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两首
新课标人教版(部编版)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两首:游山西村》课件

认渐在在 。浓曲青
茂折翠 ,的的 蜿溪山 蜒流峦 的中见 山淙漫 径淙步 也穿, 愈行清 渐,碧 依草的 稀木山 难愈泉
村庄景色诱人
5
柳山 暗重 花水 明复 又疑 一无 村路 。,
将近社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村民们在迎神的箫鼓声中来来往往。
乡俗却很盛行。
农家虽衣冠简朴,但古老的
• 箫鼓:n.作v.,吹箫击鼓. • 古风:古老的乡俗.
丰 足
意泛
||
丰 年 留 客 足 鸡 豚。
不 要 笑
解 释 :
为 贵 头 年 腊
话
月
农家
所
酒
酿
味
的
薄
酒
莫 笑 农家 腊 酒
||
却指
。
浑
十猪 分
浑 浊
深 厚 。
, 酒 以 清
4
•
•
• •
颔联
2019/9/9
间暗正 ,,在 顿几迷 觉家茫 豁农之 然舍际 开,突 朗隐然 。 现看
于见 花前 木面 空花 疏明 之柳
4,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
因其富于生活哲理,给人以鼓舞和希望,所以千百年来一直为
人们20喜19/爱9/9,流传甚广。
14
有时间 趁月夜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敲门拜访,恋恋 不舍之情益于言表.一个热爱农村,与农民 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 上.
2019/9/9
11
游山西村在行文上有什么特点? <游山西村>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记叙,层次清晰,
语言生动. 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
思考:人生路上并非一帆风顺,当你遇
到困难和挫折时,只要你鼓足勇气挺挺,你就会 越过道道坎坷,体会到_山_重__水_复__疑_无__路___,柳_暗__花 ___明_又__一_村___.的真正含义.
(精选)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2单元 5.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课件 新人教版

55.不求与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要哭就哭出激动的泪水,要笑就笑出成长的性格! 2.如果你不努力,一年后的你还是原来的你,只是老了一岁。 22.想成功就要和成功者的思想、脚步和时间重叠。 9.无人理睬时,坚定执着。万人羡慕时,心如止水。 19.我来到,我看到,我征服!---罗马的凯撒 7.人生就像一场戏,演好自己的角色才是戏成功的关键。 23.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如此,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 13.生活会辜负努力的人,但不会一直辜负努力的人。 29.成功在优点的发挥,失败是缺点的累积。 43.天赐我一双翅膀,就应该展翅翱翔,满天乌云又能怎样,穿越过就是阳光。 47.学习不一定成功,不学习一定不能成功。 40.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92.只有你学会把自己已有的成绩都归零,才能腾出空间去接纳更多的新东西,如此才能使自己不断的超越自己。 27.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不明事理的人硬想使世界适应自己。 62.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就永远只能是死水一潭。 22.只要你还活着,你就没有理由逃避问题,你也有机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8.世上许多事情是我们难以预料的,总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 21.我不能说只要坚持就能怎样,但是只要放弃就什么都没有了。 13.沧海可填山可移,男儿志气当如斯。 12.成功与不成功之间有时距离很短,只是后者再向前了几步。 53.人的一生也不可能顺顺利利,总会遇到一些风风雨雨。要经历风雨,就必须把自己磨练成一个对待困难不折不挠的强者,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没有人会甘于做弱者,让生命流失在无 声的岁月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
我能画一画
岭:高大连绵的山脉。 峰:高而尖的山头。
横看成岭侧成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第五课《古诗两首》一、教材分析1.题西林壁。
这是苏轼在1084 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2.游山西村。
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二、解释词句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不知道庐山的真样子,是因为自己在山里面,只能看到一部分。
2.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译:不要笑农民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总能用足够的东西招待客人。
3.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译:走过了一座座山,一条条河,以为没有路,在前面看到一簇簇花,一棵棵树,就知道前面又有村子了。
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译:在正面看都是连绵不断的山岭,在侧面看都成了一座座山峰。
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形状、姿态是不同的。
三、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答: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答: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感到没希望了,忽然有了新的转机。
3、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应该用那句诗句来形容?(横看成岭侧成风,远近高低各不同)四、悟理:1.《题西林壁》这首诗是(宋朝苏轼)写的,这首诗不仅对庐山( 雄奇壮观、千姿百态 ) 景象的赞美,而且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诗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正如俗语所说:(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游山西村》是(宋)朝( 陆游 ) 写的 , 该诗生动地描绘了( 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 ,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 ( 农村生活的喜爱的真挚感情。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两首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识庐山 真 面 目, 自己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28
诗的大意是: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 伏,从侧面看,是巍然耸立的高 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 看庐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 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自 己在这座山当中,视野太窄了。
29
背一背:
背古诗
题西林壁
22
远
高
各 不 同
近
低
23
题西林壁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认识 远近高 低 各 不 同。 面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庐山所呈现的景象
24
题西林壁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隐( 稳(
峰( 锋(
) )
) )
36
当堂小测
1、比一比,再组词。
缘( 缘分 绿( 绿色 侧( 测( ) )
) 隐( 隐藏 ) 稳( 安稳 峰( 锋( ) )
37
) )
当堂小测
1、比一比,再组词。
缘( 缘分 绿( 绿色 侧( 侧面 测( 测量
) 隐( 隐藏 ) 稳( 安稳 )峰( ) 锋( ) )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10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11
横看
连绵起伏的山岭
12
山 岭
13
侧看
高耸入云的山峰
14
山 峰
15
山岭:连绵起伏 山峰:高耸入云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

【⼩学语⽂】⼈教版四年级语⽂上册课内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学语⽂】⼈教版四年级语⽂上册课内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第⼀课观潮午后⼀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声⿍沸;有⼈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会⼉;响声越来越⼤;只见东边⽔天相接的地⽅出现了⼀条⽩线;⼈们⼜沸腾起来那条⽩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
再近些;只见⽩浪翻滚;形成⼀堵(两丈多⾼的⽔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来;那声⾳如同(⼭崩地裂);好像⼤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这段话是按照(由远及近)顺序来写的。
(A、由远及近B、由近及远)。
2、这段话从(形状)、(声⾳)两⽅⾯来描写⼤潮来时的景象;使⼈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3、这段中分别把浪潮⽐作(⽩线)、(⽔墙)和(战马)。
4.画波浪线的句⼦写得好吗?为什么?答:该句⼦写得很好。
因为它形象地写出了⼤潮发出的巨响和浩⼤的声势。
5.《观潮》以总分结构独具特⾊;⽽这篇⽂章按照记叙⽂的常见形式先交代了(时间)、(地点)、(⼈物)。
这篇课⽂的结尾与《观潮》的开头异曲同⼯;赞美了钱塘江⼤潮的是(天下奇观)。
第三课鸟的天堂起初周围是静寂的。
后来忽然起了⼀声鸟叫。
我们把⼿⼀拍;边看见⼀只⼤鸟飞了起来。
接着⼜看见第⼆只;第三只。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起来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的(;)⼩的(;)花的(;)⿊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1、给画“——”的句⼦加标点。
2、选出该段中的⼀对反义词(静寂)-----(热闹)3、这是作者第(⼆)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鸟飞的热闹情景。
4、这段话中描写鸟的形态的词有(⼤的)、(⼩的);描写鸟的颜⾊的词有(花的)、(⿊的);描写鸟的动作的词有(站)、(飞)、(扑)。
三个“有的”构成了排⽐句写出了鸟的各种(姿态或动作);让我们感受到了鸟的天堂⾥鸟的⽣活的(快乐);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新人教版

我要读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我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 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顺流而下到扬州 去。我伫(zhù)立在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愈 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看 见浩浩荡荡的江水向着天边奔流而去 。
20
古诗两首
送元二使安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 送元二使安西 之广陵 有一个字相同
都有地名 都有人名
送
黄鹤楼 广陵 孟浩然
送
安西 元二 使:出使。
“之”和“使” 之:去。 的意思
现在你能说说这两个题目的意思了吗?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黄鹤楼送孟 浩然去广陵。 • 送元二使安西:送元二出使安西。
在那里就见不到老朋友了。)
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 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 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请你再 饮一杯离别的酒吧;因为你西 出阳关之后,在那里就见不到 老朋友了。
送别诗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李白,号太白(公元701----762年)是唐代伟大的诗人。 他小时候学习了很多书,十五岁, 做的文章已经很出色。他喜欢游览山 水名胜。从二十岁起,他差不多游遍
•
了四川境内的名山大川。在青年时期, 李白就有了丰富的学问和很高的文学
修养。他富于正义感,热爱自由,性
格豪放。他给我们留下了一千多首诗, 人们称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 李白
故人西 烟花三 孤帆远 唯见长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和板书设计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和板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庐山谣”和“将进酒”两首古诗的意思和基本情感,并能够准确地朗读出诗歌;2.学生能够初步感受古诗的美,掌握古诗的基本特点;3.学生能够通过这两首古诗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人物。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意思和基本情感,并能够准确朗读出诗歌;2.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美,掌握古诗的基本特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先请学生回忆在上一年级学过的古诗,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并发问学生这些古诗在他们的心中有什么感受和体验。
2.学习新课①学习《庐山谣》1.教师先分别向学生介绍古诗《庐山谣》的起篇(楼船夜雪瓢泼大,),续篇(都门帐饮无绪),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这首古诗的神秘之美;2.教师展示带有拼音和注释的课文,让学生朗读,并教授一些生字生词;3.教师带领学生感受古诗的情感,并引导学生一起朗读,强化记忆;4.教师对古诗的音乐性和韵律感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加深学生的体验感。
②学习《将进酒》1.教师先分别向学生介绍古诗《将进酒》的起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续篇(合欢桃李春色鲜,),让学生感受到这首古诗的奋发之美;2.教师展示带有拼音和注释的课文,让学生朗读,并教授一些生字生词;3.教师带领学生感受古诗的情感,并引导学生一起朗读,强化记忆;4.教师对古诗的感情表达和抒情能力引导学生品味,加深学生的体验感。
3.应用1.让学生分组,自由发挥,配合老师的引导和提示,创作自己的小诗,并在课堂上互相交流;2.学生结合自己平时的体验,感受,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成最适合自己的小诗。
4.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让学生对古诗的浅层次了解给予一个初步的总结。
四、板书设计本课的板书主要涵盖以下内容:1.古诗名字2.古诗部分内容3.生字生词和注释,帮助学生记忆4.学生讲述的自己的小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由于学生所接触的是小学四年级上册,所以本节课所涉及到的古诗也相较于比较简短,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始终遵循着情感教育的原则。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组第5课《古诗两首》同步训练(小学语文-有答案-)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组第5课《古诗两首》同步训练(2015)填空题1. 给下列字注音。
莫________ 腊________ 浑________ 疑________2. 比一比,组词。
腊________ 浑________ 豚________ 洒________蜡________ 挥________ 啄________ 酒________3. 我会查字典。
“识”字的音节是________ ,字义是________。
“浑”字的音节是________ ,字义是________。
“复”字的音节是________ ,字义是________。
4. 读拼音,写词语。
huái yí________ hún hòu________ là yuè________mó míng qí miào________5. 填一填。
有福同享,________。
满招损,________。
强中自有强中手,________。
6. 给画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缘:①因由,原因②沿,顺着③因为④婚姻只________身在此山中________他无________无故的不上学了。
________________木求鱼,不如退而结网。
________7. 翻译下列句子。
①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________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________8. 照样子写出下面句子的歇后语。
例:棒打鸭子——刮刮(呱呱)叫姜太公钓鱼________芝麻开花________9. 在括号里解释画线的字。
________西林壁。
________只________身在此山中。
________丰年留客足鸡________。
________山重水复________无路。
________10. 选词填空。
隐蔽隐藏要想不被捉到,就得找一个________地方藏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4岁诗人仍不忘“收复中原”的大志,临终之前写下诗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a.当我们自己遇到困难,心灰意冷时,我 们就可以给自己鼓鼓劲,说:――――― b.当我们的同学遇到困难,垂头丧气时, 我们也可以用这两句诗来鼓励同学,那就 是——
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 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 “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一 生坎坷,屡遭贬谪,曾经在 杭州、密州、湖州、黄州、 颍州任职,最远被贬至岭南 的惠州、儋州。宋元丰七年 (1084年),苏轼由黄州贬 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 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 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 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 壁》是最后一首。
游 山 西 村(七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峦重重,水道弯弯, 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 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 前又是一个山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20岁就定下报国之志。
30岁礼部考试名列第一,遭投降派打击,被除名。
c.当我们正视困难,不断努力,走出困境 的那一瞬间,我们也可以感叹道:这真象 是——
思考:
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 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 觉,
你能举个例子吗?
道理:即使陷入重重的困境也不要放弃,只要抓住契机就会解决 问题,要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与“绝处逢生”同一道理。
成语典故:柳暗花明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抒发了抗金爱 国的情怀,一度得到孝宗的赏识,所以入朝当了军器少监。 但朝中的投降派百般排挤他,不断上书皇帝,诬陷他终日 赏花吟诗,不务正业,皇帝偏听偏信,结果陆游被弃。 陆游怀着满腔的愤怒,回到老家绍兴闲居。一天, 陆游前往山西村拜访友人,友人及左邻右舍听说陆游来访, 都热情地接待他,家家户户摆酒设宴相迎。那淳朴的民风 使陆游十分感动,他诗兴大发,写下诗篇《游山西村》。 诗中有这样两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句既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象,又表达了诗人对未来 寄予希望的心境。“柳暗花明”后用来比喻环境的突然转 变;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找到 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启发我们 ( 要想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客观 全面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不会 被局部的想象所迷惑 )。
返回
诗句运用:
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 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 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 者迷,旁观者清)。”(宋)朝诗人 (苏轼)在《题西岭壁》中的诗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游山西村
村庄名,在 今浙江绍兴
陆游(1125-1210),南宋伟大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山阴(现浙江省绍兴市) 人。幼年时正当金兵向南入侵,随家逃难, 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年时期,曾 到四川、陕西一带,参加军队生活,前后 九年,进一步激发了爱国激情,对他的创 作有很大的影响。由于他坚决主张抗战, 政治上经常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爱国诗 人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 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 不渝。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 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他晚年 失去了官职,回到了故乡,报国信念始终 著作 《剑南诗稿 没有衰退。一生留下九千多首诗,大都洋 》《沈园》 溢着爱国热情,充满收复失地的信心。风 格豪迈是他诗歌的特色。
题西林壁
游山西村
解诗题
题西林壁
书写
西林寺
墙壁
题西林壁: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题壁诗
古代诗歌中的瑰宝,历史悠久,始于两汉, 南北朝时渐多,至唐代,题壁诗骤增,开始 形成一种风气,当时题壁诗盛行,是因为雕 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 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 一。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 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 以传播开来。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请找出第1、2句诗中表示方位、 角度的词。用横线“---”画出来。
岭?
山 脉
峰?
高而尖的山头
山岭:连绵起伏 山峰:高耸入云
游山西村
(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不要笑话农人田家 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 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 盛。
横看
连绵起伏的山岭
侧看
高耸入云的山峰
横看庐山成了连 绵起伏的山岭, 侧看庐山成了高 耸入云的山峰。
横看成岭侧成峰,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远
近
高
低
远
高
各 不 同
近
低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背一背:
背古诗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
侧 , 各不同。 不识 真面目, 身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