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人物分析
分析日本电影《罗生门》

分析日本电影《罗生门》日本大映公司京都制片厂1950年摄制导演:黑泽明原作:芥川龙之介编剧:黑泽明桥本忍摄影:宫川一夫作曲:早坂文雄主要演员:三船敏郎(饰多襄丸)京町子(饰真砂)森雅之(饰金泽武弘)志村乔(饰樵夫)获奖情况:本片获1951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美国电影艺术学院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导演简介:黑泽明在国际电影界的崛起,是由于他的代表作<<罗生门>>,这部影片翌年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国语言片奖,连获两项大奖使得他在国际影坛上声誉鹊起。
1910年3月23日,黑泽明出生于东京的一个教师家庭。
在当时社会对艺术完全漠视的风气下,黑泽明所在的黑田小学的导师立川先生却是一个倡导美育的先觉者,对班上学生施行天才教育。
这种启蒙教育在黑泽明脑海中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在绘画、映像方面敏锐、精确的素养亦由此而来。
从京华中学毕业后,黑泽明进入一所美术研习班——同舟社。
除绘画之外,他在文学方面亦有着精湛的造诣。
所有这些,都为他日后在电影上的突出成就奠立了坚实的基础。
1936年,黑泽明考入PCL(东宝公司前身),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
在做副导演阶段,他撰写了大量剧本,如《航空兵的凯歌》、《达摩寺里的德国人》等。
这些剧本使得黑泽明以剧作家的身份闻名于日本,,但其部分却很遗憾的未被拍摄。
1943年,在黑泽明从影七年之后,他终于发表了他执导的第一部影片《姿三四郎》,一时间在电影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黑泽明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的电影创作态度严谨到一丝不苟的程度,其精湛的技艺,深邃的理念使得他的电影绝大多数不仅在日本电影史上,甚至在世界电影史上均堪称不朽的经典作品。
例如,1948年摄制的《泥醉天使》,1950年摄制的《罗生门》,1951年摄制的《白痴》,1954年摄制的《七武士》,1957年摄制的《蜘蛛巢城》,1962年摄制的《椿三十郎》,1965年摄制的《红胡须》,以及1985年摄制的《乱》等影片。
罗生门

《罗生门》观后感
我觉得《罗生门》是一部描写人性的影片,就像一面镜子,真实的反应出了人性中的自私与贪婪及软弱。
同样的故事,同样的人物,同样的场景,却通过四个人的讲述,让我们看到了四个不一样的故事。
强盗为了美化自己的行为,说是他很英勇的和武士比剑,赢得美人心。
而武士的妻子为了自己的名声把自己形容成了贞女烈妇。
武士则为了自己的面子,既然通过灵媒自称壮烈的切腹。
而唯一知道真相的樵夫,因为偷了武士的短剑,始终不肯吐露真相。
主人公们都为着自己的利益着想,始终不肯说出真相,编出一个个谎言,将本来简单的一个事件解释的十分复杂。
这充分体现了人性的自私,同时人性也是贪婪的,强盗贪婪女色,而樵夫就连死人身上的短剑都敢悄悄拿走。
与此同时,他们各自为自己编织谎言也体现出了他们迫切的想要遮掩自己人性的短处,这充分体现了人性的软弱。
《罗生门》这部影片通过简单的故事情节,简单的人物,简单的场景却深刻的体现出了人性的丑恶,但是在故事最后,通过砍柴人收养小孩,从而和和尚化解误会这一小插曲,又体现了世上还是有人可以相信这一观点。
在描绘丑恶人性的同时最后又给人以希望,真是一一部扣人心弦的不朽之作。
谎言与真实——日本电影《罗生门》中的人性思考

43MOVIE REVIEW 电影评介2015年第22期电影《罗生门》海报谎言与真实——日本电影《罗生门》中的人性思考张 萍 刘 勇电影《罗生门》之所以赢得了众多影迷的好评,不只是因为曲折的故事情节,特殊的叙述结构和拍摄手段,更是因为电影表达了关于“人的存在方式”这一主题内涵,导演通过“罗生门问题”,讲述了一段扑朔迷离的、为了自身利益许多人去编造各种谎言和欺骗的故事,从而揭示了特定历史中人的丑恶与自私,凸显了人性的复杂性,启发观众去进一步思考人性本质,探究人性世界深层次的存在,意图引导观众更多关注人性的多变性,关注人性中的善与恶,美与丑,谎言与真实,进而引起我们对人性的深思。
一、 谎言与真实享誉世界的电影《罗生门》,以其深刻的主题意蕴,特殊的叙述结构和精湛的拍摄手段,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扑朔迷离的画卷。
在影片中,看到了赤裸裸、真实残酷的人性。
在这里,谎言,反而成了人性中最真实的一面,无法逃避、无法释怀。
是谁说了谎,为什么大家要说谎,真相只有一个。
《罗生门》中的武士到底是怎么死的? 真相不得而知。
罗生门下,谁的证词才是真相?大家都在猜测。
最后,在二次叙述中,樵夫说出来案件的真相。
四个人,四个谎言,事件的全过程是樵夫、武士、强盗、武士妻子都撒了谎。
武士之所以撒谎,把妻子说得那么凶狠,是因为他比自己所强调的要懦弱得多,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和性命,武士逼着妻子自杀,面对强盗,他不断哀求说“我还不想死”。
其实,强盗也并不是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英勇无敌,强盗撒了谎,因为,他根本就没有与武士打了二十三个回合,并最终杀死了武士。
强盗和武士的决斗就像是地痞流氓打架一样,【作者简介】张 萍,女,陕西延安人,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外语讲师,主要从事日语言文化专业研究;刘 勇,女,陕西商州人,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外语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英文语言文学研究。
外国电影评论Forein Film Review其实,两个人的内心都比较懦弱和害怕,在这一点上没有任何区别,根本不像他们自己所描绘的那样英勇。
视听基础分析罗生门

分析日本电影《罗生门》日本大映公司京都制片厂1950年摄制导演:黑泽明原作:芥川龙之介编剧:黑泽明桥本忍摄影:宫川一夫作曲:早坂文雄主要演员:三船敏郎(饰多襄丸)京町子(饰真砂)森雅之(饰金泽武弘)志村乔(饰樵夫)获奖情况:本片获1951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美国电影艺术学院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导演简介:1910年3月23日出生于东京品川区大井町,父亲曾经担任陆军军官,后转任中学理事,母亲的娘家在大阪经商,黑泽明是8个兄弟的老末。
虽然父亲是一个严厉的军人,但黑泽明从小就拒绝参加军训。
自幼即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1928年初中毕业后曾热中于绘画,曾一度立志当一名画家,后为维持生计,于1936年他以助理导演和剧本撰稿人的身份进入东宝电影公司的前身PCL电影公司,投到名导演山本嘉次郎门下学习导演和编剧。
做了7年助理导演后,终于有机会于1943年执导处女作《姿三四郎》,此片在日本大受欢迎,因而令他一举成名。
与《海港花盛开》的导演木下惠介同被视为日本电影的新希望。
战后执导的第一部作品是左翼剧作家久板荣二郎编剧、反对军国主义的《无愧于我的青春》。
后与东宝电影公司在创作方向发生很大分歧,在离开之前1948年拍了《酩酊天使》,被喻为是他首部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作品,这部影片的另一收获是黑泽明首次与三船敏郎合作,从此两人合作无间,开启了各自的电影黄金时代,是日本最强的电影拍档。
1950年,黑泽明拍了一部令他蜚声国际的作品,这就是《罗生门》,本片为他赢得1951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不仅是第一个日本导演奖项,也是第一部闯入欧洲影展的亚洲作品,打破影展被欧美影片垄断的局面,由此黑泽明成为第一位受到国际承认的日本导演。
讽刺的是《罗生门》在全世界受到广泛赞扬和欢迎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才被日本慢慢接受。
在《罗生门》中,黑泽明以独特的手法探索了客观真理与主观真实的关系,内容是讲一个由三个参加者和一个旁观者以四种不同说法叙述出来的暴力事件。
电影《罗生门》分析

电影《罗生门》分析
在黑泽明的经典电影《罗生门》中农夫,樵夫、和尚和农夫因为一场大雨而聚在一起。
他们为打发无聊的时间,讲述了最近发生的一件奇怪的案件。
全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它们都分别是案件知情人所讲的对同一件事的五个不同版本的故事。
影片通过它们,揭示了现实世界中人人自私自利的阴暗面。
影片以滂沱大雨为开头,这雨既是故事得以展开的缘由,同时那雨也与影片的主题相呼应。
大雨冲刷着世间一切,也包括世人的丑恶的心灵。
影片是雨停,樵夫为了忏悔自己的过错,领养被抛弃的婴儿,为结局的。
无论是雨停还是最后的婴儿,他们都是导演在努力向人们传达的一种乐观因素:你看到的并不代表全部。
片子采用人物回忆结构全片,有三个时空,可谓“忆中忆”。
而对同一件事,同一时空,却产生了多个版本。
这就制造了悬疑,也正是本片的焦点。
最后通过剧中人物揭示乃人的自私所为。
在“樵夫上山”一段影片充分运用了跟镜头。
从多个角度拍摄。
跟镜头强烈的视点感造成这个段落视点不明,产生冥冥中自有上帝注视的幻觉,呼应着扑朔迷离的故事氛围。
影片在构图上尤其令人称道。
且不说画面处处流落出美
感。
在竹林中三人位置的安排就很巧妙。
他们之间形成一个三角形,暗示和强化了彼此互不信任的关系。
此外,影片用了大量的运动镜头。
尤其林中奔跑的几个运动镜头,画面流畅,动感十足。
从《罗生门》中动物般的人物形象看利己主义

从《罗生门》中动物般的人物形象看利己主义作者:董妍娜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河南,洛阳,471003刊名:东京文学英文刊名:DONGJING WENXUE年,卷(期):2009,(10)引用次数:0次1.芥川龙之介芥川龙之介全集 19972.三好行雄芥川龙之介论 19823.吉田精一芥川龙之介吉田精一著作集 19794.木村一信作品与资料芥川龙之介 19845.芥川龙之介.文杰若芥川龙之介小说集 20031.期刊论文黄海宁芥川龙之介及其小说《罗生门》-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8(4)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代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创作时间不长,但成就却是巨大的,作品主要集中在短篇小说方面.其代表作<罗生门>更是以其思想的深刻性,获得了持久的关注.本文拟探讨芥川龙之介的生平经历与其创作之间的关系,并阐述<罗生门>所揭示的人在面临困境时如何选择的问题.2.期刊论文韦平和芥川龙之介对鲁迅作品的影响——以《罗生门》和《阿Q正传》的比较为中心-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2)本文主要通过芥川《罗生门》与鲁迅《阿Q正传》的多方面比较,指出了两者在主人公的姓名籍贯、职业和住处、生活处境以及小说的结构形式、故事结局、重要的细节描写上的相似之处,分析了芥川《罗生门》对鲁迅《阿Q正传》创作的影响.同时,指出这种影响是潜在的,应该全方位地开展研究. 3.期刊论文戴焕从中英文翻译再析《罗生门》-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1)本文通过分析日本短篇名著(罗生门)的中英文翻译文本,考察小说在因翻译而被过滤掉的文化及时代背景、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日语语言表达上的特色以后的状况,来重新发掘该小说的特点及特色.笔者认为,该小说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日语语义多重而且模糊的特点,使小说环境描写充满矛盾,借此表达了作者对小说主人公矛盾复杂的态度.4.学位论文黄忠试论芥川小说《罗生门》与《今昔物语集》2009芥川龙之介于1892年生于东京市,父亲新原敏三在京桥区入船町8丁目以贩卖牛奶为生。
罗生门真相与人性的多重解读

罗生门真相与人性的多重解读罗生门,是日本大师芥川龙之介创作的一部小说,也是一部备受争议和赞誉的文学经典。
这个故事发生在平安时代的日本,在一座废弃的城门旁边的罗生门,围绕着一桩离奇而复杂的双人杀人案展开。
小说开头,一名传教士撇下自行车,进入这座废弃城门旁边的悬棺店。
当他进入店里之后,遇见了店主,这个店主据说曾亲眼目睹了罗生门发生的故事。
而这个故事,就是接下来要讲述的罗生门真相。
罗生门真相,在小说中表现为复杂多变的故事情节和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抗和矛盾。
在小说中,读者可以发现至少四个主要的解读角度,它们是:1.人性的扭曲和堕落:在这个案件中,每个人物都暴露出了丑陋的一面。
从凶杀案中的三个当事人(男人、女人和传人)到其他出现的人物,都涉及到欺骗、谎言、嫉妒、勾心斗角等负面情绪。
小说通过展现人性的扭曲,考验读者对人性本质的看法。
2.爱情与欲望的力量:案件的核心是因为夫妻间的感情危机而引发的。
夫妻之间的欲望、嫉妒和争斗成为故事的驱动力。
小说中的女人在苦苦保护自己和爱人的利益之间,做出了另人难以理解的选择,从而引发了悬念和困惑。
3.真相的模糊与解释的主观性: 整个故事中,读者会发现关于罗生门案的多个版本和多个解释。
每个参与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解释和理由,他们之间的说法相互冲突,没有一个可以被全盘接受的真相。
通过这种模糊性,读者被迫重新思考真相的概念,引发了对主观性和客观性的思考。
4.社会与个体的冲突:小说中,罗生门案件不仅仅是个体之间的冲突,也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矛盾和封建体制的崩溃。
对于这个案件来说,社会的观点和法律往往扭曲和凌驾于个体的真实需求之上,这使得案件更加复杂和难以解读。
通过对这四个解读角度的分析,可以发现罗生门真相并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事件或人物之间的关系,它承载了更深层次的人性和社会问题,挑战了读者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最后,罗生门真相带给读者的启示是:人性并不简单,真相并非唯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解读,而真相也可能是多样和复杂的。
芥川龙之介的创作历程及代表作品分析

作品分析——动物般的人物形象
• 《罗生门》中多次出现将人比喻为动物之处,而且这种比喻多数 是用来形容拔死人头发的老妪。首先,初登场时的形象为“身着 黄褐色和服,又矮又瘦,像只猴子似的白发老妪”。拔头发时“犹 如母猴替小猴捉虱子似的”。老妪的胳膊“活像鸡腿”,“眼睑 发红,目光像鸷鸟一般”的眼睛,“皱纹密布,几乎跟鼻子连起来的 嘴唇,犹如咀嚼似的吧嗒着,发出乌啼的声音”。在回答仆役的问 题时,发出“癞蛤蟆般聒噪的声音”。 • 很显然对老妪的形象描写大部分都使用了动物来比喻。而作 品的另一位主人公仆役的形象描写几乎与老妪一样,也充满了动 物性的比喻。如他“像猫那样蜷缩着身子”,“仿佛壁虎一般蹑 足”。“猴子”“鸡”“鸷鸟”“乌鸦”“癞蛤蟆”“壁虎”等 这些动物比喻在这篇作品中十分突出。而这种动物比喻恰巧是由 《罗生门》开始急剧增多的。
2. 仆人心理如何转变?
天性未泯:想当强盗却没勇气——“思想上正在做强盗和被饿死之间挣扎”
正义感:看到拔头发而心生憎恶——“发现有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妇人正在
从一个年轻女子的死尸头上拔头发,他冲上去说你这个没人性的,竟然对死尸 也不放过” 弃善从恶:为老婆子的生存观所刺激、坚定——“既然是为了生存,还有 什么不可以的?于是,他就抢了老太婆的衣服逃走了”
•
《河童》 通过精神病院23号患者的自述,讲述了一段与人类
社会既相悖又相似的河童国里的见闻与经历。虽然假托了一个虚构 的世界,但贯穿全篇的机警的讽刺和犀利的批判处处指向现实,反
而比当时很多现实主义作品都更准确也更生动地刻画出了20世纪20
年代日本社会真实而本质的一面。
• 《鼻》 描写的是禅智内供生来便有“五六寸长,从嘴唇 上方一直垂到下巴”的鼻于。他自始至终都为有这样的 鼻子而苦恼。不仅为“鼻子长的确不方便”而苦恼,更 为“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而痛苦。因此,他为了能使鼻 子变短,想了很多办法,尝试了很多方法,却无济于事。 并且,他一直很在意鼻子,不单单在意自己的,也在意 别人的鼻子。他总是在一个人的时候观察别人的鼻子。 内供的弟子把一个从一位医生那里得来的可以使鼻子变 短的方法告诉了内供。内供试过后,鼻子确实变短了。 “内供的心情就像花费几年功夫终于抄写《法华经》大 功告成那样的舒畅高兴。”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周围 的状况变得更加糟了。因此,内供“心情郁闷”、“心 里很不痛快。”“脾气一天比一天坏”。直到有一天, 内供的鼻子又恢复到和以前一样长后,内供在心里自语 道:“这样一来,谁也不会再笑我了。”于是,内供的 人生就这样持续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生门》人物分析
强盗:强盗自己承认的社会化形象是杀人抢物的强盗。
他的需求更多是物质方面的,更多是偏向于低层次的,但是也有高层次的。
这个人社会化的结果是他的动机更加随意,动机更随意的为需要而服务。
喜欢吃的可以抢,喜欢财物可以抢,喜欢女人可以抢。
但是他同样有更高层次的需要,在描述自己行为的时候,他夸大自己,来获得自尊的需要,他情绪高亢,不断通过笑声来掩饰自己心虚,同时也抬高自己。
樵夫:樵夫的社会化结果使他知道不应该拿别人财物。
但是顶着生存压力,面对物质需要的时候,他的行为偏向于自己的需要。
但是他又深知行为不对,如果被别人知道自己得不到利益而且要受惩罚,于是他采取说谎这个行为来掩饰之前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
而在情绪上,受到物质需要与社会化规范的影响,他纠结焦虑。
女人: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女性是无力的,那个时代女人要依赖男人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
在面对强盗和武士时候的行为,符合社会化,她要寻求一个依赖。
在武士死后,女人在外人面前表现的悲痛欲绝,描述的时候表现自己的无助于无辜,她这种情绪和行为表现是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她知道,必须把自己置于无辜可怜的地步,来获取同情,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
武士:武士是想要活下来。
社会化形象武士应该是勇者无畏不怕死的,但是武士生存需要大于了社会化。
动机和行为为了生存需要而服务。
但是在武士叙述故事的时候,他又极力维护自己,他的叙述中,表明自己是一个合格武士,如果不这样,与自己的社会化形象不符合。
在妻子被侵犯后,按照现在一般情况来说,应当是对施暴者极其憎恨。
而武士的表现却不是,他可能受到相应社会化的影响------社会化对妻子的定义,是伴侣还是附属品。
和尚:和尚的社会化是一个善良的形象。
他在看到弃婴的时候,想要去救他,这一行为是由于社会化对其的影响,也有可能是其本性的原因。
而最终他选择相信人类,我不知道这怎么去分析,但是我觉得这个很重要。
社会化和需要共同影响着情绪、动机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