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中饮食文化论文

合集下载

中国饮食文化选修课期末论文(5篇)

中国饮食文化选修课期末论文(5篇)

中国饮食文化选修课期末论文(5篇)第一篇:中国饮食文化选修课期末论文有一种说法:世界上最幸福的男人,就是拿美国的工资,娶日本的太太,吃中国的菜,住英国的房……可以说中国的饮食,在世界是享有盛誉的,也可以说中国的饮食是“食”遍天下通过《中国饮食文化概论》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饮食的起源与发展,中国饮食科学与人物,中国饮食民俗与礼仪,中国肴馔文化,中国筵宴文化,中国茶文化和酒文化。

以足民食, 以食为天”。

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 是从使用火时开始的。

火的使用促使人们脱离了“生吞活剥”、“ 茹毛饮血” 的阶段, 一方面为人类烹调技术多样化创造了可能, 另一方面使人类产生了釜甄等烹饪工具, 从而饮食文化也就初现皖端。

据考古发掘, 中国早在“ 山顶洞人” 时就已能人工取火, 说明中国饮食文化的发端较早。

其发展大致分为原始社会、先秦、秦唐、宋元明清等四个阶段。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从区域文化差异和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可分为,东北.华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西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西南及中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各民族的饮食有所差异,东北.华北地区少数民族主要有满族,蒙古族和朝鲜,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主要有回族和维吾尔族,西南及中南地区少数民族主要有藏族,苗族,黎族,壮族,土家族和傣族。

例如:满族人,喜欢吃甜食,爱吃蜂蜜,以杂粮为主爱吃猪肉。

著名的有慈禧小窝头,努尔哈赤黄金肉,乾隆豆腐菠菜…‥蒙古族人喜欢吃奶制食品、牛肉、羊肉串、手扒羊肉,喝奶茶,饮奶酒…… 回族人以米面为日常主食,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吃骆驼肉,但是禁食主马,骡,狗和一切自死的动物,一切飞禽走兽。

回族人喜欢饮茶和喜欢以茶待客。

维吾尔族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

常吃的有囊,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藏族人一般一糍粑为主食饮用酥油茶及青稞酒。

探秘爱吃风干牛羊肉,手抓羊肉和烤羊肉。

苗族人喜欢吃糯米做的糯米粑粑和狗肉,酸菜,酸鱼,鸡西饭,狗稀饭………中国的传统节食俗有春节食俗,元宵节食俗,中和节食俗,清明节食俗,端午节食俗,重阳节食俗,腊八食俗,冬至食俗,祭灶食俗。

汉语与饮食文化

汉语与饮食文化

汉语与饮食文化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中国的饮食文化也是举世闻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支柱之一。

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汉语与饮食文化紧密相连,相互交融。

本文将探讨汉语与饮食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汉语中与饮食相关的一些有趣的语言现象。

在中国,饮食一直被视为重要的社交活动,人们经常通过聚餐来加深感情,表达友好。

因此,在汉语中,不少词语和成语与饮食有着密切的联系。

比如,“有的放矢”这个成语,原意是指射箭时准确地瞄准目标,引申为做事情有的有准备、有目的。

这个成语的典故来自古代射箭比赛,为了保证射箭的准确性,射手需要在箭身上刻上箭的去处,这个箭的去处就叫“矢”。

而在古代的饮食文化中,有的放矢也是一种饭后的精致吃法,意味着将食物摆放得规整有序,既注重口感,也注重色香味。

这样的用法在汉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摆盘”、“擺盤”。

作为一门古老的文化的承载者,汉语中的很多成语和词语都透露出深厚的饮食文化内涵。

同时,在汉语的日常用语中,也有不少与饮食相关的词汇。

比如,“吃土”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人过穷过苦,生活水平很低。

而“吃土”其实也和古代的一种美食有很深的联系。

在古代,穷困山区的百姓没有肉食,他们只能靠吃土来填饱肚子。

尽管这些食物看似简单普通,但却是中国传统的美食之一,通过对土壤的研究和处理,制成鲜美可口的小吃。

因此,“吃土”这个词在汉语中也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此外,在中国的餐桌文化中,食物的名称也经常成为交谈的话题。

比如,“龙虾”这个食材,在不同的地区可能有不同的称呼。

在北方人看来,龙虾是一种珍贵的食材,通常在重要的节日或者宴席上才会享用。

而在南方,龙虾则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种普通的海鲜,经常出现在家常菜里。

这种地域性的称呼差异,不仅反映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也反映了人们对食物的不同认知和喜好。

在日常交流中,人们常常通过食物的名称来交流感受,分享饮食文化带来的乐趣。

总的来说,汉语与饮食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映衬。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中国饮食文化论文中国饮食文化论文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很早我们就知道了这句话。

人虽然作为高级动物,但仍需要与普通动物一样:“吃”。

所以,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从古至今,长盛不衰。

饮食行业也成为三百六十行常展长新的行当,而饮食业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说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

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

所以也就使得中国传统的饮食美食都“食出有门”如中华饮食文化理论奠基人??孔子的《论语》中就有关于饮食“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的论述。

直至两千年后的今日,仍具有极高的理论指导性。

中华茶道始主??陆羽认为茶道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几乎与酒等量齐观,他曾遍访名茶产区荐评品第,又精研泉水,次第品级。

中华食文化之圣??袁枚其《随园食单》经历五十年才写成,成为中华饮食史上光前裕后之作,也有中华饮食文化“食经”的美誉。

还有以味道治国的大臣??伊尹将饮食的“色、香、味、形”与治国相融合,所以就有了“治国若烹小鲜”之说。

由此,这就形成了我们传统的饮食有“四重”的特点: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过没有?”足见饮食文化的地位。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

3、重味:中华饮食最注意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

各种味道差异构成各种菜系的基础。

4、重理: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正是由于中华饮食讲究料、作、食等等的精细,内容丰富且博大精深,民族特色鲜明,既兼容又特别,从古到今,历代相传又推陈出新。

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

中国人大而全的一贯作风,吃饭时自然是七大盘、八大碗,一是显示了富足,二是摆足了排场;近而各地比吃、全国争雄,最终形成了八大菜系,也就是吃方面八个不同的“高手”;说得虽有些低俗,但还是很能传情达意的。

试析汉字里所蕴涵的饮食文化信息(一)

试析汉字里所蕴涵的饮食文化信息(一)

试析汉字里所蕴涵的饮食文化信息(一)论文关键词:汉字饮食对象食物制作力一式饮食文化论文摘要:汉字里蕴涵有饮食文化信息它包括饮食的内容与对象、食物的制作力一式和品类。

汉字中有关饮食文化的信息是我们古老民族饮食文化的系统反映它既反映出我国烹饪饮食的传统与特色又通过与其相关的各种行为反映出人们在享用食物的过程中的各种形态、心理与礼仪。

汉字是研究我国历史和文化的沃野是丰富的矿藏这就是研究汉字形体的意义所在。

古人说食色性也。

也就是说人之于饮食与美色是其本性所需要是其天生所必须。

而在这先天生就的两种物事中“食”又是放在第一位的是人获取能量的主要途径是人维持其生存的物质必需品的主要来源。

囚而古人从果腹之初就一分注意对可以食用的物类、制作的力一法、制成的品种和食用的力一式力一法与礼仪等进行研究或总结从而积累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这些饮食文化信息在与人类文明几乎同时产生的语言里就有留存而作为记录语言的文字除其读音与意义里有保存之外在其形体之中还有着语言音义里所寻觅小到的珍贵信息。

饮食文化应当包括两类一是“饮”即茶、酒之类二是“食”即食物的摄取其对象应为饭食肉菜之属。

《诗经·小雅·绵蛮》“饮之食之教之诲之。

”郑玄笺“渴则与之饮饥则与之食。

”应当说这是一种大类的划分。

小过在古代越古越如此“食”‘饮”是可以与相包含与代替的。

古有膳夫之职据文献记载其小但管吃也管喝。

但是我们此处所论之“饮”‘食”则于此小采而仅就摄取食物这狭窄区域内淡“饮”论“食”。

“饮”就是汤类、粥类的食物“食”就是饭类主食、菜肉类副食的食物。

而对于其上一层次的所谓“饮”的内容我们仅取“酒”文化之一种专题论述之。

“饮”“食”的构形贮存着熟食与造酒的信息“饮”字最初的形体像一个人俯首吐舌依傍在酒坛子边喝酒显然是专为饮酒而造的。

“食”的产生则表明人类饮食进入熟食阶段。

“食”字的甲骨文形体下而是“篡”的象形字上而像一个盖子。

“篡”是古人盛黍.程.稻、粱等主食的器具圆形上而有盖子来保温。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摘要:记录古代饮食器具的汉字,在几千年的发展演进中,记载和传承这中国的饮食理念和饮食文化,研究这些汉字,可以看到古代饮食制作的方法和食器的形与意,体味饮食文化的深远隽永。

关键字:汉字;饮食;食器;文化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不吃不喝人类将无法生存下去。

《汉书·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然而饮食又是人与禽兽所共有的习性。

人类的饮食不同于禽兽,在于它有社会属性,具有文化内涵。

这个社会属性和文化内涵性唯一标志就是人类主动对饮物进行加工烹饪。

所以,对食物是否进行烹饪加工是人类与禽兽在饮食上区别点,所以烹饪的出现,标示了饮食文化的产生。

恩格斯曾说,用火对食物加工是“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与动物分开”。

远在2000多年前,《周礼·含文嘉》中就记载了人类烹饪方法:“燧人氏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

”《古史考》曰:“燧人氏钻火,始裹肉而燔之,曰炮”。

燔即是烤。

燔是我国烹饪的起源的先导。

记录下了饮食文化最早的对食物加工的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丰富,人类对物质饮食的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烹饪的技术逐渐多样化了。

《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后圣有作,然后脩火之利……以炮、以燔、以烹、以炙、以为醴酪。

”这里说的炮、燔、烹、炙等都是烹饪的技艺。

而随着烹饪方式的变化,也相继产生了各种形态各异功能不同的有关饮食的器具。

下面,通过对古代饮食器具的简要分析来了解古代的饮食文化。

一、炊具。

《说文》中对炊字的解释是这样的:炊,爨也。

从火,吹省聲。

昌垂切。

欠,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吹”的省略,表示吐气。

它的本义是撮口吹气,鼓风烧火,烹煮饭菜。

早在新时期时代,古代先民就已会用土垒砌形成最简易的灶。

灶,在金文里的字形是由上面的洞穴加上下面像多足的蟋蟀组成的,造字本义是有开口、有烟洞、可以架锅烧煮的台子。

因为一日三餐烧火煮饭,台子内部保持一定的温度,秋冬季节的蟋蟀等昆虫喜欢寄居其中。

中国饮食文化的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的论文

中国饮⾷⽂化的论⽂中国饮⾷⽂化的论⽂(通⽤6篇) 在⽇复⼀⽇的学习、⼯作⽣活中,⼤家都跟论⽂打过交道吧,论⽂是指进⾏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章。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篇优秀的论⽂呢?以下是⼩编整理的中国饮⾷⽂化的论⽂(通⽤6篇),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中国饮⾷⽂化的论⽂篇1 摘要: 元明清时期中外饮⾷⽂化交流不断加剧,形成特⾊饮⾷⽂化交流形式。

对古代中外饮⾷⽂化交流溯源进⾏了梳理,探索了元明清时期中外饮⾷⽂化交流特⾊,并提出元明清时期中外饮⾷⽂化交流的现代价值,即丰富了中外双⽅的饮⾷种类,形成了饮⾷⽂化交流特⾊,调整双⽅的饮⾷结构,建⽴了更加科学的饮⾷营养标准,推动了两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元明清时期;中外饮⾷⽂化;交流特⾊ 对于中国⼈饮⾷来讲,“吃”并不是仅仅局限于⼀⽇三餐填饱肚⼦,⽽是代表着对某种美好期许的感情寄托,蕴含着中国⼈长久以来对待⾷物的观念和态度。

例如,孩⼦出⽣以后,亲朋好友通过吃红⾊的鸡蛋来表达祝福和喜庆,满⽉的时候要喝满⽉酒,孩⼦过⽣⽇的时候都要吃⼀碗“长寿⾯”……由此可见,中国⼈的⼀⽣与饮⾷有着不解之缘,与其说是满⾜中国⼈⽣理的⼀种基本需求,不如说实际上,中国饮⾷仅仅是借“吃”这⼀简单的外在形式,来表达中国⼈所具有的丰富感情,这即是中国所具有的特⾊饮⾷⽂化。

对中外饮⾷⽂化交流历史进⾏考察发展,元明清时期是中外饮⾷⽂化交流的重要标志时期,元明清时期中国饮⾷交流的种类、交流的形式、交流传播者的数量⽐以往任何⼀个朝代都更为丰富或成熟。

本⽂将以中国与东南亚的饮⾷⽂化交流为研究主体,探索元明清时期中国在与东南亚饮⾷⽂化交流中所具有的特⾊,并分析元明清时期中外饮⾷⽂化交流的现代价值,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古代时期中外饮⾷⽂化交流溯源。

作为⼀个有悠久历史的⽂明古国,中国在饮⾷上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化。

古代中国幅员辽阔,地⼤物博,物产较为丰富,这为中国古代饮⾷⽂化的对外交流提供奠定了良好的客观环境条件。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从汉字看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摘要:记录古代饮食器具的汉字,在几千年的发展演进中,记载和传承这中国的饮食理念和饮食文化,研究这些汉字,可以看到古代饮食制作的方法和食器的形与意,体味饮食文化的深远隽永。

关键字:汉字;饮食;食器;文化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不吃不喝人类将无法生存下去。

《汉书·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然而饮食又是人与禽兽所共有的习性。

人类的饮食不同于禽兽,在于它有社会属性,具有文化内涵。

这个社会属性和文化内涵性唯一标志就是人类主动对饮物进行加工烹饪。

所以,对食物是否进行烹饪加工是人类与禽兽在饮食上区别点,所以烹饪的出现,标示了饮食文化的产生。

恩格斯曾说,用火对食物加工是“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与动物分开”。

远在2000多年前,《周礼·含文嘉》中就记载了人类烹饪方法:“燧人氏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

”《古史考》曰:“燧人氏钻火,始裹肉而燔之,曰炮”。

燔即是烤。

燔是我国烹饪的起源的先导。

记录下了饮食文化最早的对食物加工的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丰富,人类对物质饮食的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烹饪的技术逐渐多样化了。

《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后圣有作,然后脩火之利……以炮、以燔、以烹、以炙、以为醴酪。

”这里说的炮、燔、烹、炙等都是烹饪的技艺。

而随着烹饪方式的变化,也相继产生了各种形态各异功能不同的有关饮食的器具。

下面,通过对古代饮食器具的简要分析来了解古代的饮食文化。

一、炊具。

《说文》中对炊字的解释是这样的:炊,爨也。

从火,吹省聲。

昌垂切。

欠,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吹”的省略,表示吐气。

它的本义是撮口吹气,鼓风烧火,烹煮饭菜。

早在新时期时代,古代先民就已会用土垒砌形成最简易的灶。

灶,在金文里的字形是由上面的洞穴加上下面像多足的蟋蟀组成的,造字本义是有开口、有烟洞、可以架锅烧煮的台子。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最新7篇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最新7篇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最新7篇前言篇一对于人们来说,饮食文化是在当地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

在一些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人们也发掘了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食物。

这些食物可以对游客起到很好地吸引作用,还可以提升游客的消费水平。

这样一来,就能更好地促进该地的经济发展,也能更好地让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得到推广。

由此可见,饮食文化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地区的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但是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是受到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影响的,接下来就着重看看地理环境因素对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有何影响。

饮食文化的形成。

篇二(一)地形因素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由于我国面积广阔且地形多样,盆地、高原、平原和丘陵、山地都具备,地形类型齐全。

在我国的东部地区主要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较为平坦,受季风性气候影响,气候较为湿润且土地肥沃,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了肥沃的`水稻土。

因此在我国东部地区,农业生产是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蔬菜品种类别齐全、数量繁多。

而且东部地区水资源丰富,湖泊面积广阔,因此淡水鱼资源丰富。

由于东部地区自然环境优越,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所以东部地区物产丰饶,人们的饮食一般以米饭为主。

在我国东部丘陵地区,由于受季风性气候的影响,在一些丘陵地区盛产茶叶。

因此就东部地区饮茶之风盛行。

长江中下游平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纬度大约为30度,我国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纬度相当,但是由于向高原海拔高,为高寒地区。

因此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农业大部分是高寒畜牧业,人们多以养殖绵羊、藏羚羊为主。

由于气候恶劣,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其他农作物生产较少。

因此在青藏高原地区,人们多以肉食为主食,且由于海拔高,天气寒冷人们大都将酥油茶作为饮料以御寒。

青藏高原为高寒地区,可种植青稞,当地人都喜欢喝用青棵酿的烈性酒。

不仅如此,由于海拔高当地的水沸点较低,因此青藏地区的居民大多喜欢把青稞磨成粉末,做成糍粑。

四川盆地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同一纬度,但是由于四川以盆地地形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汉字中的饮食文化摘要:俗语中常说“民以食为天”,可见“食”在我国古代乃至现代社会人民心目中的重要程度。

在汉字中有许多的字都与饮食相关,这些汉字为我们呈现了古老国度里的饮食文化。

本文将从汉字体现的饮食方式和饮食用具考察,探讨汉字中所提体现的饮食层面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汉字饮食文化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初的原始社会,当其他生活资料还没有形成之时,饮食就已经成为了人类生活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了。

然而,人类的饮食并不是一开始就与火有关系的,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食物都是“拿来即食”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懂得了火的使用方法,由此,人们的饮食便与火结下不解之缘,人们开始用火来烹饪各种食物,人们的饮食文化也就此产生。

汉字的出现则是在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饮食文化在汉字中也有所体现。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汉字中体现的与火息息相关的饮食文化。

一、饮食的方式现代社会的我们的饮食多种多样,于此相适应,我们现代的饮食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古代人们的由于条件的种种限制,她们的饮食方式不可能像我们今天这样这么多种多样,我们从汉字中考察发现,古代人的饮食方式可以归纳为两大方面:一是直接烧烤的方法;另一种是非直接烧烤的方法。

(一)直接烧烤直接烧烤是一种最简便,最快捷的食物加工方法。

这种烧烤方式通常是把动物的肉或者植物的果实等直接放在火上烤,烤熟后即可食用。

以下几个汉字就表现了直接烧烤法的方式:1.炙:在金文中最早出现。

《说文解字》:“炙,炮肉也。

从肉在火上。

”即直接把动物的肉放在火上烧烤。

《汉语大字典》中还有一个异体字“烊”,是用火直接烧烤羊肉的意思。

汉代刘熙《释名》中说:“炙,炙也。

炙于火上也。

”《诗经》:“有兔斯首,燔之炙之。

”毛亨传:“炕火曰炙。

”孔颖达疏:“并毛而炮之。

”陈子展《诗经直解》解释为:有兔子的头,去毛加火少了它,叉子叉着烧了它。

“这种直接烧烤的方法与当今社会烧烤羊肉串有着类似的地方。

2.熝,即将食物埋于灰中烤熟的加工法。

从子向上可以看出是直接用火烤鹿肉,由于鹿的个头比较大,因此肉难以烤熟,所以不仅要用火烤,还要埋在灰中使它熟透。

《广雅》:“熝,熅也。

”王念孙疏证:“熝,埋物灰中令熟也。

”今作“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把生的食物放在带火的灰里使其熟。

”现在在农村还在使用这种方法来煨熟土豆和地瓜等食物。

3.焦:《说文解字》:“火所伤也。

”属于会意字,是在火上烧烤鸟类的烹饪方法。

如《玉篇》中说:“焦,火烧黑也。

又炙也。

”我认为古人在烧烤时,把捉来的各种鸟都放在一起烧烤,如果捉到的尿多就多放,反之就少放,放的多的时候因为照顾不到就会烤糊。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不再用这种方法了,因此,“焦”的意义变为了“物体经火烧后变黄法脆”了。

(二)间接烧烤间接烧烤就是不直接将事物放在火上烧烤,而是用其他东西作为传热中介,用它把食物和火隔开,让食物渐渐变熟的方法。

这种方法比直接烧烤法更先进一些。

1.庶:“庶”在甲骨文中是象屋中用火烧石头之形,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中指出这就是原始人类普遍采用的一种熟食方法……总之,甲骨文“庶”字是“从火石,石亦声”的会意兼形声字,也即“煮”的本字……“庶”之本义乃以火燃石而煮,是根据古人实际生活而象意依声以造字的。

”这一类间接加工食物的方法在考古中也发现了实物证据。

根据郭沫若《中国史稿》记载,在前原始社会北京人的遗址中发现过这类烤食物的石头。

在现代社会的农村仍有先把石头烧热再烙饼的。

2.炮:《说文解字》:“炮,毛炙肉也,从炮包声。

”《广韵》:“炮,合毛炙物也,一曰裹物烧。

”以此来看,“炮”应该是形声兼会意字,就是把动物连毛一起用泥裹住放在火上烧烤,等熟了以后就把泥带毛一起拿下来。

如《诗经》:“有兔斯首,燔之炙之。

”陈子展《诗经直解》解释为:“有兔子的头,连毛包泥煨了它,去毛加火少了它。

”直到现在,有的农村还在使用这种方法。

3.熷:《说文解字》:“熷,置鱼筩中炙也。

从火曾声。

”段玉裁注:“筩,断竹也。

置鱼筒中而干炙之,事与蒸相类。

”熷为形声字,意思是把鱼放在竹筒里烤熟,这种方法是既用竹子做工具,鱼肉里又有竹子的清香味,可谓一举两得,是一种既简便有实用的间接烧烤食物的方法。

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特别是南方,一些饭馆里有的招牌菜就是用这种方法做出来的。

汉民族在逐步熟悉间接加工食物的方法以后又发明了陶制的器具,比如陶鬲,陶甑,陶缶等,用这些陶制品来蒸,煮食物的方法就和现代差不多了。

现在的瓦罐汤很受欢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随着陶制炊具的推广,人们制作食物的方法也随之变化,于是就有了煮,缹(火在缶下蒸煮食物的意思。

《玉篇》:“缹,火熟也”)等制作食物的新方法。

自陶鬲、缶、甑产生以后,放这些器物的台子也就随之出现,产生下面烧火的“灶”。

二、饮食的用具上面谈到了汉民族的祖先们在烹饪器具上不断出新,有了制作食物的陶器后,储存食物的陶制器具也就随之出现。

这些器具可以分为三大类即烹饪食物的器具,盛物的器具和饮酒的器具。

例如1.烹饪器具(1)鼎:《说文解字》中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气也。

”鼎是古代煮烹肉食及盛放煮好肉食的器具。

鼎的形状有圆的和方的两类,圆鼎比较常见比方鼎起源也要早,它的形状为三只脚,两个耳,圆腹,通常是没有盖子的。

方鼎则是四个足,两个耳,方腹。

在古代,鼎是顶级的烹饪器具,从文献上看,以往祭天用“全蒸”炙牲,就是祭牲的时候不加切割;祭祀宗庙用的是“房蒸”就是把牲畜分解成两半。

由此可见鼎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后来用鼎来表示大,如成语鼎力相助,鼎鼎大名等。

(2)鬲,主要用以煮粥的炊具。

《说文解字》中说:“鬲,鼎属……象腹交文,三足。

”鬲的形状是大口,袋型腹,三个足(也有四足的),有的是两个耳,有的有盖,足中空,与腹相通。

早期的鬲是分档式的,形状像是牛,羊的乳房相拼,后期变为了平档式的。

袋型的腹是为了能够使受火的面积更大,使得饭食熟的快些。

春秋战国时期,鬲多以偶数与鼎配合使用,起到陪鼎的作用,最常见的是用二或四与鼎构成五器配合。

(3)甗,蒸饭用的器具,由上下两个构件组成。

上边的构件像没有足的鼎,用来盛食物的,名曰甑。

下边的构件是鬲,蒸水用的。

甑和鬲用箅来通蒸气。

《说文解字》:“甗,甑也,一穿也。

”甗最早是陶制的,商代早期就有了青铜甗,但是数量有限,到商代晚期就盛行起来,汉代时,用釜和甑相配合作为蒸饭的器具,不在用鬲。

2.盛物的器具(1)簋,盛放熟稻、熟黍、等食物的器具。

《说文解字》:“簋,黍稷方器也。

从足,从皿。

”都有圆型或方形的底座是簋的形体特征。

有的有耳,有的有两耳,有的有四耳。

在商周时期,簋是重要的礼器,通常用偶数的簋与奇数的鼎配合使用。

据史料看,统治者配九鼎八簋,王公大臣七鼎六簋,大夫和士则配的更少。

(2)盨,盛放稻、梁、黍、稷的器具。

形声字,从皿,须声。

盨的基本形状为椭方体,鼓腹,圆足,左右各一耳。

有盖,盖上面有足,可以翻过来放置食物。

盨是由簋演化出来的,出现在西周中期,在西周晚期盛行,到春秋初期基本消失。

盨和簋一样,一般都是以偶数成组的。

(3)豆,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的器具。

《说文解字》:“豆,古肉食器也。

从口,象形。

”豆是古代比较常见的器具,根据原材料的不同可以分为:竹豆,瓦豆,木豆等。

商代晚期还出现了青铜豆并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豆的基本形状为高足,圆腹,腹部深浅不一,有的有盖,有的没有盖,有的还有双耳,也有不少方形豆。

豆作为礼器的一种,也常以偶数成组来使用。

古代时,因地位不同配豆数目也不同。

《礼记》记载:“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3.饮酒的器具(1)爵,古代饮酒器具。

商代早期出现,盛行于商代以及西周前期,西周中叶后就比较少见了。

爵为象形字,据《说文解字》解释,因为爵注酒的声音像是雀的叫声,所以爵形象雀。

爵的基本形状是深腹,前端有倾酒的流槽,后面有尖形的尾,旁边有把手,下面有三只尖足,早期为平底的,后来变成圆底的,流槽与杯口之间有单柱或是双柱,有的有盖或龙首。

爵的三只足比较高,下面可以添加柴火来温酒。

柱的作用是在温酒的时候可以方便握住。

(2)角,本义是兽角。

《说文解字》:“角,兽角也,象形。

”《玉篇》:“角,兽头上骨出外也。

”古人充分利用骨角天然筒形特征,角在原始社会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今天我们所知道角的最常见的用处,一是当酒杯,二是作为号角来使用。

角作为饮酒工具,最初的时候是天然的骨角,后来模仿角的形象造出来玉角、陶角、青铜角等。

角的形制与爵比较相似,有鋬,有三足,但是没有流和柱,口部前后都呈现尾形,好像兽的两个角,有的有鸟形的盖子。

《周礼》:“梓人为饮器,勺一升,觚三升。

”可见角的容量是非常大的。

(3)觚,古代饮酒器。

其基本形制是长颈、细腰、侈口,口部与底部都呈现喇叭的形状。

大多数腹部和底座上有突出的四条竖棱。

觚最突出的特征是有棱,因此后来引申指圆木削成的棱形写书材料,《急就篇》卷一:“急就奇觚与众异。

”颜师古注:“觚者,学书之牍,或以记事,削木为之,盖简之属……其形或六面、或八面,皆可书。

觚者棱也,以有棱角,故谓之觚。

”(4)觯,古代饮酒器。

《说文解字》:“觯,乡饮酒角也,从角,单声。

”觯的形制一般而言是扁型、长颈、圆形脚,深肚体,还有有盖子的,盖上面有一柱。

《礼记》:“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郑玄注:“三升曰觯。

”《说文解字》:“觯受四升”。

觯没有鋬,因为觚主要是在主宾相互酬谢的时候使用,因为是酬谢,为了表示尊敬,是双手捧觯。

三、汉字中所反映的饮食文化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的民族之一,这一特点也集中体现在汉民族的饮食文化上。

汉民族古老的饮食文化都能在汉字中找到其痕迹。

在汉字中我们可以找到我国古老饮食文化的传统特色,通过汉字还可以找到与饮食相关的人们的行事状况,进而可以探究我国人民在饮食方面的传统习惯与礼仪教养。

在饮食文化中,蕴涵着厚重的礼仪文化,如飨,《说文解字》:“乡人饮酒也”。

在甲骨文中就意象化更明显,两边各有一个相向跽跪的人,两人之间有像酒杯的图形。

字形中隐含着古代的饮食礼仪:主宾“飨食”“相向之状”。

飵,《说文解字》:“楚人相谒食麦曰飵。

从食乍声”,意思是楚地的一种用麦饭款待客人的礼仪。

在汉民族的饮食范畴中,“烹饪”这个词意义非凡,它是将食物制熟的总称。

在《诗经》和《易经》中已经出现连用。

烹本来是用水煮物的熟食方法,后来发展成了熟食的总名。

烹,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像宗庙的形状。

结合这个字我们可以看出古代烹饪的特点,还可以推测出它后来发展的渊源:食物与祭祀的关系。

古代人崇拜神灵,祭拜神灵,为了表达诚心就在祭祀的食物制作上下足功夫。

由此可见,烹饪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地位。

四、结语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渊源流长、博大精深的,其中古汉字就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精华的载体。

因此,从汉字的结构去探索中华民族的文化,不仅包括了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和社会的,而且还包括了生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