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的结构分析
视听基础分析罗生门

分析日本电影《罗生门》日本大映公司京都制片厂1950年摄制导演:黑泽明原作:芥川龙之介编剧:黑泽明桥本忍摄影:宫川一夫作曲:早坂文雄主要演员:三船敏郎(饰多襄丸)京町子(饰真砂)森雅之(饰金泽武弘)志村乔(饰樵夫)获奖情况:本片获1951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美国电影艺术学院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导演简介:1910年3月23日出生于东京品川区大井町,父亲曾经担任陆军军官,后转任中学理事,母亲的娘家在大阪经商,黑泽明是8个兄弟的老末。
虽然父亲是一个严厉的军人,但黑泽明从小就拒绝参加军训。
自幼即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1928年初中毕业后曾热中于绘画,曾一度立志当一名画家,后为维持生计,于1936年他以助理导演和剧本撰稿人的身份进入东宝电影公司的前身PCL电影公司,投到名导演山本嘉次郎门下学习导演和编剧。
做了7年助理导演后,终于有机会于1943年执导处女作《姿三四郎》,此片在日本大受欢迎,因而令他一举成名。
与《海港花盛开》的导演木下惠介同被视为日本电影的新希望。
战后执导的第一部作品是左翼剧作家久板荣二郎编剧、反对军国主义的《无愧于我的青春》。
后与东宝电影公司在创作方向发生很大分歧,在离开之前1948年拍了《酩酊天使》,被喻为是他首部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作品,这部影片的另一收获是黑泽明首次与三船敏郎合作,从此两人合作无间,开启了各自的电影黄金时代,是日本最强的电影拍档。
1950年,黑泽明拍了一部令他蜚声国际的作品,这就是《罗生门》,本片为他赢得1951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不仅是第一个日本导演奖项,也是第一部闯入欧洲影展的亚洲作品,打破影展被欧美影片垄断的局面,由此黑泽明成为第一位受到国际承认的日本导演。
讽刺的是《罗生门》在全世界受到广泛赞扬和欢迎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才被日本慢慢接受。
在《罗生门》中,黑泽明以独特的手法探索了客观真理与主观真实的关系,内容是讲一个由三个参加者和一个旁观者以四种不同说法叙述出来的暴力事件。
视听基础分析罗生门

分析日本电影《罗生门》日本大映公司京都制片厂1950年摄制导演:黑泽明原作:芥川龙之介编剧:黑泽明桥本忍摄影:宫川一夫作曲:早坂文雄主要演员:三船敏郎(饰多襄丸)京町子(饰真砂)森雅之(饰金泽武弘)志村乔(饰樵夫)获奖情况:本片获1951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美国电影艺术学院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导演简介:1910年3月23日出生于东京品川区大井町,父亲曾经担任陆军军官,后转任中学理事,母亲的娘家在大阪经商,黑泽明是8个兄弟的老末。
虽然父亲是一个严厉的军人,但黑泽明从小就拒绝参加军训。
自幼即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1928年初中毕业后曾热中于绘画,曾一度立志当一名画家,后为维持生计,于1936年他以助理导演和剧本撰稿人的身份进入东宝电影公司的前身PCL电影公司,投到名导演山本嘉次郎门下学习导演和编剧。
做了7年助理导演后,终于有机会于1943年执导处女作《姿三四郎》,此片在日本大受欢迎,因而令他一举成名。
与《海港花盛开》的导演木下惠介同被视为日本电影的新希望。
战后执导的第一部作品是左翼剧作家久板荣二郎编剧、反对军国主义的《无愧于我的青春》。
后与东宝电影公司在创作方向发生很大分歧,在离开之前1948年拍了《酩酊天使》,被喻为是他首部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作品,这部影片的另一收获是黑泽明首次与三船敏郎合作,从此两人合作无间,开启了各自的电影黄金时代,是日本最强的电影拍档。
1950年,黑泽明拍了一部令他蜚声国际的作品,这就是《罗生门》,本片为他赢得1951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不仅是第一个日本导演奖项,也是第一部闯入欧洲影展的亚洲作品,打破影展被欧美影片垄断的局面,由此黑泽明成为第一位受到国际承认的日本导演。
讽刺的是《罗生门》在全世界受到广泛赞扬和欢迎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才被日本慢慢接受。
在《罗生门》中,黑泽明以独特的手法探索了客观真理与主观真实的关系,内容是讲一个由三个参加者和一个旁观者以四种不同说法叙述出来的暴力事件。
浅析电影《罗生门》的叙事模式及哲学内涵

浅析电影《罗生门》的叙事模式及哲学内涵浅析电影《罗生门》的叙事模式及哲学内涵汉语言文学3班顾圣哲于1950年由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拍摄的电影《罗生门》,这样一部电影却呈现给了观众太多的迷惑与不解。
整部电影的叙事并未采用“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一最普遍的封闭结构,而是巧妙安排了在罗生门下避雨的三个人:樵夫、和尚与路人。
通过三人的对话直指戏剧的矛盾冲突——让和尚“不再对人类的灵魂抱有信念”的杀人案,由于探求隐私心理的趋势使得路人对这一案件不断追问,就在这追问与回答之间故事情节渐渐展现在观众眼前:在竹林中发生一起凶杀案,有个年轻武士被杀,美貌的妻子遭到大盗的凌辱。
可是三个案件当事人对案件的陈述却大相径庭——作为案件报案人的樵夫的供词很简单,他是第一个发现尸体的人,发现了一些散落的帽子和杂物,根本没有看见剑或者匕首。
捕快是在一条河边抓住了倒地呻吟的多襄丸,发现了武士的马、散落的弓箭和长剑,也并没有缴获那把镶嵌珍珠的匕首。
大盗多襄丸毫不犹豫地将罪责大包大揽,甚至带有主观意愿饶有兴致地向他人炫耀自己的战利品、讲述自己的杀人细节,他不仅不否认杀死了武士,甚至还带有嘲讽性地夸赞武士竟然能与自己决斗了23个回合,同时她也对少妇在被强奸后的不守节操嗤之以鼻;被问及那把贵重匕首时,他表示把它忘了是最大的错误。
而少妇则满腹幽怨地控诉了多襄丸在生理上对自己所施的暴行,在她祈求丈夫原谅时,丈夫却还以一副冷漠的表情,心理上也受到巨大打击。
她拿着匕首希望丈夫赐己一死,丈夫依然置之不理,使其伤心欲绝昏死过去,而醒来时匕首却已经插进了丈夫的胸口。
失魂落魄的她自杀未遂,也不知道匕首的去向。
死去的武士则借巫婆还魂口述的又是另一番景象,在目睹被多襄丸强奸之后,随即却见妻子转而随强盗左右,并要求强盗杀了自己。
他遂感愤怒万分。
此时强盗一把推倒女人并表示不齿,并问武士如何处置她。
武士心下原谅了强盗,却无法容忍妻子的恶毒。
带着对她的诅咒和怨恨,武士悲愤地拔出匕首自己剖腹而死。
罗生门的分析

分析日本电影《罗生门》《罗生门》日本大映公司京都制片厂1950年摄制导演:黑泽明原作:芥川龙之介编剧:黑泽明桥本忍摄影:宫川一夫作曲:早坂文雄主要演员:三船敏郎(饰多襄丸)京町子(饰真砂)森雅之(饰金泽武弘)志村乔(饰樵夫)获奖情况:本片获1951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美国电影艺术学院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导演简介]黑泽明在国际电影界的崛起,是由于他的代表作(罗生门),这部影片连获两项大奖,使得他在国际影坛上声誉鹊起。
事实上,远在(罗生门》之前,黑泽明在国内便已是一些知名的导演,他的成名绝非侥幸所致。
1910年3月23日,黑泽明出生于东京的一个教师家庭。
在当时社会对艺术完全漠视的风气下,黑泽明所在的黑田小学的导师立川先生却是一个倡导美育的先觉者,对班上学生施行天才教育。
这种启蒙教育在黑泽明脑海中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在绘画、映像方面敏锐、精确的素养亦由此而来。
从京华中学毕业后,黑泽明进入一所美术研习班——同舟社。
除绘画之外,他在文学方面亦有着精湛的造诣。
所有这些,都为他日后在电影上的突出成就奠立了坚实的基础。
1936年,黑泽明考入PCL(东宝公司前身),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
在做副导演阶段,他撰写了大量剧本,如《航空兵的凯歌》、《达摩寺里的德国人》等。
这些剧本使得黑泽明以剧作家的身份闻名于日本,,但其中大部分却很遗憾的未被拍摄。
1943年,在黑泽明从影七年之后,他终于发表了他执导的第一部影片《姿三四郎》,一时间在电影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黑泽明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的电影创作态度严谨到一丝不苟的程度,其精湛的技艺,深邃的理念使得他的电影绝大多数不仅在日本电影史上,甚至在世界电影史上均堪称不朽的经典作品。
例如,1948年摄制的《泥醉天使》,1950年摄制的《罗生门》,1951年摄制的《白痴》,1954年摄制的《七武士》,1957年摄制的《蜘蛛巢城》,1962年摄制的《椿三十郎》,1965年摄制的《红胡须》,以及1985年摄制的《乱》等影片。
短篇小说《罗生门》的语篇组织模式分析

短篇小说《罗生门》的语篇组织模式分析作者:郑辰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33期摘要:语篇是根据作者的思维模式建构起来的,语篇模式是文章组织的宏观结构。
本文以M. Heoy的语篇模式为理论框架,研究了芥川龙之介的著名短篇小说《罗生门》中的语篇模式。
结果表明该小说中最常用的语篇模式是问题—解决模式。
关键词:罗生门;语篇模式作者简介:郑辰(1991.9-),女,汉族,天津人,硕士研究生,现就读于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英语教育专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3--01一.引言语篇模式是语篇组织的框架依据,是语篇中各个部分的有机结合,是人们话语交际中共同遵守的语言规则和参照标准。
McCarthy认为语篇模式是篇章中各个段落有机组成在一起进而形成一个具有逻辑的完整结构,并且具有一些特定的特征,一种或多种模式反复出现致使其本民族的文化受到根深蒂固的影响,赋予其特定的文化特征。
这些特定模式由短语、小句、句子或句群以某些语言功能关系连接形成。
Hoey总结了语篇中的常见模式:问题—解决模式、一般—特殊模式、主张—反应模式、目标—实现模式、匹配模式、提问—回答模式、概括—具体模式、机会—获取模式等。
根据语篇的交际目的,作者需选择不同的语篇建构模式。
二.《罗生门》中出现的语篇模式1.“问题—解决”模式(Problem-Solution pattern)“问题—解决模式”由情景、问题、反应、结果或评价组成。
分析如下:小说开头描写的是一个仆人在罗生门下避雨,因为京都连年遭灾,衰败不堪,他因此丢了生计,无处可去,无计可施,此情景体现了小说的主要问题所产生的背景。
随后作者芥川龙之介提出了中心问题,即仆人的生存现状,并给出了解决办法——饿死或为盗:“既然为无法可想之事想方设法,就无暇选择手段。
如要选择,便只有饿死墙下或抛尸路旁。
而若不选择——仆人的思路兜了几圈之后,终于到了这一关口。
_罗生门_的叙事技巧探析

《罗生门》 的叙事技巧探析
◎范静遐
(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 湖北・武汉 430070)
摘 要 《罗生门》 是一篇选材独特, 结构精巧的短篇小说。本文从结构, 对比和比喻, 象征等几个方面探析 《罗生门》 的词 叙事技巧 戏剧性突转 对比和比喻 象征
的情节发展作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部分, “仆人”发现城楼里有一个形象丑陋的老太婆 在拔死人头发而产 生对一切恶的反感, 上前制止了老太婆的罪恶行为。可以 说在这一部分, 作者主要是写仆人的由刚开始的恐惧、 好奇到对 老太婆的憎恶以及在制服老太婆后的满足感的心理变化过程。 这个承接部分同时又延续了第一部分的阴森恐怖的氛围。 第三部分很短, 只有几小段, 但却是小说中最重要的部分。 听完老太婆的 “饥饿优先” 或者叫 “生存理论” 仆人顿生勇 后, 气, 随即剥光了老太婆的衣服。 这一部分, 可以说是戏剧性 “突 转” 。所谓“突转”“指行动的发展有一个方向转向相反的方 , 向; 我们认为, 此种转变必须符合可然或必然的原则。③ 下面 ” 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来完成这个突转的。 听者听者, 仆人心中产生了一种勇气, 这正是不久前在城 楼下边, 这个男人所缺少的那种勇气。同时, 也是和不久前登 上这个城楼,抓住这个老太婆时的那种勇气向全然相反的方 向发展的一种勇气。仆人是饿死呢, 还是当强盗, 已经不再是 难于抉择的问题了。从这时候的仆人的心情来说,他根本不 去想饿死的问题, 把它完全扔到脑后去了。 …… 仆人迅速地剥下了老太婆的衣服,把想要抱住他的腿的 老太婆狠狠一脚踢倒在死尸上。……一转眼工夫顺着很陡的 楼梯, 消失在黑洞洞的夜里了。 在这里, 仆人的心理已由先前的正义感突然转变为冷酷, 他的行为也由制止罪恶而转变为实施罪恶。发生突转的原因 就是利己主义。 “在正义与利己主义发生冲突的时候, 为了生 存而放弃正义选择利己主义也人的本性使然。④。 ” 结尾的一句“仆人的去向谁也不知道。 ”意味深长。这一 结尾与第一部分相呼应, 也是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延续, 给 读者留下悬念和思考。可以说 《罗生门》 实际上是一个没有结 尾的故事。第三部分的 “突转” 与具有独特意味的结尾使 《罗 生门》 的结构在清晰中见巧妙。 二、 对比与比喻 在人物描写方面, 《罗生门》对文章中仅有的两个人物的 处理方法上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对 “仆人” 这个人物几乎没有 什么外部特征的描写, “右颊上的面疱” 除了 之外。作者主要 是写 “仆人” 的心理变化过程。在文章开始部分, “仆人” 刚被 ⑤ 主人辞退, 他想的是 “明天生活怎么办?”“除了当强盗, 别无 ⑥ 他法” “他对这种事仍然没有足够的肯定的勇气” 。到了 但是
《罗生门》解读

• 获奖情况:
• 1951年威尼斯国际电 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
•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一、电影天皇——黑泽明
【生平简介】
• 黑泽明1910年出生于东京都,少年时期热 衷于绘画,并立志当一名画家。 • 1934年黑泽明进入PCL电影公司(东宝电影 的前身)考取了助理导演,拜导演山本嘉次 郎为师,学习导演和编剧。黑泽明称他为一 生之中最好的老师。在老师的教导和帮助下, 黑泽明得到了真正的锻炼,从第三副导演晋 升为第一副导演,并能胜任B班导演。
•
除了特写镜头,影片中还有大量的 近景镜头,这些镜头或是表现人物内 心情绪的波动,或是渲染一种压抑感、 局促感。
•
与此同时,影片中依然保存了不少 远景和全景镜头,这些镜头除了必要 地交代环境之外,在总体上还使影片 笼罩在浓郁的日本民族特色中。
• 2、运动 • 影片《罗生门》有着各种各样令人眼 花缭乱、精心设计的摄影机的运动镜 头和摇镜头。 • 樵夫进入森林的段落
•
从《姿三四郎》到《红胡子》, 这二十年多间,黑泽明都将英雄定义 集中于“个人决断下的人道主义”。 自我牺牲和承担道义是许多黑泽明影 片的中心主题。
三、叙事结构
• • 《罗生门》采用了回环式套层结构的 叙事模式。 回环式套层结构模式不以呈现故事 进程的曲折复杂或惊心动魄的场面取胜, 而是以对事件或人物的多侧面、多视点 的观照与不同层次上的“描述”见长。
(五)音乐
• 《罗生门》中的音乐,总体来 说是依据情绪的发展而进行的 ,因而具有极强的主观性。 • 片头、片尾:渲染主题气氛。 • 多襄丸、真砂和武士的回忆段 落:配合当事人的情绪以及事 件的发展进程。 • 樵夫的回忆:无音乐。
《罗生门》电影赏析

《罗生门》电影赏析《罗生门》是由黑泽明导演的一部黑白电影,在大师一生的电影创作生涯中,《罗生门》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沉重的人文思索最为影迷称道。
这部创作于1950年的黑白电影时长88分钟,虽然没有《七武士》那样好看,也不如《用心棒》那样诙谐,但依然为成千上万电影人推崇备至。
《罗生门》的摄影风格以及剧情架构一再为后人效仿,而大师对于人生的反思足以让所有人沉浸其中扪心自问。
故事发生在战乱连绵天灾不断的平安朝代,罗生门就位于京都大城圈正南门。
黑泽明搭建的这个罗生门建筑风格很诡异,亦是对岁月时局和人生的象征。
故事开场天下着雨,樵夫路人和一个游僧构成三人组,开始对一桩发生在竹林中的凶杀事件议论纷纷。
案件围绕着一个强盗和一对路经竹林的武士夫妻展开。
对于黑泽明,《罗生门》无疑是其典型代表作。
从《罗生门》的整部电影结构来说,同一事件的反复讲述可能会让观众感到十分困惑和无聊,而这部电影之所以成为日本电影向世界影坛发展的引领作品,一方面是因为电影本身由简单到复杂给了观众诸多的思考空间,另一方面是因为独特的叙事视角让观众感觉十分新鲜。
黑泽明曾经表示,其通过电影《罗生门》主要是想揭示一些近在眼前却不为人知的道理,即很多人在长期的社会影响下,已经忘却真理的重要性,个人的利益成为自身生存的根本。
因此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他们可以通过种种谎言来掩盖自身的本性,而即使是在面对死亡这一人生较为神圣的事件之一,个人利益至上的观念也不断增长。
由此可见,人类的罪孽深重并不是因为太过了解和适应社会本身,而是因为太过不了解自己和自身的罪孽想法。
所以无论是多么简单的事件,一旦涉及人的参与,就可能出现各种不同的版本,人类的自我本性和个人认知无法更正,社会事件也就无法得到还原。
一般来说,《罗生门》中主要有两个叙述层面,层叙述层面是砍柴人、僧人和杂役所做的故事讲述,第二个叙述层面则是在砍柴人、僧人和杂役所做讲述之中出现的强盗、武士妻子和武士的讲述,虽然层叙述人物均属于第三方的事件见人员,即他们可能并没有直接参与事件本身,但是由于个人的观念认知和道德标准的不一,因此叙述过程中可能也会出现各种事件出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生门》结构人们对这部片子的褒奖是如此热烈,对谈论和探索它内涵的兴趣是如此浓厚,以至于他们在说到其他用多重视角来回溯一个事实的叙事手法时,总是下意识的脱口而出,“运用了罗生门式叙事”。
本片运用框架故事和内容故事的相互交叉和相互引导来完成故事情节的发展。
构筑了多个时空,让不同的人物从各自的角度、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来解释讲述同一事件。
他们的讲述互为否定,事件表述互相抵触消解、彼此对立,是观众看不到真实何在。
故事的开头用摄影机的慢慢摇动,全景拍摄京都城外破落的罗生门,形成作者驾驭整个故事的摄影机视点;在这一视点的关照下,摄影机移至框架故事人物身上,即樵夫、行脚僧、杂工,通过框架故事人物的不断追问,引出文本的主要组成部分------由多襄丸、真砂、武士分别讲述的三个内含故事,从而形成叙事行为中的套层交叉结构,而摄影机进入故事俯拍形成的长镜头、三个内含故事和两个框架故事共同形成的六个视点有机完整地构成了电影文本,使每个故事在完成叙事的同时又成为叙事聚焦的对象。
1. 关于叙事结构的多点建构影片《罗生门》是通过三个象征性人物对一桩不可思议的强奸案进行文本叙事的,由于探求隐私心里的驱使杂工对事件不断追问,并且通过追问这种谈话方式把事件的参与者与旁观者、把整个故事的发展情节有机的联系起来,同时也为多个视点的叙事方式提供了一个合理化的平台,这个平台是对多襄丸、真砂、武士在各自的表述中的虚伪道德外衣下的价值寻找。
故事的情节先由樵夫的叙述展开,这是影片的第一个视点。
这个视点讲述者的身份为一般平民,其象征意义和出发点是平民的道德价值。
电影尾部樵夫的“修改版”,正是通过这个视点提供了鉴别整个事件真假的判断依据,还原了事实的真相,揭开了两个男人的懦弱、胆怯与自私,暴露了真砂的虚伪面目,然而这个视点也给杂工一个对樵夫本人进行道德解构的机会与理由,使樵夫在不断的被追问下,默认了自己偷拿短刀的事实。
第二个视点是通过行脚僧来讲述的,主要从宗教情感的角度叙述武士金泽武弘和其妻子真砂,提供了情节发展的开头;并给予了整个故事一定的宗教关怀,其象征意义为宗教式的形而上的追问,表现为对客观真理的执着,对怀疑主义的恐惧,对人类美好情感的怀念与记忆。
最后一场“新生戏”的设计,不仅肯定人的同情心,蕴含了宗教在虚伪道德之间艰难探险中的尴尬,而且也给宗教让出了一条生存的夹缝,即行脚僧所说的:“我又可以相信人了”。
第三个视点是强盗多襄丸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提供的,从抬升自己形象的角度来讲述这个故事,其角度是从一个社会伦理制度以外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情,呈现多襄丸自认的高超武艺、富有吸引力的男性阳刚之美、宽阔的胸怀等。
这个角度象征着对社会理性的反抗,象征着原态的生命形式。
但由于社会规范的排斥,这个角色在多襄丸的叙述中也游移在英雄与强盗的角色定位之间。
第四个视点是以一个暴行受害者和承担者(武士之妻)的角度来叙述的,她始终强调自己的不幸,把日本传统女性在暴力事件中的真切感受作为事件关心的重心。
表现了传统价值观对女人的要求及在这个事件过程中女性的本能欲望与社会规范,自然本性与家庭伦理关系等多方面内容及冲突。
整个事件中道德观念的两难选择便成为她关注的焦点,用她自己的话则是“像我这样无依无靠的可怜女人该怎么办才好哇”,以此掩盖事实的真相铸造自己的道德面具。
第五个视点是从受害者的角度来呈现的,受害者为了掩饰妻子被当面羞辱而自己无能为力的自尊,讲述了一个武士为了声誉而自杀殉道的完美道德故事,并借助它来掩盖自己的无能与懦弱,维护男人虚伪的面具和推卸责任,于是美化自己与赞美暧昧关系中的妻子则是他当时语境的唯一选择。
第六个视点是由摄影机本身无形中形成的观众视点,也称摄影机视点,这个视点旨在提供与驾驭框架故事和内含故事,把这些故事显露给观众,让观众去进行价值判断。
故事画面由俯拍开始,镜头慢慢摇到谈论案件的框架故事中,并通过框架故事中叙事人对人类形而上的道德问题的叩问,把故事带入观众的审视之中,让观众充当价值判断的主角。
这是一个建构在框架故事中的隐形叙事视点,它的建置是通过摄影机的运动和观众对案件始终不渝的审视来完成的。
然而,各种观点所建立的虚伪道德面目与人的丑恶本性是遮蔽不了的,剥去每个人的道德外衣,武士、强盗、妇女、事件见证人等人的道德观念都毫无保留的被消解的干干净净。
所以多个视点的应用不仅促成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为故事中的角色塑造提供了深刻的内涵与丰富的象征意义。
2.多点结构的影像表现影片《罗生门》不仅在叙事结构上具有独特性,而且在摄影机的运动上也很匠心独运,特别是在围绕几个视点而进行的关键场面的拍摄上,导演通过高超的快速摄影机的运动、影像拍摄的纪实性手法、以特写的空镜头为主的景别运用和多种影像技术的娴熟处理,准确的传达了文本意图,简洁明了地把演员塑造的各种人物的内在性格特征表述出来,既照顾到影像的审美特性,又生动的传达了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积极调动了观众的观影心里。
先看樵夫视点的第一段故事,导演在讲述这个故事面临了一个两难选择,既要呈现樵夫程式化了的悠闲生活又要暗示观众将有不祥的事件发生,这种按部就班的生活节奏与紧张悬念的提示发生了冲突,但是导演却通过两种方法圆满的解决了这个难题。
在发现死尸之前,导演运用了大量特写镜头、静止镜头、摇镜头和调度走位来完成文本的叙事,摄影机在发现死尸之前快速移动,到发现死尸的时候则转为静止镜头,再慢慢摇至演员的前面,景别也由全景拉成近景,把演员惊愕的面部表情放在前景不仅准确的传达了叙事所要表现的信息而且及时的捕捉到樵夫毫无准备的表情变化。
第二种解决矛盾的方法是在表现悠闲生活的同时加入紧张的音乐,用短促的音乐节奏来加速观众的心理体验,造成紧张气氛,形成了快速的有张有弛的叙事节奏。
第三,拍摄时还采用平行机位、高机位、低机位的相互交叉,共同参与叙事行为。
樵夫视点的第二段故事比较客观的再现了三人之间的种种纠葛与他们之间虚伪的道德面具。
在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冲突中间,夹杂了两个男人的恐惧懦弱。
在影像技术上,采用大量的全景并慢慢拉远以示客观叙述的必要性,当然除了少部分特写——男人发抖的手、女人奸诈的目光外,在影像的表述上尽量回避叙述人本身在影像流动过程中的连贯作用,不再把叙事作为回忆与事件发生的连接点,而是把见证人置于同一场面慢慢拉远形成见证人视点,凸显静态镜头在人物表现中的关键作用,解决了由于运动镜头可能给观众带来观影过程中的迷失反应,尽量使人物脱离背景森林,避免观众由于反复观看同一场面的不耐烦情绪,同时也运用了高低机位来表现相互残杀的多襄丸于金泽武弘,特别是双方互为优劣势时高低机位的交叉与转换;音乐处理上,采用自然的原态声音,克服伴奏音乐对事件真实性的判断的影响,从而还原了事件的真实情况。
第二个视点是由多襄丸提供的,导演对多襄丸的刻画同样面临着一种两难选择,既要把强盗不受社会规范约束的野性表现出来,又要克服摄影机刻画人物时的强烈主观倾向性,所以摄影机给了多襄丸大量的夸张镜头,而且一直对准了叙事人并形成以他为中心的镜语体系。
摄影机的快速运动与镜头的交叉剪辑,空镜头的运用都成为了这个视点的经典段落。
黑泽明采用了360°的旋转镜头拍摄树林和太阳强化人物的情绪体验。
360°的旋转镜头不仅使观众可以看到树林中神秘、炫目的阳光、宛如钻石般的晶莹剔透的汗珠,而且还通过有节奏的镜头和穿过树林反复摇曳的阳光进行交叉组接,用14个镜头清楚的交代了在暴力事件中男女双方心旷神怡的精神境界。
除摄影机在这个视点里的高超移动外,演员三船敏郎的表演也颇具特色。
无需装腔作势,毫不在乎的面部表情;树林中的亢奋状态;冲突中古怪的搏杀;走路时身体的摇摇晃晃都显示出“三船敏郎风格”的独特招式。
第三个与第四个视点是被害者来描述的,他们讲述的,是自己眼里的真实。
自从真砂出场,画面便以全满的形式来进行构图,主体人物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内容,不仅让观众产生一种压抑的心理作用而且突出与夸大了讲述者的主观性。
在金泽武弘的视点里,故事的叙事是由女巫完成,要使观众相信女巫就是金泽武弘的代言人,电影营造了一种神秘气氛,同时强化了女巫的各种表演。
作为一个具有羞耻感的受害者的形象,这两个内含故事使用了大量的低机位和面部表情的特写镜头来完成,叙事节奏和摄影机的运动都比较缓慢,静态镜头多于动态镜头,并用音乐辅助叙事,造成一种哀怨的情绪氛围。
宗教观点一直是导演首肯的价值关怀,行脚僧心里的净土与外界的冲突和转换是表现的重点。
和尚眼里的真砂貌若天仙,面容朦胧。
优美的音乐与随风而起的面纱都通过摄影机的仰拍烙在他的记忆里。
罗生门下平行机位和俯拍镜头恰如其分的运用,表现平等与仰慕时的对话活动所形成的正反拍语境风格,都严格的体现出这一视点的要求,也就是导演本人对宗教的首肯。
这五个视点故事的表达完全依赖于摄影机的运动,用摄影机高超的移动技术来贯穿整个文本的叙事视点,最初的隐形视点把属于框架故事的樵夫视点、行脚僧视点和内含故事的多襄丸视点、真砂视点、武士金泽武弘视点有机的连接起来,使视点之间相互衔接,相互照应,按照“隐含视点——框架故事视点——内含故事视点——框架故事视点——内含故事视点——隐含视点”的叙事时序连接并构成一个整体。
在视点的同构过程中,又有节奏的穿插大量表意的空镜头特别是在树林中摇曳的阳光,舒缓了观影活动中的视觉压力,提供给观众价值判断的影像依据,慢慢地把隐形镜头逐渐推向更高层次,通过顶光、侧光、逆光、脚光等光线的表意强化和揭示了主题。
所以,《罗生门》的整部文本看起来好像是有几个在主题上一致的视点段落构置起来,但是仔细分析还可以发现整个文本中的各个视点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在摄影机视点关联下,各个视点之间的有机组合。
显而易见,在《罗生门》中高超的视点化的叙事表现与主观化的抒情作用粘合一体密不可分。
影片中摄影机的抒情性首先表现在摄影机对人物主观活动细腻而准确的描述方面,在多襄丸的视点故事和卖柴人的视点故事里,导演运用了煽情的快速移动镜头,如樵夫悠闲地走动,多襄丸牵引着真砂的手快速的奔驰;在主观叙述中,摄影机由大角度旋转的摇镜头和频繁的场面调度形成的长镜头运用堪称影史上的典范。
如前所述,进入当代时期的日本电影在影像的表述上已经形成了适合于自己民族心理与审美形态的语境风格。
这种语境风格集中体现在景别上采用较多的远景与全景,注重长镜头的运用和摄影机的移动,提出“全景长镜头”理论,突出强调影像表述流程本身的连贯性,在叙事策略上借助传统艺术中卷轴画的成画方式,保持了摄影机镜头与观众视点的平行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