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综合征地精深中医治疗方法
中西医诊治干燥综合征良方

中西医诊治干燥综合征良方【概述】干燥综合征(SjogrensyndromeSS)是一个侵犯外分泌腺体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病。
其中又以唾液腺为最易受损的腺体并引起口干、眼干的临床症状。
本病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本病在1888年为Hadden首先描述。
以后又有其他另呈报道。
至1933年Sjogren报道一组口干、眼干并有关节炎患者,提出本病为一系统性疾病,由于此论点正确故现人称此病为Sjogren综合征。
Mikulicz综合征实为SS的一个临床表现。
80年代后本病明确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后者是指同时并有另一结缔组织病者。
两者在临床表现、遗传基础、免疫学上都有明显的不同。
通过在我国初步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SS的患病率为0.29%~0.77%(因诊断标准而不同),是风湿性疾病中患病率仅次于类风湿关节炎的风湿组织病。
多发于40岁以上的妇女,男女之比为1:9~17。
我国自1980年以来本病的报道增多,而过去由于对本病的认识模糊以致大量病人被漏诊或误诊,因此临床医务工作者要正确认识并警惕本病。
干燥综合征在中医文献中无相似的病名记载,但其复杂的临床表现在许多古典医籍中有类似描述。
无论其原发或继发者,因其往往伴发许多脏腑病变,因此很难明确其属于某一病证,有人认为本病宜归属“燥证”范畴,有人认为因其可累及周身,故称为“周痹”,关节疼痛属于“痹证”,有脏腑损害者如肾、肝等受损,称之为“脏腑痹”。
近年全国痹病专业委员会所著《痹病论治学》称本病为“燥痹”。
【病因病理】一、西医病因病理西医对干燥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均不十分清楚,可能与下述因素有关。
(一)遗传基础1.家族史在SS的一代亲属中出现类似SS症状、高球蛋白血症、自身抗体者均较对人群为高。
有姊妹、母女同时为患者的现象。
2.HLA SS主要和Ⅱ类HLA相关。
而这种相关性因种族而有一定差异。
如西欧白人SS与HLA-B8、DR3、DRW52相关,希腊人与HLA-DRs相关,日本人与DRW53相关。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2008-1-21 9:13:19来源:《中医药导报》作者:史丽萍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又称自身免疫性外分泌病,以口腔干燥症、干燥性角、结膜炎和胶原病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主要累及外分泌腺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同时还可累及肺、脾、肝、甲状腺等多种器官,部分患者可向恶性淋巴瘤发展。
此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单纯见口眼干燥而无其他结缔组织疾病;后者合并有结缔组织疾病或其它内科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据报道,本病在西方国家发病率处于风湿病中第2位,可达O.5%;在我国虽没有完整的统计学资料,但据北京协和医院对万余人的临床调查中发现,本病的患病率为0.29%一0.77%。
该病的发生以30—60岁女性居多。
目前现代医学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认为其与HLA—B8,HLA—DR3,病毒感染,免疫反应等有关,尚无根治方法,主要采取措施改善症状,控制和延缓因免疫反应而引起的组织损伤进展,以及继发性感染。
主要采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调节剂,但副作用多且疗效不肯定。
目前通过中医药治疗,对缓解病人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现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进展作一综述。
1 中医病名本病在中医文献中元相似的病名记载,大多数医家根据该病“燥象丛生”的临床表现将其归入“燥证”范畴。
姜氏认为此病病证表现极为顽固,绵延难愈,虽“燥胜则干”之象无以复加,轻投滋阴润燥之剂往往治之罔效,故称此病为“顽燥”。
而秦氏等将其归于“虚劳”范畴;近年全国中医痹病委员会称本病为“燥痹”。
2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本病虚实夹杂,缠绵难愈,其病因病机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2.1 正虚感邪外邪,包括六淫邪气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致病因素。
六淫邪气外侵,风、火、暑邪为阳邪,消灼津液;寒、湿邪气为阴邪,但亦可直入体内化热而耗伤阴津;燥邪则会直伤阴液。
现代医学中的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等,农药、化肥对食品的污染,化学药品的毒副作用,噪声、电磁波对人体的干扰等,亦可成为外来之燥。
孔祥成详解中医如何认识与治疗干燥综合征

在这个干燥的季节,人们经常出现口干和眼干的症状,经常感觉口渴,很多人都不当回事,觉得这是初冬的正常表现,我院专家提醒大家,长时间口干和眼干小心患上干燥综合症,为此我院专家为您讲述中医如何认识与治疗干燥综合征,帮助患者尽早治疗,摆脱疾病危害。
干燥综合症属于中医“燥症”范畴,症候表现以内燥为主,也有外燥表现。
多因内热津伤或久病精血内亏,或失血过多,或汗,吐,下后伤津液所致。
因此我们把滋阴清热,养血润燥作为主要治疗法则,即所谓“顾正似是而非需养胃存津,化邪但需润肺化燥”。
干燥综合征在中医文献中无相似的病名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当属于中医"燥证"范畴。
《内经》首次提出"燥胜则干"的论点,是对燥邪致病病理特点的总概括。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燥邪外袭,风寒热邪化燥伤阴,或素体阴虚,禀赋不足,或汗、吐、下后津液伤亡等,使阴津、气血不足,血瘀络痹所致。
病理机制多与肝、脾、肾三脏阴阳失调,阴虚阳盛关系最为密切。
治疗上多以滋养肝肾、益气养阴润燥、养血活血、化瘀通络等法治之。
干燥综合征在中医属“燥证”范畴,本病的主要病机为肺胃阴虚在先,肝肾阴虚在后,阴虚不复,燥热自内而生,病理关键在于阴虚燥热,轻则肺胃阴伤,重则肝肾阴虚,皆因阴虚在先,燥热自内而生,治疗重点当滋阴救液,清燥生津。
故滋阴药当属改善病理的首要药物,通过滋阴改善体内阴阳失衡之关键,增加体内物质之基础-津液的来源,以此改善口鼻眼腺体的分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干燥综合症的中医治疗!

干燥综合症的中医治疗!
阴虚内热型:除干燥症状外,肺胃阴虚者常有口舌生疮或反复发作口腔溃疡,干咳无痰,肝肾阴虚者伴有手足心烦热,午后低热,腰膝酸痛等。
舌红少苔,或舌有裂纹,舌苔花剥或黄腻,脉细滑。
肺胃阴虚者以沙参麦冬汤和益胃汤加减;肝肾阴虚者以知柏地黄丸加减。
气阴两虚型:除干燥症状外,伴有气短、乏力、精神不振,食欲减退,面色无华等,舌红少津,脉细弱无力。
以沙参麦冬汤或六味地黄汤为主,加四君子汤。
阴虚血瘀型:除干燥症状外,伴有面色晦暗或眼眶发黑,或面部色斑,皮肤粗糙等。
舌暗或有瘀斑瘀点,脉细。
以沙参麦冬汤或六味地黄汤,加四物汤加减。
阴虚气滞型:除干燥症状外,伴有腹胀、胁痛,或肌肉酸痛,情绪急躁易怒等。
舌红苔少,脉细弦。
以沙参麦冬汤或六味地黄汤,加逍遥散加减。
干燥综合症的中医治疗!对于干燥综合症,大家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因为疾病经过准确的治疗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当然干燥综合症危害极大,为了彻底降低疾病危害,大家还一定要积极咨询相关专家的建议。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治疗方法

干燥综合征得中医治疗方法发布时间: 2009-09-22干燥综合征就是一种侵犯外分泌腺尤以唾液腺与泪腺为主得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仅有外分泌腺受累,称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同时伴有其它结缔组织损害或继发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症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则称为继发性干燥综合征。
临床上以口、眼干燥为主症、本病属全球性疾病,好发于女性,90%以上发病年龄在30~40岁,最小9岁,男女之比为1:9~17。
国外资料报道,老年人患病率为3~4%,仅次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国内调查万余人,患病率为0、77~0.29%。
早期口眼干燥不易被人重视,易误诊,其病程长,一般预后良好。
有内脏损害者经恰当治疗大多可以缓解。
有严重脏器病变、恶性淋巴瘤者及伴有严重结缔组织疾病得继发性干燥综合征预后差。
本病得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免疫、性激素、病毒感染等诸因素有关。
1、遗传基础:有家族史,原发性患者出现HLAB8、DR3基因得频率很高,继发性患者则出现HLAR2得频率很高、2、病毒感染:目前认为EB病毒、巨细胞病毒、HIV病毒与干燥综合征有关,其中EB病毒尤为人们所重视。
3、性激素:多见于女性,可能与性激素调节免疫反应得能力有关,雌激素使免疫活动过强。
4、免疫异常:有复杂得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异常,患者血清中常有多种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抗唾液腺抗体等;常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存在,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活动性肝炎、桥本氏甲状腺炎等;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其它免疫抑制剂可能病情缓解。
其基本病理变化就是在泪腺、颌下腺、腮腺等外分泌腺体中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腺体明显萎缩,腺管有狭窄与扩张,后期病例可见腺体全部被结缔组织所取代。
中医学对本病得认识始于《内经》,有“燥胜则干”,“燥者濡之”得论述,金元时期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补充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得病机。
干燥综合征中医治疗

干燥综合征中医治疗干燥综合征是一种由于体内水分不足或水分流失过多而导致的一系列症状的综合征。
这些症状包括口干、皮肤干燥、眼干、喉咙干燥等,给患者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和困扰。
传统中医学认为,干燥综合征与体内阴液不足或阳气亢盛有关。
因此,中医在干燥综合征的治疗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将介绍干燥综合征中医治疗的原理和常用的中医疗法。
中医认为,干燥综合征的发生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衡所致。
体内的阴液不足或是阳气亢盛,导致体内水分的调节紊乱,从而引发干燥综合征。
因此,中医治疗干燥综合征的关键是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
中医常用的治疗干燥综合征的方法包括中药疗法、针灸疗法和中医养生。
首先,中药疗法是中医治疗干燥综合征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来选择适合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包括知母、沙参、麦冬等,这些药物具有滋阴润燥、生津止渴的作用,能够帮助患者恢复体内的阴液平衡。
其次,针灸疗法也是中医治疗干燥综合征的常用疗法之一。
针灸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进行刺激,调节患者的气血运行,从而改善干燥综合征的症状。
一些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太阳穴、液门穴、合谷等。
通过针灸疗法的刺激,可以促进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干燥综合征的症状。
除了药物治疗和针灸疗法,中医养生也是治疗干燥综合征的重要方面。
中医认为,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对于干燥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非常重要。
首先,患者应该注意适当增加饮水量,保持充足的补水。
同时,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葱姜等,以免刺激肠胃引发口干症状。
此外,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适度的运动也是帮助患者恢复体内阴阳平衡的关键。
干燥综合征中医治疗的优势在于针对病因,提倡个性化的治疗方法。
中医强调治疗的整体性和个体化,通过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来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这种方式避免了一刀切的治疗方法,更加符合患者的实际情况。
当然,在进行中医治疗时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干燥综合征吃什么中药能治疗好

干燥综合征吃什么中药能治疗好
干燥综合症这种疾病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病的情况并不少见,如果不及时治疗的话,则很有可能还会累及患者的泌尿系统、血液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关节等系统。
所以,干燥综合征患者一定要积极配合专业医生的治疗,这样才能够让患者更好的恢复身体的健康。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干燥综合征吃什么中药能治疗好呢?
1、清营汤加减:干燥综合征患者经常使用本中药方,其主要是由水牛角、玄参、生地、麦冬、丹参、丹皮、赤芍、金银花、连翘、竹叶等等中药物组成,其治疗效果是比较理想的,而如果患者还出现双目酸涩且疼痛的情况,则可以适当的加用一些枸杞子、石斛、菊花等等中药,其可以起到滋肝清火的治疗效果;而对于患者在发病期间还伴有腮部肿胀疼痛的情况,则还可以加用蒲公英、僵蚕等等中药,以可以起到加强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治疗目的。
2、增液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此中医药方也是干燥综合征患者在进行中药治疗期间经常使用的,其主要是由生地、玄参、麦冬、黄芪、太子参、白术、当归、陈皮、枸杞子、石斛、升麻、炙甘草等等中医药物所组成的,而如果患者还伴有低热的情况,则可以加用一些银柴胡、鳖甲、青蒿等等中医药物,以能够起到清虚热的功效。
以上就是干燥综合征吃什么中药能治疗好的相关介绍,另外,患者在恢复的治疗期间,还应该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及合理的营养摄入,这些都是可以帮助干燥综合征患者改善其病情,减轻其症状的表现,利于干燥综合征患者的康复进程。
干燥综合征中医证候专家共识2023

3.阴虚内热证 治法 推荐中药 方剂
养阴清热,润燥生津。
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合青蒿 鳖甲汤(《温病条辨》);清燥救肺 汤(《医门法律》)。
干燥综合征 的中医治疗
当归、白芍、熟地黄、天冬、 麦冬、天花粉、桃仁、红花、 忍冬藤、络石藤、鸡血藤等。
4.燥瘀互结证 治法 推荐中药 方剂
滋阴润燥,活血通络。
干燥综合征 的特征
外分泌腺功能障碍
存在自身抗体
淋巴细胞局灶性浸润 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定义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不合并其他免疫性疾病者称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我国发病率为 0. 33% ~0. 77%,患病人数超过 500 万。
继发性干燥综合征
合并其他免疫性疾病者称为继发性干燥综合征。
中医定义
干燥综合征属于中医学“燥痹”范畴。 燥痹为感受燥热之邪,或湿寒内伏化燥,耗伤阴液,痹 阻气血,脏腑官窍、皮肤筋骨失养所致的痹病。 病机特点: 本虚标实,气虚、阴亏为本,血瘀、燥热为标,现代医家多以益气养阴、润燥生津法治疗本病。
干燥综合征中医证候 专家共识
0
等等
2023.07.05
目录
前言 干燥综合征定义
共识适用范围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辨证分型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治疗
前言
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组织全国 48 家医院的 50 余名专家形成干燥综合征中医证候共识
共识来源:
干燥综合征是临床以口、眼干燥为主要表现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药治疗优势明显, 临床应用广泛,但仍缺乏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规范中医证候诊疗共识,限制了临床疗效和科研水平 的进一步提升。 为此,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组织全国 48 家医院的 50 余名专家形成干燥综 合征中医证候共识, 这一全国性共识的形成和推广,在干燥综合征中医诊疗历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治疗方法发布时间: 2009-09-22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侵犯外分泌腺尤以唾液腺和泪腺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仅有外分泌腺受累,称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同时伴有其它结缔组织损害或继发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症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则称为继发性干燥综合征。
临床上以口、眼干燥为主症。
本病属全球性疾病,好发于女性,90%以上发病年龄在30~40岁,最小9岁,男女之比为1:9~17。
国外资料报道,老年人患病率为3~4%,仅次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国调查万余人,患病率为0.77~0.29%。
早期口眼干燥不易被人重视,易误诊,其病程长,一般预后良好。
有脏损害者经恰当治疗大多可以缓解。
有严重脏器病变、恶性淋巴瘤者及伴有严重结缔组织疾病的继发性干燥综合征预后差。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免疫、性激素、病毒感染等诸因素有关。
1、遗传基础:有家族史,原发性患者出现HLAB8、DR3基因的频率很高,继发性患者则出现HLAR2的频率很高。
2、病毒感染:目前认为EB病毒、巨细胞病毒、HIV病毒与干燥综合征有关,其中EB病毒尤为人们所重视。
3、性激素:多见于女性,可能与性激素调节免疫反应的能力有关,雌激素使免疫活动过强。
4、免疫异常:有复杂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异常,患者血清中常有多种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抗唾液腺抗体等;常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存在,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活动性肝炎、桥本氏甲状腺炎等;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其它免疫抑制剂可能病情缓解。
其基本病理变化是在泪腺、颌下腺、腮腺等外分泌腺体中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腺体明显萎缩,腺管有狭窄与扩,后期病例可见腺体全部被结缔组织所取代。
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始于《经》,有“燥胜则干”,“燥者濡之”的论述,金元时期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补充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的病机。
从其发病及临床特征分析,可归属于中医学“燥证”畴,若伴关节疼痛者可称之为“周痹”、“燥痹”。
病因先天禀赋不足,阴虚燥热之体;后天劳倦,久病失养;外感风、暑、燥、火四邪,阳热亢盛,导致津伤液耗,阴血亏虚,清窍失于濡润,日久瘀血痹阻,络脉不通,累及皮肤、筋骨,深入脏腑而成本病。
基本病机为阴津亏虚,病理因素主要是燥热瘀血,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病位初在口、眼、鼻、咽等清窍,继则涉及全身,舍五脏。
[诊断依据]本病起病隐袭,临床症状多样。
原发性患者多以口、眼干燥为早期症状,部分以某系统损害为突出表现。
继发性患者局部症状轻,系统症状多伴随其并存的自身免疫病。
局部症状表现有口干、唾液少,猖獗龋齿,舌干、皲裂、舌乳头萎缩,口腔溃疡,常有单侧或双侧腮腺与颌下腺肿大;眼干燥,异物感,严重者哭时无泪;皮肤干燥、瘙痒、脱屑,阴道干燥、瘙痒,性交困难和灼痛;鼻咽干燥或慢性咳嗽。
系统症状有关节疼痛,约半数患者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可有全身肌痛、疲劳和肌无力;皮肤有不同类型皮疹、结节性红斑、紫癜;神经系统可出现精神神经症状,癫痛样发作,偏瘫偏盲,共济失调等;肾脏病变以肾小管酸中毒和肾性尿崩症为突出,可出现低钾性麻痹;由于咽和食道干燥,可引起吞咽困难,胃镜检查63~70%有萎缩性胃炎,肝脾肿大和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也不少见,偶有慢性胰腺炎;淋巴组织增生一般为良性,可扩展至腺外组织,如网状皮系统、肾脏、肌肉、肺部,恶性淋巴瘤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实验室检查常见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少数患者白细胞减少,轻度嗜酸细胞增多,90%患者血沉增快。
半数病人有高丙种球蛋白血症,免疫球蛋白皆增高,以IgG增高为主。
血清中可检测到多种自身抗体,包括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抗RNP抗体,但以抗SS-A和抗SS-B抗体最为重要。
唾液中IgM、IgG水平增高,唾液b2微球蛋白浓度较血清中高。
一般补体水平正常,合并血管炎时补体可明显降低。
目前对本病尚无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诊断和分类标准,1992年提出的欧洲标准在诊断时已考虑到临床表现、免疫及病理学三方面的因素,有望得到公认,可供参考。
1、有3 个月以上的眼干涩感;反复出现眼沙粒感;每天3次以上的使用泪液代用品。
凡有其中任1 项者为阳性。
2、有3个月以上的口干症;反复持久的涎腺肿大;吞咽干性食物需频繁饮用液体。
凡有其中任1 项者为阳性。
3、滤纸试验£5mm/5分;角膜染色指数³4为阳性。
2项中至少1项阳性。
4、下唇粘膜活检的单核细胞浸润灶³1/4mm2阳性。
5、腮腺造影:唾液腺同位素扫描;唾液流率。
有任1项阳性者。
6、血清抗SS-A、抗SS-B抗体阳性。
凡具备上述6项中至少4项,并除外另一结缔组织病、淋巴瘤、艾滋病、结节病、移植物抗宿主病则确诊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已有某一肯定结缔组织病同时有上述1或2项另又有3、4、6中的两项阳性可作为继发性干燥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辨证治疗]1、燥热亢盛型症状:口干唇燥,咽干鼻燥,口舌破溃,眼干少泪,目赤多眵,小便短赤,大便干结,面红烘热,或低热羁留,舌干红无津或有裂纹,苔少或黄燥,脉细弦数。
治疗:清热凉血,护阴润澡。
方剂:犀角地黄汤加味。
常用药: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玄参、丹参、麦冬、阿胶、知母、黄连。
口舌破溃疼痛,加甘中黄、白残花、青黛、生石膏;目赤多眵,加山栀、淡竹叶;大便干结,加火麻仁、瓜蒌仁;低热不退,加地骨皮、银柴胡;舌红干裂无津,加乌梅、白芍、生甘草;关节疼痛,加虎杖、忍冬藤、桑枝;兼有湿火上炎,口苦口粘,苔薄黄腻,加霍香、佩兰。
此为干燥综合征中症状较严重的证型,由外感风、暑、燥、火四邪,阳热亢盛,燥热酿毒,消灼津液,耗伤阴血所致。
表现以燥热偏盛,火热上炎为主,故治宜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佐以滋阴润燥。
病情难以控制者,可酌加小剂量雷公藤。
2、阴虚热型症状:口干咽燥,夜间尤甚,唇干燥裂,口干欲饮或饮不解渴,目干涩,少泪或无泪,视物模糊,头晕耳鸣,声音嘶哑,五心烦热,大便秘结,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生津,清热除烦。
方剂:杞菊地黄汤合一贯煎加减。
常用药:北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女贞子、菊花、山萸肉、丹皮、旱莲草、天花粉。
阴虚热甚者,加地骨皮、白薇、功劳叶、鳖甲;夜寐不安,烦热,手心灼热,加五味子、知母、百合;视物模糊,加石斛、谷精草、决明子;大便秘结,加玄参、生首乌;关节疼痛,加木瓜、石楠藤、青风藤。
此型干燥综合征中最为多见,由素体阴虚或各种原因导致阴液耗损。
主要病机为肝肾阴虚、燥热生,此属虚热、虚火,临床用药不宜苦寒直折。
3、气阴两虚型症状:口燥咽干,身倦乏力,气短懒言,食欲不振,大便不实,舌红少苔,脉细。
治法:益气健脾,养阴生津。
方剂:补中益气汤加减。
常用药:生黄芪、升麻、生甘草、天花粉、太子参、生地、麦冬、皮、乌梅、北沙参。
两目干涩,加枸杞子、川石斛;大便不实,加淮山药、根;食欲不振,胃脘不适,加炒谷麦芽、生查肉、绿梅花。
此型多见于干燥综合征病程较长者。
由久病及脏,肺肾阴虚,脾气不足所致。
脾胃为后天之本,治拟顾护脾胃为要。
4、血虚燥热型症状:口干咽燥,鼻干目涩,面色少华,头晕乏力,经血稀少,每易焦虑烦躁,失眠多梦,肌肤毛发枯燥,舌嫩红少津,苔少,脉细。
治法:养血柔肝,生津润燥。
方剂:四物汤合一贯煎加减。
常用药:生地、当归、白芍、川芎、枸杞子、北沙参、麦冬、丹参、百合。
头晕头痛,加天麻、白蒺藜,苦丁茶;焦虑烦躁,夜寐多梦,加黄连、阿胶、熟枣仁;肌肤毛发枯燥,加制黄精、制首乌;面红升火,加白薇、功劳叶;视物模糊,加女贞子、桑椹子。
本证型多见于中年妇女和更年期女性。
40岁以上女子,天癸渐竭,精血亏虚。
女子以肝为先天,阴血亏虚,血不养肝,导致血虚肝旺,燥热生。
病位在肝,以本虚为主,治疗要重视养肝柔肝,以达到生津润燥之目的。
5、瘀血阻络型症状:口干咽燥,眼干目涩,皮肤粗糙,色暗发斑,毛发焦黄,四肢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畸形,指端紫暗,经行量少色暗,舌质暗少津,有瘀斑瘀点,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蠲痹通络。
方剂:桃红四物汤加减。
常用药: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鸡血藤、穿山甲、丹参、生地、鬼箭羽。
指端紫暗、清冷,加仙灵脾、鹿角霜、路路通;月经量少色暗,加益母草、泽兰;关节畸形,皮肤粗糙,加土鳖虫、水蛭、鳖甲、凌霄花;口干咽燥明显,加天花粉、玄参。
本证型见于病程长久,或合并硬皮病者,往往与前述各证兼夹出现。
因津少而血运涩滞,气弱而运血无力,以致瘀血阻络,血脉不通,从而进一步加重津液敷布的障碍。
治疗重在活血化瘀,临证又需细心辨析兼夹的证候。
[单方验方]1、玉液汤:黄芪、山药、玄参各30克,知母、麦冬、生地各15克,五味子、天花粉、乌梅各10克,鸡金、根各6克。
有补气生津、润燥止渴的作用,用于干燥综合征各型。
2、加味参苓白术散:党参、山药、莲子肉、白术、茯苓、苡仁、扁豆、甘草、砂仁、皮、桔梗、苍术、泽兰、桑寄生、菟丝子、密蒙花、决明子。
有补脾益肺、泻火明目之功,用于干燥综合征肺脾两虚者。
3、滋阴补津方:金刚刺12克,生地、天花粉、石斛、玉竹、黄精、茺蔚子、太子参、山药各10克,荷叶5克。
有滋阴润燥、柔络止痛之功,用于干燥综合征见有关节疼痛者。
4、枸杞火麻丸:枸杞子15克,沙参、桑椹子、山萸肉、麦冬、当归、桑寄生各30克,生地60克,黑芝麻15克,火麻仁12克。
上药研末混匀,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每日3次,每次2丸,开水送服。
有滋养肾阴、填补阴血之功,用于阴血亏损、肌肤失润的干燥综合征。
5、二参石斛汤:太子参、沙参、麦冬、黄芪、旱莲草各30克,生地60克,玉竹12克,枸杞子、五味子、石斛、黄精各15克。
有益气养阴、壮水润燥之功,用于干燥综合征气阴两虚者。
6、益胃玉女煎:沙参、玉竹、麦冬各15克,石斛、生地、白芍、知母、甘草、玄参各10克。
有健脾益胃、养阴生津之功,用于干燥综合症脾胃阴虚者。
7、二地小麦汤:生地60克,地骨皮30克,石斛30克,知母12克,玉竹、天花粉各12克,淮小麦30克,大枣、青蒿各30克,首乌、鳖甲各15克,甘草10克。
有甘凉濡润、生津救燥之功,用于干燥综合征阴虚热者。
8、清宣益肺汤:桑叶30克,杏仁、知母各20克,沙参、生地、麦冬、黄芩、板蓝根各30克,菊花、石斛、枸杞子各15克,有清宣凉润、益肺养阴之功,用于干燥综合征属燥热犯肺者。
9、雷公藤多甙片:每次10毫克,每日3次,1 个月为1疗程。
有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消肿止痛、活血化瘀之功,用于干燥综合征各型。
10、桑枝膏:嫩桑枝制成膏剂,每次15克,每日2~3次,空腹开水冲服。
有祛风、活络、通痹之功,用于干燥综合征有关节疼痛者。
[饮食疗法]1、蜂蜜桑椹膏:鲜桑椹100克,蜂蜜2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