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物

合集下载

环境生物技术及其应用

环境生物技术及其应用

环境生物技术及其应用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环境生物技术则是指将生物学、环境科学和工程学等知识融合,通过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来解决环境问题的技术。

环境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和利用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一、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历程自人类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农业、城市化等活动的快速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全球环境的恶化和污染日益严重。

为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开始探索和研究环境生物技术。

20世纪60年代,在污水处理和污染物去除方面,人们首次尝试利用微生物进行生物处理。

之后,环境生物技术不断改进和发展。

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计算机等技术的逐步应用,环境生物技术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当今环保领域发展的重要分支。

二、环境生物技术的应用1. 污染物降解通过利用许多生物,如菌类、微藻以及光合细菌,可以有针对性地降解各种有机和无机污染物,如石油、化学工业废水、纺织业废水、农业化学品和重金属等。

2. 废物和废水处理环境生物技术在污水处理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使用生物反应器或池塘、湖泊等,可以达到有效处理污水的目的。

此外,利用微生物降解废物,可以减轻垃圾填埋场的压力,并改善生活垃圾处理的环境。

3. 土壤修复环境生物技术在土壤修复中也有重要应用。

通过运用生物吸附、生物降解、生物复合修复等手段,有效地修复了土壤中的重金属、有机化合物和植物营养物质等污染物,从而提高了土地的质量,使其可以更好地支持种植和生长植物。

三、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生物技术发展的加速,环境生物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

未来环境生物技术将在以下方面得到更多应用:1. 智能化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环境生物技术将更加智能化。

如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水质,利用大数据分析各种污染物的分布以及环境变化预测等,在环境生物处理上实现智能驱动。

2. 集成化环境生物技术将逐步实现“一体化”处理。

即在生物修复、污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理等方面,融合多种生物技术手段,形成更加综合、高效的处理系统。

《环境生物技术》课件

《环境生物技术》课件

01
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将复杂的有机物转化为简单的无机物
,为其他生物提供能量和养分。
转化能量
02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角色,通过光合
作用或分解有机物获得能量,维持生态平衡。
净化环境
03
微生物可以降解和转化有毒有害物质,净化水体、土壤和空气
等环境介质。
微生物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解原理
酶促反应
微生物通过分泌酶来分解有机物,酶是一种具有高度选择性的生物 催化剂,能够加速有机物的分解。
技术瓶颈与挑战
技术应用范围有限
目前的环境生物技术主要集中在 某些特定领域,对于一些复杂的 环境问题,技术的适应性和效果 有待提高。
技术转化率低
尽管有一些环境生物技术的研究 成果,但这些成果在实际应用中 的转化率较低,难以实现大规模 应用。
缺乏系统性的解决
方案
针对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需要提 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而不仅仅 是单一的技术应用。
生物膜法
通过生物膜上的微生物降解废水中的 有机物,常见的有生物滤池、生物转 盘等。
厌氧生物处理
在无氧条件下,利用厌氧微生物将废 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甲烷和二氧化碳 等,实现废水的净化。
固体废物处理
总结词
利用生物技术对固体废物进行稳定化和减量化处理,减少对环境的危 害。
堆肥化
将有机固体废物堆放在一定条件下,利用微生物的作用将其转化为稳 定的腐殖质,实现废物的资源化利用。
通过显微观察和生理生化实验等方法 对分离得到的微生物进行鉴定和纯度 检测。
培养基的使用
根据分离的微生物种类和目的,选择 适合的培养基,以保证微生物的生长 和繁殖。
PART 03

环境生物学

环境生物学

环境生物学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群落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旨在探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如何维持生态平衡并保护生态系统。

随着现代工业、农业、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因此环境生物学对于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及其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环境生物学探究环境与生物群落的相互作用关系,主要研究领域有以下几个方面:生物多样性研究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命体系的群落、种类和遗传多样性的总和。

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是环境生物学的重要内容,它关注的是保护和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及其生态平衡。

生物多样性研究包括野生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的分布、数量、生长、繁殖等方面,并对生物多样性的物种数量、种类和分布进行监测、保护和管理。

生态系统研究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组成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生态系统。

环境生物学对于生态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了生物群落的组成、数量和分布,以及不同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等方面。

通过对不同生态系统的研究,可以了解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从中发现一些生态系统失调和其它潜在的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研究大气、水、土地等自然环境是人类活动中最直接受到污染的方面。

环境生物学在研究环境污染问题时,主要从生物反应、生态过程、污染物的流动、转换等方面入手,来探究污染物对生物体生理和生态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环境污染研究不仅揭示了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和规律,同时还为控制和减缓污染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全球变化研究全球变化是指由人类活动带来的大气、水、土壤的变化以及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变化。

环境生物学对全球变化的研究是综合性的研究,旨在了解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带来的影响,以及从防控全球变化的角度出发,寻找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

总之,环境生物学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科学意义,它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目前,随着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并且需要更多的学科力量加入到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中来,环境生物学也会逐渐成为未来环保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

环境生物技术

环境生物技术

环境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是近些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领域。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开始寻找新的途径来解决这一问题。

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种非常具有前景的解决方案。

什么是环境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学原理和技术来控制、修复和改善自然环境的方法。

这一技术主要将生物体的能力和环境功能相结合,以实现保护和修复环境的目的。

该技术通过利用微生物和其他生物活动,降解和去除有害物质,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并维护和保护自然资源。

环境生物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废水处理、土壤修复、环境监测、环境保护等领域。

环境生物技术的应用领域环境生物技术的应用领域包括废水处理、土壤修复、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等。

在废水处理方面,环境生物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废水处理厂和污水处理设施。

该技术通过运用微生物降解和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氮和磷等有害物质,达到对废水进行净化的目的。

在土壤修复方面,环境生物技术可以帮助人们去除土壤中的有害物质,使污染土壤变得适合植被生长。

这种技术非常适用于修复受损的农田和化工厂周边的污染土地。

在环境监测方面,环境生物技术可以监测大气、土壤、水体和生物资源等领域。

通过利用生物学技术,可以更准确地监测环境中的各种有害物质,同时也可以追踪和评估生物资源的变化情况。

在环境保护方面,环境生物技术通过维护和保护自然资源,使环境变得更加健康和可持续。

该技术可以通过增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减少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通过环境生物技术的应用,环境质量得以提高,生态系统的健康得以维持,同时也保护了人类的健康和安全。

环境生物技术的特点和优点环境生物技术具有一系列独特的特点和优点。

首先,该技术对环境资源的需求非常低。

相比于传统的环境修复技术,环境生物技术不需要大量采集和使用原材料,更不需要大量能源的消耗。

因此,该技术有助于减少环境对资源的依赖和消耗,进而减轻对环境的负担。

其次,环境生物技术能够提高环境修复的效率。

环境生物学

环境生物学

.环境生物学: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地一个分支学科。

环境污染: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进行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优先污染物: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最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

氧垂曲线:河流受到有机物污染时,由于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水体的DO发生变化。

从污染源到河流下游一定距离内,可绘制一条DO逐渐变化的曲线,称之为氧垂曲线。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指生物的合成作用和矿化作用所引起的污染物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过程。

生物转运: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吞噬作用:当外源污染物与细胞接触时,接触部位膜的表面张力改变,膜表面向四周形成伪足,将外来物质包围并吞入。

胞饮作用:与吞噬作用的区别在于,其胞吞物为溶液。

生物转化:指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生物浓缩: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浓缩、生物学富集。

一般指水生生物个体从水中吸收污染物。

生物积累: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间通过吸收、吸附、吞食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积累。

生物放大:生物放大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又称为生物学放大。

生物浓缩系数(BCF):又称为富集因子,指生物体内某种物质的浓度和环境中该物质浓度的比值。

生物污染:指对人和生物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和变应原等污染水、气、土壤和食品,影响生物产量和质量,危害人类健康,这种污染称为生物污染。

环境生物技术

环境生物技术

环境生物技术(一)生物技术的内容基因工程:在基因水平上操作并改变生物遗传的技术,它的核心是重组DNA 技术。

细胞工程:应用细胞培养、细胞融合等细胞生物学方法,以改善品种,生产生物制品及其组分的技术。

酶工程:在一定生物反应装置中利用酶的催化作用,将相应的原料转化成有用物质的技术。

发酵工程:培养活细胞以取得生物体或代谢产物的技术。

蛋白质工程:运用基因工程全套技术改变蛋白质结构的技术。

染色体工程:探索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异源基因导入、染色体结构改变。

生化工程:生物反应器及产品的分离、提纯技术。

生物反应器:利用酶或生物体(微生物、动植物细胞)具有的功能,在生物体外进行化学反应的装置系统。

(二)、环境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的定义可以由生物技术的定义延伸扩展而获得,即直接或间接利用完整的生物体或生物体的某些组成部分或某些机能.建立降低或消除污染物产生的生产工艺,或者能够高效净化环境污染以及同时生产有用物质的人工技术系统,称之为环境生物技术。

二、环境生物技术的研究内容第一层次-现代环境生物技术,是指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污染防治生物技术.如构建降解杀虫剂、除草剂、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等污染物的高效基因工程菌,创造抗污染型转基因植物等。

这一层次知识密集,为快速、有效地防治污染开辟了新途径,使解决日益出现的大量环境难题成为可能。

第二层次是指传统的废物生物处理技术,如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及其在新的理论和技术背景下产生出的强化处理技术和工艺,如生物流化床、生物强化工艺等。

这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治理污染的生物技术,仍在不断强化和改进,已为控制现时的环境质量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三层次是指利用天然处理系统进行废物处理的技术,如氧化塘、人工湿地和农业生态工程等,其特点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界的生物环境功能,投资运行费用少,易于操作管理。

三、环境生物技术的应用环境生物监测:监测追踪污染物(精确、敏感、即時)生物修复:大气污染的治理,水污染的治理,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污染生物预防清洁生产、绿色技术、降低污染:转基因植物增加抗病虫害,減少农药使用生物燃料、生物塑胶重点研究范围:(1)解决基因工程菌从实验室进入模拟系统和现场应用过程中,其遗传稳定性、功能高效性和生态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2)无害化或无污染生物生产工艺技术研究,如生物制浆、生物絮凝剂、生物冶金等;(3)生物反应器和固定化技术高效处理废水的工业应用研究;(4)废物资源化和能源化研究,利用废物生产单细胞蛋白、生物塑料、生物肥料以及甲烷、氢气等;(5)发展对环境污染物的生理毒性及其对生态影响的检测技术。

环境生物学ppt课件

环境生物学ppt课件

土壤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影响植物生长
01
土壤中的污染物,如重金属、农药等,会破坏土壤结构,影响
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养分的吸收。
危害土壤生物
02
土壤污染会对土壤中的微生物、昆虫等生物造成危害,破坏土
壤生态系统的平衡。
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
03
受污染的土壤中的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传递到人类体内,对
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加强物种保护和恢复计划
控制外来物种入侵
环境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互动关系
01
02
03
环境保护对生物多样性 保护的影响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 高生物多样性
减少污染和生态破坏, 保护物种栖息地
环境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互动关系
01
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环境保护的 促进
02
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提高环 境抵抗力
03
促进生态恢复和修复,改善环 境质量
环境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互动关系
01
环境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协同作用
02
共同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03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06
环境生物学研究方法与技术
野外调查与观测方法
生态环境调查
对研究区域的自然环境、生物群落及其相互关系 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
物种多样性观测
数据分析与建模
运用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等手段,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建 模。
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生物学中的应用
分子生物学技术
利用PCR、基因克隆、基因编辑等技术,研究生物大分子与环境因 子的相互作用。
生物信息学技术
运用计算机算法和软件工具,对生物信息进行存储、检索、分析和 可视化。

环境生物学

环境生物学
研究范围
环境生物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包 括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恢复、 环境污染治理、全球气候变化对生物 的影响等多个方面。
与其他学科的关联
与生态学的关联:环境生物学与生态 学密切相关,两者都研究生物与环境 之间的关系。但环境生物学更侧重于 从分子、细胞到个体、种群等不同层 次上探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响应机 制。
发展新技术与方法
加大对新技术和方法的研发力度,提高环境生物 学的研究水平和应用能力。
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
通过培育抗逆性强的生物品种、改进农业管理措 施等方式,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同时,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推动减少温室气 体排放的国际合作。
THANKS
感谢观看
新技术与方法的应用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如基因编辑、高通量测序等,环境生物学将应用这些新技术和方法 来深入探究生物适应环境的分子机制。
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问题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严重,对环境生物学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
生物多样性丧失
人类活动导致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何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 是环境生物学面临的重要挑战。
北极熊生活在寒冷的北极地区,它们通过发展出厚实的脂 肪层和浓密的毛发来保持体温,同时具有高度的耐饥能力 以适应食物短缺的环境。
沙漠植物的适应性进化
沙漠植物在面对干旱环境时,通过发展出深根系统、减少 叶片面积、降低蒸腾作用等方式来减少水分流失,提高水 分利用效率。
深海生物的适应性进化
深海生物在面对黑暗、高压、低氧的极端环境时,通过发 展出特殊的呼吸器官、发光器官以及感知器官等来适应深 海环境。
长江江豚保护
通过划定保护区、加强执法力度、推广人工繁殖等措施,成功实 现了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的恢复和增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环境生物技术绪论(华师生科院微生物教研室)本课程参考教材•周少奇:环境生物技术(科学出版社)•张景来等:环境生物技术及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王建龙等:现代环境生物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陈坚:环境生物技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陈坚:环境生物技术应用与发展(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本章内容•环境问题•环境生物技术的概念、目的•生物技术简介•环境生物技术的研究内容•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一、环境问题•环境: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旅游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民区等。

即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环境保护法》人类生存环境的发展历程“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主要指人类活动给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和环境污染这两大类。

美洲野牛大屠杀19世纪,美军允许大量屠杀美洲野牛,这些牛头骨正等着被加工成肥料,用于美国中西部的农业生产。

这场大屠杀“有效地”抑制了美国野牛的数量增加,据估计,从1800年到1890年,美国野牛的数量迅速从大约6000万头减少到750头。

第一次环境问题高潮时期的典型代表:八大公害事件公害事件:因环境污染造成的在短期内人群大量发病和死亡事件。

1、马斯河谷事件:1930年12月1~5日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工业区处于狭窄的盆地中,12月1~5日发生气温逆转,炼焦厂、炼钢厂、硫酸厂和化肥厂等许多工厂排放出的有害气体,在逆温的条件下大量积累,使60多人中毒死亡,几千人患呼吸道疾病,许多家禽死亡。

2、多诺拉事件:1948年10月26~31日美国宾夕法尼亚洲多诺拉镇该镇处于河谷,10月最后一个星期大部分地区受反报旋和逆温控制,加上26~30日持续有雾,使大气污染物在近地层积累。

二氧化硫及其氧化作用的产物与大气中尘粒结合是致害因素,发病者5911人,占全镇人口43%。

症状是眼痛、喉痛、流鼻涕、干咳、头痛、肢体酸乏、呕吐、腹泻,死亡<17人。

3、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40年代初期美国洛杉矶市全市250多万辆汽车每天消耗汽油约1600万升,向大气排放大量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

该市临海依山,处于50公里长的盆地中,汽车排出的废气在日光作用下,形成以臭氧为主的光化学烟雾。

4、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5~8日英国伦敦市5~8日英国几乎全境为浓雾覆盖,四天中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约多40000人,45岁以上的死亡最多,约为平时3倍;1岁以下死亡的,约为平时2倍。

事件发生的一周中因支气管炎死亡是事件前一周同类人数的93倍。

5、四日市哮喘事件:1961年日本四日市1955年以来,该市石油冶炼和工业燃油产生的废气,严重污染城市空气。

重金属微粒与二氧化硫形成硫酸烟雾。

1961年哮喘病发作,1967年一些患者不堪忍受而自杀。

1972年该市共确认哮喘病患者达817人,死亡10多人。

6、米糠油事件:1968年3月日本北九洲市、爱知县一带生产米糠油用多氯联苯作脱臭工艺中的热载体,由于生产管理不善,混入米糠油,食用后中毒,患病者超过1400人,至七八月份患病者超过5000<人,其中16人死亡,实际受害者约13000人。

7、水俣病事件: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含甲基汞的工业废水污染水体,使水俣湾和不知火海的鱼中毒,人食用毒鱼后受害。

1972年日本环境厅公布:水俣湾和新县阿贺野川下游有汞中毒者283人,其中60人死亡。

8、痛痛病事件: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锌、铅冶炼厂等排放的含废水污染了神通川水体,两岸居民利用河水灌溉农田,使稻米和饮用水含镉而中毒,1963年至1979<年3月共有患者130<人,其中死亡81人。

工业革命时期现代环境保护意识的萌芽•第一次环境问题高潮启发了社会有识之士对环境破坏后果的忧虑。

•由于公害事件不断发生,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自己是处在一种不安全、不健康的环境中,加上社会舆论的广泛宣传,公众环境意识的逐渐提高,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物质上的享受,而开始渴望更高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于是,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先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千百人走上街头,游行、示威、抗议,要求政府采取有力措施治理和控制环境污染,逐渐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性的反污染反公害的“环境运动”。

R a c h e l C a r s o n(1907-1964)《S i l e n t S p r i n g》•《寂静的春天》详述了滥用滴滴涕等杀虫剂带来的严重的环境危害,立刻引起强烈争议。

受到了以杀虫剂等化工产品生产商为首,和受到农业部支持的各种媒体的攻击;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电视节目中,卡逊和化学公司的发言人进行了辩论,在参议院调查委员会上作证,从而导致1972年在美国全面禁止滴滴涕的生产和使用。

•美国著名刊物《时代》在2000年12期,即20世纪最后一期上将蕾切尔·卡逊评选为本世纪最有影响的100个人物之一。

•。

《匹兹堡杂志》将卡逊评选为“世纪匹兹堡人”之一,赞扬她对现代环境保护思想和观点的开创性贡献,认为她是现代环境运动之母。

•导致了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的建立(1970)和“世界地球日”的设立(1969)。

•戈尔在序言中写道:“《寂静的春天》播下了新行动主义的种子,并且已经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中。

”“1964年春天,蕾切尔·卡逊逝世后,一切都很清楚了,她的声音永远不会寂静。

她惊醒的不但是我们国家,甚至是整个世界。

《寂静的春天》的出版应该恰当地被看成是现代环境运动的肇始。

”第二次环境问题高潮•全球性的环境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水污染)•大面积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荒漠化、森林减少)•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故频发现代环境问题•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空洞•酸雨•水污染(富营养化、有毒污染)•白色污染•环境事故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荒漠化问题1、温室效应C O2等气体就像温室的玻璃一样,并不影响太阳对地球表面的辐射,但却能阻碍由地面反射回高空的红外辐射,这就像给地球罩上了一层保温膜,使地球表面气温增高,产生“温室效应”。

地球年平均温度变化北极因气候变暖首次变成孤岛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温室效应的危害2、海洋温度升高,影响洋流规律,造成气候规律发生变化。

导致极端气象条件(台风、暴雨、冰冻等)增多,洪涝干旱更为剧烈。

3、永冻土融化,造成当地生态灾难,并破坏建筑稳定性;4、气候变化使进化形成的生物节律失效,造成某些生物灭绝,并由此引发生物多样性降低。

5、高纬度地区的植物群落变化。

低纬度地区的植物北移。

6、在健康方面,由于热浪发生频率升高,某些传染性疾病的影响范围也可能扩大。

温室效应的治理20年政府间气候谈判历程•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诞生•1997年通过了《京都议定书》•2005年启动了议定书二期谈判(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公约》第11次缔约方大会暨议定书生效后的第1次缔约方会议)•2007年底在印尼巴厘岛召开的《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了“巴厘路线图”•2009年丹麦哥本哈根参加《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产生了《哥本哈根协议》•2010年底墨西哥坎昆召开的气候公约第16次缔约方大会上,强行通过了《坎昆协议》•2011年南非德班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决定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并启动绿色气候基金现代环境问题•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空洞•酸雨•水污染(富营养化、有毒污染)•白色污染•环境事故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荒漠化问题2、臭氧空洞氟里昂的应用1)致冷剂占总用量30%。

其中F11和F12应用于小型家用空调和冰箱,一台家用冰箱约需1k g的F12致冷剂。

2)气雾剂占总用量25%。

在发胶、摩丝、药物、杀虫剂的喷雾罐中加入F12以产生气溶胶,使喷出的物质分散为雾状形式。

3)发泡剂占总用量25%。

制造各种泡沫塑料时需加F11或F12,起到发泡作用。

4)清洗剂占总用量20%。

干洗衣物、清洗电子元件、手饰时用F113作溶剂,利用其高溶解力和无腐蚀性。

5)灭火剂利用氟里昂的不燃性和不爆炸性,可用作灭火剂。

例如手提灭火器中可用F12B1,重要建筑物的固定灭火系统可用F13B1。

这些灭火剂对扑灭各类火灾十分有效,特别是一些怕水场合。

臭氧空洞的危害臭氧层的保护现代环境问题•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空洞•酸雨•水污染(富营养化、有毒污染)•白色污染•环境事故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荒漠化问题3、酸雨•指酸性的大气降水,包括酸性雨、雪、雾、露等沉降,通常是指p H值低于5.6的降水。

•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上,瑞典人第一次把酸雨作为国际性问题提出。

•酸雨现已成为严重威胁世界环境的十大问题之一我国酸雨的分布•覆盖国土面积>40%•长江以南,包括江苏,上海,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四川,重庆,云南等省市大部分地区;•两小块酸雨区域:胶东半岛和图门江地区酸雨的危害•对农业和森林影响巨大。

•影响渔业生产。

•影响人类健康(饮用水、作物)。

•腐蚀建筑和钢铁物件。

•科学家发现酸雨从土壤或岩石中溶解有毒的物质,这些酸性的水,把有毒物质带入河川或湖泊,会造成小河中的鱼类的死亡现代环境问题•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空洞•酸雨•水污染(富营养化、有毒污染)•白色污染•环境事故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荒漠化问题4、水污染•全国污水排放量,1980年为310多亿t,1997年即达到584亿t。

在开展水资源质量评价的约10万k m的河长中,受污染的河长占46.5%,其中海河流域高达62.3%。

全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富营养化•有毒污染物污染物(1)富营养化现象:【1】赤潮(red tide)赤潮湖泊富营养化水华(a l g a l b l o o m,w a t e r b l o o m)•水华:水体中藻类、细菌或无脊椎水生动物快速大量繁殖造成单位体积内生物量过高的现象。

大多为浮游藻类。

海洋中相同的现象通常称为赤潮。

•藻类水华:水体中藻类快速大量繁殖造成单位体积内藻类生物量过高的现象。

•有害藻类水华(H A B):产生毒素的藻类水华。

水华的判断标准•澳大利亚、W H O水体蓝藻预警阈值:15000c e l l s/m l禁止游泳等水上娱乐活动100000c e l l s/m l关闭水体的所有用途•韩国环保部水华标准:w a r n i n g≥5000c e l l s/m l25u g/L c h l ao u t b r e a k≥1000000c e l l s/m l100u g/L c h l a•我国学者提出参考值(郑建军2006):轻度水华1-10x106c e l l s/L30-150u g/L c h l a中度水华10-20x106c e l l s/L150-300u g/L c h l a重度水华≥20x106c e l l s/L≥300u g/L c h l a常见藻类水华类型•蓝藻水华(微囊藻、水华鱼腥藻、水华束丝藻)•甲藻水华(三峡水库倪氏拟多甲藻)•硅藻水华(汉江小环藻水华)•绿藻水华(如衣藻水华)•裸藻水华•隐藻水华水华和赤潮(H a r m f u l A l g a l B l o o m s,H A B s)的危害•危害水资源安全•损害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影响景观•危害水产养殖(2)有毒污染物•重金属(汞、镉、铅、铜、铬、砷、镍、铁、锰、锌、砷):1970-1979年全世界排入水体的汞总量约1.6x104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