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学复习材料
水土保持学复习整理笔记

水土保持学复习整理笔记第一节水土保持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生产、改善生态环境的意义1(研究对象)2 水土保持对发展国民经济、改善生态环境的意义水土保持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保持对发展国民经济及改善生态环境的意义第二节中国水土保持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趋势 1 历史沿革2 发展趋势(7点内容)第三节国外水土保持历史沿革与发展趋势 1 前苏联;2 欧洲;3 美国;4 日本第四节水土保持的基本原则(8条原则)第五节水土保持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了解与气象学、水文学、地貌学、地质学、土壤学、应用力学的关系第一节流域治理的理论基础流域治理的概念:一生态经济学1 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组成(1)组成:人口、环境、资源、物资、资金、科技等要素(2)各要素的结合方式:a 结合的动力:b 结合的渠道:c 结合的手段:(3) 自然、经济及人口再生产的统一2 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有序性、网络结构、立体结构)3 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价值增值、信息传递)4 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平衡二系统论(了解)第二节流域治理措施体系的主要内容 1 规划经营措施2 水土保持林草措施(生物措施)3 水土保持措施4 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5 水土保持的法律性措施第一节流域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1 水循环2 水量平衡(1)基本水量平衡方程(2)流域水量平衡方程第二节流域水文要素及其过程的物理基础1 降水(1)降水要素:降水总量、降水历时也持续降水时间、雨强、降水面积(2)面降水的计算2 土壤水3 下渗:下渗的物理过程(1渗润阶段、渗漏阶段、渗透阶段)4 蒸发:水面蒸发、土壤蒸发、植物蒸腾5 径流:表示方法(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深度、径流模数、径流系数)、河流的水情(水情要素(水位、流速、流量)、年径流、洪水、枯水)第三节小流域设计洪水计算 1 小流域设计暴雨计算2 计算洪峰流量的推理公式3 计算洪峰流量的地区经验公式4 设计洪水过程线的推求第四节泥沙一、泥沙的特征(一)泥沙的粒径及级配 1 泥沙的粒径2 泥沙的颗粒级配(二)泥沙的比重和干容重 1 泥沙的比重2 泥沙的干容重3 泥沙的水力粗度和泥沙的分类二、泥沙运动简述(一)悬移质(悬沙)运动(二)推移质(底沙)运动(三)总输沙量与侵蚀模数三、产沙四、人类活动对泥沙影响的估算第五节水质与水环境第六节水资源1 水资源的含义及分类2 水资源评价方法简介(水资源量的估算依据、估算途径、流域水资源模型)第一节土壤侵蚀的基本概念及导致土壤侵蚀发生的基本营力一土壤侵蚀二导致土壤侵蚀发生的基本营力(一)内营力作用1 垂直运动;2 水平运动;3 褶皱运动;4 断裂运动;5 岩浆活动;6 地震(二)外营力作用(流水、地下水、波浪、冰川、风沙、人类活动等)三正常侵蚀与加速侵蚀(二)四古代侵蚀和现代侵蚀(古代侵蚀和现代侵蚀的概念)第二节土壤侵蚀类型、形式和土壤侵蚀类型分区 1 水力侵蚀(溅蚀、面蚀、沟蚀、山洪侵蚀)2 重力侵蚀(陷穴、泻溜、崩塌、滑坡)3 冻融侵蚀4 冰川侵蚀5 混合侵蚀(泥石流、石洪、泥流)6 风力侵蚀(扬失、跃移、滚动)7 植物侵蚀1 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1)西北黄土高原区(成因:黄土自身的特征、植被覆盖率低、历史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气候因素、滑坡频发)(2)东北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区(3)北方山地丘陵区(4)南方山地丘陵区(5)四川盆地及周围的山地丘陵区(6)云贵高原区2 风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西北、华北、东北西部等地区)3 冻融侵蚀为主的类型区1 水流的基本特征层流与紊流;坡面水流;沟槽水流2 水流的侵蚀作用3 水流的搬运作用泥沙的搬运方式;水流的挟沙能力4水流的堆积作用:泥沙的沉速;泥沙的堆积1 块体运动力学分析;2 滑坡的力学机制1 降雨(雨强、雨滴质量、降雨类型与降雨历时、降雨总量)2 降雪(融雪水、冰川);3 温度;4 风力(坡度与侵蚀量成正比,但存在临界坡度)(三种情况)(四种坡形、降雨:强度大——坡长与侵蚀成正比;降雨强度中等——正比;降雨量少——成反比)1 岩性(风化性、软硬性、透水性)2 新构造运动1 土壤的透水性;2 土壤的抗蚀性;3 土壤的抗冲性 1 拦截雨滴;2 调节地面径流;3 固结土体;4 改良土壤性状;5 减低风速,防止风害(破坏森林、陡坡开荒、过度放牧、不合理的耕作方式、交通及工程建设)(改变地形条件、改良土壤性状、改善植被状况)1 水土保持的研究对象2 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类型(山坡防护工程、山沟治理工程、山洪排导工程、小型蓄水用水工程)1 地质条件2 水文条件;3 振动作用;4 斜坡形态5 植物固定斜坡的作用1 挡墙;2 抗滑桩;3 削坡和反压填土;4 排水工程;5 护坡工程;6 滑动带加固措施;7 植物固坡措施;8 落石防护工程(蓄水式沟头防护工程、泄水式沟头防护工程)(梯田的作用和分类、梯田的规划、梯田的断面设计)(作用、分类、位置的选择、施工方法)(作用、分类、位置的选择、施工方法)(组成、分类、作用、工程规划、土坝设计、溢洪道设计、放水建筑物设计)(选址、地质调查、水库的性能特征、防洪库容量的确定)1 横向侵蚀和弯道水流的特征(原因:纵向侵蚀和泥石流、山洪对河道引起的冲刷)2 河道演变的机理(目的、种类:护坡、护基与护岸)(主要是丁坝和顺坝的作用、种类及设计)(类型、规划、整治的形式)1林冠层对降水的截流作用(林木种类、降雨量、降雨性质与林冠截流量的关系) 2枯枝落叶层对降雨的截流作用1林地土壤入渗能力2土内径流3林地土壤水分贮存与评价1 对水侵蚀的控制作用(对径流侵蚀里的影响、对土壤抗蚀能力的影响)2 林木根系对土体的固持作用(固土作用、影响因素)3 土壤改良作用(保持土壤的养分及土壤养分的循环)1坡面水土保持(或水源涵养)用材林;2护坡薪碳林;3复合林牧护坡林;4山地农田农林林复合系统1 土质侵蚀沟道的防护林2石质山地沟道利用及防护林配置特点3山地池塘水库防护林4川河两岸的护岸护滩林一、土壤侵蚀与农牧业生产关系二、我国山区农牧业生产的特点1干旱;2 洪涝与水土流失灾害;3风暴与霜冻灾害1 耕作对土壤紧实度和通气性的影响;2 耕作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3 耕作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1 横坡耕作技术;2 深浅耕作技术;3 平翻耕作技术;4 垄作耕作技术;5 马尔采夫耕作技术;6 免耕法1草田轮作技术;2间作、套种和混种技术;3带状间作技术;4垄沟耕种技术(垄作区田技术、套梨沟播技术);5水平防冲沟种植技术;6区田与川田种植技术;7丰产沟集约耕作技术1 节水农业技术;2 集水农业技术;3 旱作栽培技术和土壤培肥第一节概述一、流域治理规划的概念、作用和意义二、流域治理规划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三、流域治理规划的内容和工作程序第二节流域综合调查的内容、程序和方法、成果第三节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分析与评价一、流域生态系统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分析、社会环境分析包括:政策、经济、科二、流域水土流失系统分析(地貌、气候、植被、土壤物质文化环境、水土流失动力系统)技文化环境)三、自然资源系统分析与评价(气候(光、热、水、风)、生物(林草、动物、作物)、水、矿产和景观资源)?四、土地资源评价1 评价的目的与任务、评价的原则、评价的类型(潜力评价、适宜性评价、经济评价)2 土地评价系统分类(美国、FAO、WO GUO 1:100万土地资源图分类系统)3 土地评价方法(指数法、聚类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五、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资源承载能力1 土地生产潜力:影响因子、计算模型2 土地资源承载能力:概念;人口消费水平;研究方法;流域系统的环境人口容量研究六、流域经济生态系统分析和评价1人口结构分析与评价:人口结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分析与评价 2经济系统功能分析:生产过程分析;流量分析第四节山区流域治理规划一、流域治理的指导思想(8个);目标(经济发展目标、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目标)二、流域治理综合规划模型1自然资源开发模型2环境和水土保持模型(水保持模型、土壤保持模型、生态保护模型)三、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方法1流域系统结构优化:土地利用优化、水资源规划、2水土流失控制优化:水土流失的防治、控制优化设置、具体措施的典型设置3规划方案的决策分析:方案的可行性分析与方案的综合评价决策1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2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1比较分析法2投入产出法3投资分析法4模拟评价方法投资计算、年运行费估算、效益估算(经济效益、生态社会效益)1泥石流对城镇的危害2泥石流对交通运输的危害(铁路、公路、内河航运)3泥石流对矿山的危害4泥石流对农田的危害5泥石流对工厂和工程的危害1 径流调节工程:蓄水工程、引排水工程2 挡拦工程:拦沙坝谷坊工程、档土墙工程、护坡工程、变坡工程、潜坝工程3排导工程:导流堤与顺水坝、排导槽、渡槽与急流槽、排导沟、明硐、改沟工程4 停淤工程:停淤场工程、拦泥库5 农地工程:水改旱、水渠防渗、坡改梯、夯实滑坡裂缝泥石流设计容量、泥石流设计流速、泥石流设计流量、泥石流的冲起高度几弯道超高拦沙坝、排导工程设、计沉沙场设计1 林业措施: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护床防冲林、护堤固滩林2 农业措施: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农田基本建设措施3 牧业措施:适度放牧、改良牧草、改放牧为圈养、分区轮牧、选择保水保土性强的牧草1减少泥沙补给量:固定土层、减轻片蚀、稳定沟床、抑制沟蚀、拦截泥沙、加固沟岸、拦截泥沙、固沟护坡2削减泥石流形成的水体补给量:截滞径流量、削减洪峰流量、延长径流汇流时间、增加土层入渗量。
水土保持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水土保持学:是研究水土流失原因和过程,以及运用综合性技术措施防治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从而保障生产发展的一门新的自然科学。
水土保持措施:指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在流域水土保持规划的基础上所采取的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农业措施的总称。
基坑:是指为进行建筑物基础与地下室的施工在基础设计位置按基底标高和基础平面尺寸所开挖的地面以下空间。
水土流失:是指某一地貌单元内的地表物质,在外营力作用下多发生的破坏、转移和沉积的全过程。
土壤侵蚀模数:是指一定时间地段内单位面积上的土壤侵蚀量。
亚稳平衡状态:沟的大小形状和比降能够适应它所输送的径流量时,侵蚀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雨滴中径 D50:又叫雨滴中数直径,指所有大于某一直径的雨滴的总体积等于小于该直径的雨滴总体积时的直径。
土壤流失方程: A=KSLRCP风蚀:只在强风作用下,土壤表层被吹蚀,使土壤肥力下降而在另一地区遭受风沙埋没的现象。
包括:剥蚀、搬运、分选、磨蚀。
其移动方式有滚动、跳动和悬移。
滑坡:指坡面上大量的土体母质碎屑岩石等沿一定的滑动面做整体下滑的现象。
崩塌:指在陡峭山坡上部稳定的岩体土体碎屑,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向下蹦落、翻转和滚落的现象。
风蚀荒漠化:亦称沙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地区,在脆弱的生态条件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了生态平衡,使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质荒漠环境的退化过程。
以风为主要侵蚀营力造成的土壤退化的现象。
起始降雨强度:又称临界雨强,通常是指能够引起明显侵蚀的降雨强度。
水土保持规划:指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而制定的专业水利规划或按特定区域和特定时间段制定水土保持总体部署和实施安排。
复合农林技术:有称农林复合系统、农用林业或混农林业,是指采用是当地栽培的多种土地经营与利用方式,在同一土地利用单元中,将木本植物与农作物或养殖等多种成分同时结合或交替生产,使土地生产力和生态环境得以可持续提高的一种土地利用系统。
水土保持工程学复习材料解析

水土保持工程学复习材料解析
首先,农田水土资源调查与评价是水土保持工程学的基础工作。
复习时应重点掌握农田水土资源调查和评价的方法与技术,如土地利用调查方法、土地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方法等。
此外,还要掌握土壤侵蚀评价方法,包括定量评价方法和定性评价方法,了解不同土壤侵蚀类型的特点和评价标准。
其次,水土保持措施的设计和施工是水土保持工程学的核心内容。
复习时需要重点掌握不同类型的水土保持措施设计原则和方法,如地面覆盖保护措施、植被保护措施、结构措施等。
此外,还要了解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施工技术和要点,如坡面处理技术、护坡工程施工技术、陡坡治理技术等。
另外,还应重点复习水土保持工程学中的相关知识,如水土保持的基本原理、水土流失的机理和影响因素、土壤侵蚀的预测与控制等。
此外,还要掌握水土保持工程中常用的模型与软件,如SWAT模型、USLE模型、ASC模型等,以及常用的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软件。
此外,还应关注当前水土保持工程学的前沿技术和发展方向。
了解水土保持工程学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如遥感技术在水土保持工程中的应用、生态工程技术在水土保持工程中的应用等,以便在复习过程中及时了解并掌握相关内容。
最后,在复习水土保持工程学的过程中,可以参考相关教材和学术论文,加深对水土保持工程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此外,可以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加深对水土保持工程学的应用能力。
总之,水土保持工程学的复习材料主要包括农田水土资源调查与评价、水土保持措施的设计和施工、相关知识和前沿技术等内容。
通过系统的学
习和掌握,能够为日后从事水土保持工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水土保持复习资料

水土保持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水土保持学:研究山地、丘陵区、风沙危害区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水土流失发展的过程,采取一定的综合措施来防治水土流失,从而达到保障农业生产。
2.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
3.水土流失: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4.土壤侵蚀: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5.水力侵蚀:是指在降雨雨滴击溅、地表径流冲刷和下渗水分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
6.重力侵蚀:是一种以重力作用为主引起的土壤侵蚀形式。
它是坡面表层土石物质及中浅层基岩,由于本身所受的重力作用(很多情况还受下渗水分、地下潜水或地下径流的影响),失去平衡,发生位移和堆积的现象。
7.风力侵蚀:指土壤颗粒或沙粒在气流冲击作用下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一系列过程,以及随风运动的沙粒在打击岩石表面过程中,使岩石碎屑剥离出现擦痕和蜂窝的现象。
8.沙漠化:在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的影响,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脆弱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以及在沙漠地区发生了沙漠环境条件的强化与扩张过程。
简言之,沙漠化也就是沙漠的形成和扩张过程9.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10.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指为达到保持水土,合理利用山区水土资源、防治水土流失危害而修筑的各种建筑物。
11.淤地坝:是指在沟道里为了拦泥、淤地所建的坝,坝内所淤成的土地称为坝地12.水土保持生物措施:是指在山地丘陵区以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改良土壤、维持和提高土地生产潜力为主要目的的所进行的造林种草措施,也称为水土保持林草措施。
水土保持复习提纲(精品).doc

在系统复习课程内容与课后思考题的基础上,要掌握以下内容。
第一章绪论名同:1、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事业。
简述:2、我国水土流失的特点我国水土流失具有以下特点:(1)分布范围广、面积大:根据2000年公布的全国第二次遥感调查结果,中国水土流失面积356*10'ki『,占国土面积的37%,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65*10'km2, M力侵蚀面积191*104km2, 水蚀风蚀交错区面积26*10*1<11120(2)侵蚀形式多样,类型复杂:西北黄土高原区、东北黑土漫岗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石质山区以水力侵蚀为主,伴随有大量的重力侵蚀;青藏高原以冻融侵蚀为主;西部干旱地区、风沙区和草原区风蚀非常严重;西北半干旱农牧交错带则是风蚀水蚀共同作用区。
(3)±壤流失严重:据统计,中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到50*10%。
3、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的危害在我国主要表现在:(1)破坏土地资源,耕地减少,土地退化严重,肥力下降(2)泥沙淤积水库,阻塞江河,水体污染,破坏交通,洪涝灾害加剧(3)影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剧了干旱的发展(4)生态恶化,加剧了贫困程度4、我国水土保持的三大目标(1)在有效减轻水土流失、减少进入江河泥沙的同时,加强对化肥、农药等面源污染的控制和对重点江河湖库周边的水源保护及生态改善。
(2)在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同时,突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开发,集约、高效、可持续利用水土资源,有效的增加农民收入。
(3)在改善生态环境,减轻干旱、洪涝灾害的同时,重视城乡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美好家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5、水土保持学与林业科学的关系在水土流失地区大面积营造防护林,恢复植被,是根本性的水土保持措施。
水土保持学复习资料

水土保持学复习资料水土保持学复习资料绪论一、水土保持学:是一门研究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综合措施,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应用技术学科。
二、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持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科学技术。
三、我国古代水土保持的措施:1、高低畦整地2、区田3、梯田4、引洪淤灌5、淤地坝6、陂塘7、造林种草第一、二章一、小循环:大陆蒸发,最后降落到大陆,海洋蒸发,最后又降落海洋大循环:从海洋蒸发,降落到大陆,而一部分又被蒸发,其余注入海洋二、自然条件下的下渗:(图)三、侵蚀形式与水、热关系图(P11)四、容许土壤流失量五、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初稳定状态。
六、水力侵蚀:是降雨侵蚀力与径流冲刷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七、沟蚀:浅沟侵蚀切沟侵蚀冲沟侵蚀八、风力侵蚀:在风的作用下地表土壤及细小颗粒被剥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九、泥石流1、泥石流沟从上游到下游分为:侵蚀区、过渡区、堆积区。
2、泥石流发生的特点:(1)突发性和灾变性(2)波动性和周期性(3)群发性和强烈性3、泥石流的分类:(1)按固体物质的组成分类泥石流泥流水石流(2)按泥石流的性质分类稀性泥石流黏性泥石流过渡性泥石流(3)按形成泥石流的原因和主导因素分类冰川泥石流降雨泥石流十、含沙量:单位浑水体积内所含泥沙的重量P=W/V(kg/m3)十一、面蚀:1、隐匿侵蚀:a、水田侵蚀b、旱地侵蚀2、层状面蚀3、鳞片状面蚀4、沙砾化面蚀5、细沟状面蚀十二、侵蚀沟的形成存在以下差异:1、地面组成物质的抗蚀性、渗透性和粒径的不同2、原始地面的坡度、坡长、坡形的差别3、植被覆盖不同十三、侵蚀模数:单位面积上每年侵蚀土壤的平均重量十四、水力侵蚀中的土壤因素十五、侵蚀率:表示土壤可蚀性大小的指标,他是根据分散率及胶体含量与水分当量的比率求出。
水土保持学复习资料

水土保持学复习资料第一章水土流失及其形式土壤侵蚀:在水力、风力、重力、冻融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其它地面组成物质被剥蚀、破坏、转移和沉积的全过程。
水土流失:指在外营力作用下引起的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
二、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两概念间的异同所在:相同:均表现为受外营力作用的过程相同。
区别:①土壤侵蚀着重描述的是外力作用对象的位移和过程,而水土流失则包括水本身的流失,水既是外营力,又是作用的对象;②水土流失着重外营力造成的后果,即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强调标准或程度。
而土壤侵蚀则立意于外营力作用的过程,在自然界,只要有外营力,就会有相应规模的侵蚀现象发生。
水土保持:是防止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科学技术。
三、土壤侵蚀的类别——正常侵蚀与加速侵蚀正常侵蚀(Normal erosion) :土壤侵蚀速度小于土壤形成速度的侵蚀现象。
加速侵蚀(Accelerated erosion):土壤侵蚀速度大于土壤形成速度的侵蚀现象。
加速侵蚀有自然加速侵蚀和人为加速侵蚀之分。
自然加速侵蚀是某一时段里出现的突发性侵蚀过程所引起的侵蚀,如滑坡、崩塌、山洪、泥石流等。
允许侵蚀极限(Acceptable limits of erosion):保证土地生产力正常发挥条件下的最高侵蚀量。
§2土壤侵蚀的形式正常侵蚀面状侵蚀层状侵蚀鳞片状侵蚀土壤侵蚀沙砾化面蚀水力侵蚀细沟状侵蚀加速侵蚀重力侵蚀风力侵蚀浅沟侵蚀沟状侵蚀切沟侵蚀冰川侵蚀冲沟侵蚀冻融侵蚀混合侵蚀山洪侵蚀植物侵蚀一.垂直侵蚀(Vertical erosion):指土体中可溶性物质及细微颗粒随水分作垂直运动而产生的侵蚀现象。
(土体不发生任何水平物理位移)①细微颗粒向下运动,并在一定深度积累,使底层土壤通透性降低,土壤有效厚度减少;②在地下水位较高地区,可溶性盐类在水分蒸发后,在近地表析出,造成土地盐碱化;③钙、铁、镁、锰等淋溶沉淀,形成铁、锰结核和铁盘层二、面蚀(Surface erosion):由降水和分散的地表径流所引起的表层土壤的侵蚀现象。
水土保持工程学复习材料

水土保持工程学复习材料1.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影响-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在雨水冲刷和河流侵蚀的作用下流失的现象。
其主要原因包括陡坡耕地、过度放牧、滥伐滥砍、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
-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包括水质污染、水库淤积、土地贫瘠、河道淤塞等问题。
2.水土保持措施-植物措施:通过植被的种植和保护,增加土壤的抗冲蚀能力。
常见的措施包括植树造林、草坪建设、灌木种植等。
-工程措施:通过修建防护设施和退水坝等工程措施,改善地表水流状况,减少冲蚀和侵蚀。
例如,修建沟槽、坝体等。
-农艺措施:通过调整耕作方式、保持合理的农业经营措施,减少水土流失。
例如,梯田耕作、轮作休耕等。
3.水土保持工程设计与规划-基础数据收集与分析:包括地形测量、水文数据、土壤侵蚀特征等的收集和分析,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工程方案设计:根据具体情况,结合水土保持目标,制定工程方案,并进行可行性研究和经济分析。
-施工与管理:根据工程方案进行施工和管理,包括土地准备、植被的种植和保护、设施建设等。
4.水土保持法规政策和环境保护-通过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加强对水土保持工程的管理,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加强对环境影响评价和监测,防止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提倡公众参与,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对水土保持工程的认识和支持。
以上是水土保持工程的复习材料。
复习时,可结合实例和案例进行学习,了解不同地区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经验,加深对水土保持工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此外,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关注环境保护的最新动态也是复习的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土保持学复习资料10环工(1)班一填空20分、名词解释20分、判断10分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水土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效益和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是利用遥感技术手段获取的影像数据,通过专业解译提取水土保持专题信息的过程。
P220土壤侵蚀:是土壤及其母质或浅层基岩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P9梯田:指的是在丘陵山区坡地上,沿等高线方向修筑的条状台阶形状田块。
P69山边沟:在坡面上每隔适当距离,沿着等高线方向修建的反坡式浅三角形沟 P69允许土壤流失量:长时间内保持土壤肥力和维持土地生产力基本稳定的最大土壤流失量(成土速率时的土壤侵蚀量)P43临界坡度:土壤侵蚀量并不是随着坡度增大而无限增加,达到某一坡度之后,侵蚀量不在增加,并有减少的趋势。
P58土壤抗蚀性:土壤抵抗外营力对其分散和破坏的能力。
面蚀: 降雨在坡地上不能完全被土壤吸收时形成分散的地表径流,分散的地表径流冲走表层土粒的侵蚀现象水力侵蚀:简称水蚀,是指在降雨雨滴击溅、地表径流冲刷和下渗水分作用下,土壤、母质及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过程。
少耕法:是指在一定生产周期内,尽量减少耕翻次数,以保持土壤通透性,有利于水分下渗。
水土保持监测:是指以从保护水土资源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出发,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对水土流失的成因、数量、强度、影响范围、危害及其防治成效等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是防治水土流失的基础工作。
风力侵蚀:简称风蚀,是指土壤颗粒或沙粒在气流冲击作用下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一系列过程,以及随风运动的沙粒在打击岩石表面过程中,使岩石碎屑剥离出现擦痕和蜂窝的现象,它是地球表面普遍存在的一种土壤侵蚀形式。
崩岗:崩岗是丘陵岗地上剧烈风化的岩体,在水力与重力综合作用下,向下崩落的一种特殊侵蚀地貌类型,是坡地侵蚀沟谷发育的高级阶段。
降雨的参数:影响土壤侵蚀的降雨因素包括:雨滴特征、降雨侵蚀力、降雨量、降雨强度等。
福建常用的水土保持草:1三叶草 2、南方护坡草种百喜草 3柠条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表示坡地土壤流失量与其主要影响因子间的定量关系的侵蚀数学模型。
A=R*K*L*S*C*P式中:A-----单位面积年平均土壤流失量R-----降雨侵蚀力因子K-----土壤可蚀性因子L----- 坡长因子;S ----坡度因子C---- 耕作和管理因子P---- 辅助性保持措施因子水土保持信息系统:由4部分构成,即硬件系统,软件系统,空间数据和系统管理操作人员。
土壤侵蚀强度:指在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作用下,单位时间和面积内被侵蚀并发生位移的土壤侵蚀量。
土壤侵蚀程度:土壤原生剖面已被剥蚀的厚度 P47二简答题:30分/5题1、水土保持学内容有哪些?1、土壤侵蚀的形式、分布和危害;小流域径流的形成与损失过程;土壤侵蚀特征2、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措施3、水土流失与水土资源调查和评价的方法4、水土保持的效益5、水土保持方案编制2土壤因素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有哪些? P60土壤通透性:土壤通透性强,不易产生或者产生的地表径流量小,不易产生土壤侵蚀土壤抗蚀性:土壤抵抗雨滴打击分散土壤抗冲性:指土壤抵抗径流机械破坏作用的能力,主要取决于土粒间、微结构间的胶结力和土壤结构体间抵抗径流冲刷离散的能力3简述水土保持工程的作用原理 P68对于不同的类型治理工程其作用原理不用:坡面治理工程山坡防护工程:改变小地形的方法、修筑排水工程或者支撑建筑沟壑治理工程:防止沟头前进、沟床下切、少山洪或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含量小型水利工程:将坡地径流以及地下潜流拦蓄起来4简述水土保持效益的计算原则. P195(1)根据治理措施的使用年限确定效益计算期一般为20到30年(2)采用数据资料要翔实可靠(3)从措施开始生效之年计算效益5简述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的优缺点优点:形式简单、方便使用缺点:(1)数据来自落基山脉以东(2)适用于缓坡地(3)适用于土壤是以蒙脱石为主要粘土矿物的土壤(4)因子相互作用被忽略(5)未考虑径流因素,如坡长与降雨等6、简述水土保持效益估算评价的目的(1)为水土保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检验水土保持规划实施进度(3)为水土流失防治动态进行检测预报(4)对进一步的治理部署和决策提供依据(5)预测和及规划措施的效益7、简述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解释方程总每个因子所代表的含义A=R×K×L×S×C×PA:土壤流失量 R:降雨侵蚀力因子 K:土壤可蚀性因子 L:坡长因子S:坡度因子C:耕地和管理因子 P:辅助性保持措施8、简述土壤侵蚀的内外动力因素内动力因素:直接作用:地震(海啸)、火山喷发间接作用:地壳抬升或者地壳沉降会导致水流侵蚀基准面变化外动力因素:E=f(c×t×g×s×pc×m)E:土壤侵蚀 c:气候 t:地形 g:地质 s:土壤 pc:植被 m:人类活动9、水力侵蚀主要有哪些类型,其主要特点是什么主要类型特点面蚀:主要发生在裸露的和植被稀少的平缓的坡地表面上沟蚀:集中的线状水流对地表进行的侵蚀潜蚀:主要是地表径流集中渗入土层内部10、水土保持耕作技术措施的作用(1)改变小地形(2)改善土壤通气性,增强土壤抗蚀性(3)改善土壤水分(4)增加土壤透水性和保水性(5)保持水土,保肥,增产,改良土壤11、简述水土保持林草措施的作用。
(一)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作用1、林冠层对降水的截留作用2、枯枝落叶层对降雨的截留作用(二)森林植被对土壤水文性质的改良作用1、水分在森林土壤内渗透、存储和移动2、消除洪水的作用3、固持土壤的作用4、防风固沙、保护农田5、改良土壤,增加地力6、调节气候,改善环境12、简述水土保持效益计算的原则?1、根据治理措施的使用年限确定效益计算期一般为20—30年2、采用的数据资料要翔实可靠3、从措施开始生效之年计算效益13、水土流失的危害是什么?并举出身边的一个例子?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破坏土地资源,危害生态安全;(二)降低土壤肥力,加剧面源污染;(三)泥沙淤积抬高河床,加剧洪涝灾害;(四)泥沙淤积水库湖泊,影响开发利用;(五)水土流失与贫困恶性循环同步发展。
例如:湖南省洞庭湖由于风沙太多,每年有1400多公顷沙洲露出水面。
湖水面积由1954年的3915平方公里到1978年已缩减到2740平方公里。
更为严重的是洞庭湖水面已高出湖周陆地3米,这就丧失了它应承担的长江的分洪作用。
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14、简述崩岗侵蚀的发育条件。
崩岗侵蚀的形成受诸多自然和人为的因素影响。
条件:1、深厚的土层或风化母质;2、软弱面的发育;3、强大的径流冲击和地下水在软弱面的运动;4、地表植被及枯枝落叶层遭到严重破坏。
15、简述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的特征1.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等高耕作沟壑耕作残茬覆盖、免耕少耕2.水土保持栽培措施:间作轮作套种、混播3.山坡地开发利用的水土保持新技术:山边沟百喜草16、植被在水土保持上的主要功效1.拦截降雨2.调节地表径流3.固结土体4.改良土壤性状5.降低风速三论述题20分/两题。
1、南方红土壤区水土流失有什么特征? P2(1) 侵蚀地块呈斑点状分布、隐蔽性强,潜在危害性大;(2)降雨充沛、土层深厚加之认为活动频繁,导致崩岗侵蚀剧烈;(3)早起水土流失治理中产生的马尾松红纯林,导致部分区域林下水土流失严重;(4)经济高速发展,导致新增水土流失加剧等。
2、《中国土壤侵蚀分类系统》把土壤侵蚀四级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请举例说明P11该系统共分为四级类型,一级按侵蚀营力分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复合侵蚀5个土壤侵蚀类型;二级按侵蚀方式或主体形态进行分类,例如水力侵蚀分为溅蚀、面蚀、沟蚀和山洪侵蚀,重力侵蚀分为崩塌、滑坡、泻流,复合侵蚀分为崩岗和泥石流;三级按侵蚀方式的不同形态或性态进行分类,例如面蚀分为层状、鳞片状、砂砾化和细沟状面蚀,沟蚀分为土石山区侵蚀沟和黄土侵蚀沟;四级按侵蚀强度或侵蚀程度分类,例如复合侵蚀按分布密度、物质移动量、发生频率结合定性评价划分侵蚀强度。
3、试述人为活动在土壤侵蚀中的双重作用(P65-66)消极作用:(1)破坏植被(2)陡坡开垦(3)不合理的耕作方式(4)工程建设积极作用:(1)改变地形条件(2)改良土壤性状(3)改善植被状况4、土壤侵蚀分类依据是?请论述水力侵蚀的分类系统?(P11-22需结合课本做适当补充)土壤侵蚀的一级是按侵蚀营力划分;二级按侵蚀方式或主体形态:三级按侵蚀方式的不同形态或性态;四级按侵蚀强度或侵蚀程度分类水力侵蚀按照侵蚀方式或主体形态划分为面蚀、沟蚀、潜蚀。
5土壤侵蚀分类依据是什么?请论述重力侵蚀和复合侵蚀的分类系统。
(P23-36) 该系统共分为四级类型一级按侵蚀营力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复合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二级按侵蚀方式或主体形态,其中水力侵蚀分为溅蚀、面蚀、沟蚀山洪侵蚀;重力侵蚀分为崩塌、滑坡、泻溜;三级按侵蚀方式的不同形态或性态。
面蚀分为层状面蚀、鳞片状面蚀、沙砾化面蚀和细沟状面蚀;沟蚀分为土石山区侵蚀沟和黄土地区侵蚀沟。
四级按侵蚀强度或侵蚀程度分类。
重力侵蚀分类系统:根据土石物质破坏和位移的方式不同,主要分为泻溜、崩塌、滑坡、蠕动等四类。
发生的条件:①土石松散或滑动易破坏;②土石临空坡度陡,表面土石外张力丸;③地面缺乏植物覆盖,又无人工保护措施。
重力侵蚀它破坏耕地、掩埋庄稼;摧毁城镇、村庄和厂矿;破坏交通道路、通讯设施和渠道;堵塞河流,并为河流和泥石流提供固体物质,间接地造成河流治理困难。
泻溜指石体受干湿、冷热和冻融的交替作用,造成石体表面表面松散和内聚力降低,形成不稳定的碎屑物质,在重力作用下,顺坡向下滚落或滑落。
形成过程:风化裂痕形成阶段——疏松层形成阶段——泻溜发生阶段崩塌是在陡峭的斜坡上,整个山体或一部分岩体、土体及岩石碎屑突然向下崩落、翻转和滚落的现象。
崩塌按不同原则进行分类,一根据组成坡地的物质结构,可分为崩积物崩塌、表层风化崩塌和沉积物崩塌。
二根据崩塌移动的形式和速度分类,可分为散落型崩塌、滑动型崩塌和流动型崩塌。
三根据崩塌的体积,可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由于地下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移动的现象。
防治滑坡工程措施可归结为三类:①排水。
②改变滑坡体力学平衡条件。
③加固滑体抗阻能力。
复合侵蚀分类系统: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侵蚀营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侵蚀类型,如崩岗、泥石流等。
泥石流:指包含固体物质的高粘性流体按其物质成分可分为3类:①泥石流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②泥流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砂、石块、粘度大、呈稠泥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