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课堂实录高品质版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3单元第3课《李凭箜篌引》(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系列(共5篇)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3单元第3课《李凭箜篌引》(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系列(共5篇)第一篇: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3单元第3课《李凭箜篌引》(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系列李凭箜篌引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比较阅读《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
教学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比较阅读《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不少学者常用“太白仙才,长吉鬼才”来形容唐朝的两位诗人,分别是李白和李贺。
李白人称诗仙,李贺人称诗鬼,这两个人能相提并论是因为他们的诗风相同,都是浪漫主义,运用大量的夸张和想象营造一个神秘莫测,变幻诡谲的艺术境界。
李白暂且不提,就是李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梦天》已经领略过他的天马行空般的思维了,还记得其中写世事无常的两句吗: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千年的时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我们就只能人云亦云: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来形容。
李贺特立独行,追求不落俗套,他的诗句很少用别人已经用过的词语,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几句名句: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司马光给了评价:奇绝无对。
)多少人望洋兴叹,只有羡慕,嫉妒。
后世有一个石曼卿对了一句:月如无恨月长圆。
虽然工整,但是缺少新意,再也找不出更好的了。
但是李贺,也留下了遗憾,少年天才却与功名无缘,要怪只因怪他的父亲:李晋肃。
名字取错了,晋与进谐音,所以要避讳,就不能考取进士,所以韩愈就非常生气,讽刺说如果一个人的父亲叫仁,那么儿子连人都不能做了吗?但是中国的小人想来很多,想方设法打击你,说如果一个人连父亲都不孝敬,他还会看重皇权吗?最终李贺只做了三年奉礼郎,但是就是这三年,他把握了机遇:和当时乐师李凭结为知音,写出了李贺最得意的一首描写音乐的《李凭箜篌引》,这一首居于李贺诗集第一篇,其分量可想而知。
后人认为有三篇诗歌是“摹写声音至文”,除了李贺外,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
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中册

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本课课时安排1课时单元课时安排第2课时中国的汉字像是一幅铺展的白卷,诗人将才情泼洒在卷面之上,便有了鸟语花香,诗情画意。
今天,让我们跟随李贺的脚步,走入他的声音世界——《李凭箜篌引》,体会心灵的震撼。
【设计意图:通过语言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们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任务活动一知人论世,筑牢知识基础任务活动二诵读诗歌,明确节奏翻译任务活动三精读诗歌,掌握诗歌内容任务活动四重点解读,掌握诗歌手法任务活动五关注字眼,明确炼字深意任务活动六对比阅读,分析文本差异任务活动一知人论世,筑牢知识基础1.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中唐著名诗人,人称“鬼才"、“诗鬼”。
文学史上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
他的诗喜欢运用奇特诡异的想象和夸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形成“凄艳诡谲”的诗风,所以他本人亦被称为“诗鬼",他的诗歌在唐诗中别出一格,被称为“长吉体”。
相关链接:诗人的的称号诗仙: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诗圣: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诗佛: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魔: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2.写作背景《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李凭:唐朝著名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超过了盛唐著名歌手李龟年(杜甫曾写过《江南逢李龟年》)。
任务活动二诵读诗歌,明确节奏翻译【情境设计】高中诗歌需要学生反复吟咏,准确把握诗歌的节奏,明确文本的基本含义,为深入探究诗歌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1.朗读指导凤凰叫----声调轻柔,语速较慢;芙蓉泣露----语调低沉,语速较慢;香兰笑----读出欢快的感觉,重读“笑”;石破天惊----重读“破、惊"。
李凭箜篌引教案一等奖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教学实录

凭箜篌引公开课教学实录•课程介绍与背景•文本解读与赏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与实录•教学效果评估与反思•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课程介绍与背景01李凭箜篌引简介《李凭箜篌引》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一首长篇歌行诗,被誉为代表李贺诗歌艺术成就的杰作之一。
该诗以李凭弹奏箜篌为引子,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李凭高超的音乐才华和动人的演奏场面。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对音乐的热爱和对才华的赞美。
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与技能了解李贺的生平及诗歌风格;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和赏析,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引导学生体会才华的可贵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朗读与背诵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跟读并尝试背诵,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导入新课介绍李贺的生平及诗歌风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意象与象征手法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课堂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才华的可贵和追求卓越的精神,并布置相关作业进行拓展延伸。
小组讨论与课堂展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并选派代表进行课堂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课程安排与时间文本解读与赏析0203《李凭箜篌引》创作背景阐述该诗的创作背景,包括李凭的演奏技艺、诗人的创作灵感等。
01唐代音乐文化繁荣背景介绍唐代音乐文化的繁荣景象,以及李凭箜篌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
02李贺生平及创作风格简要介绍李贺的生平经历、性格特点以及诗歌创作风格,为后续文本解读做铺垫。
文本背景及作者简介文本内容梳理与解读诗歌结构分析对《李凭箜篌引》的诗歌结构进行分析,包括起承转合、押韵平仄等方面的特点。
意象描绘与情感表达详细解读诗歌中的意象描绘和情感表达,如“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等诗句所表现的音乐魅力和诗人内心的激荡情感。
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课题古诗词诵读2《李凭箜篌引》课型新授教学目标语言的建构和运用诵读并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和意境美。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了解李贺诗歌想象奇特,大胆夸张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提高诗歌鉴赏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运用正确的方法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古典诗歌审美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在反复吟咏中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情韵美,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语言神奇的魅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诗歌夸张、想象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唐诗里,有许多写音乐的诗词,其中有三首最为著名,一首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一首是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还有一首就是李贺的这首《李凭箜篌引》了。
清人方扶南说:“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琴师,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
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说这首诗足以泣鬼,主要是因为诗人构思的奇特。
那么诗人李贺是怎样的人,这首诗又奇特在什么时候地方,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诗人李贺和他的诗。
二、自主学习___(一)作者简介中国唐代诗人。
字长吉。
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
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但家已没落。
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
父名_____________,因避父讳(_____________、同音),终不得登第。
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
《》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二)解题李凭是弟子,也是著名的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
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艺术感染力很强。
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李凭箜篌引》教学实录

《李凭箜篌引》教学实录作者:李梦琳来源:《语文周报·教研版》2020年第35期一、听音乐导入给学生播放音乐《赛马》,引导学生思考听到这首曲子后,联想到什么场面,并要求学生描绘出自己联想到的画面。
(问题设计: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认真听这首曲子,你们听到了什么画面?)(设计意图:“语言建构与运用”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能够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语言表达)二、介绍和诗歌相关的基本知识1.知人作者:李贺——诗鬼,富于想象,用词瑰丽;演奏者:李凭——梨园弟子,因为善弹箜篌而名噪一时。
2.论世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
这首诗歌正是当时聆听了李凭弹奏箜篌而写下的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著名诗篇。
三、通过韵脚赏析诗歌(“鬼”的意象)1.初读课文,找出诗歌中的韻脚,并标注。
(设计意图:“文化传承与理解”要求学生能够发现诗歌的音韵美。
)2.每个韵脚展现的都是不一样的画面,请同学们上台展示课前预习时画好的四宫格漫画,并讲解你读完时候看到的画面。
(设计意图: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要求学生能描绘诗歌画面。
)3.在描绘画面时,请同学们概括李贺使用的这些意象的特点。
(问题设计:a.在同学们运用的这些意象描绘画面的时候,你们觉得这是什么样子的意象?有什么特点?b.请用一个词总结这些意象组成的画面,它是什么样子的?)(设计意图:“审美鉴赏与创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诗人的诗歌风格)四、通过手法赏析诗歌(“鬼”的艺术)学生分小组讨论,选取最喜欢的画面进行赏析。
(赏析时要从音乐的特点、描写音乐的手法两方面进行把握,并且老师给出和《琵琶行》相关的句子,进行对比赏析。
)(设计意图:“思维发展与提升”要求学生从浅到深地获得多种思维,把握描写音乐的手法。
)1.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第一句点明时间,并交代乐器之精良。
第二句用拟人的手法衬托出演奏者技艺的高超。
(修辞手法:拟人,描写手法:侧面烘托)2.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语文版必修二《李凭箜篌引》优秀教案 3篇

语文版必修二《李凭箜篌引》优秀教案8教学目的:1、了解李贺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的特点。
2、鉴赏这首诗音乐描写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1、赏析该诗的内容。
2、鉴赏这首诗音乐描写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鉴赏这首诗音乐描写的艺术手法。
第一节一、导入:在语文必修三中,我们曾享受过一次听觉盛宴,因为我们听了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弹奏的琵琶。
今天我们随同李贺去参加一场唐朝的箜篌演奏会。
二、海报设计:1、编剧兼导演:李贺李贺,字长吉,陇西成纪人。
李贺是没落的宗室后裔。
因为他的父亲名晋肃,“晋”与“进”同音,为避讳父亲的名字而不得参加进士科考试,这样就堵塞了仕进之路,仅做过几年奉礼郎(管宗庙祭祀司仪一类事务的从九品小官)。
他对这种低微的职务很不满,心情抑郁,再加上他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地作诗,损害了身体,年仅27岁就去世了。
他的诗歌想象丰富,立意新奇,用词瑰丽,他被人称为“诗鬼”。
2、主演:李凭唐代元和年间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关于她当时的身价与声名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
”3、乐器:箜篌“引”乐府诗题的一种,与“歌”“行”相近。
“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4、时间:晚唐的某个“高秋”“高秋”一语,既点明了演奏的时间,又写出了美妙的乐曲所表达的一种高远饱满,直上云天境界。
5、地点:长安(唐朝的都城)三、大明星的演奏会一定有很多粉丝参加,参加这场演奏会的除了诗人,还有哪些听众?请同学们依次分别介绍一下他们的身份,并描绘一下他们听李凭演奏时的神态:1、云:优美悦耳箜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在俯首谛听。
“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张”显得饱满,“颓”显得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2、江娥:就是湘夫人,传说中的湘水女神。
因为丈夫舜的去世,她伤心欲绝,泪水落在竹子上化为斑竹,听了李凭弹奏的箜篌,她又泪洒斑竹。
《李凭箜篌引》优秀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在演奏技巧方面,部分学生还需加强 练习,提高熟练度和准确性。
下一步学习计划和推荐资源
下一阶段将学习更多箜篌曲目,包括不同风格和难度的作品,以提高学生的演奏水 平。
推荐学生观看相关音乐会或演出视频,感受现场氛围和演奏家的风采。
提供一些优质的在线学习资源,如教学视频、乐谱库等,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 知识视野。
回顾课程内容,强调 诗歌的文化价值和审 美意义,鼓励学生多 读多写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Chapter
原文朗读及注释解读
原文朗读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注意字音 、节奏和韵律。
注释解读
详细解释诗中难懂的字词、典故 和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意象描绘与情感表达
意象描绘
分析诗中出现的意象,如“吴丝蜀桐”、“女娲炼 石”、“梦入神山”等,引导学生想象和感受诗中 的画面和氛围。
《李凭箜篌引》优秀公开课一等奖 课件
目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箜篌演奏技巧探讨 • 相关文化知识拓展 • 学生参与与互动环节 • 课程总结与回顾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Chapter
《李凭箜篌引》背景及作者简介
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生平及代表作品 《李凭箜篌引》创作背景及历史地位 诗歌内容与艺术特色分析
对战争的反思。
《梦天》
这是一首充满奇幻色彩的诗歌, 通过描绘梦境中的景象和人物, 表达了作者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和
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唐代其他著名诗人介绍
李白
唐代著名诗人之一,被誉 为“诗仙”,其诗歌风格 豪放、奔放,充满了对自 由、个性和自然的追求。
杜甫
唐代著名诗人之一,被誉 为“诗圣”,其诗歌风格 沉郁、深刻,关注社会现 实和人民疾苦。
高中语文_【课堂实录】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课标分析】《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书的使用明确指出:让学生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培养诵读习惯,使学生在提高对古代诗歌语言感受力的同时,通过独立思考、质疑探究、交流碰撞来加深感悟,共同提高,现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知人论世,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意在引领学生结合相关资料,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2.过程与方法:诵读探究,赏析诗歌艺术手法。
(意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个性化阅读中,发挥想象能力、思辨能力,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比较鉴赏,感受李贺诗歌魅力。
(意在让学生学习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不断提高探究能力,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教材分析】《李凭箜篌引》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中的自主赏析作品。
此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白居易的《琵琶行》,第4册读本《人生的智慧》“生当作人杰”模块中也选入了《李贺小传》,为学生充分认识了解李贺其人和感受其诗歌魅力打下了基础。
本单元题为“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注重语感培养,要求学生反复吟咏诵读,感受作品的音韵和文气,进入语境。
同时,李贺的诗歌有丰富的想象力,这就要求学生在赏读的过程中必须通过想象,去不断扩大作品的生活画面,从而获得完整而丰富的形象美感。
因此要引领学生从有限的描写中推测、联想,对原作品进行补充、扩展、联系、对比的想像,在头脑中形成更加丰富、鲜明、丰满的文学形象。
本单元在“赏析指导”中要求学生了解诗歌声律特点,揣摩词句情感变化,以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情韵美。
《李凭箜篌引》属于“自主赏析”篇目,注释后面列有“探究·讨论”题目,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题目帮助同学们在阅读鉴赏时打开思路、把握要点,在途径上、方法上作适当的提示或点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凭箜篌引》课堂实录执教:焦作一中崔新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的自我感悟诗歌、领略诗歌中的精妙的能力2.感受李贺的浪漫主义风采教学重难点1.通过鉴赏诗歌的美掌握侧面描写的方法2.通过比较三首同题材诗歌的写作手法,拥有对同题材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的习惯。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唐朝,是诗的天堂,更是李氏诗人独放异彩的黄金时代:“诗仙”李白,(幻灯)飘逸;“诗鬼”李贺,怪异;诗人李商隐,忧郁,可以说是风格迥异,姹紫嫣红。
这里我要隆重推出李贺,因为他少年时便才华横溢,名满天下,独领一代风骚。
他以大胆的夸张和瑰丽的想象赢得了很多人的青睐。
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欣赏他的描写音乐的佳作——《李凭箜篌引》。
题目中的“引”是古体诗的标志。
李凭是当时最负盛名的乐师,人气直追盛唐李龟年,有诗为证“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
(2分钟)说到音乐,我们知道,它来无踪,去无影,如果用文字将它再现出来,绝非易事,何况是写得神采飞扬呢?可是李贺做到了,而且做的很精彩!让我们共同领略李贺的别样风采吧!二、教师范读课文师:请同学们听我范读这首诗,注意字词的读音。
(原诗幻灯)(1分钟)正字音:妪。
三、研习诗歌(一)疏通文意,找出疑难问题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浏览课下注释,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让我们开始吧!(3分钟左右)(生读)师:如果你们在刚才自学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你就把它提出来,看看我们大家能不能帮助你。
(2分钟左右)(发动大家相互解决,谁能帮他?)(二)鉴赏诗句师:解决了疑难问题,李凭个人音乐会正式开始!请男同学一起读前四句,思考一下,为什么李贺要让李凭在第四句才出场?这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师点拨联系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出场时的笑声——先声夺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师:那么接下来李贺怎么描写音乐呢?好全体女生一同来读下面描写音乐的句子。
师: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拿到一首诗,无论你是不是真的读懂了,总有一两句触动了你,让你有感觉,让你印象深刻。
我也是,我读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忘不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款款深情;读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忘不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缠绵悱恻;读秦观《鹊桥仙》忘不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豪迈……那么下面描写音乐的句子触动你的是哪一句?它怎么打动了你?生:“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师:为什么用玉碎摹写音乐?(点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难听到玉碎的声音,但通过玉给我们留下的美好印象,我们猜测它破碎的声音也一定很美。
)师:你听过凤凰的叫声吗?生1:没有,因为现实世界本没有凤凰,它只存活在神话传说中。
师:诗人为什么要拿这种存在于神话传说中的“百鸟之王”来写音乐呢?生2:虽然没有这种鸟,自然也没有这种鸟叫的声音,但它是百鸟之王啊,我们就可以把所有鸟叫的美好的声音添加到它身上,让它无与伦比。
师:这一句是以声写声。
(板书)师:“芙蓉”就是荷花。
“泣”就是哭泣。
我们可以想一想露珠在荷叶上慢慢滚动聚合,人流泪的时候,眼泪慢慢在眼角汇聚,这两种情形多相似啊;香兰,就是兰花。
有个成语叫“空谷幽兰”,可见“兰”以幽为贵,幽在这里是什么含义?生:静,安适。
师:现在呢?它也绷不住了,粲然一笑,联想一下,很像兰花的花瓣绽开的样子。
师:还有让你动情的句子吗?生:“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师:我们听过音乐,听《梁祝》,为之痛彻心扉,听《命运》,为之斗志昂扬,悲伤,天晴也是雨,振奋,则天雨也是晴。
可见音乐先改变人的心情,而且“境由心造”,再由心情去改变环境,那么纵使晴空万里也能风雨凄凄,即使彤云密布也会化为艳阳当空!师:还有吗?生:“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师:“石破天惊逗秋雨”,为什么不是“下”秋雨呢?(师点拨连秋雨都逗引下来了,应该是不由自主,其实是心甘情愿,音乐太迷人。
)师:还有呢?生:“梦入神山教神妪”。
师:神妪,身份——仙人;职业——箜篌顶尖极高手。
做凡人的老师绰绰有余,可这儿却用一个“教”字,为什么不是“学‘呢?生:因为李凭的技艺太娴熟了,引仙人竞折腰,音乐太美了,那简直就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让神妪甘愿向李学习。
生:我觉得“老鱼跳波瘦蛟舞”也不错啊!师:“老”让你有什么样的感觉?生3:行动迟缓师:“瘦”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生4:羸弱。
师:为什么这些老弱病残居然也跳啊舞啊?生5:音乐的力量。
师:呵呵,音乐的力量真了不起!能起死回生,化腐朽为神奇!生:还有“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师:吴质,因为怒杀炎帝之孙伯陵而被罚去砍月宫的不死之树——月桂,只有砍倒了它,吴质才能获得自由,在吴质看来“不自由,毋宁死”,所以他夜以继日地砍啊砍啊!可是现在他居然靠在树上休息起来,谁批准的?生6:没有谁,自己。
师:为什么他不要自由了?生7:我化用裴多菲的诗句来回答“若为音乐故,自由也可抛”。
师:真不错!师:有个成语是“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其中“动如脱兔”是用兔子来形容人的动作迅速。
其实也是在说兔子反应敏捷,动作迅速。
而今露水斜飞而来却忘记躲避!可见音乐的魅力!师:刚才我们一同品味了诗中的精彩,让我们再一起听配乐朗诵,重温音乐的魅力。
师:李贺描写音乐的时候重在从音乐效果来展示音乐别具一格的美,正是因为音乐无形,难于捕捉,李贺才剑走偏锋,这是智慧。
就像清代学者刘熙载所说:“山之精神写不出,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草树写之。
”刘熙载说的就是侧面描写的方法。
当我们在写作时正面无路可走的时候,不妨转到侧面,换个角度,就柳暗花明了!(以上15分钟)四、比较阅读师:提到描写音乐的佳作,我们便不能不说白居易的《琵琶行》,其中有一精彩描写音乐的片断,咱们一起来背诵那一段吧: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同学们考虑一下,这两首诗描写音乐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生8:《琵琶行》:以正面描写为主。
《李凭箜篌引》:以侧面描写为主。
师:刚才我们进行同题材诗歌写法的比较也可以作为我们日后进行同题材文学作品鉴赏的一个角度。
通过比较阅读,可以加深我们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结构层次、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的理解,从而提高我们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2分钟)五、练习师:既然说到了比较阅读,我们就做个练习,看看我们有没有掌握这一比较的方法,咱们一同来赏析韩愈的《听颖师弹琴》(配乐读)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1.既然是《听颖师弹琴》,那么正面描写音乐的是哪几句?生: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2.诗的后面几句写了什么内容?它们和音乐有什么关系?生:诗人的感受,侧面描写音乐。
生:比较三首诗:李诗——侧面描写为主,兼有正面描写(昆山玉碎凤凰叫)。
白诗——正面描写为主,兼有侧面描写(东船西肪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韩诗——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平分秋色。
六、拓展延伸师:请看大屏幕,上面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概念(幻灯)师:即使是侧面描写也各不相同:宋朝时候,有一次画院招考。
考试是命题作画,题目是一句古诗:“踏花归去马蹄香”。
考场上安静极了,应考者都在认真思索。
有的认为诗句的重点在“踏花”二字。
于是就画了一些花瓣,让一青年骑着马在花瓣上行走。
他想这不正是踏花么?表现了那春游之后的愉快心情。
有的在分析之后,觉得重点是在“马”上。
踏花也好,归去也好,马蹄也好,都离不开“马”。
于是就精心地画了一匹骏马,一青年骑在马上从花丛中疾驰,显得很有气势。
也有的人琢磨“马蹄”应是重点,因此在画纸上突出那腾空的马蹄,并在“马蹄”旁画着纷飞的花瓣。
他想花瓣都被扬了起来,马蹄还不会“香”么!众多的应考者中,只有一位画得很特别。
他的画卷上根本没画花瓣。
他画的是:夕阳西下之时,一位英俊少年骑在一匹骏马上。
马在奔腾着,马蹄高高扬起,一些蝴蝶紧紧地追逐着,在马蹄的周围飞舞。
考生交卷后,考官一张张评选。
当他看到那张蝴蝶纷飞的画卷时,就会心地笑了。
这张画被评为最佳。
为什么最佳呢?考官作了一番评说,应考者也都非常佩服。
这考生的成功,关键在于他仔细地分析了题目,全面领会了诗句的含义,并找到了体现题意的巧妙的方法。
画题中的“踏花、归去、马蹄”都是具体的事物,容易用图形表现,所以一般人都在这表面上下功夫。
而题中的重点在“香”字上。
这“香”是一种感觉,凭嗅觉所得,而绘画是让人从视觉上感受。
如何在画面上体现出“马蹄香”来就很不容易了。
让马踏花瓣太表面、也太直接了,也难突出那“香”味。
用蝴蝶来烘托真是想法新颖。
蝴蝶为什么追逐马蹄呢?不正是体现“马蹄”的香么。
这“香”不是直接画出来的,而是观画者很自然能想到的,所感受到的。
还有齐白石创作《蛙声十里出山泉》,画上面没有蛙。
而观众有如闻蛙声之感。
这是绝妙之至的构思。
蛙声如何画?据说老人整整想了两夜,后来从诗句“出山泉”三字得到启示,就在“泉”上作文章。
但是老人没有画蛙,而是在那四尺长的立轴上,画出两山峡谷间泉水汩汩地流向远处来,几只活泼的小蝌蚪在湍急的水流中有欢快地游动着。
人们见到有鳃有尾巴的蝌蚪离开了水的源头,告别了它们的妈妈,自然会想到蛙和蛙的叫声,似乎那蛙声随着水声由远而近……还有“深山藏古寺”“竹索桥边卖酒家”。
以上是艺术领域的“侧面描写”。
文学领域的侧面描写是这样的:(展示幻灯)通过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失态来表现罗敷的绝世美貌。
师:正面描写直观,侧面描含蓄,鉴赏时耐咀嚼、耐回味。
写作时我们根据写作对象灵活选择,有形的人或事物可以用正面描写,无形的事物我们可以侧面描写,当然也可以学习白居易迎难而上的精神,选择正面描写。
目的是使我们的作文由直白变为蕴藉,有单一变为丰富,由呆板变为生动,使你笔下的景物更鲜活,人物更丰满,从而提高你的写作质量!师:综观这三首描写音乐的诗歌,在写法上各树一帜,自有风貌,展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尤其是《李凭箜篌引》,以其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将李凭箜篌描写得精警感人,体现了浪漫主义的风采。
清代方扶南这样评价:“白香山《江上琵琶》,李长吉《李凭箜篌》,韩退之《颖琴师》,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