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曹操的区别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曹操的区别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曹操的区别曹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一提起曹操,人们脑海里会浮现出一个白脸奸臣的形象,把他当作奸臣的代表。

但艺术的形象与历史的真实并不是一回事,需要区分开来,这主要是千百年来人们从三国演义的描写中得来,历史上的曹操与三国演义中描写的曹操是有出入的。

曹操是卓越的军事家,曹操生在战乱时代,一生的大部时间都是在战争中度过的。

他在三十五岁以后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参加了大小近五十次的战役,征战地区几乎遍及到大半个中国。

在战争中,他长于选将料敌,“运筹演谋”,不但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还善于吸取部属的正确意见,因此常常能够变被动为主动,化劣势为优势,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他精通兵法,在汉末征战群雄的战争中,他用兵用计,胜人一筹,多次取得胜利,尤其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曹操善于用人,招揽贤能之士,凡能治国用兵者,都尽力网罗,他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人才济济。

曹操喜文学,其诗作慷慨悲凉,颇具感染力,不少名篇传留至今。

他与其子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曹操之所以成为历史上杰出的人物,还由于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

在汉末天下大乱之时,他始终以汉相自居,坚持不称帝。

曹操晚年,已经占据了东汉十三州的九州,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但仍然执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

孙权写信劝他称帝,曹操说:“是儿欲著吾炉火上邪!”意思是,这小子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曹操始终不称帝,并非他不愿意当皇帝,只是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势,以天下为己任,以理智克服了个人的欲望。

曹操始终奉行汉朝正朔,避免了天下再度陷入混乱,他曾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曹操不称帝,虽然是一种政治谋略,但更主要的是出于自己的理想主义。

他毕竟也犯下了不少罪过,除镇压黄巾,屠城杀降外,还对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进行迫害,如对孔融、杨修、崔琰、祢衡、华佗,甚至连大有功于他的荀彧也不放过。

三国曹魏历史简介

三国曹魏历史简介

三国曹魏历史简介魏国(公元220年-265年),始于魏文帝曹丕,灭亡于魏元帝曹奂,曹丕之父曹操虽未称帝,但曹丕称帝后追封他为魏武帝,魏朝,计曹操共5帝。

魏是三国时期最为强大的国家。

汉献帝以冀州十郡封曹操为“魏公”、在魏郡治所邺建宗庙,平定汉中后进爵“魏王”,曹丕代汉后便称“魏”。

以其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

东汉末年,地方豪强势力迅速增强,各地豪强纷纷起兵割据自立,一时间全国又陷入内战混乱之中。

曹操初据有兖州,复收编了青州黄巾军三十万,势力渐强。

他又将洛阳的献帝迎至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得到了优势。

建安五年(200),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展开决战,曹操大败袁绍,成为北方最强的军事集团。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又率军南下,占荆州,与在长江中下游的孙权对垒。

此时刘备也起兵欲兴汉室,率荆州的残余势力与江东的孙权结合。

孙、曹大军在赤壁会战。

曹操大败,退回北方,刘备得以占据荆州,后入成都。

从此,曹、孙、刘三大势力成鼎足之势。

曹操封魏公,迁都邺,后又进封魏王。

建安二十五年(220)操死,子曹丕取代汉献帝,建国号魏。

次年,刘备也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一般称蜀或蜀汉)。

公元229年,吴王孙权在建业称帝,国号吴(一般称孙吴)。

三国分立时代正式开始。

魏在三国之中占据最大地区, 都在中原, 又有汉室禅让, 向来称为正统王朝。

期间最重要的改革有陈群的九品中正制, 令中国政治渐渐变成世统垄断。

三国初期,各国主要致力于整顿吏治,恢复社会秩序和发展经济。

其中以曹魏的成就比较突出。

从曹操统一北方、开展屯田开始,生产逐渐恢复,曹操又改革了东汉以来的许多弊政,抑制大地主豪强的势力,扫除了宦官和外戚的专权,吸收中下层地主阶级人物参加政权。

魏文帝时,又实行九品中正制,承认一般士族有做官的权利。

对魏晋时代之政治产生深远影响,直到南北朝结束后才被废止。

三国时期战争不断,随着蜀汉国力日下,263年魏国司马氏展开攻蜀计划,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等等攻蜀,结果蜀主刘禅出降,蜀汉亡国。

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了魏 王后 . 念 卞 夫 人 功 德 , 她 立 为 王后 。曹 操 不 离 不弃 , 格 感 将 破 “ 贱 ” 封 其 为后 , 立 , 足见 其用 情 之坚 。 曹 操 的礼 法观 念 很淡 薄 ,大 约他 把 男 女 的好 合看 作 一种 正常
的生理 现 象 , 因此 并 不 追求 什 么 “ 德 ” 同样 , 也并 不 要 求 人 家 妇 , 他
为他守节 。曹操这样想 , 其他人却未必如此 , 张绣的降而复叛就是
典 型 的例 子 。建 安 二年(9 17年) 春正 月 , 曹操 讨伐 南 阳军 阀张绣 , 对
1 0 2图 2 . 史 带 o4 I 宽 l0 历 0
于 这段 历 史 , 三 国志 》 记 录是 : 张 绣 降 , 而 悔 之 , 《 的 “ 既 复反 。公 与 战, 军败 , 流 矢所 中 , 子 昂 、 子安 民遇 害 。” 为 长 弟
千 年 河 西 , 掘 出来 的 “ 发 曹操 墓 ” 有被 盗掘 过 的痕 迹 , 是 捉 雀 的 , 真
被雀 啄 . 坟祖 师 爷 的坟 也 被挖 , 操遭 遇 了“ 挖 曹 职业 悲 剧 ” 为此 , 。 民
间戏 称 , 出来 摸 . “ 迟早 是 要还 的” !
据 为 己有 . 这便 是 曹操后 来 的尹 夫人 。 更 有人 大胆 推 测 . 赤壁 之 战 , 也是 曹 操 为美 色 而发 。东 吴 有 绝 色 大乔 、 小乔 , 操垂 涎 不 已 , 曹 于是 挥 师 百万 , 欲夺 得 双娇 还 。不 想 “ 风不 与 曹公 便 , 东 铜雀 无法 锁 二乔 ” 曹 操对 女 色是 否狂 热到 大 动 。 干 戈 的地 步 。 也许 只有他 自己才 最 清楚 。
心 。 代 以后 , 会 上对 正统 的思 想逐 渐 淡泊 , 人 再提 篡 汉一 说 。 元 社 没

历史趣谈:挟天子以令诸侯 揭秘曹操的真实面目

历史趣谈:挟天子以令诸侯 揭秘曹操的真实面目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挟天子以令诸侯揭秘曹操的真实面目
导语:东汉末年战火纷扰,枭雄曹操一生都是在斗争中度过的。

很多影视艺术作品对曹操这一形象充满兴趣,极尽能事的刻画,但历史上的曹操的性情究竟
东汉末年战火纷扰,枭雄曹操一生都是在斗争中度过的。

很多影视艺术作品对曹操这一形象充满兴趣,极尽能事的刻画,但历史上的曹操的性情究竟是怎样的呢?
建安十五年(公园210年),曹操五十六岁。

此时,他完成统一北方大业后,政权逐渐巩固,继而想统一全国;但是孙权、刘备两大军事势力仍然是他的巨大威胁。

他们除在军事上联盟抗曹外,在政治上则抨击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欲废汉自立”等(《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在这种政治形势下,曹操发布了《让县自明本志令》借退还皇帝加封三县之名,表明自己的本志,反击了朝野谤议。

原文中“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表示自己经过连年征战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并无篡位谋反之心,大大方方承认自己绝不会放弃权力。

失去权力往往意味着个人的死亡、家族的覆灭。

他并不掩饰自己,也不唱高调,因为直白而更加真实。

挟天子以令诸侯,败董卓,平袁绍,一连串的政治军事行动漂亮利索,精彩纷呈。

治理天下,何等繁忙,却还能吟诗作赋,可见不是凡人能比。

纵观中国历史,再没有第二个这样游刃有余的男人。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殷殷求才之心,跃然纸上。

这样的殷切,却又意态壮阔。

生活常识分享。

真实的曹操:一代强人的爱和怕

真实的曹操:一代强人的爱和怕
建立名誉” 这应该是曹操年轻时的理想 , 但曹操面临的毕竟是一个衰落的帝国。 他很快就对当政者彻底失望了。他辞 去了 公职, 把自 己关在家里。
曹操 复出是因为公元 1 8 4年的黄 巾起 义。董 卓得势后, 曹操表 现出了他的政治
葬礼 : 古之葬者 , 居瘠薄之地 必
特 别不 允 许占民良田, 坏 生产 的葬俗 , 记! 洁癖 。 破 切 拒绝了董卓推 举的骁骑校尉, 改名
距 离 2 里。 8
再往后,他所呈现的,便是一个职业政治 家的奸诈、 冷酷形象。
墓地 的位置是 曹操自己选定的。作为一个 治世 : 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 农耕社会的统治者,他在遗言中流露出对 少年的曹操伙同 袁绍干过一段时间的 离世 : 欲令传道我心, 他人皆知之 使 于土地的尊崇: “ 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 古惑 仔,但 绝大 多数都 限于恶作 剧而已。 , 曹 操预 感 到死 亡的临近,是在 建安
在死前 4个 月, 了这个 女人一 个正式的 给 名分。卞王后出身娼门,曹操 2 5岁时纳之
袁绍一块,都属于 “ 大院子弟” 。他从小就 受到当时名人的重视,太尉桥玄和名士许
劭将都对他有过极高的评价。这段浑浑噩 噩时光应该很快就过去了。和曹操年龄相 仿的夏侯悖 l 4岁时,杀死了侮辱自己老师
真实的曹操i 代 强 人的爱和怕

的人。曹操指责他的这个 堂兄弟鲁莽。夏
侯很郁闷,平时比自 己还鲁莽的兄长, 凭什 么指责自 己鲁莽。
陈留攒了一票人马。随后曹操仍以一副 “ 热
被迫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次进退。 曹操是在 1 2 日于洛阳去世的,年 月 3
下田躬耕 。
10 多 年 的 历 史 问隔,我 们已经 无 法 血青 年”的形象,参与了十八 路诸侯讨董 80

历史上真实的三国故事_历史故事

历史上真实的三国故事_历史故事

历史上真实的三国故事_历史故事自从三国时期以来,这段时期所发生的故事便一直具有重要意义。

三国时期从公元220年开始,从那时起,中国被分成了三个区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这些历史故事拥有丰富的桥段和情节。

这些故事有些是真实的,有些也是虚构的,但是它们从未让人们感到无趣。

下面我们将会讲述历史上真实的三国故事。

士族的想法一位士族之人(类似于一个大家族),他的名字是曹操,曾经决定发动一场起义,他的目的是以改变的方式,从而结束混乱的时期。

他成功地击败了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这位统治者名叫袁绍。

这场胜利让曹操成为了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人物。

曹操的成功并不仅止步于解救国家,他的许多政策还能够使国家更加繁荣。

这位历史上的名人采取了一些步骤,例如开放商业,减轻负担,他还鼓励和奖励具有冒险精神的人们前来投资。

谁是英雄?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是发生在同样是士族的关羽和他的主人刘备之间。

这告诉我们,谁是英雄,有很多人的看法不一。

在这个故事中,刘备将关羽送到了一个地区来领取军队。

然而当他到达那里时,那里仍有一些零散的军队成员拥有权力。

这些人把关羽囚禁了起来,并进行审判。

终于,一个军事指挥官做出了决定。

他问关羽是否已经准备好支持他成为领袖,关羽回答说“不”,并解释了关于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的背景。

最后,这个指挥官放了关羽走,并表示关羽才是真正的英雄。

犯罪的代价还有一个故事,就是听说贾诩和汉朝的皇帝曹丕有密谋,计划要赶走曹操,从而成为新的领导者。

为了谋划这个计划,他们需要把曹操另一个得力助手的绿帽子偷掉。

贾诩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制造了一些麻烦,然而最终的结果是,曹丕揭示了计划的真相,把贾诩逐出了家门,并对他态度变得狠毒起来。

这个故事的含义是“犯罪总是会有代价的”。

以上是真实的三国故事简介,它们虽然是历史中久远的记忆,但是它们挑战了人们的道德观念和创造力,它们的影响力依然在影响着当代社会。

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是个怎样的人一提起曹操,人们便会想到三国演义中罗贯中笔下那个奸诈、无耻、狡猾、不择手段的形象。

然而,曹操真的像罗贯中说的那样吗?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是个怎样的人呢?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希望能帮到你。

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一、有胆有识,临危不惧在董卓独揽朝廷大权时,滥杀大臣,飞扬跋扈,导致朝中大臣人人惶恐不安。

董卓的倒行逆施激起了朝中大臣的愤慨,于是大司徒王允假借喝酒之名,商议如何杀掉董卓,说完,竟痛哭起来,众大臣见状,也都哭了起来,可曹操听后不但不哭,反而拍巴掌笑了起来,自告奋勇前去刺杀董卓。

虽然没有成功,曹操却凭借自己的机智骗过了董卓,逃离了虎口,这是何等的有胆有识,临危不惧。

二、果断坚毅官渡之战中,面对袁绍的七十万大军,曹军节节败退,连回许昌押运粮草的使者都被袁军抓住,并夺得了押运粮草的信,此时,曹操可谓弹尽粮绝,在这种情况下,袁绍的谋士许攸站出来,为袁绍献策:“曹军的主力在官渡,如果我们派一支兵马袭击许昌,定能攻下许昌,到时再捉曹操,如瓮中捉鳖。

”但袁绍非但没有采纳他的意见,还怀疑他是曹操的奸细。

于是许攸连夜投奔曹操,曹操知道后,连鞋子也来不及穿就跑来迎接许攸,听完许攸破敌的良策后,曹操并没有像袁绍那样优柔寡断,怀疑许攸是奸细,而是当机立断,听许攸之言,最终打败袁绍,基本统一了北方。

三、爱才心切,求贤若渴曹操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爱才,对那些前来投奔的才人,如同自己的兄弟一般,因此投奔者众多。

典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典韦为保护曹操而战死,曹操闻典韦已死,为之痛哭,招募间谍取回他的尸体,亲自临哭,遣其归葬襄邑,拜其子典满为郎中。

车驾每次经过,常祠以中牢。

曹操追思典韦,拜典满为司马,引为近侍。

但是,曹操的这种爱才心理也使他尝到了不少苦头,如为了得到关羽,在关羽投降后对关羽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但最终也没留住关羽,放关羽走了,还落得个过五关斩六将,损失惨重。

还有,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因为爱才心切,才中了黄盖的苦肉计和庞统的连环计,导致赤壁之战打败,这些都足以体现了曹操的爱才心切、求贤若渴。

东汉名将曹操资料简介

东汉名将曹操资料简介

东汉名将曹操资料简介曹操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建立者,那关于曹操的资料你知道多少?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曹操的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曹操的资料曹操,生于公元155年,卒于公元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号吉利,小子阿瞒,是沛国谯县人,东汉末期杰出的政治家与军事家,且擅长写诗歌,在书法和音乐上也颇有修养,可以说文武双全。

曹操出生于宦官世家,是汉朝第二代国相曹参的后裔,年轻时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与学业,但机警聪慧且随机应变的能力比较强,热爱武艺,又喜欢兵法,几次为官又为各种原因返乡。

董卓废少帝而立献帝,独揽大权引起了众人的不满,曹操不愿与其合作,于是逃到陈留,合义兵讨伐董卓,自此,曹操开始了漫长的征战之路。

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刘协入驻洛阳,被封为司隶校尉,后又被封司空,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先后消灭了袁绍、吕布、刘表、马超以及韩遂等割据势力,又享福了匈奴、鲜卑等,将中国的北方一统,为日后曹魏的立国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公元220年,曹操还军洛阳,在洛阳病逝,死时六十六岁,死之前琉夏遗令,要求把自己葬在邺城西郊的高陵。

同年十月,汉献帝刘协被迫禅位于曹操的儿子曹丕,曹丕登基为帝,改国号为魏,并追封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在北方兴修水利,屯田,从而将军粮缺乏的问题解决了;唯才是用,打破了门第的束缚;勤俭节约,不好华丽,将东汉以来的奢华之风扭转,说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这是无可争议的。

且曹操留下了《观沧海》等诗歌,对中国的文学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但也有人说曹操为人奸诈,而曹操说过“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句话使得很多百姓都讨厌曹操,所以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

曹操的性格特征超人的领袖才能:曹操的领袖气质体现在三个方面:行事果断,豁达自信,知人善任。

曹操具有常人不具备的领导精神,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他都能做到当机立断,从不优柔寡断,这也是领袖必备素质。

曹操刚刚踏入仕途时,完全没有纨绔子弟的享乐习气,一心革除弊政,厉行法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一说到曹操,我们自然会想到:“宁可我负天下人,勿令天下人负我”,“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等等的语句。

曹操在我们老百姓心目中就是一个大奸贼,大坏蛋,篡权夺位的乱臣贼子。

其实,人们对曹操的了解是从罗贯中著的《三国演义》获得的。

那么,历史上的曹操真的是这样的人吗?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

在《三国演义》里,曹操是一个典型的“宁可我负天下人,勿令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奸诈多疑的典型形象。

出于文学,形象刻画的需要和曹操形象的大致影响,小说里的曹操给人留下了敌对和可恶的印象。

为了刻画这个人物典型,作者独具匠心地通过借黄祖之手杀害曾帮助自己解粮草之危、韬略满腹又恃才傲物的扬修的举动揭露他的奸诈和卑劣行径;通过描写曹操的梦中杀人以防随时的不测来表现其生性多疑、欺诈;通过借督粮官之首以平众怒定民心来渲染曹操的诡诈和残忍。

特别通过描写其杀害故人吕伯奢一家,然后竟声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狠毒心性刻画其忘恩负义和残忍无情。

作者还通过曹魏集团的内部关系来刻画曹操对人才的迫害。

文中的曹操为了罗致人才,往往不惜利诱和胁迫;对于已经到手的人才,又大抵充满猜疑和欺诈。

一些谋士对曹操事业的发展殚精竭力,屡建奇功,可当他们对曹操的愿望有所忤逆时,曹操便“深恨之,以为不助己也”,不久或赐死或借他人之手杀害。

似此宅心,小说中多所描绘。

苏轼《东坡志林》载王彭语云:涂巷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说明拥刘反曹的倾向在宋朝已非常明显,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只是这种思想倾向的总结和发挥。

可以说曹操奸险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已根深蒂固,已成了无法改变的事实,这只能说罗贯中塑造的曹操形象太成功了。

那么历史上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由于优越的生活环境,他养成了任性妄为,放荡不羁的性格,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但是他也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了机智警敏,随机应变的能力,能辨别人才,更有笼络人心的能力。

我甚至觉得他有点像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他们都有雄才大略,能驰骋神州大地,创经世之伟业,而我觉得曹操更胜一筹。

可是,曹操由于当时的形势没能完成统一大业。

俗语说,“成者王,败者寇”,历史永远是写给胜利者的,况且《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小说的内容不可尽信,小说有时会加入作者的主观因素。

治国之能臣!二十岁时曹操就被举为孝廉,开始步入仕途。

他在洛阳任北部尉时,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

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将蹇图用五色棒处死。

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

曹操将最难治理的地方都能治理得井井有条,可见他是太平盛世中治理国家的能臣,更可以看出他有非常的能力。

济南国有县十余个,各县长吏多依附贵势,贪赃枉法,无所顾忌。

曹操之前历任国相皆置之不问。

曹操到职,大力整饬,一下奏免长吏十分之八的长吏,济南震动,贪官
污吏纷纷逃窜。

当时正值东汉政权最黑暗的时期,而且国内还爆发了大规模的黄巾军起义,可以说朝廷的威信力已经下降到可有可无的地步。

对于济南国这个小地方,朝廷根本就管不了。

处于这么乱的地方,曹操能处之泰然,可以看出曹操无论在盛世还是在乱世都是治理国家的人才。

乱世之英雄!汉灵帝死后,朝纲败乱,各地军阀割据,起义四起,人民急需一位能叱咤风云的能人来拯救。

这个人是骁勇善战的吕布吗?不是!吕布有勇无谋,只顾自己的利益,不管百姓死活。

那么是袁绍吗?不是!袁绍自恃三公之后目中无人,不听谏言,处事犹豫不绝,非大将之才。

那么是孙氏父子吗?不是!他们雄而不奸,偏安一隅。

那么是刘备吗?不是!刘备势单力薄,整天把“皇叔”挂在嘴边,有点招摇撞骗的感觉。

他有严重的妇人之仁,拘泥于小节,受儒家思想影响太深,不敢冲破世俗束缚,没有帝王之风。

那么是曹操吗?他有匹夫之勇,只身一人刺杀董卓;他谋略过人,在进军遭遇水源断绝时想出了一招“望梅止渴”;他唯才是用,有拢略人心的能力,招揽了像郭嘉,毛玠,司马懿,张恰,夏侯渊等一大批人才;他有“若使国家无孤,当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的自信与豪迈;他在政治上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优势;他占据了中原地区,物产丰盛,人口庞大;他认清时势,在他有生之年不称王称帝,避免了成为众矢之的。

因此,曹操是一位拯救黎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王者。

时势造出了曹操这样的大英雄。

当时东汉已经四分五裂,皇帝昏庸无能,忠臣死的死隐居的隐居,百姓流离失所,已经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候了。

曹操只是顺应大势,采用非常的方法,这有什么不对?说他凶狠奸诈就有点过了。

生于乱世之中,他不凶狠就治不了暴民反贼,就不能做到令行禁止;不奸诈就不能以雄者姿态立于乱世之中。

奸诈只能说明他处事圆滑,谋略过人。

因此,人们说他是奸雄就错了,他其实是一位大英雄。

向来皇位都是有能者居之,那么把他当做反贼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他关心人民疾苦,推动社会的发展。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实行盐铁官卖制度,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经济的整顿起了积极作用。

总的来看,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可见,他的确是一位帝王之才。

曹操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文人,创作了《短歌行》,《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等名篇。

他还推动了建安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总的来说,曹操是一个能在太平盛世中很好地治理国家的忠君爱国的大臣,更能在乱世中有所作为的英雄。

如果撇开政治,他也是一个能舞文弄墨的大文人。

曹操就是一个这样真真彻彻的人,不应该把“奸雄”,“反贼”这样的帽子强加在他的头上。

还原曹操的真面目不是说硬要帮他平反,况且死者已矣,而是要我们学会用质疑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认清历史的根本面目,以史为鉴,不要一味地去追崇某个人或否定某个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百度文库》,
《百度知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