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其一》赏析篇
王安石《明妃曲》原文、注释及解析

王安石《明妃曲》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明妃曲[宋] 王安石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②。
低徊顾影无颜色③,尚得君王不自持④。
归来却怪丹青手⑤,入眼平生未曾有⑥。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⑦。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⑧;寄声欲问塞南事⑨,只有年年鸿雁飞⑩。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11)。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12),人生失意无南北(13)。
〔注释〕①本篇选自王安石《临川集》。
明妃,即王昭君。
晋人避司马昭讳改为王明君,故称。
原共二首,本篇列第一。
作于仁宗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
在颂美明妃的绝色和她对祖国的怀恋的同时,也流露出作者不为人知重的感慨。
②泪湿春风,泪流满面。
杜甫《咏怀古迹》有“画图省识春风面”,这里因以“春风”指面。
③低徊,如徘徊,心有感念、犹豫,行动也迟迟不前。
顾影,顾视自己的影像,是自我怜惜。
无颜色,无动人的颜色,指因伤心而面色惨淡。
④不自持,倾倒得把握不了自己。
⑤归来,如言“回头来”,指元帝言。
丹青手,画师。
⑥入眼,指能看得上的。
⑦“意态”二句,人的神采从来是画不出来的,毛延寿因所画的昭君不如本人而被杀实是冤枉。
⑧着尽汉宫衣,衷心思汉,所以常穿汉宫衣。
日久,衣皆穿尽。
⑨塞南,边塞以南,指汉王朝地域。
⑩“只有”句,相传鸿雁可以传书信,但明妃只见雁飞,不见书至。
(11)“好在”,如言“好吧”;是问候语,有时用在被问候者之前。
毡城,匈奴所居毡帐,这里指居住在毡城的生活。
(12)咫尺,极近的距离。
咫(zhi只),八寸为咫。
长门,长门宫。
阿娇,姓陈,汉武帝的皇后。
后失宠,退居长门宫。
(13)无南北,不分南北,是说北国,南朝均有失意人。
〔解析〕以昭君出塞为题材的诗歌,历代不乏名作。
如晋石崇的《王明君》,以叙事见长;杜甫的《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则抒情深挚,凄婉欲绝,都脍炙人口,千古传颂。
但泛览此类作品,主题大都类同,都代昭君倾吐哀怨。
唯独王安石《明妃曲》二首,蹊径独辟,另具识见,不同凡响。
明妃曲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明妃曲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译文及注释明妃第一次出汉宫时,双颊泪痕未干,鬓角微垂。
低头徘徊,容颜暗淡,连王者情怀都难以驾驭。
离别回来,怪丹青画师。
我一生中从未见过如此美丽的景色。
神仙的意志是难以用自生的画笔来描绘的,画家毛延寿就在那个时候被冤死了。
从那时起,我离开了我的心赏析其一梅尧臣、欧阳修对《明妃曲》的和诗皆直斥“汉计拙”,对宋王朝屈辱政策提出批评。
王安石则极意刻画明妃的爱国思乡的纯洁、深厚感情,并有意把这种感情与个人恩怨区别开来,尤为卓见。
鉴于当时的社会背景,王安石称赞费明不以怨报德,具有现实意义。
有一些争议郭沫若在一篇文章中说,王安石闯了诗祸。
这是指王安石的《明妃曲》,今选本皆不录,不知何故。
其诗曰:“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语琵琶心自知。
黄金捍拔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评论有意思的是,对于赵军的离去是喜剧还是悲剧,一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杜甫和王安石不是唯一唱反调的台湾人。
昭君墓周围有许多诗词,其中有一句题道:闺阁无愧于世,明妃加冕于汉宫。
一轮新月韩,万里静。
如果你谈论名声,你几乎和霍伟一样。
大家都很难过远嫁,我却很羡慕一个人遇见。
即使你是仁慈的,你如何能保持它?到目前为止,青藏高原在这里,创作背景北宋时,辽国、西夏“交侵,岁币百万”。
自景祐年间(1034—1038)以来,“西(夏)事尤棘”。
当时的施宜生、张元之流,就因在宋不得志而投向辽、夏,为辽、夏出谋献策,造成宋的边患。
诗人们借汉言宋,想到明妃。
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创作的。
参考资料:完善1、吴孟复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230-234 .2、高克勤等.王安石及其作品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9-22 .王安石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明妃曲二首王安石赏析

明妃曲二首王安石赏析明妃曲(其一)王安石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赏析】这是一首古体诗,四句一韵,分别押“四支”部、“二十五有”部、“五微”部以及入声字押韵(末四句)。
而诗意的安排也是跟随转韵分为四个小节,前两个小节四联八句是叙述历史事实,昭君出塞的过程。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明妃当时初起程出行离别汉宫时,泪湿桃花春风面,鬓脚低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即便是姿容暗淡低头徘徊,却也让君王的感情难以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汉元帝回来就迁怒于为嫔妃们画像的画工,这样的美貌,生平罕见,居然没有如实画呈。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天仙般的气质从来是无法用画笔呈现的,画工毛延寿也算是死得冤枉。
后面几联则写明妃身在塞北的心境。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
”明妃心中凄楚,深知一别后再难归国,因为思乡穿遍了汉宫中带来的华丽衣裳。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万里寄语欲相问塞南家乡事,却总是只能等来年年往返的鸿雁。
这两联,写的是昭君在塞北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却总是落空。
最后两联写明妃终于等来了家人的消息,却更加无奈伤心。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娘家人终于来信了,说什么呢?说“好在毡城莫相忆”——你在塞北好好生活吧,不要想家啊。
“毡城”,就是蒙古包连缀而成,如城池一样。
连年孤身在塞北,等来的消息居然是说“不要想家”,明妃的心结如何顺畅?“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这句话有两种理解,一般认为就是家书内容:“你不要伤悲,你看陈阿娇就算困守汉宫,依然有着长门之怨,和你现在流落塞北,只不过是南北地域之别罢了。
明妃曲其一赏析

明妃曲其一赏析
《明妃曲其一》的赏析如下:
这首诗描绘了王昭君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深深同情和赞美。
首先,诗的开头通过描绘王昭君离开汉宫时的情景,立刻将读者带入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中。
诗人通过“泪湿春风鬓角垂”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王昭君内心的悲伤和无奈。
接着,诗人借用“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的诗句,进一步揭示了王昭君的美貌,以及她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这里的“不自持”,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皇帝对王昭君美貌的迷恋,同时也暗示了王昭君悲剧的根源。
然后,诗人转向描绘王昭君的内心世界。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这两句诗,巧妙地描绘了王昭君内心的孤独和苦闷。
她感叹自己的美貌被误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被忽视,从而加深了读者对她悲剧命运的同情。
最后,“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这两句诗,更是将王昭君的思念和孤独推向了高潮。
诗人通过鸿雁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王昭君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同时也揭示了她孤独无助的境地。
总的来说,《明妃曲其一》是一首非常成功的历史人物诗。
诗人通过深入描绘王昭君的内心世界,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美丽、孤独、悲伤的人物形象。
同时,通过诗人的描绘,读者也能深刻感受到王昭君的悲剧命运,从而对这位历史人物产生深深的同情和敬意。
【明妃曲】赏析

【明妃曲】赏析王安石《明妃曲》是咏昭君最好的诗,好在立意新。
王昭君出塞和亲,是喜是悲,历史上向来就有两种不同的立场。
在历代文人笔下,王昭君大抵是一位深可哀矜的悲剧人物,汉元帝是一个事先受蒙蔽、事后又情意缠绵的多情皇帝,而毛延寿则是酿成昭君悲剧的祸首。
王安石这首诗却独出机杼,于传统见解中翻出新意:正是由于专制帝王对嫔妃只有玩弄之意而并无真实爱情,才导致昭君宁愿含恨离汉。
因此酿成王昭君悲剧的元凶是汉元帝。
这首诗命题新颖,遭致议论纷纷,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广泛影响。
明妃曲(其一)王安石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明妃曲(其二)王安石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明妃曲》是咏昭君最好的诗王安石《明妃曲》是咏昭君最好的诗,好在立意新。
这诗前半部只写昭君的美,但不是从形象上写,而是从故事上写。
昭君出来,泪湿鬓脚,自顾“无颜色”,但元帝见了,竟不能自持。
原来昭君美不在容貌,而在精神,即“意态”。
而画师又是个画肉不画骨的,所以“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二句成为千古绝唱。
后半部写昭君在蒙古仍是关心祖国的,但是,“万里家人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就是说,安慰来自家人,而非宫廷。
宫廷呢?“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这才是诗的主题。
玩弄、遗弃女子,历代帝王皆如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南北”者即中外。
这样,王安石就提出一个社会制度问题,虽然他没有解答。
这层意思,比“和亲事却非”的论点高得多了;而白居易的“黄金何日赎娥眉”则简直不象话。
古诗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翻译赏析

古诗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翻译赏析《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作者为宋朝诗人欧阳修。
其古诗全文如下:其一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
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
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
身行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
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
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
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
纤纤女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
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其二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
【前言】《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组诗作品,是作者和王安石之诗而作的和诗,题材是王昭君的故事。
第一首由胡地习俗之异,写到昭君流落之苦,再写到明妃思归作曲。
第二首写了昭君从被选入宫到远嫁胡人的过程,借汉言宋,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诗人把深刻的命意寓于从容委婉的叙述,平易晓畅的语言和清晰自然的层次接转之中,反衬出对历史悲剧的感喟深沉。
全诗叙事、抒情、议论杂出,转折跌宕,而自然流畅,形象鲜明,虽以文为诗而不失诗味。
【注释】⑴王介甫:王安石,字介甫。
这组诗是为唱和王安石《明妃曲二首》而作。
⑵胡人: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⑶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
这里泛指华夏以外的各民族。
【赏析】组诗第一首头四句,破空而来,用类似散文的诗语,写胡人游猎生活,晴示胡、汉之异。
接着以“谁将汉女嫁胡儿”,接到明妃身上。
写明妃以“汉女嫁胡儿”,以“如玉”之颜面,冒“无情”之“风沙”,而且“身行”之处,连“中国(指中原)人”也看不到,明示明妃“流落”之苦。
接下用“推手为琵却手琶”,紧承“马上自作思归曲”。
“推手”“却手”,犹言一推一放。
“琵琶”本是象声词,如同现代说的“噼啪”,以乐器之声为乐器之名。
一推一放,噼噼啪啪,刻画明妃满腔哀思,信手成曲。
诗词赏析:王安石《明妃曲二首》

诗词赏析:王安石《明妃曲二首》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明妃曲二首宋代:王安石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
含*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译文明妃当时初起程出行离别汉宫时,泪湿桃花春风面鬓脚微微亦低垂。
低头回看身影间周围无有此颜色,还让我君王的感情都难以控制。
离别归来却怪罪丹青画图手,美貌如此在眼中平生实未曾见有。
天仙意态由自生画笔难以描摹成,当时冤枉杀死画工毛延寿。
从此一离去心知更不能回归,可怜还不能穿尽汉朝皇城之宫衣。
万里寄语欲相问塞南遥远家乡事,只有年年日日里眼望鸿雁往南飞。
家人虽然在万里传来亲人之消息,好好安心在毡城不要常将家相忆。
您还不曾见近在咫尺长门里幽幽阿娇被锁闭,人生如果要失意无分天南和地北。
明妃当初嫁给胡人的时候,身旁上百两的毡车上乘坐的都是胡人女子。
她多想找个人说话但无处可说,只能把心语寄托于琵琶声中,心事只有自己知道。
诗词赏析:王安石《明妃曲二首》

【导语】王安⽯(1021年12⽉18⽇-1086年5⽉21⽇),字介甫,号半⼭,谥⽂,封荆国公。
世⼈⼜称王荆公。
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中国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学家、改⾰家,唐宋⼋⼤家之⼀。
欧阳修称赞王安⽯:“翰林风⽉三千⾸,吏部⽂章⼆百年。
⽼去⾃怜⼼尚在,后来谁与⼦争先。
”*⽂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其诗⽂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等。
⽽王荆公最得世⼈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洲》中的“春风⼜绿江南岸,明⽉何时照我还。
”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王安⽯《明妃曲⼆⾸》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明妃曲⼆⾸ 宋代:王安⽯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颜⾊,尚得君王不⾃持。
归来却怪丹青⼿,⼊眼平⽣⼏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延寿。
⼀去⼼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万⾥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失意⽆南北。
明妃初嫁与胡⼉,毡车百两皆胡姬。
含*语独⽆处,传与琵琶⼼⾃知。
黄⾦杆拨春风⼿,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暗垂泪,沙上⾏⼈却回⾸。
汉恩⾃浅胡恩深,⼈⽣乐在相知⼼。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今。
译⽂ 明妃当时初起程出⾏离别汉宫时,泪湿桃花春风⾯鬓脚微微亦低垂。
低头回看⾝影间周围⽆有此颜⾊,还让我君王的感情都难以控制。
离别归来却怪罪丹青画图⼿,美貌如此在眼中平⽣实未曾见有。
天仙意态由⾃⽣画笔难以描摹成,当时冤枉杀死画⼯⽑延寿。
从此⼀离去⼼知更不能回归,可怜还不能穿尽汉朝皇城之宫⾐。
万⾥寄语欲相问塞南遥远家乡事,只有年年⽇⽇⾥眼望鸿雁往南飞。
家⼈虽然在万⾥传来亲⼈之消息,好好安⼼在毡城不要常将家相忆。
您还不曾见近在咫尺长门⾥幽幽阿娇被锁闭,⼈⽣如果要失意⽆分天南和地北。
明妃当初嫁给胡⼈的时候,⾝旁上百两的毡车上乘坐的都是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其一)》赏析(2篇)
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其一)》赏析(2篇)
明妃曲二首其一
王安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在很多人意识中,似乎是画师毛延寿害了王昭君,这又是怎么来的呢?原来这段故事来自于葛洪的《西京杂记》,它是一本小说,与《后汉书》相比,它里面突然出现了一个画师毛延寿。
说"汉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
案图召幸之。
诸宫人皆赂画工,独王墙不肯,遂不得见"。
王昭君的故事自晋代石崇作《王昭君》乐府后,吟咏其事者,代不乏人。
有的悲其远嫁,有的责怪画师,有的写昭君在胡
地的寂寞,有的写昭君的汉宫之思,种种立意不一而足。
王
安石这首《明妃曲》别是一种立意。
诗中的重心在于书写失
意的怨恨。
王昭君美冠后宫,但不被召幸。
更有甚者,她被
作为宫中不喜欢、不需要的女子而远嫁异族。
红颜薄命岂不
怨嗟?而在封建社会中失意的女子又岂止是远嫁的昭君?咫
尺之间不也还有汉陈皇后的悲剧?但同情美人的失意还只是
此诗的表层意思,更深层次的看,应当说作者是借了王昭君
的故事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诗人在写作此诗的前一年
曾向仁宗上万言书,主张变法。
但仁宗已是暮年,无意进取,对王安石的倡议置而不论。
所以此诗的真正的用意是"托前
代以自鸣所不平"。
士不遇,这是古代诗歌中一个传统的主题,北宋由于党争激烈,不少知识分子都遭到反复贬斥,感
士不遇,就因此成了知识分子的普遍情绪。
王安石此诗只所
以能震动当时文坛,引起巨大的反响,就因为它能言人之所
欲言,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这是一首七古,全诗按情节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次是起首四句,写明妃离宫时的形象。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略去了许多身锁后宫的辛酸岁月,剪取明妃失意离宫的关键
情节,鬓发散乱伤心落泪尚如此动人,使元帝激动不已,这
是用反衬的方法写明妃的美丽。
第二层"归来却怪"四句,写汉元帝问罪画师和作者对此的评论。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这是侧面的写法,
从元帝平生所见反衬明妃的美。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
毛延寿。
这是作者的议论,他强调任务的风采是难于通过绘
画来表现的。
即讥讽了汉元帝的案图召幸的好色与愚笨,也
强调了王昭君的精神风采之美。
表现了作者对明妃失意的同
情和对于元帝昏庸的讽刺。
第三层"一去心知"四句,写明妃思汉情绪。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第四层"家人万里"四句写家人对昭君的慰藉。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
南北。
附其二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
越的文学家。
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
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
他反对西昆派杨亿、刘筠等人空泛的靡弱文风,认为"
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
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
绘画也。
诚使巧县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
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也。
"(《上人书》)正因为安石以"务为有补于世"的"适用"观点视为文学创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
色彩。
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等。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
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
这些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
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
不味薄。
《上仁皇帝言事书》,是主张社会变革的一篇代表作,根据对北宋王朝内外交困形势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完整
的变法主张,表现出作者"起民之病,治国之疵"的进步思想。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在叙述并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
事的情况与原因的同时,尖锐地提示了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
问题,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利建树,认为"大有为之时,正
在今日"。
它对第二年开始施行的政,无异吹起了一支前奏曲。
《答司马谏议书》,以数百字的篇幅,针对司马光指责
新法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事,严加剖驳,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措词得体,体现了作者刚毅果断和坚持原则的政
治家风度。
安石的政论文,不论长篇还是短制,结构都很谨严,主意超卓,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只用一二语,
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刘熙载《艺概.文概》),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
这时推动变法和巩固北宋诗文革新运
动的成果起了积极的作用。
安石的一些小品文,脍炙人口,《鲧说》、《读孟尝君传》、《书刺客传后》、《伤仲永》等,评价人物,笔力劲健,文风峭刻,富有感情色彩,给人
以显豁的新鲜觉。
他还有一部分山水游记散文,《城陂院兴
造记》,简洁明快而省力,酷似柳宗元;《游褒禅山记》,
亦记游,亦说理,二者结合得紧密自然,即使抽象的道理生动、形象,又使具体的记事增加思想深度,显得布局灵活并
又曲折多变。
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罢相(1076年左右)划界而分为前、后期,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
荆公少以意气
自许,故诗语惟其所向,不复更为涵蓄......后为群牧羊官,从宋次道尽假唐人诗集,博观而约取,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叶梦得《石林诗话》)。
前期的诗歌,长于说理,倾向性十分鲜明,涉及许多重大而尖锐的社会,问题注意到下层
人民的痛苦,替他们发出了不平之声。
《感事》、《兼并》、《省兵》等,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描写和提示了宋代
国势的积弱或内政的腐败,指出了大地主、大商人兼并土地
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危害,提出"精兵择将"的建议;《收盐》、《河北民》等,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备受统治者迫、害压榨
的悲惨遭遇;《试院中》、《评定试卷》等,则直接抨击以
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要求起用具有经世济国的人才;《元日》、《歌元丰》等,热情地讴歌了变法带来的新气象和人民的欢乐;《商鞅》、《贾生》等,通过对历史人物功过得失的价,抒发了自己的新的见解和进步意义。
安石后期的隐居生活,带来了他的诗歌创作上的化。
他流连、陶醉于山水田园中,题材内容比较狭窄,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抒发一种闲恬的情趣。
但艺术表现上却臻于圆熟,"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每讽味之,便沉沆瀣生牙颊间。
"(《后山诗话》载黄鲁直语)和《泊船瓜洲》、《江上》《梅花》、《书湖阴先生壁》等诗,观察细致,精工巧丽,意境幽远清新,表现了对大自然美的歌颂和热爱,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从诗体说来,安石的古体诗虽然多用典故,好发议论,但象《明妃曲》、《桃源行》篇,立意新颖,充满着情感和丰富的想象。
律诗则用字工稳,对偶贴切,但有时不免失于过多的雕刻。
五绝和七绝尤负盛誉,"王半山备众体,精绝句"(《寒厅诗话》),"荆公绝句妙天下"(《艇斋诗话》)。
他的诗对当代和后世都有影响,被称为"王荆公体"(严羽《沧浪诗话》)。
安石的词,今存约二十余首。
虽不以词名家,但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刘熙载《艺概.词曲概》)。
《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通过描写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壮景
及怀古,揭露六朝统治阶级"繁华兢逐"的腐朽生活,豪纵沉郁,被赞为咏古绝唱。
它同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词,开了苏东坡豪放的先声,给后来词坛以良好的
影响。
从文学角度总观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
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里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
但是,安
石的文学主张,却过于强调"实用",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
估计不足。
他的不少诗文,又常常表现得议论说理成分过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韵味。
还有一些诗篇,论禅说佛理,晦
涩干枯,但也不失大家风范,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颗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