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食品学.doc(可打印修改) (2)
2 第一章(水产原料)

影响鱼贝类脂质变化的因素很多, 影响鱼贝类脂质变化的因素很多,如环境条 生理条件、季节、 件、生理条件、季节、食饵状态等因素的 影响而变动。 影响而变动。 口语中一般分为 低脂鱼( 低脂鱼(<5%)和高脂鱼(>5%) )和高脂鱼( )
底栖性鱼类 淡水鱼、鲷科、 淡水鱼、鲷科、 洄游性鱼类 带鱼、鲅鱼、 带鱼、鲅鱼、鲐 鱼、金枪鱼等
糖原和脂肪共同作为能量来源贮芷于组织中。 糖原和脂肪共同作为能量来源贮芷于组织中。 鱼活杀时糖原含量高( 鱼活杀时糖原含量高 ( 0.3% ~ 1.0% ) , 挣扎 疲劳死亡的鱼类, 消耗体内糖原, 疲劳死亡的鱼类 , 消耗体内糖原 , 使其含 量降低。 运动强的洄游性鱼类糖原含量高。 量降低 。 运动强的洄游性鱼类糖原含量高 。 贝类主要能源贮芷形式是糖原, 贝类主要能源贮芷形式是糖原 , 因此其含量 往往比鱼类高10 10倍 往往比鱼类高 10 倍 , 含量有明显的季节性 变化, 产卵期糖原含量最少, 变化 , 产卵期糖原含量最少 , 产卵后急剧 增加。 增加。 代谢方式;鱼类→ 代谢方式;鱼类→乳酸 贝类→ 贝类→琥珀酸
鱼虾贝类肌肉中的蛋白质根据其溶解度性可分为三 类: 肌原纤维蛋白(60%~ %~70% 盐溶性蛋白 :肌原纤维蛋白 %~ %)
水产食品学知识点总结

水产食品学知识点总结导论水产食品学是关于水产动植物及其制品的科学研究,包括水产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加工生产技术、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水产食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食品资源,其质量安全与人们的生活健康息息相关。
因此,加强水产食品学的研究对保障食品安全、提高食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水产食品学的基本概念1.1水产食品学的定义水产食品学是研究水产动植物及其制品的科学,包括水产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加工技术、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1.2水产食品的种类水产食品包括鱼类、虾类、蟹类、贝类、海藻等各种水产动植物及其加工制品。
1.3水产食品的营养价值水产食品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和矿物质,是人们获取优质蛋白质和必需营养素的重要来源,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二、水产食品的生物学特性2.1鱼类的生物学特性鱼类是一类脊椎动物,通常具有鳞片、鳃呼吸等特征,形态多样,生活在淡水和海洋中,是重要的食用水产资源。
2.2虾类的生物学特性虾类是一类甲壳类动物,体长扁平,通常寄生在淡水或海水中,是人们常见的海鲜食品。
2.3贝类的生物学特性贝类是一类软体动物,通常具有壳,生活在淡水和海洋中,是重要的食用水产资源。
2.4海藻的生物学特性海藻是一类海洋植物,生活在海水中,通常富含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是人们常见的食用水产资源。
三、水产食品的加工生产技术3.1水产食品的加工技术水产食品的加工技术包括杀菌、脱水、腌制、冷冻、干燥、烟熏等多种方法,以保证水产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3.2水产食品的鲜度保持技术鲜食水产品一般需采用低温保存技术、真空包装技术等方法,以延长食品的保鲜期,保持水产食品的新鲜度。
3.3水产食品的加工工艺水产食品的加工工艺包括杀菌灭菌、腌制腌渍、烟熏熏制、脱水脱水等多个环节,以确保水产食品的卫生安全和品质。
四、水产食品的质量安全管理4.1水产食品的质量安全标准水产食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包括感官评价、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重金属残留等多个方面,以保障水产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水产食品学

水产食品学
考试性质
《水产食品学》是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等专业入学考试的初试课程,是报考该专业必须掌握的学科基础理论。
考查目标
该课程主要考查学生对水产食品加工理论基础及加工技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奠定较扎实的理论基础。
考试内容
本考试科目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命题,考生可按照要求进行复习和准备,不指定具体参考书目,可选用本专业通行的书目。
1、水产品原料的一般成分
2、鱼贝类的死后变化及鲜度保持技术
3、鱼贝类蛋白质的组成及其生化特性
4、蛋白质凝胶形成机理
5、冷冻鱼糜的工业化生产技术
6、鱼粉加工方法及其加工原理
7、水产动物胶原蛋白的生化特性
8、海洋生物脂质组成及其生化特性
9、海洋生物脂质加工技术
10、甲壳质及其衍生物的特性
1。
第二章水产食品原料学

第二章水产食品原料学1.水产品原料的含水量和水在其中的存在形式有哪些特点?水产品的含水量与水产品的种类有关,多数鱼、贝类肉的水分含量约在60%-85%之间,比禽畜肉水分含量平均值高。
少数如海蜇(95%^上)和海参(91.6%)等是水分含量比较多的水产动物。
普遍上来说,水分与脂质含量存在逆相关的关系,含有脂质较多的鱼类水分含量较少,两种成分大概在80%左右;水在水产品中的存在形式有自由水和结合水,两者比例大概为4:1。
自由水具有水的全部性质,自由水作为溶剂可运输营养和代谢产物,参与维持电解质平衡和调节渗透压。
自由水在干燥时易蒸发,在冷冻时易冻结。
微生物可以利用自由水生长繁殖.各种化学反应也可以在其中进行;结合水仅占总水量的15%? 25%结合水一般与蛋白质、淀粉、纤维素等物质形成氢键。
结合水的水蒸气压比纯水低得多,一般在-40 ° C以上不能结冰。
2.概述鱼贝类蛋白质的组成特点按蛋白质对溶剂的溶解性不同,可分为水溶性蛋白质(肌浆蛋白) ,存在位置为肌细胞或肌原纤维间,代表物有糖酵解酶、肌酸激酶、小清蛋白、肌红蛋白;盐溶性蛋白质(肌原蛋白) ,存在位置有肌原纤维,代表物有肌球蛋白、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
水不溶性蛋白质(肌基质蛋白) ,存在位置为肌隔膜、肌细胞膜、血管等结缔组织,代表物有胶原蛋白;碱溶性蛋白质。
3.简述水产食品原料的一般化学组成和特点?水产食品原料的一般化学组成是水分、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维生素和糖类;水产食品原料的特点如下:(1) 不稳定性。
不稳定性主要原因是捕捞过度导致传统的经济鱼类资源的衰退、周期性的鱼类资源变化以及外界环境造成的变动。
(2) 多样性和易变性。
多样性主要体现在水产加工原料覆盖范围广,所覆盖生物的体积、形状、理化性质都不尽相同。
易变性主要体现在水产加工原料常受到栖息环境、种类、性别、大小、季节和产卵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化。
(3) 营养性与功能性。
营养性主要体现在水产食品原料含有不逊于鸡蛋和肉类的优秀蛋白质等,功能性主要体现在水产食品原料含有各种各样的生物活性物质,例如海洋生物蕴含的活性多糖、牛磺酸、EPA( eicosapentaenoic acid )禾口DHA( docosahexac-noic acid ) 等。
水产食品学

一、绪论1、常见头足类的分类:①章鱼(octopus)②枪乌贼(squid),其中鱿鱼可以分为太平洋柔鱼和枪乌贼③乌贼(cuttlefish)2、水产品的加工方式:①传统加工:腌制、干制、熏制②现代方法:人工干燥、罐藏技术、冷冻技术、鱼糜制品(低值鱼为主)③精深加工:多肽、美容产品、药物制备3、水产品的原料特性①多样性:ⅰ)种类多ⅱ)含脂量差异大,如中上层鱼类(脂肪较多15%-20%)大于底层鱼类片(白肉鱼,脂肪含量少,约为5%,如鳕鱼,鲽鱼,鲆鱼,左鲆右鲽[可以根据嘴巴位置区分],石斑鱼,鲷鱼)(其中体侧线可将鱼分为腹部与背部,腹部的脂肪含量高)②易腐性(腐烂速率早于陆上动物)ⅰ)捕获与处理方法ⅱ)本身特性*肌肉阻止水分高*酶类活性强*鳃及体表附有细菌:粘液③渔获量不稳定性受渔场,季节,海况,气候,环境等因素④原料成分多变性ⅰ)脂肪,水分,蛋白质的变化(季节,洄游,饲料(饵料变化))ⅱ)如带鱼,夏天瘦,含脂量少,冬天含脂量高。
二、水产食品原料2.1水产食品原料种类和特性①种类:鱼类,甲壳类,软体动物类,贝类②原料:水(70%-80%),蛋白质(16%-22%),脂肪(6.5%-20%),无机质(1%-2%),碳水化合物(1%以下),维生素(不等);其中鱼类蛋白(干基):60%-90%;猪牛蛋白:15%-60%2.1.1鱼的肌肉结构与特点:可以分为普通肉和暗色肉(血合肉)①血和肉的特点:ⅰ)位置:多分布于鱼的体侧线表面、背侧部和腹部之间(组成纤维较细)ⅱ)存在鱼种:活动性强的中上层鱼类,如鲐鱼、沙丁鱼。
它们暗色肉含量高,也叫做红肉鱼类ⅲ)特点:a.含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色素蛋白)、酶蛋白、脂质、糖原、维生素,故此类肉能支持适当缓慢持续地洄游运动。
b.酶的活性高,糖类物质少。
②普通肉的特点:ⅰ)分类:a.白色肉b.白色肉加上红色肉(从体侧的红色肉逐步向鱼骨中心变白)c.粉色肉ⅱ)存在鱼种:活动性不强的底层鱼类较多ⅲ)特点:能适应急速运动——猎食,跳跃,避敌③鱼的肌肉结构:ⅰ)组成单位关系:肌肉→肌节→肌细胞(肌纤维)→肌原纤维ⅱ)肌肉类型:a.横纹肌:躯干肌肉,扇贝等双壳贝类闭壳肌b.平滑肌:食道、肠道、胃、部分血管c.斜纹肌:墨鱼外套膜,牡蛎扇贝半透明闭壳肌④鱼的肌肉结构和其生活方式的关系:中上层鱼类多为红肉鱼,由于其洄游性,使用的部位是红肉;下层鱼多为白肉鱼,是由于其生活习性较为缓慢。
水产食品学

26
7、海洋保健品和海洋药物研究
31
海洋水生生物产物资源的调查,海洋微 生物资源库建立及菌种筛选、鉴定和保 存技术研究; 水生生物生理活性物质的提取、精制、 合成和检测研究,水生生物生理活性的 结构分析、异构化及生理活性物质的毒 性、药理和临床等方面的应用技术研究。
27
功能性食品的化学组成及其性质、生理、生化 功能研究,功能性食品材料对疾病传播的防治 及其对人体免疫系统影响的研究; 机体免疫功能增强制品的研制,抗心脑血管疾 病与抗肿瘤、抗病毒活性物质的研究,抗衰老、 调节神经活性物质的研究,海洋美容食品和美 容化妆品的研究; 极端条件下海洋微生物的存活方式和适应机制 研究; 海洋酶与酶工程的研究,微生物制剂及活性酶 制剂的研究与开发等。
30
3、主要参考书
《水产食品学》,须山三千三,鸿巢章二编(吴光红 等译),1992,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水产利用化学》,鸿巢章二,桥本周久编(郭晓风、 邹胜祥译),1994,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海洋水产品营养与保健》,谢宗墉,1992,青岛,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功能食品与保健食品》,李八方主编,1997,青岛,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新型海洋食品》,高福成主编,1999,北京,中国 轻工业出版社; 《食品原料学》,蒋爱民、章超桦主编,2000,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8
8、水产品加工机械的国产化研制
自动化、半自动化鱼类原料处理机械设 备(含去头、去鳞、破腹、去内脏等机 械设备); 各类模拟加工机械(如模拟虾仁、蟹、 鲍、海参、扇贝等)设备的研究开发; 单体快速速冻、冻结机械设备。
水产食品学 (2)

08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工艺学》复习思考题目1、水产品的主要化学组成是什么?含有哪些主要的生物活性物质?1、鱼贝类的蛋白质鱼贝类肌肉蛋白质分为细胞内蛋白质(肌原纤维蛋白质和肌浆蛋白质)、细胞外蛋白质(结缔组织蛋白质和肌基质蛋白质)鱼虾蟹15-20%(22%)贝类:8-15%鱼贝类的蛋白质生理价值(BV)和净利得率(MPV)大约在75-90,氨基酸计分模式(AAS)为100,鱼类蛋白质消化率达97-99%鱼类的一些制品,例如鱼翅,虽然蛋白质含量也很高,但主要以结缔组织蛋白质如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这两种蛋白质氨基酸不符合人体需要,缺乏色氨酸,属于不完全蛋白质。
2.鱼贝类的脂质(粗脂肪)鱼贝类脂质大致可分为极性脂质(组织脂质)和非极性脂质(贮藏脂质)极性脂质又称为符合脂质,包含磷脂、甘油磷脂、鞘磷脂、糖脂质,胆固醇等非极性脂质中含有中性脂质,衍生脂质及烃类、中性脂质一般指脂肪酸和脂类组成的酯鱼贝类脂质中脂肪酸特点:(1)C链的长度 C14-C20 (2)含有多不饱和脂肪酸(FUFA)(3)为n-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水产品根据脂质含量的不同,可分为:少脂鱼:低于1%;中脂鱼1-5%;多脂鱼5-15%;特多脂鱼大于15%鱼贝类脂质含量受环境条件(水温、栖息深度、栖息场所)、生理条件(年龄、性别、性成熟度)、食饵状态(饵料种类、摄取量)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动,即使是同一种属也因渔场和鱼汛不同而由差异。
鱼类脂肪多呈液态,熔点比较低,消化吸收率比较高,可达到85%,尤其是含有高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海产鱼中使得水产品具有独特的营养价值,用海产鱼油来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明显的效果,但也因为鱼油中脂肪酸包含有1-6个不饱和双键,很容易氧化酸败鱼类脂质的特性(1)脂质为淡黄色或黄色,长期置于空气中受光、高温、色泽加深,甚至呈褐色或黄褐色,这是因氧化酸败(2)异味:鱼油久放后发出臭味,与鱼油提取方法和保藏条件有关。
原因:不饱和脂肪酸氧化生成氧化物和过氧化物并进一步分解成低级的醛类、脂肪酸等(3)碘价:100g脂肪所吸收碘的g数,140以上,不饱和度高(4)比重:0.92-0.93 一般以为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多的鱼油比重较大,鱼油在常温下液态,受寒冷时析出硬脂鱼类胆固醇含量不高:100g鱼类含有胆固醇60-114mg,但鱼子中含量比较高,每100g鱼子约含有354-934mg,虾蟹肉中胆固醇含量也不高,但100g虾子中含胆固醇高达940mg,每100g 蟹黄中胆固醇含量高达466mg。
水产食品学题库答案版.doc

水产食品学题库答案版14水产食品学试题库一、填空题1、红肉鱼比白肉鱼含有较多的(色素蛋白质,脂质,糖原,维生素,和酶)2、鱼类鲜度的化学测定方法有几种(挥发性盐基氮、三甲胺、组胺K值、pH)3、鱼类糖原代谢的产物(乳酸),贝类糖原代谢的产物(琥珀酸)4、明矾在加工海蜇中的作用机理(主要是利用硫酸铝在水溶液中解离形成的弱酸性和三价铝离子,对鲜蛰体组织蛋白有很强的凝固力,使组织收缩脱水,初矾与二矾期间脱水及弱酸性的抑菌作用和维持质地挺脆尤其重要)5、鱼体在僵硬过程中,肌肉发生的主要生化变化是:(肌肉收缩变硬,失去伸展性或弹性,持水性下降)6、热风干燥工艺,影响水产品烘干速度的因素:(物料表面积,湿度,温度,风速)7、三大海藻食品胶(琼胶,卡拉胶,褐藻胶)8、鱼类腌制过程的物理变化:(1,重量变化盐渍过程中,鱼体水渗入的同时盐分则渗入,而一般表现为重量减少。
2,肌肉组织的收缩盐渍时,水分的渗入伴随着一定程度的组织收缩。
) 9、水产调味料分类(分解型和抽提型)10、构成鱼体肌肉色素(肌红蛋白、血红蛋白)11、捕捞的鱼如不采取保鲜措施,鱼体变化(初期生化变化和僵硬,解僵和自溶,细菌腐败) 12、水产品加工常遇到的蛋白质变性(加热变性,冷冻变性,高压变性,水分活度过低变性,辐射变性,干制过程中的变性,盐渍变性)13、列出三种常用的水产品速冻设备(吹风冻结装置,接触式冻结装置,液化气体喷淋冻结装置,连续式吹风冻结装置,圆管冷风组合冻结装置)14、海藻胶在应用中如何增加凝胶强度(加碱处理,提高温度)15、乌贼类中呈美味含量多的游离AA(甘氨酸)16、牛磺酸(高度不饱和脂肪酸是贝类的呈鲜味成分)17、常用防止鱼糜冷冻变性添加物(砂糖,山梨醇,磷酸盐)18、测定鱼早期鲜度质量指标(K值)19、主要海洋生物毒素种类有哪几种(河豚毒素,麻痹性贝毒,西加毒素,腹泻性贝类毒素,神经性贝类毒素,记忆缺失性贝类毒素等)20、A级绿色食品中不允许使用的防腐剂有哪些(苯甲酸,苯甲酸纳)21、如何使热风水产品烘道内产生负压(抽风机的抽风量大于鼓风机) 22、水份达标的墨鱼干表层白色物质是何物质(甜菜碱)23、高脂鱼不适合加工哪类水产食品,(干制品,腌制品)24、用鲨鱼肉加工水产食品应先如何处理,(去皮后用盐酸泡一下)25、影响鱼体自溶的因素(种类,盐类,pH,温度)26、养殖对虾的饲料为什么要添加虾壳粉,(动物不能合成类胡萝卜素,只能通过食物摄取) 27、虾和蟹在加热时为何就会变成红色了,(虾青素的一部分同蛋白质结合,他们本来不显红色的外壳,就在蛋白质受热变性的同时,原来与蛋白质结合一起的酮类类胡萝卜素就被解离出来以致显红色) 28、在加工某些水产食品有什么方法增强产品香气,(腌制,熏制,发酵和蒸煮)29、海产动物的脂质特征富含(n-3系多不饱和脂肪酸)30、水产品体表色素(类胡萝卜素,胆绿素,虾青素,黑色素)31、高度不饱和脂肪酸(EPA,DHA)32、水产食品呈鲜味成分(IMP,AMP,谷氨酸)33、影响鱼腐败速度的因素(鱼种,鱼生理状态,致死方式,冷藏温度)二、选择题1、下列属于盐溶性蛋白的有:( BC )A肌浆蛋白 B肌动蛋白 C肌球蛋白 D弹性蛋白 2、下列属于水溶性维生素的有(BC )A vitAB vitBC vitCD vitD3、下列氨基酸属于必须氨基酸的有(AC ) A Lys B Glu C Thr D Asp4、牛磺酸属于:( AD )A 游离氨基酸B 结构氨基酸 C必须氨基酸 D含硫氨基酸5、下列物质哪些属于高度不饱和脂肪酸( BC ) A 牛磺酸 B EPA C DHA D 乳酸6、下列属于呈鲜味成分的有(ABCD )A AlaB GluC IMPD AsP7、下列属于冷冻变性抑制剂有(AB )A 糖B 盐C 味精D 蛋清8、水产品体表色素(C )A肌红蛋白 B血红蛋白 C类胡萝卜素9、测定鱼早期鲜度质量指标 ( C )A TVB-NB TMAC K值 D组胺10、海产动物的脂质特征富含( C )A饱和脂肪酸 B不饱和脂肪酸 C多不饱和脂肪酸 11、鲑鱼红色肉的色素是( C )A肌红蛋白 B血红蛋白 C类胡萝卜素 D胆红素 12、海马属于何类海洋动物( B )A节肢动物 B鱼类 C棘皮动物 D爬行动物 13、紫菜属于海洋何类海藻植物( A )A红藻门 B褐藻门 C蓝藻门 D甲藻门14、海蜇属海洋何类动物( A )A腔肠动物 B棘皮动物 C鱼类动物 D软体动物 15、形成鱼糜制品弹性的鱼肉蛋白质(A)A肌原纤维蛋白质 B肌浆蛋白质 C肌基质蛋白质 D胶原蛋白质 16、鱼贝类鲜度的常用的保持方法(C)A气调保鲜 B电离辐射保鲜 C低温保鲜 D化学保鲜 17、生产鱼糜制品为增强鱼糜制品弹性常用的凝胶化温度(A) A 45? B 60? C 80? D 90?18、防止鱼糜制品凝胶劣化的温度(B)A 45?B 60?C 80?D 90?19、水产品体表色素变化是(C )A肌红蛋白氧化 B血红蛋白氧化 C类胡萝卜素氧化鱼肉的色一般由所形成的( A)A肌红蛋白 B血红蛋白 C类胡萝卜素三、判断题注:后面为正确答案1、肌浆蛋白属于盐溶性蛋白2、鲑鱼红色肉的色素是由来于胡萝卜素3、海洋鱼类富含琥珀酸4、牛磺酸属于必须氨基酸5、DHA属于高度不饱和脂肪酸6、所有的河豚鱼肉都有毒7、蔗糖是减少鱼肉冷冻变性抑制剂8、鱼类的中性脂质大多为甘油单酯 9、牡蛎富含锌10、快速冻结食品其内部组织的冰晶粗大 11、海带属海洋红藻门植物12、海蜇属海洋腔肠动物13、夏季的牡蛎风味比冬季鲜美14、金枪鱼含有丰富的His15、鲨鱼的鲜度常用化学指标VBN测定 16、海洋生物含碘量比淡水生物低17、蔗糖是减少鱼肉冷冻变性抑制剂 18、鱼类的中性脂质大多为甘油三酯19、鱼贝类的脂质特征富含不饱和脂肪酸 20、慢速冻结食品其内部组织的冰晶粗大 21、海参是唯一不含胆固醇的动物性食品 22、海胆是腔肠动物23、光裸星虫是棘皮动物24、冻结温度低,能提高水产食品的原有鲜度 25、鱼贝类的鲜味与生长季节有关系 26、红肉鱼一般是低脂鱼27、用冷冻鱼糜为原料制造鱼丸,为提高鱼丸弹性需要漂洗28、用新鲜鱼为原料制造鱼丸,为提高鱼丸弹性需要漂洗 29、加盐擂溃鱼糜时间充分可提高鱼丸弹性需要漂洗 30、擂溃鱼糜温度低于10?可提高鱼丸弹性需要漂洗 31、水产品呈味的核心是谷氨酸、IMP、AMP 32、水产品呈味的核心是琥珀酸、甜菜碱 33、水产品呈味的核心是糖原、脂肪、牛磺酸 34、紫菜属于褐藻门海洋植物35、海蜇属海洋软体动物36、金枪鱼肌肉中含有丰富的肌红蛋白 37、金枪鱼肌肉中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 38、鱼肉赖氨酸含量较高39、甘氨酸甜菜碱广泛分布于海产无脊柱动物的肌肉中 40、甘氨酸甜菜碱广泛分布于海产鱼肉中 41、鱼类肌肉糖原的含量与鱼的致死方式无相关 42、糖原在贝类的呈味上有间接的相关性 43、鱼贝类提取物成分特在产卵期,前后有显著的变化 44、鱼鲜度指标K值和细菌腐败有关系 45、鱼贝类鲜度的保持常用方法是气调保鲜法 46、鱼贝类低温保鲜方法是微冻保鲜47、鱼原料鲜度判断的常用方法K值48、冻结温度低,能提高水产食品的原有鲜度四、名词解释1、鱼肉凝胶形成能 :鱼糜中加入2-3%的食盐进行擂溃时,会产生非常粘稠状和具有可塑性的肉糊,溶胶在低温中慢慢失去可塑性,而在高温中却迅速地形成富有弹性的凝胶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水产食品原料学绪论一、概述水产食品是以生活在海洋和内陆水域中有经济价值的水产动植物原料,经过各种方法加工制成的食品。
二、常见鱼类1、带鱼、大黄鱼、小黄鱼、鲤鱼、金枪鱼。
三、水产食品的特性1、多样性:种类多;含脂量差异大2、易腐性:一是原料的捕获与处理方法;二是其组织、肉质的脆弱和柔软性。
3、渔获量不稳定性4、原料成分多变性第一章水产食品原料的营养成分第一节鱼贝类水分1.水的作用:溶解物质如糖、盐;分散蛋白质、淀粉等;影响产品的加工、包藏和质量。
2.食品中的水分:游离水、结合水。
3.水分活度:第二节鱼贝类的蛋白质一、鱼贝类肌肉组织普通肉红肉鱼类鱼肉鱼暗色肉白肉鱼类1、普通肉和暗色肉普通肉:激烈、短时间运动。
如猎食、跳跃、避敌等。
暗色肉:慢速、持续的运动。
如缓慢持续性的洄游运动。
暗色肉的肌纤维稍细,富含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等色素蛋白质及各种酶蛋白,并含有较多的脂质、糖原、维生素和酶等。
2、红肉鱼和白肉鱼红肉鱼:金枪鱼等鱼肉中含有大量的肌红蛋白和细胞色素等蛋白质,带有不同程度的红色,一般称为红色肉,并把这种鱼称为红色鱼。
白肉鱼:把带有浅色肉和白色肉的鱼类称为白肉鱼。
如鲤鱼。
二、鱼贝类的蛋白质组织肌原纤维蛋白质细胞内蛋白质鱼肉蛋白质肌浆蛋白细胞外蛋白质——肌基质蛋白质(结缔组织蛋白质)(一)肌原纤维蛋白肌原纤维ATP酶活性的降低或消失,蛋同时肌球蛋白在盐类溶液中的溶解度降低。
白肌钙蛋白(二)肌浆蛋白♦肌肉细胞肌浆中的水溶性(或稀盐类溶液中可溶的)各种蛋白的总称,种类复杂,其中很多是与代谢有关的酶蛋白。
分子量一般在1万到3万之间。
♦低温贮藏和加热处理中,较稳定,热凝温度较高。
此外,色素蛋白的肌红蛋白亦存在于肌浆中。
运动性强的洄游性鱼类和海兽等暗色肌或红色肌中的肌红蛋白含量高,是区分暗色肌与白色肌(普通肌)的主要标志。
(三)肌基质蛋白胶原蛋白肌基质蛋白构成结缔组织弹性蛋白(四)胶原的结构和性质♦胶原是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支持结构的主要组成。
在人的身体中这是皮肤、筋、软骨、骨骼及结缔组织的最主要的蛋白质。
♦胶原在体内是白色不透明无枝链的纤维,嵌没在粘多糖及其蛋白质的骨架之中,其数量决定于组织的种类和动物的年龄。
利用组织学的染色技术、它们的溶胀倾向和受热到60度时激烈的收缩等特性,很容易将胶原确认出来。
酸碱对胶原的作用♦胶原经受酸或碱长时间的作用,其分子间的交联键被破坏,成为能溶于水的明胶。
♦胶原在pH2.0和12.0时充水膨胀性最大。
长时间的碱处理是将胶原转变成明胶的常用工艺。
用5~8%的NaOH溶液并加Na2SO4至饱和来处理不溶性皮和骨胶原,导致提高在酸中的溶解度。
盐类对胶原的作用♦各种中性盐有的能使胶原脱水(如硫酸盐、硫代硫酸盐、碳酸盐),有的引起胶原膨胀(如硫氰酸盐、碘化盐、钡盐、钙盐等)。
酶对胶原的作用♦胃蛋白酶能水解天然胶原,作用的最适条件为:pH1.65~1.70,温度37度;胶原酶也可水解天然胶原,产生甘-脯-X三肽。
作用的最适条件为:pH7,温度37度。
胰蛋白酶只能水解变性胶原,即使胶原纤维束经化学处理(如受酸、碱作用)或加热变性的作用轻微,也能被胰蛋白酶水解。
它作用的最适条件为pH8.1~8.2,温度37度。
胶原的热变性♦胶原纤维在水中受热到60~65度之间自行收缩,温度如果继续上升,则胶原被热分解。
应用光散射技术(能同时测定数均分子量和分子形状K)研究表明,胶原的转变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螺旋体结构解体,表现为旋光度、比粘度及散射角依赖性的迅速下降;第二步,螺旋体链散开,使分子量缓慢降低。
鱼胶原的变性温度较低。
三、蛋白质的营养价-氨基酸价1、鱼肉蛋白质氨基酸组成2、鱼贝肉蛋白质的营养价♦生物学评价法是通过人体或动物进行大量实验二确定的。
食品蛋白质的营养价很大程度上依存于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组成,非必需氨基酸根据需要可在体内进行合成,而必需氨基酸依存于食品蛋白质的供给。
♦化学评价法是基于必需氨基酸组成来求蛋白质营养价,其计算值一般称为化学价。
第三节鱼贝类的脂质脂质的作用:1.作为热源 2.必须营养素 3.代谢调节物质 4.绝缘物质(保温、断热作用) 4.缓冲(对来自外界的机械损伤的防御作用)及浮力获得物质。
一、脂类成分的分类和结构♦脂类是中性脂肪和类脂的总称。
♦中性脂肪由三个脂肪酸及一个甘油分子组成一个脂肪分子,液体的称为油,固体称为脂肪。
♦类脂是一类类似于油脂的物质,包括磷脂、糖脂、脂蛋白、蜡、固醇等。
♦分类:贮藏脂质和组织脂质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EFA):是指人体不可缺少而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通过食物供给的脂肪酸。
N-6系列中的亚油酸和n-3系列中的α-亚麻酸是人体必需的两种脂肪酸。
二、鱼贝类脂肪含量影响脂质含量的因素:1. 环境调节(水温、生栖深度、生栖场所等)2. 生理条件(年龄、性别、性成熟度)3.食饵状态(食饵的中种类和摄取量)三、鱼贝类脂质的特征♦鱼贝类中的脂肪酸大都是C14-C20的脂肪酸,可分为饱和脂肪酸、单烯酸和多烯酸。
脂肪酸的组成因动物种类、食性而不同,也随季节、水文、饲料、栖息环境、成熟度等而变化。
鱼贝类的脂质特征是富含n-3系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1、海产鱼油与陆产动物的差异2、海水鱼与淡水鱼的差异♦一烯酸类的20:1和22:1是海水鱼的含量多,16:1是淡水鱼的含量多。
多烯酸类的20:5和22:6是海水鱼的多,二亚油酸(18:2)和亚麻酸(18:3)是淡水鱼的高。
淡水鱼的脂肪酸组成介于陆上哺乳动物与海产鱼之间。
3、天然鱼与养殖鱼的差异♦同一种鱼,养殖品的风味往往略逊于天然成长者,这可能与饲喂的饵料有关。
如香鱼的脂肪酸组成,天然鱼14:0、16:1、18:4的含量高,而养殖鱼则16:0、18:1、18:2、22:6的含量高。
第四节鱼贝类的糖类一、鱼贝类的糖原二、鱼贝类的其他糖类第五节鱼贝类的提取物成分一、定义♦将鱼贝类组织,用水或热水抽提可以溶出各种水溶性成分,除了蛋白、多糖类、色素、维生素、无机物以外的有机成分总称为提取物成分。
♦广义上解释为除去高分子成分的水溶性成分。
一般将只除去蛋白质和脂肪而制的1、抽提物成分2、提取物成分研究的课题♦1)生物学方面的研究:生物体内代谢相关的研究;生物体内反应(生理机能)相关的研究;生物学比较研究;♦2)食品化学方面的研究:食品呈味性的研究;功能性成分提取技术的研究;变质、腐败成分的研究。
♦3)食品工业方面的研究:浓缩提取物(调味液)生产的研究;食品工厂废液的回收和利用的研究。
3、提取物成分的分布♦鱼贝类在分类学上的地位(门、纲、亚纲、种、科)不同,其提取物成分亦不同,即便是同一种类的生物,因年龄、性别、渔期、渔场的不同,其分布也各异,特别是产卵期,前后有显著的变化,这是由于提取物成分同鱼类的生理代谢,运动时能量的释放、渗透压、pH调节等相关的缘故,而且这些物质在呈味方面很重要,有的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
二、含氮成分♦非蛋白氮:非蛋白N=总N-蛋白N♦提取物在鱼贝肉中的比例:鱼类肌肉,2-5%;软体动物肌肉,5-6%。
♦含N成分(有礼氨基酸、小肽、核苷酸等)占其大部分。
大致含量如下:♦鲨鱼、鳐鱼类:1300-1500mg/100g;红肉鱼:500-800mg/100g;白肉鱼:250-400mg/100g;软体动物、甲壳类:700-900mg/100g。
1、游离氨基酸♦游离氨基酸是鱼贝类提取物中最主要的含氮成分。
♦种类差异特性的氨基酸有:组氨酸(His)、牛磺酸(Tau)、甘氨酸(Gly)、丙氨酸(Ala)、谷氨酸(Glu)、脯氨酸(Pro)、精氨酸(Arg)、赖氨酸(Lys)等,其中以His和Tau最为特殊。
♦鱼类特别是属于红肉鱼得以鲣、金枪鱼等含有丰富的His,高达700~1800mg/100g。
游离His是作为运动时的缓冲剂。
3、核苷酸及其关联化合物ATP——ADP ——AMP——IMP——HxR——HxHxR+Hx鲜活度K= ATP+ADP +AMP+IMP+HxR+Hx♦核苷酸是由嘌呤碱基、嘧啶碱基、尼克酰胺等与糖磷酸酯组成的一类化合物。
♦鱼贝类肌肉中主要含腺嘌呤核苷酸。
核苷酸的分解产物-核苷、碱基等统称为核苷酸关联化合物。
4、甜菜碱类5、胍基化合物6、冠瘿碱类(opin,音译为奥品)7、尿素♦尿素是哺乳动物尿的主要成分,鱼贝类组织或多或少均有检出。
一般硬骨鱼类和无脊柱动物的组织汇总只有15mg/100g以下的量,但海产的板鳃鱼类(软骨鱼类)所有的组织中均含有大量的尿素。
♦体内的尿素与TMAO一道起到调节体内渗透压的作用。
♦鱼体死后,尿素由细菌的脲酶(urease)作用分解生成氨,所以板鳃鱼类随着鲜度的下降生成大量的氨使气体带有强烈的氨臭味。
8、氧化三甲氨(Trimetlylamine oxide,TMAO)♦氧化三甲氨是广泛分布于海产动物组织中的含氮成分。
白肉鱼类的含量比红肉鱼类多。
淡水鱼中几乎未检出,即使存在也极微量。
♦乌贼类富含TMAO,虾、蟹中含量也稍多,在贝类中,有象扇贝闭壳肌那样含有大量TMAO的种类,也有象牡蛎、盘鲍那样几乎不含TMAO的种类。
♦鱼贝类死后,TMAO受细菌的TMAO还原酶还原而生成三甲氨(TMA),使之带有鱼腥味。
某些鱼种的暗色肉也含有该还原酶,故暗色肉比普通肉易带鱼腥味。
三、非含N成分1、有机酸2、糖鱼贝类提取物成分中的糖,有游离糖和磷酸糖。
♦游离糖中主要成分是葡萄糖,鱼贝类死后在淀粉酶的作用下由糖元分解生成。
此外游离糖中还检出微量的阿拉伯糖、半乳糖、果糖、肌醇等。
水产食品学复习题绪论1、水产食品加工学研究内容有哪些?答:1)食品化学和营养特性2)生物活性成分3)保鲜、加工及其储藏过程中的变化4)色、香、味、质构5)综合利用6)质量保证体系(HACCP)2、水产食品的营养特点有哪些?答: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平衡;属于优质蛋白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富含n-3 PUFA;矿物质丰富,如Zn,Se,Cu,Fe;脂溶性VitA及前体物质、水溶性VitA含量高;膳食纤维含量丰富,特别是海藻。
3、水产原料的特性有哪些?答:1、原料供给的不稳定性:影响渔获量的自然因素(季节、渔场、海况、气候、环境生态)人为捕捞因素:引起种群数量剧烈变动,甚至引起整个水域种类组成的变化(我国原来的四大海产经济鱼类,由于资源的变动和酷渔滥捕等原因,产量日益下降;而某些低值鱼类如鲐鱼、沙丁鱼和鳀鱼等产量大幅度上升;随着我国远洋渔业的发展,柔鱼和金枪鱼的渔获量正在逐年增加。
)2、原料的易腐性:(1)内因:组织、肉质的特点(鱼体表面组织脆弱、鳞片易于脱落,容易遭受细菌侵入;鳃及体表附有各种细菌,体表的黏液起到培养基的作用;肌肉组织水分含量高,结缔组织少,易因外伤导致细菌侵入;鱼体内所含酶类在常温下活性较强,因鱼肉蛋白质分解而生成的大量低分子代谢物和游离氨基酸,成为细菌的营养物;大量不饱和脂肪酸易氧化.)(2)外因:原料的捕获与处理方式(渔业生产季节性很强,渔汛期鱼货高度集中,捕获后,除金枪鱼之类大型鱼外,很少能马上剖肚处理,而是带着易于腐败的内脏和鳃等进行运输和销售,细菌容易繁殖;鱼类的外皮薄,鳞片容易脱落,在用底拖网、延绳网、刺网等捕捞时,鱼体容易受到机械损伤,细菌就从受伤的部位侵入鱼体.)3、原料的多样性(1)种类多(2)含脂量差异大4、原料成分多变性定义: 水产动物由于一年中不同季节的温度变化,以及生长、生殖、洄游和饵料来源等生理生态上的变化不同,造成个体中脂肪、水分、蛋白质、糖原等成分的明显变化(影响因素(自然):环境、种类、性别、年龄、大小、季节、产卵、饵料人工饵料对于鱼类肌肉成分的变化的影响)4、试述我国水产品加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答:一、我国水产食品加工的主要问题1、出口贸易受技术壁垒的影响较大2、水产加工受原料、技术工艺以及设备装备的影响十分突出3、水产加工水平不高,精深加工潜力巨大4、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欠缺二、水产品加工的重点发展方向1、水产品食用安全与质量保障技术的研究2、高新技术在水产加工上的应用3、淡水鱼加工的应用基础理论和加工4、海水中上层鱼类加工技术研究5、海产贝类加工技术及净化技术开发6、藻类深加工技术7、海洋保健品和海洋药物研究8、水产品加工机械的国产化研制第一章水产食品原料的营养成分1、名词解释:红肉鱼、白肉鱼、鱼贝类提取物答:红肉鱼:金枪鱼等的普通肉中也含有相当多的肌红蛋白和细胞色素等色素蛋白质,带有不同程度的红色,一般称为红色肉,并把这种鱼类称为红肉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