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语言学基础知识介绍之二:音韵学知识..
第二讲__音韵学知识

韻書
韻書是“按照字音分韻編排文字的一種 書”,韻書可視為反切的總滙。 隋朝陸法言編成《切韻》一書,原本已亡 佚。現存流傳最廣、影響最大、最完整的 韻書是宋代在《切韻》基礎上官修的《大 宋重修廣韻》,簡稱《廣韻》。成書于宋 大中祥符元年(1008),距今已逾千年。
《廣韻》的編排體例
總體特點:以調統韻 編排分三個層次: 1.以調分卷:分為五卷(平聲字多,分為兩卷); 2.卷下分韻:上平28、下平29、上聲55、 去聲60、入聲34,共206韻; 3.韻下再列同音字組,稱為小韻,每個小 韻都注反切。
《廣韻》206韻舉例
《廣韻》共206韻,陽聲韻與入聲韻相配。 東董送屋——收-/-尾 江講絳覺——同上
脂旨至 咍海代
——隂聲韻;無韻尾 ——隂聲韻;收-尾
真軫震質——收-/-尾 桓緩換末——同上
侵寢沁緝——收-/-尾 談敢闞盍——同上
陽聲韻與入聲韻相配
語音的生理性質
發音器官 肺:發音的動力站 喉頭、聲帶:發音體 口腔和鼻腔:主要的共鳴器
音節、音素
音節:語流裏最自然的語音單位,對漢語 來說,一般一個漢字就是一個音節。 音素:對音節的構成成分進行分析,从音 色(質)角度劃分出來的最小語音單位。
例字 光 他 衣 聲母 韻頭 g t u 韻母 主元音 a a i 韻尾 ng
現代語音學常識
語音的物理性質:語音四要素 語音的生理性質:發音器官 音節、音素 元音、舌位 輔音 發音方法 發音部位 現代漢語元音、輔音系統
第二節 傳統音韻學基本知識
音韻學:研究漢語歷史語音系統的學問。 音韻學發展主要階段 音韻學四大分支 宋代三十六字母 《廣韻》206韻
汉语音韵学常识

汉语音韵学常识一,音韵学概述1,音韵学的基本内容是我国一门传统的学问,它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和它们的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也叫声韵学,在普通语言学里叫历史语音学,它是研究汉语史上的语音情况和它的发展的学科。
英文名为:Chinese historical phonetics。
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
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古音学。
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今音学。
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
研究《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北方话音系,是北音学。
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
音韵学家把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等韵学。
他们以“等”的观念来分析汉语发音原理和方法,以韵图的形式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和韵书中的反切。
研究内容包括韵图的编撰,等韵学的原理等。
传统的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和北音学,是音韵学研究的内容。
2,音韵学的基本概念(1)声母又叫字母,声纽,纽,声,声类。
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唐朝和尚守温制定了三十字母,宋代学者又增加了六个,补成了三十六个字母。
(2)五音,七音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把声母分唇,舌,齿,牙,喉五类,又加上半舌音,半齿音为七音。
(3)反切是一种传统的标音方法,较之譬况,读若,直音是较为科学的标音法。
反切的产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
”(孙炎,字叔然,名炎)陆德明《经典释文》也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
”事实上,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惴,音章瑞反”。
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并编成了〖尔雅音义〗。
反切是两字配合起来切出一个汉字的读音,分反切上字,反切下字和被切字。
黄侃在《音略》中云:“反切之理,上字定其声理,不论其为何韵,下字定其韵律,不论其为何声。
第二章 音韵学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音韵学的基本知识第一节汉语音韵结构特点学习音韵学,首先要分析汉字的字音,要了解汉语音韵结构特点。
使用拼音文字的印欧语言,分析语音一般以音素为分析单位。
汉字的语音分析以音节为单位。
什麽叫音节呢?一个字就是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写下来也就是一个字,所以汉字是文字单位,也是语音单位。
特殊:有时有的词有轻音或儿化.传统音韵学分析字音的方法,一般是把每个字音分成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叫做“声”,後一部分叫做“韵”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是贯穿在整个字音上的,那就是音高,即字调。
一个字音一般都可以分析为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语音学上,韵头又叫介音,韵腹也称主要元音,韵尾指收音。
汉字字音结构有八种情况。
从这八种情况可以看出以下特点:每一个字音最多只能缺少三个成分;韵腹(主要元音)和声调是每个字音必备的成分,不可缺少;声母、韵头和韵尾,并不是每个字音非有不可的成分。
汉语音韵学上没有声母称作零声母。
(语言学上看成一个音位)这三点是现代汉语语音结构的基本原则和特点。
第二节反切“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也是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已有科学的认识。
古代直行书写,反切的两个字一个在上,一个在下。
反切的基本原理:上字取声,下字取韵,调。
反切上字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简称为切下字,“?”称为被切字。
反切的原理跟拼音基本相同。
但是反切的拼音方法跟拼音文字(音素文字)的拼音方法不一样.早期反切用字都是任意的,只要与被切字同声母的字都可以拿来作切上字,只要与被切字同韵母的都可以拿来作切下字。
反切注音在汉字的注音法上是一大进步。
因为在汉魏以前,汉字注音一般都是采取打比方的方法,叫做“譬况”。
如《淮南子·地形训》:“其地宜黍,多旄犀。
”东汉高诱注:‘旄读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如《淮南子·原道训》:“蛟龙水居。
”高诱注:“蛟读人情性交易之交,缓气言乃得耳。
”这种打比方的注音方法不准确。
音韵学课件

• “缔结”’的“缔”一字,过去有di和ti两读, • di的读音符合语音的历史演变规律。
• “缔”在《广韵》里属于去声齐韵。齐韵中 的“缔”字有很多同音字,如“弟、第、递、 逮、棣”等,既然它的同音字读di,它也应 该“dì”,这是符合一般规律的。 “机械”的“械”字,xì è、jì è,方言gàì ,在 某些方言中,现在的字典中采取了xì è。 古反切“械”为胡介切,古为“匣”母字, 匣母字在今音齐撮两呼的前面都已变为x了, 所以“械”字当读为xì è。将“械”读成jiè或 gài可能是受偏旁“戒”的影响。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第一章思考练习
• 1、什么是音韵学? • 2、什么是语音学? • 3、什么是今音学? • 4、什么是古音学? • 5、音韵学有那些功用?
第二章、音韵学对汉语 声母的分析
• • • • • 第一节、概说 第二节、关于声母的名称 第三节、对于声母的分析 第四节、《广韵》声母及声类 第五节、古今声母的演变
章太炎:
3 、音韵学与语音学
语音学
研究人类发音的生理基础和物 理基础。 语音学是对人类的发音进行客 观的描写,着重分析人类语音 的生理现象和物理现象,讲述 发音器官的作用,分析各种语 音的构成。正是由于这个缘故, 所以语音学又可以称为普通语 音学。它的作用在于训练人们 发音、听音、辨音和记音的基 本技能。而利用科学实验的方 法进行分析研究的语音学,叫 实验语音学。
梅县
j、q、x 普通话
• 原来普通话的j、q、x来自于古音的两个声母系统,一是g、k、 h,一是z、c、s当他们和开口呼和合口呼相拼时还是g、k、h, z、c、s,当他们和齐齿呼和撮口呼时就变成了j、q、x。
四、音韵学是建立汉 语史的前提
音韵学基础

▪ …………
▪ 《广韵》反映的语音系统早于三十六字母。 因而,两者的系统有所不同。现在我们谈 中古汉语的声母系统一般指《广韵》的声 母系统而言。
▪ 我们能知道《广韵》所分的调类、韵部, 却不能从表面上看出它的声母系统,《广 韵》的声母系统是隐含于各韵部的反切之 中。
▪ 首先对《广韵》作整理声母工作的是清代 音韵学家陈澧,他用系联法分析了《广韵》 的声类和韵类,在系联反切上字时,创立 了三个条件。
音粞”。 等等
以上注音存在不足,于是东汉产生反切注音 方法,,一直使用到清末。是一种作用和 影响很大的注音方法。
▪ 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 个汉字的读音。方法是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 母和声调。
▪ 古代字书中一般称“某某反”、“某某切”。
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使用注音字母。注音 字母的形体是按照汉字的偏旁改造而成,如ㄅㄆ ㄇㄈ等,它1913年由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才 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推行。
1958年正式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音韵学基础知识
一、音韵学的概念
一般把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演变规 律的学科称为音韵学,也叫声韵学。
传统音韵学又分为三个部分:古音学、今音学、 等韵学。
古音学以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特别是《诗 经》用韵为主要对象,是研究上古时期汉语语音 系统的。 (先秦两汉:前11世纪——3世纪前)
今音学以《切韵》(陆法言)、《广韵》 》(陈彭年) 韵书为对象,是研究中古时期汉语语音系统的 (魏晋至隋唐五代:4——12世纪)
▪ 古代诗歌以平声和仄声对举,形成一种音 乐美。
一、中古韵母系统
中古时期(六朝到唐宋)的语音,以《切 韵》、《广韵》音系为代表。
音韵知识收集整理

音韵知识收集整理音韵学基础知识一,音韵学概述1,音韵学的基本内容(1)定义:音韵学是我国一门传统的学问,它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和它们的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也叫声韵学,在普通语言学里叫历史语音学,它是研究汉语史上的语音情况和它的发展的学科。
英文名为:Chinese historical phonetics。
传统的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和北阿音学,是音韵学研究的内容。
(附:音韵学家把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等韵学。
他们以“等”的观念来分析汉语发音原理和方法,以韵图的形式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和韵书中的反切。
研究内容包括韵图的编撰,等韵学的原理等)(2)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a,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
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古音学。
b,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今音学。
c,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
研究《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北方话音系,是北音学。
d,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
2,音韵学的基本概念声母方面(1)关于声母的名称声母,又叫字母,声纽,纽,声,声类(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唐朝和尚守温制定了三十字母,宋代学者又增加了六个,补成了三十六个字母)(2)对于声母的分析a, 五音,七音,九音(依据发音部位划分的声母类别)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把声母分唇,舌,齿,牙,喉五类,成为五音,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
又加上半舌音,半齿音为七音。
而九音指重唇音,轻唇音,舌头音,舌上音,齿头音,正齿音,牙音,喉音,牙齿音。
b,清浊(按照声母的发音方法分类)分析发音方法时所使用的术语。
清音,反声带不振动的辅音,浊音,把声带振动的辅音,音韵学上共分为四种:全清,次清,全浊,次浊。
全清: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
次清: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和塞擦音。
音韵学介绍

音韵学介绍一、什么是音韵学?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
所谓声、韵、调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
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有22 个声母,38 个韵母,4 个调类。
其声母和韵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规律,如j、q、x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韵母相拼,而不能与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
在研究方法上,传统音韵学主要使用的是系联法、类推法、统计法和比较法。
在标音问题上,由于古代没有现代化的标音工具,古人表示汉字声、韵的工具还是汉字,所以传统音韵学研究古音时还得借助某些习用的汉字作为标音工具,只是对古音进行构拟时才使用国际音标或其他注音符号,但这已是清代以后的事。
与传统音韵学不同,语音学是十九世纪兴起的一门研究人类语言声音的科学,它主要研究语音的系统(声音的成分和结构)、变化及发展规律,并教会人们如何去分析研究语音的系统和变化,如何发现语音的变化规律,同时训练人们发音、听音、记音、审音的技术。
语音学一般分为普通语音学、历史语音学、描写语音学和实验语音学等。
普通语音学研究人类语音中各种声音的构成,音与音的结合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变化,以至声调、语调、轻重音等现象。
历史语音学研究某一语言各个历史阶段的语音系统及其发展规律。
描写语音学研究某种语言在一定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特殊现象。
实验语音学则是通过实验仪器分析语音的物理现象和生理现象。
在研究方法上,语音学主要是通过描写、实验、分析、归纳、历史比较等方法揭示语音的性质、系统及其发展规律,它所使用的标音工具主要是国际音标。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汉语音韵学是我国研究汉语历史语音的一门传统学问,而语音学是研究各种语言的语音及语音各个方面的一门现代科学。
汉语音韵学相当于语音学中的一个部门,可以称为汉语历史语音学,二者在研究对象、分类、方法及标音工具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绝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
音韵学介绍

音韵学介绍一、什么是音韵学?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
所谓声、韵、调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
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有22个声母,38个韵母,4个调类。
其声母和韵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规律,如j、q、x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韵母相拼,而不能与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
在研究方法上,传统音韵学主要使用的是系联法、类推法、统计法和比较法。
在标音问题上,由于古代没有现代化的标音工具,古人表示汉字声、韵的工具还是汉字,所以传统音韵学研究古音时还得借助某些习用的汉字作为标音工具,只是对古音进行构拟时才使用国际音标或其他注音符号,但这已是清代以后的事。
与传统音韵学不同,语音学是十九世纪兴起的一门研究人类语言声音的科学,它主要研究语音的系统(声音的成分和结构)、变化及发展规律,并教会人们如何去分析研究语音的系统和变化,如何发现语音的变化规律,同时训练人们发音、听音、记音、审音的技术。
语音学一般分为普通语音学、历史语音学、描写语音学和实验语音学等。
普通语音学研究人类语音中各种声音的构成,音与音的结合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变化,以至声调、语调、轻重音等现象。
历史语音学研究某一语言各个历史阶段的语音系统及其发展规律。
描写语音学研究某种语言在一定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特殊现象。
实验语音学则是通过实验仪器分析语音的物理现象和生理现象。
在研究方法上,语音学主要是通过描写、实验、分析、归纳、历史比较等方法揭示语音的性质、系统及其发展规律,它所使用的标音工具主要是国际音标。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汉语音韵学是我国研究汉语历史语音的一门传统学问,而语音学是研究各种语言的语音及语音各个方面的一门现代科学。
汉语音韵学相当于语音学中的一个部门,可以称为汉语历史语音学,二者在研究对象、分类、方法及标音工具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绝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切韵》的体系,可以作为中古语音的代表。
十六韵摄(举平以赅上去入)
通:东、冬、钟
江:江 止:支、脂、之、微 遇:鱼、虞、模 蟹:齐、佳、皆、灰、咍、祭、泰、夬、废
臻:真、谆、臻、文、欣、魂、痕
山:元、寒、桓、删、山、先、仙 效:萧、宵、肴、豪
果:歌、戈 假:麻 宕:阳、唐 梗:庚、耕、清、青
(4)“诗”、“特”、“等”皆从“寺”得声,而“诗”
为之部,“特”为职部,“等”为蒸部。
其他例证: 军—辉;斤—旂;乏(入声)—贬 古书中“亡(阳部)”通“无(鱼部)” 两—俩;三—仨 湖北黄冈话中“模母暮木”读[mo] 晋南“ang”发音为“uo”,如黄(huo)、狼(luo)等。
入声韵:以清塞音[-p]、[-t]、[-k]收尾的韵叫做入声韵。 如上古辑[p]、质 [et]、屋[k]等部。
5.阴阳对转、旁转
(1)对转
在汉语语音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常常出现阴声韵转变为阳声韵、 阳声韵转变为阴声韵,或者入声韵转变为阴声韵阳声韵、阴声 韵阳声韵转变为入声韵的现象,音韵学家把这种主要元音相同 的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之间的相互转变现象叫做“阴阳对 转”,也叫“阴阳入对转”,简称“对转”。对转的语音条件 是:韵腹(主要元音)必须相同。
最早的字母是敦煌发现的《守温韵学残卷》
中的三十字母。
宋人在唐人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又做了增补和
调整,这就形成了传统三十六字母。
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2.发音部位和五音、七音
声母一般是由辅音充当的,在发辅音时,气流在发音器官中 受阻的部位就是发音部位。
音韵学家按发音部位的不同对声纽进行归纳,分为喉、牙、 舌、齿、唇五类,即所谓的五音。
一、现代汉语音节结构
单韵母10个:ɑ、o、e、ê、i、u、ü、-i、i-、er。其中ɑ、 o、e、ê、i、u、ü是舌面韵母, -i、i- 是舌尖韵母,er是 卷舌韵母。 复韵母13个,由两个或三个元音复合而成。ɑi、ei、ɑo、 ou、iɑ、ie、uɑ、uo、üe、iɑo、iou、uɑi、uei。
5.上古声纽的特点
上古声纽的研究工作始于清代。首先研究上古声纽并作出重 要贡献的学者是清人钱大昕,继钱氏之后研究上古声纽的学 者有章太炎、曾运乾、黄侃等人。关于上古声纽的结论主要 介绍两种:
(1)古无轻唇音
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卷五中指出“古无轻唇音”: “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
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2.韵 韵指一个音节里的主要元音及其以后的音,
即韵母中不包括韵头的部分。韵不包括韵头, 但包含声调。
韵与韵母的异同: 韵母:包括韵头、韵腹、韵尾,不包括声调。 韵:包括韵腹、韵尾、声调,不包括韵头。
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3.《广韵》206韵
《广韵》是宋代的韵书,它直接继承了隋代
传统三十六字母大体反映了唐代末年宋代初
年的声母系统 。
声与声母的异同
从对音节结构的划分来说,声与声母是一致的。
古代没有辅音的概念,因而离析不出“零声母”的 概念。如古代有影母。 古代音韵对“声”的分析尚未精确到音素的阶段。 现代声母的音值是具体的、确定的,而古代的“声” 的音值是难以确定的。三十六字母表示的是音类而 非音素。
伏羲——庖羲
中古 中古 异文: 並母 奉母 《诗· 邶风· 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礼记· 檀弓 下》作:“凡民有丧,扶服救之。” 《家语》引作扶伏。 《左传· 昭十三年》:“奉壶饮冰,以蒲伏焉。” 《释文》: “本又作匍匐,蒲本亦作扶。” 中古 並母 “《史记· 苏秦传》:‘嫂委蛇蒲服。’《范睢传》: ‘膝行蒲服。’《淮阴侯传》:‘俯出裤下蒲伏。’《汉 书· 霍光传》:‘中孺扶服叩头。’皆匍匐之异文也。” 中古奉母
谐声字: 非(非)——悲(帮)
冯(奉)——凭(憑)(並)
文(微)——闵(明) “旁”从“方”得声 “匍”从“甫”得声 “枹”又作“桴”(《鞌之战》:右援枹而鼓。)
古读:
古读“负”如“背”,读“附”如“部”,
“父”古读如“爸”。
方言:
厦门话:
《释名》:负,背也。
李白《静夜思》,韵脚为“光”、“霜”、“乡”。 现代诗歌押韵。徐志摩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 风的娇羞。 京剧《贵妃醉酒》:海岛冰轮初转腾, 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 京剧《盗御马》:将酒宴摆至在聚义厅上, 我与同众贤弟叙一叙衷肠。 窦尔墩在绿林谁不尊仰? 河间府为寨主除暴安良。
全浊:(即《韵镜》的“浊”):带音的塞音、擦音、塞擦 音,如〔b〕、〔d〕、〔〕、〔v〕、〔〕等。 次浊(即《韵镜》的“清浊”):带音的鼻音、边音、半元 音,如〔m〕、〔n〕、〔〕、〔l〕、〔j〕等。
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4.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是指中古(唐宋)汉语声母系统
的36个代表字,其中30个是唐末守温和尚提 出,其余6个是宋代等韵学家所加。
古读:
直(澄)读为特(定),竹(知)读为笃(端)。 异文 :
《尚书· 禹贡》:“大野既猪(知)。” 《史记》作“既 都(端)。”
注音 : 《说文》:“冲(澄)读若动(定)。” 谐声字 : 竹(知)——笃(端) 登(端)——澄(澄)
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二)韵
1.古代诗歌的押韵
对转主要指阴阳对转,就是阴声韵与阳声韵之间相互转变。从 现代语音学角度分析,属于韵尾的增加或失落。如阳声韵[-m]、 [-n]、[-]失落韵尾变成阴声韵;阴声韵增加韵尾[-m]、[n]、[-] ,就变成阳声韵。
(多数学者把上古入声归并在上古阴声韵中,所以阴声韵与阳声韵、入声韵与阴声 韵之间的相互转变,即阴阳入的转变,也泛称阴阳对转。)
鼻韵母16个,由元音和鼻辅音n或ng复合而成。ɑn、en、 ɑng 、eng、ong 、iɑn、in、iɑng、ing、iong 、uɑn、 uen、uɑng、ueng、üɑn 、ün
一、现代汉语音节结构
3.声调
声调是音节的音高变化。
普通话的声调有辨义的功能,包括四类:阴平、阳平、 上声、去声。
1.字母和声纽 至唐代末年,人们才参照梵文的体文给汉语创制表示声母的 字母。
梵文的字母叫悉昙(siddham),形体近似藏文。悉昙字母分为两种:
一种叫体文(vyanjanam),即辅音;一种叫摩多(mata),即元音。
梵文有十四摩多、三十二体文。这两种字母基本上相当于汉语的韵母和 声母。
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1.声母
指音节开头的辅音。 如“果”(ɡuǒ)的声母是“ɡ”。如果一个音节开头不 是辅音,而是以元音开头,则声母为零,如“园” (yuán)。零声母可用 Ø 表示。声母除零声母外,都由辅 音充当。其中辅音nɡ只能作韵尾,不作声母;辅音n既可作 声母,也可作韵尾。所以,辅音的范围大于声母。 普通话声母:21+1个(辅音音位21个,22个辅音音位中 ng不能作声母,零音位1个)
(2)旁转
旁转指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内部的彼此转化。即一个阴声 韵变成另一个阴声韵、一个阳声韵变成另一个阳声韵、一个入 声韵变成另一个入声韵的情况。 旁转的语音条件是:主要元音相近,韵尾相同。
第二讲 语言学基础知识 介绍之二——音韵学知识
主讲教师:邢永革
一、现代汉语音节结构
(一)音节、音素
音节是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也是听觉上自然感到 的最小语音片段。
普通话 pǔ tōn不能再分析的最小的语 音单位,它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
“美”(měi)这个音节是由“m”、“e”和“i”三个 音素构成;“光”(ɡuānɡ)这个音节是由“ɡ”、“u”、 “ɑ”、“nɡ”四个音素构成。
阴平念高平调(调值55)。如:飞 妈 书 家
阳平念高升调(调值35)。如:池 河 神 床
上声念低降升曲折调(调值214)。如:马 可 果 表 去声念高降调(调值51)。如:电 亚 进 贡 五度标记法:(赵元任发明)
第一讲 语言学基础知识介绍
二、传统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一)声
方[pa]
纺[p‘a]
妇[pu]
问[m]
俄裔美国语言学家雅格布森说:“任何一个
国家的儿童学语言,先学会唇音。”
英语的fish来自拉丁语piscis
(2)古无舌上音
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卷五中指出古人“舌音
类隔之说不可信”,并说:“古无舌头舌上之分,
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
“古无轻唇音”是指中古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这组 声母在上古不存在,中古读“非敷奉微” 的字在上古其声 母分别为重唇音“帮滂並明”。
弗(中古非母)——上古读如不(帮母)
(费:bi——fei;)
副(中古敷母)——上古读如劈(滂母)
伏(中古奉母)——上古读如庖(並母)
文(中古微母)——上古读如门(明母)
带颤动的叫浊音,如唇音並〔b〕、明〔m〕。
从《韵镜》开始,人们对“清浊”的区分更趋细密,有了清、 次清、浊、清浊(又叫次浊)的分类,用现代语音理论分析 这个分类,其具体所指是:
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全清(即《韵镜》的“清”):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擦 音和塞擦音,如〔p〕b、〔t〕d、〔s〕s、〔ts〕z、〔t〕 j。 次清: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如〔p‘〕p、〔t‘〕t、 〔ts‘〕c、〔t‘〕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