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歌

合集下载

十二月歌

十二月歌
14、 十二月歌
正月新春舞龙灯, 二月郊外放风筝, 三月清明杨柳绿, 四月牡丹花正红, 五月端午赛龙舟, 六月荷花满池塘, 七月牛郎会织女, 八月中秋桂花香, 九月登高过重阳, 十月满园橘子黄, 冬月大雪压青松, 腊月梅花傲冰霜。
lóng
fàng
qīng
wà i
龙 放 清 外
(龙人) (放假) (清洗) (外面)
二月郊外放风筝
三月清明杨柳绿
四月牡丹花正红
五月端午赛龙舟
六月荷花满池塘
七月牛郎会织女
八月中秋桂花香
九月登高过重阳
〖〗
十月满园橘子黄
冬月大雪压青松
腊月梅花傲冰霜。
这些花在什么时候开?连一连。
四月 六月
八月
十二月
请你说一说这些是几月?分别是什么 景色?
连一连 • 九月 • 二月 • 五月 • 正月 • 八月 • 十月 放风筝 过重阳 舞龙灯 赛龙舟 橘子黄 桂花香

zhōu
nǚBiblioteka qiū午 舟 女 秋
(中午) (龙舟) (女孩) (秋天)
xiāng huáng xuě
sōng
香 黄 雪 松
(香水) (黄色) (大雪) (松树)
午 ☆ ☆ ☆ ☆ 放 ☆ 舟 黄 ☆ 雪 ☆ 外 女 ☆ ☆ 清 ☆ 秋 ☆ 松 ☆ ☆ 四 香 ☆ 九 ☆ 六 ☆
龙 牛
正月新春舞龙灯
连一连 • 三月 • 六月 • 四月 • 七月 • 腊月 • 冬月 荷花开 杨柳绿 牛郎会织女 牡丹红 大雪压青松 梅花傲冰雪

十二月歌

十二月歌

十二月歌 (正月 )新春舞龙灯, 二月郊外( 放 )风筝, 三月( 清明 )杨柳绿, 四月( 牡丹 )花正红, ( 五月 )端午赛龙舟, 六月(荷花 )满池塘,
( 七月 )牛郎会织女, ( 八月 )中秋桂花香, 九月登高过( 重阳 ), 十月满园( 橘子 )黄, ( 冬 )月大雪压青松, 腊月( 梅花 )傲冰霜。
连一连
九月
二月 五月 正月 八月来自月郊外放风筝 登高过重阳 新春舞龙灯 端午赛龙舟 满园橘子黄 中秋桂花香
连一连
三月
六月 四月 七月 腊月
冬月
荷花满池塘 清明杨柳绿 牛郎会织女 牡丹花正红 大雪压青松 梅花傲冰雪
zh à o yà ng
zi l i á n yi l i án
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年有 多少个月吗?
十二个
七月牛郎会织女, 八月中秋桂花香, 九月登高过重阳, 十月满园橘子黄, 冬月大雪压青松, 腊月梅花傲冰霜。

二画
五画
三画
四画
四画
四画
正 月 新 春 龙 灯 舞
二 月 郊 外 放 风 筝
三 月 清 明 杨 柳 绿
四 月 牡 丹 花 正 红
五 月 端 午 赛 龙 舟
六 月 荷 花 满 池 塘
七 月 牛 郎 会 织 女
八 月 中 秋 桂 花 香
九 月 登 高 过 重 阳
十 月 满 园 橘 子 黄
冬 月 大 雪 压 青 松
腊 月 梅 花 傲 冰 霜
冬月、腊月分别 指的是什么时候 呢? 冬月就是指农 历的十一月。
腊月就是指 农历的十二 月。

样 子, 连 一 连 。





高山

儿歌50首

儿歌50首

• 8、凑十歌 一加九,十只小蝌蚪, 二加八,十只花老鸭, 三加七,十只老母鸡, 四加六,十只顽皮猴, 五加五,十只大老虎。
9、大小多少 记得牢 一个大,一个小, 一只老虎一只猫。 一个多,一个少, 一群大雁一只鸟。 数一数,瞧一瞧, 大小多少记得牢。
• 10、大鱼和小鱼 • 大鱼不来小鱼来, • 小鱼不来虾蟹来, • 虾蟹来了小鱼来, • 小鱼来了大鱼来。
立秋处暑割早稻, 白露秋分场上忙, 寒露霜降种麦子, 立冬小雪人不忙, 大雪冬至天寒冷, 小寒大寒忙年粮。
4、白白鹅 白白鹅, 花花鹅, 排长队, 到小河。 摇摇头, 摆摆尾, 拍拍翅膀游过河。
• 5、爆米花 • 爆米花,爆米花, • 逗得娃娃笑哈哈, • 一颗玉米一朵花, • 噼噼啪,噼噼啪, • 一朵一朵到我家, • 大家来看爆米花。
•34、铜钉亮晶晶 •青石板,石板青, •青石板上钉铜钉。 •铜钉亮晶晶, •朝我眨眼睛。
35、豌豆糕 • 豌豆糕,点红点儿, • 瞎子吃了睁开眼儿, • 瘸子吃了丢了拐儿, • 秃子吃了长小辫儿, • 聋子吃了听得见, • 姥姥吃了不掉牙。

• 36、乌龟嫁女儿 • 我到河边洗笼儿, • 看见乌龟嫁女儿。 • 鼋吹箫,鳖打鼓, • 一对大虾前头舞。
50、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小孩穿花衣。 你拍二,我拍二,两个小孩梳小辫儿。 你拍三,我拍三,三个小孩吃饼干。 你拍四,我拍四,四个小孩写大字。 你拍五,我拍五,五个小孩敲大鼓。 你拍六,我拍六,六个小孩吃石榴。 你拍七,我拍七,七个小孩滑滑梯, 你拍八,我拍八,八个小孩吹喇叭。 你拍九,我拍九,九个小孩交朋友。 你拍十,我拍十,动手动脑长知识。 树上的叶子哗啦啦,小明在家等妈妈, 姐姐说,不要怕,狼鬼子来了我打它,咚咚锵!

十二月歌

十二月歌
wài
zhōu





qiū

xiāng

huáng



sōng
xuě




龙灯 中午
放下
龙舟
外面
清水
女儿
秋天 黄色
香水
雪人
松树
正月新春舞龙灯,
二月郊外放风筝,
三月清明杨柳绿,
四月牡丹花正红,
五月端午赛龙舟,
六月荷花满池塘,
七月牛郎会织女,
八月中秋桂花香,
• 九月 • 二月 • 五月 • 正月 • 八月 • 十月
放风筝 重阳节 舞龙灯 赛龙舟 橘子黄 桂花香
连一连
• 三月 • 六月 • 四月 • 七月 • 腊月 • 冬月
荷花开 杨柳绿 牛郎会织女 牡丹红 大雪压青松 梅花傲冰雪
九月登高过重阳,
十月满园橘子黄,
冬月大雪压青松,
腊月梅花傲冰霜。
十二月歌
正月新春舞龙灯, 二月郊外放风筝, 三月清明杨柳绿, 四月牡丹花正红, 五月端午赛龙舟, 六月荷花满池塘, 七月牛郎会织女, 八月中秋桂花香, 九月登高过重阳, 十月满园橘子黄, 冬月大雪压青松, 腊月梅花傲冰霜。
连一连

统编版课本腊月童谣

统编版课本腊月童谣

统编版课本腊月童谣
1、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沥沥拉拉二十三。

二十三,糖花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2、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堂信粘;腊月二十四,轻度需吃素;腊月二十五,吃鱼为大补;腊月二十六,年炖大肉;腊月二十七,快刀宰公鸡;腊月二十八,馒头白面发;腊月二十九,顺心多吃藕;腊月三十过大年,大盘饺子庆团圆。

3、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祭灶祠;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杀年猪;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春糍粑;二十九,烤烧酒,三十夜,欢乐到万家!。

十二月歌 小学语文S版一年级语文上册_

十二月歌 小学语文S版一年级语文上册_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一年有多少 个月吗? 十二个月
分别是: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lóng
fàng
qīng
wài
龙 放 清 外
(龙人) (放假) (清洗) (外面)

zhōu

qiū
午 舟 女 秋
(中午) (龙舟) (女孩) (秋天)
xiāng huáng xuě
sōng
香 黄 雪 松
二 月 郊 外 放 风 筝
三 月 清 明 杨 柳 绿
四 月 牡 丹 花 正 红
五 月 端 午 赛 龙 舟
六 月 荷 花 满 池 塘
七 月 牛 郎 会 织 女
八 月 中 秋 桂 花 香
九 月 登 高 过 重 阳
十 月 满 园 橘 子 黄
冬 月 大 雪 压 青 松
腊 月 梅 花 傲 冰 霜
(香水) (黄色) (大雪) (松树)
词语:
杨柳 荷花 桂花
青松 重阳 梅花
• • • • • •
七月牛郎会织女, 八月中秋桂花香, 九月登高过重阳, 十月满园橘子黄, 冬月大雪压青松, 腊月梅花傲冰霜。
冬月、腊月分别 指的是什么时候 呢? 农历十一月 就是冬月。
腊月就是指农 历的十二月。
正 月 新 春 舞 龙 灯
十二月歌
(正月)新春舞龙灯, 二月郊外( 放 )风筝, 三月( 清明 )杨柳绿, 四月( 牡丹 )花正红, (五月)端午赛龙舟, 六月(荷花 )满池塘,
• • • • • •
(七月)牛郎会织女, (八月 )中秋桂花香, 重阳 ), 九月登高过( 十月满园(橘子)黄, (冬 )月大雪压青松, 腊月(梅花)傲冰霜。
连一连
• 九月 • 二月 • 五月 • 正月 • 八月 • 十月

十二月歌课文原文

十二月歌课文原文

十二月歌课文原文正月客来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客人到门庭。

打开糖盒请吃糖,端上茶来请客喝。

喝完茶后坐下来,东拉西扯有话说。

客人告辞送出门,恭请改日再来玩。

寒食踏青清明节前一两天,家家户户把屋前,房后都洒扫干净,门上还要插上柳枝。

据说,这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清明这天,人们纷纷上山扫墓或到郊外踏青。

清明扫墓清明扫墓要记住,坟前除草干净净。

培培坟头长长草,说明后代出人才。

墓前墓后要打扫,代表尊重祖先好。

清明还要插杨柳,表示后代都昌盛。

端午竞渡五月五日端午节,家家户户包粽子。

门前插上菖蒲叶,堂中香炉烟雾飘。

还要摆上三样物:雄黄酒、五毒饼、打糕。

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七夕乞巧七月七日天气新,牛郎织女鹊桥行。

家家户户作乞巧,穿针引线赛巧手。

姑娘争着绣花锦,少年争着读诗书。

据说这样能避邪气,佑一方安康。

中秋赏月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桂花树下吃月饼,高挂红灯猜谜奖。

赏月吟诗作对歌,家家户户乐陶陶。

合家团聚人欢笑,幸福生活赛蜜糖。

重阳登高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望远赏菊花。

高高山峰长藤萝,重重叠叠人欢乐。

还要祭祖祝长寿,老人看了笑开怀。

一家老少上山去,饮酒作诗好快活。

腊月祭灶十二月里来腊月到,家家户户要祭灶。

供上甜点好糖果,上天言好事告好话。

为了来年更美好,百姓祭灶求平安。

朋友亲戚要来拜,礼品糖果装满袋。

除夕守岁除夕夜里全家欢,辞旧岁迎新年。

守岁到深夜零点,响炮声声迎新春。

长辈要给压岁钱,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

一家团聚守岁年,幸福安康过一年。

简述黎族长诗十二月歌的内容

简述黎族长诗十二月歌的内容

简述黎族长诗《十二月歌》的内容导言《十二月歌》是黎族大型史诗《龙的记忆》中的一首长诗,它记录了黎族先民的劳动、生活和信仰,展示了他们对自然界的热爱和景仰。

这首长诗以儿童的视角描绘了黎族人民在十二月这个月份里面发生的种种场景,充满了诗意和情感。

下面将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十二月歌》的内容。

一、黎族人民的劳动1. 稻田里的景象•描述黎族农民在十二月时分忙碌地耕种稻田的情景。

•展示黎族人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丰收的期盼。

2. 渔民出海•描绘黎族渔民在十二月时刻准备出海捕鱼的过程。

•了解黎族人民对海洋的依赖和对捕鱼的技艺。

3. 山林采摘•讲述黎族人民在十二月时采摘山林中的果实的景象。

•展现出黎族人对大自然的感恩和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黎族人民的生活1. 农田里的家庭•描述黎族农民在十二月时一家人团聚在农田里的场景。

•展示黎族人民对家庭的重视和对温馨生活的向往。

2. 村庄的欢乐•讲述黎族人民在十二月时举办各种庆祝活动的情景。

•了解黎族人民的社交活动和文化特性。

3. 温泉的乐趣•描绘黎族人民在十二月时享受温泉的快乐和放松的时刻。

•了解黎族人民对疗养和休闲的重视。

4. 吟唱传统民歌•展示黎族人民在十二月时通过吟唱传统民歌表达情感的场景。

•了解黎族音乐和文化的独特性。

三、黎族人民的信仰1. 崇拜自然神•描述黎族人民在十二月时向自然神祈祷和朝拜的场景。

•展示黎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神灵的信仰。

2. 祭祀先人•讲述黎族人民在十二月时为了感谢先人的辛勤劳动而举行祭祀仪式的情景。

•了解黎族人民对先辈的敬仰和传统文化的重视。

3. 民族团结•描绘黎族人民在十二月时举办民族团结活动的景象。

•展示黎族人民对民族团结的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结束语通过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十二月歌》描绘了黎族人民在十二月这个月份中劳动、生活和信仰的场景。

这首长诗以生活的细节描绘了黎族先民的风土人情,展示了他们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过年的儿歌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有关过年的传说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一年的最后一天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一年的最后一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的最后一天,桃花村的人们正急急忙忙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

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夕"兽的办法。

从此以后,人们把这一天叫做除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有关过年的习俗扫尘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腊月二十五做豆腐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据考证,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

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诗中写到:“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

”有趣的是,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

究其因,是当地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

传说归传说,其实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同时也是先民勤俭节约美德的写照。

接玉皇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

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赶乱岁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

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

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

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

可见,在传统社会里,民众生活秩序是依赖着民俗进行调节的。

照田蚕照田蚕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

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

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

千灯节千灯节是蒙古族、达斡尔族的宗教性节日。

蒙语称“明干卓拉”,意即千盏灯节。

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庙里点燃,认为点得越多越吉利。

这一节日习俗,在新疆维拉特蒙古族中最为盛行。

当地群众在这天吃烤牛羊肉,举行传统的体育游艺活动。

腊月二十六割年肉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或“二十六,割刀头”,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

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腊月二十七洗浴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

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腊月二十八贴花花年谣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或“二十八,把面发”。

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神码。

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

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

”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

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腊月二十九祭祖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对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国由来已久。

事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

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

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

据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月,躬率妻孥,洁祀祖祢。

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

”这说明,早在汉代中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了。

腊月三十除夕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跳钟馗”、“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贴门神中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

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

唐代以后,又有画钟馗故里赐福镇宅圣君钟馗门神,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

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

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

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

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

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

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敷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

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的意思,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贴春联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所以才有那句“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

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最后简化为在直接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

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

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

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

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

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

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守岁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还有的人家不管大人还是小孩儿,整晚都不能入眠。

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就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给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

甚而追讨到爷爷奶奶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

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

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