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美国俚语的民族性

合集下载

当代美国俚语浅析

当代美国俚语浅析

性强,变化较快的特点,但作为整体的俚语不仅具有强
大的生命力,而日.具有生动形象,表达直露,感透力强 的特点。这些都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了解整个时代英晤
在某些场合中人们需要用含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以便避免普通词汇使用得过于直露,而委婉的俚语词的
的发展,理解美围变化的实质,了解美国乃至其他英语
国家的社会和文化。
俚语不仅能反映出创造者和使用者的个件和内心世
界,而且能折射出社会和文化现象,能反映人们的价值 观念,道德规范,思维方式,美同人具有较强的个性, 小怕犯错误,勇于探索,允满好奇心,追求和偏爱新奇 的东西,因此他们力图寻找新颖有力,绚丽多彩,寓有
三、俚语的语意功能
(下转152页) 2009年03期151
使用恰好能处理这一关系,美语中关于怀孕的俚语就有
不少,如:to
be in the
family way,to be in An
interesting/certain condition,to be expecting.
等等,另如对身体胖者,英语町用portliness。
(二)比喻
在口语或文学作品中适当使用一些有比喻意义的
科技信息
当代美国俚语浅析
周峰 (洛阳理1=学院外语系471000) [摘要】俚语是语言的一种变体.’文章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来论述了美同俚语和其反映的美国文化,同时也论述了美利坚民族性格特征及美国主流文化之 问的关系.研究美国俚语,可以加深我们对美国文化以及两方文化的理解.极富文化涵义的词if=,文章通过探讨美国俚语产生的社会文化条件、构成形 式以及语意功能j个方面来进一步分析美陶俚语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美国俚语;民族性格;文化特征
俚语词能丰富语言,活跃气氛,避免冈为使用普通词

英语俚语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英美文学论文

英语俚语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英美文学论文

英语俚语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英美文学论文摘要: 众所周知, 劳动在创造人类的同时, 也创造了语言。

俚语( slang) 作为语言的一个特殊分支已成为一门另类的学科, 在日益发展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因而, 从俚语的变化来研究当今社会文化生活也成为语言学中一项必不可少的任务。

针对各国俚语的形成、发展及各国俚语之间的差异来分析各国俚语的特点和对现代人观念及社会生活的影响。

最终得出结论: 俚语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促进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通。

关键词: 俚语; 文化; 发展; 观念; 社会生活一、俚语的形成及发展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使用最多的也最流行的语言就数俚语了。

在当今浩如烟海、洋洋数万字的英语辞海中, 俚语( slang) 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关于俚语的定义, 不同的作者和书籍有着不同的见解。

最初, 俚语被认为是在严肃语言和严肃作品中不被接受, 被人们看作是非常随意、非正式的语言, 有时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它如同一些流行歌曲一样, 走俏很快, 消失也很快, 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方言性。

追溯俚语的书面定义, 在1965年北京时代出版社出版的《英华大辞典》中这样写道: slang,n. 俚语, 卑俗话, (盗贼等的) 切口, 隐语, 行道话, 术语, 专门语等。

E. g. : art slang. 艺术上的通用语, doctorps slang医生的术语, schoolboy slang学生话[ 1 ] 。

在1996年出版的《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中写道: “Commonly used in talk among friends or colleagues, but not suitable for good writing or formal occasions, esp. The kind used by typ ical of only one class of persons. ”即一般用于朋友或同事之间的谈话但不适于好的写作或正式场合的字词, 并特指某一阶层人士的习惯用语。

俚语特征

俚语特征

透析美国俚语特征关键词:透析;美国俚语:特征俚语是相当特殊的言语形式,它既有别于语法不规范的用语,又不同于乡下土语,更称不上亵渎的言语f蔡昌卓2002:246)。

美国俚语作为一种非规范语言,作为美国英语文化土壤下的一种特殊变异形式,在美国英语中具有独特的特征。

目前国内学者从变异理论上对美国俚语的关注很少,因此本文拟通过变异现象的分析来考察语言变异同社会因素之间的共变关系一、透析美国俚语发展原因(一)亚文化群体的存在弗莱克斯纳认为俚语是源于各种亚文化群的专用语。

美国俚语的创造者来源于社会各阶层,尤其是边缘亚文化群体.由于他们在社会上特殊的身份和地位.使他们不愿让外界的人听懂他们内部成员的话,因此,他们的方言、行语、黑话便逐步局限于某特定集团或某特定领域中的语言表达方式.因而美国社会的亚文化为美国俚语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贩毒者之间的一套专用俚语,如junk指毒品;mule指贩毒者;snow 指可卡因(cocaine);weed tea,pot指大麻(marijuana);black stuff,mud指鸦片(opium);iunkie,hophead,cokie,snowbird指吸毒者;smack,horse,schmeck 指海洛因(heroin)。

(二)亚文化群与主流群的文化融合由于暗喻、行话、黑话在亚文化群成员间的高频使用,加剧了群体内俚语向外蔓延的趋势,导致了亚文化群体内的俚语脱离亚文化群体或狭隘的地区范围而逐渐进入主流群的视域,并经过广泛传播而成为一种大众文化,如俚语“much—racker”指专门刺探个人隐私和政界丑闻之士,尤指破坏他人名誉者。

该词项因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频繁出现,已进入口语体的范畴。

曾被定义为“难登大雅之堂”的美国俚语已频频出现在正规出版物中,甚至在美国总统的正式演说中也可略见一斑。

因此可以说,美国俚语已融人了主流文化的“血液”中。

(三)美国及其民族的文化多元性美国是一个由多民族移民混合而成的“大熔炉”.各民族的移民都保持着文化上的独立性.并且彼此之间相互借鉴、相互渗透,因而文化具有多元性。

现代美国俚语的产生、特征及其社会功能

现代美国俚语的产生、特征及其社会功能

现代美国俚语的产生、特征及其社会功能作者:高菁阳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8年第1期【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美国社会、文化、语言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曾经难登大雅之堂被视为粗鄙语言的美国俚语已经渗入到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美国俚语产生的社会文化条件出发点,对其特征及社会功能进行探究。

【关键词】美国俚语;特征;社会功能一、美国俚语的产生1.亚文化群体的存在弗莱克斯纳认为俚语是源于各种亚文化群的专用语(陈一龙2009),早期诞生于社会下层人民的吸毒者、流浪者、黑人等使用的暗语或行话。

到了1750年,俚语常被定义为“街头语言”,即社会下层分子常用的限制性语言,特别是黑社会的黑话或隐语也是人们收集和研究最多的(吴叔尉2006)。

因此很多人认为这种语言难登大雅之堂。

2.主流文化的传播随着俚语在亚文化群体之间的使用频率的增加,逐渐突破亚文化群体圈子,从而融入主流文化群体。

在日常生活中,俚语不仅频繁出现在报刊、电视等正式传媒中,甚至出现在美国总统的正式演讲中,美国俚语已经正式融入了美国文化的“血液”中。

3.美国民族及其文化的多样化美国自由宽容的文化氛围为俚语的发展提供了沃土,为俚语的传播提供了养分。

再加之美国不断涌入的移民带来各自的语言与美语相结合,不断创造出新词汇。

文化多元化则成为推动俚语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4.新事物、新概念的不断产生美国语言学家Bride曾经指出,当一种社会生活悄悄或突然发生变化时,语言将随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而变化(陈一龙2009)。

富有创造力的美国人在社会快速发展、新鲜事物大量涌现的今天创造了许多俚语。

“极客”一词,来自于美国俚语“geek”的音译,一般理解为性格古怪的人。

但数学“极客”是指非数学专业但又对数学有狂热的兴趣并投入大量时间钻研的人。

在PC革命初期的“极客”是对电脑黑客的贬称,他们具有极高的技术能力,对计算机与网络的痴迷到不正常的状态。

浅议美国俚语的产生、发展及其特征

浅议美国俚语的产生、发展及其特征

浅议美国俚语的产生、发展及其特征作者:赵洋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年第9期东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赵洋【摘要】20世纪以前,俚语被认为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低级粗俗的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被人们逐渐以更宽容的态度对待,甚至成为时髦日常用语。

本文就美国俚语的产生、发展及其特征进行简要的分析,以帮助英语学习者掌握更加地道的美式英语,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俚语;产生与发展;亚文化;特征;修辞格很多英语学习者学习了多年的英语,但在进行日常口语交流、观看英文原声电影或者阅读英文原版书籍时,时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导致理解障碍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之一便是俚语。

一、定义人们对俚语持有不同的态度,有些人认为俚语生动活泼,有些人认为俚语低级粗俗。

然而每种语言都有独特的俚语,俚语也被广泛地应用在社会各个阶层,既然是语言必不可少的一种形式,就值得人们对其进行科学客观的研究。

根据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俚语是“veryinformallanguagethatincludesnewandso metimesnotpolitewordsandmeanings,isoftenu sedamongparticulargroupsofpeople,andisusu.notusedinseriousspeechorwriting.(包含新颖并且有时无礼的词语和含义的极不正式的语言,通常为某些特定团体所使用,而且一般不用于严肃的演讲和写作中)”由此,可以看出俚语是一种通常被一些特定群体在非正式场合使用的非正式语言形式,它并非都是粗鲁的语言也包含很多的新颖的词汇,如果不懂俚语,英语学习者在接受用英语传达的信息时都可能会产生问题,并且无论其口语表达得多么流利顺畅都会显得不够地道。

当然俚语中确实存在一些不雅的词汇,在了解之后可以避免随意使用。

二、产生与发展俚语伴随语言的产生而出现、发展,并且存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产生和发展与社会文化密不可分。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美国现代俚语特征新探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美国现代俚语特征新探

○引进与诠释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美国现代俚语特征新探*成汹涌(河南工业大学,郑州450001)提要:俚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特殊作用,尤其在美国,俚语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炙手可热的交际工具。

但是,许多人对俚语存在偏见,认为俚语是一种粗俗的语言变体,不宜登大雅之堂。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任何语言形式均是平等的,没有等级之别。

所以,只要是语言,就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切不可盲目排斥或否定。

本文以美国俚语形成的“共聚量”、“自我”解脱及弥补规范语言空缺等功能分析入手,对美国俚语这一特殊语体的修辞、语言、语用和社会心理等特征分别作具体的论述和解读,并最终得出结论:美国俚语的作用不仅不会减弱,反而会加强,继续发挥其在现代社会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美国英语进一步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美国俚语;特点;共聚量;自我中图分类号:H3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100(2015)03-0066-4DOI 编码:10.16263/j.cnki.23-1071/h.2015.03.013A Novel Probe in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American Slang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inguistic FunctionsCheng Xiong-yong(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450001,China )As one of the unique forms of language ,slang is playing its indispensable role in American people ’s everyday communica-tion.Nevertheless ,slang is always perceived as an undesirable and vulgar speech variety due to its informal nature.From socio-linguistic perspective ,all languages are equal in nature.In order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slang ,this paper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rhetorical ,linguistic ,pragmatic and psychosocial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slang in terms of the functions of “solidarity ”,“self-ego ”relief and the fill-in of the gap of the regular language.Based on the analysis ,the paper attempts to draw a conclusion :the functions of American slang do not diminish but rather become reinforced ,which would contribute greatly to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English.Key words :American slang ;characteristic ;solidarity ;self-ego1引言美国俚语原本是美国人在茶余饭后用来减轻、释放工作压力的调侃语,但如今它已经进入正式传媒工具中,无论是电视、电影还是报刊杂志都在大量地使用或转载俚语,人们随处可以听见美国人用五花八门的俚语进行别有一番风趣的交流和调侃。

现代美国俚语探析

现代美国俚语探析

*收稿日期:200727作者简介:赵靖岩(1969100第20卷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词语任意搭配,组成新的俚语短词语,使俚语的意义与原字面词义没有任何联系。

这种词义连接的随意性也反映出美国人的个性——不拘常规,敢于求新求异。

如“full of hot air”(一派胡言)。

美国俚语的另一语义特征是言简意赅,形象生动,一看(听)即明。

表示某人大脑愚笨的俚语有“cab-bage head”,“flat head”,“meat head,”“fathead”等;消防队员是“smoke-eater”,既形象,又别致;心情郁闷者则是一只“sad apple”;贪杯者在喝醉后一定觉得“comfortable”,“happy”或者“feel good”,或者变得“bent”或“loaded”,这种人当然是“bottle baby”或者“in one's cups”;有人认为婚姻是枷锁,婚后失去了许多自由,因而有被“locked”之感;受绞刑而死则有一个非常轻松幽默的俚语“dance on air”;也许有人觉得电视看得太多大脑会变迟钝,不善思考,成为“idiot”,不然电视机怎会用一贬义俚语“idiot box”来表示。

可见,现代美国俚语通俗、诙谐,富于色彩,这也是俚语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原因之一。

三、美国俚语的来源大多数美国俚语来自行话和黑话。

俚语常常被当作一种语言代码,用力强化某个集团的内部凝聚力,使该集团成员能将之作为自己所特有的手段在集团的内部传递信息,表达思想,密切个人与集体的利益。

同时,俚语在吸毒者、黑社会成员、流浪汉、黑人、青少年、大学生、军人等各亚文化成员中特别流行,这些人成为美国俚语的主要创造者和使用者。

有些被罪犯使用的俚语,即黑话或切口,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小偷们可以当着受害人的面谈论偷盗行动从何处下手,而受害人对此一无所知。

此外,美国俚语从黑人英语中也吸收了不少的词语。

从俚语中看美国文化

从俚语中看美国文化

从俚语中看美国文化语言是文化的映射,是文化的载体。

一国文化影响着一国语言;同时语言也如镜子般反映文化。

俚语作为语言的一种变体,不仅仅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涵义。

在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也最流行的语言就数俚语了。

通过对其中俚语的分析,我们可以一窥美国文化冰山的一角。

一、美国俚语的定义、起源与形成(一)定义。

在了解美国俚语的起源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俚语的定义。

《韦伯斯特第三版新国际词典》对俚语做了如下概述:(1)俚语是吸毒者、囚犯、黑人、流浪汉等使用的语言,他们使用这种语言的原因是不希望让别人知道他们所说的内容的真实含义,现在被称为暗语;(2)僵语是高度口语化的极其不规范的语体,由新语和特定的修辞构成,具有幽默风趣、生动形象、言简意赅、色彩丰富等特点。

通过这两条详述的定义,我们不难发现,俚语的产生是基于一定的社会群体、行业领域、生活方式、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它的产生绝非历史的偶然。

(二)起源与形成。

1.美国俚语是源于各种亚文化群的专用语言。

俚语的产生与社会、历史、文化、种族等均有联系。

美国俚语是来源于各种亚文化群的专用语言,美国社会丰富的亚文化为美国俚语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它的创造者包括黑人、罪犯、士兵、水手、吸毒者、赌徒、牛仔、各层次的学生、爵士乐手、运动员、铁路及其他运输业员工、移民和少数民族等。

他们在社会上的特殊地位和身份使他们不愿意别人听懂自己说的话的含义,所以他们的方言、行话、粗俗语等逐渐形成了这种特定的非规范性语言”。

在十八九世纪开发美洲及后来西部的开发过程中,随着西部移民人口流动量不断增大,伴随产生的方言和行话由于贴近生活,比较容易传播,因此发展成为俚语。

2.美国俚语是美国时代特征的缩影据史料记载,美国俚语源于著名的“五月花号”船上。

当时来自英国不同地方的清教徒乘此船来到美洲新大陆探险,途中各个地方的方言和不同社会阶层及行业的行话、黑话汇集在一起,人们相互交流,逐渐被广为流传,形成了美国俚语的雏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卷第5期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11,No.5 2 0 0 9年10月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Oct.2 0 0 9收稿日期:2009-07-05作者简介:刘彬(1979-),男,河北抚宁人,讲师,硕士。

现代美国俚语的民族性刘 彬(渤海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摘 要:美国俚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具有独特的语言魅力和悠久的发展历史。

在发展过程中美国俚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族风格特点:幽默风趣、形象生动、与时俱进等。

对于现代美国俚语,学者的观点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现代美国俚语的出现与发展是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关键词:美国俚语;民族特征;社会功能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27X (2009)05-0060-03美国俚语是一个很复杂的语言现象。

原来是指某些特殊的阶层、行业或囚犯、黑帮使用的行话和黑话。

其中有些粗俗不堪,难登大雅之堂,有些简单明了,诙谐幽默,为大众所接受,而有些则只在一些很小的范围内流行,如在一个行业内,或某一特定地点时期等,其使用期限往往不长,容易自生自灭。

但因为现代美国俚语已频频出现在报纸和书籍中,因此有些语言学家就认为,如果一个人不能熟悉美国俚语,要想在美国社会与人顺畅地交流是不可能的,有时甚至就连读书看报都会很困难。

现代美国俚语是一种非常不规范的语言变体,要掌握它需要对其特有的民族性进行大体上的了解探究。

本文将对它的时代民族性,还有其社会功能进行粗略地研究。

一、现代美国俚语的民族特征(一)折射出叛逆的社会心理叛逆心理是美国当今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它涉及的社会群体较广,但主要产生于美国年轻人对社会的种种不满心理。

比如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的一大批年轻人产生了对社会的不满情绪,极力反对社会主流文化,他们常留长发,身着奇装异服,人们称他们为hippies (嬉皮士)。

这种现象直至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被陆续出现的新派别所取代,可见“嬉皮士”非常明晰地映射出美国人的叛逆心理。

当然hippies 作为美国俚语大家族中的一位成员至今仍在适当的场合出现,用来描述那些反对传统权威,与社会主流文化格格不入的人们。

在生活中,美国人讲究个性的突出与张扬,不愿服从于社会的传统与禁忌,换言之,越禁忌的东西就越会引起美国人的兴趣热情去突破,揭露和超越。

而美国俚语在某种程度上恰恰迎合了这种社会心理,也就是英语正式语言中禁忌的词语在美国俚语中恰好有比较多样化的表达。

比如在宗教和宗教信仰这个非常重要的禁忌语存在的领域中,有些词语只有在严肃的讲话中才能使用,否则将会受到人们的责备。

这些禁忌语包括God(上帝),heaven(天堂),hell(地狱),Jesus(耶稣)等。

但它们恰好出现在了一些俚语表达中,而且被人们普遍接受,并广为流传下来。

比如:for God ’s sake(看在上帝的面上),Good heaven !(天哪!),What the hell ?(到底是什么?),Jesus !(与Good heaven 同为感叹语)。

从心理角度来看,美国人使用的俚语就是为了冲破禁忌,发泄情绪,张扬个性。

(二)凸显追求进步时尚的趋势在美国文化里,追求进步,追逐时尚是非常醒目的一面镜子。

美国人关于进步的价值观主要包括对物质财富的创造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对新生事物的认识、理解与追求、以及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精神。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种价值观是以足够的物质财富积累为基础的,但却以反对常规的叛逆行为和对新奇事物的追逐为主要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总第61期) 刘彬:论现代美国俚语的民族性 61这种对进步的价值观的内涵其实与美国人追求时尚的社会心理是完全吻合的。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俚语作为英语语言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自然而然也要追寻着时代、社会进步发展的步伐,不断地在全新形式中彰显自己的民族特色。

比如美语中表达的“性感”对应词可以轻易地在字典中找到,sexy便是其中一个。

可是美国俚语中却另有表达,foxy曾经频频出现。

但随着语言的发展革新,foxy似乎逐渐地呈现着退出历史舞台之势,取而代之的是英文最简单的形容词之一——hot(原意为炎热)。

当然这种词汇变化不是偶然的,在某种程度上符合美国人的审美价值观,火热热辣应该视为某人性感外表的一种表现形式。

美国俚语的更新不仅以单个词语的形式实现,而且还可以出现在合成拼缀词当中,比如前文提及的情景喜剧(sitcom),再如soulboy或soulgirl(缘自soulmate,意为与某人情投意合,心灵相通的伴侣,词语变化后语意不变),DIY(Do it yourself,意为自己动手,不依赖他人的自主生活方式),形象地勾画出美国人时刻不忘将社会文化现象融入自己的语言中的一种心理态势。

美国俚语不会一成不变地沿用下去,它的使用期限主要取决于新事物的出现时间与它能否长期为人们所接受。

于是有些俚语因为不适应新时代的需求而逐渐被人们淡忘,比如nutty(古怪、发狂的)逐渐地被人们弃用,而guy(小伙、伙计)一直被使用,而且最近还流行表达为dude、fellas,人们更为熟悉的fan(爱好者、着迷的人)不仅在英语国家盛行,它的中文音译词“粉丝”也侵入到了汉语体系中,并成为其中一员,使用率甚至高于“拜拜”(bye-bye)、“哈罗”(hello)等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外来语。

(三)再现美国式喜剧风格美国人的幽默开朗性格世界闻名。

美国国民的这种性格也往往体现在语言表达当中,生动活泼,不拘一格,更重要的是诙谐幽默,当然这正是喜剧精神的主旨。

可以说美国俚语已经贴上了美国式轻松诙谐的标签,如同美国式喜剧表演在语言中的再现。

这种喜剧式风格的俚语主要表现为:1. 借助语音的瑯瑯上口。

美国俚语中有很多是借助语音的谐音、压韵来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谐音会使某些俚语瑯瑯上口,比如helter-skelter(慌慌张张),tweedledum and tweedledee(半斤八两),tit for tat(针锋相对),shilly-shally(犹犹豫豫),hum and haw(表示犹豫或支支吾吾),higgledy-piggledy(乱七八糟),walkie-talkie(步话机)等等。

当然压韵,亦为尾韵也能达到同样的奇效,此类例子也不胜枚举,这里谨以最能体现美国文化特征的代表词汇——“大杂烩”为例,它在英文中可有诸多对应词,但其对应的俚语表达无疑更加生动形象,主要包括:hodgepodge、mishmash、mingle-mangle、ragbag、omnium-gatherum等等,从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美国俚语中语音的独特魅力。

2. 借助词汇的言简生动。

现代美国俚语词汇上的幽默主要通过缩略词、截短、重复等方法来体现的。

英语缩略词主要有两种,一种称为abbreviation,需要每个字母接连读出,不能作为一个整个词说出来,包括我们最为熟悉的WC(water closet,原意为水箱,后泛指厕所),VD(venereal disease,性病),BC(birth control,意为节育、计划生育,此词恰与表达“公元前”的BC同形,谐音效果跃然纸上);另一种称为acronym,无需读出每个字母,只要把字母组合读成单个词即可,比如原意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NATO(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现已将词义演变成“光说不做”(No Action Talk Only),着实在词义的转移变化中实现了幽默娱乐大众的目的。

截短与重复亦是俚语表达幽默的主要方法。

如big C是cocaine(可卡因)的截短,我们都知道此物质是香烟所含的最有害成分,而big C恰恰又是cancer(癌症)的缩写与委婉语。

香烟,也就是摄入其中的可卡因与患上癌症之间有着本质的密切关联,故big C一语双关,极大地幽默并讽刺了那些视烟如命的重烟民,起到特有的警示作用。

而词汇的重复同样会使俚语的表达即简洁又生动,从而有效地突出了表达者的意图。

大家最为熟知的此类典范就是so-so(意为一般、极普通),虽然形式简单,但已沿用至今,并有久用不衰之势。

有“笨蛋”之义的英文词语举不胜举,但俚语词dum-dum无疑是最生动、形象的一个。

而blah-blah(意为夸夸其谈)更是把说话者说大话时的夸张场面形象地表达了出来。

3. 借助修辞传情达义。

美国俚语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委婉、夸张等。

比喻使用得相对较多,比如fat cat(表意为肥猫,实为大款、大亨),dog ear(表意为狗耳朵,实为书、本等的折角),hot potato(表意为热得烫手的山芋,实为棘手的事情)等等。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但较之常规语言表达方式都显得更加形象生动,妙趣横生。

委婉语蕴含了浓厚的文化信息,是人类语言的一个普遍现象,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它在美国俚语中使用得同样广泛。

前文曾提及的VD(性病)、BC(节育)、big C (可62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1卷第5期卡因、癌症)等都是此种修辞手段运用的典范。

而夸张虽然使用率偏低,但在适当的场合合理使用仍能突出语言表达效果。

如下面一例就说明了问题:To get a decent apartment these days in NewYork, you have to pay an arm and a leg.(今天,要住栋纽约高级公寓,必须付出极高价钱)。

昂贵的房租竟然涨到了要付出“an arm and a leg”的地步,此处用语新颖有趣,语义深刻,不乏力度,又包含讽刺意味。

二、现代美国俚语的社会功能(一)体现身份与社会地位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就狭义的范围来说,俚语的使用局限在某种社会团体内部,也就是说,通过人们所使用的俚语,我们甚至能判断出他们的身份特征和社会地位。

Give’em hell源自政治领域,是政府官员、政治家们的常用词。

因为广为接受,现今已沿用至日常生活中,意为“给某人点厉害”;blitz源自军事用语,是军官与士兵们的常用语,原意为“闪电战”,现今可用作名词和动词,意为“突击或集中式地发动、运作、完成某事”;而校园中老师和学生的身份亦可通过某些俚语常用词作出判断,比如bomb an exam(考试考砸了),polish an apple(给老师拍马屁)等等。

(二)联系社会成员从社会语言的角度看,俚语只属于某个时期,某个特定背景条件下,某些社会群体成员的专用语,也正是这种专用语将社会成员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