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三季度院感质量管理持续改进PDCA
(完整)院感PDCA

(完整)院感PDCA引言概述:院感PDCA(Plan-Do-Check-Act)是一种用于改进医疗机构院内感染控制工作的管理方法。
它通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检查执行结果和采取行动来循环改进院内感染控制工作。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院感PDCA的内容和重要性。
正文内容:1. 制定计划1.1 确定院内感染控制的目标和指标:制定明确的目标和指标,如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提高手卫生合规率等。
1.2 确定控制措施和方法: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院内感染控制的措施和方法,如加强手卫生培训、改善医疗设施的清洁消毒等。
1.3 制定实施计划和时间表:根据目标和措施,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和时间表,明确责任人和执行时间。
2. 执行计划2.1 实施培训和教育:加强医务人员的院内感染控制知识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其意识和能力。
2.2 加强监测和报告:建立院内感染监测和报告系统,及时掌握感染情况,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2.3 加强设施和设备管理:确保医疗设施和设备的清洁消毒,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2.4 加强患者管理:制定患者感染控制的流程和标准,如规范手术室操作、加强隔离措施等。
3. 检查执行结果3.1 进行内部评估:定期进行院内感染控制工作的内部评估,检查执行计划的有效性和执行情况。
3.2 进行外部评估:请专业机构或第三方进行外部评估,评估医疗机构的院内感染控制工作水平和效果。
3.3 分析评估结果:根据评估结果,分析问题和不足之处,为下一轮PDCA循环改进提供依据。
4. 采取行动4.1 制定改进措施: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解决问题和不足之处。
4.2 实施改进措施:按照改进措施的计划和时间表,落实改进措施,确保其有效性。
4.3 监测改进效果:监测改进措施的执行情况和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
5. 总结5.1 总结经验和教训:总结每一轮PDCA循环的经验和教训,为下一轮循环提供借鉴。
5.2 完善制度和流程:根据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完善院内感染控制的制度和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院感PDCA

院感PDCA院感PDCA(Plan-Do-Check-Act)是一种质量管理方法,旨在持续改进医疗机构的院内感染控制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院感PDCA的标准格式文本。
一、引言院内感染是医疗机构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对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为了提高院内感染控制效果,本医疗机构决定采用院感PDCA方法进行持续改进。
本文将详细介绍院感PDCA的执行过程和相关指导原则。
二、计划(Plan)1. 目标设定根据医疗机构的特点和院感控制需求,制定明确的目标。
例如,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提高手卫生合规率等。
2. 数据采集与分析采集相关的院内感染数据,如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感染原因等。
通过数据分析,确定院感控制的重点和改进方向。
3. 制定行动计划根据目标和数据分析结果,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例如,加强手卫生培训、改善消毒和隔离措施等。
三、执行(Do)1. 实施行动计划按照制定的行动计划,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具体的操作。
例如,开展手卫生培训课程、更新消毒设备等。
2. 数据记录与监测记录执行过程中的关键数据,如培训参预人数、设备更新情况等。
同时,监测感染发生率等关键指标,以评估改进效果。
四、检查(Check)1. 数据分析与比较采集执行过程中的数据,与计划阶段的数据进行比较。
分析数据,评估改进效果和达成目标的程度。
2. 问题识别与改进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识别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空间。
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解决问题和提高院感控制效果。
五、行动(Act)1. 改进措施实施根据问题识别和改进计划,实施相应的改进措施。
例如,加强培训、改善设备维护等。
2. 持续监测与评估持续监测感染发生率等关键指标,评估改进措施的效果。
根据评估结果,进一步优化和调整院感PDCA的执行过程。
六、结论通过院感PDCA的持续改进,本医疗机构取得了显著的院内感染控制效果。
感染发生率明显下降,手卫生合规率得到提高,患者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院感PDCA 将继续作为医疗机构院内感染控制的重要方法,持续改进和优化。
院感PDCA

院感PDCA院感PDCA是一种质量管理方法,旨在持续改进医疗机构的院内感染控制工作。
PDCA即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改进)的循环。
下面将详细介绍院感PDCA的标准格式文本。
一、引言院内感染是医疗机构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院内感染控制工作的效果,我们采用了院感PDCA方法进行持续改进。
本文将详细介绍院感PDCA的计划、执行、检查和改进四个阶段的具体内容。
二、计划阶段1. 确定目标:制定明确的院感控制目标,如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2. 采集数据:采集相关的院感控制数据,如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感染病原体等。
3. 分析问题:通过对数据的分析,确定院感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4. 制定计划:根据问题分析结果,制定具体的改进计划,包括目标、措施、时间表和责任人。
三、执行阶段1. 实施计划:按照制定的计划,执行相应的院感控制措施,如手卫生、环境清洁、消毒灭菌等。
2. 培训教育: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关的院感控制培训和教育,提高其院感控制意识和操作技能。
3. 监督检查: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对院感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4. 数据采集:持续采集相关的院感控制数据,如手卫生合规率、环境清洁合格率等。
四、检查阶段1. 数据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实际情况与计划目标的差距。
2. 问题识别:通过数据分析,识别院感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 根本原因分析: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根本原因,为后续改进措施提供依据。
4. 评估效果:评估前一阶段改进措施的效果,判断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五、改进阶段1. 制定改进计划:根据问题分析和评估结果,制定具体的改进计划,包括目标、措施、时间表和责任人。
2. 实施改进:按照改进计划,执行相应的改进措施,如加强培训、完善操作规范等。
3. 监督检查:建立改进效果的监督检查机制,对改进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院感质控检查季度pdca总结

院感质控检查季度PDCA总结一、引言近年来,医院院感质控工作日益受到重视,检查季度PDCA是医院院感质控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对过去季度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提高院感质控水平。
本次总结将对我院院感质控检查季度PDCA工作进行全面回顾和总结,为下一季度的工作提供指导。
二、回顾过去季度工作1. 检查季度内院感质控工作的重点内容本季度,我院院感质控工作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医疗废物管理、手卫生、消毒灭菌、敷料管理、预防用抗生素合理使用等方面的工作内容。
各科室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指导,全面提升了院感质控水平。
2. 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本季度的检查中,通过实地走访和综合评估发现了一些主要问题,包括医疗废物分类不规范、手消毒程序执行不到位、消毒灭菌设备的维护保养不及时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院感质控工作的效果,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三、分析问题原因1. 医疗废物管理不规范的原因医疗废物管理不规范的主要原因在于医院内部对医疗废物分类和处置流程的认识不够清晰,相关培训和宣传工作不到位。
导致医务人员在操作医疗废物时存在疏漏和错误,影响了医疗废物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2. 手消毒程序执行不到位的原因手消毒程序执行不到位的原因主要是医务人员对手消毒程序的重要性和标准操作流程认识不够深刻,存在一些宣传教育工作做得不够到位。
部分医务人员对手消毒过程中的时间和方法存在一定的盲区,需要加强相关的培训和督促。
3. 消毒灭菌设备维护保养不及时的原因消毒灭菌设备维护保养不及时的原因主要是医院设备管理部门对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没有及时跟进和落实。
导致一些设备出现了使用效果下降、性能降低等问题,影响了医疗器械消毒灭菌的质量和安全。
四、改进措施针对以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分析出的原因,我们提出了以下改进措施:1. 针对医疗废物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将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让每位医务人员都清晰了解医疗废物的分类标准和处置程序,并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医疗废物管理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完整)院感PDCA

(完整)院感PDCA引言概述:院感PDCA是指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包括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改进(Act)四个步骤。
通过不断循环这个过程,可以有效地提高医院感染管理的水平,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
一、计划(Plan)1.1 制定院感管理计划:根据医院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院感管理计划,明确目标和任务。
1.2 制定院感防控措施:根据院感风险评估结果,确定院感防控措施,如手卫生、环境清洁等。
1.3 制定院感培训计划:对医护人员进行院感培训,提高他们的院感防控意识和技能。
二、执行(Do)2.1 落实院感管理措施:按照院感管理计划和防控措施,全面、有序地开展院感管理工作。
2.2 加强院感监测:建立院感监测系统,对院内感染发生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
2.3 提高院感防控措施执行力度:加强对医护人员的督导和培训,确保院感防控措施的执行到位。
三、检查(Check)3.1 定期进行院感评估:定期对院感管理工作进行评估,检查院感防控措施的执行情况和效果。
3.2 分析院感发生原因:对院感事件进行溯源分析,找出院感发生的原因和漏洞。
3.3 制定改进措施:根据评估和分析结果,及时制定改进措施,完善院感管理体系。
四、改进(Act)4.1 落实改进措施:将改进措施落实到位,确保院感管理工作的效果和持续改进。
4.2 加强院感培训:根据改进措施,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院感防控能力。
4.3 定期评估改进效果:定期对改进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进一步改进。
五、总结通过院感PDCA循环,不断完善和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保障水平。
院感PDCA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工具,值得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重视和应用。
院感PDCA

院感PDCA院感PDCA是指医院感染管理中的持续改进循环,包括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行动(Action)四个阶段。
下面将详细介绍院感PDCA的标准格式文本。
一、计划(Plan)在院感PDCA的计划阶段,首先需要明确目标和任务。
例如,设定降低院内感染率为目标,并制定相应的任务计划。
接下来,需要采集相关数据,如过去一段时间内的感染发生率、感染类型等。
根据数据分析,确定影响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并制定改进措施。
例如,加强手卫生宣传教育、改进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等。
最后,制定实施改进措施的时间表和责任人,并确保资源的充分准备。
二、实施(Do)在院感PDCA的实施阶段,需要按照计划中确定的改进措施进行实施。
例如,加强手卫生宣传教育可以通过制作宣传海报、开展培训等方式进行。
改进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可以通过制定消毒操作规范、加强监督检查等方式进行。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确保各项改进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并及时记录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数据。
三、检查(Check)在院感PDCA的检查阶段,需要对实施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
例如,通过对感染发生率的监测,评估改进措施的效果。
同时,还需要对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障碍进行识别和分析,以便进一步改进。
例如,如果感染发生率没有明显下降,可能需要进一步加强手卫生宣传教育或者改进消毒灭菌操作等。
四、行动(Action)在院感PDCA的行动阶段,根据检查阶段的分析结果,制定进一步的行动计划。
例如,如果发现手卫生宣传教育效果不明显,可以考虑增加宣传力度或者改变宣传方式。
如果发现消毒灭菌操作存在问题,可以加强培训和监督,确保操作规范的执行。
同时,还需要制定监测指标和评估方法,以便对改进措施的效果进行跟踪和评估。
通过以上四个阶段的循环,不断改进和优化院感管理工作,最终达到降低院内感染率的目标。
在实施院感PDCA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确保改进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运用PDCA提高医院感染管理

护士在 工作过 程中不 遵守相 关制度 及规定
1、提高护士的重 视度,告知其重要
意义 2、在病区内设置
提示标语 3、督促护士养成
良好习惯
42 40 25
42 45 40
1、制定具体可行 患者依 的培训计划
45
38
从性差 2、加强护士操作
护士宣
培训
40
36
教力度 3、采取多种形式
不够 进行考核,确定培 22
消化内 镜室
1、制定合理的质 控标准
38
42
42 122 √
质控标
质控力度不够
准不严 2、每周安排专人 且质控 进行相关质控
43
力度不 3、对质控人员进
够 行相关培训,将质 35
42 38
2017年4月
45
130
√
胡艳兰
第三周至 2017年5月
消化内 镜室
38 111 √
第一周
控标准化
4、将质控结果纳
P-
计 划 拟 定
现状把握
1. 2016年7月至2016年12月未制定医院 感染管理相关制度的具体培训计划。
2. 2016年7月至2016年12月无医院感染 管理相关制度的考核记录。
3. 科室院感小组成员自2016年7月至 2016年12月对科室的医院感染管理相 关制度落实情况进行了追踪分析,抽查 750人次,汇总相关问题人次181人次, 绘制改善前的问题柏拉图。
入绩效考核,落实 40
40
42 122 √
奖惩制度
D-对策实施与检讨
对策一
对策名称 主要原因
提高护理人员依从性 护士依从性差
对策内容What:护理人员依从性差How: 对策实施Who负责人:胡艳兰
院感PDCA

院感PDCA引言概述:院感PDCA(Plan-Do-Check-Act)是一种管理方法,旨在通过不断循环改进,提高医疗机构的院内感染控制水平。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院感PDCA的内容和意义。
一、计划(Plan)1.1 制定感染控制政策:医疗机构应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和指南,制定院感控制政策,明确院感控制的目标和原则。
1.2 制定院感控制计划:根据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制定院感控制计划,明确院感控制的具体措施和时间节点。
1.3 资源调配:根据院感控制计划,合理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确保院感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实施(Do)2.1 培训和宣教:医疗机构应对医护人员进行院感控制的培训和宣教,提高他们的院感控制意识和能力。
2.2 感染监测与报告:建立感染监测系统,及时采集和分析院内感染数据,并按照规定进行报告,以便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2.3 感染控制措施实施:根据感染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手卫生、环境清洁、消毒灭菌等,确保院内感染的控制。
三、检查(Check)3.1 监测效果评价:定期对院感控制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包括感染发生率、感染控制措施的合规率等指标。
3.2 问题发现与分析:发现感染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
3.3 经验总结与分享:总结感染控制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分享给其他医疗机构,促进全行业的院感控制水平提高。
四、行动(Act)4.1 制定改进措施:根据问题分析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以解决感染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4.2 实施改进措施:将改进措施付诸实施,并监测其效果,确保改进措施的有效性。
4.3 持续改进:不断循环进行院感PDCA,持续改进院感控制工作,提高医疗机构的院内感染控制水平。
五、意义与展望5.1 提高患者安全:院感PDCA能够有效控制院内感染,提高患者的安全水平,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5.2 降低医疗成本:院感PDCA能够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降低医疗机构的治疗费用和患者的住院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外二科三季度医院感染管理持续改进一、工作计划(P):根据二级医院等级评审要求,进一步规范手卫生管理,提高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意识,确保手卫生和医院感染管理质量,为患者提供清洁安全的医疗环境,保障医疗安全。
按照院感相关规章制度及二甲医院复审的要求,相关指标控制如下:1.手卫生依从性>60%,且正确率应该≥60%,手卫生知识知晓率100%;2.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60%;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20%;3.二级医院感染发病率≤8%,I类手术切口感染率≤0.5%;4.I类切口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50%,一般在24h内,不超过48小时;5.感染患者病原微生物送检率>50%;6.每季度进行一次“科室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及考核”,通报上季度院感检查情况,科室全体医护每季度开“医院感染管理持续改进”会议。
二、实施(D):1.加强培训、增强意识: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培训,提高主动参与管理的意识;培训形式分为医院集中培训、科室组织培训等形式,通过培训加强院感相关意识;2.明确职责、细化管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临床院感管理小组三级管理,各司其职,落实本科室、本岗位各自职责;3.科主任、院感医生督导临床医生执行院感相关制度、措施,指导对院感病历及感染环节进行监测、防控,督导医院感染病例的上报、监测流行趋势,督促抗生素的合理应用,监测耐药菌情况,加强院感知识培训,督促无菌操作、手卫生、职业防护等制度的落实;4.院感医生、护士应根据医院感染管理指导手册、工作手册,及时、按时完成本职工作,及时完成工作手册的书写,对院感管理会议、培训记录进行记录。
对职业暴露、手卫生管理、科室院感自查、多重耐药菌患者登记、科室院感活动等相关工作及时进行督导、监测、登记、管理;5.临床医生:严格执行手卫生、无菌操作技术规程,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并合理使用抗生素,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发现院感应及时上报并送检培养,积极参加院感知识培训,掌握自我防护与锐器伤处理知识,正确处理医疗废物等。
三、检查(C):(二季度)1.手卫生依从性为53.03%、正确性68.57%;其中医生手卫生依从性、正确性分别为:52%、53.85%,护士手卫生依从性、正确性分别为53.65%、77.27%。
2.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67.31%(7、8、9月份分别为:66.67%、62.51%、62.71%),门诊抗生素使用率18.81%(7、8、9月份分别为:19.81 %、19.57%、16.48%)。
3.I类切口预防性抗生素使用率59.49%,其中≤48h的16例(占比:34%),>48h 的31例(占比:66%);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病历中,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唑林、头孢呋辛)使用率81.4%。
4. 医院感染发生率:4.04%,I类切口感染率:2.53%;手术部位感染率4.85%;5.(治疗性用药)感染患者病原微生物送检率:39.7%;送检结果阳性率:44%;其中教育资料..全院临床标本检出微生物前五位的分别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金28株,其中产ESBL(超广谱-黄色葡萄球菌、浅黄色金色但胞菌。
共检出多重耐药菌β内酰胺酶)肠杆菌21株(外二科5株)。
四、分析、改进措施(A):1.手卫生依从性及正确性较上一季度均有所提高,护士手卫生依从性、正确性比医生做的好,主要原因是院感护士监督工作比院感医生做得到位。
根据二甲复审对于二级医院的要求,手卫生依从性≥60%,且正确率应该≥60%;相对于标准来说,还需要在依从性、正确性上还需要提升,首先是手卫生的意识要提高。
根据院感科反馈,护士依从性低主要表现在集中治疗给病人输液时、无菌操作前未进行手卫生;医生依从性低主要表现在查房、检查病人前后、无菌操作前未进行手卫生;正确率低主要是未按六步洗手法进行手卫生。
2. 9月份科内做的医生手卫生调查情况与6月份监测情况相比,依从性、正确性有所改善,改善效果不明显。
(数据与院感科结果有出入,可能为操作监测存在随机性)。
教育资料..9月份手卫生情况中,“无菌操作前”、“体液暴露后”手卫生依从性、正确性执行情况相对较好,而“接触患者前、后”及“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手卫生执行情况则不容乐观,说明有些医生的手卫生意识不到位,认为手“脏”才会去洗手。
医务人员的手是病原微生物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
肉眼不脏的情况下也需要进行手卫生,但可以选择速干手消毒剂执行。
还一点就是觉得保护“自己”比保护别人重要。
要求严格遵循手卫生的洗手指征(“两前三后”)。
根据手局部情况选择“六步洗手”还是“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根据相关要求:手卫生依从性>60%,正确性>60%。
手卫生知晓率应该为100%!三季度抗生素相关情况,已在《9月份抗生素使用PDCA》中进行了详细分析,就不再复述。
9月份相较7、8月份情况有所改进,只有1位医生不达标。
三季度相较二季度情况有所改善,住院及门诊抗生素使用率均有所改善,但需进一步控制并达标。
例(占比:的1648h院感科统计:I类切口预防性抗生素使用率59.49%,其中≤;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病历中,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31例(占比:66%的34%),>48h 。
唑林、头孢呋辛)使用率81.4%类I月预防性用药比率基本持平,较上季度情况相差无几,无明显改进。
据“1.7-9类切口手术中,”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目前I50%切口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比率不超过、骨科手术中的取内固定术等手术基本不再使用抗生素治疗。
普外手术(如斜疝、甲状腺)教育资料. .这类手术感染率相较以往常规使用抗生素时无明显增加。
预防性用药的主要对象还是闭合性骨折手术,所以要想有进一步改进有一定难度。
(本科统计的与院感科统计的“I类切口围术期抗生素使用率”有出入,可能为部分预防用药划分为治疗性用药的情况。
)2.9月份I类切口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平均时限:74小时,7-9月I类切口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平均时限有所改进,相较上季度亦有明显改进。
但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主张的“不超过48h”还有一定距离。
除非有并发感染、切口有感染迹象,否则不得无故延长抗生素使用时限。
且考虑或高度怀疑感染可能,应争取采集分泌物、痰等送培养,明确病原的同时对治疗有指导作用。
3.I类切口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病历中,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唑林、头孢呋辛)使用率改进效果明显,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并保持。
手术前应根据《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原则》中各部位手术推荐,选择抗生素。
4.另外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均根据院感科要求,均在手术室中术前30分钟内执行静滴。
上季度反应的抗生素不能及时输注的情况经院感科、手术室、麻醉科、外科相互协调后有所改进,但上述情况仍有发生。
建议进一步加强协调及沟通后,提高预防性用药的作用,维持切口局部皮肤血运中有效血药浓度。
;<72h,平均使用时间制定下季度目标:I类切口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率<45%类切口手术病。
针对I70%一代、二代头孢菌素使用率(建议使用头孢唑林、头孢呋辛)人,进行术前皮肤准备、预防性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术前及术后手卫生督导检查。
教育资料..外科系统感染主要以手术部位、呼吸道感染、皮肤根据院感科监控反馈:二季度1.软组织感染为主,可能与侵入性操作多,住院时间长,病人抵抗力低,未严格执行无菌操加强病房管理和基础护理,病房定时开窗通风,每日.作及手卫生有关。
建议各科室:①医院感染患者(上呼吸道感染除.分钟以上,预防呼吸道感染。
②至少两次,每次至少30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养成认真正确的手卫生习惯。
③.外)必须送标本做病原学检查。
类切口手术病例较少,一旦发生切口感染,。
因每月I三季度I类切口感染率2.52%2. )。
希望大家从各自情况出发,查找原因。
300-500床位,<0.5%就会导致切口感染率超标(希望各位外科医生严格执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院感科建议:①凡切口有分泌物.》,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尤其是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②南(试行)提倡手术前尽量不备皮,如果.必须送病原微生物检查,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③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措施,.需要备皮,尽量在手术前或手术当天备皮。
④做好手卫生。
(5).病原微生物送检率:.。
送检阳性>50%)三季度治疗性用药病历病原微生物送检率39.7%,低于规定要求(1.。
较上季度有所改善,但仍未能达标。
病原微生物送检率低,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率44.1%临床医生将预防性用药点成治疗性用药,..三佳系统统计的数据存在部分出入;②方面:①医务人员病原微生物送检意识不强,意.导致三佳系统统计的治疗性用药病人数超高;③院感科处罚力度不够大、执行不够到位。
识有待提高;④.:三季度送检率排名前三名分别为儿科、传染科、妇产科,给予表扬,未院感科反馈达到要求的科室为康复科、外一科、五官科、外二科,提出批评,希望未达到要求的科室要加强管理,引起重视,提高病原微生物送检率,结合药敏结果用药。
另外建议“预防性。
用药”的时候不要勾选为“治疗性用药选择”全院临床标本检出微生物前五位的分别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2.(超广ESBL28株,其中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浅黄色金色单胞菌。
共检出多重耐药菌株)。
内酰胺酶)肠杆菌21株(外二科5谱-β院感科给出相关建议:大肠埃希菌:请暂停使用氨苄西林;对头孢哌酮,氨曲南,哌拉西林、头孢呋辛,1).克拉维酸钾应当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对环丙沙星、头孢噻肟、头孢唑林应阿莫西林/ 当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克雷伯菌属:请暂停使用氨苄西林。
对哌拉西林应当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对2). 克拉维酸钾、头孢呋辛、头孢唑啉应当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呋辛应当参照/3).阴沟肠沟菌:请暂停使用氨苄西林,对阿莫西林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对哌拉西林应当慎重经验用药。
克拉维酸钾、头孢呋辛、头孢唑林:浅黄色金色单孢菌:请暂停使用对阿莫西林4)./ 对头孢哌酮应当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病房床单元不清洁,床尾有灰尘,医务人(6).二季度院感检查发现的其他问题包括:员院感应知应会知识知晓率低,手卫生依从性、正确率低。
,内容涵盖广泛,分析比较细致。
内容涉及耐药)2016年三季度院感通讯(\\10.10.10.34菌统计及监测、环境卫生学与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各科室质控检查存在问题及得分情况等,建议大家仔细阅读院感科。
谢!脚。
谢以删除编辑。
载后可word欢迎您的光临,文档下以修改双击可页眉页教育资料..单纯的课本内容,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通过补充,达到内容的完善教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