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美学
读黑格尔《美学》笔记

读黑格尔《美学》笔记当我们谈论美学时,不得不提及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美学思想。
他的《美学》是一部经典之作,为我们提供了对美的独特视角和深入理解。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起探讨黑格尔《美学》的主要内容、分析、解读和应用。
黑格尔在《美学》中主要探讨了美学的基本概念、美的本质、美的范畴等问题。
他试图通过哲学思辨的方式,阐述他对美学的一系列见解。
在黑格尔看来,美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到人类的思维和感性认识。
黑格尔也阐述了美的范畴,他提出了“绝对美”的概念,认为美是绝对的,是超越了历史、文化、社会的存在。
对于黑格尔《美学》中的关键词,我想首先谈一下“绝对美”。
在黑格尔的思想中,“绝对美”是一种超越了历史、文化、社会的终极之美。
他认为,这种美是不依赖于任何外在因素而存在的,是纯粹的、绝对的。
接下来,我想谈谈黑格尔的“辩证法”。
黑格尔在《美学》中运用了辩证法来分析美的本质和范畴。
他提出了一系列对立的概念,如“自由与必然”、“个别与普遍”等,以揭示美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在我的个人经历中,我曾经试图将黑格尔《美学》中的思想运用到人生哲学和社交观念中。
我发现,黑格尔的思想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例如,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可以运用黑格尔的“辩证法”来分析问题的两个方面,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黑格尔的“绝对美”思想也启发了我对美的追求。
它让我意识到,美是超越了一切外在因素的存在,它需要我们去发现和欣赏。
黑格尔的《美学》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示的作品。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美学视角,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美的本质和范畴。
这部著作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辩证的思考方式,让我们能够在分析问题时更加全面和客观。
通过理解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生活中的美,更加积极地面对人生中的挑战和困难。
引言曼昆,一位享誉全球的经济学家,他的《经济学原理》一书自出版以来,一直被广大读者视为经济学入门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通俗易懂,全面介绍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引领无数初学者迈入经济学的殿堂。
黑格尔美学读后感

黑格尔美学读后感读黑格尔的美学,就像是闯进了一座神秘而又宏伟的艺术宫殿。
起初,我满心期待能在其中轻松漫步,找到那些一目了然的珍宝,可没曾想,这宫殿的结构复杂得让我晕头转向。
黑格尔所构建的美学体系,庞大且深邃。
他对于艺术的思考和剖析,简直就像是用一把超级放大镜在审视每一个细微之处。
不过,对于我这样一个非专业的读者来说,理解起来可真是费了好大一番功夫。
就拿他对于美的定义来说吧,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玄乎?一开始,我怎么都想不明白,这“理念”到底是个啥,又怎么“感性显现”了?我坐在书桌前,抓耳挠腮,眉头紧皱,书翻了一页又一页,笔记写了一行又一行,还是觉得云里雾里。
后来,我决定放下书本,出去走走,看看能不能从现实生活中找到一些理解的线索。
我来到了公园,看到了五颜六色的花朵争奇斗艳。
一朵娇艳的玫瑰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那花瓣的色泽,那花蕊的细腻,仿佛都在诉说着一种独特的美。
我突然想到,这玫瑰的美,是不是就是黑格尔所说的“理念的感性显现”呢?玫瑰本身所代表的爱情、热情、美好,这些或许就是黑格尔所说的“理念”,而我们眼前看到的这具体的、鲜活的、能触摸到的玫瑰,就是“理念”通过它的形态、颜色、香气等感性的方式呈现出来。
我继续在公园里溜达,看到了一位画家正在对着湖边的风景写生。
他的眼神专注而炽热,手中的画笔在画布上飞舞。
我凑过去看,那还未完成的画作中,已经能感受到湖水的波光粼粼,树木的郁郁葱葱。
我就在想,这位画家心中一定有着对于这片风景的某种理解和感受,那是他的“理念”,而他通过手中的画笔和色彩,将这种“理念”转化为了我们能够看到的具体的画面,这不也是一种“感性显现”吗?再往前走,我听到了一阵悠扬的音乐声。
原来是一群老年人在亭子里演奏乐器。
二胡的婉转、笛子的清脆、古筝的悠扬,相互交织,构成了一曲美妙的乐章。
他们演奏时那投入的神情,仿佛已经完全沉浸在了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之中。
对于他们来说,音乐所传达的那种快乐、和谐、宁静,就是“理念”,而我们听到的这一段段动人的旋律,就是“理念”的感性表现。
(完整版)黑格尔美学思想梳理

黑格尔美学思想梳理目录摘要关键词一: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二:黑格尔美学的基本思想三: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意义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一: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与辩证法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要更清晰的理解其美学思想,首先应了解其哲学体系。
可以说,黑格尔的哲学是在接受与批判康德的哲学而建立起自己的完整的哲学体系。
从黑格尔的名言:“凡是现实的都是理性的,凡是理性的都是现实的。
”可以看出他受康德范畴说所得到的启发,并且肯定了理性世界与感性世界的统一。
黑格尔从康德的范畴说得到以下观点:(1)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通过哲学以一些普遍的范畴而推演出来;从此可见万事万物都是理性的存在的。
(2)范畴与感性的事物结合就产生了人的认识与现实世界。
这种逻辑推演的过程即是人的思想的发展过程,同时反映了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通过这个观点,黑格尔进一步得出真实的世界的演变即是思想的演变、哲学的演变。
从这两个观点可以窥探黑格尔是如何走向客观唯心主义的,正是在于其认识现实世界的产生及演变的过程中,过分的拔高了范畴的作用,从而产生了他所说的“理念”。
黑格尔在《美学》的第一章总论美的概念中就给出了理念的定义:一般说来,理念不是别的,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体,以及这二者的统一。
对于黑格尔哲学中一个特别重要的范畴“理念”,是由概念与概念所代表的实在所统一的产物,这个统一的过程,在黑格尔看来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
概念是理念处于抽象的状态,只涉及物的普遍性,所以还是片面且不真实的,它是在于理性应存在而实际未存在的抽象物,它具有理念的潜在性,而作为概念的反面,实在只是概念所代表的个别的事物,这就否定了概念的普遍性,即概念存在自身“设定”了它的对立面来“自否定”,但这种对立不是永恒的,不是消极的。
对立是为了统一,否定是为了再否定而提升到更高的境界的肯定。
这对于我们的生活也是一种启示,矛盾存在并不是消极的,矛盾的存在是为了更进一步的升华,而升华即要经过“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美学 黑格尔摘抄

美学黑格尔摘抄
以下是几段黑格尔关于美学的摘抄:
1. "艺术是美的展现。
艺术通过自己的材料和手段形成了一个独立于自然和思维的王国。
它是精神的表露,将感性和理性的元素结合在一起,以创造出真正的美。
"
2. "美是无限的形式化。
艺术作品通过其形式和结构传达出一种无穷无尽的意义和表达。
它超越了个体的感知和理解,使我们能够体验到无限的美的境界。
"
3. "美是自由的表现。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展现出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没有任何束缚和限制。
美就是这种自由的表达方式,能够激发我们的情感和思考,给予我们内心深处的满足和享受。
"
4. "美是独特的。
每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它们之间不能被彼此取代或比较。
艺术的美不仅仅存在于艺术品本身,也存在于观众与艺术品的互动之中,因为每个人对美的理解和感受都是不同的。
"
这些摘抄揭示了黑格尔对于美学的一些核心观点,包括艺术的本质、美的无限性、自由创作和独特性等。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理解美学和艺术的意义和价值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美学科学黑格尔

美学科学黑格尔黑格尔(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是德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美学家。
黑格尔出生的年代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已有近一个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也即将爆发,但德国仍然是极其落后的封建国家。
法国资产阶级对黑格尔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辨证观点的形成和发展及辨证的美学思想的酝酿和成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黑格尔早年虽谈不上聪明但学习刻苦是大家公认的,他对各类学科都产生广泛的兴趣,尤其是哲学和文学及美学。
黑格尔前期的美学观点主要概括为:第一,从资产阶级共和主义和民主主义立场出发崇拜和向往古希腊共和制度下的人格和艺术。
第二自觉的历史主义美术观逐步形成。
第三,浓郁的人道主义色彩。
第四,关于劳动创造人与人的本质异化的思想萌发。
第五,提出审美活动是理性最高活动的观点。
黑格尔前期美学见解完成了系统的唯心主义异化理论建立了辨证的历史的美学研究方法论,艺术发展史和艺术分类观点的初步形成即古代东方艺术——希腊艺术——西方基督教艺术。
《美学讲演录》是黑格尔后期美学思想的总汇。
这本书比他之前出版的《精神观察学》前进一步,把艺术与宗教分离开了。
他已引入“古典”与“浪漫”的概念作为区分艺术的名称,并对这两类艺术的主要特征做了初步概括,他还初步流露出崇古抑今的艺术眼光与审美理想。
同时他把雕塑(造型)艺术作为古典美的典范。
把客观性与主观性作为区分古典艺术与浪漫艺术的主要尺度。
从西方古典思想、罗马时代的文艺理论家到康德到伯克到黑格尔,一直在谈崇高。
崇高是什么意思呢?可以简单地讲,崇高是优美所不能把握的东西,美和崇高相比太小资,太愉快了。
崇高带有一种让人无所适从的、几乎是恐惧的东西,让人觉得这么大、这么深刻、这么多样,是把握不住的,是一种震慑心灵的东西。
而美呢?我们可能会觉得美就是漂亮,好玩,是一种能放在眼前把玩的。
崇高就好象是你被它压倒了,不知道该怎么办。
康德只在自然界里谈崇高。
比如你看九寨沟的风景,你会觉得非常美,但是如果你看到“大漠孤烟直”,或者是台风之类的自然现象,你就会觉得有点害怕。
黑格尔-美学-概说

黑格尔的哲学与美学、文艺学思想生平与著作简介:谢林〔1775--1854〕,代表作有《自然哲学观念》、《论世界灵魂》、《先验唯心论体系》等绝对理念:一种超时空的〔超人的、超自然的〕客观理念,是客观独立存在的某种宇宙精神,是先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永恒存在的,是构成宇宙万物及一切现象的核心与灵魂。
整个自然及精神世界都是据此而产生的,即宇宙万物都是绝对精神的外化,是绝对精神不断运动衍化的结果。
故又被黑格尔称为“宇宙精神”、“宇宙魂”。
实际是指实在化、客观化了的人的思想观念。
认为“实体即主体”,即能动性与创造性的主体,“实体在本质上即是主体,这乃是绝对即精神这句话所要表达的观念。
”〔《精神现象学》15页〕故“绝对精神”是实体又是主体,是主客体的统一。
对绝对理念的把握过程:感性认识-〉知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开端,是对事物的直接性认识,是最低级最抽象的,得到的是一个混沌表象。
知性认识:指对事物的各个部分进行的单独认识,是间接性认识。
将每一个有限的概念当作彼此别离的、互不联系的。
“坚持着固定的规定性和各规定性之间彼此的差异,以与对方相对立”〔小172〕二、黑格尔的哲学体系辨析:1、与康德哲学的关系:逻辑学:物自体;自然哲学:现象界;精神哲学:判断力。
2、与老子哲学相比:“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3、关于客观唯心主义:马克思批判的根据:肯定绝对理念的客观存在性,第一性,决定外物性,故唯心主义;先由理念入手,故手足倒置。
析:由概念外化为事物,概念非时间上在先,而是逻辑上在先。
即先有人的概念,才能认识事物。
“纯粹概念”是自然现象和精神现象之所以可能的前提。
但只是抽象的,故才有自然哲学与精神哲学。
黑格尔不否认自然界的先在性,强调的是在逻辑学意义上,纯概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内在根据和先决条件。
与康德的“先验范畴”相比。
三、黑格尔的美学观黑格尔的美学、文艺学思想,是其哲学体系中精神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达于《美学》一书。
黑格尔的美学

黑格尔的美学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源自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他认为美学是一种理性的看法,必须以理性和智慧为基础。
他认为,艺术的价值应从它的
实用价值和它的教育价值中获得,因此可以确定艺术的共同价值,而
不是支持任何时代的价值观。
因此,他对艺术家作品的创作和审美主
张形成了一种理性而建设性的艺术考量。
艺术创作要符合审美规范,
即符合共同的美学标准。
另外,艺术的审美蘸水也要有可持续的常态,即艺术家要具备建设性地发展艺术家的个人风格。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思想中,着重于追求“道德意义”及其对现实社会的
贡献。
他认为,艺术作品应永久而持久地存在,不应受时间及人们流
行的审美变迁和趋势的左右。
他还认为,高度完善的艺术作品会带来
美学上的共鸣,体现艺术家的道德,極具道义意义。
此外,艺术作品
可以赋予人们智力和思维上的超越以及更广阔的思维视角。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持续被艺术家及学者视为美学标杆,是艺术家创作
的指南。
其中,最根本的核心在于将艺术价值脱离于高的价值观,扩
展艺术的审美薪水,将艺术作品凝结成道德意义比重较大的一部分。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被推崇且受到浓厚的关注,他的建设性观念受到各
种艺术潮流和审美标准的影响,在美学发展历史中作为一个重要的块
石头。
在当今社会,以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为启发,可以让艺术成为精
神审美、文化共同体、理性决策和学术作为艺术精神的载体,得到广
泛的传播和认可。
黑格尔美学思想梳理

黑格尔美学思想梳理目录摘要关键词一: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二:黑格尔美学的基本思想三: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意义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一: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与辩证法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要更清晰的理解其美学思想,首先应了解其哲学体系。
可以说,黑格尔的哲学是在接受与批判康德的哲学而建立起自己的完整的哲学体系。
从黑格尔的名言:“凡是现实的都是理性的,凡是理性的都是现实的。
”可以看出他受康德范畴说所得到的启发,并且肯定了理性世界与感性世界的统一。
黑格尔从康德的范畴说得到以下观点:(1)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通过哲学以一些普遍的范畴而推演出来;从此可见万事万物都是理性的存在的。
(2)范畴与感性的事物结合就产生了人的认识与现实世界。
这种逻辑推演的过程即是人的思想的发展过程,同时反映了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通过这个观点,黑格尔进一步得出真实的世界的演变即是思想的演变、哲学的演变。
从这两个观点可以窥探黑格尔是如何走向客观唯心主义的,正是在于其认识现实世界的产生及演变的过程中,过分的拔高了范畴的作用,从而产生了他所说的“理念”。
黑格尔在《美学》的第一章总论美的概念中就给出了理念的定义:一般说来,理念不是别的,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体,以及这二者的统一。
对于黑格尔哲学中一个特别重要的范畴“理念”,是由概念与概念所代表的实在所统一的产物,这个统一的过程,在黑格尔看来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
概念是理念处于抽象的状态,只涉及物的普遍性,所以还是片面且不真实的,它是在于理性应存在而实际未存在的抽象物,它具有理念的潜在性,而作为概念的反面,实在只是概念所代表的个别的事物,这就否定了概念的普遍性,即概念存在自身“设定”了它的对立面来“自否定”,但这种对立不是永恒的,不是消极的。
对立是为了统一,否定是为了再否定而提升到更高的境界的肯定。
这对于我们的生活也是一种启示,矛盾存在并不是消极的,矛盾的存在是为了更进一步的升华,而升华即要经过“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黑格尔的美学范畴体系。
在黑格尔那里最一般的美学范畴:美、崇高、悲剧性、喜剧性、丑等是相互联系和矛盾转化的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与艺术的具体历史发展的阶段和形式相联系和相对应,形成一个自在而自为的发展圆圈。
他以美为核心构筑了一个内容丰富的美学范畴体系,总结了西方美学发展一千年来的全部美学成果,达到了近代西方美学的高峰。
(1)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同谢林一样,黑格尔把美学视为艺术哲学,他把艺术由一般经过特殊再到个别的发展过程作为他的美学体系和美学范畴体系建构的线索。
他的整个美学体系分为三个部分。
①一般的部分,研究艺术美的普遍理念,即作为理想来看的艺术美,主要分析了“美”这个中心范畴。
②特殊部分,研究从艺术美概念发展出的一系列特殊表现形式,即三种艺术类型(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主要分析了与这些艺术类型相对应的美学范畴,崇高、美和丑。
③个别部分:研究艺术美的个别化,即艺术的类和种及其系统,在这里分析了悲剧性和喜剧性等美学范畴。
A、美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关于美的定义是把艺术美作为理想来看待的。
他把艺术美放在理想状态下进行先验的分析。
艺术美是符合其理念本质,是理念本质显现为具体形象。
就美是理念而言,是说它作为理念,是符合它的自在本质与普遍性的,而且是作为符合自在本质与普遍性的东西来思考的,就美是理念的外在的实现而言,即“当真在它的这种外在中直接呈现于意识,而且它的概念是直接和它的外在现象处于统一时,理念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了,美因此可以下这样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B、这个定义包含着极重要的哲学美学价值。
其一,在理念的运动中把握了理性与感性的统一,是对理性派和经验派两大美学思潮在当时最辩证的综合。
这种综合,既超过了康德和席勒的二元对立的外在综合,也超过了谢林的内在绝对同一(无差别)。
在黑格尔看来,感性的客观因素在“美”里并不保留它的独立自在性,而是要把它的存在的直接性否定掉(取消掉),这种感性存在于美里仅仅被看作概念的客观存在与客体相对立,理念的感性显现运动是理念本身所包含的理性因素和感性因素。
感性的东西并不外在于理念,就像人的肉体并不外在于人的精神一样,二者是内在统一的。
其二,从对理念的把握上揭示了必然和自由的统一,从而确立了美是必然和自由、主体与客体、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从这一定义出发,黑格尔认为,从美对主体心灵关系上看(把握美的理念的方式看),“美既不是用在有限的不自由的知解力(知性)的对象,也不是有限意志的对象”,也就是说美的理念既不是单纯的认识对象(知解力对象),也不是单纯的实践对象(意志的对象),“美本身却是无限的、自由的。
”在审美中,主体达到了理性认识和意志自由相统一的关照,客体成为独立自存,本身自有目的欣赏对象。
这样,在美中有限和无限,必然和自由,主体和客体就达到了高度统一。
黑格尔总结道:“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它让对象保持它的自由和无限,不把它作为有利于有限需要和意图的工具起了只有欲和加以利用,所以美的对象既不显得受我们人的压抑和逼迫,又不显得受其他外在事物的侵袭和征服。
”其三,从理念自身的出发和伸展之中,揭示了美是人类心灵实践的产物。
人不仅以认识方式来认识自己,而且“人还通过实践的活动来达到为自己”印证自己的本质存在,即马克思说的“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如一个小孩把石头抛到河水里,以惊奇的神色看水中所现的圆圈,觉得这是他的作品,在这作品中看出他自己活动的结果。
美正是人实践活动的成果。
其四,从理念的内在外在方面的关系中揭示了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在黑格尔看来,“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
”总而言之,在黑格尔那里,美是理性与感性、自由与必然、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一般与个别、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黑格尔关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命题,综合了康德、席勒、谢林等人的美学思想,把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两在美学思潮对立统一起来,结束了西方美学近代形态的对立。
(2)崇高、美、丑和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浪漫型艺术、黑格尔认为自然美是不完满的,只有艺术美才符合美的理念,这是由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决定的。
黑格尔哲学认为精神哲学高于自然哲学,所以艺术美高于自然美。
黑格尔把不同的美学范畴与艺术发展历史的具体类型对应起来,在他看来,“艺术表现的普遍性并不是由外因决定,而是由它本身按照它的概念来决定的,因此是这个概念才发展或化为一个整体中的各种特殊的显现方式”根据这个原则,黑格尔从理念与其感性显现之间的关系把艺术类型依次划分为三种:象征型艺术、古典型和浪漫型艺术。
第一,象征型艺术和崇高。
黑格尔把象征型艺术称为艺术前的艺术。
在象征型艺术中,本来应该表现于形象的那种理念本身还是漫无边际的未受定性的,所以它无法从具体现象中找到受到定性的形式来完全恰当地表现出这种抽象的普遍的东西。
这种不适合就使得理念越出它的外在形象,不能完全和形象融成一体。
“这种理念越出有限事物的形象,就形成崇高的一般性格。
”象征型艺术的代表是东方各民(埃及、波斯、印度)的艺术。
黑格尔指出“崇高一般是一种表达无限的企图,而在现象领域又找不到恰好能表达无限的对象。
”黑格尔把崇高作为真正神圣艺术的标志,也是为了真美地肯定古典型艺术的人道主义性质,他把崇高的伟大和庄严给神和上帝,恰恰是为了把美的和谐和宁静,作为真正的人性归还给人。
第二,古典型艺术和美。
象征型艺术是理念与形象显现不统一的艺术,在其中理念尚未受到定性,然而理念作为精神自由的主体,是由自己确定自己的,它在本身的概念里就已具有符合它的外在形象,它就可以把这个形象作为自在自为(绝对)地适合于它的实际存在而与它融成一体。
这种内容与形式完全适合的统一就是第二种艺术类型—古典型艺术。
黑格尔认为“内容和完全适合内容的形式达到独立完整的统一,因而形成一种自由的整体,这就是艺术的中心。
”而这种统一只有在古典艺术中才出现。
古希腊艺术就是古典艺术的典范。
“美的感觉,这种幸运的和谐所含的意义和精神艺术在一切作品里,在这些作品里希腊人的自由变成了自觉的,它认识到自己的本质,因此,希腊人的世界观正处在一种中心,从这种中心上美开始显示出它真正生活和建立它的明朗的王国。
”古典型艺术的特征就是美,即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实满实现,以及显示出来的和谐。
因而古典型艺术要用完全由精神灌注而显出生气的人的躯体来表现理念及其具体化了的明确而自觉的个性。
德国启蒙主义美学传统(人道主义、人本主义)在黑格尔这里得到很好的继承。
第三,浪漫型艺术和丑。
由于理念是绝对精神,也就是独立自由的精神,它就不再能圆满地实现于外在世界,因为绝对精神只能在它本身上存在,即作为精神而存在。
因此,它就丧失了古典型艺术的内在意义与外在形象的吻合,精神就离开外在世界而退回它本身,这就产生了浪漫型艺术,浪漫型艺术的美“要变成精神的美,即自在自为的内心世界作为本身无限的精神的主体性的美”,“浪漫型艺术的真正内容是绝对的内心生活,相应的形式是精神的主体性,在即主体对自己的独立自由的认识。
”浪漫型艺术特点:①内容全部集中到精神的内在生活上,亦即集中到情感,想象和心情上。
②不是只用艺术的形式来创造真实的内容以供感性关照,而是内容先已存在于艺术领域之外,即先存在于思想和情感里。
③在浪漫型艺术里,再见不到理想的美,即使外在的以关照对象摆脱了时间性和变化无常的痕迹,把现实的原来的枯萎的现象变成鲜花灿烂的美。
浪漫型艺术并不求表现出既自由生动而又绝对静穆的存在,以及肉体里渗透着灵魂的现象,它把内在的因素和偶然形成的外在因素交织在一起,不怕让显然不美的因素尽量发挥它们的作用。
总之,在黑格尔看来,浪漫型艺术的特点在于:它的基调是音乐的、诗歌的,而结合到一定的观念内容时,则是抒情的。
其艺术形式主要表现为音乐和诗歌。
而它不再以美为其主要表征,精神的(抽象的)美(如现代绘画)等成为它的主要方面。
浪漫艺术也使艺术走到了它的终点,要向精神性更强的绝对精神——宗教发展了。
(3)悲剧(性)、喜剧(性)和艺术种类。
黑格尔按照理念的感性显现的不同程度和表现方式把艺术分为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三个类型,而又依此继续相应地按照艺术作品与这三种类型的具体表现方式,从人的听觉、视觉、音乐、诗这几类,与象征型艺术相对应的主要是建筑,与古典型艺术对应的主要是雕刻,与浪漫艺术对应的主要是绘画、音乐、诗。
黑格尔正是在分析这些具体艺术作品种类时,分析了喜剧性和悲剧性。
黑格尔认为,“戏剧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要形成最完美的整体,所以应该看做诗乃至一般艺术的最高层,”而“戏剧动用情节作为实际内心和外在世界的整体,可以有两种简直相反的掌握方式,即悲剧的方式和喜剧的方式。
这两种掌握方式的基本原则在戏剧体诗的种差上又产生了第三种主要种,即正剧。
”第一,悲剧理论和悲剧性。
关于悲剧艺术,黑格尔作了三条原规定。
其一,形成悲剧动作情节的真正内容意蕴,即决定悲剧人物增追求什么的目的为出发点,是在人类意志中具有实体性的本身就有理由的一系力量:伦理力量、国家的力量和信仰(宗教)力量。
悲剧人物必须符合道德的伟大理想。
其二,在悲剧的情节动作展开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力量之间要互相对立,互相排斥,因此,双方都在维护伦理理想之中,而且就通过实现这种伦理理想而陷入罪过中。
其三,通过这种伦理理想之间的冲突,永恒的正义利用悲剧的人物及其目的来显示出他们的个别特殊性(片面性)破坏了伦理的实体和统一的平静状态,随着这种个别特殊的毁灭,永恒正义就把伦理的实体和统一恢复过来了。
黑格尔在这里揭示了悲剧是两种社会力量的矛盾冲突所导致的,只不过他没有揭示正义力量与反动力量的性质。
悲剧本质是反动力量毁灭了正义力量,使正义力量以毁灭而告终,因而引起人们的同情。
第二,喜剧理论和喜剧性。
黑格尔认为喜剧在本质上与滑稽有区别,喜剧只限于使本来不值什么的虚伪的、自相矛盾的现象归于自毁灭。
他对喜剧性也作了三个规定。
其一,喜剧的一般场所是这样的一种世界,其中人物作为主体使自己成为完全的主宰,在他看来,能驾驭一切本来就是他的知识和成就的基本内容:在这种世界里人物所追求的目的本身没有实质,所以遭到毁灭。
其二,喜剧动作对象的内容大约有三种:①喜剧的目的性和人物性格绝对没有实体性却含有矛盾,因此不能使自己实现。
如贪吝。
②个别人物本想实现一种具有实体性目的作用和性格,但是为着实现,他们作为个人,却是起完全相反作用的工具。
他们自己的目的变成一种幻想、假象,完全不能实现。
③运用外在偶然事故,这种偶然事故导致情境的错综复杂的转变,使得目的和实现、内在人物性格和外在情况都变成喜剧性的矛盾而导致一种喜剧性的解决。
其三,在喜剧动作情节里,绝对真理和它的个别现实事例之间的矛盾显得更突出、更深刻,因而喜剧动作情节比起悲剧的动作情节更为迫切地需要一种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