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罗生门》分析
罗生门 电影鉴赏

《罗生门》是日本大师级导演黑泽明由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筱竹丛中》改编而作的,情节并不复杂,出场人物也仅有八个。
故事就是樵夫与和尚向同在破庙躲雨的穷人讲述一件离奇的案件:一个强盗在山路上拦截欺骗了一个武士,并占有了武士的妻子,最后武士死了,尸体被樵夫发现。
看起来并不奇怪,离奇的是三个当事人讲述的案情与身为旁观者的樵夫所看到的完全不一样,因此电影在樵夫喃喃自语“不懂”中开始。
这部电影使黑泽明的光芒得到了充分的绽放,同时也使电影业比较发达的西方电影人大为惊艳,黑泽明的这部成名作可以说突破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代沟,将东方文化带进了西方电影圈,并使西方人能以西方思维读懂。
贯穿电影始终的都是带有明显东方色彩的日本民乐,而音乐中尤为出彩的是鼓声,鼓声几乎在整部电影中没有停止过,可以说是把握影片节奏的关键,例如樵夫开始向穷人讲述故事开始时,从他上山时鼓声便响起了,“咚咚咚”的鼓声沉闷而响亮,仿佛敲在了观众的心上,观众自然的会将注意力集中在樵夫身上,并因为预感前方有事发生而产生好奇。
鼓声到樵夫发现帽子时戛然而止,静止中出现樵夫的面部特写,而后就出现了挂在枝上的仕女帽,稍后鼓声才继续响起,并且敲击加速,以此步步推进展开整个案情。
黑泽明巧妙的运用鼓声这种极具民族特色的乐声来调节电影节奏,是影片中糅杂东西方文化手法的一个代表。
鼓声和情节相映成趣相互暗示,是人更易深入浅出的了解两者。
其他还有类似以人物对白表现日本当时社会现状,以及巫婆替死人说话的风俗、日本妇女妆容、武士文化等本身就完美的嵌入在电影中,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知不觉就会了解。
电影的出彩之处当是其拍摄剪辑技巧,电影开篇十多个镜头剪接勾勒出整个故事发生的地点的独特手法,强盗制服武士后狂奔下山那组流畅剪辑等都是值得载入教科书的经典。
抛开以上两点,我想着重分析的是樵夫上山那段。
先是一组客观镜头,采取远景镜头,横向跟随樵夫移动,构造出一幅完整的山林图,而后镜头转换,纵向自上而下特写拍摄一棵树,并由此描绘樵夫全身的全景镜头,此处的拍摄角度也极为巧妙,以仰拍的角度近写樵夫。
电影《罗生门》个人逻辑分析后真实回放案发经过

电影《罗生门》个人逻辑分析后真实回放案发经过四个人的表白我就不一一描述了,仔细看过片子的人都清楚。
先把剧情梳理一下。
达成共识,越是不存在的东西,越想弥补和修改。
比如强盗不是贼,女人不忠诚,武士没有武士道精神。
所以很容易找到切入点。
武士说他自杀是为了证明他的武士道精神。
那么与尊严无关的情节就没必要撒谎了。
那么有人在他弥留之际拔出短刀就是事实。
那短刀是谁扎的?三种可能,强盗,女人,战士本人。
我们用反证法首先假设武士自杀。
樵夫。
匕首被拿走是事实,理论上没有理由篡改与匕首无关的情节。
那么我们可以确定以下几点:1。
女人唆使两个男人决斗;2.两人武功平平,打斗过程搞笑。
女人。
女人和武士夫妇一定知道彼此的个性很多年了。
说被强奸后乞求丈夫原谅是骗人的。
我不惜承担杀人罪来掩盖自己失贞,说明以下几点:1。
女人在被强奸过程中感受到快感,潜意识放弃反抗,这是一种说不出的耻辱;2.因为她知道丈夫的性格,丈夫无法原谅自己,她可能会被丈夫抛弃或者杀害。
事发后,女方并不忠诚,怕死的懦弱女子唆使两人决斗。
(不是要求强盗杀死被捆绑的战士,而是决斗,从而争取逃跑时间。
)至于强盗,我之前说过,越是不存在的东西,越是想要弥补和修饰。
因为我个人觉得女性放弃反抗,在法庭上夸大了自己的男性魅力。
所以劫匪不会承认让一个女人做他的妻子不符合他侠盗猎车手的形象。
所以可以确认樵夫说强盗事后放下身段,央求一个女人做他的妻子是真的。
当时日本的阶级地位根深蒂固,武士的社会地位远高于强盗。
女人无法选择嫁给强盗,只能选择逃跑。
从上面可以推断出武士是自杀的。
剧情详情如下:劫匪强奸了一名女子,女子放弃反抗,内心好色的心态暴露无遗。
事后,强盗爱上了这个女人,并恳求她嫁给他。
女方拒绝,女方知道丈夫无法原谅自己,解开了丈夫的绳子(绳子只有女人才能解开,劫匪没有勇气),开始唆使两人争取逃跑时间。
他们武功平平,决斗动作滑稽,也没有劫匪说的那么英勇。
然而决斗还没结束,女子就找机会逃跑了,劫匪发现放弃决斗追女子才是真爱。
罗生门的影评

电影《罗生门》影评一、《罗生门》的电影叙事1、从电影技术角度来讲(前期拍摄、后期剪辑等),影片没什么东西是新鲜的。
倒是早早地为后来的影视人出不了成绩一味强调精品要“高投入、大制作、长周期”立了一个镜。
遗憾的是,能看懂《罗生门》的没几个在从事影视工作。
2、龙之介的原著我也没看过,汗。
虽然知道日本文学界奖励青年人的最高奖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不过,我相信,黑泽明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既能用文字语言思维,也能用画面语言思维。
他的伟大在于:展示人的内心。
3、三处场景、九个人物构成的电影,要说“简”,那是极至。
在没看过电影的人来说,一般不会相信这么“简单”的电影可以拿多个大奖。
要说“繁”,同样也是极至。
这是哲学上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问题。
一个事件,可以引申出那么多“自说自话的谜题”,而且没有答案。
二、精确叙事所带来的事件不确定性“描述越详细,就越远离事物本身。
”这句话,我也是看了很多遍这部电影才慢慢参悟明白。
叙事的第一个层面:武士被害。
在“审讯庭”,除开三个证人(樵夫、捉住强盗的人、行脚僧),当事人是三个:强盗,武士妻子,附身于巫师的武士。
叙事的魅力在于:人人都承认自己是凶手,却留下不一样的呈堂证供。
叙事的第二个层面:旁观者清?? 在“罗生门”,当事人是三个:樵夫、行脚僧、樵夫2。
叙事的魅力在于:人人都是“武士被害”的局外人,仍然没有对事件的始末达成共识。
我们经常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来安慰别人。
如此看来,其实,旁观者未必能清。
关于这两个层面叙事,蓝水都分析得很透彻。
三、放置“婴儿”的歧义理解很大一部分人认为,结尾处的婴儿是黑泽明留给观众的安慰,因为行脚僧好象说了一句“看到人们善良之处”的话。
(大概意思,原话记不得了。
)我的看法有些不一样。
樵夫说:“我养了六个孩子,还怕多养一个吗?”我的疑问是:樵夫能为了值钱的匕首隐瞒他所看见的“真相”。
以后的他会不会仍然会为了一些其它的原因又对孩子怎么样呢?再或者,婴儿能够永远都长不大吗?谁能保证他能与樵夫的六个孩子、与樵夫2、与行脚僧、与强盗、与武士等等人不一样,不会为一己私利、浮世虚名所左右呢?所以,非常赞成蓝水的看法,电影中最后一个定格镜头“罗生门”才是黑泽明的真正意图。
《罗生门》:真相与人性的扭曲

罗生门:真相与人性的扭曲一、背景介绍《罗生门》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所著的一篇小说,也被改编成了电影。
本作以室町时代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在一座破败的城门下发生的谋杀案,涉及到多个人物的角逐和不同版本的真相。
二、故事梗概故事中,一名武士被发现死于一座城门下。
据目击者描述,嫌疑犯有三人:另一名武士、被控诈骗的女子和一个贫穷但漂亮的男性。
每个人都对事件有自己的解释和证词,并试图推卸责任。
三、真相与其扭曲1. 多元视角下的真相在《罗生门》中,每个参与案件的角色都提供了不同版本的真相。
而这些真相之间存有冲突和矛盾,读者很难确切地确定哪个是最准确的版本。
2. 真实与谎言之间模糊边界小说中展现了人们对于真实和谎言之间模糊边界的思考。
每个人都试图保护自己,表现出与真相相悖的行为和说辞,使得真实性变得扑朔迷离。
3. 人性的扭曲与道德困境在《罗生门》中,人们因贪婪、诈骗和欺骗而败坏了自己的道德原则。
作者通过揭示人性的扭曲,引发读者对于道德困境以及对真相和正义的反思。
四、主题意义与启示1. 真相不唯一《罗生门》告诉我们真相并不总是单一和明确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视角和利益,会对事件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认知。
这提醒我们要多角度看待问题,避免轻易陷入对非黑即白的极端观点。
2. 人性复杂且脆弱故事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脆弱性。
人们常常在追求自身利益时背离正直和道德原则,甚至编织谎言来掩饰自己的过错。
这也让我们反思并努力避免沦为自私和虚伪的人。
3. 道德选择与责任《罗生门》中的故事引发了对道德选择和个人责任的思考。
每个角色都面临着道德困境,然而他们最终作出了不同的决定。
这让我们认识到在困难和黑暗面前坚持真理和正义并非易事,但仍需要我们勇敢地承担起责任。
五、结论《罗生门》以其引人深思的情节和复杂的人性描写,展示了真相与人性之间的扭曲关系。
通过阐述多元视角下的真相、真实与谎言之间模糊边界以及人性的扭曲与道德困境等,该作品引发读者对于社会现实、伦理道德等问题进行反思,并提醒我们要以开放心态看待世界。
3.电影《罗生门》之法律解析

电影《罗生门》之法律解析一、影片背景《罗生门》是由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执导,于1950年拍摄完成的电影。
故事的主要情节改编自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竹林中》和《罗生门》,叙述一个武士和妻子在远行途中被强盗拦截并捆绑,其妻被强盗强奸,之后武士又不明原因地死去的故事;发生的场景和部分情节则来自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
电影通过多人对此事件的不同描述表达了“人言不可尽信”的意涵。
剧中强盗、武士妻子、武士分别由三船敏郎、京町子、森雅之扮演,且获得1951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意大利电影评论奖、奥斯卡荣誉奖(相当于今日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等众多奖项。
这是一部在日本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也被众人认为是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
二、案情介绍因为一场滂沱大雨,乞丐躲入一座残破不堪的城门“罗生门”避雨。
他与樵夫、和尚二人不期而遇,因樵夫的一句自言自语“不懂,真是不懂”引起他的好奇心,经再三追问樵夫道出了一个骇人听闻的故事:三天前樵夫进山去砍柴,在草丛间见到一顶女帽与一顶武士帽,旁边有一具武士尸体,吓得他赶紧去报官。
差役抓住了杀死武士的强盗,在公堂上强盗承认因见武士妻子美貌而起了贼心,并强暴了她。
他说由于武士妻子坚决要他俩决斗,在决斗了23回后,他杀死了武士,但其妻却逃走了;他以此夸耀自己武艺高强。
武士妻子的供词却说她受到强盗侮辱后,扑到丈夫身上哭诉,而其夫却鄙视地看着她,毫无怜惜之意。
因此她悲伤地昏了过去,手中所持的短刀因而误刺武士。
这时公堂上让女巫将武士的灵魂招来审问,武士却说其妻唆使强盗杀他,使他感到十分绝望,便拿起妻子留下的短刀自杀。
而目睹真相的樵夫其实看到强盗与武士两人的决斗,却害怕惹上麻烦而不敢在官府说出真相。
事实上在妻子被玷污后,武士竟嫌弃妻子,原先想将武士的妻子占为己有的强盗见此状便觉索然无味,武士妻子见两人皆不愿为了自己而战,感到没面子进而挑拨离间,故强盗在胡乱的打斗中侥幸杀死武士。
乞丐、樵夫和和尚三人正谈至尾声时,忽然听到婴儿哭声。
《罗生门》电影影评

《罗生门》电影影评在电影的开篇,罗生门的意象就已经奠定了整个故事的基调。
罗生门原为京都南城门,是进出京都的必经之路,由于天灾人祸而凋敝荒废,无人管理。
从影片中可以看出,城门之外并无围墙,城门早已失去它原本应有的守门之责,人们从城门或是荒野跨过这城界又有何异呢?而建筑本身也表现出这种荒诞之感,建筑已毁大半,稍间已不见踪影,却仍能觅得建筑之完型与轮廓。
心间大开,次间禁闭,明暗对比强烈。
若是将此门喻为“心门”,将此门所守之界限印证为“道德之界限”,此门的破败之感与三人避雨就有了相应的解释,三人之所以徘徊在这门边,是为在道德沦丧之世道重新寻找自己行事之道的犹豫表现。
若世间已不再遵守大义名分,个人的道德观又应依附何处而生?在罗生门下讲述的故事共有四个版本,每一个版本都隐去了对自己不利的一面,谎言是如此的明显。
但其中很有意思的是,每个人的“谎言”都以他人的“真话”作为掩饰,他们并非在撒谎,而是为自己编织了一个更贴切的故事。
一、盗贼的故事在盗贼讲述的故事中,盗贼受武士妻子言论鼓动,才将武士解绑,二人决战一番,武士死于盗贼刀下。
盗贼为夸耀自己武力高强,拔高武士的战力;为突现自己的英雄气概,强调自己不撒谎,人是他杀的;而为了表示自己盗亦有道,多次强调自己不想杀害武士,明示暗示他是受武士妻子的鼓动才动手的。
盗贼的故事里,由妻子主动挑拨两个男人决斗。
妻子确实挑起了两个男人的决斗,却是被动的自保,绝不是主动提出。
同时挑起决斗的理由亦非如此,这句话实际上是武士的言论为了成功挑起决斗,妻子给出的“诱惑”。
这个版本的故事的违和之处在于:盗贼为了得到武士妻子才与武士大战二十回合,但他最终并未表现出急迫想要得到妻子的欲望,他并未寻觅妻子的身影便潇洒离开,反而带着宝马和箭离开了。
只因武士之言,让妻子在盗贼心目中已不再那么重要。
二、妻子的口述妻子的故事是最短的,也是最蒙混过关的,但某程度而言,她是唯一说了自己“真话”的人。
在自己丈夫面前被盗贼强暴,却换来丈夫的冷嘲热讽和冰冷目光,妻子受到二次伤害。
黑泽明电影《罗生门》的叙事意识解读_598

黑泽明电影《罗生门》的叙事意识解读一、黑泽明及其电影(一)关于黑泽明黑泽明是国际著名的电影创作家。
他于20世纪初期出生于一个武士家庭,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由于早年哥哥常带黑泽明接触各类电影,因此他对电影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且因为受到了良好的艺术熏陶,对绘画等的感知力较强,因此也为其今后的电影发展道路打下基础。
20世纪30年代,黑泽明开始正式接触电影创作和拍摄,期间用了7年时间进行自我修养提升和积累,在1943年正式开始指导电影拍摄。
而其执导的第一部电影《姿三四郎》就受到了日本观众的热烈欢迎,同时也开辟了日本电影拍摄的新篇章。
之后的50年中,黑泽明先后执导了多部电影,不仅为今后日本的电影创作打下了深厚基础,而且为日本电影的国际化发展铺好了奠基石。
(二)黑泽明电影特征分析黑泽明的电影之所以独立于其他电影,与其创作意识和电影表现特色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在黑泽明的电影中,其通常会用严谨的逻辑手法和深刻的意识表现来向观众传达某种哲学理念,以此来对社会现实进行鞭挞,进而提升电影本身的品味和追求。
在创作的过程中,黑泽明通常会选用以点到面的创作手法。
即其进行电影创作时,一般都会选取某一个哲理观点或者道德根本,从这一角度出发,进行相关社会事件、人类行为、个人生活表现等的收集,之后以此为基础,对所要选用的情节和表现事件的人物进行区分和辨别。
当然,这些人物和故事很多时候并不是真实发生的,正如《伊索寓言》中的故事一样,黑泽明希望通过故事的阐述向观众传达他所要表现的真理,所以表现真理的人物和事件也会被他进行相应的加工,旨在最大化地夸张和突出主题。
其次,黑泽明由于早年受到西方绘画的熏陶,再结合其本身的民族意识,其作品更倾向于将西方的电影创作技巧与日本的民间生活表现传统相结合。
作为早期将西方文化引入日本以及将日本文化介绍给世界的导演,黑泽明曾多次尝试将西方的文学著作通过加工介绍给日本的文学界、电影界等,比如其曾经将莎士比亚、高尔基的作品等进行加工创作。
电影《罗生门》鉴赏分析·ppt

影片名:罗生门 影片类型:惊悚 / 剧情 / 悬疑 / 犯罪 片长:88 min 国家/地区:日本 对白语言:日语 色彩:黑白 混音:单声道
本片故事内容改编自日本作家芥川 龙之介的小说《竹林中》。而片名则是 来自芥川的另一部小说《罗生门》。之 所以选用罗生门这个标题,是因为电影 借用了罗生门里的故事背景。
导演:
是日本“武士”化身,在他五十年的电影生涯中共导演了31部影片;
他的电影中充满了绝对和纯粹。其中的人物也无不是绝对和纯粹的。 他们完全按照自我的意志行事,可以为之抛却生死。他们往往是孤独的, 但他们并不寂寞,因为有近乎顽固的理想信念的支撑。黑泽明式的战争, 人物不多,武器简陋,场景粗糙,但却是关乎道义,关乎生死存亡的残酷战争。 其展现的一次次战斗场面惊心动魄,恢宏跌宕,同时,其性格刻划、人性披露 与人道关怀却又那样丰满、细腻,具有一种令人颤栗的动人的温柔。
本片的主题至今让人难以忘怀。它描 述的是当时社会人们的自私以及人与人之 间的互不信任的一种极不和谐的人际关系。 而整个故事都以黑灰色调为基础,表现出 一种严肃、神秘而又凄凉的氛围。。。
影片《罗生门》是一部黑白电 影,其中更没有应用什么高科技技 术、CG特技··《罗生门》中多采 用平衡构图法,人物多出现在画面 中央。人物单独出现时,特别是他 们在纠察署提供证词时,不管是砍 柴人、云游和尚、衙役、强盗、武 士妻子都出现在画面的中心。即使 是衙役和强盗同时出现时也是一左 一右构成画面主体,是一种对称性 构图。 其次也采用了主次法则, 在纠察署和女巫做法时,砍柴人和 云游和尚总是端坐在后面,是画面 的次要主体,构成画面的背景。也 有开放式构图、“黄金分割”构图 和三角形构图等等。
本片演员:
剧中主要人物有三: 强盗、武士妻子和武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罗生门》分析
在黑泽明的经典电影《罗生门》中农夫,樵夫、和尚和农夫因为一场大雨而聚在一起。
他们为打发无聊的时间,讲述了最近发生的一件奇怪的案件。
全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它们都分别是案件知情人所讲的对同一件事的五个不同版本的故事。
影片通过它们,揭示了现实世界中人人自私自利的阴暗面。
影片以滂沱大雨为开头,这雨既是故事得以展开的缘由,同时那雨也与影片的主题相呼应。
大雨冲刷着世间一切,也包括世人的丑恶的心灵。
影片是雨停,樵夫为了忏悔自己的过错,领养被抛弃的婴儿,为结局的。
无论是雨停还是最后的婴儿,他们都是导演在努力向人们传达的一种乐观因素:你看到的并不代表全部。
片子采用人物回忆结构全片,有三个时空,可谓“忆中忆”。
而对同一件事,同一时空,却产生了多个版本。
这就制造了悬疑,也正是本片的焦点。
最后通过剧中人物揭示乃人的自私所为。
在“樵夫上山”一段影片充分运用了跟镜头。
从多个角度拍摄。
跟镜头强烈的视点感造成这个段落视点不明,产生冥冥中自有上帝注视的幻觉,呼应着扑朔迷离的故事氛围。
影片在构图上尤其令人称道。
且不说画面处处流落出美
感。
在竹林中三人位置的安排就很巧妙。
他们之间形成一个三角形,暗示和强化了彼此互不信任的关系。
此外,影片用了大量的运动镜头。
尤其林中奔跑的几个运动镜头,画面流畅,动感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