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概要

合集下载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讲义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讲义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讲义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广袤而多样的地球上,生物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从微小的细菌到巨大的蓝鲸,从扎根在沙漠中的仙人掌到栖息在雨林中的猴子,每一种生物都在其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而生物能够在各自的环境中立足,关键就在于它们对环境的适应。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精妙的过程。

它涉及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行为方式等多个方面的改变和调整,以确保生物能够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获取生存所需的资源,避免受到不良环境因素的危害,并成功地繁殖后代。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生物在形态结构方面的适应。

例如,骆驼是沙漠中的代表性动物,它们有着宽大而厚实的脚掌,这使得它们在松软的沙地上行走时不会轻易陷入其中。

骆驼的驼峰并非仅仅是个独特的外观特征,而是储存了大量的脂肪,在食物匮乏的时候能够为其提供能量,以维持生命活动。

再比如,北极熊拥有厚厚的皮毛和大量的皮下脂肪,这有助于它们在寒冷的北极环境中保持体温,抵御严寒。

鱼类的流线型身体结构可以减少在水中游动时的阻力,使其在水中更加灵活自如。

植物方面,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了刺,以减少水分的散失,其茎部变得肥厚多汁,能够储存大量的水分,从而适应干旱的沙漠环境。

生物的生理机能适应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些动物能够在冬季进入冬眠状态,如熊、蛇等。

在冬眠期间,它们的新陈代谢速度减慢,体温降低,能量消耗大幅减少,从而能够在食物稀缺的冬季生存下来。

还有些动物具有特殊的呼吸系统,比如鸟类的气囊,可以帮助它们在飞行时更高效地获取氧气。

植物也有其独特的生理适应机制。

例如,生活在盐碱地的植物能够通过特殊的代谢途径排出体内多余的盐分,以避免盐害对自身造成损伤。

行为适应也是生物适应环境的重要方式之一。

候鸟每年都会进行长途迁徙,从寒冷的北方飞到温暖的南方,以寻找更适宜的生存环境和食物资源。

有些动物会在白天活动,而另一些则选择在夜间活动,这被称为“昼夜节律”。

比如,猫头鹰是夜行性动物,它们在夜间具有出色的视力和听力,能够捕捉到夜间活动的猎物。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概要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概要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仔细观察右图,图中的动物容易被发现吗?为什么?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适应的普遍性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对环境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

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都具有明显的适应性特征。

例如,虫媒花一般都颜色鲜艳,气味芳香,适于昆虫传粉;风媒花的花粉粒小而数量多,容易随风飘散,适于风媒传粉。

图中有几种植物的果实或种子。

想一想,图中哪些植物的果实或种子是靠风传播的?哪些是靠动物传播的?为什么?动物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也有许多适应性特征。

例如,鱼的身体呈流线型,用鳃呼吸,各种鳍在运动中起协调作用,这些都是与水生环境相适应的。

蜥蜴和家兔等动物用肺呼吸,用四肢行走,体内受精,这些都是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

猛兽具有锐利的牙齿和尖锐的爪,有利于捕食其他动物;被捕食的动物又能够以各种适应方式来防御敌害,例如,鹿、兔、羚羊等动物奔跑速度很快,豪猪、刺猬身上长满尖刺,黄鼬遇到敌害时能释放臭气,等等。

很多种生物在外形上都具有明显的适应环境的特征,在这方面有很多生动有趣的现象,如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等。

保护色左图中的动物之所以不容易被发现,是因为它的体色与环境的色彩很相似。

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叫做保护色。

保护色对于动物躲避敌害或猎捕其他动物都是有利的。

具有保护色的动物有很多。

例如,大多数昆虫的体色往往与它们所处环境中的枯叶、绿叶、树皮、土壤等物体的色彩非常相似。

生活在绿色草地和池塘中的青蛙,背部是绿色的(如图),活动在山间溪流石块上的棘胸蛙却是深褐色的(如图),而树蛙则随着它所栖息的树种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体色(如图)。

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北极狐和白熊,毛是纯白色的,与冰天雪地的环境色彩协调一致,这有利于它们猎捕动物。

有些动物在不同的季节具有不同的保护色。

例如,生活在寒带的雷鸟,在白雪皑皑的冬天,体表的羽毛是纯白色的(如图),一到夏天就换上棕褐色的羽毛,与夏季苔原的斑驳色彩很相近(如图)。

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生物是地球上最为多样且具有适应能力的生命形式之一。

随着地球环境的不断变化,生物界也在不断演化和适应以求生存。

本文将探讨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以及这种适应如何发生和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一、生物对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温度是地球上最为显著的环境因素之一,对生物的生存和生理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生物通过进化调整其体内的代谢过程和行为表现来适应不同的温度变化。

例如,一些动物在寒冷的环境中发展出了具有保温功能的毛发或羽毛,以减少热量散失。

同时,它们也能够改变血流分布,将更多的血液输送至核心器官以保持正常的体温。

另一方面,一些生物在高温环境下也展现出了惊人的适应能力。

例如,热带地区的生物往往具有更高的耐热性和更高的代谢率,以应对高温环境对其生存的挑战。

此外,一些植物适应了干旱和高温的环境,演化出了闭合式或减少气孔开放时间的叶片结构,以减少水分蒸发。

二、生物对水分变化的适应能力水分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关键资源。

不同生物对于水分的需求和适应能力有所不同。

例如,沙漠地区的植物和动物具有较强的耐旱能力,它们可以通过减少水分流失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来在干旱环境中存活。

相反,水生生物则通过各种途径来应对水分过剩的环境,如改变体液渗透压,影响盐和水的平衡。

一些昆虫和动物还演化出了独特的水分采集方式,如沙漠中的生物通过体表的细毛形成的凝露现象来获取水分。

这些适应性特征使得生物能够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生存和繁衍。

三、生物对食物变化的适应能力食物是生物生存的必需资源,而其可获得性和养分组成的变化也对生物的存活和繁衍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生物对于食物的适应能力具有差异。

一些生物具有广泛的食物适应能力,可以适应不同的食物类型和组成。

例如,杂食性动物可以根据食物的可获得性和季节性变化灵活地改变其饮食习惯。

另一方面,某些生物对特定食物有着特别的适应能力。

以竹鼠为例,它们演化出了专门的消化系统,以便以竹子为主要食物来源。

这种适应性使得竹鼠能够充分利用竹子中的养分,生存于竹林丰富的环境之中。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指生物在面对不同环境条件时,通过适应和调节自身的生理、形态和行为等方面的特征,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和要求。

这种适应性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使得生物能够在各种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一、生理适应性生物通过生理机制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例如,动物在寒冷的冬季会通过增加体毛或者蓄积脂肪来保持体温;植物在干旱的环境中会通过调节气孔的开闭来减少水分蒸发。

这些生理适应性的变化可以帮助生物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二、形态适应性生物通过形态结构的变化来适应环境的要求。

例如,鸟类的翅膀结构使得它们能够在空中飞行;鱼类的鳞片结构使得它们能够在水中游动。

这些形态适应性的变化使得生物能够更好地适应特定的生存环境。

三、行为适应性生物通过行为方式的改变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例如,动物在寻找食物时会选择适合自己的生存环境;鸟类在迁徙时会选择适宜的季节和路线。

这些行为适应性的变化使得生物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需求。

四、进化适应性生物通过进化的过程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进化是指物种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通过基因的变异和选择的作用,逐渐形成适应环境的特征。

例如,企鹅的黑白色羽毛使得它们能够更好地隐藏在冰雪中,避免被捕食者发现。

这种进化适应性使得生物能够在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总结起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多方面的,包括生理、形态、行为和进化等方面的适应性。

这种适应性使得生物能够在各种环境中生存和繁衍,保持物种的生存和繁衍能力。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讲义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讲义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讲义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生物需要适应其所处的环境,同时也在不断地影响着环境。

这种相互作用塑造了地球上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也决定了生物的生存与繁衍。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从微观的细菌到宏观的大型哺乳动物,每一种生物都在以独特的方式适应着周围的环境。

1、形态结构适应许多生物在形态结构上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

比如,仙人掌为了适应干旱的沙漠环境,叶子演化成了刺状,以减少水分的散失;骆驼的驼峰能够储存大量的脂肪,在食物匮乏的沙漠中为其提供能量;鱼类的流线型身体有助于在水中减少阻力,从而更轻松地游动。

2、生理适应生物在生理方面也表现出了对环境的适应。

北极熊为了在寒冷的北极生存,其厚厚的皮毛和皮下脂肪能够很好地保暖;沙漠中的植物具有特殊的光合作用途径,能够在水分稀缺的情况下进行高效的碳固定。

3、行为适应动物的行为也是适应环境的重要方式。

候鸟会根据季节的变化进行长途迁徙,以寻找更适宜的生存环境;一些昆虫会在冬季进入冬眠状态,降低代谢率,以度过严寒。

二、生物适应环境的机制生物适应环境的过程并非偶然,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机制实现的。

1、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生物适应环境的核心机制之一。

在种群中,具有适应环境特征的个体更有可能生存和繁殖,将其基因传递给后代。

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适应环境的特征在种群中逐渐积累和加强。

2、遗传变异遗传变异为生物适应环境提供了原材料。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遗传变异现象使得生物群体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性状。

当环境发生变化时,这些变异可能会使某些个体具有生存优势。

3、学习与本能一些动物通过学习和本能来适应环境。

例如,幼狮通过与同伴的玩耍和成年狮子的教导,逐渐学会捕猎技巧;蜜蜂天生就具有建造复杂蜂巢的本能。

三、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不仅适应环境,还对环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1、改变大气成分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从而改变了大气的气体组成,对维持地球的气候和生态平衡起到了关键作用。

中考生物《生物与环境》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中考生物《生物与环境》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中考生物《生物与环境》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指生物通过遗传和适应性进化等方式,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以
保证自身生物学功能的正常运作和繁衍后代。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和方式:
1. 生理适应:生物通过生理机制,调整自身的生理过程以适应环境。

比如在寒冷环境中,动物可以通过增加体毛或者脂肪层来保温;在干旱地区,植物可以通过减少蒸腾、增加根系吸水等方式来节约水分。

2. 结构适应:生物通过改变体型和结构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比如鸟类的翅膀和羽
毛使其能够飞翔,从而适应了空中生活的环境;植物的根系可以发展成不同的类型,
以适应不同土壤条件。

3. 行为适应:生物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适应环境。

比如候鸟根据季节变化进行迁徙,以寻找更适合其生存和繁殖的环境;昼行性动物和夜行性动物分别选择在白天和黑夜
活动,以避免竞争和捕食。

4. 生态适应:生物通过与其他生物的互动和相互依赖来适应环境。

比如某些植物和昆
虫之间存在共生关系,互相提供养分和保护;一些动物群体通过集体行为来提高抵抗
风险和获取资源的能力。

总之,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环境的变化和生物的进化,不断发
展和演变。

这种适应性使得生物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生存和繁衍下去。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1.形态结构的适应:生物的形态结构可以适应其所处的环境,如植物的根系发达和叶片多而大,可以吸收更多的水分和阳光,同时减少水分的蒸发。

动物的体型大小和形状也可以适应其所处的环境,如北极熊的肥大身躯可以保存体温,在严寒的环境中生存。

2.生理功能的适应:生物的生理功能可以适应其所处环境的需求,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将阳光和二氧化碳转化为能量和氧气,促进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动物的呼吸、循环和消化系统也可以适应不同环境的需求,如高原上的动物可以适应低氧环境,鸟类的腿骨中间空心适应飞行等。

3.行为习性的适应:生物的行为习性可以适应其所处环境的变化,如一些鸟类和鱼类会迁徙,以寻找更适合生存和繁殖的地方。

一些动物具有攻击性的行为习性,可以保护自己和捕食猎物。

一些植物会利用风、水或动物传播花粉和种子,以适应繁殖的需要。

1.影响生物多样性:生物的适应和生存方式决定了它们在特定环境中的分布和数量。

适应性强的物种在竞争中会占据更多的资源和空间,导致其他物种数量减少甚至灭绝,从而影响生物多样性。

3.影响环境稳定性:生物通过生长、繁殖和死亡等生命过程产生大量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对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起到重要作用。

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节会对环境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如控制其数量和分布等。

总之,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一种动态和相互作用的过程,生物通过不断适应环境的改变来提高自身的生存和繁殖能力,同时也会对环境的生物多样性、生态链和环境稳定性产生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自然界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过程,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的环境适应

生物的环境适应

生物的环境适应
生物的环境适应是指生物通过形态、生理和行为等方面的调节,以
适应其生存环境的变化。

在地球上,生物通过长期的进化过程,逐渐
适应了各种不同的环境条件,使它们能够在各种极端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一、形态适应
生物通过形态的改变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例如,某些动物在寒
冷的环境中生活时,它们的体毛会变得更加密集,以减少热量的散失;而在干燥的环境中,一些植物的叶子会变得更加厚实,以减少水分的
蒸发。

这些形态上的适应使得生物能够更好地适应各种环境的要求。

二、生理适应
生物通过生理的调节来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

例如,在高海拔地区
生活的动物,它们的血液中含有更多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以增加氧
气的吸收能力;而在沙漠地区生活的动物,则具有更强的耐热、耐干
旱的能力。

这些生理上的适应使得生物能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维持
自身的生理平衡。

三、行为适应
生物通过行为的调节来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

例如,候鸟在寒冷的
冬季会迁徙到温暖的地区,以避免极寒的气候;而某些昆虫在干旱的
季节里,会蛰伏在地下或者树干中,以减少水分的蒸发。

这些行为上
的适应使得生物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季节和气候变化。

总结起来,生物的环境适应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通过形态、生理和行为等方面的调节,使得生物能够在各种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存和繁衍。

这种适应性不仅仅是对外界环境的反应,更是生物对环境变化的主动适应和调节,从而保证了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理解(1)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相对性。

(2)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概念及实例。

3.掌握保护色、警戒色与拟态的区别。

(二)能力训练点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归纳能力、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1.通过保护色、警戒色、拟态,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协调美、和谐美。

2.由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

3.培养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四)学科方法训练点1.学习掌握新概念的方法:由事例归纳、理解概念,通过比较辨别掌握概念。

2.学习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适应的普遍性,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概念,辨别概念的方法。

2.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区别。

(2)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协调美、和谐美。

3.教学疑点:保护色与拟态的辨别。

4.解决办法(1)运用投影或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问题情景,学生观察、归纳得出概念。

(2)对比显示典型的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现象,两两对比发现差别,辨析概念。

(3)学生对概念及概念间的区别进行概括、表述。

(4)根据学生练习中反馈信息进行个别辅导或集体答疑。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述、举例帮助学生理解,学生阅读、观察、思考、表述,积极探索学习。

五、教具准备根据学校设备条件准备:课时目标(文字)、沙漠上的仙人掌(图像)、淡水中的菱(图像)、猛虎袭击鹿群(图像)、鹿、兔、刺猬(豪猪)、黄鼬、蛔虫(图像)、绿草丛中的蝈蝈(图像)、北极地区的白熊(图像)、冬天和夏天的雷鸟(图像)、黄蜂、瓢虫、毒蛇(图像)、竹节虫、尺蠖、枯叶蝶、螳螂(图像)、土壤中的蚯蚓(图像)、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文字小结),课堂练习题(文字)。

六、学生活动设计1.学生表述猛兽猛禽猎食的情形,结合挂图或投影了解猛禽猛兽及小动物相互适应的特征。

观察沙漠上的仙人掌的投影,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特征。

2.回忆曾观察到的自然现象,结合挂图或投影观察,感知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的概念,阅读教材,准备表述概念,体验生物与环境的协调美、和谐美。

3.比较、分析、归纳、总结概念的区别。

4.总结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了解生态学的概念及研究生态学的意义。

5.完成巩固练习。

七、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投影:逐步显示本课时目标。

(二)整体感知生物受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这些生态因素构成了生物生存的环境,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在环境中生存。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1.理解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生物生活的环境是非常复杂的,时刻受到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

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也就是说,自然界中的每种生物对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否则早就被环境淘汰了,即能在地球上生存的生物都是普遍适应环境的。

投影:沙漠(滩)上的仙人掌教师问:一般的植物都是枝叶茂盛,为什么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刺呢?学生阅读教材,理解:这是仙人掌对沙漠缺水环境的适应。

仙人掌生活在严酷的沙漠里。

它有发达的根系,很强的吸水力。

茎粗大,外有角质层,里面肉质化,能储存水分。

叶退化成刺,减少了蒸腾作用。

茎内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仙人掌的这些特征适合在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里生活。

投影:淡水中生活的菱。

学生观察后理解其叶的特点是与水中光照相对不足的环境相适应的。

菱的叶片有浮在水面上的,有在水中的。

浮在水面上的叶片较宽大,且叶柄长短不同,叶片不互相重叠;水中的叶片呈羽毛状,这些特征都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照射,从而与水中光照相对不足的环境相适应。

教师问:自然界中,你观察到的猛禽、猛兽是如何捕获食物的?有学生曾看到老鹰抓小鸡的情景并能表述:老鹰先在空中时高时低盘旋,看准目标后,一个俯冲用锐利的爪把小鸡抓住飞走;小鸡听到老鹰的叫声或看到其影子就会躲到母鸡翼下,母鸡发现老鹰也会通知小鸡躲起来。

投影猛虎袭击鹿群的情形,学生观察、归纳猛禽、猛兽的特点:都具有锐利的牙齿(或喙)和尖锐的爪。

引导学生思考、总结:猛禽、猛兽相对来说体型较大、食量大,只有能有效捕捉食物者才能生存,上述特点正是适于捕捉食物的。

教师又问:被捕食的小动物就坐以待毙吗?投影:鹿、兔、刺猬(豪猪)、黄鼬、蛔虫。

学生观察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鹿、兔奔跑速度快,能逃避猛兽追捉;刺猬(豪猪)身上长尖刺,使猛兽无从下口;黄鼬更妙,遇敌时突放臭气,扰乱猛兽神志,影响其情绪,在其迟疑间跑掉。

蛔虫体表光滑,运动、消化器官退化,但生殖能力强。

这些动物的特征都是与其生环境相适应的。

教师与学生一道共同列举一些动物冬眠(夏眠),鸟类迁徙,鱼类洄游的例子,说明动物的生活习性与环境也是相适应的。

2.理解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概念,提高观察、分析能力,感受生物与环境的协调美、和谐美,学习掌握新概念的方法。

动物外形上的特征是我们很容易观察到的,它有哪些适应环境的现象呢?(1)保护色:投影:绿草丛中的蝈蝈、北极地区的白熊、冬天和夏天的雷鸟。

学生观察,引导其发现:这些动物的体色都与环境的色彩相似而不易被其他动物发现,对它避敌、捕食都有利,都有保护作用,因此叫保护色。

学生阅读教材,教师分析、帮助引导学生表述保护色的概念。

保护色是指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

(2)警戒色:投影:黄蜂、瓢虫、毒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黄蜂腹部黑黄相间的条纹,瓢虫体表的斑点,毒蛇体表的斑纹都特别醒目,很容易被发现。

教师问:这些动物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思考、讨论、归纳:本身较弱小,但对侵犯者有伤害能力,如有毒刺或恶臭。

因此,其醒目的色彩和斑纹起一种预先示警的作用:你不侵犯我,我也不会伤害你;你若侵犯我,你也将受到伤害。

如其他动物发现后立即避开,则双方都不会受到伤害,对自身起到了保护作用。

这就是警戒色。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表述把握警戒色的概念。

警戒色是指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

具警戒色的动物一方面有恶臭或毒刺等潜在的伤害性,另一方面其色彩鲜艳,容易识别,能够对敌害起到预先示警的作用,因而有利于动物的自我保护。

(3)拟态:投影:竹节虫、尺蠖、枯叶蝶、螳螂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竹节虫的形状像竹节,尺蠖的形状像树枝,枯叶蝶停息在树枝上的模样像枯叶,螳螂的足像美丽的花瓣,成虫的翅展开好像鲜艳的花朵。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它们的共同特点:相对静止状态时外表形状或色彩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相似,故叫拟态。

教师指导学生再阅读教材,理解拟态的概念。

拟态是指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

结合蜂兰的拟态说明植物也有拟态现象。

3.掌握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区别,学习辨别概念的方法。

结合重放投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保护色与拟态都是与环境相似而不易被发现,而警戒色特别醒目,极易被发现,因此,警戒色与另二者容易区别。

再分析保护色是与环境色彩相似,这种色彩是环境中占优势的色彩;拟态是其外表形状或色彩与环境中某种生物或非生物相似,而这种生物或非生物的色彩在环境中不占优势。

另外,具保护色的动物无论相对静止或运动都与环境相似,都不易被发现;而拟态的动物一般只在相对静止时才与某种生物或非生物相似,一旦运动起来必然就不像了,如枯叶蝶停息不动很像枯叶,一旦飞舞起来,谁会相信它是枯黄的叶片呢?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总结: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共同点都是通过长期自然选择而逐渐形成的适应性特征。

教师提出:如何用自然选择学说来解释这些现象呢?留给学生思考。

4.理解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相对性,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师首先举例分析:色泽与蔬菜非常相似的菜青虫仍会被天敌发现而被捕食;百灵鸟具有保护色,可以避免肉食性鸟类的攻击,但常常被嗅觉发达的狐所捕食,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并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

另外,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对生物的适应性也有影响,教师举例:雷鸟冬天换上白色羽毛与银装素裹的环境色彩相似,能起到保护作用,但如换上白色羽毛而降雪延迟,岂不反而成了天敌醒目的捕食目标了吗?所以适应是相对的。

学生阅读教材理解: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也是相对的,环境受到污染或破坏,人类就会受到危害甚至无法生存。

因此,保护环境,有利于人类的生存。

5.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对立统一的观点。

投影:土壤中的蚯蚓教师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蚯蚓在土壤中活动,摄取腐败的植物和泥土,从中获得物质和能量,因此,其分布要受这些因素的限制。

它的体表有粘液和刚毛等一系列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

它的活动又使土壤更疏松,提高了土壤的通气状况,有利于植物呼吸和吸水,蚓粪还能增加土壤肥力,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植物生长良好,到时枯枝落叶增多,又为蚯蚓提供了更丰富的食物。

引导学生归纳:生物受环境的限制,生物又能适应环境并能影响、改变环境,它们是一个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的整体。

(四)总结投影:师生共同总结。

(五)布置作业(当堂完成,获得反馈信息)1.课本 P·246二。

2.生活在海藻中的一种鱼,遇到敌害时,身体侧立不动,似一株植物,从而逃避敌害,这是一种 [ ]A.保护色B.警戒色C.拟态D.变态3.下列属于保护色的是[ ]A.雌黄蜂与蜂兰的唇形花瓣相似。

B.比目鱼的体色能与环境色彩变化保持一致。

C.黄蜂腹部具有黑黄相间的条纹。

D.无毒蛇具有毒蛇的鲜艳花纹。

4.下列不属于拟态的一项是[ ]A.枯叶蝶似枯叶。

B.有的无毒蛇具有毒蛇的鲜艳体色。

C.南美蚕蛾幼虫的体态、色斑似眼镜蛇。

D.美洲棕王蝶幼虫有毒,体节有棕色大斑纹。

5.下列分别属于保护色和警戒色的一项是 [ ] A.虎具有的斑纹和黄蜂腹部的条纹。

B.昆虫的体色和北极熊的体色。

C.枯叶蝶具有的特征和黄刺蛾幼虫的鲜艳色彩。

D.蝮蛇体表的斑纹和比目鱼的体色。

6.填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______性又有______性。

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够________环境。

所以,生物与环境是一个_________。

(参考答案:2.C 3.B 4.D 5.A 6.略)(六)板书设计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一)适应的普遍性:(自然选择)1.植物对环境的适应2.动物对环境的适应(1)结构组成(2)生活习性(3)外形①保护色②警戒色③拟态三者区别(二)适应的相对性小结: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八、参考资料1.骆驼典型的沙漠动物,素有“沙漠之舟”的美称。

它在高温、缺水的沙漠中能在20天以上的漫长旅途中滴水不进,甚至失水达到体重的30%,照样能行进。

它对沙漠生活的一系列适应特征令人赞叹不已。

骆驼于清晨取食含有露水的植物嫩叶或者靠吃多汁植物获得必要的水分,同时靠尿的浓缩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分输出。

贮存在驼峰和体腔中的脂肪在代谢时会产生代谢水,用于维持身体的水分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