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d_浅绛山水画简介与画法7
浅绛山水的认识与创作

杭≯I'IN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浅绛山水的认识与创作《深山古刹》(图表5)的
用色追求古人“略施微染”、“敷
彩简淡”的标准,《南静秋寺》
(图表7)的创作则以墨为主,
追求“色墨融浑”的画面效果。
画面全副以水墨为基础,为使
画面更整体用墨青色铺染了山
体,以使山体和树木更加浑融。
树用赭石点提,寺庙和房屋则
用朱砂进行了复勾,意在使其
画面中有所突出,融浑而不隐
晦,以求做到色墨融浑而精神自在。
4.2“构成式设色静的浅绛山水创作
蠹
燃享美袈蹲塾”.』图表7((南静秋寺》
从明代董其昌开始,“随类赋彩”的法则已非金科玉律,色彩或笔墨自身在画面中的结构关系开始被突出强调。
用
色以画面结构的需求为依据,而并非依
附于自然丘壑的法则。
((空山幽谷》(图表8)的构稿之初,
便对画面的色调进行了考虑,基于构图
和色调两方面的因素对稿子进行块面
分割。
前后块面在造型及设色上的虚实
对比处理,意求能表现山谷的空灵,用
色也更多的以画面结构的需求为依据。
(
图表8《空山幽谷》。
[VIP专享]浅绛山水画简介与画法
![[VIP专享]浅绛山水画简介与画法](https://img.taocdn.com/s3/m/4ca99498c1c708a1294a441a.png)
山水画在我国发展的历史悠久,至今如今,也是我国主要的绘画形式之一,而对于山水画的种类也是有不少的,其中浅绛山水,山水画的一种。
而它的画法特点是素雅青淡,明快透澈。
浅绛山水画一、浅绛山水画定义1、浅绛(jiàng)山水山水画的一种。
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
《芥子园画传》说:“黄公望皴,仿虞山石面,色善用赭石,浅浅施之,有时再以赭笔钩出大概。
王蒙复以赭石和藤黄着山水,其山头喜蓬蓬松松画草,再以赭色钧出,时而竟不着色,只以赭石着山水中人面及松皮而已。
”这种设色特点,始于五代董源,盛于元代黄公望,亦称“吴装”山水。
工艺绘画中亦见。
2、浅绛山水画特点浅绛山水画法特点是素雅青淡,明快透澈。
清代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说:“浅绛山水,则全以墨为主,而其色轻重之足关矣。
” 他强调了,笔墨仍为画面状物构形的基础,墨色足后,略施淡彩,画面色调单纯统一,减少浓淡和轻重的变化,而其色多施于山石之上。
二、浅绛山水画笔墨技法1、浅绛山水画简介中国画的笔墨技巧,不能完全依靠对实物的写生来获得。
继承和学习前人经验对于山水画家是不可缺少的一课。
师古人与师造化必须统一起来,才能丰富中国画创作。
因为中国山水画是靠笔墨为构架的画种,所以初学者必需打好传统的基础,从一石一树的用笔开始,慢慢积累,日久天长了解了山川的来龙去脉、树木的穿插以及江绘河水口的处理方法,这是一个阶段。
在掌握了一些传统技法之后,要走到生活中去搜集素材,更要认真、仔细地观察自然,否则得来的画稿一旦入下来头脑顿有空茫之感。
然而创作并非都是临摹自然景观,也不是放大和重复写生稿,所见之物只能作为依据,是创作的基础。
应思虑将生活中观察得到的感受及特征如何表现出来,从而创作出现实的艺术作品。
学习山水画要融汇百家冶炉自炼,在学习了传统技法又回到自然中体悟之后,还要善于吸收现代或当代著名画家的技法,要学习他如何观察自然、表现自然以及如何运用适当的语言,同时更需要了解画家的社会背景、个人历史及修养状况等等(因为我们了解古人很困难),这样我们也容易根据自己的情况,应该补充什么,发展什么,然后找到自己的切入点,也就是扬长避短吧。
浅绛山水名词解释

浅绛山水名词解释
“浅绛山水”是中国山水画中的一种设色技巧,属于淡彩山水画的范畴。
它以水墨为主,同时施以淡彩,使画面呈现出一种淡雅、清新的效果。
“浅绛”原是中国传统绘画中一种用淡赭色渲染而成的山水画,以元代画家黄公望为代表。
而现代画家将“浅绛”技法加以发展,使其成为一种独立的山水画技法。
“浅绛山水”的特点是以墨色为主,用淡淡的色彩来渲染画面,强调笔墨的表现力和形式美感。
它不像青绿山水那样注重色彩的浓艳和华丽,而是更注重笔墨的韵味和意境的营造。
在创作“浅绛山水”时,画家通常先用淡墨勾勒出山石、树木等景物的轮廓,然后用淡彩渲染,使画面呈现出一种淡雅、清新的效果。
在色彩的运用上,画家通常使用淡赭色、淡绿色、淡蓝色等淡彩,以营造出一种淡雅、清新的氛围。
“浅绛山水”的技法要求画家具有较高的笔墨技巧和表现力,同时要注重意境的营造和形式美感的表现。
它是中国山水画中的一种重要技法,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魅力。
浅绛山水画简介与画法

浅绛山水画简介与画法山水画在我国发展的历史悠久,至今如今,也是我国主要的绘画形式之一,而对于山水画的种类也是有不少的,其中浅绛山水,山水画的一种。
而它的画法特点是素雅青淡,明快透澈。
浅绛山水画一、浅绛山水画定义1、浅绛(jiàng)山水山水画的一种。
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
《芥子园画传》说:“黄公望皴,仿虞山石面,色善用赭石,浅浅施之,有时再以赭笔钩出大概。
王蒙复以赭石和藤黄着山水,其山头喜蓬蓬松松画草,再以赭色钧出,时而竟不着色,只以赭石着山水中人面及松皮而已。
”这种设色特点,始于五代董源,盛于元代黄公望,亦称“吴装”山水。
工艺绘画中亦见。
2、浅绛山水画特点浅绛山水画法特点是素雅青淡,明快透澈。
清代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说:“浅绛山水,则全以墨为主,而其色轻重之足关矣。
”他强调了,笔墨仍为画面状物构形的基础,墨色足后,略施淡彩,画面色调单纯统一,减少浓淡和轻重的变化,而其色多施于山石之上。
二、浅绛山水画笔墨技法1、浅绛山水画简介中国画的笔墨技巧,不能完全依靠对实物的写生来获得。
继承和学习前人经验对于山水画家是不可缺少的一课。
师古人与师造化必须统一起来,才能丰富中国画创作。
因为中国山水画是靠笔墨为构架的画种,所以初学者必需打好传统的基础,从一石一树的用笔开始,慢慢积累,日久天长了解了山川的来龙去脉、树木的穿插以及江绘河水口的处理方法,这是一个阶段。
在掌握了一些传统技法之后,要走到生活中去搜集素材,更要认真、仔细地观察自然,否则得来的画稿一旦入下来头脑顿有空茫之感。
然而创作并非都是临摹自然景观,也不是放大和重复写生稿,所见之物只能作为依据,是创作的基础。
应思虑将生活中观察得到的感受及特征如何表现出来,从而创作出现实的艺术作品。
学习山水画要融汇百家冶炉自炼,在学习了传统技法又回到自然中体悟之后,还要善于吸收现代或当代著名画家的技法,要学习他如何观察自然、表现自然以及如何运用适当的语言,同时更需要了解画家的社会背景、个人历史及修养状况等等(因为我们了解古人很困难),这样我们也容易根据自己的情况,应该补充什么,发展什么,然后找到自己的切入点,也就是扬长避短吧。
浅绛山水资料

浅绛山水画,以树、石、云、水为主要表现内容,以笔墨为构架,着色以浅赭为主。
浅绛之法,传到元代黄公望有了新的发明,为了表现家乡虞山土质山水,他用赭石作为主色调,以墨清染树,在此基础上有形成了以赭石平涂山石,再以墨清烘染山脚的复合画法。
它的妙处在于令画面有一种淡淡的云雾笼罩之气,远望水气弥漫,景物朦胧。
黄公望《天池石壁图》,画面以繁密的布景,洗练的笔墨,生动的表达了天池石壁的雄峻与秀美。
画面层峦叠嶂,迂回曲折;期间杂木长松、风貌高大、溪涧云烟、水阁村落、聚散掩映。
此图运用浅绛的画法,反映了黄公望的典型风格,大痴画格有二,一以水墨为主,以简笔见胜,勾皴稀疏,水墨韵然滋润,可以《富春山居图》为代表;一种以浅绛设色为妙,构图比较洗练,水墨微晕后敷以淡赭和墨清墨绿,即称“浅绛山水”。
浅绛山水画,山水画的一种。
降为红色,浅绛山水即是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亦称楮墨山水。
方法是以水墨勾勒皴染山水,待景物皆以完备,再于石面、树干等处敷以淡赭石,有时也以墨青辅助渲染,明快淡雅,比较适合表现江南的土质山峦。
此画法在五代董源时一出现,至元代发展成熟。
水墨山水中,有在水墨之上施以浅淡赭石和花青者,称为浅绛山水。
“绛”是大红色,实际在浅绛山水中,是以淡赭色来表现,亦有带浓绿色或紫褐色,统称为浅降。
山水之浅降一体,论者谓始于北宋董源。
然浅降之法,于南北朝时已见。
《东图玄览》云:“张僧繇绢画《观碑图》…人物衣服浅降,俱不设大青石绿。
”嗣后数百年间,画史未有以浅降法作画之记载。
鹿柴氏云:“初无浅降也,昉于董源,盛于黄公望,谓之曰吴装。
”所谓“吴装”,《图画见闻志》云:“落笔雄劲,而傅彩简淡,…至今画家有轻拂丹青者,谓之吴装。
”《画鉴》云:“其傅彩,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缣素,世谓之吴装。
”据以上所论,浅降之法始于吴道子,其特点是略施微染。
《山静居画论》更有明确论述,云:“人物古多重设色,为吴道子有浅降标青一法。
宋元及明人多宗之。
浅谈石涛浅绛山水的艺术特性

浅谈石涛浅绛山水的艺术特性作者:李英妮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5年第11期摘要:本文通过对石涛极其艺术作品的研究,解读了石涛浅绛山水的艺术特色,并对石涛的艺术理论“一画论”和《松荫研读图》进行深入解析,发现其艺术精神的特殊性,在其艺术风格上清雅空灵,禅意悠长,崇尚人于自然之意境,,师成于自然之特色,并对其构图、墨色、墨法分别进行研究。
通过研究石涛的浅将山水之法对其后事山水构思和画风上都有了创新之意。
这说明了浅将山水在其绘画领域终占有一西之地,并影响深远。
关键词:石涛;浅绛山水;一画论石涛其理论成就为“一画论”这一理论使后世众多艺术家为之推崇,石涛作为四僧之首,他的艺术风格上始终带有佛学禅意之精神。
通过对石涛的艺术风格学习和其浅绛山水的研究,我们发现其浅绛山水的意义在于《画语录》以“法于何立?立于一画。
一画者。
浅绛山水是其山水画的一种,其源于宋元代,发于明清。
由在石涛手中将其浅绛发扬光大,使其成为一种传统的艺术流派。
当代是水彩画和水墨山水、写意山水均有其浅绛山水的味道。
浅绛山水的特点是素雅清淡,明快透澈。
一、石涛简介石涛清代画家,当代浅绛山水画大师,本名朱若极,字石涛,号苦瓜和尚。
幼年家道中落又逢变故后出家为僧,云游半生漂泊无依,以卖画为生。
早年的山水技法源于宋元古法,画风属于“南宗”一派,追求画风儒雅清新而脱俗,隐逸山野与恬适生活的情趣尔!南北漂泊使其中年,笔迹墨法渐趋成熟,日渐刚强。
晚年居于扬州,笔法纵横飘逸,墨法于浅绛山水大成。
晚年其著作《石涛和尚画语录》,此书包含了石涛一生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理论。
书中提出“一画论”为其山水画的美学思想。
著名的有《山窗研读图轴》、《细雨虬松图轴》、《松荫研读图》、《古木垂阴图轴》、《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黄山图》》等等。
其中《松荫研读图》,是其浅绛山水画的代表之一。
二、石涛浅绛山水画画的艺术风格浅绛山水画以其素雅清新而明快透彻为其主要风格,是以笔墨勾勒山水,设色以赭石为主的一种重笔墨情颜色的形式山水画,其石涛的山水风构图新颖多变,最大的艺术造诣在于创新能力上。
浅绛山水赏析

浅绛山水赏析
浅绛山水是中国山水画的一种表现技法,以淡雅的色彩为主,追求画面的整体和谐和
真实再现自然景物。
从色彩上看,浅绛山水以淡雅为主,常用墨、赭石、藤黄、花青等颜色。
这些颜色能
表现出自然景物的真实面貌,营造出一种宁静、恬淡的意境。
画家通过灵活运用这些
颜色,使画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效果。
浅绛山水的线条简洁流畅,注重变化和节奏感。
画家通过线条的运用,表现出山石、
树木、水流等自然景物的形态特征,使画面具有生动的艺术效果。
此外,构图平衡稳定,注重画面的空间关系和立体感,表现出山水景物的自然之美。
浅绛山水追求超脱尘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精神境界。
画家通过表现自然景物的内在美,传达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
体现。
浅绛山水画是一种表现自然美的艺术形式,通过色彩、线条、构图等方面的运用,表
现出山水的美丽和神韵。
它不仅具有审美价值,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什么是浅绛山水?浅绛山水怎么上色?难得的图文步骤讲解

什么是浅绛山水?浅绛山水怎么上色?难得的图文步骤讲解
浅绛山水
即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的淡彩山水画
特点
浅绛山水画素雅清淡,明快透彻,(芥舟学画编)中说:浅绛山水,则全以墨色为主,而其色轻重之足关矣,笔墨仍为画面构成的基础,墨色足后,略施淡彩,画面色调单纯统一,减少浓淡和轻重的变化,而其色多施与山石之上。
补充:浅绛山水在刻画山石造型的时候基本采用规矩的皴法,泼墨晕染是不适合这类风格的
下面我们用斧劈皴带钉头皴创作一幅浅绛山水画
完成作品
在调色盘中调出一个稍浓些的墨色,要多调出一些来,之后毛笔蘸这个墨色,笔尖蘸浓墨,(每次墨色用尽再按这个方法蘸墨)开始刻画最近处的山石结构,采用斧劈皴擦暗部,用钉头皴过度
左边画一组山石,山石要分组刻画,错落有致
中锋枯笔刻画近景树木
继续延伸山石造型
增加树木
近景完成
刻画树木枝叶,树叶的画法要穿插表现
增加一组房屋,每一个细节都要完整,不要一带而过
刻画中景山石
增加茅屋平坡
山体上刻画出一处瀑布
山头点写杂树
淡墨刻画远山,平坡
淡墨晕染一遍山石的凹面,以及房屋树叶,完成墨色的最终描绘,整个过程要仔细,每一笔皴擦都要交代清楚
最后调色盘中调大量赭石色,用大笔蘸色渲染山石,上色的规律是,基本采用平涂法,个别山石留出空白不要渲染,以此表现明暗面。
最后题字盖章,完成作品。
总结:这是典型的浅绛山水染法,所以只用赭石色,如果想让画面再丰富一些,可以在个别山石处加以淡
绿色的渲染,但要点是,绿色渲染的总面积不要超过赭石色的面积。
这是规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水画在我国发展的历史悠久,至今如今,也是我国主要的绘画形式之一,而对于山水画的种类也是有不少的,其中浅绛山水,山水画的一种。
而它的画法特点是素雅青淡,明快透澈。
浅绛山水画一、浅绛山水画定义1、浅绛(jiàng)山水山水画的一种。
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
《芥子园画传》说:“黄公望皴,仿虞山石面,色善用赭石,浅浅施之,有时再以赭笔钩出大概。
王蒙复以赭石和藤黄着山水,其山头喜蓬蓬松松画草,再以赭色钧出,时而竟不着色,只以赭石着山水中人面及松皮而已。
”这种设色特点,始于五代董源,盛于元代黄公望,亦称“吴装”山水。
工艺绘画中亦见。
2、浅绛山水画特点浅绛山水画法特点是素雅青淡,明快透澈。
清代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说:“浅绛山水,则全以墨为主,而其色轻重之足关矣。
” 他强调了,笔墨仍为画面状物构形的基础,墨色足后,略施淡彩,画面色调单纯统一,减少浓淡和轻重的变化,而其色多施于山石之上。
二、浅绛山水画笔墨技法1、浅绛山水画简介中国画的笔墨技巧,不能完全依靠对实物的写生来获得。
继承和学习前人经验对于山水画家是不可缺少的一课。
师古人与师造化必须统一起来,才能丰富中国画创作。
因为中国山水画是靠笔墨为构架的画种,所以初学者必需打好传统的基础,从一石一树的用笔开始,慢慢积累,日久天长了解了山川的来龙去脉、树木的穿插以及江绘河水口的处理方法,这是一个阶段。
在掌握了一些传统技法之后,要走到生活中去搜集素材,更要认真、仔细地观察自然,否则得来的画稿一旦入下来头脑顿有空茫之感。
然而创作并非都是临摹自然景观,也不是放大和重复写生稿,所见之物只能作为依据,是创作的基础。
应思虑将生活中观察得到的感受及特征如何表现出来,从而创作出现实的艺术作品。
学习山水画要融汇百家冶炉自炼,在学习了传统技法又回到自然中体悟之后,还要善于吸收现代或当代著名画家的技法,要学习他如何观察自然、表现自然以及如何运用适当的语言,同时更需要了解画家的社会背景、个人历史及修养状况等等(因为我们了解古人很困难),这样我们也容易根据自己的情况,应该补充什么,发展什么,然后找到自己的切入点,也就是扬长避短吧。
最后再谈一点看法,就是作为一个国画家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致力于弘扬民族文化是我们每位中国画家的责任。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不可避免的中西文化的摩擦和冲突,已波及到中国画的创作,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这就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
其一,我们不要担心西化,中国画是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土生土长几千年。
历史为证,不会被任何一种文化所代替,她必将保持自己的特征而成长壮大;其二,要“洋为中用”,中国画发展到今天,也确有前人吸收了很多西方文化及绘画的有益之处,并且很成功,其三,中国的山水画最能发扬民族文化精神。
因此,山水画的创作,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法问题,任何一种艺术都是和诸多因素(包括社会科学)相关联的,所以,做为一个画家应注意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是非常重要的。
创作浅绛山水画要注意笔墨的讲究,因为浅淡的着色方法,无法将那些败笔遮盖住,这是区别于其它门类的山水画法最明显的一点。
总之,创作要不断推陈出新,为传统的浅绛山水画注入更强的新生。
只要我们自信,又必有定力便一定能实现。
笔墨的勾、皴、染、点、擦:“勾”是勾出物体的轮廓线;“皴”是用长短宽窄不同的笔触表达物体的明暗和空间;“染”是用淡墨烘染;“点”是点苔。
点染可以增加景物的苍茫气氛,也可以加强画面景物深浅远近的对比,使之层次分明、丰富、生动。
用墨方法可分为泼墨法、积墨法、破墨法、宿墨法,焦墨法等,这几种方法也可以结合使用。
泼墨加赭的浅绛山水画法是诸多画家常用之法,行笔需大胆,不提笔,不死板,也可重笔,注意留有飞白以及随形的变化。
破墨法是指在原有墨色的基础上重新进行第二遍墨,分干破和湿破二种。
积墨法,此法大半都是在泼墨、淡墨上进行的,方法灵活,若画第一遍不足,则可再画,最后还可用焦墨、宿墨积之。
总之,用笔、用墨的方法要结合起来使用,使画面有灵动感。
笔墨在山水画技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条件,关系着一幅作品的成败,没有好的笔墨,构思再好也难于济事。
行笔的穿插交错和疏密聚散,线条粗细和长短曲直,点的大小横竖,笔的力度强弱刚柔、起伏、虚实、顿、戳、揉等以及用墨的浅、深、焦、浓等等变化,都应以所表现的山石凸凹明暗、远近、质感和草丛杂树、石纹等不同对象的特点为依据,诸种笔墨形态及动作方式必须得当。
由于表现的特点不同,效果也随之不同。
在练习和创作过程中,逐步理解,逐步熟练,方能步入得心应手,妙趣横生之境。
笔墨完成之后(也可与墨色混合使用),用浅赭大面积和小面积的渲染,也可点染,传统浅绛山水画还注意墨和色的对比不宜强烈,画面呈灰色,现代画家根据传统的浅绛法,在技法和形式上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我认为未尝不可,所以,我们今天学习浅绛山水画的目的,决不是因循守旧,而是通过它能使我们了解传统,再度创新。
前面已讲过,浅绛山水画是在水墨山水画的基础上使用浅赭着色而为之的。
所在关键在浅赭和水墨构架的对比应该协调,尽量不要过于强烈,当然绘画本身的意义,不是画家去完成某种形式,而是应造化而生法,这样才能使传统的浅绛山水画法获得新的生命。
2、浅绛山水画:画树法画山水画都离不开画树,而且画树最难,所以画山水画先学画树。
画树一般先画枯树,这样对树的结构理解和发挥毛笔画树的优势都有益处。
开始练习不强调用笔用墨。
先掌握树的基本形态。
在实际生活中多注意观察树的各种姿态,把记录下来的素材加以取舍,整理出比较理想的构图,画时要做到,出枝自然,自上往下画,不可对称,小枝要以连非连,似断非断,这样显得小枝很多很繁茂,反之,显得小枝稀少,不要左右前后都出枝,但要给人前后左右均有枝的感受。
也就是画出树的枝、干,要有立体感、空间感。
画树运用笔墨的技法,一般用中锋、逆锋、侧锋,有时也可以同时使用,为了掌握用墨,可先干一些,画一段时间基本上掌握了在宣纸上干湿效果时,再考虑用浓墨、破墨、焦墨。
比如画较粗的树干先画干的左部,再画右部,然后画出中枝、小枝。
再先用浓墨,后用淡墨、破墨和小枝的连接。
画各种树,主要是把自然的写生和传统画树法相结合,方能得心应手。
因此要多观察,了解树形、树干、树叶和特点和它在四季中的变化。
整理素材时,更考虑传统使用笔墨的方法,将不同特征反映在画面上。
笔墨的运用,如用中锋、侧锋,用双勾、单笔及斧劈皴、线皴等都是表现树皮、树干、树叶的方法。
要师法自然,师法传统,并掌握两者结合之规律,不断地练习和创作,就一定会出成绩。
丛树的画法组织要严紧,以密为主疏为辅,这样可以造成一种节奏感,而且有树茂繁杂之效果。
要注意画群树中的主树时,要使其有伸展之势,要以散为主聚为辅,笔法要笔笔有变化,多用中锋,方可得势。
用墨注意重墨在前,淡墨在后,杂树在前,松树、枯树在后;树的根底部不要平齐,树根部分用淡墨染之,可突出远近关系。
画点叶树先用淡墨画下部分的叶,再以浓墨破顶部。
松树是山水画中的百树之首,用笔要苍劲有力。
松树由于树的生长年代不同,其画法也不相同,大树先画树干,再画枝、叶、根,画干先画轮廓,再以鱼鳞之法画枝皮,鱼鳞要成似圆非圆,似方非方。
另一种画法是先画树皮,趁湿勾于左右边线,此二法均可表现出不同的效果,小树可先画松针,也可先画干。
画群松必多考虑整体效果,同时又要注意构图变化。
3、浅绛山水画:画山石法画石之法很多,历代画家对自然界的山石经过长期的观察、体验,逐渐积累而成的表现山石纹理、质感、体面关系的造型手段,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
我们尽可能在继承中国画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反复地实践、探索,以求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新的皴法。
传统的皴法很多,概括起来可分为点皴、面皴、线皴,也可分为长皴、短皴。
4、浅绛山水画:画云水法古人云“山无水则不灵”,由此可见水在山水画中的重要位置。
水又分为江河、海洋、高泉、飞瀑、湖泊及水口等等多种。
水的依存条件不同,使得它的形态也不一样,所以对作画者而言须要理解和使用多种不同的表现方法。
传统画中画海水不多,现代技法多用中西结合法为之;画江水的奔腾之势一般使用长线回环的笔法,但首贵自然;如画黄河似画海之法,区别于色而已;湖泊以水中之静而著称,宜用柔线而画之,或用留白法亦可;瀑为高泉下泻,跌人涧即而形成,应注意其依山石变化而形成的流水之变化;瀑布下坠人涧称为“水口”,它的曲折变化类似瀑,但要将其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使其流畅。
古人又云:“山无云难以为虚”,山水画中云非常重要,画面上的虚实、空间用云表现,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所以掌握好画云之法是非常必要的。
对静止的云,可采用勾、染、皴、擦的方法,画动态之云便有所不同了,要考虑“以有画无”,即在山和云接近的地方(画有)留出云来(为无),简而言之,画云和画水均有勾线和留白二法,切不可云水不分,此乃大忌也。
5、浅绛山水画设色技法浅绛山水画的特色是清逸空灵、明快淡雅,在总体上形成暖色调,切勿打乱淡彩设色基调的统一。
为了达到创新的目的,并保持其设色的特点,前人也做了很多的努力。
浅绛山水画的着色方法大概有以下几种。
6、浅绛山水画填色法在勾好的墨框内充填颜色的方法称为“填色法”。
步骤是先勾好墨线,然后在基本轮廓范围内填上赭色,填色位置在山石受光部位,再用赭色复勾之,这样山石有厚重的感觉。
7、浅绛山水画嵌色法浅绛山水画中的嵌色法主要是指在浓墨点、浓墨块的基础上嵌上朱砂、朱磦等暖色块或暖色点表现秋树、秋石等等,但这种着色法不宜过多。
8、浅绛山水画赭墨融合法此法赵望云诸前辈常用之,把墨(或浓或淡)与赭色结合(可先调好,也可在笔上融合),一般使用大笔画之,强调用笔要生动,痛快。
另一种方法是用小笔勾、皴、擦同时进行,一气呵成,也可称之为“赭皴”。
以上两种方法切忌用笔来回涂抹,也不要过多地添加修改,应达到两色同处,相融相渗而不相混,色中透墨,墨中含色,虚实浓淡溶融一气的神奇效果,方为恰到好处。
9、浅绛山水画平涂法又称平染,即为均匀涂色。
不分浓淡及色顶变化的染法,这种方法也不需要两种或几种染色相互晕接碰撞。
小面积的平涂易于掌握,但大面积的平涂,要做到匀细便有一定的难度。
总之,设色方法很多,虽有各自名称程序和效果要求,但没有固定格式,而且浅绛山水画的发展速度很快,诸多方法也正在研究尝试中,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只要我们妙用赭色,就一定会使传统的浅绛着色法焕发出时代的色彩。
10、浅绛山水画瓷画浅绛明末清初,江西景德镇出现了一股瓷画浅绛热。
从文献得知,瓷画浅绛主要是借元代名画家黄公望绘山水的技法,以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白瓷器上绘制纹饰,再染淡赭和少许淡绿,淡蓝等彩料,经低温烧制成(700℃左右),使瓷器上的纹饰与绢、纸上浅绛画相似。
特别是白瓷上的山水画低温烧成后,墨线浅淡,浓淡相宜,并配以淡绿、淡蓝及淡赭,因几种彩料极薄,已没粉彩的厚实粉质感,这种浅绛极具中国水墨画的效果,而这类瓷器无论大小,粗细,一般在图画中都署有题款和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