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形态综合检测汇总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练习一、单选题1.目前人类在探地研究中达到的最深深度是( )A. 14千米B. 1400千米C. 100千米2.下列不是危险、可怕的自然灾害是()。
A. 地震B. 火山喷发C. 阵雨3.如果我们看到堆满了卵石的河床,一般就可以判断这段河床处在这条河的()位置。
A. 上游B. 中游C. 下游4.下游的河床一般有较多的( )。
A. 鹅卵石B. 大石头C. 细沙5.莫霍面指的是地球的()。
A.2200米处B.2900米处C.33千米处6.下列关于表达河流侵蚀和沉积作用正确的语句为()A. 陡坡处容易形成土壤沉积B. 缓坡处水流速度较大C. 水流速度大的地方容易把土壤侵蚀7.现在国家实行“退耕还林”政策,根本原因是()。
A.粮食够吃了,不需要那么多的耕地了B.我们需要更多的木材C.防治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改善生态环境8.发生地震的主要原因( )。
A. 地壳的运动B. 地下的温度太高C. 人类的破坏9.上游河床布满了大石头,中游河床堆积了很多鹅卵石,下游河床堆满细沙,一条河流的不同地段出现这样不同的景观的原因是( )。
A. 水流的作用B. 冷热的作用C. 风力的作用10.在降雨量相同的情况下,下列选项中,( )的土地受到的侵蚀最严重。
A. 坡度大、有植物覆盖B. 坡度小、无植物覆盖C. 坡度大、尢植物覆盖11.假如地震来了,下面的做法不对的是( )A. 跳窗逃生B. 躲在桌子底下C. 躲在卫生间里的墙角D. 远离高压电线12.我国的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科学家在考察喜马拉雅山时意外的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
下列的解释中,你认为最有可能的是( )。
A. 外星人把海洋生物带到了喜马拉雅山,后来变成了化石B. 海洋生物化石被人类遗弃在喜马拉雅山C. 在远古时代,现在喜马拉雅山的位置可能是一片海洋13.下列选项中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缺少植被、降暴雨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土壤流失B. 泥石流是土地被雨水侵蚀的一种现象C. 人类的活动对土地被侵蚀的程度没有影响二、判断题14.地球内部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第三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单元测试)(含解析)-2023-2024学年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单元测试)(含解析)-2023-2024学年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单元测试)一、选择题1.地球内部从外到内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温度最高的是?()A.地壳B.地慢C.地核2.山地地形特点是()。
A.地势高,起伏很大,坡度陡,沟谷幽深B.地面平坦,起伏较小,视野开阔C.地势不高,地面起伏不大,坡度较缓3.在地壳运动中受到高温高压等作用,其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岩石叫()。
A.岩浆岩B.沉积岩C.变质岩4.绝大部分地震形成的原因是()。
A.火山爆发B.岩层断裂C.山洪暴发5.以下地表景观的形成与风的作用有关的是()。
A.溶洞B.岩石女王头像C.海蚀拱桥6.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项,一览众山小。
”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太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请你判断泰山的地形名称和主要特点是()。
A.山地—地势高,起伏很大B.高原—地势高,起伏小C.山地—地势高,起伏不大D.高原—地势高,起伏大7.用镊子夹住一小薄片页岩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然后迅速浸入冷水中接着再加热,再浸入冷水中。
反复几次后发现页岩薄片表面出现裂缝这表明()会对岩石产生影响。
A.水B.温度C.风8.汶川地震纪念日是每年的()。
A.5月8日B.5月12日C.5月22日9.在地形地球仪上,白色表示()。
A.海洋B.森林C.沙漠D.冰川10.一些科学家认为,地核和地幔会进行()。
A.水平运动B.上下运动C.水平运动和上下运动二、填空题11.温度、风、水都能改变地表的。
12.地球的陆地地形主要有、平原、、山地和等。
13.在做“模拟温差变化对岩石的影响”的实验中,反复加热和冷却石块后,我们可以发现石块表面会出现,甚至。
14.地壳主要由、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
三、判断题15.海底的地形非常平坦。
( )16.人类钻孔的深度已经达到了地幔。
( )17.地球内部越接近地核,温度越高,压力越小。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_《地球表面的形态》同步训练(无答案)

《地球表面的形态》同步训练(无答案)1.德国地球物理学家_______在 30岁那年,意外地发现 _______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地相对应。
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______________;其内容是:全球的陆地在2亿年前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2.地磁学研究的成果发展,1960~1962年,美国地质学家_______和迪茨基于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提出了______________;3.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科学等的发展,人们在前两者学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______________。
全球由大板块组成。
这些板块“漂浮”在______________上,相互不断地发生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这些板块是被______________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
板块的______________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
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_______,如______________;板块的张裂形成了_______,如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4.填图: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__5.下列与地壳运动和板块学说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全球由七大板块组成B.组成地球的板块会发生碰撞和张裂C.火山喷发不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D.发生地震时应快速跑入面积较大的房间6.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主要是()①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②板块是不断运动的③相邻的板块往往向同一方向漂移④板块的内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7.右图为大西洋中脊山脉及其周围约100公里范围内海底岩层年代分布的示意图。
地球表面形态检测题

地球表面形态检测题(一)1、读“大洋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海底地形A处为________,P处为________,B处是________物质上升处。
(2)各类岩石中,在H处常见的是________岩。
(3)据勘探,C、D、E三处海底地层岩石年龄按由老到新依次排列是________。
(4)如果M板块为太平洋板块,则N板块的名称是____________板块,当M板块俯冲到N板块下面,N板块受挤压上拱,形成高大山系的名称是____________山系。
2、下列地区处于两板块张裂处的是()A.喜马拉雅山 B.阿尔卑斯山 C.马里亚纳海沟 D.红海3、印尼南部苏门答腊岛海域2009年9月30日发生7.9级以上强震,造成当地多座大型建筑物毁坏,通讯中断。
该地处于()A.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B.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C.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D.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4、关于内、外力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外力作用不断削低地面,却不会使地面抬高B.内力作用能使某部分地面降低,形成盆地C.地球上高大山系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D.任何地表自然形态的形成都与内、外力作用有关5、在板块的生长边界往往会形成()A.海沟B.孤岛C.海岭D.海岸山脉地球表面形态检测题(二)1、下列关于地表形态演变的叙述,与示意图相符的是()A甲向乙的变化过程不受内外力作用 B甲向乙的变化过程只受内力作用C乙向丙的变化过程由外力为主导 D丙向丁的变化过程由外力为主导2、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地形区是( ) A.黄土高原B.泰山、庐山C.渭河平原、汾河谷地D.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3、读图回答:(1)A、B、C、D四处,属于背斜的是,属于向斜的是。
(2)此时,背斜在地貌上是,原因是;向斜在地貌上是,原因是。
(3)找油气应在图中处;找地下水应在处。
(4)如果修建地下隧道,应选择在处地球表面形态检测题(三)1、下列属于内力作用的是()A.侵蚀作用B.沉积作用 C.变质作用 D.风化作用2、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原因是()A.流水侵蚀作用严重 B.流水沉积作用严重C.冰川侵蚀作用严重 D.风力侵蚀作用严重4、地貌的形成与流水侵蚀作用有关的是()A.长江三峡 B.戈壁和裸岩荒漠C.河口三角洲 D. 沙丘、沙垄5、将下列地理事物与其形成原因连线A、阿尔卑斯山①断层B、东非大裂谷②流水沉积作用C、长江三角洲③流水侵蚀作用D、长江三峡④褶皱隆起E、沙丘⑤风力沉积作用6、读“地貌示意图”,回答:B由于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是,由于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是;由于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是;由于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复习试题(含答案)

第二单元综合能力检测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一、填空题。
(每空2分,共20分)1.下雨时,随着雨量增大,地面就有了______________。
2.从中国地形图可知,东部地区地势较______________,多______________;西部地区地势较______________,多______________。
3.如图,黄土高原的切沟是由______________的作用形成的。
第3题图第4题图4.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树木的根可以穿破岩石(如图),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_也会影响地球表面的变化。
5.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块岩石破碎后形成的细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的砾石,这便形成了______________。
6.火山喷发出的岩浆冷却凝固后形成的岩石被称为岩浆岩,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二、选择题。
(30分)1.如果雨下得一样大,( )的水土流失更严重。
A.华北平原B.黄土高原C.四川盆地D.内蒙古大草原2.沙漠地区的“石蘑菇”主要是( )的作用形成的。
A.雨水B.风C.温度D.地球内部运动3.我国的长江三角洲是( )形成的。
A.地球内部运动B.水流冲击C.泥沙堆积D.风的作用4.从地表到地心,地球内部结构可分为( )。
A.岩石圈、地幔、地核B.地壳、地幔、地核C.地核、地幔、地壳D.地幔、地壳、地核5.下列情形中雨水对土壤侵蚀最厉害的是( )。
A.有植物覆盖,降雨量小B.无植物覆盖,降雨量小C.无植物覆盖,降雨量大D.有植物覆盖,降雨量大6.金华的双龙洞(如图)是我国著名的溶洞,洞内有许多奇形怪状的钟乳石,还有清澈的泉水从洞中流出,双龙洞地区的岩石属于( )。
A.岩浆岩B.沉积岩C.大理岩D.变质岩7.以下属于清洁能源的是( )。
A.石油B.火山地热C.煤炭8.暑假期间小科一家去了新疆吐鲁番,那里的中部是平原,四周是高山,那么吐鲁番属于基本地形中的( )。
测绘技术中的地表形态测量方法解析

测绘技术中的地表形态测量方法解析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测绘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数据处理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表形态测量方法是测绘技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目的是准确地测量并记录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
本文将对几种常见的地表形态测量方法进行解析,以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科技爱好者提供有用的参考。
一、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是一种利用卫星进行地球测量和定位的技术。
它利用卫星上的定位设备和地面上的接收器,通过测量卫星与地面接收器之间的距离来确定位置。
GNSS可以提供非常精确的地表测量数据,广泛应用于地理测量、地震监测和地形变测量等领域。
在地表形态测量中,GNSS主要用于测量地面点位的高程。
通过将接收器放置在地面上并与卫星进行联系,可以准确地测量地球表面的海拔高度。
这些高程数据非常重要,特别是在进行地形分析和地图制作时。
此外,GNSS还可用于测量地球表面的形变,例如岩石的运动和地震引起的地表变形。
二、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集成地图制作、地理数据分析和地表形态测量的技术系统。
它可以将不同来源的空间数据整合在一起,提供全面的地理信息展示和分析工具。
在地表形态测量中,GIS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地图数据和精确的地理分析功能,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测量和记录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
其中,地图制作是GIS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卫星影像和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我们可以生成高精度的地图。
这些地图不仅可以显示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还可以提供高程数据、土地利用信息和地物分类等重要数据。
同时,GIS还可以对地理数据进行空间分析,从而提供更深入的地表形态测量结果。
三、光学测量技术光学测量技术是一种利用光学设备来测量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的方法。
常用的光学测量技术有摄影测量、激光扫描和光学测距等。
这些技术能够提供高分辨率、高精度的地表测量数据,广泛应用于地理测绘、地质勘探和环境监测等领域。
摄影测量是一种利用相机和航空器进行地面测量的方法。
新教材湘教版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表面形态单元检测含答案

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的表面形态单元检测一、单选题1.图示地貌( )①迎风坡坡度陡②背风坡坡度陡③为风成地貌④为流水地貌A .①③B .②③C .①④D .②④2.若图中甲坡朝向东北方向,则该地的主导风向最可能是( )A .西北风B .东南风C .东北风D .西南风读人民币版面图案,回答下面小题。
A .不识真面目,身在此山中B .C .山在两岸走,人在画中游D . 4.关于该地貌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形成该地貌的外营力主要是冰川C .该地地势起伏破碎,陆路交通不便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远上白云间,孤城万仞山 B .甲地岩石破碎,常形成"风蚀蘑菇”等景观 D .乙地往往会形成三角洲、石林、石笋等景观 下图为我国某地貌景观素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下图为“我国某地地貌发育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选项中,描述该地区景观的是( )珠峰对于登山爱好者来说,具有无限的魅力。
中国登山队多次顺利登顶珠峰,为中国人赢得了荣誉。
据此A .①B .②C .③D .④8.与该地貌景观形成原因相似的是( )9.有关地貌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读下面“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该地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A .冰川侵蚀B .流水溶蚀6.该景观地貌的主要特点是( )A .奇峰林立,地表崎岖C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C .风力侵蚀D .海浪侵蚀 B .冰川广布,河流众多 D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A .峡谷B .峡湾C . 雅丹地貌D .丹霞地貌A .岩溶地貌主要分布在石英岩广布的地区B ."V”字形河谷是典型的河流沉积地貌C .海岸地貌中的海滩地势都非常平坦D .沙丘是风沙堆积地貌其缓坡是迎风坡完成下面小题。
”7.当登顶珠峰时,最可能看到的地貌景观是( )10.图中甲处为()A.发育于山前的河漫滩平原B.发育于山前的洪积-冲积平原C.发育于河流中下游的洪积扇D.发育于山前的三角洲平原11.从甲一乙一丙处,河流堆积物特点是()A.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地堆积B.堆积物质依次由大到小,由重到轻C.堆积物质依次由小到大,由轻到重D.甲一乙,堆积物质由小到大,乙一丙则由大到小下图示意某地常见的地貌简图。
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章末综合检测二地球表面形态湘教版必修第一册(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章末综合检测(二)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2022·广东汕头市高一期中]“丁”字坝是一段伸入河水(或海水)中的堤,与堤岸呈“丁”字形(如图),可减缓近岸水的流速。
据此完成1~2题。
1.下图所示①、②、③、④四处最需建“丁”字坝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2.黄河下游多“丁”字坝,其主要作用是 ( )A.防洪 B.减淤 C.护堤 D.防凌[2022·甘肃玉门市高一期中]图1为2014~2015年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图(单位:次),图2为2014~2015年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月际变化图。
据此完成3~4题。
图1图2 3.云南滑坡和泥石流( )A.西部多发与地势起伏有关B.东部次数少,因为处于喀斯特地貌区C.与降水的季节分配并不一致D.冬季几乎没有,主要原因是河流断流4.应对此类灾害,当地应采取的主要防灾减灾措施包括( )①危险地带居民点搬迁②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③加强监测和预警④修建大型水库,调节径流⑤规划穿山隧道,改善交通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⑤1990年以来,黄河进入枯水少沙期,入海水沙锐减。
2002年起,每年的汛期通过三门峡、小浪底等水利枢纽进行调水调沙(通过人工调控洪水,在短时间内将大量水沙集中输送入海),使黄河尾闾河道(位于利津到入海口之间,长约104 km)的水沙受人工调控,显著影响了该河段的冲淤变化。
冲淤量是河水带走河床所淤积的泥沙数量,是淤积量与冲刷量的差值。
下图示意2001~2016年黄河尾闾河道年冲淤量及累积冲淤量变化。
据此完成5~6题。
5.2002~2016年期间( )A.总体处于冲刷趋势 B.冲淤速率明显下降C.累积冲淤量持续减少 D.总体处于淤积趋势6.2002~2016年,黄河尾闾河道河床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持续淤积 B.先淤积、后侵蚀C.持续侵蚀 D.先侵蚀、后淤积[2022·湖南衡阳市高一期中]雅丹地貌是与盛行风向平行的长条形土墩、凹地沟槽间隔分布的地貌组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表面形态练习题——章末综合提升一、地貌成因类题目答题模板地貌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是以内力作用为主,第二种是以外力作用为主;第三种是内外力共同作用。
严格讲地球上的地貌都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只不过以一种为主,另一种为辅,因此在分析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地貌形成原因及过程,其答题思路为:区域图―→确定地貌类型―→分析成因―→描述形成过程地形剖面图2.地貌的类型及形成过程,其答题思路为:等高线图―→确定地貌类型―→运用内外力作用解释成因地貌景观图地质剖面图―→判断地质构造―→判读地貌类型―→描述形成过程1.(高考山东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年降水量仅200 mm左右但蒸发量达1 600 mm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
图1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图2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图1图2指出图2中P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应用流程]区域图――→确立山前冲积扇――→分析成因河流流出山口,流速降低,泥沙沉积而成地貌景观图[标准答案]冲积扇(洪积扇)。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缓,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
1.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思考方向满分术语褶皱背斜山向斜谷内力作用(挤压)位于××板块与××板块碰撞挤压地带,岩层受挤压弯曲隆起(凹陷),形成背斜山(向斜谷)断层断块山断层谷断层崖内力作用(挤压或拉伸)位于××板块与××板块张裂地带,岩层沿断裂面上升形成断块山,下陷形成断层谷,断裂面形成断层崖岩浆活动火山熔岩高原火山喷发地下炽热岩浆,在巨大压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形成火山或熔岩高原2.思考方向满分术语侵蚀流水侵蚀地貌河谷、沟谷、峡谷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对河床及两岸的冲蚀作用形成地貌喀斯特地貌可溶性石灰岩在含有CO2的流水中发生化学反应,被溶解而形成的地貌风力侵蚀地貌风携带的大量沙石对周围岩石的破坏作用形成的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风蚀洼地等冰川侵蚀地貌在高纬或高山地区,冰川在运动过程中不断地侵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往往形成冰斗和角峰沉积地貌流水堆积地貌河流冲积扇河流流出山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洪积扇)河流三角洲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注入海洋,由于地势低平,再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缓慢,大量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堆积形成三角洲风力沉积地貌风携带的大量碎屑物质,在受到阻挡等作用下,风速降低,大量物质沉积而形成的地貌,如沙丘等冰川堆积地貌冰川携带的大量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冰川融化,大量物质在原地堆积而形成冰碛地貌,如东欧平原等地球上的地貌绝大部分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如背斜谷、向斜山、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
思考方向满分术语背斜谷向斜山内外力作用岩层在挤压作用下形成背斜和向斜,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内外力作用在内力作用下形成断层谷;河流携带泥沙在谷地沉积而形成1.(2017·上海长宁区一模)甲、乙两图分别表示两个大洲的局部等高线示意图和河流流域分布图。
读图,回答问题。
(1)比较甲、乙两图中的河流,完成下列表格。
甲图M~N河段乙图A~B河段流经主要地形类型判断理由(2)G、成与H河河口相同地貌类型的原因。
解析:第(1)题,地形类型可以从水系形状、等高线数值及分布、主要地形区经纬度分布等方面判读。
第(2)题,可从河流流经位置、地形特点及泥沙量来分析。
答案:(1)甲图M~N河段乙图A~B河段流经主要盆地平原地形类型判断理由从(向心状)水系或河流分布状况从等高线分布看,该地区判断,该地形区北、东、南三面较高;从等高线看,地形为四周高、中间低,该地形区为盆地等高线稀疏;河流流经的是200米以下的开阔地形区,该地形区主要为平原少;从流经地形特点看,G河在N点以上多流经于盆地中,地势平坦,河流流速小,易于泥沙沉积,使得N点以下河段输沙量小;在入海口附近,由于地形高差较大,河流落差较大,流速快,泥沙不易沉积,所以没有形成冲积三角洲地貌。
二、气候特征类题目答题模板气候特征类题目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直接描述某地(种)气候类型的特征;二是分析造成某地(种)气候特征的原因或主要影响因素;三是比较两地气候特征的差异,但无论是哪一种类型,一般从气温、降水、光照三个方面来分析。
在高考中常以“描述某地的气候特征”的设问形式来呈现。
1.气候特征的描述,其答题思路为:2.气候特征的原因分析,其答题思路为:3.气候特征的比较,其答题思路为:2.(高考天津卷)读图,回答问题。
据图乙分析,与Q城相比较,B城的气候特点有何不同?形成两地气候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应用流程][标准答案]气温年较差比Q城小(冬季比Q城温和,夏季比Q城凉爽);降水季节变化比Q城小(年降水量比Q城多)。
大气环流(海陆位置)。
思考方向满分术语气温特征最冷月、最热月最冷(热)月出现在×月气温高低终年高温;夏季高温;冬季寒冷;全年温和等气温年较差气温年较差大(小)降水特征降水量降水量多(少)季节分配季节分配均匀(不均);夏季多雨;冬季多雨;全年多雨;全年少雨等年际变化年际变化大(小)光照特征日照时数长(短);日照强(弱);光照充足(不足)气候特征气温、降水(冬季、夏季、全年高温多雨;冬季温全年) 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全年降水稀少;气温年较差大等注:高温——月均温>20 ℃温和——月均温0~20 ℃寒冷——月均温<0 ℃降水稀少——月降水量<10 mm少雨——月降水量10~50 mm多雨——月降水量50~100 mm丰富——月降水量>100 mm2.(2017·南京一模)读南美洲某月近地面20 ℃气温曲线分布图及利马、萨尔瓦多两地气候资料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时间为___________(1月或7月),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利马和萨尔瓦多两地的气候差异。
气候类型气候特征气候成因利马萨尔瓦多(3)解析:第(1)题,利马位于20 ℃等温线以南较高纬度,气温低于20 ℃,再对照利马气候资料气温年内变化,可判断图示时间为7月份前后。
第(2)题,利马、萨尔瓦多两地最低气温都大于15 ℃,位于热带;注意两地气候资料图中纵坐标的不同,可读出降水的巨大差异。
萨尔瓦多并不在赤道低气压带范围内,该地形成热带雨林气候是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
第(3)题,利马为热带沙漠气候,而热带沙漠气候一般分布在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延伸至4°S附近,是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答案:(1)7月此月利马温度低于20 ℃,对照气温曲线,应在7月(2)气候类型气候特征气候成因利马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受寒流和离岸风共同影响萨尔瓦多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沿岸受暖流影响(3)三、河流水文、水系特征类题目答题模板河流特征类题目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描述某条河流的水文特征或水系特征;二是分析某条河流水文特征的成因(侧重于气候因素)或水系特征与地形的关系;三是比较两条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差异。
但无论是哪一种类型,一定要区分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然后再针对具体水文(水系)特征进行描述。
1.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描述,其答题思路为:2.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成因分析,其答题思路为:3.两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差异比较,其答题思路为:3.(高考天津卷)读图,回答问题。
据图甲、图乙中的信息,概括出B城附近河段的水文特征。
请答出三项。
[应用流程]区域图―→地形特征、植被特征―→河流流量、含沙量、流速等特征气候图―→降水特征―→河流流量、汛期、水位等特征[标准答案]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小;水位季节变化较小;含沙量较小;流速较缓;汛期较长。
(答出其中三项即可)思考方向满分术语水系特征长度多大江大河;河流短小等流域面积流域面积大(小)支流支流多(少)弯曲度河道弯曲(平直)水系形状扇形水系,向心状水系,放射状水系,树枝状水系水文特征流量流量大(小),流量季节变化大(小)水位水位高(低)、水位季节变化大(小)汛期汛期长(短),汛期出现早(晚);汛期出现在夏季(或其他季节)含沙量含沙量大(小)结冰期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有(无)凌汛现象流速(水力) 流速大(小),水力资源丰富(短缺)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有关问题。
材料巢湖上游主要支流发源于大别山区,经巢湖由裕溪河注入长江。
巢湖上游较大支流有杭埠河、丰乐河、派河、南淝河等。
如图为巢湖流域水系局部图。
阐释裕溪河和杭埠河水文特征的差异及原因。
解析: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流量、流速、水位变化、含沙量等方面。
注意观察图中两河与湖泊的位置关系、所处的地形地势等。
答案:流量:裕溪河流量较杭埠河大,因为巢湖汇集上游水系(包括杭埠河) 的大量来水,故径流量更大。
水位变化:裕溪河水位(季节和年际) 变化较杭埠河小,因为巢湖对裕溪河的径流具有调节(或“削峰补枯”) 作用。
流速:裕溪河流速较杭埠河小,因为裕溪河位于巢湖下游,落差较小,流速较慢;而杭埠河发源于大别山,落差较大,流速较快。
含沙量:裕溪河含沙量较杭埠河小,因为巢湖支流进入巢湖,流速减慢,部分泥沙沉积。
(时间:40分钟分值:90分)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图1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其中①至④代表岩石年龄由新到老的不同岩层。
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该地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是()A.沉积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B.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C.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地壳运动D.变质作用—沉积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2.图1中A处岩石的类型应为图2中的()A.甲B.乙C.丙D.丁解析:第1题,该地先发生沉积作用,依次形成④③②①四个岩层;之后,地壳水平挤压使该地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之后,发生地壳垂直运动,使图1右侧褶皱形成断裂错位现象;最后发生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到岩石圈内部,在此过程中,岩浆通道附近区域岩石受高温作用而变质。
第2题,根据地壳的物质循环判断乙为岩浆,丙为岩浆岩,甲为沉积岩,丁为变质岩,图1中A岩石为岩浆通道附近区域岩石受高温作用变质而成的变质岩。
答案:1.A 2.D(2017·宜昌期中)地—气系统(大气和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能量收入),又向外发射长波辐射(能量支出),能量收支的差值称为辐射差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