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并文献复习

合集下载

霍奇金样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3例及文献复习

霍奇金样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3例及文献复习

[ 中图分类号]R 6 2 [ 3 1.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0 4 0 (0 8 4— 12 4 0 3— 7 6 2 0 )0 0 0 —0
3 Ca esHD - i s lke Anapl t c Lar e Ce lLy phom a s a i g l m and vi w Re e o t r ur fLi e at e
Me i l nv r t,K n n u n n6 0 3 ,C i ) dc i sy u mi Y n a 5 0 hn aU ei g 1 a
[ bt c] j t e T vsgt t l i pt l cl hr t ii f D l e np t r A s at r Ob cv oi e i e h cn 0a o 舀 a ca c rts -i al i l g ei n t a e i c h 0 a e sc o H k A a cae s cllm h m ( L L . to s 3csso -ieA C ees de yH n m u o ioh m s y e p o a A C ) Meh d ae f ly HD l L L w r t i b E a d i m nhs ce i r k u d t t
W ANG h n—y n”, NI h ”, C i , Z C u a EZ i UI n2 J ) HAO h a C u n”, B AN L ”, I i
Z HANG Li ng—ln ig )
() Te1t f ltd H silfK n n dcl nvrt,K n n unn6 0 3 ; 2)K n n 1 h sAf ie opt umi Mei i sy umi Y na 50 2 i a ao g aU ei g umi g

5例ALK+间变大细胞淋巴瘤临床观察并文献复习

5例ALK+间变大细胞淋巴瘤临床观察并文献复习

5例ALK+间变大细胞淋巴瘤临床观察并文献复习摘要】目的提高对ALK+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认识,总结其临床特点、病理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报道5例ALK+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病史、免疫组化等特征,复习相关文献。

结论 ALK+间变大细胞淋巴瘤多以外周淋巴结肿大及高热等起病,有其独特的发病机制、免疫组化表型,临床误诊率高,目前尚无标准的治疗手段。

国内外报道预后有较大差异。

【关键词】ALK+间变大细胞淋巴瘤淋巴结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是一种较少见的恶性肿瘤,发病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占儿童淋巴瘤的10%-20%[1]。

Stein等于1985年首先报道,ALK阳性的ALCL 是2008年WHO分类确立的独立类型,是侵袭性较强的T细胞淋巴瘤。

我院自2004-2010年确诊的ALK+的ALCL共5例,现就其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等分析如下并以文献复习。

病例报告病例11例女性,12岁,主诉:反复发热2月,发现全身淋巴结肿大1月。

2月来反复发热,体温39.0℃左右。

抗感染治疗不佳,且症状加重。

发热次数频繁,逐渐出现浅表淋巴结肿大。

左颈部淋巴结活检病理:CD68+、CD20-、CD3+、CD79a-、CD35-、MPO+、Lysozyme+、CD45RO+、CD21-。

入院查体:双侧颈部、耳后、腋窝、腹股沟可触及肿大淋巴结,肝脾肋下未及。

骨髓形态学可见一类淋巴细胞侵犯骨髓,比例4%,不除外淋巴瘤侵犯骨髓。

我院会诊CD30+,ALK+、P80+、OCT-2-、CD43+、CD20-、CD3少数阳性、CD5-、LYSO散在阳性。

分期ⅣB期。

发热39.3℃,应用美罗培南联合伏立康唑抗感染无改善。

建议予VDCLP化疗,自动出院。

回当地医院继续治疗。

病例21例女性,15岁,主诉:间断发热2月。

体温达40℃,伴畏寒、寒战。

抗感染治疗不佳。

骨髓提示可见一类大细胞,胞浆丰富,染色质疏松,可见嗜血现象。

穿刺细胞学诊断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及文献复习

穿刺细胞学诊断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及文献复习

皮肤 未见病 变 , 以考 虑 是 系统 性 间变 性 淋 巴瘤 。 所
间变 性淋 巴瘤在 组织 学 上 主要 分 为 3类 , 通变 异 普
型 (0 , 巴组 织 细胞 变异 型 ( 0 和 小 细胞 型 7 %) 淋 1 %)
变 型 ( % ~1% ) 5 0 。小 细胞 型变 型 因其 肿 瘤 细 胞小
端罕见 , 目前仅有 国外 4例报道 , 且都与乳腺整形
术 有关 … 。该 系列发 现 , 与乳 腺 整 形术 相 关 的原 发 性 乳腺 间变性 淋 巴瘤 预后 相 对 较好 。因此 , 例 原 该 发性 乳腺 间变 性 淋 巴瘤 的 可 能性 不 大 。 由于 患者 布 。瘤 细 胞 大 而呈 明显 多形 性 , 背景红 细胞 的 3 0 , 浆 约 ~3 倍 胞
如 下。
稀疏的染色质 , 可见显著核仁。不等量的丰富胞 偶
浆 。细胞 边界不 清 。可 见 核分 裂 。免 疫组 化 显示 :
L A +) E A( ) C 3 (+) C 4 R +) C 3 C ( ,M + ,D0 , D 5 O( , D
( ,D0 一) C 2 (一) C 7 a 一) C 一) E 一) P , D 9 ( , K( , R( ,R

36 ・ 0
浙江实用医学 2 1 00年 8 月第 1 5卷第 4期 Z eagPata Meii uut21 , 0.5 N . hjn rccl dc eA gs,00 V I1 , o4 i i n
穿 刺 细胞 学 诊 断 问变 性大 细 胞 淋 巴瘤 1 及 文献 复 习 例
WH O定 义原发 性 的 乳 腺淋 巴瘤 是 : 1 有 足 够 ()
的组 织学 材 料 ; 2 乳 腺 组 织 内 出 现 或 临 近淋 巴瘤 ()

乳腺原发性ALK阴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

乳腺原发性ALK阴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

2 . 3 病理诊 断
3 讨 论
右侧乳腺原发性 A L K阴性 的 A L C L 。
病理 特征 不明确 , 诊断也 较为 困难。文献 报道 3 0例 乳腺 原
发性 A L C L中 , 2 2例 与 硅 胶 植 入 相 关 l o 3 。P o p p l e w e l l 等 于2 0 1 1年 报 道 9例 A L K阴性 的 A L C K, 其 中 8例 与 乳 腺 植 入 物 相 关 。本 例 患 者 无 乳 腺 植 入 物 史 。尽 管 大 多 数 文 献 报 道乳腺 植入 物与 乳腺原 发性 A L K 1阴 性 的 A L C L有 因 果 联
B l o o d ,2 0 0 6, 1 0 7 ( 1 ): 2 6 5 - 7 6 . [ 3 ] Wi s e ma n C I ,I a o K T .P r i ma r y l y mp h o m a o f t h e b r e a s t [ J ] .
腺 淋 巴瘤 发 现 以 前 , 无 其 他 器 官 或 组 织 淋 巴瘤 的病 史 。
参考文献 :
[ 1 ] T a l w a l k a r S S ,Mi r a n d a R N,V a l b u e n a J R,e t a 1 .L y m p h o m a s
C a n c e r , 1 9 7 2, 2 9 ( 6 ) : 1 7 0 5 .
[ 4 ] 刘彤 华 , 主 编.诊 断病 理 学 [ M] .北 京 : 人 民卫 生 出版 社 ,
2 0 1 1: 6 5 7—6 1 .
A L C L是 N H L的特殊类型 , 常分 3型 。( 1 ) 通常型 : 7 0 % 病例表现为此型 , 以多形性 大“ 标 志细胞 ” 构成 , 偶见 嗜红细 胞现 象。 ( 2 ) 淋 巴组织 细胞 型 : 占A L C L的 1 9 %, 以肿 瘤 内 混杂大量组织 细胞 为特征 , 多到可 以将瘤细胞掩盖 。瘤细胞 常常比较 小 , 往 往集 中在 血 管周 围 。免 疫组 化标 记 C D 3 0 、 A L K或细胞毒蛋 白可显示肿瘤 细胞 , 偶可 见嗜红 细胞现象 。 ( 3 ) 小细胞 型 : 占A L C L的 5 % ~1 0 % 。主要 细胞群 为小 至 中等大细胞 。标志细胞 常集 中在 血管周 围。小 细胞 和小淋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K阳性)误诊为横纹肌肉瘤1例并文献复习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K阳性)误诊为横纹肌肉瘤1例并文献复习
2 0 1 3 年 1 月 第 1 O 卷 第 3 期
・ 病例报告 ・
问变性 大细胞 淋 巴瘤 ( A L K 阳性 ) 误诊为横纹肌 肉瘤 1 例并文献复 习
杨 景柯 朱兴 虎 左 文 丽 赵 武干 2
1 . 河 南 省肿瘤 医院 血液 科 , 河 南郑 州
4 5 0 0 0 0; 2 . 郑 州 大学 第一 附属 医 院病 理科 , 河南 郑州 4 5 0 0 0 0
Y ANG J i n g k e l Z HU Xi n g hu l ZUO Wea r t me n t o f He mo t o l o g y ,He ' n a n P r o v i n c i a l Ca n c e r Ho s p i t a l ,He ' n a n P r o v i n c e ,Z h e n g z h o u 4 5 0 0 0 0 ,C h i n a ; 2 . De —
A c a s e wi t h ALK- p o s i t i v e a n a p l a s t i c l a r g e c e l l l y mp h o ma( ALCL )mi s d i —
a g n o s e d a s r h a b d o my o s a r c o ma a n d l i t e r a t u r e r e v i e w
p a r t me n t o f P a t h o l o g y ,t h e Fi r s t Af il f i a t e d Ho s p i t a l o f Z h e n g z h o u Un i v e r s i t y ,He ' n a n P r o v i n c e ,Z h e n g z h o u 4 5 0 0 0 0,

以呼吸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一例及文献复习

以呼吸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一例及文献复习
【关 键 词 】 间变性大细胞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瘤;肺;噬血细胞综合征
Anaplasticl argec ellly mphomai nw hichp ulmonarys ymptomsw eref irstp resented;a c asere portw ithl iterature review LI De-rong,LIU Chun-li,LI Shi-yue,GU Ying-ying,ZENG Yun-ziang,ZAHNG Nuo-fu, ZHONG Nan-span.G uangzhouI nstituteo fR espiratoryD isease,Gu angzhou5 10120,(7iina
患 者女 性 ,49岁,护士。因咳嗽左胸痛伴发热 6 个月,咳血丝痰 1周于 2005年 8月 17日人院。患
作者 单 位 :51012。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 究所(李镶容、刘春丽、李时悦、曾运样、张娜富、钟南山),病理科‘顾
莹莹 少
者 6月前因“偏头痛’服 蝎子6g /d,3d 后出现咳嗽, 咳少许白痰 ,左胸阵发性闷痛,伴发热,无昼夜规律, 体温最高 40℃。在多家外院住院治疗,先后予“青 霉素、先锋霉素、甲硝哇”等抗感染治疗,症状无改 善,体温无下降。多次血常规示 白细胞、血小板减 少。凝血示:纤维蛋 白原(Fib)降低,部分凝血活酶 时间(APTT)轻度延长。骨髓像 :骨髓增生 明显活 跃,三系增生,三系均可见明显病态造血现象。骨髓 活检:大致正常骨髓造血组织。胸部 CT:双肺多个 小点状结节影,边缘欠清(见图 1)。腹部 B超、全身 PET-CT示:脾脏增大。于 3月 28日行脾切除术, 术后病理:①脾脏髓外造血②淤血性脾肿大。术后 全血细胞回升,症状渐缓解。但复查胸部 CT:双肺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原发性皮肤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病例1份及文献复习共70页文档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原发性皮肤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病例1份及文献复习共70页文档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42、只有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原发 性皮肤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
瘤病例1份及文献复习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合并文献复习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合并文献复习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合并文献复习吴永芳;许春伟;崔淼;张博;邵云;王海艳;王怀涛;李晓兵;张彤【摘要】目的:目的探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征,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

结果镜下见肿瘤细胞弥漫分布,排列疏密不一,形态多样。

肿瘤细胞体积较大,异型性明显,细胞界限尚清,呈圆形或多边形,胞质丰富,胞核大,常呈马蹄形,染色质呈粗颗粒状或为弥漫细颗粒状,核分裂象较多见。

免疫组化显示:CD30表达均阳性, CD20、CD79α、Pax-5表达均阴性,符合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结论掌握间变大细胞瘤淋巴瘤的病理特点,提高对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认识,对其避免误诊是至关重要的。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inicopathology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histopathologic observation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features wer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 in 3 cases of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its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combined with literatures were explored. Results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showed that the tumor cells were in diffuse distribution, with different density and diverse forms.Tumor cells volume were large,pleomorphism,and cell boundaries were clear with the circularor polygonal,abundant cyto-plasm,nucleus large,horseshoe-shaped.Chromatin was coarse granular or as diffuse fine granular,and mitotic figures was more seen.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showed that CD30 was positive and CD20、CD79αand Pax-5 were negative,which supported the diagnosis of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Conclusion It isessential to grasp the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to avoid misdiagnosis with raising awareness.【期刊名称】《实用癌症杂志》【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5页(P151-155)【关键词】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病理学;临床;免疫组化【作者】吴永芳;许春伟;崔淼;张博;邵云;王海艳;王怀涛;李晓兵;张彤【作者单位】100071 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100071 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100071 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100071 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100071 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100071 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100071 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100071 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100071 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4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是1种比较少见的恶性肿瘤[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并文献复习发表时间:2013-08-12T08:42:11.43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9期供稿作者:黄伟健[导读] ALCL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表现和免疫表型,组织病理形态与免疫表型相结合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帮助鉴别诊断和预后的判断。

黄伟健(广西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病理科广西玉林 537000)【摘要】目的探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特征、病理组织学、免疫表型和预后的特点。

方法对7例ALCL患者的临床特征、组织学特点、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

结果 7例ALCL中6例为系统性ALCL,1例为原发皮肤性ALCL(C-ALCL)。

ALK+ALCL患者的发病年龄较ALK-ALCL年轻,CD30、ALK共同阳性时EMA的阳性表达率增高。

结论 ALCL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表现和免疫表型,组织病理形态与免疫表型相结合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帮助鉴别诊断和预后的判断。

【关键词】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免疫表型诊断鉴别诊断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是一种少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

被认为是一类包括T细胞和裸细胞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1]。

现收集我院2010年7月~2012年12月ALCL7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共7例,男3例,女4例,年龄2岁~55岁,平均年龄26.4岁。

首发症状为浅表淋巴结肿大5例,其中1例伴有腹腔中部肿物。

淋巴结直径约1.5cm~6cm,质硬、活动差,多相互融合,无压痛;皮肤肿物1例,皮肤表面隆起肿物约5×3 cm,周围围绕多个直径1~2cm的小肿物;胃肿物伴腹腔肿物(通过胃镜活检取材)1例。

伴随贫血症状者4例,伴随发热者3例。

1.2 方法肿瘤标本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HE常规染色、光镜观察。

免疫组化染色采用MaxVision法。

第一抗体CD30、ALK、EMA、TIA-1、Pax-5、Galcetin-3、CD3、CD20、CD79、CD43及试剂盒均购自福州迈新公司。

CD30、EMA表达于肿瘤细胞的胞膜和/或胞浆为阳性,ALK、Galcetin-3表达于胞浆和/或胞核为阳性,CD3、CD20、CD79、CD43表达于胞膜为阳性,Pax-5表达于胞核为阳性,TIA-1表达于胞浆为阳性。

2. 结果2.1 眼观送检淋巴结组织5例,淋巴结直径1.5~3.5cm,质硬、包膜不完整,多呈融合状,切面实性、灰白、质地细腻、鱼肉样;皮肤肿物1例为带皮肤组织,大小约1.5×1×1cm,切面灰白、幼嫩有光泽、鱼肉样;胃镜活检组织1例,直径约0.1 cm的细小组织4小点。

2.2 镜检 5例淋巴结组织均见正常淋巴结结构大部分或全部受破坏,瘤细胞沿着淋巴结副皮质区、淋巴窦内扩散,淋巴结被膜下窦消失。

其中3例为普通型ALCL,瘤细胞较大,成片或弥漫分布,间变性、异型性明显,核仁明显,出现细胞核大而不规则,呈肾形、马蹄形、花环状的大淋巴样特征性细胞。

少部分呈多核、瘤巨细胞甚至R-S样巨细胞;另外2例分别为小细胞型ALCL、淋巴组织细胞型ALCL,小细胞型可见小至中等大小的瘤细胞混合、弥漫浸润,核多呈不规则形,细胞常环绕血管周围。

淋巴组织细胞型是在大量组织细胞及数量不等的小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背景中夹杂少量特征性肿瘤细胞。

1例皮肤肿物活检组织镜下见中等偏大异型淋巴样细胞弥漫浸润真皮及皮下组织,可见特征性肿瘤细胞,未见嗜表皮现象。

1例胃镜活检组织镜下见瘤细胞较大,间变性、异型性明显,弥漫分布,浸润胃黏膜层、黏膜下层。

2.3 免疫表型 7例ALCL均表达CD30、Galcetin-3,4例(57.%)ALK阳性,5例(71.4%)CD43阳性,3例(42.9%)CD3、TIA-1阳性,2例(28.6%)EMA阳性,CD20、CD79a、Pax-5均阴性。

3. 讨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占到非霍奇金淋巴瘤的7.71%左右[2]。

在2008年WHO分类中分为ALK+系统性ALCL(ALK+ALCL)、ALK-系统性ALCL(ALK-ALCL)及原发皮肤性ALCL(C-ALCL)三型[3]。

在本组7例ALCL中6例为系统型ALCL(另一例为C-ALCL),其中4例为ALK+ALCL,平均年龄23.5岁,2例为ALK-ALCL,平均年龄32.5岁,提示ALK+ALCL患者发病年龄较ALK-ALCL年轻,多发生于30岁以下。

与国内相关文献报道相似[4][5]。

7例ALCL中CD30、ALK共同阳性表达的4例,其中2例(50%)EMA阳性表达,2例EMA(—);CD30(+)、ALK(—)的有3例,且EMA全部阴性。

有文献报道当CD30和ALK共同阳性表达时,EMA的阳性表达率非常高,甚至达到100%,而当CD30(+)、ALK(—)时,EMA的阳性率仅为14.3%[6]。

另外C-ALCL一般很少表达EMA,如Savage等报道的22例C-ALCL 阳性率只有20%[7]。

目前ALCL的诊断须结合形态学、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甚至细胞和遗传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指标方能确诊。

组织病理学是病理诊断的基础,大部分病例都具有较多的特征性肿瘤细胞,一些少见亚型如小细胞型、淋巴组织细胞型只要仔细寻找一般都会找到少量特征性肿瘤细胞。

对一些疑似病例增加免疫组化检查是必要的,明显有助于ALCL的诊断与鉴别诊断,顾安康等[8]的研究表明,结合CD30的表达,诊断准确性可提高到85%左右,而仅依靠组织病理学其诊断准确性只有40%。

虽然在免疫表型上须具备CD30(+)和T细胞/裸细胞标记,但CD30并不是ALCL的特异性抗体。

因为CD30还可以见于霍奇金淋巴瘤(CHL)、一些T、B细胞淋巴瘤等肿瘤中。

ALK除在个别间变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表达外,尚未发现其他肿瘤中有ALK表达[9][10],因此ALK是ALCL特异性最强的标记物。

有时ALCL与CHL、T细胞淋巴瘤难鉴别,尤其是小细胞型ALK-ALCL与CD30+的PTCL-NOS(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性)更难鉴别,两者都不表达B细胞标记物和ALK。

有文献报道[11] Clusterin蛋白在ALK+ALCL、ALK-ALCL、PTCL-NOS、CHL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4%、71%、7%、3%,表明Clusterin蛋白在ALK-ALCL中有较高的阳性表达率,有助于与PTCL-NOS、CHL的鉴别。

C-ALCL与系统性ALCL相比预后较好,其10年生存率(OS)约90%[3],ALK+ALCL的预后又明显好于ALK-ALCL,前者5年生存率(OS)大约85.1%~87.5%,后者大约35.2%~46.9%[12][13]。

由于三者预后明显不同,严格区分三者对指导临床治疗与预后判断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1]Stein H, Foss H D, Durkop H, et al. CD30(+)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a reviem of its histopathologic, genetic, and clinical features[J].Blood, 2000,96(12):3681-95.[2]余谦,刘汉锋.1371例淋巴瘤临床特点及临床病理分析[J].内科,2011,6(2):104-107.[3]Swerdlow SH, Campo E, Harris NL, et al.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s. lyon: IARC,2008.[4]石岩,陈刚,周小鸽,等.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和阴性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对比研究[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0,39(4):235-239.[5]陈焱,何群,舒义刚,等.29例原发系统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的病理特点及临床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9,22(3):132-134.[6]方圆,王健民,杨建民,等.23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J].山东医药,2010,50(16):32-34.[7]Savage KJ, Harris NL, Vose JM, et al. ALK-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is clinically and immunophenotypically different from both ALK+ALCL and 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 Project [J].Blood, 2008, 111(12):5496-5504.[8]顾安康,孙蕾娜,战忠利.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形态学及免疫表型与诊断预后的关系[J].中国肿瘤临床,2008,35(15):841-44.[9]Pulfoed K, Morris SW, Turturro F. 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proteins in growth control and cancer [J]. J Cell Physiol, 2004, 199:330-358.[10]Paepe PD, Baens M, Krieken HV, et al. ALK activation by the CLTC-ALK fusion is a recurrent event in large B-cell lymphoma [J]. Blood, 2003, 102:2638-2641.[11]Saffer H, Wahed A, Rassidakis GZ, et al. Clusterin expression in malignant lymphoma: a survey of 266 cases [J]. Modem Pathol, 2002, 15(11):1221-1226.[12]王风华,李宇红,曾敬,等.57例原发系统型间变大细胞性淋巴瘤临床分析[J].癌症, 2009, 28(1):63-68.[13]贺彬彬,杨彬.45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点及疗效分析[J].肿瘤防治研究, 2011, 38(1):59-6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