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略谈嵇康和以他为首的竹林七贤
中国知识大全之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年—249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
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焦作修武县,可能为现今云台山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他们一直受人们敬重。
释义嵇康等七人相与友善,常一起游于竹林之下,肆意欢宴。
后遂用“竹林宴、竹林欢、竹林游、竹林会、竹林兴、竹林狂、竹林笑傲”等指放任不羁的饮宴游乐,或借指莫逆的友情;以“七贤”比喻不同流俗的文人。
在“竹林七贤”中以山涛年事最长,且“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阮籍都是山涛发现的,而向秀也是由山涛发现并介绍给嵇康和阮籍认识,因此,山涛是竹林之游实际的组织者和人事核心。
示例【竹林宴】李白《流夜郎至江夏》诗:“恭陪竹林宴,留醉与陶公。
”又《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之一:“今日竹林宴,我家贤侍郎。
”【竹林欢】萧统《咏山涛王戎诗二首》之一:“山公弘识量,早厕竹林欢。
”【竹林游】萧钧《晚景游泛怀友》诗:“一辞金谷苑,空想竹林游。
”储光羲《仲夏饯魏四河北觐叔》诗:“东篱摘芳菊,想见竹林游。
”竹林七贤【竹林会】李峤《饯骆四二首》之二:“人追竹林会,酒献菊花秋。
”储光羲《奉和韦判官献侍郎叔除河东采访使》:“超超青云器,婉婉竹林会。
”【竹林兴】綦毋潜《送郑条拜伯父》诗:“奉料竹林兴,宽怀此别晨。
”【竹林狂】辛弃疾《水调歌头·席上为叶仲洽赋》词:“纶巾羽扇颠倒,又似竹林狂。
”【竹林笑傲】沈约之《复挽于湖居士》诗:“竹林笑傲今陈迹,抚榇江皋涕泫然。
”【七贤】卢纶《秋夜同畅当宿潭上西亭》诗:“圆月出山头,七贤林下游,梢梢寒叶落,滟滟月波流。
”李商隐《垂柳》诗:“七贤宁占竹,三品且饶松。
”文学创作在文章创作上,以阮籍、嵇康为代表。
阮籍的《咏怀》诗82首,多以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隐晦曲折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罪恶,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表现了诗人在政治恐怖下的苦闷情绪。
竹林七贤人物介绍

竹林七贤人物介绍“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风采出众的一个文学群体,即嵇康、阮籍、刘伶、向秀、山涛、王戎和阮咸七人。
他们这些文人墨客,有的不拘礼法、我行我素,有的逍遥山林、终身不仕,更有谈玄醉酒、长歌当哭。
《世说新语》曾有这样一段记录:“陈留阮籍樵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
预此契者,沛国刘伶。
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
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更有竹林笑傲的典故,指“竹林七贤”独立于世俗之外的放浪不羁以及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
在古代历史上,“竹林七贤”是隐士的代表他们以远离官场,淡薄名利而被后人传诵。
“竹林七贤”的产生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三国末期魏晋交替的这个时代,政治黑暗且战争不断,著名的“曹马之争”直接促使竹林七贤走到了一起。
大约1700年前,曹睿驾崩后的正始年间,朝廷危机重重,司马氏集团和曹氏集团为争夺皇位的争斗已暗中涌动。
据说,7位名士为了躲避这一场迟早都会到来的腥风血雨,先后来到了云台山的一片幽静的竹林中聚会。
他们在竹林中开怀畅饮、放歌长啸、抚琴赋诗、谈玄论道,过着潇洒飘逸的生活。
随着时光推移,他们被视为中国士人精神理想的一个象征,为后人纷纷效仿和津津乐道。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竹林七贤”虽继承建安文学的精神,但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却不同于建安七子,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
“竹林七贤”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略有不同,其中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而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
作品主要以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为主。
“竹林七贤”作为魏晋时期最为之关注的文学群体,其影响是巨大的。
“竹林七贤”大都精文学通音律,倡自由,崇自然,并在哲学领域有深入的研究。
竹林七贤

一次,山涛与石鉴共宿,夜里起来用脚踢一下石鉴,对他说:“如 今是什么时候,你还在睡!知道太傅(指司马懿)称病卧床是何用意 吗?”石鉴回答说:“宰相多次不上朝,给他个尺把长的诏书让他回 家就是了,你何必操心呢!”山涛说:“咄!石生不要在马蹄间来往 奔走啊!”于是丢弃官符而去。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果然发 动高平陵之变,诛灭了曹爽集团,山涛于是归隐不问世事。
嵇康自幼聪颖,博览群书,广习诸艺,又喜爱老庄学说;身长七尺 八寸,容止出众。后娶魏武帝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 ,拜郎中,调 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隐居不仕,屡拒为官。因得罪司隶校 尉钟会,遭其构陷,而被掌权的大将军司马昭处死,时年四十岁。
பைடு நூலகம்
广陵绝响
景元四年(263年,一作景元三年),嵇康的好友吕安的妻子徐氏 被吕安的兄长吕巽迷奸。吕安愤恨之下,欲状告吕巽。嵇康与吕巽、 吕安兄弟均有交往,故劝吕安不要揭发家丑,以保全门第清誉。但吕 巽害怕报复,于是先发制人,反而诬告吕安不孝,使得吕安被官府收 捕。嵇康非常愤怒,出面为吕安作证,因而触怒了司马昭。此时,与 嵇康素有恩怨的钟会,趁机向司马昭进言,以陷害嵇康。司马昭一怒 之下,下令处死嵇康与吕安。
山涛
山涛(205年-283年3月3日),字巨源。河内郡怀县
(今河南武陟西)人。 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政治家,“竹林七贤”之一。
山涛早年孤贫,喜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四十岁时,才任郡主簿。 大将军司马师执政时,山涛被举为秀才,累迁尚书吏部郎。西晋建立后,升任大 鸿胪。历任侍中、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职,封新沓伯。他每选用官吏, 皆先秉承晋武帝意旨,且亲作评论,时人称之为“山公启事”。曾多次以老病辞 官,皆不准。太康三年(282年),升为司徒,以老病归家。次年去世,年七十 九,谥号“康”。 有文集十卷,已亡佚,今有辑本。袁宏在《名士传》中称山涛 等七人为“竹林名士”。
竹林七贤的古代历史小故事

竹林七贤的古代历史小故事竹林七贤指的是竹林七贤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他们经常在山阳县的竹林之下,肆意酣畅,被人称为竹林七贤。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竹林七贤的历史小故事,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竹林七贤的历史小故事离洛阳二百余里的山阳近郊嵇康院宅的竹林下,经常聚集着七个年龄大小不齐的人,他们来自四面八方,他们的姓名、籍贯是谯国嵇康、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琅琊王戎及陈留阮咸。
这七人都有各自的独特风格,但旨趣是相同的。
他们懂得儒家的经典,可是却精于《易》、《庄子》、《老子》,彼此谈玄说经,论辩有无、生死、自然、人生,终日饮酒、清谈。
他们对于粉饰太平的儒学礼教则弃之、鄙之。
他们所倡导的玄风扩及到全国,一直影响到后世。
南朝宋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说:“七人常聚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宋)沈约曾著有《七贤论》,对他们各有述评。
七贤的“贤”,并非人们所想像及儒家所称圣人、贤人之谓。
贤人即是名人,是有名当世的人。
晋郭璞说:“玉以兼域为宝,士以知名为贤。
”他们之称为“贤”,是由于思想高出于世俗,以老、庄思想为精神指导,极为高傲、放诞,出于礼、法常情之外。
举世皆浊,惟我独清可作为注脚。
他们之中,亦隐亦仕;有隐于朝,有隐于市,有隐于山林的大隐、中隐、小隐的区别。
所谓“竹林七贤”,只不过是一时一地的一个松散的学术圈中的小团体。
在整个时局的大变化中,他们所走的政治道路有着很大的差异。
嵇康因指责司马氏擅权,被政敌陷害而死;阮籍做了官,却不事事,闻步兵校尉厨有美酒,求为官,终日沉醉,对政治闭口不谈,避免遭到身家的祸害;山涛留恋官场,勤慎办事,对司马氏处处采取合作,晋初官拜侍中、吏部尚书;王戎则是个官迷,在司马氏当权下,一直到晋的禅代,官位节节高升,最终到三公的最高品位;刘伶则善清谈,讲无为,与世无争,醉酒一生,著《酒德颂》,托大人先生以自况;向秀则浸沉玄学中,作《庄子注》以自遣;阮咸虽“纵情越礼”,处世不交人事,唯与亲友弦歌宴饮为乐,晋世亦入仕为散骑侍郎,山涛推举他典吏部之选,晋武帝认为他嗜酒虚浮,抑而不用。
竹林七贤的典故

竹林七贤的典故
竹林七贤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过,但你知道竹林七贤指的是什么吗?
竹林七贤指的是晋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
他们放旷不羁,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
其中最为著名的酒徒是刘伶。
刘伶自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酒谱讲述刘伶经常随身带着一个酒壶,乘着鹿车,一边走,一边饮酒,一人带着掘挖工具紧随车后,什么时候死了,就地埋之。
阮咸饮酒更是不顾廉耻,他每次与宗人共饮,总是以大盆盛酒,不用酒杯,也不用勺酒具,大家围坐在酒盆四周用手捧酒喝。
猪群来饮酒,不但不赶,阮咸还凑上去猪一齐饮酒。
刘伶曾写下酒德颂一首,大意是:自己行无踪,居无室,幕天席地,纵意所如,不管是停下来还是行走,随时都提着酒杯饮酒,惟酒是务,焉知其余。
其它人怎么说,自己一点都不在意。
别人越要评说,自己反而更加要饮酒,喝醇了就睡,酲过来也是恍恍惚惚的,于无声处,就是一个惊雷打下来,也听不见,面对泰山视而不见,不知天气冷热,也不知世间利欲感情。
竹林七贤阮籍嵇康的故事

竹林七贤阮籍嵇康的故事阮籍嵇康魏正始年间,以嵇康带头的竹林七贤就喜欢在当时山阳县竹林下,饮酒狂欢,抒发自己的志向,向世间倾吐自己的抱负,反对官场制度。
而在这七人中,嵇康和阮籍的文学造诣相对较高,而他们的友谊却远远胜过二人在文学上的成就。
阮籍嵇康嵇康和阮籍,都是文人墨客,都是竹林七贤,他们都不慕权贵,都不在乎礼法的约束,他们的生活是当时人们向往的那种真是,纯真。
对于二人的事迹人们或多或少都有了解,有人知道一些小故事,有人曾经读过二人的作品,但是最珍贵的还是二人坚如磐石的友谊,但是这一点却鲜为人知,我们一起来看看二人的惺惺相惜。
阮籍比嵇康年龄大,所以先从阮籍说起,《滕王阁序》中写阮籍猖狂,把他错误的当成了反面教材。
其实不是,阮籍面临的穷途末路不是一般的逆境,他在绝境中嚎啕大哭,不是在向困难低头,相反,他是在向不顺利*** 这种无奈是很多人不曾体会的,我们似乎可以从阮籍绝望的哭声中听出他的反抗,他的不甘心。
嵇康和阮籍是一见如故的好朋友,阮籍的母亲去世后,嵇康的哥哥前去吊唁,阮籍并没有得到安慰,嵇康听说就拿琴和酒到阮籍母亲面前,在当时看来,这是对死者的大不敬,但是阮籍看出了嵇康是想要用动听的音乐和美酒来送别自己的母亲。
可见二人不被传统礼数束缚,追究更高的生活意境。
正因为二人有这样的羁绊,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经常把二人相提并论,而他们的名字也将永远连在一起,被后人铭记。
嵇康广陵散《广陵散》是中国汉族古代一首大型琴曲,是中国音乐历史上非常著名的鼓琴曲,嵇康在临死前弹奏这首曲子,让《广陵散》被人们所知道。
嵇康广陵散嵇康除了在文学上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研究魏晋时期的资料,在音乐上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嵇康从小喜欢音乐,对音乐有特别的感应能力,在乐器演奏上有极高的天赋。
说嵇康在联系弹琴的时候几乎是无师自通。
嵇康对于琴和琴曲的嗜好,让人们对他产生了种种猜测,嵇康也伴随着他的音乐给后人留下一段段美丽的传说。
嵇康有一张非常名贵的琴,为了这琴,他把自己的家业卖了,向尚书令讨了一块玉,把玉切成薄片镶在琴上,嵇康对这张琴十分热爱,日夜守护者它,有一次,嵇康的好友山涛开玩笑,在嵇康睡觉的时候说要剖琴,嵇康用生命相威胁,才让爱琴逃过一劫。
竹林七贤是谁_竹林七贤简介

竹林七贤是谁_竹林七贤简介竹林七贤是指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
因为常常在当时的山阳县的竹林下,饮酒、赋诗、纵歌,肆意酣畅,又因为被称为七贤,所以就和地名竹林合称,被世人称为“竹林七贤”。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竹林七贤是谁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嵇康简介嵇康,生于公元223年,字叔夜,死于公元262年,享年40岁。
与阮籍等竹林名士提倡玄学,他是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他主张不要理会世俗的观念,不要将世俗观念放在心上,顺应人本来的天性,超越自然,自己所想的不要被自己的欲望所拘束,这样才能看透富贵贫贱。
嵇康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由母亲和兄长抚养他成人。
他在小的时候便可以看出他天资聪颖,后来迎娶了曹操后人长乐亭为妻,并生了一个儿子一个女儿。
嵇康还是个音乐家,他喜爱弹琴,一曲《广陵散》更是让人俯首称臣,嵇康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邑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后在隋朝被作为取仕的条件。
王戎简介魏末晋初时期,有七位名士被称为竹林七贤,他们主要活跃在河南山阳县一带,因常于竹林之下喝酒唱歌而得此名。
其作品用多种手法沿袭了建安文学精神,从侧面表达自己的情感,受到世人的敬重。
后来由于竹林七贤逐渐被司马朝廷所不容,最终以解散告终,而王戎就是竹林七贤之一。
王戎,字濬冲,出生于山东东南沿海的临沂,因为自身对于评鉴有着精辟独到的眼光而闻名,早年间承袭父亲贞陵亭侯的爵位,后来被聘作掾属。
王戎的仕途过程中,相继就任过吏部侍郎、散骑侍从、河东郡守、荆州刺史多个官职,后来被罢官后,又被调任豫州刺史与建威将军。
刘伶,字伯伦,又称酒仙,是魏晋时期的诗人。
因为与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和阮咸七个人经常在山阳县的竹林之下相聚,被世人称为“竹林七贤”。
刘伶是他们七人之中社会地位最低的一位。
刘伶身材矮小,容貌丑陋。
平时沉默寡言,不喜与人交往。
然而矛盾的是,他的性情豪迈,不拘小节与阮籍、嵇康两人特别聊的来。
竹林七贤的资料简介

竹林七贤的资料简介竹林七贤是中国历史上一群文化名流,他们生活在东汉末期的时候,共同抵制当时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的现状,以自由、独立、清高的生活态度,成为了当时的文化象征。
今天,我们将为大家介绍这群文化名流的资料简介。
1、嵇康嵇康是竹林七贤中最著名的一位,他是东汉末期的文学家、音乐家、哲学家。
他一生追求自由、独立的生活,反对当时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的现状。
他曾经与竹林七贤中的其他成员一起,躲在竹林中过着简朴的生活,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音乐作品。
他的代表作品有《琴赋》、《祭酒韵》等。
2、阮籍阮籍是竹林七贤中的一位,他是东汉末期的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
他一生追求自由、独立的生活,反对当时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的现状。
他曾经与竹林七贤中的其他成员一起,躲在竹林中过着简朴的生活,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哲学著作。
他的代表作品有《咏怀诗》、《离骚》等。
3、刘伶刘伶是竹林七贤中的一位,他是东汉末期的文学家、戏曲作家、音乐家。
他一生追求自由、独立的生活,反对当时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的现状。
他曾经与竹林七贤中的其他成员一起,躲在竹林中过着简朴的生活,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音乐作品。
他的代表作品有《七步诗》、《西河》等。
4、阮咸阮咸是竹林七贤中的一位,他是东汉末期的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
他一生追求自由、独立的生活,反对当时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的现状。
他曾经与竹林七贤中的其他成员一起,躲在竹林中过着简朴的生活,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哲学著作。
他的代表作品有《闲居赋》、《论语义》等。
5、山涛山涛是竹林七贤中的一位,他是东汉末期的文学家、诗人、书法家。
他一生追求自由、独立的生活,反对当时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的现状。
他曾经与竹林七贤中的其他成员一起,躲在竹林中过着简朴的生活,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书法作品。
他的代表作品有《临江仙·滁州西涧》、《行楷书法》等。
6、傅玄傅玄是竹林七贤中的一位,他是东汉末期的哲学家、文学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渠——只为您每天多读一点我们将不定期推送问渠系列阅读材料读书实乃人生一大幸事。
一壶清茶,个把时辰,几本好书,清醒的幸福渗透在书页翻动的风里,沁入昏睡的心灵,于是整个世界便明亮了。
略谈嵇康和以他为首的竹林七贤一“竹林七贤”是魏晋之际的一个名士集团,他们曾经在嵇康山阳(今河南修武县)别墅的竹林里聚会,由此得名。
嵇康不仅是聚会的东道主,也是这小团体的核心。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裴松之注引孙盛(302—373)《魏氏春秋》云:“(嵇)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之游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按:当作“内”)向秀、籍兄子咸、琅琊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后《世说新语·任诞》又说:“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
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琊王戎。
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这样看来,“竹林七贤”的首席专家乃是嵇康(字叔夜,224—263),他和阮籍(字嗣宗,210—263)、山涛(字巨源,205—283)构成七人小组的第一方阵;比他们年轻一些的其余四人则为第二方阵。
他们聚会的主要地点即嵇康之山阳别墅旁那一片著名的竹林。
《水经注》卷九“清水注”谓嵇康旧居在长泉水侧;“长泉水出白鹿山,东南伏流,径十三里,重源浚发于邓城西北,世亦谓之重泉也。
又径七贤祠东,左右筠篁列植,冬夏不变贞萋……向子期所谓‘山阳旧居’也。
后人立庙于其处。
庙南又有一泉,东南流注于长泉水。
郭缘生《述征记》所云‘白鹿山东南二十五里有嵇公旧居,以居时有遗竹焉’,盖谓此也”。
数年前我曾到河南省修武县去凭吊先贤,但见那里仍有一小块竹林,只是颜值不高,或者干脆说有点憔悴。
许是今日那里的气候与当年不同,已经不大适宜竹子生长的缘故。
嵇康先世为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迁谯郡■县(今安徽宿州西南);其父追随曹操,充当“督军粮,治书侍御史”(《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注引《嵇氏谱》),其长兄亦在曹氏手下当过官。
嵇康凭着父兄的地位,更加上“幼有奇才,博览无所不见”(《文选·琴赋》李善注引臧荣绪《晋书》),少年得志,得以与魏宗室通婚,成为穆沛王曹林(一说其子曹纬)的女婿,并凭借这一身份“迁郎中,拜中散大夫”(《世说新语·德行》“王戎云”条注引《文章叙录》)。
中散大夫是一荣誉性的散官,没有什么实际的公务。
当时曹魏政权业已相当衰败,司马氏自立门户的形势日渐明朗,正始年间(240—249)两个权力中心(曹魏皇室、司马氏)并列的局面使许多人无所适从,隐逸成了若干士人的首选道路。
嵇康正好以官為隐。
养性服食、弹琴咏诗、高谈玄理——嵇康的生活内容如此。
“七贤”中唯有潇洒出尘而又具有经济实力的嵇康,有条件成为诸贤置酒高会的核心人物。
七贤结为林下之游大约始于正始中叶,到正始十年(249)高平陵之变以后团体解散;此后只剩下嵇康、向秀,加上一个吕安,仍然坚持原先的生活状态未变。
到景元四年(263),阮籍去世,嵇康、吕安被杀,向秀失图,林下之游的流风余韵即告完全结束。
二林下之游的主要内容是饮酒和清谈,每次的参加者可能是七贤的全部或部分,也有七贤以外的熟人如吕安;绝没有外人。
七贤的善饮,史籍中多有记载,刘伶作有假戒酒的《咒辞》(见《世说新语·任诞》),更有《酒德颂》(曾录入《文选》卷四十七),称酣饮的妙处在于“无思无虑,其乐陶陶。
兀然而醉,豁尔而醒。
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
不觉寒暑之切肤、利欲之感情,俯视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
他们的痛饮有麻醉自己、寻求寄托的意思,同时也便于为他们的不守礼法提供掩护,做出解释。
七贤聚会更重要的内容是清谈,探讨哲学和其他理论问题,他们讨论的问题领导了一代潮流,例如养生问题,既与老庄哲学有关,也与神仙道教有关,此后长期受到人们的关注;又如声无哀乐问题、自然好学问题、宅无吉凶问题,都是当年的热门话题。
后来两晋之交的一代名臣王导,过江以后“止道声无哀乐、养生、言尽意三理而已”(《世说新语·文学》),其中竹林集团倡导的话题占了三分之二。
清谈促进了说理文的发展,嵇康、阮籍都颇有所作,在散文史上都获得很高的评价。
不久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一举彻底消灭了曹爽集团,迅即控制住中央政权;尽管此时在中央和地方还有一批拥护曹氏皇室、反对司马氏的力量,叛乱和阴谋在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内层出不穷,但司马氏家族明显地代表了政局的未来,于是阮籍、山涛先后出仕于司马氏,告别竹林;嵇康仍然坚守竹林不改故辙,继续过隐逸生活,颐神养生,采药锻铁,与司马氏集团保持着相当远的距离。
嵇康真心寄意于神仙,向往服食养生,潇洒度日。
他曾跟随王烈入山采药,又曾追随孙登三年,王、孙都是半神仙式的人物。
嵇康认为成仙虽然很难争取,而养生长寿完全是可以做到的。
这时紧紧追随嵇康的只剩下向秀,此外还有一个长期追随嵇康的外围人物吕安。
这个结构较前紧密的新集团不妨称为竹林后三贤。
《太平御览》卷四○九引《向秀别传》云:又与谯国嵇康、东平吕安友善。
其趋舍进止,无不必同;造事营生,业亦不异。
常与康偶锻于洛邑,与吕安灌园于山阳,收其馀利,以供酒食之费。
或率尔相携,观原野,极游浪之势,亦不计远近,或经日乃归,复修常业。
此时向秀为《庄子》一书作注,并且拿出了部分初稿给嵇、吕两位校阅。
嵇康认为《庄子》一书无须作注,注释总是不能超越原书,而吕安则惊叹此注一出则庄周不死矣。
向秀注《庄》颇致力于打通庄子思想与儒家思想,对庄子的学说做出了重要的当代性修正,与原书意思已经颇有不同。
嵇康看出了向秀与庄子貌合神离,而吕安则完全不明白这些道理。
向秀只是一介书生,一味向故纸堆中讨生活;吕安的作风相当浮夸,后来他因为家庭内部的纠纷被捕,既而牵连到嵇康,其间发生了种种出人意料的变故,终于统统被杀。
一向不大过问世事的向秀没有卷进这个莫名其妙的案子里去。
嵇康当时名声极大,可以说是一部分在野势力在思想文化界的代表,司马氏很注意争取他。
景元二年(261),早已在司马氏那边任职的山涛官职升迁,由吏部郎迁散骑常侍,曾举嵇康自代,未能实现;四年(263),山涛再荐嵇康,于是嵇康作《与山巨源绝交书》(录入《文选》卷四十三),“亦欲标不屈之节,以杜举者之口”,“大将军闻而恶之”(《世说新语·栖逸》“山公将去选曹”条注引《嵇康别传》),但一时尚未采取什么行动;这时钟会在司马昭耳边反复说嵇康的坏话,稍后又发生吕安事件,于是嵇康迅即被捕,继而竟然走到绝路上去了。
当嵇康写出《与山巨源绝交书》时,钟会即建议杀嵇康,司马昭未听;到吕安事件发生后,是否牽连逮捕嵇康,司马昭颇为迟疑,征求部属意见,于是“钟会廷论康曰:‘今皇道开明,四海风靡,边鄙无诡随之民,街巷无异口之议;而康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轻时傲世,不为物用,无益于今,有败于俗。
昔太公诛华士,孔子戮少正卯,以其负才乱群惑众也。
今不诛康,无以清洁王道。
’于是录康,闭狱”(《世说新语·雅量》“嵇中散临刑东市”条注引《文士传》)。
钟会这番话的要害在于指出嵇康乃是一个有影响的与司马氏集团对立的持不同政见者,这个危险人物构成对司马氏自立大业的重大障碍,因此决不可以放过。
嵇康下狱后,钟会又再次大进谗言,把他形容成司马氏最危险的敌人。
而事实上嵇康道家以至神仙道教的色彩非常浓厚,一向不大过问世事,完全没有行动能力,并不对司马氏构成实质性的威胁;何况他也并非没有可能转变立场,倒向司马氏一边。
钟会的进谗与其说是为司马氏计,不如说是报私怨,因为他感到曾多次遭到嵇康的冷遇和藐视。
在野的名流往往看不起在朝的权贵,尽管他们也自有其学问。
是钟会的报复促成了嵇康之死。
《世说新语·雅量》载,嵇康下狱后,“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又注引王隐《晋书》说,“于时豪俊皆随康入狱”。
这些做法固然是为了营救文化明星嵇康,但客观上造成一种其人乃是危险人物的表象,反而促使司马昭仓促下令处死嵇康、吕安。
嵇康临刑之际表现得非常从容镇静,顾日影而弹琴,叹息“广陵散于是绝矣”(《太平御览》卷五七九引《竹林七贤论》),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形象,而所谓林下之游即宣告彻底结束。
其实嵇康下狱后完全有可能转变立场,他此时所作的《幽愤诗》主题在于悔过,承认过去在政治上消极对抗的态度是错误的,表示悔改;诗中表明今后要改变自己的态度:煌煌灵芝,一年三秀。
予独何为,有志不就。
惩难思复,心焉内疚。
庶勖将来,无馨无臭。
采薇山阿,散发岩岫。
永啸长吟,颐性养寿。
这无非是说,如能免于治罪,今后将躲进山林里去隐居修炼,颐性养生。
嵇康入狱后还作有《述志诗》二首,在其二中承认“往事既已谬,来者犹可追”,又说今后的打算是:愿与知己遇,纾愤启幽微。
岩穴多隐逸,轻举求吾师。
晨登箕山巅,日夕不知饥。
玄居养营魄,千载常自绥。
与《幽愤诗》所表之态完全一致。
这种态度,就嵇康本人而言已算是相当妥协了,而从司马昭那边来看,却显得还很不够:你嵇康先前就是大讲寄意于神仙,讲服食养生,不肯为我们服务的;现在虽然下了狱,还是说今后要遁入山林,颐养轻举,这岂不是死不改悔,继续顽抗吗?司马昭要的是嵇康洗心革面彻底倒向自己这一边。
嵇康被杀后,向秀奉命入洛,得到司马昭的接见。
这时他接受教训,不敢再说什么“箕山之志”了。
他离开洛阳后有一篇哀悼嵇康的《思旧赋》,写得非常短,似乎刚开头就收尾了,而后来却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
三在七贤中嵇康名声最大,他的论文、辞赋和诗歌都得到很高评价,其论文如《声无哀乐论》、《养生论》、《管蔡论》,赋如《琴赋》,诗如《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十九首》、《答二郭三首》都是历代传诵的名篇。
而诗写得最多最好的是阮籍,他有八十二首五言的《咏怀诗》,又有十多首四言的,都作于高平陵政变之前,充满了深刻的政治感慨和人生感慨,而措辞相当隐晦,引起广泛的兴趣和丰富的研究。
可惜过去对于阮诗的注释和研究大抵认为这些作品是针对司马氏而发的,完全弄错了背景和方向(详见顾农《诗史互证与诗心探幽——关于诗人阮籍的研究》,北京大学《国学研究》第二十辑)。
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和一批辞赋也曾引起读者极大的兴趣。
向秀主要从事理论研究,他对庄子的注释在思想史上颇有地位,辞赋虽然只有一篇《思旧赋》,却是任何文学史都一定会提到的。
山涛和王戎(234—305)后来官都做得很大,作品不多。
山涛善于品评人物,其《山公启事》在公文史上颇为有名。
王戎少小知名,后来却成为一个贪财与吝啬的典型,忙于执筹算计,没有心思写文章了。
他有些言论被记录下来,尚不无可观。
刘伶和阮咸也很少有作品。
从文学史的角度说,七贤中最重要的人物是嵇康,其次是阮籍及向秀。
嵇康的集子,过去有几种明刻本,后来有鲁迅的新校本,他以明朝学者吴宽丛书堂的抄本为底本,广校他本,取得很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