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综合征中医药治疗概况讲解

合集下载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2008-1-21 9:13:19来源:《中医药导报》作者:史丽萍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又称自身免疫性外分泌病,以口腔干燥症、干燥性角、结膜炎和胶原病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主要累及外分泌腺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同时还可累及肺、脾、肝、甲状腺等多种器官,部分患者可向恶性淋巴瘤发展。

此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单纯见口眼干燥而无其他结缔组织疾病;后者合并有结缔组织疾病或其它内科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据报道,本病在西方国家发病率处于风湿病中第2位,可达O.5%;在我国虽没有完整的统计学资料,但据北京协和医院对万余人的临床调查中发现,本病的患病率为0.29%一0.77%。

该病的发生以30—60岁女性居多。

目前现代医学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认为其与HLA—B8,HLA—DR3,病毒感染,免疫反应等有关,尚无根治方法,主要采取措施改善症状,控制和延缓因免疫反应而引起的组织损伤进展,以及继发性感染。

主要采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调节剂,但副作用多且疗效不肯定。

目前通过中医药治疗,对缓解病人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现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进展作一综述。

1 中医病名本病在中医文献中元相似的病名记载,大多数医家根据该病“燥象丛生”的临床表现将其归入“燥证”范畴。

姜氏认为此病病证表现极为顽固,绵延难愈,虽“燥胜则干”之象无以复加,轻投滋阴润燥之剂往往治之罔效,故称此病为“顽燥”。

而秦氏等将其归于“虚劳”范畴;近年全国中医痹病委员会称本病为“燥痹”。

2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本病虚实夹杂,缠绵难愈,其病因病机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2.1 正虚感邪外邪,包括六淫邪气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致病因素。

六淫邪气外侵,风、火、暑邪为阳邪,消灼津液;寒、湿邪气为阴邪,但亦可直入体内化热而耗伤阴津;燥邪则会直伤阴液。

现代医学中的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等,农药、化肥对食品的污染,化学药品的毒副作用,噪声、电磁波对人体的干扰等,亦可成为外来之燥。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治疗方法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治疗方法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治疗方法发布时间:2009-09-22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侵犯外分泌腺尤以唾液腺和泪腺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仅有外分泌腺受累,称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同时伴有其它结缔组织损害或继发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症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则称为继发性干燥综合征。

临床上以口、眼干燥为主症。

本病属全球性疾病,好发于女性,90%以上发病年龄在30~40岁,最小9岁,男女之比为1:9~17。

国外资料报道,老年人患病率为3~4%,仅次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国内调查万余人,患病率为0.77~0.29%。

早期口眼干燥不易被人重视,易误诊,其病程长,一般预后良好。

有内脏损害者经恰当治疗大多可以缓解。

有严重脏器病变、恶性淋巴瘤者及伴有严重结缔组织疾病的继发性干燥综合征预后差。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免疫、性激素、病毒感染等诸因素有关。

1、遗传基础:有家族史,原发性患者出现HLAB8、DR3基因的频率很高,继发性患者则出现HLAR2的频率很高。

2、病毒感染:目前认为EB病毒、巨细胞病毒、HIV病毒与干燥综合征有关,其中EB病毒尤为人们所重视。

3、性激素:多见于女性,可能与性激素调节免疫反应的能力有关,雌激素使免疫活动过强。

4、免疫异常:有复杂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异常,患者血清中常有多种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抗唾液腺抗体等;常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存在,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活动性肝炎、桥本氏甲状腺炎等;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其它免疫抑制剂可能病情缓解。

其基本病理变化是在泪腺、颌下腺、腮腺等外分泌腺体中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腺体明显萎缩,腺管有狭窄与扩张,后期病例可见腺体全部被结缔组织所取代。

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始于《内经》,有“燥胜则干”,“燥者濡之”的论述,金元时期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补充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的病机。

从其发病及临床特征分析,可归属于中医学“燥证”范畴,若伴关节疼痛者可称之为“周痹”、“燥痹”。

孔祥成详解中医如何认识与治疗干燥综合征

孔祥成详解中医如何认识与治疗干燥综合征

在这个干燥的季节,人们经常出现口干和眼干的症状,经常感觉口渴,很多人都不当回事,觉得这是初冬的正常表现,我院专家提醒大家,长时间口干和眼干小心患上干燥综合症,为此我院专家为您讲述中医如何认识与治疗干燥综合征,帮助患者尽早治疗,摆脱疾病危害。

干燥综合症属于中医“燥症”范畴,症候表现以内燥为主,也有外燥表现。

多因内热津伤或久病精血内亏,或失血过多,或汗,吐,下后伤津液所致。

因此我们把滋阴清热,养血润燥作为主要治疗法则,即所谓“顾正似是而非需养胃存津,化邪但需润肺化燥”。

干燥综合征在中医文献中无相似的病名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当属于中医"燥证"范畴。

《内经》首次提出"燥胜则干"的论点,是对燥邪致病病理特点的总概括。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燥邪外袭,风寒热邪化燥伤阴,或素体阴虚,禀赋不足,或汗、吐、下后津液伤亡等,使阴津、气血不足,血瘀络痹所致。

病理机制多与肝、脾、肾三脏阴阳失调,阴虚阳盛关系最为密切。

治疗上多以滋养肝肾、益气养阴润燥、养血活血、化瘀通络等法治之。

干燥综合征在中医属“燥证”范畴,本病的主要病机为肺胃阴虚在先,肝肾阴虚在后,阴虚不复,燥热自内而生,病理关键在于阴虚燥热,轻则肺胃阴伤,重则肝肾阴虚,皆因阴虚在先,燥热自内而生,治疗重点当滋阴救液,清燥生津。

故滋阴药当属改善病理的首要药物,通过滋阴改善体内阴阳失衡之关键,增加体内物质之基础-津液的来源,以此改善口鼻眼腺体的分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辨证论治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辨证论治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辨证论治作者:暂无来源:《家庭医学(上)》 2018年第11期主任医师王豪(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江西南昌330080)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侵犯外分泌腺体,以唾液腺和泪腺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病,故又被称为自身免疫性外分泌腺体病。

其特点为泪腺和唾液腺分泌减少,形成干燥性角膜炎和口腔干燥,可同时累及其他器官,造成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

干燥综合征属于中医“干燥病”等范畴,又称“燥毒证”“燥痹”等。

以素体阴虚为基础,肾阴虚又为全身阴虚的根本。

根据其病因病机,辨证时根据所病清窍、兼夹外邪及阴阳从化的特点,分别进行恰当的治疗。

阴虚津枯,清窍失养证证见口干、咽干、目涩,视物模糊,吞咽难下,伴腰酸膝软、体倦乏力、耳鸣、五心烦热,舌质红偏瘦,苔薄而少,脉细。

治宜滋阴润燥、填精益髓。

方药一贯煎合大补阴丸加减。

生地黄、枸杞子、龟甲胶(先煎)各12克,麦冬、玄参、沙参各15克,杭菊花、茺蔚子各9克,百合20克,太子参30克,五味子(打)6克,猪脊髓2条。

加减纳食减少,加焦三仙各10克,砂仁6克,陈皮、厚朴各10克,以运脾利气;如出现阴虚火旺,加知母15克,黄柏10克,等。

该方亦可作为治干燥病的基础方。

阴虚津枯,燥邪外袭证证见口鼻干燥,皮毛枯燥,咳嗽,痰少质黏难出或无痰,伴头痛发热、胸痛、周身不爽,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治宜滋阴润肺、轻宣外燥。

方药清燥救肺汤加减。

生石膏30克,桑叶、参须、甘草、炙枇杷叶、杏仁、阿胶(烊化)各10克,麦冬、沙参、火麻仁各15克。

加减兼有风热,恶风,发热汗出,咳嗽痰黄或黄白相间,加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牛蒡子9克,前胡、桔梗各6克,以发散风热;兼有风寒,鼻塞流清涕,咳嗽、咳痰、头痛恶寒,加金钱草9克,防风10克,紫苏叶、白前各6克,以发散风寒;大便秘结者,加玄明粉(冲服)3—6克,以通便。

阴虚火旺,毒邪阻结证证见口咽干燥,舌下或颌下腺肿,或龋齿,伴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腰膝酸软、乏力,舌质红,苔少,脉弦细数。

干燥综合征中医治疗

干燥综合征中医治疗

干燥综合征中医治疗干燥综合征是一种由于体内水分不足或水分流失过多而导致的一系列症状的综合征。

这些症状包括口干、皮肤干燥、眼干、喉咙干燥等,给患者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和困扰。

传统中医学认为,干燥综合征与体内阴液不足或阳气亢盛有关。

因此,中医在干燥综合征的治疗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将介绍干燥综合征中医治疗的原理和常用的中医疗法。

中医认为,干燥综合征的发生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衡所致。

体内的阴液不足或是阳气亢盛,导致体内水分的调节紊乱,从而引发干燥综合征。

因此,中医治疗干燥综合征的关键是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

中医常用的治疗干燥综合征的方法包括中药疗法、针灸疗法和中医养生。

首先,中药疗法是中医治疗干燥综合征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来选择适合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包括知母、沙参、麦冬等,这些药物具有滋阴润燥、生津止渴的作用,能够帮助患者恢复体内的阴液平衡。

其次,针灸疗法也是中医治疗干燥综合征的常用疗法之一。

针灸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进行刺激,调节患者的气血运行,从而改善干燥综合征的症状。

一些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太阳穴、液门穴、合谷等。

通过针灸疗法的刺激,可以促进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干燥综合征的症状。

除了药物治疗和针灸疗法,中医养生也是治疗干燥综合征的重要方面。

中医认为,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对于干燥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非常重要。

首先,患者应该注意适当增加饮水量,保持充足的补水。

同时,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葱姜等,以免刺激肠胃引发口干症状。

此外,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适度的运动也是帮助患者恢复体内阴阳平衡的关键。

干燥综合征中医治疗的优势在于针对病因,提倡个性化的治疗方法。

中医强调治疗的整体性和个体化,通过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来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这种方式避免了一刀切的治疗方法,更加符合患者的实际情况。

当然,在进行中医治疗时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杜淑云医生介绍中药治疗干燥综合症

杜淑云医生介绍中药治疗干燥综合症

杜淑云医生介绍中药治疗干燥综合症干燥综合症是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又称为自身免疫性外分泌腺体病。

准确及时的诊断有助于患者的后期康复。

中医对干燥综合症的病因认为乃因素体阴虚,或感染邪毒而致津液生化不足、清窍、关节失其濡养致口鼻干燥、眼干及涩痛,异物感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性疾病。

中医认为干燥综合症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阴虚津枯,清窍失养素体肾、肝、肺之阴虚,阴虚内燥,津液干枯,津不上承,清窍失于濡养,则目干涩、口咽干燥,鼻干等症经久不去。

2、内外燥邪,毒邪蕴结素体阴虚内燥,若外受燥(热)之邪侵袭,内外燥合邪上攻,攻于目则目干涩、赤肿,迎风流泪;攻于鼻则鼻干燥,鼻痒结痂;攻于口则口咽干燥,频欲饮而不能止干,咽痒不适;犯于肺,肺失清肃,则咳嗽,气急,咳嗽少。

且合邪致病,内外邪气胶着,不易速去,日久致毒邪蕴结而发为舌下、颌下结肿等症。

3、阴虚津枯,痹邪阻络阴虚津枯,筋骨失于濡养,筋脉失于濡养,痹邪乘虚入侵,阻滞经络、筋骨、关节致骨节、肌肉酸痛,活动不利。

上述内容阐述了中医对干燥综合症的认知,本病性质属虚,以肾、肝、肺之阴虚为主,病程中出现因虚致实或邪气外袭之证候;病位以五官清窍,尤其是目、口为主,病情日久,五脏均可发病。

少数病人阴损及阳而成虚劳。

干燥综合症属中医“燥证”范畴,以泪液、唾液分泌减少为特征。

专家认为,临床使用中药治疗干燥综合症要抓住主要症状,以调整脏腑、益气养血、滋阴润燥为主,分证分期辨证治疗。

中药治疗干燥综合症——心肝血虚,筋脉失荣证表现为面色无华,语声低怯,口干咽干,目干少泪,心悸易惊,心烦急躁,易疲乏,胸胁不适,脘腹胀满,食欲不振,肌肉关节隐隐作痛,舌质淡,苔薄。

治以益气养血,滋阴通络。

药方用四逆散、四物汤、补肝汤加减。

◆四逆散方药: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各4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四物汤方药:川芎2克,白芍6克(炒),人参、当归各4克,生姜3片,大枣3枚。

中医辨治干燥综合征

中医辨治干燥综合征

剂 日 1

花 此 外 ,
生石 膏 、 知母、 天
粉、

参 山 药 、
阿股 、
枇杷 叶 、 五味 子 、


白爷、
知母 、
火 麻 仁 等 多 随症 加 减 。
肝 肾 阴 虚 干 燥 型
多 表 现 为 口 干 舌 燥 、 牙 龈 萎 缩 、 眼 睛
干涩 ,
或 阴 道 干涩、
外 阴 萎缩、
本病 总的 病机是 阴 液亏虚 、
燥胜 则干 ,
从 受损部位来 看 ,
肺 脾 、
肝 、

肾 四 脏均 会
受 累 , 其 病 机 主 要 与 肺 、 盛 ,
关 系最 为密切。
此外 ,
干 燥 综 合 征 还 与 情 志 郁 结 或 久 病 入络 , 气



为 汗耗 中 秋之后 气候千燥 此为 外燥




内 燥则 多为 阴虚液亏,
精血不足 ,
清 窍 失
于濡润 ,
病久则瘀血 阻络 ,
血脉 不 通 ,

累 及皮肤 黏膜、
肌 肉 关节 ,
甚 至 深 入 脏 腑
0 年 2 0 1 9

月第 1

本期 专 题—
燥 综 合 征
而 致 本 病 。
者 的 注 意 。
干 燥 综 合征 主 要 累 及 泪 腺 、 睡
液腺 、 汗腺 等 外分 泌 腺体 , 也 常 侵
犯 肝 、 肾 、 肺 及 淋 巴 组 织 等。 由 于
外分 泌腺 的 分 泌 减少 故几 乎所 有 ,
病人 都有 不 同 程度 的 口 腔 干 燥 的 感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认识及治疗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认识及治疗
是 E B病 毒 ) 、 性激 素 、 神 经 内分泌紊 乱 、 精 神 紧张 、 蛋白 质 营养不 良或 维生素 缺乏 , 免疫 学功 能紊乱 有关 。中医
炎 和 口腔 干 燥 , 临 床 罕见 ] 。多见 于 绝经 期 后 妇女 , 男 女 发病 比例_ 2 约 2:9 ~4 0 。病 因 和 发 病 机 制 尚未 明 确 。 目前西 医对 本病 尚无 理 想 的治 疗 方 法 , 以对 症 、 替
围, 与《 内经 》 所论 “ 燥胜则干” 联 系起 来 。I 9 8 3年 傅 宗
代 疗法 为 主 。现 将 中医学 对 本 病 的认 识 和治 疗 梳 理 总
结 如下 。
学对 其病 因病 机也 在 深入 探 索 之 中 。 中医学 认 为 干 燥 综合 征 以阴虚 为本 , 燥邪为标, 虚 实 夹杂 。在疾 病 发 展
的不 同阶段 , 各 有所 偏盛 。终 至虚 、 燥、 瘀、 毒交 互 为患 ,
干燥 综合征 中 医病名
干燥综 合征 是西 医学 病名 , 中医文献有 关本 病 的专
论不 多 , 更 无与此 相应 的疾 病名 称 ,中医 学 中常 以 主症
来给疾 病命 名 ,以其 口舌 干 燥 、 眼睛 干 燥 、 关 节 疼 痛 等
主症 , 主要 包含 在“ 燥 证” 或“ 痹 证” 范 畴 。及至 本病 的关
病 理研 究 》 中将人 的体 质分 为 正 常 质 、 腻 滞质 、 燥红质、
节疼 痛肿 胀 , 按“ 痹证 ” 诊治, 至《 伤寒 杂病 论 》 始有“ 历节
病” 之称 , 又 有“ 虺痹” 之名 。若有 脏腑 损 害 者 , 又称 “ 脏
腑痹 ”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概况李兆福1 指导:彭江云2(1 云南中医学院2002级研究生云南昆明6502002 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云南昆明650200 )[关键词] 干燥综合征;中医药疗法;综述干燥综合征(SS)是以外分泌腺高度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的自身免疫病,最常见症状是口眼干燥,但临床表现远不限于此,任何系统、任何器官都可累及。

其发病率在我国高于RA,占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的首位[1]。

SS在中医古代文献中无此病名,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本病属于燥证范畴,多称“燥毒症”,又因可能累及周身,故称周痹。

1989年全国中医痹病委员会明确命名为燥痹。

现代医学对该病的治疗,主要是替代和对症处理,尚无积极有效的方法,近年来中医对SS的研究取得一定的成绩,现将临床治疗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1辨证论治薛氏[2]根据干燥表现侧重部位的不同,提出了不同治法:①以口舌干燥为主的,治宜滋养胃阴,方选益胃汤、五汁饮等加减;②以鼻部干涩为主的,治宜滋养肺阴,方选沙参麦冬汤加减;③以眼部干燥为主的,治宜滋养肝阴,方选一贯煎加减;④以咽喉干涩为主的,治宜滋养肾阴,方选左归饮、增液汤等加减。

马氏[3]辩治本病分三期四型:①初期——营卫不和,治以调和营卫,方以桂枝汤加减;②中期——气滞阴亏,治以柔肝理气、养阴和血,方用四逆散、四物汤加减;③重症——阴虚火旺,治以清肝泄火、养阴生津,方用龙胆泻肝汤、一贯煎加减;④后期——阴亏血瘀,治以滋阴益气、化瘀生新,方用大定风珠、大黄虫丸加减。

姜氏等[4]查阅近十年文献,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将本病分为四型:①燥邪犯肺,治以疏散风热、宣肺布津,方以桑杏汤加减;②阴虚内热,以滋养阴液为法,偏于肝肾阴虚者,方用杞菊地黄丸合一贯煎加减;偏于脾胃阴虚者,方用益胃汤合玉女煎加减;偏于肺胃阴虚者,方用百合固金汤合益胃汤、玉女煎加减;③气滞血瘀,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方以血府逐瘀汤加减;④气虚阳弱,治以助阳益气、温化水湿而布津液, 方以补中益气汤或桂附理中汤加减。

陆氏[5]认为本病的病理基础在于阴虚液燥,病理机制在于气、血、痰、瘀,临床辨治分五型:①阴虚内热,治宜滋养肝肾,药用生地、玄参、枸杞子、炙龟板、炙鳖甲、丹皮、知母、天花粉、茯苓、钩藤等;②气阴两虚,治宜益气助运,气运则津行、阴充则燥解,药用黄芪、白术、淮山药、玄参、石斛、当归、女贞子等;③湿热型,治宜化湿清热,药用白术、川朴、黄柏、生地、丹皮、山栀、茯苓、车前草等;④脾肾阳虚,治宜补益脾肾,温养阳气,药用黄芪、太子参、白术、茯苓、当归、仙灵脾、肉桂等;⑤痰瘀阻滞,治宜活血化瘀、逐痰散结,药用当归、赤芍、桃仁、红花、丹皮、山慈菇、贝母、牡蛎、青木香等。

董氏[6]根据本病病因病机及病变的特殊性,分为四型:①阴虚津亏证,方用自拟养阴生津汤加减;②气虚失运证,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③瘀血内阻证,方用桃红四物汤或血府逐瘀汤加减;④阴虚夹湿证,方用甘露饮加减。

同时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系统性损害。

皮肤黏膜损害:①血虚寒凝证,方用当归四物汤加减;②血热瘀阻证,方用清热地黄汤合三紫汤加减。

呼吸系统:①虚热肺痿,方用清燥救肺汤加减;②虚寒肺痿,方用升陷汤加减;③痰热阻肺,方用千金苇茎汤加减。

消化系统:①阴虚气滞,方用益胃汤加味;②肝胆湿热,方用逍遥散;若瘀血发黄可用膈下逐瘀汤加减。

肾脏损害:多属脾肾不足、气阴两伤证,方用补中益气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董氏[7]认为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该病效果较好,其分型论治如下:①燥毒瘀结证,治宜清热解毒,润燥软坚化瘀,可用升降散和三仁汤加减;②阴虚血瘀证,治宜养阴润燥,活血化瘀,常用增液汤、一贯煎或滋燥养荣汤和桃红四物汤加减;③气虚血瘀证,治宜益气通阳、活血化瘀,可用补阳还五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合生脉散加减,④气滞血瘀证,治宜活血行气、软坚消症,可用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加减。

苑氏[8]用三段三方法,将疾病的治疗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用导赤散和增液汤加减以清上焦,达到生津润燥的目的;第二阶段用益胃汤治疗中焦,以养胃阴和胃气,使津生热除;第三阶段用六味地黄丸加减调整下焦肾阴不足,使肾水蒸化,津液得以上承。

王氏等[9]将本病分为外燥、内燥治疗。

外燥包括2型:①外感燥邪兼夹风热,以三仁汤合四君子汤加减;②风寒湿痹,化燥伤阴,方选自拟除痹润燥汤。

内燥包括2型:①津液敷布失常型,根据症情可选用五苓散、半夏泻心汤和桂枝汤加减;②精血亏耗型,方选自拟苁蓉龟杞汤。

2专法专方黄氏等[10]用六味地黄汤合增液汤加减,补肾养阴滋液调补冲任治疗更年期口、咽干燥综合征30例,疗效优于用鲜石斛晶冲剂组。

杨氏等[11]用芪参葛术汤加味治疗原发性SS 40例,1个月为1疗程,结果显效16例,有效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

张氏[12]自拟藿香、佩兰、苏梗等清热除湿药物治疗18例干燥综合征,结果治愈4例,显效7例,有效5例,无效2例。

吕氏等[13]以健脾益气生津法(内、外治法)治疗27例患者,内治法基本方为太子参、茯苓、山药、白扁豆、石斛、玉竹、天花粉等,随证加减;外治法药用白花蛇舌草、谷精草、金银花、石斛、玄参等,煮沸蒸熏眼及口腔,均以30d为1个疗程,疗2个疗程,总有效率88.19%。

周氏[14]报道,采用桂附地黄丸加减治疗15例患者,随证加减,15天为1个疗程,总治愈率86.6%。

秦氏[15]认为“燥必入血”,故治疗时不能单纯强调滋阴生津,活血化瘀亦至关重要,采用院内自制“润燥灵胶囊”,加活血养阴之中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金氏[16]认为肺不布津、脉络滞涩为本病的病理关键,自拟增液布津汤(麦冬、南沙参、生石膏、紫菀等),治疗SS 60例,总有效率达88%。

平氏等[17]用麦门冬汤加减治疗21例,服药3个月,总有效率90 .5%。

卢氏[18]以一贯煎加减治疗48例干燥综合征患者,结果总有效率为97. 9%。

张氏[19]自拟发汗解表基础方(桂枝、西河柳、浮萍、云母石)加减治疗干燥性角结膜炎30例,1个月为1疗程,总有效率为76 .67%。

王氏等[20]以活血养阴法为主,治疗干燥综合征23例,基本方:当归、丹参、炙黄芪、川芎、天冬、麦冬,随证加减,结果总有效率为87%。

申氏[21] 将60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

治疗组以六味地黄汤合增液汤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必漱平口服及人工泪液点眼等对症治疗措施。

结果显示,中药治疗组在改善口眼干燥症状、降低血沉等方面效果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

3单味药3.1葛根: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炎,抗氧化,调节免疫的作用。

廖氏[22]用葛根等制成门冬清肺饮加减治疗SS32例,结果治愈21例,好转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75%。

3.2 雷公藤:有抗炎、抗菌、抑制免疫、活血化瘀、降低血液粘度的作用。

黄氏等[23 ]用雷公藤治疗SS口干、眼干症状明显减轻,泪液与唾液的分泌增加,关节症状有一定好转。

3.3 石斛:具有增强T细胞及巨噬细胞免疫活性及调节免疫的作用。

陈氏[24]用石斛为主要成分自拟养阴通络汤治疗SS 23例,结果显效13例,有效8例,好转2例。

3.4 枸杞子:既是免疫增强剂,又是免疫调节剂,增强或促进体液、细胞免疫功能,对IL-2活性有增殖作用,可提高常规及快速LAK活性。

赵氏等[25 ]用枸杞子等治疗SS 24例,结果,显效8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7 .5%。

3.5沙参:北沙参对细胞免疫功能和T细胞、B细胞的增生均有抑制作用。

赵氏等[26]用沙参为主组方治疗SS 75例,结果有效率80.5%。

4 针灸、针药并用韩氏[27]采用针刺督脉十穴和肾经二穴的方法,治疗原发性SS 6例,获得了一定疗效。

取穴:大椎、陶道、身柱、四椎下、灵台、至阳、八椎下、筋缩、中枢、涌泉、太溪等。

每日1次,15次为1疗程。

旨在调理督脉之气上承肾水,共达濡润脏腑之功。

日本的小俣浩[28]在使用电针治疗SS时,发现刺激频率至关重要,以30HZ疗效显著。

List T 等[29]发现不同原因的口干患者,在针灸治疗10周后,其口干、眼干症状明显改善且唾流量增加,其他研究显示针灸对血流量或唾流量影响可能与神经肽(VIP)的释放有关。

Blom M 等[30]研究发现人工针灸或低频率电针治疗口干患者时,在治疗过程中或治疗后局部血流量增加,尤其是口干程度明显并采取针灸治疗唾液量有增加的患者,局部血流量增加更为明显。

徐氏[31]以大补地黄丸随症加减治疗11例干燥综合征,每日1剂水煎服,并予针刺治疗,外阴萎缩或瘙痒,针曲骨、归来、关元;双眼干涩、视力下降,针四白、鱼腰、合谷;口干津少,针地仓、颊车、足三里。

施平补平泻手法,每日针1次,10次为一疗程。

结果,近期痊愈4例,有效7例。

黄氏[32]以胸腺肽5mg,加入注射用水2ml,每次取双足三里,行穴位注射,每穴推入药液1ml,每周1次,10次为1疗程。

治疗SS 24例,显效12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79 17%。

杨氏[33]用内服药配合针刺气海、关元、曲骨治疗干燥综合征患者,取得满意疗效。

5结语近年来中医治疗干燥综合征取得了一些进展:①通过辨证施治调节机体免疫力及各脏腑间的功能,有效地防治了并发症;②与西药合用可增加疗效并降低副作用;③治疗方法多样化,可改善局部及全身症状,并取得了较稳定的远期疗效。

但是,目前中医的临床和科研还缺乏大样本的研究,且各医家诊断入选和疗效标准不一致,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1张乃争.临床风湿病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872薛芳.干燥综合征与燥胜则干[J].辽宁中医杂志,1982,6(7):73马伟明,高望望.干燥综合征证治初探[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3(5)4姜迎萍,李靖等.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证治规律探讨[J].四川中医,2003,21(5)5陆瑾.陆安康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精粹[J].中医药学刊,2003,21(12)6董振华.干燥综合征的中医治疗[J].中级医刊,2000,35(10):47~48. 7董振华.活血化瘀法在干燥综合征中的运用[J].北京中医,2001,(3):9 8苑丽娟.三段三方治疗干燥综合征[J].辽宁中医杂志,1996,23(8):353. 9王鹏宇,王静.辨证治疗干燥综合征73例[J].浙江中医杂志,1997,32(4):16410黄剑英,周文豪.治疗更年期口咽干燥综合征30例体会[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24(3):3411杨存科,黑迎君.芪参葛术汤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40例[J].山东中医药杂志,2004,23(1):27~2812张淑瑛.清热除湿法治疗干燥综合征18例[J].中医杂志,2001,42(8):50613吕慧清,姜洪玉等.健脾益气化津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27例[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5(4):288.14周小平.桂附地黄丸加减治疗干燥综合征15例[J].湖南中医杂志,1998,14(4):39~40.15秦长林.从干燥综合征看“燥必入血”的病变特点[J].山东中医杂志,2000,19(12):71016于佐文,刘征堂.金实教授辩证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撷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2):16817平昭,尤焕文.应用麦门冬汤加味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临床体会[J].广东牙病防治,1997,5(2):4918卢书山.一贯煎加减治疗干燥综合征48例[J].四川中医,1994,12(7):2319张殷建.发汗解表法治疗干燥性角结膜炎[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18(6):4120王建英,智春宁等.中药治疗干燥综合征23例[J].四川中医,2001,19(4):48~4921申康.六味地黄汤合增液汤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30例[J].山东中医杂志,2002,21(8):46722廖承建.门冬清肺饮加减治疗干燥综合征32例[J].新中医,1999,31(4):4423黄华锋,陈力.雷公藤对口眼干燥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口腔医学,1996,16(3):139-14024陈绎忘,李惠萍等.自拟养阴通络汤治疗重迭型干燥综合[J].福建中医药.1998 ,29(3):525赵敦友,鲍远程.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燥综合征24例[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8,17(1):1526赵丽娟,黄颐玉等.中医中药治疗干燥综合证75例疗效分析[J].中目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4):23027韩露霞,王玉英等.针刺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6例[J].中医杂志,1998,39(2) :10528唐有为.主诉干燥症状的干燥综合征患者的针刺治疗效果[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0,22(1) :5929 List T ,Lundebery T, Lundstrom L ,et al.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 . A control study . Acta Odontol Scand .1998,56(2):95-930 Blom M , Lundebery T, Bawidson I, et al . Effects on local blood flux of acupuncture stimulation used to treat Xerostomia in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Sjogren’s syndrome. J of Oral Rehabil . 1993,20(5):541-831徐宜厚.针药并治SS 11例[J].中医杂志,1990,31(8):42 43.32黄建成,任新华.胸腺肽穴位注射治疗舍格林氏综合征24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0;9(2) :1933杨香生.中医辨治干燥综合征16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2,29(12):734~7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