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房史
住宅的发展与演变

住宅建筑形制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历史悠久,富于创造性的伟大民族。
我们的祖先从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起,就创造了聚落并且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多种形式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使中国古代建筑无论在技术上或艺术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成为世界建筑史上体系最完整,最富有民族特征的建筑之一。
地域辽阔的中国大地,形式丰富适宜各地的住宅建筑也应运而生。
一、概况在中国建筑的历史长河里,住宅虽然是人类最早的建筑类型,但在原始社会时期,建筑的发展极为缓慢。
经过了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即农业的出现形成固定的居民点——聚落。
第二次劳动大分工,聚落分化成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农业和非农业的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
我们的祖先居住地也起源于两种早起聚落,由起初的穴居和巢居开始,经过艰难的发展逐步掌握了营建地面房屋的技术。
进而出现了干栏式建筑和木骨泥墙建筑。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夏末都城——斟鄩的发现,表明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夏代至商代早期,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开古代居住形式 汉墓明器1汉墓明器2四边维合的建筑形制始走向定型,并在当时大量的建造。
周灭商朝后实行奴隶主政治,建筑物按照等级划分不能“僭越”。
此时期建造后期发现的陕西凤雏遗址表明当时的四合院形式已经严整。
根据《仪礼》记载,在春秋时期高台建筑较为盛行,只是在建筑住宅上仍沿袭夏的庭院建筑形制而保留。
汉代也继承了这种形制,此时期并创造出了另一种住宅形制——乌壁。
而据河南洛阳宁懋mào石室石刻和河南沁阳造像碑石所示,北魏和东魏时期的贵族住宅的大门可体现庑殿式顶和鸱尾的出现,且有大多数贵族官僚舍宅为寺。
隋唐五代时期,住宅仍在采用直棂窗回廊围绕成庭院,这从敦煌壁画中科院得到佐证。
在宋代时期,里坊制解体,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性的变化,城市的住宅形制开始呈现多样化。
同时期的还有北京元代后英房住宅还有工字型平面构成主屋的。
到了明清两代时期,北方的住宅就已经发展为以四合院为代表,按南北纵轴线对称的布置房屋和院落;江南地区则以封闭式的院落为单位布置,大型住宅有左中右三组纵列的院落组群,并营建花园创造了一优美而舒适的适宜人居住的城市生活环境。
中国70年住房变迁史

一、中国70年住房变迁史
住房变迁史四 (1988~1998,商品房兴起)
(1998年户型图)
(2022年户型图)
(砖混结构)
(框架结构) (框剪结构)
一、中国70年住房变迁史
住房变迁史五 (2000年后,商品房兴起)
21世纪住房关键词:高品质住宅
21世纪住房常见高层、小高层,建筑风格丰 富多样,人们对住房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 关注房屋质量,而且关注孩子读书是否方便, 升值潜力如何,物业管理是否完善,交通是否 便利等。
一、中国70年住房变迁史
住房变迁史二 (1949~1978 改革开放前)
70年代住房关键词:筒子楼(1961~1970)
70年代,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筒子楼应 运而生。“筒子楼”又称赫鲁晓夫楼,一条 长走廊串联着许多个单间,因为长长的走廊 两端通风,状如筒子,故名“筒子楼”。
住在筒子楼,邻里关系非常紧密,每天一 到饭点,楼道里就油盐飞溅,人声鼎沸,也 许你还能听到“二狗子,你妈妈喊你回家吃 饭!”
中国70年住房变迁史
汇报人:
一、中国70年住房变迁史
住房变迁史一 ( 1919~1948 新中国成立之前) 晚清~民国时期,抗日、内战
二三十年代住房关键词:先活下来
这个时期的中国大地遍地战乱饥荒,战争 中的人们只能被迫四海为家,也许住在哪里、 住得怎么样,不是大家首要在意的东西,先 活下来才是大家的头等大事。
一、中国70年住房变迁史
住房变迁史三 (1978~1988改革开放初期)
1987年12月1日 新中国首宗土地使用权拍卖会在深圳会堂举行
1985年底,“提高租金,出售公房”在全国已 有近2000个城镇进行试点,商品房的浪潮声已 起。
城镇住房20年的变迁史

住房20年的变迁史近年中国的住房变迁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60年代住拱房,70年代搬瓦房,80年代上楼房,90年代换商品房”。
上世纪70-80年代(1988-1998) 是三代同堂三间房的年代,人们搬离了狭窄局促的老房子,迁入了单位整栋购买的住宅,能住上单位分配的70平米2居室新房,一家家都喜出望外,有电梯、有阳台、有开阔明亮的客厅,有独立的卫生间,一切都变得有格调起来,叔叔说,能在光滑的地板上打滚儿绝对是件快乐的事。
而错过福利分房则是不少人的心酸之事。
随着朱总理宣布住房商品化,福利分房被终结,住宅从福利分房走向市场化。
另一方面,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大量拆迁棚户区,许多低收入的居群通过拆迁房得到安置,当时低收入人群的居住矛盾并不突出。
随后公积金诞生,199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上海市率先推行了公积金制度。
并且这一制度在全国各地迅速推广。
上世纪90年代末开启两人两间房的年代,福利分房的停止,使商品房进入市场化供应,这会儿,人们只得把帐户里的存款都取了出来,七大姑八大姨的七拼八凑买一套房。
十年前,国人基本开始有商品房概念,依靠单位分房的越来越少。
而福利阶层外的人,则开始房奴的进程。
吹响我国住房改革进军号是在1998年。
当年国务院发文被人们称为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里程碑,它宣告了福利分房制度的终结和新的住房制度的开始。
此后,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迅速,人们认为,如果没有98年的住房制度改革,就不会有今天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但是,它同时也为日后高房价而导致众多中低收入者买不起房埋下了隐患。
而从04-06年,房价却是边调边涨,让老百姓感觉“按下葫芦浮起瓢”。
一线城市的房价一路高歌,中西部房价狂飙突进,东部房价强烈弹升,行情逐月走高。
从07年至现在,住房开始回归民生,随着老百姓住房供需矛盾突出,“解决人民住房需求”成为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居者有其屋”成为大家的努力的目标。
未来20年,中国一半以上住宅得拆了重建,我们真正能够在城市中保留下来的房子就是1979年到1999年,在脱困过程中建设的房子还有一定的保留价值。
住房的变化作文(精选22篇)

住房的变化作文(精选22篇)住房的变化作文(精选22篇)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
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住房的变化作文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住房的变化作文篇1改革开放三十年了,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连我们的小家十年来也有了奇迹般的变化。
仅仅从住房说起,我刚出生的时候,我们家住在仅有20平米的房子里。
每当冬天的时候,取暖、做饭就都靠一个烧煤炭的炉子。
买炭花钱不少,烟熏火燎的,既不卫生又不暖和。
等我上学了,家里也不富裕。
但是我们家有了70平米两居室的旧楼房。
记得乔迁之时,我们全家人兴高采烈的。
我早就盼着有这样的一个家,我可以有自己的卧室,有属于我自己的学习空间。
真是有一步登天的感觉。
每天放学回家,我就学着妈妈的样子,手拿抹布擦擦这里,抹抹那里,因为我太喜欢这个“家”了!可是后来才知道,为了买这房子,爸爸借了好多钱,他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我心中也好难过。
等我上三年级的时候,家里就变得富裕了。
爸爸也成了有钱的人,被人家称为“大款”了。
爸爸开上了上百万的越野车,妈妈也有了自己心爱的红轿车。
更让我和妈妈兴奋不已的是爸爸为我们家买下了一栋别墅。
原来我们家只能维持温饱,可仅仅十年的时间,爸爸靠着党的富民政策,凭着他的聪明才智,给我们创造了这么幸福的生活。
家的变化真是太大了!我从心眼儿里感谢我的爸爸。
住房的变化作文篇2每当有人赞叹我家楼房漂亮时,爷爷总是笑眯眯的说:“是啊,今天的富裕是党给予的,靠党的好政策得来的啊!”爷爷经常对我说它小时候,有五六户人家住在共一个大门的十多间七零八乱的房子里,房子多数黑暗潮湿,因拥挤而卫生状况特别差,因拥挤而吵架的事时有发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了生产责任制,调动了每个人的劳动积极性。
“中国住宅60年”的发展史

从典型案例谈“中国住宅60年”的发展史2009年是新中国建国60周年。
从住宅的角度看,这短短60年里从居住模式、住宅的建造方式、供应模式、分配模式、乃至人们精神层面对于居住问题的观念和理解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个变化不是一蹴而就进入一个新的居住模式,而是一个变动不已、不断摸索寻找符合时代精神和内容的住宅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特定的住宅与特定时代相关联、与一代人的成长经历相关联、与每个人的人生中某一个具体的阶段相关联。
如果说人塑造了住宅、住宅也塑造了人,那么这六十年里,中国人居住的住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各个历史阶段典型住宅的故事串联起来所塑造出的新中国的历史该是什么样呢?通过六个十年的六种典型住宅来讲述新中国的住宅60年,希望您能帮助我们回答以下问题来寻找能够象征新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典型中国住宅。
1949-1959代表性住宅:百万庄小区(苏联援助)上海曹阳新村、北京三里屯幸福、解放初期,百废待兴。
中央政府提出“先生产,后生活”发展策略,技术上受苏联的影响;在住宅规划设计中有严重的苏联的影子。
比如:50年代中期采用居住区—街坊的规划模式,每个街坊面积一般为五、六公顷,街坊内以住宅为主,采用封闭的周边式院落布置,配置少量公共建筑,儿童上学和居民购物一般需穿越街坊道路。
这种组合形式的院落能为居民提供一个安静的居住环境,,但由于过份强调对称,或“周边式”布局造成许多死角,不利通风和日照,居住条件恶化。
北京的百万庄小区是当时苏联援建的,充分表达了这个特点。
但是,由于当时居住面积标准的限制,在诺大的套型里只能多户合住的形式,卫生间和厨房的合用为邻里制造了很多的矛盾,被美其名曰:“合理设计不合理使用”。
因当时提高工人阶级的地位,建造了一批工人住宅区,如上海曹阳新村、北京幸福村,住户采用了集成居住的模式,与此同时发展了50年代后期居住小区规划理论。
小区的规模比街坊大,用地一般约为10公顷,以小学生不穿越城市道路、小区内有配套的日常生活服务设施为基本原理。
我国70年住房历史变迁和未来

我国70年住房历史变迁和未来近70年来,我国住房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严重住房短缺,到如今的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中国的住房历史变迁可谓是一部奋发向前的发展史。
在这个变迁背后,是我国各级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是国家住房政策的调整和完善,是城乡建设的深刻变革,更是市场经济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而在未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住房问题将继续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并需要我们持续努力去解决。
新中国成立初期,住房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的一个重要问题。
战争的破坏和长期封闭导致了住房供给严重不足,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住房条件都极其艰苦。
为了解决住房问题,我国政府开始实行了住房分配制度,通过国家计划经济和国营企业的住房分配,逐步改善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
而在农村地区,也逐步推行了“一户一宅”政策,保障了农民的住房权益。
这一时期,虽然住房条件有所改善,但是由于资源分配不公、住房政策不够完善,住房问题依然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住房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住房制度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与调整。
1988年,我国开始实行了商品房制度,引入了市场机制,使得住房供给不再仅仅依靠政府计划,而是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
我国推行了“住房改革试点”,试图打破住房分配的僵化模式,引入市场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住房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的住房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在此背景下,政府开始大力推动住房建设,出台了一系列住房保障政策。
1998年,我国开始实行了“保障性住房”制度,通过政府购买公租房和廉租房,向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保障。
2007年,我国成立了住房城乡建设部,开始了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城市更新改造。
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大大改善了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与此我国农村住房问题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政府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农村住房保障政策,包括农村宅基地制度、农村住房建设补助等,保障了广大农民的住房权益,扭转了农村住房状况不佳的局面。
住宅发展史

住宅建筑形制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历史悠久,富于创造性的伟大民族。
我们的祖先从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起,就创造了聚落并且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多种形式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使中国古代建筑无论在技术上或艺术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成为世界建筑史上体系最完整,最富有民族特征的建筑之一。
地域辽阔的中国大地,形式丰富适宜各地的住宅建筑也应运而生。
一、概况在中国建筑的历史长河里,住宅虽然是人类最早的建筑类型,但在原始社会时期,建筑的发展极为缓慢。
经过了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即农业的出现形成固定的居民点——聚落。
第二次劳动大分工,聚落分化成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农业和非农业的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
我们的祖先居住地也起源于两种早起聚落,由起初的穴居和巢居开始,经过艰难的发展逐步掌握了营建地面房屋的技术。
进而出现了干栏式建筑和木骨泥墙建筑。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夏末都城——斟鄩的发现,表明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夏代至商代早期,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开古代居住形式 汉墓明器1汉墓明器2四边维合的建筑形制始走向定型,并在当时大量的建造。
周灭商朝后实行奴隶主政治,建筑物按照等级划分不能“僭越”。
此时期建造后期发现的陕西凤雏遗址表明当时的四合院形式已经严整。
根据《仪礼》记载,在春秋时期高台建筑较为盛行,只是在建筑住宅上仍沿袭夏的庭院建筑形制而保留。
汉代也继承了这种形制,此时期并创造出了另一种住宅形制——乌壁。
而据河南洛阳宁懋mào石室石刻和河南沁阳造像碑石所示,北魏和东魏时期的贵族住宅的大门可体现庑殿式顶和鸱尾的出现,且有大多数贵族官僚舍宅为寺。
隋唐五代时期,住宅仍在采用直棂窗回廊围绕成庭院,这从敦煌壁画中科院得到佐证。
在宋代时期,里坊制解体,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性的变化,城市的住宅形制开始呈现多样化。
同时期的还有北京元代后英房住宅还有工字型平面构成主屋的。
到了明清两代时期,北方的住宅就已经发展为以四合院为代表,按南北纵轴线对称的布置房屋和院落;江南地区则以封闭式的院落为单位布置,大型住宅有左中右三组纵列的院落组群,并营建花园创造了一优美而舒适的适宜人居住的城市生活环境。
回顾中国住房发展史

回顾中国住房发展史
中国住房发展史追溯至古代,建筑类型和设计早已令人惊叹。
从古代的瘦长形和不规则形状到现代的网格状,中国住房发展沿着漫长而流动的时间行走。
古代中国住宅以当地可用材料建造而成,如木头和藤绳。
这些住宅可以追溯到黄河流域,伴随着汉代兴起的有序的住宅设计。
此外,实际的住宅建筑(如庭院式住宅)也相呼应,从而形成了一个古老的住宅系统,反映了中国隐秘的室内和室外空间结构。
日本的改变也推动了发展,引入了新的结构。
这种结构经常采用日本狭长的形式,以及解决中国狭窄地形的特殊技术。
在苏联影响之下,中国也设计出以高层建筑和大楼为主的住宅模式。
这种新的模式通过大面积实施,给更多人提供了住宅。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住房设计继续发展而趋于稳定,在其中,中国强调建筑的组织性、可持续性和技术性等。
特别是现代建筑倡导利用现代材料,追求更有效、现代化和功能化的天花板、墙壁和地板技术。
这种类型的结构被认为是“科技住房”,它改变了中国住房的风格、形状和日常方式。
从远古至今,从古朴到今天,中国住房设计不断发展,探索新的设计理念,吸收外来影响,按照地形、气候和城市的结构特点进行调整。
中国住宅形态、结构和设计的延续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其中包含适应地形应用新材料的再创新,以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令中国住宅变得越来越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屋
令狐烈
农民与屋子,有着特殊的感情。
可以说,土地是农民的根本,而作为农民们唯一的不动产——房屋,则是农民土地与劳作结果的集中。
农民辛苦地在地上劳作,基本上就是为了一栋好屋子,能够遮风挡雨,能够容纳一个温馨的家。
房屋对于人们是如此重要,在出嫁女儿时,如果对方没有房屋,家人一般都是不会愿意的。
它见证着一个人的一生的点点滴滴。
这里有多少的辛酸苦辣,多少的悲欢离合。
他们就这样一辈子的被屋套着。
我要讲的的故事,便是我们祖上几代关于屋子的故事。
在民国2年,那还是一个未开化的年代,武力与财势可以决定一切,我的祖父便出生在这样年代的一个山区的普通家庭中。
曾祖父是一个道士,有着手艺,有着些许的田地,靠着这些他经营了一栋“长三间”的木房,容着妻儿,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但是,一切都在祖父五岁时改变了。
那年,祖父的母亲走了,留下他们一群孩子。
曾祖父一个人带着祖父兄妹们,日子过得艰苦起来。
因为母丧,小小年纪,祖父便不得不开始做起农活。
七岁的时候,祖父一次放牛,一不留神,牛跑到地主的麦地里,把地主的麦子吃了三十六株。
因为家中经济拮据,曾祖父无力还债,便拖了两年。
地主最后不耐烦了,把曾祖父叫去,大烟锅在磨盘上使劲敲了几下,三年的利滚利一算下来,房子便被拿去抵债了。
反过来,地主又将这房租给了曾祖父一家。
从此,祖父便住在自己父亲经营起
来,却不属于自己的房里,直到他成家有了女儿,直到曾祖父过世,他每天都担心会不会因交不起房租被赶走,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直到后来,祖父的远房堂叔因为被征去做了壮丁,留下了他叔母一人,无儿无女,孤苦伶仃。
待她老了无人照顾,便让祖父照顾她,并把房屋财产一并给了祖父,这样,祖父才又有了固定的安生之所。
后来我们就称呼她“四祖祖”。
每次清明扫墓时,母亲总会在她的坟前给我们讲述这段故事,并嘱咐我们道:“她对你们家有恩,可不能忘了,以后每年都得来给四祖祖扫扫墓,看看她。
”
在这里,祖父扎下根来,后来有了三个儿子。
我爷爷便是大哥。
祖父的叔母家中还算富裕,有两栋大的木屋,还够爷爷一辈三兄弟分。
待到爷爷三兄弟各自成家,有了儿女,人口增多,便有住不下了。
无奈之下,爷爷各处找亲友借钱,又贷了款,才又盖了一栋木屋,这些钱,一直等到了十多年后才还清。
而把房分给了父亲和伯伯们后,爷爷便把所有的债务分给了他们。
我还记得,小时候年关时,母亲总是和同村的婶婶们一起进城还贷款,这基本上是每年必做的。
有时一旦还贷款迟了,光是罚款就有四、五百!那时对我们家庭来说可不算一笔小数目。
房子已经很破旧了,常常漏雨。
每年过年还必做的就是请师傅来把瓦翻一遍,将坏的瓦片换掉。
就在这样的房中,我出生长大了,随着长大的还有门前的一颗大的杜仲树,树荫都能遮住半个院子。
在这样的家里,有门前那棵杜仲深深扎根一样的踏实感觉。
后来上初中高中我住校,每次回家都有一
种走下飞机,回到地面的亲切感觉。
03年,因为外公来和我们一起住了,父亲就靠着老的木房用石头和石灰盖了一间供养外公。
我外公是抗美援朝时的志愿军,在突击架桥时被电击过,老了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一跤,便中风一直瘫痪在床了。
之前一直在城市我姨娘家,后来他觉得自己快不行了,闹着非要回乡下。
一年后,瘫痪了十年的外公走了。
他把他在老家的一栋木房留给了母亲。
04年,我们都长大了,父亲又借钱在后面盖了两间卧室,这次用了空心砖,材料比以前的盖房材料好些,而且,以前的泥屋地换成了水泥地。
当时我是高兴了好几天。
有一年放假回家,母亲告诉我,外公留下来的房子她卖了。
我外公只有我母亲姐妹四个女儿,他去世后,就把房子留给了母亲。
虽然我没有在外公建的房里久住过,但小时每每过年随母亲回老家,总会住上几天。
哪里还有我和外公的记忆。
直到站在那被拆空的屋基前,我才相信,它走了。
还记得大门,那高高的门槛,小小的我总是跨不过去;还记得,我常常在院子里摘了梨跑着进屋给外公送去。
但现在,梨树还在,房子已经不知所终,突然觉得与它有关的记忆,没了安置之处,便也一起跟着去了。
顿然觉得整个心中空荡荡的。
高三回家,家乡变得我都认不出了。
走在熟悉的路上,看到路边以前有熟悉的房屋的地方,全是一片刚刚才拆掉留下的废墟!好几次我都感到不敢相信,退了回去,确定一下,再往前去,怀疑自己是否走错了地方,就这样一直到了家。
到了家才明白,几年前就闹着要修的水库开始动工了,地处的人家全部拆迁了。
而父亲正打算着借些钱在新修的马路边修房,地都买好了。
靠在老屋前的杜仲树下,我默默的回忆着我在老屋发生的过去。
我害怕,怕某天在回家,它已经不在了。
我害怕,流浪在外多年,根却在自己不知道的情况下被斩断。
人们几乎有一半的时间在房里,出生在房里,死在房里;农民奋斗一生,也差不多一半投入了房中:出生,长大,借钱贷款修房,成家,还账,死去,如此循环。
于是,我们对自己一手经营起来的房屋便有了特殊的感情,对于它我们投入了太多,它印证着我们太多的回忆,呆在里面就像一棵树扎根很深很深一样踏实。
我是农民的儿子,对于屋也有这样的感情。
如果可以,我也愿意自己一砖一瓦,亲自盖起一栋屋子,自己经营着它,心甘情愿的被它系住。
即使是借钱也愿意。
但这不同于“房奴”们买来别人建的火柴格子一般,虽然装修的富丽堂皇,但却少了记忆与情感的沉淀,亦不过和一个洞穴一样冰冷,只能安置身体。
老屋,它沉淀的是回忆,扎下的是跟,安置的是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