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 大题
中国古代史必会五十题(含答案)

1.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人类是 元谋人2.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是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3.半坡居民、河姆渡人分别住什么样式的房屋? 半地穴式房屋、干栏式建筑4.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 黄帝和炎帝5.迄今为止出土最大的青铜器是 司母戊鼎6.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哪个朝代开始? 商朝7.儒家学派创始人是谁?核心思想是什么? 孔子、仁8.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是什么?建立者是谁? 秦朝、嬴政(秦始皇)9.秦朝统治者创立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中央集权制度10.东汉的谁改进造纸术? 蔡伦11.秦始皇巩固统一,把什么文字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小篆12.秦长城的东起、西至分别是哪里? 东起辽东、西至临洮13.公元前209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什么起义? 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起义)14.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中在政治上采纳谁的什么建议? 主父偃、推恩令15.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在思想上接受谁的什么建议?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6.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标志事件是什么?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17.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的战役是什么? 赤壁之战18.东汉著名的医学家谁有“医圣”之称? 张仲景19.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什么?作者是谁? 《史记》、司马迁20.科举制的正式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隋炀帝设置进士科2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什么?作者是谁? 《齐民要术》、贾思勰22.东晋的哪位书法家被称为书圣? 王羲之2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哪些? 迁都洛阳、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贵族联姻24.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是什么? 促进了民族融合,增强了北魏实力25.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哪里? 洛阳26.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国力增强,这一盛世史称什么? 贞观之治27.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什么? 开元盛世28.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 开明的民族政策29.列举一例唐朝时期民族交往的史实? 文成公主入藏30.唐诗代表人物中被称为 “诗仙”、“诗圣”的分别是谁? 李白、杜甫31.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事例有哪些? 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32.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而衰的标志事件是什么? 安史之乱33.北宋兴起的哪个城市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景德镇34.宋朝时在主要港口设立什么机构管理海外贸易? 市舶司35.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称为什么? 交子36.成吉思汗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统一蒙古草原37.我国历史上第一少数民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是什么朝代? 元朝38.元朝的民族交融形成一个新的民族是哪个民族? 回族39.元朝时为了有效管理地方首创什么制度? 行省制度40.元朝时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设置什么机构? 澎湖巡检司41.元朝时中央政府在西藏设立什么机构?由什么机构直接管辖? 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宣政院42.北宋时谁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毕昇43.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什么机构? 锦衣卫44.明朝反抗外来侵略的史实是什么? 戚继光抗倭45.清朝时实行的什么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闭关锁国46.“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是哪部作品?作者是谁? 《天工开物》、宋应星47.明长城东起西至分别是哪里? 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48.清朝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措施有 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49.巩固西北边疆乾隆皇帝设置了什么? 伊犁将军50.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事件是什么? 雍正黄帝设立军机处。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中国史学史》复习参考题:一.名词解释1.史学史“史学史”概念是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在其著作《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明确提出。
史学史是研究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其主要任务是对历史学的起源、发展至形成为一门科学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予以探讨和总结。
其研究对象为:(1)研究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的特点;(2)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3)研究史学与社会的关系;(4)研究史学发展与相互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5)研究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等。
其成果是为历史研究起指导作用,而中国史学发达则是为中国史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2.《春秋》《春秋》是孔子根据《鲁春秋》和参考其它史书编纂而成。
“(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
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历史。
其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
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灾异以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
孔子作春秋的史学贡献在于:(1)具历史著作之雏形。
《春秋》按照明确而连续的时间顺序罗列了我国春秋时期的大事,有取舍详约,于纪事中寓褒贬,对我国史学著作具有发端的意义。
(2)初步提出史书的具体内容《春秋》初步将“义、事、文”三个要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从中可以看出史书的特点和价值,对后世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春秋》属辞比事而不乱。
”(《礼记·经解》)(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春秋》尽管也记载了灾异,可是没有人为地去为灾异披上神秘的色彩,更没有把它与人事关系牵连在一起。
(5)不足首先,记事太简单,一部包括242年历史的著作总共一万六千多字,可以说是只有标题而无具体内容。
其次,“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3.司马彪(243年—306年),字绍统,河内温人,西晋史学家、文学家。
中国史学史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史学史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国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哪个时期?A. 商朝B. 西周C. 春秋D. 战国答案:A2. “史”字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的文献中?A. 商朝B. 西周C. 春秋D. 战国答案:B3. 《春秋》是哪位史学家的作品?A. 孔子B. 左丘明C. 司马迁D. 班固答案:A4.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什么体裁的史书?A. 编年体B. 纪传体C. 纪事本末体D. 通史答案:B5.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谁?A. 司马光B. 班固C. 司马迁D. 左丘明答案:A6. 下列哪部作品不是“前四史”之一?A. 《史记》B. 《汉书》C. 《后汉书》D. 《三国志》答案:D7. “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是?A. 《明史》B. 《清史稿》C. 《新元史》D. 《清史》答案:A8. “史学三家”指的是哪三位史学家?A. 司马迁、班固、范晔B. 司马迁、班固、司马光C. 司马迁、班固、左丘明D. 司马迁、班固、刘知几答案:A9. 中国古代史学的“三长”指的是?A. 才、学、识B. 史、志、传C. 纪、表、志D. 书、记、志答案:A10. 下列哪部作品不是纪传体史书?A. 《史记》B. 《汉书》C. 《资治通鉴》D. 《三国志》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下列哪些作品属于“前四史”?A. 《史记》B. 《汉书》C. 《后汉书》D. 《三国志》E. 《资治通鉴》答案:ABCD12. 中国古代史学的“四体”包括哪些?A. 编年体B. 纪传体C. 纪事本末体D. 通史E. 纪表志答案:ABCD13. 下列哪些人物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A. 司马迁B. 班固C. 司马光D. 范晔E. 刘知几答案:ABCDE14. 下列哪些作品属于“二十四史”?A. 《史记》B. 《汉书》C. 《三国志》D. 《资治通鉴》E. 《明史》答案:ABCE15. 下列哪些作品是纪传体史书?A. 《史记》B. 《汉书》C. 《后汉书》D. 《资治通鉴》E. 《三国志》答案:ABCE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6. 中国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朝。
中国史本科试题及答案

中国史本科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是:A. 商朝B. 西周C. 秦朝D. 汉朝答案:C2.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以下哪项政策?A. 分封制B. 郡县制C. 推恩令D. 世袭制答案:C3.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进士科的设立是在:A. 唐太宗时期B. 唐玄宗时期C. 唐高宗时期D. 武则天时期答案:B4. 宋代的“新法”是指:A. 王安石变法B. 范仲淹新政C. 司马光改革D. 欧阳修改革答案:A5. 明朝时期,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了哪一项制度?A. 宰相制度B. 科举制度C. 郡县制D. 世袭制答案:A6. 清朝康熙帝时期,平定了哪一次大规模的叛乱?A. 三藩之乱B. 太平天国运动C. 义和团运动D. 辛亥革命答案:A7.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了哪一项不平等条约?A. 《南京条约》B. 《北京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A8.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首任临时大总统是:A. 孙中山B. 袁世凯C. 黎元洪D. 蒋介石答案:A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是:A. 1949年10月1日B. 1949年9月30日C. 1949年1月1日D. 1949年12月31日答案:A10. “文化大革命”期间,被错误批判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是指:A. 毛泽东思想B. 邓小平理论C. 刘少奇路线D. 周恩来路线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以下哪些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A. 造纸术B. 印刷术C. 火药D. 指南针E. 丝绸答案:A、B、C、D12. 以下哪些是中国古代的著名水利工程?A. 都江堰B. 郑国渠C. 灵渠D. 大运河E. 长城答案:A、B、C、D13. 以下哪些是中国古代的著名文学作品?A. 《诗经》B. 《楚辞》C. 《史记》D. 《红楼梦》E. 《论语》答案:A、B、C、D14. 以下哪些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改革家?A. 商鞅B. 王安石C. 张居正D. 李鸿章E. 邓小平答案:A、B、C、E15. 以下哪些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A. 长平之战B. 赤壁之战C. 淝水之战D. 官渡之战E. 甲午战争答案:A、B、C、D、E三、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6.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________,其建立者是________。
中国史学史大题

中国史学史大题1、中国古代史学是如何产生?中国的史学起源很早,在从事历史记载和编写历史书中产生了史学。
殷朝的甲骨文中就有了历史记载。
但史学名词出现较晚,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十六国时后赵石勒设“史学祭酒”,是掌管历史的官。
“祭酒”,本义指老者、长者,转意为功高者。
“史学祭酒”即史官中的领头人物。
南朝时刘宋义帝在政府设了四学“儒、玄、史、文”,史学由著名史学家何承天主管,后来四学改为四科。
唐初,史学成为科举考试的科目,中唐,史学成为科举取士的名目。
其范畴和内涵日益丰富。
2、孔子作《春秋》对史学的贡献(1)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3、《左传》的主要内容和史学贡献内容:《左传》记事从前722~前468年,30卷,约18万多字。
内容主要记春秋时代统治阶级的政治活动,列国之间的战争,记事以晋国、鲁国、楚国为多。
《春秋》有的绝大部分《左传》都叙述了,《春秋》没有的《左传》也有叙述的,所以记的事比《春秋》多13年,共记255年史事。
贡献:(一)改进了记事方法,在历史编纂学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即第一次对事件有完整的叙述,记载详细了,并且言事兼备,所记之事完备了。
(二)生动具体。
(三)叙事与论史相结合。
(四)思想性提高了。
4、试述先秦史学的基本特点一是体例以国别、编年为主,其它史体尚在萌芽之中。
二是官修、私修史书同时存在。
三是“直笔”、“曲笔”现象并存。
四是经史难分、史文难辨。
五是历史观念的丰富。
总之,先秦史学对后世史学具有“发凡起例”的奠基之功,无论在编撰体例、史书笔法和历史观方面,都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由于社会客观因素的制约,先秦史学在体例、体裁、内容、范围、语言、文字等诸方面都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从总体上看,先秦史学尚处萌芽创始阶段。
5、试述司马迁的史学贡献、历史观和治史的方法《史记》的史学成就:①奠定了通史的规模。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题A卷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题A卷20分)请考生将本题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下面的表格内对应的题号下,否则不给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题号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1、下列()史书发展了金文中的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鉴戒观念,是中国史学萌芽时期的重要成就?A、《世本》B、《尚书》C、《诗经》D、《竹书纪年》2、中国史上以历史家著称的第一人是()A、周公B、孔子C、左丘明D、司马迁3、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创始者是()A、孔子B、司马迁C、刘向D、班固4、()史书发展了《春秋经》和《左传》的体例而建立了最早的断代规模具备的编年体。
A、《国语》B、《战国策》C、《七略》D、《汉纪》5、贞观十七年,唐太宗诏修《五代史志》,五代是指()A、宋、齐、梁、陈、隋B、梁、陈、齐、周、隋C、梁、陈、北齐、北周、隋D、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北周6、下列()史书采用问答体的通俗形式,比较系统地阐述进了关于君王的认识。
A、《人物志》B、《帝王略论》C、《贞观政要》D、《帝范》7、下列()文献已有经、史、子、集的文献分类思想。
A、《七志》B、《七录》C、《七林》D、《隋书·经籍志》8、欧阳修私修的一部正史是()A、《旧五代史》B、《新五代史》C、《旧唐书》D、《新唐书》9、()的史学,是明清史学也是封建史学的殿军。
A、章学诚B、惠栋C、戴震D、龚自珍10、明末清初第一大儒黄宗羲的()是政论和史论结合的杰作。
A、《明夷待访录》B、《思旧录》C、《宋元学案》D、《明儒学案》11、在中国史学上,顾祖禹的()特别注意政治、军事地理的研究,故它至今仍为历史地理研究者的参考。
A、《九边图说》B、《读史方舆纪要》C、《寰宇通志》D、《天下郡国利病书》12、下列()是一部综合体史书。
A、《资治通鉴纲目》B、《文史通义》C、《绎史》D、《纲鉴易知录》13、到清代,辑佚工作有显著的成就,下列()正史主要辑自《永乐大典》。
中国史学史考试题目

中国史学史1、在先秦时期,“史官”就是“史”字最初的含义2、“史”字第二个含义是“史书”,在三国时期开始的,在三国之前用“史记”来表示“史书”的含义。
3、盛唐时期出现“史”的含义是“史事”之义。
4、“史”含义真正的丰富起来是在明清时期。
5、我国史学史意识的产生从比较明确的意识上看班彪是第一人。
6、我国史学史的概念是20世纪20年代由梁启超提出来的。
7、史学概念比较早的明确提出开始于东晋十六国时期。
8、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提出中国史学史应该把史官、史家、史学的成立及发展、最近史学趋势作为史学史的研究对象。
9、史学史研究的任务:A、清理史学遗产,这是史学史的基本工作。
B、阐明史学的演进过程。
C、揭示史学的发展规律,这是史学史研究的重要任务。
10、史学史研究的具体内容:历史观、史学思潮、史学评论、历史编纂学、官方的修史制度、史家的史学活动。
11、史学史学科的独特特点:A、史学史是紧密联系于历史学而又独立于历史学之上。
B、认识体系的完整性。
12、为什么说梁启超是中国史学史的奠基人?答:在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率先提出“史学史是一科文化专史”并概括的论述了中国古代史学从起源到清代两千年经过的大致情况,成为近现代最早系统论述中国史学史的专文。
并就怎样研究和撰写中国史学史的问题发表了具体的创造性见解。
在《史学史的作法》这篇文章中,他提出把史学史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研讨了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等问题,提出中国史学史研究内容应该包括史官、史家、史学的成立及发展、最近史学趋势等内容,从而为中国史学史额研究和撰述写下了开创性的一页,成为中国史学史的奠基人。
13、中国史学史的分期标准A、以史学质的变化作为分期标准,代表人物有陈光荣、吕美泉。
B、单纯以史学思想为标准,以史书体裁为标志,作为分期标准,代表人物有彭中德。
C、以史学本身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点作为分期标准,代表人物有仓修良、瞿林东、王树民。
完整word版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题A卷

A卷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题2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复查人得分评卷人请考生将本题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下面的表格内对应的题号下,否则不给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题号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1、下列()史书发展了金文中的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鉴戒观念,是中国史学萌芽时期的重要成就?A、《世本》B、《尚书》C、《诗经》D、《竹书纪年》2、中国史上以历史家著称的第一人是()A、周公B、孔子C、左丘明D、司马迁3、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创始者是()A、孔子B、司马迁C、刘向D、班固4、()史书发展了《春秋经》和《左传》的体例而建立了最早的断代规模具备的编年体。
A、《国语》B、《战国策》C、《七略》D、《汉纪》5、贞观十七年,唐太宗诏修《五代史志》,五代是指()A、宋、齐、梁、陈、隋B、梁、陈、齐、周、隋C、梁、陈、北齐、北周、隋D、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北周6、下列()史书采用问答体的通俗形式,比较系统地阐述进了关于君王的认识。
A、《人物志》B、《帝王略论》C、《贞观政要》D、《帝范》7、下列()文献已有经、史、子、集的文献分类思想。
A、《七志》B、《七录》C、《七林》D、《隋书·经籍志》8、欧阳修私修的一部正史是()A、《旧五代史》B、《新五代史》C、《旧唐书》D、《新唐书》9、()的史学,是明清史学也是封建史学的殿军。
A、章学诚B、惠栋C、戴震D、龚自珍10、明末清初第一大儒黄宗羲的()是政论和史论结合的杰作。
A、《明夷待访录》B、《思旧录》C、《宋元学案》D、《明儒学案》11、在中国史学上,顾祖禹的()特别注意政治、军事地理的研究,故它至今仍为历史地理研究者的参考。
A、《九边图说》B、《读史方舆纪要》C、《寰宇通志》D、《天下郡国利病书》12、下列()是一部综合体史书。
A、《资治通鉴纲目》B、《文史通义》C、《绎史》D、《纲鉴易知录》13、到清代,辑佚工作有显著的成就,下列()正史主要辑自《永乐大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国古代史学是如何产生?中国的史学起源很早,在从事历史记载和编写历史书中产生了史学。
殷朝的甲骨文中就有了历史记载。
但史学名词出现较晚,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十六国时后赵石勒设“史学祭酒”,是掌管历史的官。
“祭酒”,本义指老者、长者,转意为功高者。
“史学祭酒”即史官中的领头人物。
南朝时刘宋义帝在政府设了四学“儒、玄、史、文”,史学由著名史学家何承天主管,后来四学改为四科。
唐初,史学成为科举考试的科目,中唐,史学成为科举取士的名目。
其范畴和内涵日益丰富。
2、孔子作《春秋》对史学的贡献(1)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3、《左传》的主要内容和史学贡献内容:《左传》记事从前722~前468年,30卷,约18万多字。
内容主要记春秋时代统治阶级的政治活动,列国之间的战争,记事以晋国、鲁国、楚国为多。
《春秋》有的绝大部分《左传》都叙述了,《春秋》没有的《左传》也有叙述的,所以记的事比《春秋》多13年,共记255年史事。
贡献:(一)改进了记事方法,在历史编纂学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即第一次对事件有完整的叙述,记载详细了,并且言事兼备,所记之事完备了。
(二)生动具体。
(三)叙事与论史相结合。
(四)思想性提高了。
4、试述先秦史学的基本特点一是体例以国别、编年为主,其它史体尚在萌芽之中。
二是官修、私修史书同时存在。
三是“直笔”、“曲笔”现象并存。
四是经史难分、史文难辨。
五是历史观念的丰富。
总之,先秦史学对后世史学具有“发凡起例”的奠基之功,无论在编撰体例、史书笔法和历史观方面,都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由于社会客观因素的制约,先秦史学在体例、体裁、内容、范围、语言、文字等诸方面都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从总体上看,先秦史学尚处萌芽创始阶段。
5、试述司马迁的史学贡献、历史观和治史的方法《史记》的史学成就:①奠定了通史的规模。
②创立了完备的纪传体。
③广泛记载了各种历史人物。
④记载了边境少数民族和外国历史。
南方、西南、西北的少数民族皆有记载。
对外国史如越南、朝鲜等也有记载。
⑤在文学上有重要价值。
文章生动,启发兴趣。
⑥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
治史方法:1、全面搜集文字资料。
2、实地考察。
3、亲身访问。
4、慎重取舍。
司马迁的历史观1、发展变化的历史观。
2、重视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6、试述《汉书》的价值和班固的历史观、史学思想与班固在历史学上的地位与影响《汉书》的价值1、首创了纪传体断代史。
2、扩大了记载范围,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3、文字精炼,叙述有条理。
班固的历史观1、班固对历史总的看法是天命论加循环论。
2、夸大帝王在历史上的作用。
3、历史人物评价上有唯心色彩。
班固的史学思想1、历史编撰力求完备。
2、“宣汉”思想突出。
3、浓厚的封建正统观。
地位与影响班固是断代史的创始人。
此后不仅纪传体,编年史亦写断代,所以被奉为断代史之祖。
《汉书》自出现至南北朝时期,为之作注解的就有二十多家,说明学习研究《汉书》的人之多。
唐朝颜师古集二十多家之注综合作注。
唐时研究《汉书》的人很多,有的一家几代研究《汉书》,出现了“《汉书》学”。
后代官私修史皆以之为楷模,但没有赶得上《汉书》的。
南宋郑樵反对写断代史,他扬马抑班,认为断代史把“会通”的意义破坏了。
而班固首创断代史,所以罪魁即是班固,他评马班曰“迁之于国,如龙之于猪。
”又说班固“全无学术,专事剽窃。
”他认为《汉书》很大部分抄了班彪、司马迁的书,还没写完又由人续写,所写的只有《古今人表》,而《古今人表》又是质量最劣的。
班固受到此抨击是不公正的,班固写《汉书》对前人有继承,只是理所当然的事。
且班固并未割断历史,志都是通史,《货殖列传》、《古今人表》也都是通的。
郑樵主张不割断历史是对的,但不割断历史不等于就不研究断代史,写断代史不见得就割断了历史。
7、纪传体、编年体的优缺点纪传体优点:1、便于记载多方面的历史事迹。
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外史事可包罗万象。
2、便于记载不能按年编排的历史,如经济以及其他方面不知时间的事件等。
3、便于广泛地记载历史人物。
缺点:1、不能集中叙述历史事件的全部情况。
刘知几曰“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屡出。
”2、不易表明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
3、易于夸大某些历史人物的作用。
编年体优点:1、便于表现历史事迹的时间顺序。
2、便于表明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
3、可以避免叙述重复,“理尽一言,语无重出。
”4、具有“资鉴”和“讽教”的重要作用,在历史知识的传播和普及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古代历史最直接、最简便的史书。
缺点:1、不能连续叙述历史事件的全部情况,“一事隔越数年”。
2、难以记载年日不明或不能编年的历史事迹,如经济、文化有的不好编年。
3、易于编重政治事件,忽略经济文化方面的史迹。
4、记事简略,史料不丰富,难以完整地反映社会情况。
总之两汉时期是史学奠立基础的时期,从历史观、历史思想、史书体例等方面看,以后的史学大体不出此时的规范。
8、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多途发展的表现和史学繁荣的原因具体表现是:撰史风气旺盛,史家辈出,史书数量剧增、内容丰富、种类繁多。
这个时期史学繁富的原因:(一)史书本身的发展。
一门学科的发展,有其自身发展的一个过程。
两汉已为其奠定了基础,此时已有规可循。
史学名著是史学发展的结果,又促进史学的发展。
(二)私家修史的兴旺(私家有二意义:一是针对官修的私修;二是私人家学相承修史)。
三国以后割据局面,使编史权力开放了,不是史官的人也可以写史书,写的人多了,成就也就明显了。
同时各割据政权都提倡写历史。
整个社会形成了注重历史、研究历史的风气。
史书多了就竞争,有对史书好坏的评论。
(三)纸的普遍使用。
汉初虽之有纸,但太昂贵,用竹简写书又太费事。
汉代的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三千字的信,是用车拉去的。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以后,纸的使用日趋普遍。
编史须先抄写资料,纸避免了竹帛的笨重和昂贵,所以为写历史提供了方便。
9、陈寿《三国志》的优缺点其优点:1、取材谨严,所记绝大部分是可信的。
2、文字简练、有条理。
3、劝善益治。
简略是其优点,也是其缺点。
现在看来其缺点是:1、体例不完备,无表志。
2、很多重要史迹没叙述或叙述过简。
3、在历史观上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和天命思想。
4、回护司马氏及曹魏政权。
10、范晔《后汉书》的优缺点优点:一是把后汉史重新整理,所记内容丰富,删去了一些不重要的和不可靠的材料。
二是增加了一些重要的类传。
三是史料价值高,文笔生动。
四是突出的史论。
缺点:据与现存不完整的其他后汉史比较,综合过去著作时,《后汉书》在取舍之间舍的过多;《续汉志》没有继承班固的食货、刑罚、艺文诸《志》这是很大的缺欠。
11、《华阳国志》及其主要内容正式的地方史是从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开始的,主要记四川和陕西一部分的历史。
《尚书·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
”四川和陕西之一部分当梁州之地,故取名《华阳国志》,所记从上古到东晋。
内容分三部分:(一)历史地理,地理沿革、郡县设置的变化,山川、物产、风俗,特别是按地区把30多个少数民族情况讲得很详细。
(二)政治史,从上古到东晋此地区的政治历史,特别注意割据政权,东汉初的公孙述,东汉末的刘焉、刘正,三国时的刘备、刘禅,东晋初的李特、李雄等。
(三)人物传记,从西汉到东晋初年共记390多人,其中妇女50多人。
12、隋唐宋元时期“正史“编撰的突出成绩(一)唐官修前五朝史(梁、陈、齐、周、隋)(二)唐官修《晋书》(三)李延寿著《南史》、《北史》(四)后晋官修《旧唐书》(五)北宋官修《五代史》(《旧五代史》)(六)北宋官修《新唐书》(七)北宋欧阳修著《五代史记》(《新五代史》)(八)元官修宋辽金三史13、试述刘知几《史通》的内容与特点、史学批评理论和刘知几对于史学的贡献《史通》的内容与特点《史通》原有52篇,失传3篇,现存49篇。
其中《内篇》36篇,《外篇》13篇。
此书四十九篇共83,000多字正文和原注9000多字,总计不到十万字。
《内篇》是其著作的主要内容,有系统,各篇之间有关联。
《内篇》主要讲历史编纂学,《史通》的主要贡献在《内篇》、在历史编纂学。
《外篇》无系统,各篇之间无关联,似杂论。
主要讲史官和史书的沿革,杂评过去史书的优劣得失。
古人著书常分内篇、外篇,并以内篇为主、外篇为辅。
《史通》的特点:1、评论有据。
每篇都有实例,都是从读书中总结出来的。
2、兼指得失,对任何史家史书都不感情用事,对班固和司马迁的缺点也不忌讳,对公认的坏的史书也指出其优缺点,有人形容刘知几为史学界的法官,似“老吏断狱”。
3、批评尖锐,对许多史家不真实的记载史实,痛斥,骂一些人为“奸贼”“凶人”。
4、主张明确。
不仅评论别人,还要提出自己的主张。
《史通》的这些特点是一般的史论书所难以做到的。
《史通》的史学批评理论1、关于史书内容。
2、关于撰述方法。
3、关于体裁体例4、关于文字表述。
5、关于撰述原则。
6、关于史学功用。
7、关于史学批评范畴。
刘知几对于史学的贡献1、第一次对中国史学作了比较全面而详细的总结。
2、表彰“直书”,贬斥“曲笔”。
3、批判了盲目崇拜古代,迷信圣人的观念。
4、对历史编纂学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
5、指出了史家须具备的条件——“史才三长”14、试述中国典制史的创立和发展《尚书》的《禹贡》和《洪范》是最早记典章制度的著作。
《禹贡》主要记贡赋和地理,《洪范》(译成现代文曰大法)主要记政治经济制度,也有天文、历法、五行。
从《史记》后成为纪传体的一部分“志”。
记载政治、经济、文化、天文、地理等。
因以记政治制度为主,故称典章制度史。
但唐以前都无独立之书。
唐朝刘秩《政典》35卷专记自古以来的政治制度,如官制、兵制、刑志等,但仅限于政治制度,不合理。
唐朝杜佑《通典》是中国第一部典章制度的通史,对学术界影响很大,与郑樵的《通志》、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形成三通。
北宋王溥写《唐会要》、《五代会要》。
南宋徐天麟《西汉会要》、《东汉会要》。
北宋南宋官修的《宋会要》等,都是断代的典章制度史。
典制史自杜佑《通典》出而正式确立典制体史书体裁。
其后发展迅速,重大成就在于三通。
自典制体通史出现,对典章的沿革方明了。
修史最困难的是修典章制度史。
江淹有言,修史之难在于修志。
15、试述司马光著《资治通鉴》情况与编撰方法、主要内容、优点和司马光的史学思想《资治通鉴》的著作情况及编纂方法司马光认为纪传史太多,繁杂无序太不方便,编年史则都是断代,故立志于通史编年史,《资治通鉴》起写于英宗时期,初名“通志”后神宗赐名《资治通鉴》。
写了共19年,前四年在开封京城写,受政事干扰,后15年在洛阳写,环境安定了,在十五年中司马光付出异常辛勤的劳动,自称“研精极虑,穷竭所有,日力不足,继之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