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二首(其一)

合集下载

悯农(其一) 小学二年级诗词释义及赏析

悯农(其一) 小学二年级诗词释义及赏析

悯农(其一) 小学二年级诗词释义及赏析[唐]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字词释义:①粟:泛指粮食。

②子:种子,这里指收获的粮食。

③四海:四方天下。

④闲田:荒废闲置不种的田地。

⑤犹:还,仍然。

诗词赏析:这首诗是《悯农》组诗中的第一首,全诗揭露了一个残酷的社会现实:辛苦种粮的农民却被活活饿死,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诗的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意思是春天种下一粒粒谷子,到了秋天就能收获许多粮食。

诗人用“春种”“秋收”来概括描写农民的劳动。

春天的“一粒粟”,在金秋时节可变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了丰收的景象,带给我们最直观的感受。

诗的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意思是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闲置的土地。

此句与前两句诗意互相补充,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

诗的第四句“农夫犹饿死”,意思是却仍有不少农夫被饿死。

农民日晒雨淋、辛勤劳动、在丰收的年头,照理应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局是“犹饿死”真是令人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省: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诗人并没有点明悲剧的原因,而是将这幕后原因留给我们自己揣摩,但这种藏而不露的艺术,已将普天之下劳动人民的深重苦难刻画得入木三分。

知识链接:粟,古代亦称“禾”“稷”“谷”,粮食的通称;现在一般指“谷子”去壳后称“小米”。

粟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秆粗壮,茎细而直,花穗顶生每稳结实最多可达上千粒,颗粒呈淡黄色。

粟喜温暖、喜光,耐旱、耐瘠,原产中国,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等黄土高原和东北西部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籽粒营养价值高,主要供食用或酿酒。

悯农原文、翻译及赏析

悯农原文、翻译及赏析

悯农原文、翻译及赏析悯农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悯农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1悯农二首·其一原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唐代·李绅《悯农二首·其一》译文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注释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然。

赏析这首诗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空景象,突出了大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空现实问题。

本诗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大民空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空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空“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空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空巨大贡献和无穷空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空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大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空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空大民以他们空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而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空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空悲剧”这一问题。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洞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空:“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

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

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空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空,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洞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

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空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大夫犹饿死”空残酷现实。

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空印象。

悯农古诗其一

悯农古诗其一

悯农古诗其一
悯农·其一
【作者】李绅【朝代】唐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赏析】这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本诗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悯农》其一李绅

《悯农》其一李绅

悯农(唐)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简析】《悯农二首》(又称《古风二首》)是诗人年轻时的佳作,这是第一首。

诗人的思想较贴近下层劳动人民生活,诗歌创作也以反映劳动人民的疾苦为主。

诗的前两句写农事耕作情况,农作物丰收了。

后两句叙述丰收后的农夫仍然吃不饱,仍然被饿死的悲惨境况,表达了诗人对剥削阶段的憎恨,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唐代诗人。

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

【注释】1.粟:泛指谷类。

2.秋收:一作“秋成”。

3.子:指粮食颗粒。

4.四海:指全国。

5.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6.犹:仍然。

【赏析】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

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

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

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

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

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悯农二首·其一》原文及翻译赏析

《悯农二首·其一》原文及翻译赏析

《悯农·其一》原文及翻译赏析《悯农二首·其一》原文及翻译赏析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有了解过翻译赏析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悯农二首·其一》原文及翻译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悯农二首·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译文及注释译文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注释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然。

赏析这首诗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本诗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

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

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

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

悯农原文翻译及赏析

悯农原文翻译及赏析

悯农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1悯农二首·其一原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唐代·李绅《悯农二首·其一》译文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注释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然。

赏析这首诗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空景象,突出了大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空现实问题。

本诗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大民空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空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空“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空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空巨大贡献和无穷空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空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大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空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空大民以他们空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而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空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空悲剧”这一问题。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洞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空:“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

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

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悯农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2悯农二首·其一唐朝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二首·其一》译文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悯农二首·其一》注释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悯农(其一)》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悯农(其一)》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悯农(其一)体裁:诗题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作者:名字:李绅年代:唐代描述: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

字公垂。

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

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

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

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脍灸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

《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翻译:原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原文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译文: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天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赏析:赏析一:思想内容“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

“农夫犹饿死”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最后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人人习见得常事让人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

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

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考点:一、必背名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解释:关键词:粟泛指谷类。

关键词:秋收一作“秋成”。

关键词:子指粮食颗粒。

关键词:四海无闲田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关键词:犹仍然。

《悯农》深刻反映农民的艰辛与生活写照

《悯农》深刻反映农民的艰辛与生活写照

《悯农》深刻反映农民的艰辛与生活写照《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的同情和关怀。

以下是对这两首诗的详细赏析:一、《悯农》(其一)原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译文及注释译文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注释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然赏析1.内容主题:这首诗通过描绘丰收景象与农民饥饿的现实对比,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的不公与农民的苦难。

春天播种下粒种子,秋天收获万颗粮食,四海之内没有闲置的田地,但勤劳的农夫却依然遭受饥饿之苦。

2.表现手法:a.对比手法:前两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与后两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农民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微薄,以及社会制度的不合理。

b.虚实结合:诗歌以“一粒粟”到“万颗子”的具象描绘丰收的喜悦,再以“四海无闲田”的虚写展现物产的丰富,最后以“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收尾,使全诗充满张力。

3.情感表达:诗人对农民的同情与愤慨溢于言表,通过对比与虚实的结合,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中农民劳动的艰辛与生活的苦难。

二、《悯农》(其二)原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及注释译文盛夏中午时分,烈日炎炎,农民还在田地里劳作,脸上的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每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呢?注释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赏析1.内容主题这首诗具体描绘了农民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的场景,强调了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呼吁人们珍惜粮食、尊重劳动。

2.表现手法a.细节描写:“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两句,通过描绘农民在烈日下锄禾的情景,细腻地刻画了劳动的艰辛,汗珠滴入泥土的细节,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和感染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1在读古诗的过程中认识“粒、夫、饿、死”4个生字,认识部首“食字旁”。

2通过老师范读或跟着录音,能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3初步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懂得尊敬劳动者,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认识4个生字和食字部。

能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难点:初步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懂得尊敬劳动者,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媒体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前学生准备听录音,朗读古诗,圈出生字。

教学流程一复习古诗,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悯农二首(其二)的这首古诗吗?能背一背吗?这首古诗让你懂得了什么?
生:农民伯伯真辛苦!
生:我们要爱惜粮食!
师:是啊!农民伯伯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生活怎样呢?今天我们要学《悯农》的第一首。

2出示课题。

二读通古诗,学习生字。

1 学习“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出示:春种和秋收图。

师:请同学们一边看图,一边听老师吟诵古诗。

师范读古诗。

师:说说这两幅图分别描绘了哪两个季节?画面上的人们在干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师:你们刚才说的内容,诗人李绅是这样写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1)学习生字“粒”。

谁有好办法记住它?
诗中说“一粒粟”“粟”就是一种谷物,去壳后叫“小米”,北方人一般叫“谷子”。

“粟”的大小和我们吃的“米”差不多。

除了“粟”,哪些事物可以用“粒”?(一粒糖,一粒纽扣,一粒石子儿……)
师:是啊!凡是小而圆,颗粒状的事物,我们都可以用上“粒”。

(2)理解古诗意思。

师:你们看,农民伯伯在春天种下一颗谷物,到了秋天,就会有许多收获,他们收获了什么啊?
生:粮食。

师:是啊!“万颗子”就是指许多粮食。

朗读这句,边读边想,为什么春天种下的种子到了秋天就能收获啊?
引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师生互相诵读古诗,体会农民的辛苦。

师引:农民伯伯在春天种下一颗谷物
生读:春种一粒粟
师引:经过农民伯伯的辛苦劳动
生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师引:到了秋天,才会有所收获。

生读:秋收万颗子。

2 学习“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学习“夫”“饿”“死”。

夫:与“天”区别。

饿:学习新部首,食字旁,积累带有这个部首的字。

死:找反义词:活。

(2)看秋收图,师讲解:尽管四海之内(也就是天下)没有荒废的耕地,但是所有的粮食都被当时不劳动但是有钱有地位的人夺走了,虽然农民一年到头辛苦劳动,还是免不了活活饿死。

(3)带着同情农夫的心情朗读句子。

三巩固生字,背诵古诗。

1 对对子。

2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春种一粒粟:春天种下一粒谷物的种子。

秋收万颗子:秋天收下千颗万颗的粮食。

四海无闲田:天底下没有一亩闲荒的土地。

农夫犹饿死:仍然还有不少农民吃不饱肚子而被饿死了。

教学效果反馈这首诗对于现在的学生比较难以理解。

因此在理解第一句古诗时,我通过让学生看春种和秋收的画面,加入《锄禾》的复习,让学生明白农民的辛苦。

第二句的内容因为与学生生活实际距离较远,我通过讲解,让学生朗读表现农夫的可怜以及对他们的同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