗扰度进行评估和分析。
-静电放电试验通常根据相关标准或规范,将试验结果与预设的抗扰度要求进行比较,判断设备是否符合要求。
7. 报告和验证:
-完成试验后,生成详细的试验报告,包括试验条件、试验结果、设备反应等信息。
-可以通过再次测试或其他验证手段,确认设备的抗扰度改进措施的有效性。
需要注意的是,静电放电试验应该由专业的测试机构或资质认证实验室进行,以确保试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对于电子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合理的电磁兼容性设计和抗扰度验证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emc电磁兼容设计与测试案例分析

emc电磁兼容设计与测试案例分析
电磁兼容性(EMC)设计和测试案例分析是指在设计、制造和入
网系统产品时,使用规范和测试方法,检测出其EMC行为。
本文将介
绍用于EMC设计和测试的常用方法和技术,以及常见的案例分析。
首先,要搞清楚EMC测试的目的。
有两个主要的方面需要考虑:
一是抑制电磁波的发射,以确保其周围环境或附近系统不受EMC污染;二是防止EMC干扰自身系统。
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考虑系统的整体
结构,特别是各组件之间的共性与局部信号分布特性,以及由各组件
信号导致的EMC干扰和故障影响。
其次是EMC设计方法。
EMC设计流程主要包括总体设计、EMC抑制、EMC测试、仿真分析和调试调试等等。
具体的步骤就是可用性分析、选择民用和兼容的电子元器件、排列电子元器件、降低EMC/EMI噪声源、分离电源和电路、抑制电缆电磁感应、引入EMI抑制组件、使用EMC封装等等。
最后是EMC测试案例分析。
常见的EMC案例分析包括测试电源线
的EMC性能、测试产品的电磁干扰抑制治理能力等。
通常,测试主要
通过发射测量等标准EMC测试方法来完成,以确定产品能够在EMC环
境中正常运行,减少EMC/EMI干扰对其他系统的损害。
电路中的电磁兼容性(EMC)设计与测试

电路中的电磁兼容性(EMC)设计与测试在现代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制造过程中,电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简称EMC)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EMC设计与测试旨在确保电子设备能够在电磁环境中正常运行并且不会对其他设备和系统造成干扰。
本文将重点介绍电路中的EMC设计与测试的关键要点。
一、什么是电磁兼容性(EMC)设计与测试电磁兼容性(EMC)是指电子设备在实际应用中与周围环境的电磁场相互作用时能够正常工作的能力。
正常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设备本身不会受到来自外部电磁场的干扰,二是设备自身产生的电磁干扰不会超出规定的范围,不会对其他设备和系统造成干扰。
EMC设计与测试就是为了确保电子设备在现实环境中能够满足上述要求。
EMC设计的关键在于避免或减小电磁干扰的产生,而EMC 测试则是验证设计的有效性和设备的兼容性。
通过EMC设计与测试,可以提高电子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降低设备故障率和维修成本。
二、EMC设计与测试的关键要点1. 设计阶段的EMC考虑在电子产品的设计阶段,应该考虑EMC设计的要求。
首先,需要了解产品的使用环境和电磁兼容性的相关标准。
其次,要合理规划电路板的布局和内部组件的排列,避免干扰源之间的相互影响。
另外,需要合理选择电磁屏蔽材料和滤波器,减少电磁辐射和敏感元器件的干扰。
2. 线路板布局与屏蔽设计线路板布局是EMC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应该避免长线和大回路的存在,缩短信号线长度,合理规划地线和电源线的走向。
此外,还应注意信号线与电源线的交叉和平行布局,减少互相之间的干扰。
屏蔽设计是减小电磁辐射和电磁感应的重要手段。
通过采用合适的屏蔽材料,如金属壳体或导电涂层,并合理设置接地结构,可以有效地屏蔽和隔离电磁波,减小干扰。
3. 滤波器的选择与应用滤波器在EMC设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电子设备通常需要使用电源滤波器和信号滤波器,以减少干扰源对电源和信号线的影响。
电源滤波器主要工作在电源输入端,用于滤除电源线上的高频噪声。
如何进行电磁兼容性测试和设计

如何进行电磁兼容性测试和设计电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是指电子设备在电磁环境中能够以高可靠性的方式正常工作,同时不会对周围的设备和系统产生干扰。
为了确保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并减少电磁干扰,进行电磁兼容性测试和设计是必要的。
下面将详细介绍电磁兼容性测试和设计的步骤。
一、测试步骤:1. 确定测试的标准:首先,需要明确要测试的产品适用于哪些电磁兼容性测试标准。
常用的国际标准有CISPR、IEC、EN等,国内标准有GB、GJB等。
2. 确定测试的频率范围:根据产品的使用环境和频率范围,确定需要进行测试的频率范围。
常见的频率范围有15kHz-1GHz和30MHz-40GHz等。
3. 进行辐射测量:辐射测量主要有射频辐射测量和电磁场强度测量两种方法。
射频辐射测量可以通过天线、探测器和频谱分析仪等进行,而电磁场强度测量常使用磁场探测器。
4. 进行传导测量:传导测量主要是对产品进行电缆辐射、电源线辐射和接地线辐射等测试。
可以使用无差别耦合器(CDN)和人体模拟器(HBM)等设备进行测量。
5. 进行敏感性测试:敏感性测试是为了检测产品是否对外界电磁场干扰过于敏感。
可以通过产生各种不同频率和强度的电磁场进行测试。
6. 进行抗干扰性测试:抗干扰性测试是为了确定产品在遇到各种干扰源时的工作可靠性。
可以通过模拟不同干扰情况进行测试。
7. 分析测试结果:测试完成后,需要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
对于不合格的测试结果,需要找出问题原因,并进行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设计步骤:1. 确定设计要求:在进行电磁兼容性设计之前,需要明确产品的工作环境和要求,包括电磁辐射和敏感性要求等。
2. 进行电磁兼容性设计:根据设计要求,进行电磁兼容性设计。
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电源线滤波、地线设计、屏蔽设计、布线设计等因素。
3. 进行电磁辐射测试:设计完成后,需要对产品进行电磁辐射测试,验证设计的有效性。
电磁兼容EMC设计方案及测试技巧

电磁兼容EMC设计及测试技巧转载自:单片机工具之家当前,日益恶化的电磁环境,使我们逐渐关注设备的工作环境,日益关注电磁环境对电子设备的影响,从设计开始,融入电磁兼容设计,使电子设备更可靠的工作。
电磁兼容设计主要包含浪涌(冲击)抗扰度、振铃波浪涌抗扰度、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抗扰度、工频电源谐波抗扰度、静电抗扰度、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工频磁场抗扰度、脉冲磁场抗扰度、传导骚扰、辐射骚扰、射频场感应的传导抗扰度等相关设计。
电磁干扰的主要形式电磁干扰主要是通过传导和辐射方式进入系统,影响系统工作,其他的方式还有共阻抗耦合和感应耦合。
传导:传导耦合即通过导电媒质将一个电网络上的骚扰耦合到另一个电网络上,属频率较低的部分(低于30MHz)。
在我们的产品中传导耦合的途径通常包括电源线、信号线、互连线、接地导体等。
辐射:通过空间将一个电网络上的骚扰耦合到另一个电网络上,属频率较高的部分(高于30MHz)。
辐射的途径通过空间传递,在我们电路中引入和产生的辐射干扰主要是各种导线形成的天线效应。
共阻抗耦合:当两个以上不同电路的电流流过公共阻抗时出现的相互干扰。
在电源线和接地导体上传导的骚扰电流,多以这种方式引入到敏感电路。
感应耦合:通过互感原理,将在一条回路里传输的电信号,感应到另一条回路对其造成干扰。
分为电感应和磁感应两种。
对这几种途径产生的干扰我们应采用的相应对策:传导采取滤波(如我们设计中每个IC的片头电容就是起滤波作用),辐射干扰采用减少天线效应(如信号贴近地线走)、屏蔽和接地等措施,就能够大大提高产品的抵抗电磁干扰的能力,也可以有效的降低对外界的电磁干扰。
电磁兼容设计对于一个新工程的研发设计过程,电磁兼容设计需要贯穿整个过程,在设计中考虑到电磁兼容方面的设计,才不致于返工,避免重复研发,可以缩短整个产品的上市时间,提高企业的效益。
一个工程从研发到投向市场需要经过需求分析、工程立项、工程概要设计、工程详细设计、样品试制、功能测试、电磁兼容测试、工程投产、投向市场等几个阶段。
电磁兼容性测试与设计原则

电磁兼容性测试与设计原则电磁兼容性(EMC)测试与设计原则是一种确保电子设备在电磁环境中正常工作和共存的重要手段。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被电子设备所环绕,因此需要保证这些设备能够相互兼容,并且不会产生电磁干扰。
本文将详细介绍电磁兼容性测试与设计的步骤和原则。
一、电磁兼容性测试步骤:1. 确定测试需求:首先,确定进行电磁兼容性测试的设备或系统类型,并明确测试的目的和标准。
根据不同类型的设备,选择相应的测试方法和标准。
2. 测试计划制定:制定详细的测试计划,包括测试时间、地点、测试范围和测试方法等内容。
确保测试过程能够顺利进行。
3. 测试设备准备:准备测试所需的仪器设备,如频谱分析仪、信号发生器和电磁泄漏仪等。
同时,确保测试设备能够准确地测量和分析设备的电磁辐射和敏感度。
4. 确定测试环境:在电磁兼容性测试之前,需要确定测试环境中的干扰源和敏感设备,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布置。
保证测试环境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5. 测试执行:按照测试计划,进行电磁兼容性测试。
根据测试设备的不同,可以进行辐射测试、传导测试和抗干扰测试等。
确保测试过程中的数据准确可靠。
6. 测试结果分析:根据测试数据,对电磁兼容性进行分析和评估。
判断设备是否符合相关的电磁兼容性标准和要求。
如果不符合,需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修正。
7. 结果报告编制:根据测试结果,编制详细的测试报告。
报告应包括测试方法、测试结果和建议措施等内容,以便后续的设计和改进工作。
二、电磁兼容性设计原则:1. 屏蔽设计:采用合适的屏蔽材料和屏蔽结构,减少电磁辐射和敏感度。
例如,在 PCB 设计中,可以采用地域划分和屏蔽墙等方法,提高电路板的抗干扰能力。
2. 地线设计:合理规划地线的布局和走向,减少地线的回流路径和互连电感。
地线的设计应从整体考虑,保证设备的地电位稳定和低阻抗。
3. 滤波设计:在输入和输出接口处添加滤波器,减少电源线上的高频噪声和互联线上的干扰信号。
滤波器的选型和布局应根据具体设备的特点来确定。
学会EMC的十个技巧,进阶成高手

学会EMC的十个技巧,进阶成高手本文来自TI的工程师Mark Sauerwald感谢TI公司的无私奉献!引言汽车行业及各家汽车制造商必须满足多种电磁兼容性(EMC) 要求。
比如:其中有两项要求是确保电子系统不会产生过多的电磁干扰 (EMI)或噪声,以及必须能够免受其他系统所产生之噪声的影响。
本文探究了部分此类要求,并介绍了一些可用于确保设备设计符合这些要求的技巧和方法。
EMC 要求概述CISPR 25 是一项标准,其提出了几种配有建议限值的测试方法,用以对某个即将安装到汽车上的组件所产生的辐射发射进行评估。
除了 CISPR 25 为制造商提供的指导之外,大多数制造商还拥有一套自己的标准作为CISPR 25 指导准则的补充。
CISPR 25 测试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即将安装到汽车中的组件不会干扰车内的其他系统。
CISPR 25 要求执行测试的房间里的电磁噪声电平必须至少比实测的最低电平低 6 dB。
由于 CISPR 25 具有其期待噪声电平低至 18 dB (μV/m) 的场所,因此需要一个低于12 dB (μV/m) 的环境噪声电平。
作为参考,这大约相当于距离天线 1 km 以外的一个典型 AM 广播电台的场强。
在当今的环境中,满足该要求的唯一办法就是在一个专为把测试环境与外界电磁场加以屏蔽而设计和建造的特殊房间里进行测试。
此外,由于正常的预算都要求对测试室的大小做一定的限制,故而应避免测试环境遭受测试室内部产生的信号反射的不良影响,这一点很重要。
于是,测试室的墙壁必须镶嵌有某种不会反射电磁 (EM) 波的材料(图1)。
测试室的造价十分昂贵,其通常是按小时来租用的。
为了节省成本,最好是在设计阶段即对EMC/EMI 问题进行评估,从而在测试室中实现一次成功。
图 1另一种测试标准是 ISO 11452-4 大电流注入 (BCI) 系列测试,其用于验证某个组件是否受到了窄带电磁场的不利影响。
测试是通过利用一个电流探针将扰动信号直接感应到线束中来进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磁兼容EMC设计及测试技巧摘要:针对当前严峻的电磁环境,分析了电磁干扰的来源,通过产品开发流程的分解,融入电磁兼容设计,从原理图设计、PCB设计、元器件选型、系统布线、系统接地等方面逐步分析,总结概括电磁兼容设计要点,最后,介绍了电磁兼容测试的相关内容。
当前,日益恶化的电磁环境,使我们逐渐关注设备的工作环境,日益关注电磁环境对电子设备的影响,从设计开始,融入电磁兼容设计,使电子设备更可靠的工作。
电磁兼容设计主要包含浪涌(冲击)抗扰度、振铃波浪涌抗扰度、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抗扰度、工频电源谐波抗扰度、静电抗扰度、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工频磁场抗扰度、脉冲磁场抗扰度、传导骚扰、辐射骚扰、射频场感应的传导抗扰度等相关设计。
电磁干扰的主要形式电磁干扰主要是通过传导和辐射方式进入系统,影响系统工作,其他的方式还有共阻抗耦合和感应耦合。
传导:传导耦合即通过导电媒质将一个电网络上的骚扰耦合到另一个电网络上,属频率较低的部分(低于30MHz)。
在我们的产品中传导耦合的途径通常包括电源线、信号线、互连线、接地导体等。
辐射:通过空间将一个电网络上的骚扰耦合到另一个电网络上,属频率较高的部分(高于30MHz)。
辐射的途径通过空间传递,在我们电路中引入和产生的辐射干扰主要是各种导线形成的天线效应。
共阻抗耦合:当两个以上不同电路的电流流过公共阻抗时出现的相互干扰。
在电源线和接地导体上传导的骚扰电流,多以这种方式引入到敏感电路。
感应耦合:通过互感原理,将在一条回路里传输的电信号,感应到另一条回路对其造成干扰。
分为电感应和磁感应两种。
对这几种途径产生的干扰我们应采用的相应对策:传导采取滤波(如我们设计中每个IC的片头电容就是起滤波作用),辐射干扰采用减少天线效应(如信号贴近地线走)、屏蔽和接地等措施,就能够大大提高产品的抵抗电磁干扰的能力,也可以有效的降低对外界的电磁干扰。
电磁兼容设计对于一个新项目的研发设计过程,电磁兼容设计需要贯穿整个过程,在设计中考虑到电磁兼容方面的设计,才不致于返工,避免重复研发,可以缩短整个产品的上市时间,提高企业的效益。
一个项目从研发到投向市场需要经过需求分析、项目立项、项目概要设计、项目详细设计、样品试制、功能测试、电磁兼容测试、项目投产、投向市场等几个阶段。
在需求分析阶段,要进行产品市场分析、现场调研,挖掘对项目有用信息,整合项目发展前景,详细整理项目产品工作环境,实地考察安装位置,是否对安装有所限制空间,工作环境是否特殊,是否有腐蚀、潮湿、高温等,周围设备的工作情况,是否有恶劣的电磁环境,是否受限与其他设备,产品的研制成功能否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或者能否给人们的生活或工作环境带来很大的方便,操作使用方式能否容易被人们所接受,这就要求项目产品要满足现场功能需要、易于操作等,最后要整理详细的需求分析报告,以供需求评审。
经过企业内部相关负责人的评审之后,完善需求分析报告,然后是项目立项,项目立项需要组建项目组,把软件、硬件、结构、测试等人员安排到项目组中,分配各自的职责。
项目开发的下一阶段是项目概要设计,将项目分解成多个功能模块,运用WBS分解结构对项目进行功能分解细化,根据工作量安排时间,安排具体人员。
整理项目概要设计报告,总体对项目进行评估,确定使用电源类型,电源分布情况,电源隔离滤波方式,系统接地方式,产品屏蔽,产品结构采用屏蔽设计,采用屏蔽机箱机壳,分析信号类型,对雷电、静电、群脉冲等干扰采取防护措施。
产品概要设计报告出来后要经过相关人员评审,分析实现方式是否合理,实施方案是否可行,由评审人员给出评审报告,项目组结合评审报告对概要设计进行修改后,进入产品详细设计阶段,这阶段的内容包括原理图设计、PCB设计、PCB采购及焊接、软件编写、功能调试等过程,原理图设计应考虑到电磁兼容方面的影响,对板级电源增加滤波电容,对信号的接口部分增加滤波电路,根据信号类型,选择合适的滤波电路,若信号为低频型号,应选择低通滤波电路,计算合适的截至频率,选择对应的电阻、电容等。
另对接口部分设计大电流泄放回路,设置防雷器件,做到第三级的防雷。
一、元器件选型我们常用的电子器件主要包括有源器件和无源器件两种类型,有源器件主要指IC和模块电路等器件,无源器件主要是指电阻、电容、电感等元件。
下面分别对这两种类型元件的选型、在电磁兼容方面要考虑的问题做一些介绍。
有源器件EMC选型工作电压宽的EMC特性好,工作电压低的EMC特性好,在设计允许的范围内延时大(通常所说的速度慢)特性好一些,静态电流小、功耗小的比大的特性好,贴片封装的器件的EMC性能好于插装器件。
无源器件选型无源器件在我们的应用中通常包括电阻、电容、电感等,对于无源器件的选型我们要注意这些元件的频率特性和分布参数。
无源器件在某些频率下,会表现出不同特性,一些电阻在高频时拥有电感的特性,如线绕电阻,电解电容的低频特性好,高频特性差,而薄膜电容和瓷片电容高频特性较好,但通常容量较小。
考虑温度对元器件的影响,根据设计原理,选用各种温度特性的器件。
二、印制板设计印制板设计时,要考虑到干扰对系统的影响,将电路的模拟部分和数字部分的电路严格分开,对核心电路重点防护,将系统地线环绕,并布线尽可能粗,电源增加滤波电路,采用DC-DC隔离,信号采用光电隔离,设计隔离电源,分析容易产生干扰的部分(如时钟电路、通讯电路等)和容易被干扰的部分(如模拟采样电路等),对这两种类型的电路分别采取措施。
对于干扰元件采取抑制措施,对敏感元件采取隔离和保护措施,并且将它们在空间和电气上拉开距离。
在板级设计时,还要注意元器件放置要远离印制板边沿,这对防护空气放电是有利的。
采样电路的原理图设计参见图1:图1:采样电路设计。
电路的合理布局可以降低干扰,提高电磁兼容性能。
按照电路的功能划分若干个功能模块,分析每个模块的干扰源与敏感信号,以便进行特殊处理印制板布线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保持环路面积最小,例如电源与地之间形成的环路,减小环路面积,将减小电磁干扰在此回路上的感应电流,电源线尽可能靠近地线,以减小差模辐射的环面积,降低干扰对系统的影响,提高系统的抗干扰性能。
并联的导线紧紧放在一起,使用一条粗导线进行连接,信号线紧挨地平面布线可以降低干扰。
电源与地之间增加高频滤波电容。
2、使导线长度尽可能的缩短,减小了印制板的面积,降低导线上的干扰。
3、采用完整的地平面设计,采用多层板设计,铺设地层,便于干扰信号泄放。
4、使电子元件远离可能会发生放电的平面如机箱面板、把手、螺钉等,保持机壳与地良好接触,为干扰提供良好的泄放通道。
对敏感信号包地处理,降低干扰。
5、尽量采用贴片元器件,贴片器件比直插器件的电磁兼容性能要好得多。
6、模拟地与数字地在PCB与外界连接处进行一点接地。
7、高速逻辑电路应靠近连接器边缘,低速逻辑电路和存储器则应布置在远离连接器处,中速逻辑电路则布置在高速逻辑电路和低速逻辑电路之间。
8、电路板上的印制线宽度不要突变,拐角应采用圆弧形,不要直角或尖角。
9、时钟线、信号线也尽可能靠近地线,并且走线不要过长,以减小回路的环面积。
三、系统布线设计印制板设计出来后,进行试制,焊接调试,系统装机,考虑电磁兼容设计因素,机柜结构、线缆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机柜选用电磁屏蔽柜,具有良好的屏蔽性能,很好地对系统进行屏蔽,降低外界电磁干扰对系统的影响。
2、总电源进线选用屏蔽电源线,并加磁环,屏蔽层在进入机柜处360度接地。
3、对系统外部信号线选用屏蔽线,屏蔽层机柜入口处良好接地。
4、设备外壳就近接机柜,避免交叉。
5、系统设置隔离变压器和ups,保证系统供应纯净电源。
6、严格将电源线和信号线分开,设备外壳的各个面之间和各个板子面板之间要良好接触,接触电阻要小于0.4欧,越小越好,保证设备外壳良好接大地,这样在有静电释放时,不会影响到系统的正常工作。
四、系统接地设计接地是最有效的抑制骚扰源的方法,可解决50%的EMC问题。
系统基准地与大地相连,可抑制电磁骚扰。
外壳金属件直接接大地,还可以提供静电电荷的泄漏通路,防止静电积累。
1、地线的概念安全接地包括保护接地和防雷接地。
保护接地为产品的故障电流进入大地提供一个低阻抗通道;防雷接地提供泄放大电流的通路;参考接地为产品稳定可靠工作提供参考电平,为电源和信号提供基准电位。
安全接地是为了当出现一些电气异常时,为大电流和高电压提供一个泄放的回路,主要是对电路的一种保护措施。
参考地主要是信号地和电源地,是保证电路实现功能的基础。
2、接地方式悬浮接地对一个独立的与外部没有接口的系统来说一般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该系统与其他的系统之间存着接口如通讯口和采样线,那么悬浮接地很容易受到静电和雷击的影响,所以一般电子产品大多不采用悬浮接地。
单点接地当f<1MHz时可以选择单点接地,可分为并联单点接地和多级电路串联单点接地两种。
并联单点接地:每个电路模块都接到一个单点地上,每个单元在同一点与参考点相连。
多级电路的串联单点接地:将具有类似特性的电路的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公共点,然后将每一个公共点连接到单点地。
多点接地当f>10MHz时会采用多点接地。
设备中的电路都就近以接地母线为参考点。
单点接地各电路接在同一点,提供公共电位参考点,没有共阻抗耦合和低频地环路,但对高频信号存在较大的地阻抗。
多点接地为就近接地,每条地线可以很短,提供较低接地阻抗。
1MHz~10MHz可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哪种接地方法。
混合接地是综合单点接地与多点接地的优点,对系统中的低频部分采用单点接地,对系统中高频部分采用多点接地。
信号线屏蔽接地有高频和低频之分,高频采用多点接地,低频电缆采用单点接地。
低频电场屏蔽要求在接收端单点接地,低频磁场屏蔽要求在两端接地。
多点接地,除在两端接地外,并以3/20或1/10工作波长的间隔接地。
系统做到良好接地,才能有效的抑制电磁干扰,一个大的系统机柜首先要保证每个面接触良好,接触紧凑,其次是机柜内部设备要就近接地,避免二次干扰,就近泄放电磁干扰。
接口屏蔽线要进行环接,再就近接机架。
机柜下方设置接地铜排,系统总地线选用铜带比较好,对电磁干扰进行很好的泄放,保证了系统的正常运行。
电磁兼容测试系统功能测试,满足现场功能需要后,进行电磁兼容测试,电磁兼容测试容易出问题是静电、群脉冲、浪涌、射频场传导等1、静电抗扰度检测参与了几个项目的静电抗扰度检测,对静电有一定认识。
静电分为接触放电和空气放电,静电是积累的高压,当接触到设备的金属外壳时会瞬间放电,会影响到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可能引起设备故障或重启,在安全性要求较好的场合这是不允许的。
静电会影响显示效果,可能出现显示闪烁或黑屏,影响正常显示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