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航拍中国》第一季第6集 上海篇
航拍中国第一季1至3级点评一百字

航拍中国第一季1至3级点评一百字
案例一
我看了老师推荐的《航拍中国》之新疆,看过以后,我觉得太震撼了!
南面有昆仑山,北有阿尔泰山,中部有天山,今天我乘坐着“飞机”从天山开始旅行,天山上有近万条冰川,有美丽无比的山峰,飞行到天山中部,一个美丽的大草原呈现在眼前,蜿蜒的河流在太阳的映射下,神奇地出现了九个太阳。
案例二
熬夜看完《航拍中国》第一集新疆,真的很震撼,太美了,美哭了,也学到很多知识。
看了第一集新疆,瞬间改变了对新疆沙漠戈壁和干燥荒凉以往的印象,感叹生命奇迹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真是叹为观止。
案例三
如果冬天有故乡,那么它回家的路,一定会经过黑龙江! 黑龙江这集真的很好看,银装素裹太有童话的感觉。
追无人机的小老虎好萌。
这一集拍了很多生活化的场景,人气儿也更足了。
小兴安岭森林铁路旅游风光无限,梅花鹿、东北虎和丹顶鹤是黑龙江动物界的三大特色。
为了扭转我们对黑龙江只是黑土地的印象。
案例四
本片除了纪实的长镜头,另一个亮点就是解说,本片的解说充分的弥补了画面宽度,将画面的单一性弥补,画面中简单的房子在解说的解读下带上了历史的厚重,岁月的痕迹,也使画面的意义有了深度,增加了宽度,让观众坠入历史的长河中。
《航拍中国》第一季共六集全部解说词(2)

《航拍中国》第一季共六集全部解说词(2)第二集陕西陕西位于中国内陆腹地,秦岭横亘其中,秦岭以南称为陕南,一派江南景象,秦岭北侧是关中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再往北,就是黄土高原的中心地带陕北。
我们的旅程开始于秦岭深处,在太白山感受冰川运动的威力,与山林中的珍稀动物来次亲密接触。
在云雾缭绕中寻觅隐士的踪迹,登上华山险峰,加入高空挑战者的行列。
「秦岭」超过1600公里的距离,是这条山脉从东到西的跨度,它比欧洲最大的山脉阿尔卑斯山还要长三分之一。
秦岭横亘在中国中部,就像一道天然的屏障,冬季的冷空气不容易翻越它南下,夏季的暖湿气流也难以北上,因为秦岭,中国有了南方和北方。
「太白山」太白山是秦岭的最高峰。
这里曾经是一片冰封地带,它参与了12万年前的全球性冰川运动,当时的灾难让许多地区的生物大量死亡,但秦岭山区,幸运地保存了一些古老的物种。
1978年,一支考察队接到任务要在中国寻找一种失踪多年的鸟——朱鹮,3年时间,行程5万公里,考察队仅仅发现了3根羽毛,最终他们幸运地在陕西发现了世界上仅存的7只朱鹮,朱鹮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几千万年。
朱鹮喜欢在稻田里啄食小虫,为了留住它们人们把旱地恢复成水田,在人类的保护下现在这里的朱鹮已经超过1700只。
「汉中市·佛坪自然保护区」飞机继续爬升,进入大熊猫的领地,秦岭之中,生活着300多只野生大熊猫,这是地球上最容易遇到野生大熊猫的地方。
生活在保护区的七仔,是全球现存唯一的一只棕色大熊猫。
人们打趣说,大熊猫终于有了彩色照片。
迄今为止,人们一共发现过5只棕色熊猫,它们都生活在秦岭山区。
棕色有可能是秦岭熊猫独有的基因密码。
棕色大熊猫也有可能生下黑白大熊猫。
七仔的宝宝是什么颜色,现在还是个未知数。
「安康市·皇冠镇」从大熊猫的生活区域再往上走,到了海拔2000米左右,是金丝猴的天堂。
冬季的秦岭寒冷漫长,金丝猴的食物来源是个问题。
每天清晨,喂猴人会找到猴群的栖息地,把它们引向固定的投食点,一日三餐,准时开饭。
航拍中国第一季第六集上海观后感

航拍中国第一季第六集上海观后感作为一名观众,看完《航拍中国》第一季第六集的上海,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繁华、活力和无限的可能性。
以下是我的观后感。
整个电视节目分为了五个部分,分别是上海的历史变迁和现代化、城市夜景、繁华的金融区、美丽的外滩和未来的上海。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展现城市历史和文化的片段。
首先,在上海的历史变迁和现代化这一环节中,我看到了上海的发展历程和变化。
从“东方巴黎”到“商业帝国”,上海走过了一个迷雾重重的路程。
我感受到了城市几乎每个区域都有着不同的风貌和历史,而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探寻和了解的。
其次,城市夜景这一部分,除了一眼看去就是亮晶晶的高楼大厦,还穿插了不少美食和娱乐场所的介绍,令人充满好奇和向往。
想象着在彼岸和上海天空之火顶楼欣赏夜景、品尝小龙虾和圆鼎鱼头火锅,带着遥远和浪漫的美好。
除此之外,城市夜景中的夜市场和长条儿虹桥香榭里面的重头戏令人难忘。
最后,对于未来的上海,总往往是有些好奇又有些猜测,看到智能车库、飞行汽车,以及世纪公园中央热带雨林展馆中的人工智能,令我对于未来充满了期待。
上海未来发展保持现在的发展速度以及未来的规划,是否还有更多令外界瞩目的亮点呢?在观看这一集中,我还不能忘记一些印象深刻的画面。
在历史变迁和现代化的片段中,镜头一转,黄浦江那悠闲优雅的出租船,让人不由嗅到一股怀旧的气息。
在城市夜景的夜市场中,电视节目用了一个大楼投射小龙虾和其他小吃的光影形象,这样的创意观后令我倍感惊艳。
另外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配乐。
随着画面的变换,音乐也有着不同的变化。
比如,历史变迁和现代化片段中配乐以轻快、欢乐的现在声音为主,在让人看到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也传达出人们的幸福和快乐感。
在城市夜景和美丽的外滩之景片段,音乐与视觉的构成相得益彰,令人感到城市的燃烧感和热闹感。
在未来的上海片段中,音乐则更多了科技感和未来感,让人眼前一亮。
在总结和思考方面,维持一个城市的繁荣和发展是纵向方向,同时从源头上提高人民的素质是横向方向。
《航拍中国》第一季第六集 上海 解说词

《航拍中国》第一季第六集上海1上海,位于中国东部。
长江,在此入海。
城市建立在平均海拔4米的冲积平原之上。
苏州河自西而来,黄浦江穿城而过。
江的西岸叫作浦西,江的东岸被称为浦东。
我们的旅程,从黄浦江的终点开启,沿江而上,遇见上海第一条不同凡响的天际线。
长江在这里接纳了它的最后一条支流--黄浦江,当它流经这座灯塔时,意味着这条全长6300公里的大河,即将汇入东海。
一个世纪前,上海的价值从这里被发现。
前方的海洋,让上海与世界相连。
身后的长江,能够深入中国广阔的腹地,通达是这座城市最原始的资本。
沿着黄浦江,溯流而上,不远处就是外滩。
飞行在黄浦江上,临江而建的20多栋西式建筑,是外滩最显眼的标志。
曾经,中国近一半的财富,都被外滩揽入怀中。
但它拥有的仅仅是1500多米的滨江地段。
外滩的前身,是片泥泞的浅滩。
鸦片战争后,上海被迫成为开埠通商的口岸。
来华的英国人,一上岸,就看中了外滩。
外滩的历史在这一刻发生转变。
气象信号塔,位于外滩的南端。
19世纪末,这座信号塔通过悬挂不同的旗帜,为船舶提供气象信息。
信号塔的顶部,曾经有一个巨大的黑色铁球。
12点一到,铁球准时落下。
那一刻,人们同时按下钟表,校准时间。
20年后,外滩上的另一座大楼,装上了更先进的计时器。
这座大钟从英国远道而来,并设置为东八区时间,也就是现在的北京时间。
那时,全球化的世界正在形成之中,上海率先采用统一的标准时间,跟上了世界的步伐。
随着上海开埠,许多金融机构涌入外滩。
这座白色穹顶的大楼,曾经入驻过一家实力雄厚的银行,源于罗马建筑美学的三段分划设计,使整栋大楼庄重而不失典雅。
这种通过稳重的建筑外观,增强储户安全感的方法,今天的银行大楼仍在使用。
这条连接外滩的道路,是上海最繁华的商业街。
租界时期,南京路只是条小土路,英国人喜欢在此遛马,人们就把它叫作马路。
从马路起步,中国人奔跑在通往近代化的道路上。
上海的第一盏电灯,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就诞生在南京路上。
2接下来的旅程,将跟随河流,探寻上海最早的工业基因。
航拍中国解说词总汇

航拍中国解说词《航拍中国》第一季第一集海南你见过什么样的中国?是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还是300万平方公里的澎湃?是四季轮转的天地,还是冰与火演奏的乐章?像鸟儿一样,离开地面,冲上云霄,结果超乎你的想象,前往平时无法到达的地方,看见专属于高空的奇观,俯瞰这片朝夕相处的大地,再熟悉的景象也变了一副模样,从身边的世界,到远方的家园,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历史,50分钟的空中旅程,前所未有的极致体验,从现在开始,和我们一起天际遨游。
1海南省位于中国版图的最南端,它带着南海众多岛屿贡献了相当于中国陆地面积四分之一的广阔海域。
南部的南沙群岛,界定了中国最南的国界;北部的琼州海峡,隔开了海南岛与内陆。
我们的旅程从北部开始,探索火山如何塑造岛屿,前往一座洋溢着闯荡精神的城市。
沿着北部海岸线,邂逅三座风格迥异的灯塔。
这是一条30公里宽的海峡,它的南岸是中国第二大岛——海南岛。
海南岛本来是内陆的一部分,6000万年前,地壳运动让部分陆地下陷,海水淹没了这里,形成了古琼州海峡。
伴随着塌陷和海峡形成,火山开始喷发。
火山喷发物不断堆积,海南岛北部的面积随之扩大。
在海南岛的北部,火山运动的痕迹随处可见。
这片面积仅有1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坐落着40多座火山。
马鞍岭火山是其中的明星,它由一座主火山、一座副火山和两座小巧的寄生火山组合而成。
就像父母带着自己的一双儿女。
如今,植被已经把火山层层覆盖,人们在这里建造了公园,沿着火山缺口处的步行通道,可以一直走到69米深的底部。
大约在13000年前,马鞍岭火山完成了最后一次喷发,随后陷入沉寂。
但不能小看它的威力,这是一座休眠火山,没有人知道它会在什么时候醒来。
轮渡是往返于内陆和海南岛之间的班车,只需要50分钟就能横渡琼州海峡。
这是一艘载重量超过4000吨的轮船,除了汽车和旅客,船舱之中还有一列跟随它渡海的火车。
跨海前,火车被拆分开装入船舱。
轮渡靠岸后,首先完成铁轨的对接,接着列车车厢被拉出船舱,重新组接成完整的火车。
【航拍中国】地理知识点笔记汇总 第六集 上海

【航拍中国】地理知识点笔记汇总第六集上海航拍中国第六集上海上海这集的考点不多,主要侧重人文地理方面,和其他几个地方算是互补啦!1.上海(城市区位)上海,位于中国东部,长江在此入海。
城市建立在平均海拔四米的冲积平原之上。
问:分析上海发展的优越区位条件。
答:流水沉积形成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土层深厚;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季,温暖湿润;河流入海口,水源充足;经济腹地广阔,海陆空交通便捷;工农业基础好;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且素质高;文化繁荣,人民生活水平高。
2.外滩飞行在黄浦江上,临江而建的20多栋西式建筑,是外滩最显眼的标志,曾经,中国近一半的财富,都被外滩揽入怀中,但它拥有的仅仅是有1500多米的沿江地段。
鸦片战争时,上海被迫成为开埠通商的口岸,来华的英国人一上岸就看中了外滩。
问:上海外滩及陆家嘴一带中心商务区的形成,主要是受历史因素的影响。
3.南京路这条连接外滩的道路,是上海最繁华的商业街。
租界时期,南京路只是条小土路,英国人喜欢在此遛马,就把它叫做马路。
从马路起步,中国人奔跑在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上,上海的第一盏电灯,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就诞生在南京路上。
问:南京路是上海市典型的商业区(填城市功能区),其布局原则是市场最优原则4.上海当代艺术馆这座烟囱高耸的建筑,曾经是一座发电厂,上海华界的第一盏电灯,就是由它点亮。
如今,电厂变为艺术馆,老厂房的巨大空间,最适合装下当代艺术的奇思妙想。
问:曾经的发电厂现在摇身变为艺术馆,说明上海市区域发展阶段由上世纪的工业化阶段转为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从电厂到艺术馆的变化,同时反映了产业结构升级5.外高桥船厂100年前,黄浦江畔,诞生了中国第一家近代造船厂。
如今,几乎所有种类的船舶,都可以在上海建造。
外高桥船厂,每年产出十二多艘不同的巨型船舶。
问:简述上海发展造船工业的主要区位优势。
答:临近海洋,以天然河道为依托;造船、机械等工业发展早,基础好,便于生产协作;钢铁工业发达,接近原料产地;区域内科技先进;劳动力丰富,高素质人才充足;区域内经济发达,外贸量大,市场需求大。
航拍中国第一季第6集观后感

航拍中国第一季第6集观后感通过观看《航拍中国》第一季第6集,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的壮丽山川、璀璨城市和千姿百态的人文景观。
这部纪录片以其精湛的航拍技术和生动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中国的独特之美,让我对祖国的壮丽与多样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悟。
本集以“自然的力量”为主题,展示了中国著名的自然奇观和自然保护区。
一开始,屏幕上展现出险峻的高山、葱茏的森林和怒涛翻滚的大海。
这些图像刻画着中国自然的雄伟和壮丽。
从大小不一的瀑布到波涛汹涌的海洋,每一帧画面都饱含着自然界的力量和无穷的魅力。
同时,片中还介绍了一些壮丽的自然保护区,如三江源、大兴安岭、神农架等。
这些地方不仅有着丰富的物种资源,也是生态保护的堡垒。
通过《航拍中国》,我领略到了中国众多自然奇观的壮丽,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在描绘中国自然风光的同时,本集还呈现了中国璀璨的城市面貌。
无论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还是古老的宫殿和寺庙,每一座城市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
我尤其被中国古城的韵味所吸引,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历史的沧桑和辉煌。
从萨尔图古城到张家口古城,每一座城市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展示了中国城市的多样性和繁荣。
与自然风光和城市风貌相比,我对本集最为留恋的是片中记录的中国人文景观。
每一个地方都有着令人动容的故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例如,龙门石窟、黄山、颐和园等地都是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了解这些历史名胜古迹,我对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而世界文化遗产张家界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宏伟的山脉和奇特的石柱景象令人叹为观止。
通过《航拍中国》,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的壮丽与多样性。
这部纪录片通过精美的摄影技巧和生动的叙事方式,将中国的独特之美呈现给观众。
每一集都像是一幅立体画卷,让我仿佛亲临其境,沉浸在中国的壮丽景色中。
通过这一系列的航拍,我更加骄傲地认识到自己是中国人,有机会去欣赏这样美丽的国家和文化。
总结而言,《航拍中国》第一季第6集深深触动了我对中国的认识和感悟。
航拍中国第一季 文字稿

《航拍中国》第一季第一集新疆你见过什么样的中国?是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还是300万平方公里的澎湃?是四季轮转的天地,还是冰与火演奏的乐章?像鸟儿一样,离开地面,冲上云霄,结果超乎你的想象,前往平时无法到达的地方,看见专属于高空的奇观,俯瞰这片朝夕相处的大地,再熟悉的景象也变了一副模样,从身边的世界,到远方的家园,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历史,50分钟的空中旅程,前所未有的极致体验,从现在开始,和我们一起天际遨游。
1新疆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份,相当于101个北京的大小,南有昆仑山,北有阿尔泰山,中部是天山,这三座大山之间,环抱着中国最大的两个盆地,我们的空中旅程从天山开启,探寻水孕育生命的奥秘。
在海拔5000米之上,亲近博格达峰,在冰雪之中,造访天池。
向西飞进新疆最大的草原,比起山脉,河流似乎更经常被认为是文明的缘起。
不过当我们谈论的是一座全长2500公里,横跨四国的巨大山系时,情况就另当别论了。
新疆深居亚欧大陆中心,处于极度干旱的地带。
天山上的近万条冰川,就像巨大的固体水库,储存了大量水源。
从这里发源了370多条河流和众多湖泊,水,将这片干旱之地的命运彻底改变。
天格尔峰,海拔4562米,因为攀登难度较小,很多登山者的雪山之旅从这里开始。
而他们的更高目标,是135公里外的博格达峰。
在海拔5000米级别的高山中,博格达峰的攀登难度排名第二。
大气环境的变化和频繁的人类活动,加速了冰川消融。
为了保护冰川,博格达峰不再对外开放。
或许,远眺而不去打扰,是欣赏它的最好方式。
绕行过博格达峰,我们会看到镶嵌在它北坡山腰上的天池。
天池是典型的高山湖泊,海拔高度1900多米,依靠天山冰川融水和雨水,天池为下游河流提供水源补给。
从高到低,大地逐渐描绘出一幅蓬勃的生命图景。
飞行到天山中部,一个巨大的山间盆地出现在眼前,这是仅次于呼伦贝尔的中国第二大草原。
在平坦的草原上,一个小小的外力,就能改变河流的方向。
由天山融水汇成的开都河,全长500多公里,拥有弯道一万多处,太阳落山时,只要找准最佳观赏点,人们甚至能同时看到9个太阳的倒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航拍中国》第一季第6集上海篇天上看人间,太美了!《航拍中国》第五集——上海这部纪录片以空中视角俯瞰中国,涉及23 个省、5 个自治区、4 个直辖市和2 个特别行政区,共计34 集。
第一季拍摄历时一年,涉及到地形地貌、气候环境、自然生态各不相同的6 个省级行政区域,上海、新疆、黑龙江、江西、陕西、海南六地。
第五集:上海以下图片全部为动图(GIF),如静止请点击图片外滩黄浦江汇丰银行南京路步行街朱家角龙华古寺豫园豫园灯会新天地人民广场上海博物馆上海迪士尼崇明岛《航拍中国》之上海篇,每一帧都很美前不久刷爆朋友圈的纪录片《航拍中国》在3月8日晚,播出了上海篇通过“天空视角”俯拍的上海简直美爆了!这部央视的新纪录片肯定让你觉得,中国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视角。
到底有多美,一起跟小编来看看!旅程从黄浦江终点开始,一路沿江而上介绍了上海的历史人文和现代发展奔腾不息的黄浦江▼引领上海跟上世界步伐的海关大楼▼庄重而又不失典雅的汇丰大楼▼繁华依旧的南京西路▼110岁高龄的外白渡桥▼1700年历史的古朴小镇朱家角▼上海人首选祈福之地——龙华古寺▼隐藏在闹市中的精致江南园林——豫园▼哺育南来北往生命的崇明岛▼飞上高空,带观众用另一种角度触摸上海的金融王冠,俯瞰人类创造的垂直世界。
感觉航拍的上海真是很美呢!让我们点开视频一起用“天空视角”感受上海更多的美!▼从天际俯视“魔都”的“惊艳”!--《航拍中国》之上海篇从天际俯视“魔都”的“惊艳”!宛若未来“星际”之城,傲视“宇宙”:)《航拍中国》之“魔都”上海篇↘↘↘看完视频,有种感觉,忽然之间,中国又成为了世界的中心。
毫无疑问!?魔都,就像有一股魔力,让人既爱它,又恨它!你觉得呢?港人听得鸦雀无声!解放军少将香港内部讲话曝光!3分钟获奖动画短片,《低头人生》引上亿人深思!左宗棠读书修身8句,句句经典受用!曾国藩:成大器的男人必六戒!全国旅游地图精简版(收藏备查)夫妻用古诗词吵架太有才了!浮躁的社会,心静者胜出!天地不交,阴阳之气,乱则雾--古人对雾霾的认识与防治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左宗棠王阳明: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庄子的三棵树,王阳明的一朵花100条历史典故让你读懂古中国!世界史与中国历史著名事件对照表(前4500年至公元1999年)《论语》对于一个女人有多重要?中国石拱桥,领先世界一千年!央视大型纪录片《航拍中国》出上海篇,不一样的美大型航拍系列纪录片《航拍中国》1月28日起每晚8点登陆央视纪录频道。
该片以空中视角俯瞰中国,涉及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两个特别行政区,共计34集。
据悉《航拍中国》第一季囊括了地形地貌、气候环境、自然生态各不相同的6个省级行政区域,分属中国的东、西、南、北、中。
这一季的拍摄历时一年,动用了16架载人直升机、57架无人机,总行程近15万公里,相当于环绕赤道4圈,积累了大量珍贵的4k空中影像。
第一季:海南篇、陕西篇、新疆篇、黑龙江篇、江西篇和上海篇展示不同地域的精彩风貌。
昨晚,央视大型系列航拍系列纪录片《航拍中国》带来了上海篇~旅程从黄浦江终点开始临江而建的二十多栋西式建筑是外滩最显眼的标志一千五百米长的滨江路段,从泥泞的浅滩发展到一度拥有全中国近一半财富。
连接外滩的南京路灯火通明,正是它,开启了中国人的近代化之路。
1700年历史的古朴小镇朱家角镌刻着1万多个犹太人名字的摩西会馆……闹市区中的江南园林——豫园。
而豫园的热闹,在元宵节被推到极致曾容纳城市80%人口的石库门东方明珠、证券交易所、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厦……飞上高空,带观众用另一种角度触摸上海的金融王冠,俯瞰人类创造的垂直世界。
中国最大的民用飞机制造中心、亚洲最大的全可动射电望远镜,全球最大的自动化码头。
令人振奋的“中国速度”在提醒着我们:用最大胆的梦想展望未来,用最务实的做派拥抱现在,这就是上海。
2分钟剧透!《航拍中国》上海篇幕后故事共34集的内容里,航拍镜头覆盖了全国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载人机和无人机同时出动,共同记录下了祖国大江南北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人文、自然和现代城市景观。
《航拍中国》第一季共6集,黑龙江、上海、江西、海南、陕西、新疆,每集50分钟,在此,我们邀请参与《航拍中国》上海篇和黑龙江篇拍摄的北京天目远航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和大家一起分享他们的拍摄故事。
↑北京天目远航航拍团队《航拍中国》上海篇拍摄幕后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航拍中国》上海篇去年6月-12月,天目远航摄制组开启了上海的航拍之旅,拍摄时间跨度近半年,他们都在这座繁华的城市中辗转拍摄。
↑参与上海篇拍摄的部分天目远航摄制组成员黄浦江入海口——吴淞口,是上海连接苏州的纽带。
霞光万丈的丁达尔现象是难得一见的,为了等到合适的天气,拍摄到日出时阳光穿透云层洒向吴淞口水面,摄制组提前查好了天气情况,连续四五天凌晨4点多扛着拍摄设备来到吴淞口,等待2个多小时,终于将这一瞬收录于画面中。
↑ 吴淞口航拍画面陆家嘴,上海的金融中心,为了拍摄这个光影变化中高楼林立的垂直世界,摄制组尝试了十多种拍摄角度。
↑ 上海陆家嘴航拍画面↑天目远航团队拍摄幕后图丰富的大型活动,是上海这座城市保持生机与活力的秘诀之一。
在天目远航摄制组的航拍镜头下,不管是极速赛车赛还是缤纷的彩色跑,再到滑板公园内的极限运动,都无时无刻不在给这座城市带来刺激的视觉体验。
↑ 上海奥迪国际赛车场航拍画面↑ 彩色跑航拍画面↑新江湾城SMP滑板公园航拍画面《航拍中国》纪录片上海篇同样美到想歌唱祖国《航拍中国》纪录片江西和上海篇同样美到想歌唱祖国春节期间,一部《航拍中国》的纪录片让观众心潮澎湃。
这部豆瓣评分高达9.4的作品,以全新的上帝视角,赋予观众一双飞鸟的眼睛,从高空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每一帧里的中国都美到炸裂,美到想歌唱祖国。
第六集上海与前五集的省级行政区不同,作为一个寸土寸金的超大城市,决定了这里缺少旖旎秀丽的自然风光,而是充满了浓郁的现代化气息。
上海,长江在这里接纳了它的最后一条支流——黄浦江。
一个世纪前,上海的价值从这里被发现,前面大海,身后长江,重要性不言而喻。
点亮华界第一盏电灯的发电厂,如今早已变身艺术馆。
古老的建筑与当代艺术的奇思妙想,发生着微妙碰撞。
在朱家角古镇,小桥流水人家,一副江南水乡的风貌。
上海闹市之中,隐藏着一座精致的江南园林——豫园。
园内充满着各种山林野趣,到了元宵节,豫园灯会将热闹推到了极致。
大门以石头做门框,木头做门扇,就成了上海独特的石库门。
石库门见证着历史,1921年,在这里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28年后,崭新的中国诞生。
上海迪士尼,是欢乐和造梦之地。
上海野生动物园,住着来自五大洲的朋友,是真实世界里的动物联合国。
对于飞行器的到访,袋鼠显示出极大热情;非洲的狐獴,害羞又好奇;熊家族为了美食一起爬树,一起攀车,它们是名副其实的“熊孩子”。
到了上海,就不得不提浦西的外滩。
鸦片战争后,上海被迫成为开埠通商的口岸,许多金融机构涌入外滩。
这座罗马风格的大楼成为外滩最重要的地标之一。
曾经,中国近一半的财富,都被这里揽入怀中。
转眼之间,30年前还是一片田野的浦东陆家嘴,已接过财富的接力棒。
高度全球第三电视塔的东方明珠,在夜晚变换着不同的色彩。
金茂大厦,八角形建筑样式,楼高88层,人送外号注射器。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江湖人称开瓶器。
上海中心大厦,曾经被称为打蛋器。
高632米,目前中国最高的建筑,打造了一个云端之上的天空之城。
每一栋大楼都是站着的金融街,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时代。
从浦西看浦东,这是中华民族的振兴史。
上海繁华时尚,工业也不容忽视。
几乎所有种类的船舶都可以在上海建造。
大场基地,是中国最大的民用飞机总装制造中心,有中国首款自主研发的喷气式支线客机。
C919飞机,同样由中国自主研发制造。
东海大桥,是全球第二长的跨海大桥。
洋山深水港,每天有无数集装箱在此转运。
俯瞰洋山港,上海引领世界的雄心不言而喻。
最大胆的梦想展望未来,最务实的行动拥抱现在,这就是上海。
第一季播完,观众们满意了,总导演余乐的目标也就达到了。
余乐,2004年从福建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进入纪录片行业。
看过不少优秀航拍纪录片的他,也想着有一天能航拍中国。
2015年秋天,机会终于来了。
中央电视台找到他拍摄一部反映中国整体风貌的纪录片,余乐第一反应是“这值得拍”!执行导演林婕和余乐的想法不谋而合,她认为纪录片使用航拍可以形成一个看中国的新角度。
但余乐还想做出一些独特的风格:“我们就像导游一样,领着人们来到这些有故事的地方。
所以我们的语言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也不会用哲思和观众拉开距离。
”但航拍本身,带来很多技术难度。
好的净空条件,空管协调配合,合适的天气光线,恰当的飞行高度……缺一不可。
而这些,对摄制组而言只能等待。
除了漫长等待,还要克服各种困难。
在零下30℃的黑龙江雪乡,受到低温的影响,飞行器的电池续航能力明显下降,为此摄制组钻研出利用汽车供电焐热电池的方法。
余乐回忆:“原先只能飞5分钟的无人机,处理过电池后能飞10分钟,终于在光线角度俱佳的情况下拍到了雾凇奇景。
”于是就这样,摄制组分为6个团队,从每个省级行政区选出100多个适合航拍的地点,然后从空间、季节等方面都做了相应的考虑,最后每个省筛选出40多个拍摄点。
最后成片中出现的每一个景别,摄制组也都事先做了大量功课。
每个省级行政区的拍摄目标书都是厚厚一本,应该拍哪些地方、如何拍、在什么时间拍、什么天气拍、在什么高度拍、拍多少的量、镜头运动轨迹等等,都在上面写得清清楚楚。
于是,从春天的斑斓、夏天的蓊郁、秋天的金黄,拍到冬天的雪白,才有了今天的《航拍中国》第一季。
《航拍中国》想要表达的主题是爱。
用余乐的话说,“是人类对自己所生存的这片土地的深情,是对其置身的这个世界的凝望,这份感情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
”那么,大获成功的《航拍中国》下一个“小目标”是什么呢?“我们可能没什么时间休息,”制片主任梁栋表示,“下一个目标应该是准备第二季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