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网建设改造立项技术原则

合集下载

配电网规划目标和技术原则

配电网规划目标和技术原则

6 配电网规划目标和技术原则6.1 供电区分类按照《配电网“十二五”规划设计指导意见》,结合地区总体规划合理划分供电区类别,,制定合适的规划目标和技术原则,因地制宜的开展配电网规划和建设改造。

开封市供电区域分为市中心区、市区、城镇、农村四种。

市中心区:指市区内人口密集以及行政、经济、商业、交通集中的地区。

市区:城市的建成区及规划区,远郊区(或由县改区的)仅包括区政府所在地、经济开发区、产业聚集区范围。

城镇:市辖供电区范围内远郊区。

县级供电区范围内县(县级市)城区(含建成区和规划区),产业集聚区。

农村:以农业产业(指自然经济和第一产业)为主的地区,含县级供电区范围内乡、镇地区。

市中心区、市区、城镇、农村四种供电区域的划分不交叉、不重叠。

配电网规划应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机衔接。

规划区域的规划标准划分为A、B、C、D四类,每类规划标准应满足相应的规划目标和建设标准。

A类标准:用于对供电可靠性要求很高的政治或经济中心区,以及高新科技工业园区;B类标准:用于对供电可靠性要求较高的生产生活集中区和一般工业园区;C类标准:用于对供电可靠性有一定要求的生产生活相对集中区;D类标准:用于农业经济活动区。

根据河南省“十二五”配电网规划技术原则,开封市辖供电区的汴西新区属于A类供电区,开封市辖供电区的其他区域(不含汴西新区)属于B类供电区,五县级供电区的城镇属于C 类供电区,农村属于D类供电区。

6.2 规划目标根据负荷预测,并结合配电网的现状,对不同类别的供电区类型分别提出配电网的线损率、供电可靠率、电压质量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以及“一户一表率”、“农村居民户通电率”等社会性指标,在规划期内所应达到的目标。

阐述规划期内重点解决的问题。

为便于实现远近结合,通过远近目标指导近期规划建设,配电网发展目标也可在先提出远景(2020年)目标的基础上,给出规划期内应达到的目标。

至2009年杞县最大负荷为100MW,由负荷预测可知,2010年杞县电网最大负荷为120MW,至2012年可达163MW,2015年为200MW。

低压配电网建设改造技术原则

低压配电网建设改造技术原则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低压配电网建设改造技术原则2017年8月一、编制目的为落实公司低压电网的规划、设计、建设、改造规范化和标准化要求,有效指导低压电网建设改造方案编制及后续项目管理,保证低压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高供电可靠性,依据国网公司《配电网建设改造立项技术原则》(运检三〔2016〕25号)、《北京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原则》、《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智能配电网建设改造技术细则》,制定本技术原则。

二、建设目标逐步实现低压线路标准化、设备监测智能化、消除异常台区,提升低压设备状态监测和运维管控水平,建成坚强可靠智能的低压配电网。

具体目标:1.低压线路标准化。

全面提升低压线路供电能力,切实满足低压线路负荷需求;消除裸露、破损及老旧等问题低压线路,实现低压线路全绝缘化;完成接户线标准化改造,淘汰影响安全运行的低压设备,优化低压接线方式,建立低压联络。

2.设备监测智能化。

以智能配电终端为核心,通过与智能电表、无功补偿装置、低压监测单元等设备进行数据交互,提升台区及低压配电网的可观可测水平,实现设备运行状态的综合分析与判断。

3.消除异常台区。

有效满足台区负荷需求,消除配电变压器重过载、低电压、三相不平衡。

对低压线路以台区为单位进行整体改造,确保改造后的台区达到标准化要求。

以“建设坚强可靠低压配网”为目标,以提升“供电能力、健康水平”为重点,开展低压配网的建设改造工作。

1.紧密结合地区电网规划。

低压配电网的建设与改造,应实行分区供电的原则,与上级高压电网的规划和建设相结合,与市政工程、业扩工程相结合,与拆迁改造计划紧密联系。

2.改造后为电动汽车接入等预留充足的容量和间隔。

3.低压通信以电力线宽带载波为主要通信手段,成熟地区、对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地区可采用光纤通信。

4.落实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要求。

依据公司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要求,严格核查配电变压器、低压开关柜、低压电缆、低压架空线等主要设备的运行年限、运行状态,合理界定是否需要改造,防止发生“搭车改造”、不合理拆建情况。

试析配电网运维管理及建设改造原则

试析配电网运维管理及建设改造原则

试析配电网运维管理及建设改造原则配电网是城市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分配电能和保障用户用电质量的重要责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电力需求不断增长,配电网的运维管理和建设改造变得愈发重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明确配电网运维管理和建设改造的原则,以提升配电网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保障城市电力供应的安全稳定。

本文将试析配电网运维管理及建设改造的原则,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运维管理原则1. 安全第一安全是电力系统的生命线,配电网运维管理的首要原则就是安全第一。

在配电网运维管理中,必须始终把安全摆在首位,严格执行各项安全规程和标准,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要加强对危险隐患的排查和整改,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2. 预防为主配电网的故障往往给城市生活和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在运维管理中应当以预防为主,做好配电设备的定期检测、维护和保养工作,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减少故障的发生。

3. 数据驱动在现代化的配电网运维管理中,数据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通过对配电网各项数据的收集、统计和分析,可以及时了解系统运行状况,提前发现问题,定期制定维护计划和改造方案,科学决策,提高运维管理的精准度和效率。

4. 创新驱动配电网运维管理需要不断创新,积极引入新技术、新工具和新方法,提高运维管理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

通过信息化、自动化等手段,提高运维管理的效率和精准度,全面提升配电网的运行质量。

5. 经济效益配电网运维管理虽然以保障供电安全为首要任务,但也要兼顾经济效益。

在管理中要做到节约用电、节约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运维成本,确保供电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二、建设改造原则1. 智能化升级随着科技的发展,配电网的建设需要不断升级智能化。

智能化配电网可以实现远程监控、智能调度、故障诊断等功能,提高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在配电网的建设改造中要充分考虑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实现配电网的智能化升级。

配电网建设改造技术原则

配电网建设改造技术原则

配电网建设改造技术原则1.安全可靠性原则:在配电网建设改造过程中,必须确保供电系统的安全可靠,并且能够满足用户的用电需求。

建设过程中需要进行详细的设计和施工计划,考虑到电网的负荷需求、用户用电特点等因素。

此外,还需要进行系统设备的优化选型,确保设备的质量和性能达到要求。

2.经济性原则:在进行配电网建设改造时,需要考虑工程的经济性。

即在保证供电可靠性的前提下,尽量选择性价比较高的设备和技术,降低工程的投资成本。

同时,还需要考虑工程的运行维护成本,对长远的发展进行预测和规划。

3.灵活性原则:在进行配电网建设改造时,需要考虑未来电网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

即在建设初期,应考虑电网的扩容能力,为未来的供电需求做好准备。

此外,还需要使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能够适应不同的用电需求和应对电网故障的处理。

4.环境可持续性原则:在配电网建设改造过程中,需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并尽量采用环保的技术和设备。

比如,在设备选型时,选择低能耗、低排放的设备;在施工过程中,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

5.绿色能源利用原则: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配电网建设改造需要充分考虑绿色能源的利用。

比如,在设计电网时,要充分考虑可再生能源的接入和利用方式,提高光伏发电、风能发电等的并网能力。

此外,还可以采用电力储能技术,提高电网的能源利用效率。

6.智能化原则:在进行配电网建设改造时,可以应用智能化技术和设备,提高电网的运行效率和供电质量。

例如,采用远程监控、自动调节和智能配电技术,能够实现对电网的远程控制和管理。

此外,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电网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提前预警和解决潜在问题。

总之,配电网建设改造技术原则是为了确保电网安全可靠,经济高效,环境友好,灵活可扩展,绿色能源利用和智能化管理。

在实际工程中,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原则,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推动配电网的现代化发展。

南方电网公司配电网(含农村电网)建设改造技术原则

南方电网公司配电网(含农村电网)建设改造技术原则

南方电网公司配电网(含农村电网)建设改造技术原则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配电网建设改造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2015]1899号)(简称“指导意见”)、《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国家电力[2015]290号)(简称“行动计划”)关于加快配电网建设改造的工作部署,为落实好公司《关于印发<南方电网公司加快配电网(含农村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5-2020年)>的通知》(南方电网计[2015]91号文)关于加快配电网建设改造的相关要求,抓住机遇,建设城乡统筹、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技术先进、环境友好的配电网络,特制定本技术原则。

一、工作思路根据公司加快配电网(含农村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要求,按照公司优化主网、做强配网、升级农网的总体原则,结合公司配电网现有网架和装备水平,以提高供电可靠性为抓手,以全面提升客户全方位服务水平为中心,完善配电网技术标准体系、加强配电网网架结构、提高装备水平、提高配电自动化覆盖度、减少低电压台区、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等为主要措施,逐步建成安全可靠、经济高效、结构合理、适度超前、智能环保的现代化智能配电网。

实行差异化原则,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用户性质和环境要求等情况,采用差异化的建设标准,合理满足区域发展和各类用户的用电需求,提升最后一公里供电服务水平。

二、工作目标表1 配电网建设改造关键指标表指标单位2014年2017年2020年1.供电可靠率% 99.35 99.75 99.86其中:中心城市(区)% 99.95 99.98 99.99 城镇% 99.80 99.90 99.93乡村% 99.16 99.71 99.852.用户年均停电时间小时57.0 22 12其中:中心城市(区)小时 4.4 2 0.8 城镇小时17.5 9 6.4乡村小时73.6 25.5 13.53.综合电压合格率% 98.50 98.85 99.20其中:中心城市(区)% 99.94 99.96 99.97 城镇% 96.92 97.95 98.79乡村% 96.50 96.80 97.304.110kV及以下线损率% 6.25.05 5.005.乡村户均配变容量kVA 1.55 1.9 2.06.配电自动化覆盖率% 20 50 90三、重点方向(一)完善公司配电网技术标准体系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供电可靠性需求,整合和优化已有标准化成果,对公司现有配电网技术标准进行全面梳理,及时修订完善,补充新能源、微电网和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技术标准,逐步建立完备的配电网技术标准体系,2020年前完成公司配电网技术标准体系修订。

配电网建设改造技术原则

配电网建设改造技术原则

配电网建设改造技术原则配电网是指从输电网分出的干线向各个用户供电的电力系统。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用电需求,改善供电可靠性和能效,配电网建设和改造工作成为当前电力行业的重中之重。

在进行配电网建设和改造时,应遵循以下几个技术原则。

首先,基于用户需求的原则。

配电网的建设和改造应该以用户的用电需求为中心,根据不同用户的用电类型、负荷特点和用电特点来确定电力设备的规模和功能。

例如,对于高能耗行业,应该考虑增加变电站和设备容量,以满足其大负荷的需求;对于居民区和商业区,应该采用低压供电方式,提高供电可靠性和节能效果。

其次,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配电网建设和改造的目的是提高电力供应质量和效率,降低供电成本。

因此,在选择配电设备和技术时,应考虑其经济效益和环境影响。

例如,可以采用新型的智能电网技术,实现对电力负荷的精确监测和控制,提高电力系统的能效和稳定性。

第三,灵活可调的原则。

配电网的建设和改造应具备灵活可调的性能,能够适应未来电力需求的变化和发展。

例如,可以利用现代电力设备和通信技术,实现对配电系统的远程监测和控制,提高其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另外,应考虑到技术更新的可能性,选择具备可升级和扩展的设备和技术。

第四,安全可靠的原则。

配电网的建设和改造工作必须注重安全第一原则,确保供电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在选择设备和技术时,应考虑其安全性和可靠性。

例如,可以采用自动化设备和保护装置,实现对供电系统的智能监控和故障定位,提高供电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最后,节能环保的原则。

配电网建设和改造应注重节能和环保,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可以采用新能源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和污染。

同时,在设计和运行过程中,应考虑节约能源和减少能量损失的措施,例如合理布局和优化线损。

综上所述,配电网建设和改造应遵循用户需求、经济效益、灵活可调、安全可靠和节能环保等技术原则。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可以提高配电系统的运行效率和供电质量,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用电需求,推动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配电网建设改造立项技术原则

配电网建设改造立项技术原则

附件1配电网建设改造立项技术原则一、工作思路配电网建设改造以提高用户供电可靠性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和配网标准化建设工作要求,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安全可靠、坚固耐用”的原则,提升技术规范、优化设备选型、提高建设标准,规范项目需求,全面提升配网设备质量,全面提升设备耐用性,在网架建设、线路走廊规划、配变布点等方面全方位超前谋划,避免重复建设、重复改造、重复投资,确保建设好的网架和改造后的设备30内不大拆大换。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总部,分部、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力公司,代管单位参照执行。

适用于对10(20)千伏及以下配网一次设备、配电自动化、继电保护、安全自动装置、电缆通道及配电站所建筑物(构筑物)等设备设施进行新建与改造,以满足和适应配网网架优化完善、设备设施健康水平提升、负荷自然增长及新用户接入、分布式电源和电动汽车等新型负荷消纳、配网智能化等配网发展需求。

三、总体原则配网建设改造遵循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理念,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安全可靠、坚固耐用”的原则,落实《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和《配电网技术导则》对配电网网架结构和设备选型的要求,全面执行配电网工程典型设计和配网标准化物料,逐步实现目标网架,采用坚固耐用、技术成熟、免(少)维护、节能环保的通用设备,按照全面提升城乡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逐步建成城乡统筹、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技术先进、环境友好、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配电网。

四、技术原则(一)配网标准化网架建设1.建设改造目标1.1按照标准化、差异化、可升级的原则规划建设配网网架。

1.2架空线路标准网架结构为3分段3联络。

规划A+、A、B、C类供电区域装设具备自动化功能的分段开关,为缩短故障停电范围,根据用户数量或线路长度在分段内可适度增加手动操作分段开关;规划D、E类供电区域装设手动分段开关。

1.3架空线路联络点的数量根据周边电源情况和线路负载大小确定,一般不超过3个联络点,联络点应设置于主干线上,且每个分段一般设置1个联络点。

配电自动化建设与改造技术原则

配电自动化建设与改造技术原则

配电自动化建设与改造技术原则配电自动化建设与改造技术原则是指在进行配电系统自动化建设与改造时,需要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这些原则可以帮助电力系统运维人员更好地规划和实施配电自动化工程,确保其顺利进行和有效运行。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配电自动化建设与改造技术原则。

1.系统可靠性原则配电自动化系统是配电运行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可靠性对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因此,在配电自动化的建设与改造中,应始终将系统的可靠性放在首位。

采用可靠的设备和技术,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和及时的故障处理能力,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系统完整性原则配电自动化系统需要考虑整个配电系统的全面要求,并与其他子系统相互配合,形成有效的整体运行机制。

在进行配电自动化的建设和改造时,需要综合考虑系统的整体结构、通信、监测、控制等方面,确保系统的完整性。

同时,还需要合理规划系统的空间布局和设备选型,以便满足日后的扩容和升级需求。

3.系统灵活性原则配电自动化系统需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电力系统的运行要求和发展需求。

在进行系统建设和改造时,需要选用具有灵活性的硬件和软件,以便随时进行系统调整和优化。

同时,还要考虑系统的扩展性和兼容性,使其能够适应未来技术的发展和更新。

4.技术先进性原则配电自动化的技术不断发展,涉及到的设备和方法也在不断更新。

在进行配电自动化的建设和改造时,应尽量选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同时,还需要关注技术的可靠性和成本效益,确保选用的技术和设备能够满足实际需求并具有长期可维护性。

5.系统安全性原则配电自动化系统涉及到电力的传输和分配,安全性是其最重要的要求之一、在进行系统建设和改造时,需要采取一系列安全保护措施,确保系统和设备的安全运行。

这包括防止系统被黑客攻击、防止电力设备发生火灾和防止人员误操作等方面的安全措施。

6.经济合理性原则总之,以上是配电自动化建设与改造技术原则的一些基本内容。

在进行配电自动化的建设和改造时,应根据具体的情况和需求,综合考虑这些原则,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的工程实践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配电网建设改造立项技术原则一、工作思路配电网建设改造以提高用户供电可靠性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和配网标准化建设工作要求,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安全可靠、坚固耐用”的原则,提升技术规范、优化设备选型、提高建设标准,规范项目需求,全面提升配网设备质量,全面提升设备耐用性,在网架建设、线路走廊规划、配变布点等方面全方位超前谋划,避免重复建设、重复改造、重复投资,确保建设好的网架和改造后的设备30内不大拆大换。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总部,分部、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力公司,代管单位参照执行。

适用于对10(20)千伏及以下配网一次设备、配电自动化、继电保护、安全自动装置、电缆通道及配电站所建筑物(构筑物)等设备设施进行新建与改造,以满足和适应配网网架优化完善、设备设施健康水平提升、负荷自然增长及新用户接入、分布式电源和电动汽车等新型负荷消纳、配网智能化等配网发展需求。

三、总体原则配网建设改造遵循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理念,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安全可靠、坚固耐用”的原则,落实《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和《配电网技术导则》对配电网网架结构和设备选型的要求,全面执行配电网工程典型设计和配网标准化物料,逐步实现目标网架,采用坚固耐用、技术成熟、免(少)维护、节能环保的通用设备,按照全面提升城乡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逐步建成城乡统筹、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技术先进、环境友好、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配电网。

四、技术原则(一)配网标准化网架建设1.建设改造目标1.1按照标准化、差异化、可升级的原则规划建设配网网架。

1.2架空线路标准网架结构为3分段3联络。

规划A+、A、B、C类供电区域装设具备自动化功能的分段开关,为缩短故障停电范围,根据用户数量或线路长度在分段内可适度增加手动操作分段开关;规划D、E类供电区域装设手动分段开关。

1.3架空线路联络点的数量根据周边电源情况和线路负载大小确定,一般不超过3个联络点,联络点应设置于主干线上,且每个分段一般设置1个联络点。

规划A+、A、B、C类供电区域应实现3联络,其中线路末端宜实现与对端变电站形成联络,D类供电区域可采取多分段、单辐射接线方式,具备条件时可采取多分段、适度联络或多分段、单(末端)联络接线方式;E类供电区域可采取多分段、单辐射接线方式。

1.4电缆线路标准网架结构为单环、双环、双(对)射式。

规划A+、A、B类供电区域中双电源用户较为集中的地区,中压电缆线路宜按双环式结构建设,根据负荷性质、负荷容量及发展可一步建设到位,亦可初期按双(对)射接线建设,根据需要和可能逐步过渡至双环式。

规划A+、A、B类供电区域中单电源用户较为集中的地区及规划C类供电区域,中压电缆线路宜按单环式结构规划。

实施架空线路入地改造为电缆线路的区域,应按照电缆线路的目标网架结构规划、设计和预留。

表1 各供电区域线路接线方式选择推荐表1.5按照线路接线方式,合理控制线路负载率及线路分段内负荷,保持线路合理供电裕度,便于线路负荷区段灵活转供。

1.6目标电网建成后,A+类供电区域宜达到具有上一级变电站全停情况下的负荷转移能力,A、B类供电区域宜达到具有上一级变电站停一段母线情况下的负荷转移能力。

2.改造原则2.1线路分段不合理2.1.1未根据用户数量、通道环境及架空线路长度合理设置分段开关,分段内接入用户过多,在检修或故障情况下,不利于缩小停电区段范围。

应合理增设分段开关,按下表要求控制分段内用户数量及分段线路长度。

表2 中压架空线路分段内用户数及分段线路长度推荐表注:架空线路分段统计为分段开关间主干线线路段,其中分段开关包括自动化功能的分段开关和手动操作分段开关。

2.1.2开关站、环网室(箱)、配电室10(20)千伏母线馈供用户过多,母线检修或故障时,停电影响用户过多。

应通过增设配电站所,按下表要求控制单一母线段内馈供用户数量。

表3 中压配电站所单一母线馈供用户数2.1.3对于3分段3联络线路,分段内负荷大于线路负荷的30%,运行方式调整时,导致转入负荷的相邻线路过载。

应调整分段开关安装位置,控制分段内负荷。

2.2线路联络不合理2.2.1线路无联络,检修或故障时无法将非检修段或非故障段负荷进行转移。

应优先在线路末端增设联络。

2.2.2线路联络点偏少(1-2个联络点),检修或故障时全线负荷无法分区段、分散转移至相邻联络线路。

应根据线路分段情况,优先在负荷较大的分段内增设联络。

2.2.3由于联络点设置不合理造成负荷转供时出现电能质量问题。

在考虑线路负载率的同时,要统筹考虑供电半径及电压质量,合理设置联络点。

2.2.4单联络线路联络点位于线路前端,方式调整时无法实现线路负荷分段灵活转供。

应调整或增设线路联络点。

2.2.5单一分段内有两个以上联络点或全线路联络点超过三个,负荷调整方式复杂。

应优化线路联络点设置,取消无效联络。

2.2.6联络线段线径偏小,负荷转供能力受限。

应按主干线标准进线改造。

2.2.7联络电源选取不合理,多为同一变电站(同一母线)出线,缺乏与不同变电站的异电源联络,特别在A+、A、B类供电区域,配网对上级电源的支撑和负荷转供能力不足。

应优先选择异站出线进行联络改造。

2.3其他2.3.1架空电缆混合线路,其中电缆线段没有联络电源,多用户集中接入环网箱。

在电缆化改造时,应按照环网接线形式进行规划建设及通道预留。

2.3.2相邻变电站供电范围相互交织,供电边界不清晰;相邻变电站、同一变电站主变间负载率不均衡。

应通过新建改造线路,对区域配网网架进行调整,以地理边界划分变电站供电范围。

2.3.3受负荷发展或线路通道条件影响,配电线路逐步延伸、迂回供电,导致线路供电距离过长、电压损耗过大。

应优化线路路径,缩短供电距离。

2.3.4部分双电源用户从同杆架设的两回线路接入,线路检修或故障时易导致双路电源全停;电缆方式进线的重要用户,进线电缆为同通道敷设,存在电缆通道外力破坏时双路电源全停的隐患。

应优化双路电源用户供电方式和进户方式,杜绝同杆架设双回线路接入,必要时对重要用户供电电缆路径进行调整。

2.3.5部分地区受通道条件限制,多回路架空线路同杆架设,同通道电缆回路过多,检修时同杆架设陪停线路较多或电缆通道故障时停电影响范围过大。

根据负荷密度及供电可靠性要求,完善区域内架空及电缆线路通道规划,控制同一路径内线路回路数,不宜采用架空线路三回路及以上同杆架设,次干道同通道电缆回路数不宜超过12回,主干道同通道电缆回路数不应超过24回,变电站出线电缆应通过多路径与站外电缆通道接驳。

(二)配网供电能力及供电质量1.建设改造目标1.110(20)千伏架空线路1.1.1架空线路导线型号的选择应满足负荷自然增长和用户负荷接入的需求,主干线截面宜综合饱和负荷状况、资产全寿命周期一次选定,有可能发展成主干线(联络线)的分支线也应按照主干线标准进行建设。

导线截面选择应系列化、标准化,同一规划区的主干线导线截面不宜超过3种。

采用铝芯绝缘导线或铝绞线时,各供电区域中压架空线路导线截面参考表4选择。

表4 中压架空线路导线截面推荐表单位:mm21.1.2中压架空线路路径沿规划道路选择,一般按单回线路架设,导线架设布置、设备选型、施工工艺均应利于配网不停电作业的开展。

如无法满足用电负荷发展和供电可靠性要求,可进行电缆化改造。

1.210(20)千伏电缆线路1.2.1电缆建设改造应适应市政规划发展,在A+、A 类供电区域及B、C类重要供电区域、走廊狭窄,架空线路难以通过而不能满足供电需求的地区、易受热带风暴侵袭的沿海地区、对供电可靠性要求较高并具备条件的经济开发区、经过重点风景旅游区的区段,根据配电网结构或运行安全的特殊需要,宜安排电缆线路建设改造。

1.2.2电缆线路截面的选择:变电站馈出至中压开关站的干线电缆截面不宜小于铜芯300mm2,馈出的双环、双射、单环网干线电缆截面不宜小于铜芯240mm2,在满足动、热稳定要求下,亦可采用相同载流量的其他材质电缆,并满足GB 50217的相关要求。

表5 中压电缆线路导线截面推荐表单位:mm21.2.3电缆通道的建设应坚持“立足规划、着眼长远、统筹建设”原则,按照地区建设规划统一安排、同步实施,按照终期规模一次性建设到位。

结合公路、市政道路建设同步进行,与规划的地下铁道、通道、人防工程等地下隐蔽性工程协调配合,宜布置在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及绿化带下方。

根据负荷密度、路径状况和运行要求,选用隧道、排管、沟槽或直埋方式建设电缆通道。

规划A+、A类供电区域,一般采用排管或隧道方式;规划B、C类供电区域,一般采用排管方式;D、E类供电区域,一般采用直埋方式。

表6 各类城市及供电区域电缆通道选型原则对照表1.3配电线路供电半径及负载率水平1.3.110(20)千伏线路供电半径应满足末端电压质量的要求。

原则上A+、A、B类供电区域供电半径不宜超过3km;C类不宜超过5km;D类不宜超过15km;E类供电区域供电半径应根据需要经计算确定。

1.3.2配电线路负载率应根据线路接线方式进行控制,负载率不应超过下表要求。

表7 中压线路负载率对照表1.4配电变压器1.4.1A+、A、B、C类供电区域容量选取按照规划远期负荷,一次性建设改造到位;D、E类供电区域容量选取按照规划3-5年发展裕度,依据“小容量、密布点、短半径”和“先布点、后增容”的原则。

解决迎峰度夏(冬)、春灌秋收、逢年过节、烤茶制烟等时段配网“卡脖子”及供电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消除过载、输送能力瓶颈问题。

表8 10kV柱上变压器容量推荐表1.4.2低压架空线路主干线截面应按远期规划一次建成,以满足远期发展用电负荷的要求。

导线截面选择应系列化,同一规划区内主干线导线截面不宜超过3种。

各供电区域低压架空线路导线截面参考下表选择。

考虑负荷发展需求,低压线路可按10kV线路电杆选型,为10kV线路延伸预留通道。

表9 低压线路导线截面推荐表1.4.3低压架空线路应有明确的供电范围,供电半径应满足末端电压质量的要求。

原则上A+、A类供电区域供电半径不宜超过150m,B类不宜超过250m,C类不宜超过400m,D类不宜超过500m,E类供电区域供电半径应根据需要经计算确定。

1.5供电质量1.5.110(20)kV及以下三相供电电压偏差为标称电压的±7%。

1.5.2220V单相供电电压偏差为标称电压的+7%,-10%。

1.5.3利用相应滤波、无功补偿和电能质量监测装置等监测和减少用电设备注入系统的谐波量,防止谐波污染配电网。

2.建设改造原则2.110千伏架空线路2.1.1架空线路重、过载,造成线路供电能力受限,应对导线进行扩径更换或对负荷进行拆分。

主干线(含联络线)局部线段线径偏小,存在“卡脖子”情况,应按主干线建设标准进行改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