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与《美学》读书笔记
读黑格尔《美学》笔记

读黑格尔《美学》笔记当我们谈论美学时,不得不提及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美学思想。
他的《美学》是一部经典之作,为我们提供了对美的独特视角和深入理解。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起探讨黑格尔《美学》的主要内容、分析、解读和应用。
黑格尔在《美学》中主要探讨了美学的基本概念、美的本质、美的范畴等问题。
他试图通过哲学思辨的方式,阐述他对美学的一系列见解。
在黑格尔看来,美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到人类的思维和感性认识。
黑格尔也阐述了美的范畴,他提出了“绝对美”的概念,认为美是绝对的,是超越了历史、文化、社会的存在。
对于黑格尔《美学》中的关键词,我想首先谈一下“绝对美”。
在黑格尔的思想中,“绝对美”是一种超越了历史、文化、社会的终极之美。
他认为,这种美是不依赖于任何外在因素而存在的,是纯粹的、绝对的。
接下来,我想谈谈黑格尔的“辩证法”。
黑格尔在《美学》中运用了辩证法来分析美的本质和范畴。
他提出了一系列对立的概念,如“自由与必然”、“个别与普遍”等,以揭示美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在我的个人经历中,我曾经试图将黑格尔《美学》中的思想运用到人生哲学和社交观念中。
我发现,黑格尔的思想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例如,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可以运用黑格尔的“辩证法”来分析问题的两个方面,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黑格尔的“绝对美”思想也启发了我对美的追求。
它让我意识到,美是超越了一切外在因素的存在,它需要我们去发现和欣赏。
黑格尔的《美学》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示的作品。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美学视角,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美的本质和范畴。
这部著作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辩证的思考方式,让我们能够在分析问题时更加全面和客观。
通过理解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生活中的美,更加积极地面对人生中的挑战和困难。
引言曼昆,一位享誉全球的经济学家,他的《经济学原理》一书自出版以来,一直被广大读者视为经济学入门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通俗易懂,全面介绍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引领无数初学者迈入经济学的殿堂。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篇1在广阔的人类文化视野中,艺术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从古至今,无数的艺术家们以他们的创作,赋予了世界以色彩、情感和生命。
然而,对于艺术的理解和欣赏,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
在此背景下,黑格尔的《美学》一书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为我们照亮了理解艺术的道路。
这本书的主旨是通过对艺术的深入探讨,展示其与社会历史、道德伦理、自然科学的相互关系。
作者在书中指出,艺术并不仅仅是美学上的欣赏,更是社会精神上的追求,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我和追求自由的重要手段。
读过这本书后,我对书中的观点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在书中,黑格尔详细阐述了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角色,以及对未来艺术的发展趋势的预见。
这些观点使我对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
此外,我也注意到了书中提到的几种艺术形式之间的关联性,比如音乐和绘画,以及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之间的差异。
书中的一些具体观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黑格尔强调了艺术的社会功能,认为艺术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世界和自我。
此外,他还提出了艺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即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
这些观点不仅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激发了我对未来艺术的探索欲望。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有时会被其中的复杂理论所困扰,但同时也正是这些理论激发了我的思考。
例如,书中提到的“艺术即自由”的观点,使我开始思考艺术如何实现自由,以及自由对于艺术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美学》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艺术的视角,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艺术的工具。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在我的人生旅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篇2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黑格尔的《美学》是一部宏大的著作,它涵盖了西方艺术的历史和理论,深入探讨了艺术与哲学、宗教、政治等其他人类活动的交叉领域。
这部作品对于理解西方美学和艺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地被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所吸引。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在接触黑格尔美学之前,我一直觉得美学是那种高高在上、难以捉摸的东西,就像是天上飘着的云,看着很美,但你就是抓不住。
但当我真正翻开黑格尔美学的相关书籍,就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充满着智慧和思考的世界。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那可真是博大精深。
他认为艺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听起来有点玄乎,但其实仔细想想还挺有道理。
比如说,我们看到一幅美丽的画,它不仅仅是色彩和线条的组合,背后其实蕴含着画家想要表达的某种理念或者情感。
就拿我前段时间去美术馆看的一幅画来说吧。
那是一幅风景画,画面上是一片金色的麦田,麦浪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远处是连绵起伏的青山,山顶上还飘着几朵洁白的云彩。
天空是那种湛蓝湛蓝的,让人看了心情格外舒畅。
起初,我只是被这幅画的美丽所吸引,觉得颜色搭配得真好,景色描绘得真生动。
但当我站在那幅画前,静静地看了一会儿之后,我感觉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我仿佛能感受到画家在创作这幅画时的心情,他或许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许是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那一片片金黄的麦田,不仅仅是麦田,更是丰收的喜悦,是生命的律动。
而那远处的青山和白云,则像是人们心中永远的向往,是一种遥不可及却又令人心驰神往的美好。
黑格尔还强调了艺术的历史性和发展性。
他认为不同的时代会产生不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中国古代的艺术。
从先秦时期的古朴青铜器,到唐宋时期的诗词书画,再到明清时期的小说戏曲,每一个时期的艺术都有着鲜明的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情感。
就拿诗词来说吧,唐朝的诗大多气势磅礴、豪放洒脱,像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充满了自信和豪情。
而宋朝的词则更多了一些细腻婉约的情感,像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把离别的悲伤刻画得淋漓尽致。
这就是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变化,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历史紧密相连。
在阅读黑格尔美学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他对于悲剧的理解也非常深刻。
黑格尔美学读后感

黑格尔美学读后感篇一:黑格尔与《美学》读书笔记黑格尔与《美学》读书笔记德国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1831),少年时代酷爱古希腊文化与莎士比亚,受到柏拉图、荷马、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著作的深刻影响,一生沉浸于思考与写作。
黑格尔以一种进步的历史观点,对人类艺术哲学以三大类型分野,从史前早期艺术到19世纪早期他生活时代的人类艺术,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包括诗、音乐\绘画、雕刻、建筑各类专门艺术,象征型艺术是主体对要表达的理念没有清晰界定,古典型艺术从象征型发展而来,是主体的理念完全清晰是最完美的艺术。
主要指古希腊的人体艺术。
浪漫型艺术在古典型台阶上,更关心崇高的灵魂本身。
黑格尔并没有自己动笔写作这部《美学》,他只是在大学讲坛上讲授这门课程。
他的历届学生把听课笔记聚集一起,编辑成了《美学讲演录》。
一、美学是什么人的精神包含了神性,艺术家寻找的便是这种神性。
艺术作品之美,乃是神性之美。
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历维.施特劳斯说:“艺术家的作品,可能是人类唯一正确的知识”。
美学作为一个学科,起初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希腊文的“克里斯托惕克”,在希腊语中即“美”,艺术是什么?艺术要实现什么?艺术与人类关系?艺术作品怎样分析?所以我们也把美学这门学科称为“艺术哲学”。
艺术作品表现的是人的精神价值,它抓住时间、个别人物、行动以及其转变的旨趣来实现这一目的。
它将原本的现实世界改造成为更人化的世界突显出来。
世界在艺术中变得更加纯粹,更加鲜明。
一切心灵的东西都要高于自然。
艺术可以表现神圣的理想,这却是任何自然事物不能做到的。
从心灵所创造的东西与从自然所产生和形成的东西,如果两者都包含神的光荣,那么神在前者比在后者的光荣更高。
神就是心灵,只有在人身上,神性自由才是灵动的。
人类的艺术,就是人模仿神制造的自然。
二、艺术的目的人们在创造艺术时,抱有什么目的。
普遍的见解有三种:“模仿自然说”、“激发情绪说”、“理想与普遍力量说”。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美学,这门研究美的学科,一直以来都吸引着无数思想家的探索。
黑格尔,这位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其美学思想更是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在阅读黑格尔美学的过程中,我仿佛走进了一个深邃而又丰富的艺术殿堂。
黑格尔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或者说是美的艺术。
他将艺术视为绝对精神自我实现的一个阶段。
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绝对精神经历了逻辑阶段、自然阶段,最终在精神阶段达到了自我认识的顶点,而艺术就是精神阶段的一种表现形式。
艺术的发展,在黑格尔看来,是有其内在规律和历史进程的。
他提出了艺术发展的三种历史类型: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和浪漫型艺术。
象征型艺术是艺术的初始阶段,其中理念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形式来表达,形式和内容之间处于一种不协调的状态。
比如古埃及的金字塔,以其巨大而神秘的形象,试图表达某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内涵,但形式的表达还较为模糊和抽象。
古典型艺术则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古希腊的雕塑就是典型的代表,人体的优美形态完美地展现了精神的高贵和力量。
在古典型艺术中,理念找到了最恰当的形式,两者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浪漫型艺术则是艺术发展的更高阶段,此时精神超越了物质形式,更加注重内心世界和情感的表达。
绘画、音乐和诗歌在这个阶段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比如浪漫主义时期的诗歌,常常抒发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想象,不再拘泥于外在的形式和规则。
黑格尔对于艺术作品的分析也十分深刻。
他认为艺术作品包含三个层次:外在形式、内在意蕴和艺术家的心灵。
外在形式是作品呈现给观众的直观形象,内在意蕴则是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和精神内涵,而艺术家的心灵则是将外在形式和内在意蕴连接起来的桥梁。
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外在形式的表面,而要深入挖掘其内在意蕴。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艺术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艺术家的心灵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能够凭借其敏锐的感受力和创造力,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融入到作品中,使其具有永恒的魅力。
美学黑格尔读书笔记

美学黑格尔读书笔记提起黑格尔的美学,那可真是一场奇妙的思想之旅。
在阅读他的著作时,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智慧和深邃思考的神秘世界。
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刚开始接触这个观点的时候,我还有些迷糊,啥叫理念的感性显现?随着深入阅读,我渐渐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
就拿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朵花来说吧。
这朵花,它不仅仅是我们肉眼看到的那个色彩鲜艳、形状优美的物体。
在黑格尔的美学观念里,这朵花背后蕴含着一种理念。
比如说,花代表着生命的绽放、成长和衰落,这就是一种理念。
而当我们看到这朵花,被它的美丽所吸引,感受到它的芬芳,这就是理念通过花这个感性的形式显现出来了。
有一次,我去公园散步。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微风轻轻拂过脸颊,带来阵阵清爽。
我走着走着,突然看到一片花海。
那是各种各样的花,五颜六色,争奇斗艳。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我走近其中一丛玫瑰,仔细地观察起来。
那些玫瑰花瓣层层叠叠,像是精心制作的艺术品。
花瓣边缘略带褶皱,仿佛是大自然这个巧手特意留下的痕迹。
每一片花瓣都有着细腻的纹理,就像是岁月在上面写下的故事。
花心处,金黄色的花蕊簇拥在一起,散发着甜蜜的香气。
我忍不住伸手轻轻触摸了一下花瓣,那触感柔软而光滑,带着一丝凉意。
当我的手指碰到花瓣的瞬间,我仿佛能感受到花的生命在微微颤动。
就在这时,一只蝴蝶飞了过来。
它轻盈地落在一朵玫瑰上,翅膀微微扇动着。
它的翅膀上有着精美的花纹,和花朵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面。
我站在那里,静静地看着蝴蝶和花,突然就明白了黑格尔所说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这朵玫瑰,它的美丽不仅仅在于它的外表,更在于它所代表的生命的美好、爱情的象征等理念。
而蝴蝶的到来,更是增添了这份美的生动性和活力。
再想想我们平时看到的建筑。
那些古老的宫殿、庄严的教堂,它们不仅仅是一堆石头和木材的组合,而是蕴含着当时人们对于宗教、权力、艺术等理念的追求。
当我们站在这些建筑面前,感受到的那种震撼和敬畏,正是理念通过建筑这个感性的形式传达给我们的。
美学黑格尔读书笔记

美学黑格尔读书笔记说起读黑格尔的美学著作,那可真是一段让我又爱又恨的奇妙经历。
刚开始接触黑格尔的美学,我就像个无头苍蝇,在那密密麻麻的文字里乱撞。
那些晦涩的概念、复杂的论述,差点让我直接放弃。
但想着既然已经开始,怎么着也得硬着头皮读下去。
黑格尔讲美学,可不是那种轻松易懂的闲聊。
他一上来就是各种哲学思考,什么“理念”“感性显现”,听得我云里雾里。
我就拿着笔,一边读一边画,试图从那些密密麻麻的线条中找出点头绪来。
可往往是画得满书都是,脑子却还是一团浆糊。
有一次,我正读到他关于艺术美的论述。
他说艺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我就琢磨,这到底啥意思啊?于是我放下书,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的街道。
来来往往的人群,有的穿着时尚,有的普普通通;街边的店铺,有的装修精致,有的简陋随意。
我就在想,这是不是也算一种感性显现呢?那些时尚的穿着、精致的装修,是不是就是人们心中对于美的某种理念的外在表达?但那些普普通通、简陋随意的,难道就不美了吗?我越想越迷糊,感觉自己像是走进了一个迷宫,找不到出口。
还有一回,读到黑格尔对于建筑艺术的分析。
他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我当时就懵了。
音乐是流动的、有节奏的,建筑怎么就成音乐了?为了搞明白,我专门去了我们当地的一个古老寺庙。
那寺庙的建筑结构严谨,飞檐斗拱,气势恢宏。
我站在那里,仔细观察每一根柱子、每一片瓦当。
我试着去感受那种对称的美、那种向上的张力。
慢慢地,我好像有点明白了黑格尔的意思。
这建筑的线条、比例,就像是音乐中的旋律和节奏,有着一种内在的和谐与韵律。
读黑格尔的美学,我也闹了不少笑话。
有次和朋友聊天,我想显摆一下自己的“学问”,就跟他们大谈黑格尔的美学观点。
结果说着说着,自己把自己绕进去了,朋友听得一脸茫然,最后来了一句:“你这说的啥呀,能不能讲点人话?”我当时那个尴尬呀,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不过,随着读的越来越多,我也渐渐摸到了一些门道。
黑格尔的美学虽然难懂,但一旦你钻进去了,就会发现里面别有洞天。
美学黑格尔读书笔记

美学黑格尔读书笔记最近读了黑格尔的美学著作,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仿佛走进了一个全新的艺术殿堂。
黑格尔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或者说美的艺术。
他说艺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这一开始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啥叫理念的感性显现?读着读着,我才慢慢有点感觉。
比如说一幅画,它不是简单地把现实中的东西照搬上去,而是画家心中的某种理念、某种情感,通过色彩、线条、形状这些感性的形式表现出来。
就像梵高的《向日葵》,那浓烈的黄色、扭曲的线条,不正是他内心热烈情感的展现吗?这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再说说建筑。
黑格尔觉得建筑是象征型艺术,它是物质性最强的艺术形式。
比如说埃及的金字塔,那巨大的石块、规整的形状,象征着法老的权威和永恒。
我就在想啊,当年那些建造金字塔的人们,得付出多大的努力和汗水啊!一块石头得有多重,他们是怎么搬上去的?而且要建得那么整齐、那么牢固,这得多高的技术和多强的组织能力!站在金字塔前,我仿佛能看到无数的工人在烈日下辛苦劳作的场景,能听到他们沉重的喘息声。
还有雕塑。
雕塑比建筑更接近精神性,它能把人体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像,那完美的身材比例、坚毅的眼神,让人不禁感叹人体的神奇和美丽。
我就琢磨着,米开朗基罗得对人体结构有多了解,才能雕刻出这么栩栩如生的作品。
他是不是天天盯着真人看,研究肌肉的线条、骨骼的形状?还是全凭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音乐就更神奇了。
黑格尔说音乐是浪漫型艺术,它直接诉诸人的心灵。
一首好听的曲子,能让你的心情瞬间变好或者变差。
比如说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那激昂的旋律,就像是在跟命运抗争,听得我热血沸腾。
我就在想,贝多芬在创作的时候,是不是心里憋着一股劲儿,非要把命运踩在脚下不可?他耳朵都听不见了,还能创作出这么伟大的作品,这得有多大的毅力和才华!文学也是美学的重要部分。
像莎士比亚的戏剧,那丰富的人物形象、精彩的情节,让人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我读《哈姆雷特》的时候,就一直在想哈姆雷特到底该不该复仇,他的犹豫和纠结让我感同身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格尔与《美学》读书笔记
德国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1831),少年时代酷爱古希腊文化与莎士比亚,受到柏拉图、荷马、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著作的深刻影响,一生沉浸于思考与写作。
黑格尔以一种进步的历史观点,对人类艺术哲学以三大类型分野,从史前早期艺术到19世纪早期他生活时代的人类艺术,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包括诗、音乐\绘画、雕刻、建筑各类专门艺术,象征型艺术是主体对要表达的理念没有清晰界定,古典型艺术从象征型发展而来,是主体的理念完全清晰是最完美的艺术。
主要指古希腊的人体艺术。
浪漫型艺术在古典型台阶上,更关心崇高的灵魂本身。
黑格尔并没有自己动笔写作这部《美学》,他只是在大学讲坛上讲授这门课程。
他的历届学生把听课笔记聚集一起,编辑成了《美学讲演录》。
一、美学是什么
人的精神包含了神性,艺术家寻找的便是这种神性。
艺术作品之美,乃是神性之美。
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历维.施特劳斯说:“艺术家的作品,可能是人类唯一正确的知识”。
美学作为一个学科,起初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希腊文的“克里斯托惕克”,在希腊语中即“美”,艺术是什么?艺术要实现什么?艺术与人类关系?艺术作品怎样分析?所以我们也把美学这门学科称为“艺术哲学”。
艺术作品表现的是人的精神价值,它抓住时间、个别人物、行动以及其转变的旨趣来实现这一目的。
它将原本的现实世界改造成为更
人化的世界突显出来。
世界在艺术中变得更加纯粹,更加鲜明。
一切心灵的东西都要高于自然。
艺术可以表现神圣的理想,这却是任何自然事物不能做到的。
从心灵所创造的东西与从自然所产生和形成的东西,如果两者都包含神的光荣,那么神在前者比在后者的光荣更高。
神就是心灵,只有在人身上,神性自由才是灵动的。
人类的艺术,就是人模仿神制造的自然。
二、艺术的目的
人们在创造艺术时,抱有什么目的。
普遍的见解有三种:“模仿自然说”、“激发情绪说”、“理想与普遍力量说”。
模仿是完全按照本来的自然形状复写一遍,这是一种复制。
艺术在利用材料方面总是有限的,只能把现实的外形提供给某一种感官。
靠单纯的模仿,艺术总不能和自然竞争。
模仿所产生的乐趣总是有限的。
对于人来说,从自己所创造的东西得到的乐趣,就更适合于人的身份。
就这个意义说,每一件微细的技术品的发明在价值上要比模仿高。
“激发情绪说”强调艺术作用在于唤醒,凡是可以让人内心感到或震撼的东西,凡是可以满足人的情感需要的思想和观念,总是能够激发出人心中最深处的潜在力量,这就是艺术激发功能要达到的目标。
一切情感的激发,心灵对每种生活内容的体念,通过一种只是幻象的外在对象来引起这一切内在的激动,就是艺术所特有的巨大威力。
“理想与普遍力量说”,常常有这样的情形:一位艺术家,他内心感到痛苦时,他就开始艺术行为,用图像或意象去表达,把自己的痛
苦化为艺术的形象。
这是一种眼泪中的安慰。
艺术也能使人获得道德上的教益。
贺拉斯说:“诗人既给人以教益也给人娱乐。
”艺术要求越高,需采用的道德内容越多。
道德也是一个艺术标准。
艺术是各民族最早的教师。
三、内容决定形式
没有无内容的艺术,形式是内容的容器。
艺术作品的缺陷并不总是技巧欠圆熟,形式的缺陷总是源于内容的缺陷。
愈是优美的艺术作品就愈是具有内容和思想的内在深刻和真实。
在艺术作品里,对自然的改形,并不是艺术家技巧上的生疏和不熟练,而是艺术家有意为之,是艺术家意识里的内容和要求所决定的。
艺术的真正职责在于帮助人认识到心灵的最高旨趣,美的艺术不能在想象的无拘无碍境界飘摇不定,因为心灵的旨趣决定了艺术内容的基础,尽管形式和形状可以千变万化。
一件艺术品,在技巧方面已十分完美,并不能说它就是完美的艺术。
完美的艺术,是理念和表现的结合,不仅有理念,表现理念的形象也是真实的、完美的,包含这两者才是最高的艺术品。
艺术家为一个理念,必须寻找到具体的形象,形象是显现理念的桥梁。
具体的理念,本身就是使自己显现为自由形象的过程,只有真正具体的理念才能产生真正的形象,这两方面的吻合就是理想的艺术。
四、艺术的类型
艺术是表达理念的。
人类为实现各种理念,已发展了各种艺术类型,分为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与浪漫型艺术三种。
理念是具体的统一体,只有通过理念的各个特殊方面的伸展与和解,才能进入艺术的意识,由于这种发展,艺术美才有了特殊的阶段和类型。
象征型艺术在艺术的原始阶段,主要代表是东方艺术;古典型艺术代表艺术发展成熟的阶段,主要代表是希腊艺术;浪漫型艺术代表艺术开始解体的阶段,主要代表是中世纪西方基督教艺术。
艺术的这三种类型,是内容与形象之间的不同关系,理念与实现理念的不同方式。
理念在开始阶段,自身还不确定、不明确,抽象理念所取的形象是外在于理念本身的自然形态的感性材料,也就是说感性材料占绝对上风。
自然材料还保留着它的原始风貌,改变不大。
这种类型称为象征型艺术类型。
古典型艺术,在理念和它的材料上达到高度统一。
理念找到了最适合它的材料,并自由、妥当地融入了材料中,是自由完满的协调。
浪漫型艺术把理念与现实的完美再次打破,取消了古典型中理念与材料那种不可分裂的统一性。
为了更自由的心灵表达,理念从它的外在因素的协调统一中退出。
五、象征型艺术
理念并不是一开始就清晰明了的,而是相反。
由于理念本身就还没有理想所要求的个别性,它的抽象性和片面性使得形象在外表上离奇而不完美,说是理念的表现,只是一种还处于远距离的尝试,一种形式上的挣扎与希求。
理念还没有找到真正适合他的形式。
这种艺术,称为象征艺术。
理念并没能真正吻合人感性材料,自然对象更多的是保留它原来的样子而没有改变,对象似乎很不情愿地要担负起表现理念的责任,尽一
种义务。
理念和对象在这种情形下形成一种抽象的属性关系,例如用狮子象征强壮。
理念发现它们都不太适合,就把自然形状和实在现象夸张成为不确定不匀称的东西,企图用形象的散漫、庞大和堂皇富丽来提高到理念的地位。
上述情形在东方原始艺术里的泛神主义,就是明显的实证。
象征型艺术以不完善为终结。
六、古典型艺术
古典型艺术,处理理念是妥贴的,它找到了理念应该寄于的居所。
古典型艺术,是人类第一次完美的艺术,理想找到了现实的表达通道。
古典型艺术就理念而言,它本身是具体的、丰富的。
心灵的东西只有到了清晰的程度,才到了这一阶段。
理念要在自然中择优寻找最适合自己的东西,把心灵性的东西表现出来,以为自观,只有经过心灵的事物才能圆满地显现于感官。
在古典型艺术里,人体形状的出现,不能仅看成材料,更是心灵的外在存在形式,同时兼备自然形态的存在。
七、浪漫型艺术
浪漫型艺术把理念与现实完满的统一再度打破,它在较高的阶段上,再回到理念与现实的差异与对立,古典型艺术达到了最高度的优美,尽了艺术感性表现所尽之能事。
古典型艺术的局限性在于,将一个具有无限性质的主体,交付给一个有限的世界。
浪漫型艺术取消了古典型艺术的那种不可分裂的统一,在内容和表现方式的范围上超出了古典型艺术。
浪漫型艺术保留艺术的形式,
但艺术超越了艺术本身,是一种人性的解放。
艺术对象和心灵完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一种和解,是把内心世界完美地置入外在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