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黑格尔《美学》笔记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篇1在广阔的人类文化视野中,艺术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从古至今,无数的艺术家们以他们的创作,赋予了世界以色彩、情感和生命。
然而,对于艺术的理解和欣赏,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
在此背景下,黑格尔的《美学》一书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为我们照亮了理解艺术的道路。
这本书的主旨是通过对艺术的深入探讨,展示其与社会历史、道德伦理、自然科学的相互关系。
作者在书中指出,艺术并不仅仅是美学上的欣赏,更是社会精神上的追求,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我和追求自由的重要手段。
读过这本书后,我对书中的观点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在书中,黑格尔详细阐述了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角色,以及对未来艺术的发展趋势的预见。
这些观点使我对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
此外,我也注意到了书中提到的几种艺术形式之间的关联性,比如音乐和绘画,以及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之间的差异。
书中的一些具体观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黑格尔强调了艺术的社会功能,认为艺术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世界和自我。
此外,他还提出了艺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即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
这些观点不仅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激发了我对未来艺术的探索欲望。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有时会被其中的复杂理论所困扰,但同时也正是这些理论激发了我的思考。
例如,书中提到的“艺术即自由”的观点,使我开始思考艺术如何实现自由,以及自由对于艺术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美学》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艺术的视角,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艺术的工具。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在我的人生旅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篇2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黑格尔的《美学》是一部宏大的著作,它涵盖了西方艺术的历史和理论,深入探讨了艺术与哲学、宗教、政治等其他人类活动的交叉领域。
这部作品对于理解西方美学和艺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地被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所吸引。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在接触黑格尔美学之前,我一直觉得美学是那种高高在上、难以捉摸的东西,就像是天上飘着的云,看着很美,但你就是抓不住。
但当我真正翻开黑格尔美学的相关书籍,就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充满着智慧和思考的世界。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那可真是博大精深。
他认为艺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听起来有点玄乎,但其实仔细想想还挺有道理。
比如说,我们看到一幅美丽的画,它不仅仅是色彩和线条的组合,背后其实蕴含着画家想要表达的某种理念或者情感。
就拿我前段时间去美术馆看的一幅画来说吧。
那是一幅风景画,画面上是一片金色的麦田,麦浪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远处是连绵起伏的青山,山顶上还飘着几朵洁白的云彩。
天空是那种湛蓝湛蓝的,让人看了心情格外舒畅。
起初,我只是被这幅画的美丽所吸引,觉得颜色搭配得真好,景色描绘得真生动。
但当我站在那幅画前,静静地看了一会儿之后,我感觉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我仿佛能感受到画家在创作这幅画时的心情,他或许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许是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那一片片金黄的麦田,不仅仅是麦田,更是丰收的喜悦,是生命的律动。
而那远处的青山和白云,则像是人们心中永远的向往,是一种遥不可及却又令人心驰神往的美好。
黑格尔还强调了艺术的历史性和发展性。
他认为不同的时代会产生不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中国古代的艺术。
从先秦时期的古朴青铜器,到唐宋时期的诗词书画,再到明清时期的小说戏曲,每一个时期的艺术都有着鲜明的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情感。
就拿诗词来说吧,唐朝的诗大多气势磅礴、豪放洒脱,像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充满了自信和豪情。
而宋朝的词则更多了一些细腻婉约的情感,像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把离别的悲伤刻画得淋漓尽致。
这就是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变化,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历史紧密相连。
在阅读黑格尔美学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他对于悲剧的理解也非常深刻。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美学,这门研究美的学科,一直以来都吸引着无数思想家的探索。
黑格尔,这位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其美学思想更是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在阅读黑格尔美学的过程中,我仿佛走进了一个深邃而又丰富的艺术殿堂。
黑格尔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或者说是美的艺术。
他将艺术视为绝对精神自我实现的一个阶段。
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绝对精神经历了逻辑阶段、自然阶段,最终在精神阶段达到了自我认识的顶点,而艺术就是精神阶段的一种表现形式。
艺术的发展,在黑格尔看来,是有其内在规律和历史进程的。
他提出了艺术发展的三种历史类型: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和浪漫型艺术。
象征型艺术是艺术的初始阶段,其中理念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形式来表达,形式和内容之间处于一种不协调的状态。
比如古埃及的金字塔,以其巨大而神秘的形象,试图表达某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内涵,但形式的表达还较为模糊和抽象。
古典型艺术则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古希腊的雕塑就是典型的代表,人体的优美形态完美地展现了精神的高贵和力量。
在古典型艺术中,理念找到了最恰当的形式,两者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浪漫型艺术则是艺术发展的更高阶段,此时精神超越了物质形式,更加注重内心世界和情感的表达。
绘画、音乐和诗歌在这个阶段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比如浪漫主义时期的诗歌,常常抒发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想象,不再拘泥于外在的形式和规则。
黑格尔对于艺术作品的分析也十分深刻。
他认为艺术作品包含三个层次:外在形式、内在意蕴和艺术家的心灵。
外在形式是作品呈现给观众的直观形象,内在意蕴则是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和精神内涵,而艺术家的心灵则是将外在形式和内在意蕴连接起来的桥梁。
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外在形式的表面,而要深入挖掘其内在意蕴。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艺术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艺术家的心灵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能够凭借其敏锐的感受力和创造力,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融入到作品中,使其具有永恒的魅力。
《美学》读书笔记(5篇)

《美学》读书笔记(5篇)关于对《美学》读书笔记,本文将围绕读书笔记,进行解答论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美学》读书笔记篇1《美学》读书笔记在阅读《美学》这本书之后,我深感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度。
这本书由德国哲学家恩斯特·海德格尔所著,主要探讨了美学的本质、历史以及现代性。
海德格尔的美学观点强调了艺术与生活的本质联系。
他提出,美学并非仅仅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存在的理解方式。
在海德格尔看来,美学应该被视为一种“此在”,即美学应该被视为一种生活的方式,而不是一种抽象的理论。
海德格尔的美学观点也强调了现代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现代性不仅仅是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象征,更是对人的存在的理解方式的转变。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性把世界作为存在者的世界,这种理解方式让我们忽略了世界本身的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现代性,并把它作为我们对人的存在理解的一部分。
在我看来,海德格尔的美学观点强调了艺术和生活的本质联系,同时也强调了现代性的重要性。
我认为,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美学,把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抽象的理论。
同时,我们也应该重新思考现代性,把它作为我们对人的存在理解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美学》这本书让我对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美学》读书笔记篇2《美学》读书笔记在深入阅读《美学》这本书之后,我对其主旨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本书的作者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他以严谨的逻辑结构和深邃的哲学思考引领我们进入美学的堂奥。
首先,我深感黑格尔对美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他的研究跨越了艺术、自然、宗教、道德等多个领域,将美学置于一个系统的、辩证的理论框架中。
这使我认识到美学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社会、文化、历史等密切相关。
其次,黑格尔强调了美的本质在于其自身的发展和自我实现。
他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种理念需要通过艺术、宗教、哲学等不同的阶段来实现自身。
美学黑格尔读书笔记

美学黑格尔读书笔记提起黑格尔的美学,那可真是一场奇妙的思想之旅。
在阅读他的著作时,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智慧和深邃思考的神秘世界。
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刚开始接触这个观点的时候,我还有些迷糊,啥叫理念的感性显现?随着深入阅读,我渐渐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
就拿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朵花来说吧。
这朵花,它不仅仅是我们肉眼看到的那个色彩鲜艳、形状优美的物体。
在黑格尔的美学观念里,这朵花背后蕴含着一种理念。
比如说,花代表着生命的绽放、成长和衰落,这就是一种理念。
而当我们看到这朵花,被它的美丽所吸引,感受到它的芬芳,这就是理念通过花这个感性的形式显现出来了。
有一次,我去公园散步。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微风轻轻拂过脸颊,带来阵阵清爽。
我走着走着,突然看到一片花海。
那是各种各样的花,五颜六色,争奇斗艳。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我走近其中一丛玫瑰,仔细地观察起来。
那些玫瑰花瓣层层叠叠,像是精心制作的艺术品。
花瓣边缘略带褶皱,仿佛是大自然这个巧手特意留下的痕迹。
每一片花瓣都有着细腻的纹理,就像是岁月在上面写下的故事。
花心处,金黄色的花蕊簇拥在一起,散发着甜蜜的香气。
我忍不住伸手轻轻触摸了一下花瓣,那触感柔软而光滑,带着一丝凉意。
当我的手指碰到花瓣的瞬间,我仿佛能感受到花的生命在微微颤动。
就在这时,一只蝴蝶飞了过来。
它轻盈地落在一朵玫瑰上,翅膀微微扇动着。
它的翅膀上有着精美的花纹,和花朵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面。
我站在那里,静静地看着蝴蝶和花,突然就明白了黑格尔所说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这朵玫瑰,它的美丽不仅仅在于它的外表,更在于它所代表的生命的美好、爱情的象征等理念。
而蝴蝶的到来,更是增添了这份美的生动性和活力。
再想想我们平时看到的建筑。
那些古老的宫殿、庄严的教堂,它们不仅仅是一堆石头和木材的组合,而是蕴含着当时人们对于宗教、权力、艺术等理念的追求。
当我们站在这些建筑面前,感受到的那种震撼和敬畏,正是理念通过建筑这个感性的形式传达给我们的。
美学黑格尔读书笔记

美学黑格尔读书笔记说起读黑格尔的美学著作,那可真是一段让我又爱又恨的奇妙经历。
刚开始接触黑格尔的美学,我就像个无头苍蝇,在那密密麻麻的文字里乱撞。
那些晦涩的概念、复杂的论述,差点让我直接放弃。
但想着既然已经开始,怎么着也得硬着头皮读下去。
黑格尔讲美学,可不是那种轻松易懂的闲聊。
他一上来就是各种哲学思考,什么“理念”“感性显现”,听得我云里雾里。
我就拿着笔,一边读一边画,试图从那些密密麻麻的线条中找出点头绪来。
可往往是画得满书都是,脑子却还是一团浆糊。
有一次,我正读到他关于艺术美的论述。
他说艺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我就琢磨,这到底啥意思啊?于是我放下书,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的街道。
来来往往的人群,有的穿着时尚,有的普普通通;街边的店铺,有的装修精致,有的简陋随意。
我就在想,这是不是也算一种感性显现呢?那些时尚的穿着、精致的装修,是不是就是人们心中对于美的某种理念的外在表达?但那些普普通通、简陋随意的,难道就不美了吗?我越想越迷糊,感觉自己像是走进了一个迷宫,找不到出口。
还有一回,读到黑格尔对于建筑艺术的分析。
他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我当时就懵了。
音乐是流动的、有节奏的,建筑怎么就成音乐了?为了搞明白,我专门去了我们当地的一个古老寺庙。
那寺庙的建筑结构严谨,飞檐斗拱,气势恢宏。
我站在那里,仔细观察每一根柱子、每一片瓦当。
我试着去感受那种对称的美、那种向上的张力。
慢慢地,我好像有点明白了黑格尔的意思。
这建筑的线条、比例,就像是音乐中的旋律和节奏,有着一种内在的和谐与韵律。
读黑格尔的美学,我也闹了不少笑话。
有次和朋友聊天,我想显摆一下自己的“学问”,就跟他们大谈黑格尔的美学观点。
结果说着说着,自己把自己绕进去了,朋友听得一脸茫然,最后来了一句:“你这说的啥呀,能不能讲点人话?”我当时那个尴尬呀,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不过,随着读的越来越多,我也渐渐摸到了一些门道。
黑格尔的美学虽然难懂,但一旦你钻进去了,就会发现里面别有洞天。
美学黑格尔读书笔记

美学黑格尔读书笔记最近读了黑格尔的美学著作,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仿佛走进了一个全新的艺术殿堂。
黑格尔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或者说美的艺术。
他说艺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这一开始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啥叫理念的感性显现?读着读着,我才慢慢有点感觉。
比如说一幅画,它不是简单地把现实中的东西照搬上去,而是画家心中的某种理念、某种情感,通过色彩、线条、形状这些感性的形式表现出来。
就像梵高的《向日葵》,那浓烈的黄色、扭曲的线条,不正是他内心热烈情感的展现吗?这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再说说建筑。
黑格尔觉得建筑是象征型艺术,它是物质性最强的艺术形式。
比如说埃及的金字塔,那巨大的石块、规整的形状,象征着法老的权威和永恒。
我就在想啊,当年那些建造金字塔的人们,得付出多大的努力和汗水啊!一块石头得有多重,他们是怎么搬上去的?而且要建得那么整齐、那么牢固,这得多高的技术和多强的组织能力!站在金字塔前,我仿佛能看到无数的工人在烈日下辛苦劳作的场景,能听到他们沉重的喘息声。
还有雕塑。
雕塑比建筑更接近精神性,它能把人体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像,那完美的身材比例、坚毅的眼神,让人不禁感叹人体的神奇和美丽。
我就琢磨着,米开朗基罗得对人体结构有多了解,才能雕刻出这么栩栩如生的作品。
他是不是天天盯着真人看,研究肌肉的线条、骨骼的形状?还是全凭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音乐就更神奇了。
黑格尔说音乐是浪漫型艺术,它直接诉诸人的心灵。
一首好听的曲子,能让你的心情瞬间变好或者变差。
比如说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那激昂的旋律,就像是在跟命运抗争,听得我热血沸腾。
我就在想,贝多芬在创作的时候,是不是心里憋着一股劲儿,非要把命运踩在脚下不可?他耳朵都听不见了,还能创作出这么伟大的作品,这得有多大的毅力和才华!文学也是美学的重要部分。
像莎士比亚的戏剧,那丰富的人物形象、精彩的情节,让人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我读《哈姆雷特》的时候,就一直在想哈姆雷特到底该不该复仇,他的犹豫和纠结让我感同身受。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范本10份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范本10份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 1黑格尔浓缩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定义,虽说看似简单的一个判断,可是它里面却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具有很高价值的思想和智慧,同时又显示了它的内容根基特别深厚。
认清这一问题首先应对黑格尔的理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黑格尔指出:“一般说来,理念不是别的.,就是概念,概念所__的实在,以及这二者的__。
”黑格尔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先于它而存在的概念生发出来的,事物的存在是概念显现自身于事物的活动,是概念的自己实现。
当概念出现于实在里并且与实在结成__体时概念就成为了理念。
黑格尔的理念是具体的概念与实在的__,是主观理解的,同时也是客观存在的。
黑格尔这一定义的三个来源首先,这一定义来自于黑格尔的唯心__哲学体系。
黑格尔认为由概念生发出外在的自然界,而自然界是概念的异化。
理念才是概念与实在的__。
理念是绝对精神,绝对精神的初级阶段就是艺术,就是美。
因此,黑格尔的美其实就是他哲学体系的一个发展阶段。
其次,这一定义来自于黑格尔对于艺术的研究,是他经验的积累。
虽然黑格尔不是一个艺术家,没有直接从事艺术实践活动,但他对于艺术问题进行了哲学思考、研究,把艺术的特点归纳以后总结出美的定义。
第三,这一定义也来源于黑格尔以前的或同时代的德国古典美学。
黑格尔的理论受到了康德、席勒、谢林的很大影响。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 2黑格尔(1770-1831)是德国古典唯心__的集大成者,他的主要著作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以及后来死后由学生整理出版的《历史哲学》、《宗教哲学》、《哲学史讲演录》和《美学》等。
虽然《美学》不是黑格尔亲笔所写,而是他的学生H。
霍托根据黑格尔在海德堡大学和柏林大学讲课的学生笔记和黑格尔本人的部分讲稿加以整理而成,但这部书也比较鲜明地表达了他关于美学与艺术的看法观点。
用了最大的篇幅对诗进行论述。
我的理解是,黑格尔认为诗是全书论述三种艺术类型和三个艺术历史发展阶段中最高旨趣的艺术形式,“它是把造型艺术和音乐这两个极端,在一个更高的阶段上,在精神内在领域本身里,结合于它本身所形成的__整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格尔于1817年第一次讲授美学。
他的这部著作像他的其他许多著作一样,并不是他本人出版的,而是在他逝世以后,由他的门生霍托、拉森等根据他授课的讲义编纂而成。
黑格尔讲授美学时期正是他创作力最充沛时期,这不仅由于他的哲学思想已渐臻成熟,同时也由于当时德意志社会经过了动荡而转入相对的稳定,从而使他可以摆脱生活上的困扰,无拘无束地对哲学进行潜心的思考。
1806年的普法战争德意志战败了,1807年签订了屈辱的提而西特和约,这对德意志以后的发展来说,却反而变成了一件好事。
普鲁士贵族统治集团在战败后不得不进行改革,拿破仑法典在德意志推行标志着封建关系的削弱,跟着来了文化繁荣。
1818年海德堡创立了"大学中心"的柏林大学。
就在黑格尔讲授美学的次年,1818年,他受聘到柏林大学去讲授哲学。
当他一登上这座闻名欧洲的大学讲台,他就怀着欢欣鼓舞的心情,向他的听众预告具有光荣传统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再觉醒:"似乎这样的时间已经到来,即哲学已有了引人注意和爱好的展望,而这几乎很消沉的科学也许可以重新提起它的呼声。
"在这篇《开讲词》中,黑格尔宣告,空疏浅薄的意见和虚浮骄妄的作风是哲学的敌人。
他认为,精神一旦为它们所占据,理性便无法再去追求它自身的目的。
哲学所要求的是认识真理的真忱,"只有这处最纯挚的真忱本身才能成为哲学复兴的基础。
"从黑格尔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恪守这种信念来从事哲学工作的。
德国哲学史上,他是一个集大成的人物。
在哲学每个领域里,他都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海涅说这是一场哲学革命从康德开始的德国古典哲学,如果深入到它那被种种矛盾现象所隐蔽的内容实质中去,就可以理解到它是哲学领域内的一场革命。
这场哲学革命成了1848年震撼整个欧洲的政治革命的先导。
海涅在他移居法国期间于1833年所写的《论德国宗教和哲学历史》一书中,指出了宗教革命中产生出来的哲学革命的深刻意义,并且把德国的哲学革命和法国的政治革命作了生动的比较,预告了德国哲学革命势将带来的政治风暴。
海涅是第一个从晦涩的德国古典哲学中发掘出它那不易察觉到的深刻意蕴的人。
当然,他主要是依靠他作为一个敏感的诗人的天才预测。
如果我们想要从他书中得到对于黑格尔的全面评价,就感到非常不够了。
黑格尔本人和他的哲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矛盾现象。
他在早年兴高采烈地把法国大革命称作是"壮丽的日出",到了晚年却主张同普鲁士君主制调和。
就他的哲学著作来说,在辩证法方面常常爆发出革命的愤火,在体系方面保守因素却占据了压倒优势,起着窒息作用。
他在自己的工作领域里是"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在政治态度上却"没有完全脱去德国的庸人气味"。
怎样来解释这些矛盾?如果把阶级分析当作比解一次方程式还要容易的简单化庸俗化观点来看,黑格尔只是"一条死狗",他的著作不过是一堆错误的陈迹。
对于这种观点来说,政治倾向和科学研究的矛盾,体系与方法的矛盾,都是不存在的。
黑格尔哲学批判黑格尔在《小逻辑》第三版序言中对他的批评家说过这样的话:"对于一个经过多年的透彻思想,而且以郑重认真的态度,以严谨的科学方法加以透彻发挥的著作,予以这样轻心的讨论,是不会给人以任何愉快的印象的。
"这并不是一个哲学家的自负和高傲。
今天谁还知道那些黑格尔哲学批评家的名字呢?不过,除了这些浅薄空疏的批评家外,毕竟还是有人认真地研究了并批判了黑格尔的哲学。
头一次击中了黑格尔哲学要害的是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在1839年出版的《黑格尔哲学批判》中指出:黑格尔哲学被规定和宣布为"绝对的哲学",虽然并不是这位大师本人作出了这样的规定,而是他的门徒们,至少是他的正统门徒们贯彻始终地契合着老师的学说作出了这样的规定。
但是黑格尔哲学,不管它的内容性质如何,都只能是一种一定的、特殊的、存在于经验中的哲学。
……认为哲学在一个哲学家身上得到绝对的实现,正如认为"类"在一个个体中得到绝对的实现一样,这乃是一件绝对的奇迹,乃是现实界一切规律和原则的勉强取消,……因此也就别无他望,只有等待世界的真正终结。
但是,如果今后历史仍像以前一样继续前进,事实上上帝化身的理论也就被历史本身所驳倒了。
费尔巴哈批判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绝对主义,在黑格尔《美学》中也是同样存在的。
后来,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批判黑格尔美学时,主要就是根据这一点而加以发挥的。
费尔巴哈打烂了黑格尔哲学体系,就把黑格尔哲学当做无用的东西抛在一边。
但是"像黑格尔哲学这样对民族精神发展起过巨大影响的伟大作品,是决不能靠简单地置之不理的办法把它收拾的"。
美学序论黑格尔在《序论》中说:"尽管现在有些人认为一切真实的东西都是不可理解的,可理解的只是些有限现象和有时间性的偶然事物,其实这话是不对的。
只有真实的东西才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真实是绝对概念,即以理念为基础的,美只是真实的一种表现方式,所以只要能理解的思考真正有概念的威力武装着,它就可以理解美。
"他认为"艺术的使命是在于用感性的艺术形象的形式去显示真实"。
因为概念本身是真实的,只有真的才能是美的。
所谓"理念在感性中的显现"这条美的定义,它的含义不过是说,美和真是一致的,美只是通过感性形式表现真实,因而同哲学通过思考形式表现真实有所区别罢了。
但这种区别仅仅在于表现形式上不同,至于内容却都是以同一真实为对象。
自然,黑格尔说的真实具有一种思辨的属性。
那种从实用主义或功利主义立场上提出来的反对"无利害关系"的观点,是黑格尔所反对的。
他说:"荷拉斯的'诗人既求教益又求娱乐'一句言简意赅的箴言到后来经过无穷的推演和冲淡,以至变成一种最俗滥最肤浅的艺术论。
"这种艺术论趋向这样的极端,以致把艺术看成没有自己的目的,使它降为一种仅供娱乐的单纯游戏,或是一种单纯教训的手段了。
黑格尔反对把艺术的目的规定为"教训"。
他认为,如果把艺术内容的普遍性看作是抽象的议论,干燥的感想,普泛的教条,那就会使艺术形象变成了一种单纯的外壳或外形,从而形成感性的个别事物和心灵性的普遍性相分裂开来,彼此相外。
这样,艺术的目的就不在它自身,而在另一种事物上。
但是,艺术的效用应该从艺术本身的性质阐发出来。
黑格尔认为,人类生存的全部内容是非常复杂的。
人类社会形成规模巨大、组织繁复的经济网,商业、航业、工艺;较高一层的是权利、法律、家庭生活、阶级划分以及庞大的国家机构;此外,还有包罗万象的知识系统,艺术活动和美的兴趣就是其中之一。
这种种需要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黑格尔说:"按照科学要求,就得深入研究它们本质上的内在联系和彼此间的必然性。
因为它们不只是借效用就能联系在一起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效用的观点也就是实用或功利的观点。
研究事物的效用首先必须研究事物本身的性质。
只有把事物本身的性质充分揭示出来,才可以见出它的真实效用。
事物的性质是不可穷尽的,许多事物由于它们的性质还没有揭示出来,它们的效用也就不能显露。
有些事物一直是被认作毫无用处的,但当它们的性质研究出来后,往往成为极有用处的东西。
因此,科学的理论研究,就不能用狭隘的效用观点去衡量,根据眼前是不是有用为标准。
美索不达米亚等地的居民为了眼前的效用,根除森林以求取得耕地的面积,他们当时这样做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收获,但是他们根本没有想到,从长远的利益来看,他们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使这些地方变成了一片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竟使那里积蓄和贮存水分的中心也都随着森林一同消灭了。
黑格尔曾经嘲笑了这种功利主义的效用观点。
他在《小逻辑》中说:"不仅从葡萄树对人们的显著用处的观点去研究葡萄树,乃进而去考量一种其皮可制软木塞的橡树,并研究这树皮如何可以剥下来作为木塞以作封酒瓶之用。
过去曾有不少书是根据这样的作风写成的。
"(第205节)黑格尔认为,艺术和哲学一样,都在于认识真理,揭示真理。
从这方面来说,黑格尔反对简单的效用观点并不是否定艺术的社会使命。
在《序论》中,他把艺术称为"各民族的最早教师"。
他并不否认历史上艺术曾为宗教服务的事实。
但他认为艺术为宗教服务并不是把对象附加到先由思考产生出来的一些抽象格言和定义上去,而是艺术家通过艺术形式把他心里酝酿成熟的东西表达出来。
"例如古希腊艺术就是希腊人想象神和认识真理的最高形式。
"黑格尔的错误是他认为艺术的使命在于表现现代生活中所谓"和解了的矛盾"。
照他看来,在现代社会中,人生活在两种互相矛盾的世界里。
从一方面看,人囚禁在寻常现实和尘世的有时间性的生活里,受到需要和穷困的压迫,受到自然的约束,受到自然冲动和情欲的支配和驱遣,纠缠在物质里,在感官欲望和它的满足里。
但从另方面看,人却把自己提升到永恒的理念,提升到思想和自由的领域,把普遍的法则定为自己的意志,把世界的生动繁荣的现实剥下来,分解成一些抽象的观念。
然而生活与意识之间的这种分裂必须解决,而解决这种矛盾就是哲学的使命,也同样是艺术的使命。
他说:"就艺术使命来说,矛盾的任何一方,只要是抽象的片面的就不能算真实,真实是在矛盾双方的和解与调停里。
"黑格尔在《序论》中提出的关于审美活动的实践观点却是非常值得重视的。
黑格尔总是把认识和实践结合起来考察的。
他反对把"认识的主体当做一张白纸"(《小逻辑》第226节),只限于被动地接受,而不起主观能动作用。
洛克在《人类悟性论》中说:"我们不妨假设人心就像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字迹,也就是说没有任何观念。
"但是,黑格尔认为,认识总是和人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分不开的。
他在《序论》中说:"人还通过实践活动,来达到为自己,因为人有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中实现他自己,而且就在这实践过程中认识他自己。
人通过改变外在事物来达到这个目的,在这些外在事物上面刻下他自己的生活的烙印,而且发现他自己的性格在这些事物中复现了。
"黑格尔《美学》给我们留下了一份丰富的遗产,它的价值就是其中时时闪灼出来的辩证法的光芒。
在辩证法的威力下,从知性出发的形而上学的各种观点都在根本上动摇起来,纷纷瓦解了。
当然,像黑格尔这样一个人,无论就他本人或就他的哲学来说,都有着我们必须扬弃的东西,但我觉得他在自己工作领域内那种追求真理的勇毅精神却是值得我们敬重的。
黑氏美学体系黑格尔哲学具有一整套系统完备的体系,他的美学是这个庞大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