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制药内控失效案例分析

新华制药内控失效案例分析
新华制药内控失效案例分析

新华制药内控失效案例分析

摘要: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华制药”)是 H 股与 A 股上市公司,属中国制药工业 50 强,在我国化工与医药领域一直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地位,也是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品牌,但是在2012年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却不是因其市场地位,而是因为处于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报告的第一年,它是唯一一家因为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而被出具否定意见的上市公司。本文试图基于COSO五要素对其进行内控分析,找出其被出具否定意见的合理性,通过分析该公司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提出笔者的一些思考与建议。

关键字:新华制药,内部控制,应收账款

一、案例介绍

2010年财政部,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审计署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按照要求,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在2011年会计年度结束后,应随同年度报告一同披露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和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截至 2012 年4 月30 日,67 家公司全部披露了 2011 年年度财务报告、内控评价报告以及内控审计报告。在这67家中只有一家——新华制药公司被信用中和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否定意见,信用中和认为该公司内控存在两个重大缺陷:一是,新华制药子公司——山东新华医药贸易有限公司(简称“医贸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对多头授信无明确规定,在实际执行中,医贸公司的鲁中分公司、工业销售部门、商业销售部门等三个部门分别向同一客户授信,使得授信额度过大。

二是,医贸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规定对客户授信额度不大于客户注册资本,但医贸公司在实际执行中,对部分客户超出客户注册资本授信,使得授信额度过大,同时医贸公司也存在未授信的发货情况。

上述重大缺陷使得新华制药对山东欣康祺医药有限公司及与其存在担保关系方形成大额应收账款6.07亿元,同时由于欣康祺医药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而被立案调查,经营出现异常,资金链断裂,新华制药将面临重大损失。

二、基于COSO五要素下的内控分析

COSO内部控制五要素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五部分。控制环境是所有其他内部控制组成要素的基础,管理层的态度和企业组织结构更是定下了内部控制的基调风险评估意味着分析和辨认实现目标可能发生的风险,是内部控制的前提控制活动是旨在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以执行的政策和程序,为内部控制的核心信息与沟通旨在取得及时、确切的信息,并进行有效的沟通,为内部控制提供条件监控着眼于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的持续有效运作,起到润滑剂的作用。

1、控制环境

COSO报告把控制环境作为内部控制系统的首要因素,认为控制环境是一个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氛围,是其他控制成分的基础。组织机构是企业内部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据新华制药年度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新华制药的组织结构设计较合理,符合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但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是直接向公司的总经理,副总经

理负责,这就导致了内部审计部门不能有效的监督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同时该公司的机构设置与职责分配也存在缺陷,新华制药下属子公司医贸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规定,对客户授信额度不大于该客户的注册资本。但在实际执行中,对部分客户超出客户的注册资本授信,使得授信额度过大,同时医贸公司也存在未授信的发货情况。

2、风险评估

COSO报告认为,风险评估是指管理层识别并采取相应行动来管理对经营、财务报告、合规性目标有影响的内部或外部风险,包括风险识别与风险分析。新华制药与欣康棋医药存在着长久的合作关系,但是欣康棋医药长期以来一直把医药业做成金融业,其主要盈利模式是从上游赊购拿货,再以低3%-5%的价格现销给下游,同时将赚取的现金投入期货市场以获取收益,这种获利方式具有很大的风险性,也是其最后资金链断裂的根本原因。欣康棋医药作为新华制药的大客户,而新华制药的高官们风险管理意识薄弱,没有在销售前充分了解欣康棋医药的情况,对欣康棋医药进行资信评估,同时实时关注其动向,从而造成此次损失额发生。此外,新华制药2011年年报显示,2011年年初企业计提应收账款坏账准备0.31亿元,年末应收账款坏账准备金额骤升至5.45亿元,占应收账款总额的17.2%,主要是新华制药在事发后才对坏账进行大额补提。如果新华制药有足够的风险意识,在信用销售前充分了解欣康祺医药的情况,进行资信评估,同时实时关注其动向,将很有可能减少甚至避免此次损失的发生.

3、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实质性要素,是依托于控制环境进行的实际控制活动。COSO报告认为,控制活动是指对所确认的风险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证单位目标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新华制药内部控制缺陷在控制活动上的表现主要在于应收账款的授权审批控制上。由于公司规定不明确,导致不同子公司于不同部门都有对客户的授信权利,导致同一客户授信额度过大,对公司经营产生不利影响。新华制药全资子公司医贸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缺少多头授信的明确规定。在实际执行中,医贸公司的鲁中分公司、工业销售部门、商业销售部门分别向同一客户授信,造成授信额度过大,进而承担了较大的风险。由此可见,该公司内部控制流程存在设计重大缺陷。子公司医贸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规定对客户授信额度不大于客户注册资本,但实际业务中对部分客户授信却超出其注册资本,表明该公司内部控制执行也存在重大缺陷。

4、信息与沟通

信息与沟通,是指为了使职员能执行其职责,企业必须识别,捕捉,交流外部和内部信息,它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财务部门,信用部门与销售部门的协调永远是应收账款内部控制中的关键。但是新华公司信息与沟通机制不够完善,也没建立一个有效的信息收集传递体系和信息共享体系。于是新华制药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因信息沟通较少最终导致企业大额应收账款无法收回。其下属全资子公司医贸公司的鲁中分公司、工业销售部门、商业销售部门因缺乏沟通机制导致分别向同一客户授信,造成授信额度过大,以至于发生超过其

注册资本的赊销以及未授信发货的情况。

5、监督

COSO报告认为,监督是指评价内部控制质量的过程,即对内部控制改革、运行及改进活动进行评价,包括内部审计和与单位外部人员,团体进行交流。新华制药被出具否定意见报告案的根本原因是其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系统存在着缺陷。内部控制问题不是一个短期的问题,而是长期形成的。可是,在信永中和出具否定意见报告之前,新华制药内部并没有发现其在应收账款制度设计以及执行方面的缺陷,暴露出其应收账款监控薄弱,还有待加强和完善。

基于COSO 五要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新华制药公司的内部控制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上都存在一些缺陷,这也是信用中和出具否定意见的根源,所以也可以从五要素中总结出新华制药内部控制缺陷产生的大致原因:企业管理层风险意识淡薄,应收账款授权控制不严谨回收监督不警觉,各部门沟通渠道缺乏。

三、思考与对策

1、管理层应强化风险防范意识

新华制药公司被出具否定意见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尤其管理层要加强风险管理意识,注意多从集团角度思考管理机制,从全局策划企业运营;另外也要强化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把企业的每个细胞都加上免疫能力,从而尽可能的避免由于对风险的疏忽和防范意识不强,所造成的损失,提高企业整体的风险防控能力。

2、设立独立的应收账款信用管理部门

财务部门,信用部门,销售部门是应收账款管理的关键,所以企业应该建立一个独立的应收账款信用管理部门,管理监督全集团的授信活动,而且有利于应收账款的授信批准,销售批准,账款收回职责明确,也有利于对应收账款进行全过程管理,从而减少坏账的发生,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损失。

3、建立企业各部门的信息共享平台

建立应收账款的信息共享平台,设计完整的应收账款控制系统,各部门应将应收账款相关数据录入系统,系统自动核对,不仅可以提高会计处理的准确性,还可以加强应收账款应用控制,各部门之间的应收账款信息通过平台在各部门之间自由快速流动,也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时间,金钱。

4、改变内部审计体制

将内部审计部门由总经理领导变为由董事会直接领导,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赋予其更大的职权,强化企业的监督制度,在成本效益原则下实现重大业务流程的实时监督评价。

四、参考文献

[1]邓越,符丹.新华制药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5):46-47

[2]于双.新华制药内部控制研究-基于COSO五要素[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04):201-202

[3]崔瑶.新华制药内控失效案例分析[J].商.2014.(26):18

[4]张小颖.马广奇.基于COSO报告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评述[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08.(06):180-184

[5]向佳.内部控制审计案例分析—新华制药被出具否定意见[J].企业导报.2012.(12):116

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国有企业典型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近年来,国内企业的重大危机接二连三地发生,整体来看,突出有三类重大风险:一是多元化投资,二是金融工具投机,三是生产安全事故。撇开生产安全事故不说,前两类风险具有明显的两大特点:一是风险发生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巨大,动辄就会使企业“伤筋动骨”;二是同类事故在大型国有企业时有发生。鉴于此,我们称此两类风险为大型国有企业典型的高风险业务。下面我们通过案例对此两类重大风险做深入分析。 1.多元化投资 (1)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 从1992年开始,三九企业集团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通过收购兼并企业,形成医药、汽车、食品、酒业、饭店、农业,房产等几大产业并举的格局。但是,2004年4月14日,三九医药(000999)发出公告:因工商银行要求提前偿还3.74亿元的贷款,目前公司大股东三九药业及三九集团(三九药业是三九集团的全资公司)所持有的公司部分股权已被司法机关冻结。至此,整个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全面爆发。 截至危机爆发之前,三九企业集团约有400多家公司,实行五级公司管理体系,其三级以下的财务管理已严重失控;三九系深圳本地债权银行贷款已从98亿升至107亿,而遍布全国的三九系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的贷款和贷款担保约在60亿至70亿之间,两者合计,整个三九系贷款和贷款担保余额约为180亿元。 三九集团总裁赵新先曾在债务风波发生后对外表示,“你们(银行)都给我钱,使我头脑发热,我盲目上项目。” 案例简评:三九集团财务危机的爆发可以归纳为几个主要原因:(1)集团财务管理失控;(2)多元化投资(非主业/非相关性投资)扩张的战略失误;(3)集团过度投资引起的过度负债。另外,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发展环境来看,中国金融体制对国有上市公司的盲目投资、快速膨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实用参考]国有企业典型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国有企业典型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20RR-7-28 近年来,国内企业的重大危机接二连三地发生,整体来看,突出有三类重大风险:一是多元化投资,二是金融工具投机,三是生产安全事故。撇开生产安全事故不说,前两类风险具有明显的两大特点:一是风险发生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巨大,动辄就会使企业“伤筋动骨”;二是同类事故在大型国有企业时有发生。鉴于此,我们称此两类风险为大型国有企业典型的高风险业务。下面我们通过案例对此两类重大风险做深入分析。 1.多元化投资 (1)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 从1992年开始,三九企业集团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通过收购兼并企业,形成医药、汽车、食品、酒业、饭店、农业,房产等几大产业并举的格局。但是,20RR年4月14日,三九医药(000999)发出公告:因工商银行要求提前偿还3.74亿元的贷款,目前公司大股东三九药业及三九集团(三九药业是三九集团的全资公司)所持有的公司部分股权已被司法机关冻结。至此,整个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全面爆发。 截至危机爆发之前,三九企业集团约有400多家公司,实行五级公司管理体系,其三级以下的财务管理已严重失控;三九系深圳本地债权银行贷款已从98亿升至107亿,而遍布全国的三九系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的贷款和贷款担保约在60亿至70亿之间,两者合计,整个三九系贷款和贷款担保余额约为180亿元。 三九集团总裁赵新先曾在债务风波发生后对外表示,“你们(银行)都给我钱,使我头脑发热,我盲目上项目。” 案例简评:三九集团财务危机的爆发可以归纳为几个主要原因:(1)集团财务管理失控;(2)多元化投资(非主业/非相关性投资)扩张的战略失误;(3)集团过度投资引起的过度负债。另外,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发展环境来看,中国金融体制对国有上市公司的盲目投资、快速膨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商业银行内控案例分析

3.5 A 市农村商业银行内控方面的案例分析 中国银行业操作风险最突出的特点就体现在银行业案件上,案件的发生除了一些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银行内部控制出现了问题,近年来金融机构发生的案件涵盖了银行日常经营的各个领域,如存款、贷款、现金管理及金库、票据、银行卡、外部侵害等[45],这些案件的发生,不仅带来巨大损失,而且容易引发外界对银行业的信任危机,影响金融秩序的稳定。因此进一步加强内控机制建设,防范各类金融风险也就成了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 下面就从A 市农村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四个案例进行分析。这四个案例主要发生在柜台业务、信贷业务、资金业务这几个业务环节,而且均与员工的业务操作息息相关。这几个业务正是商业银行风险防范、内部控制的重点业务范围,这些风险也正是全面风险控制理论要素中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监控活动、监督与纠正等环节出现漏洞所造成,因此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3.5.1 柜员卷款潜逃案例 2007 年4 月,原A 市农村合作信用联社某信用社主任接到其辖下某分社柜员李某报告,说一同上班的梁某突然不见了,由梁某保管的钱箱也不见了。信用社主任马上和相关人员赶到现场,经查看录像,发现梁某趁李某上厕所之际,拿着其保管的钱箱开着无牌摩托车逃走了。经清点账务,发现梁某带走的现金有人民币30 多万元。事后经多方追踪,梁某在藏匿近1 年之后终被当地公安机关抓获归案,款项由其本人及家属筹款归还。 3.5.1.1 案例分析 从该案的作案手段分析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1、银行员工出现思想道德风险问题。据调查了解,梁某产生偷盗库款的最重要原因是参于赌博,因赌博输了,无力偿还欠款,故产生了直接盗取银行资金的念头。 2、网点内部控制环境出现漏洞,给梁某可乘之机。因当时梁某所处的分社虽有三名员工,但其中一名员工管理农贷,经常不在网点,实际上网点内只有两名员工,因此当其中一人上厕所时,网点内就只有梁某一人,缺少了第三者的监督,给梁某以拿钱离开的机会。 3、监督环节出现漏洞,信用社对员工的管理不到位。因梁某染上赌博已有一段时间,但一同上班的同事及其领导并未查觉其这一异常行为,导致未能及时给予教育,造成其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4、对网点的现金库存管理出现漏洞。据调查了解,该网点平时的现金库存量并不大,但梁某在作案前一天向上级申领了20 万现金,这一异常情况并未引起上级管理部门的重视,以致给梁某提供了作案的机会。 3.5.1.2 案例的教训和启示 该案例的发生,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事后原A 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通过多种措施

国有企业典型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1)

国有企业典型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2009-7-28 近年来,国内企业的重大危机接二连三地发生,整体来看,突出有三类重大风险:一是多元化投资,二是金融工具投机,三是生产安全事故。撇开生产安全事故不说,前两类风险具有明显的两大特点:一是风险发生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巨大,动辄就会使企业“伤筋动骨”;二是同类事故在大型国有企业时有发生。鉴于此,我们称此两类风险为大型国有企业典型的高风险业务。下面我们通过案例对此两类重大风险做深入分析。 1.多元化投资 (1)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 从1992年开始,三九企业集团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通过收购兼并企业,形成医药、汽车、食品、酒业、饭店、农业,房产等几大产业并举的格局。但是,2004年4月14日,三九医药(000999)发出公告:因工商银行要求提前偿还3.74亿元的贷款,目前公司大股东三九药业及三九集团(三九药业是三九集团的全资公司)所持有的公司部分股权已被司法机关冻结。至此,整个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全面爆发。 截至危机爆发之前,三九企业集团约有400多家公司,实行五级公司管理体系,其三级以下的财务管理已严重失控;三九系深圳本地债权银行贷款已从98亿升至107亿,而遍布全国的三九系子公司和控股

公司的贷款和贷款担保约在60亿至70亿之间,两者合计,整个三九系贷款和贷款担保余额约为180亿元。 三九集团总裁赵新先曾在债务风波发生后对外表示,“你们(银行)都给我钱,使我头脑发热,我盲目上项目。” 案例简评:三九集团财务危机的爆发可以归纳为几个主要原因:(1)集团财务管理失控;(2)多元化投资(非主业/非相关性投资)扩张的战略失误;(3)集团过度投资引起的过度负债。另外,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发展环境来看,中国金融体制对国有上市公司的盲目投资、快速膨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华源集团的信用危机 华源集团成立于1992年,在总裁周玉成的带领下华源集团13年间总资产猛增到567亿元,资产翻了404倍,旗下拥有8家上市公司;集团业务跳出纺织产业,拓展至农业机械、医药等全新领域,成为名副其实的“国企大系”。进入21世纪以来,华源更以“大生命产业”示人,跃居为中国最大的医药集团。 但是2005年9月中旬,上海银行对华源一笔1.8亿元贷款到期;此笔贷款是当年华源为收购上药集团而贷,因年初财政部检查事件,加之银行信贷整体收紧,作为华源最大贷款行之一的上海银行担心华源无力还贷,遂加紧催收贷款;从而引发了华源集团的信用危机。 国资委指定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对华源集团做清产核资工作,清理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9月20日,华源集团合并财务报表的净资产25亿元,银行负债高达251.14亿元(其中子公司为209.86亿元,母公司为41.28亿元)。另一方面,旗下8家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合计高达73.36亿元,即这些上市公司的净资产几乎已被掏空。据财政部2005年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报披露:中国华源集团财务管理混乱,内部控制薄弱,部分下属子公司为达到融资和完成考核指标等目的,大量采用虚计收入、少计费用、不良资产巨额挂账等手段蓄意进行会计造假,导致报表虚盈实亏,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案例简评:华源集团13年来高度依赖银行贷款支撑,在其日益陌生的产业领域,不断“并购-重组-上市-整合”,实则是有并购无重组、有上市无整合。华源集团长期以来以短贷长投支撑其快速扩张,最终引发整个集团资金链的断裂。 华源集团事件的核心原因:(1)过度投资引发过度负债,投资项目收益率低、负债率高,说明华源集团战略决策的失误;(2)并购无重组、上市无整合,说明华源集团的投资管理控制失效;(3)华源集团下属公司因融资和业绩压力而财务造假,应当是受到管理层的驱使。 (3)澳柯玛大股东资金占用 2006年4月14日,G澳柯玛(600336.SH)发布重大事项公告:公司接到青岛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青岛澳柯玛集团公司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处置事项的决定》,青岛市人民政府将采取措施化解澳柯玛集团面临的困难。至此,澳柯玛危机事件公开化。 澳柯玛危机的最直接导火索,就是母公司澳柯玛集团公司挪用上市公司19.47亿元资金。澳柯玛集团利用大股东优势,占用上市子公司的资金,用于非关联性多元化投资(包括家用电器、锂电池、电动自行车、海洋生物、房地产、金融投资等),投资决策失误造成巨大损失。资金链断裂、巨额债务、高层变动、投资失误、多元化困局等众多因素,使得澳柯玛形势异常危急。

新华制药内部控制论文精编版

新华制药内部控制论文 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新华制药内控失败分析 摘要: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企业防范财务风险、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新华制药2011年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被出具否定意见,这是迄今为止中国资本市场2000多家上市公司中出现的第一份否定意见。本文根据内控五要素对新华制药内部控制进行研究,对其出具否定意见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注册会计师和公司的思考和启示。 关键词:内部控制;新华制药;应收账款;内控五要素 1 案情简介 2012年3月底,新华制药被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简称“信永中和”)出具了否定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这是迄今为止中国资本市场2000多家上市公司中出现的第一份否定意见。信永中和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指出该公司内部控制存在以下两个重大缺陷: (1)新华制药子公司山东新华医药贸易有限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对多头授信无明确规定。但是,在实际执行中,该医贸公司的鲁中分公司、工业销售部门、商业销售部门等三个部门分别向同一客户授信,使得最终的总授信额度过大。 (2)该医贸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规定,对客户授信额度不大于该客户的注册资本。但在实际执行中,对部分客户超出客户的注册资本授信,使得授信额度过大,同时医贸公司也存在未授信的发货情况。 2 案例分析 新华制药属于内控失败,所以对其采用内控五要素分析。内部控制五要素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控制环境是所有其他内部控制组成要素的基础,管理层的态度和企业组织结构更是定下了内部控制的基调;风险评估意味着分析和辨认实现目标可能发生的风险,是内部控制的前提;控制活动是旨在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以执行的政策和程序,为内部控制的核心;信息与沟通旨在取得及时、确切的信息,并进行有效的沟通,为内部控制提供条件;监控着眼于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的持续有效运作,起到润滑剂的作用。 控制环境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分类与披露

2012年第5期 /安然、世通等一系列会计丑闻的爆发,引发了美国乃至全球对内控机制的极大重视。2002年7月美国SOX 法案的颁布,标志着内部控制已由一项自发性的治理机制,演化为一种政府监管强力推动的制度建设。 我国在借鉴SOX 法案的基础上,于2008年6月颁布了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于2010年4月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为我国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提供了一个可供遵循的统一标准,必将全面提升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但现有规范对内控缺陷的认定只是做了原则性的规定,因此,企业在实务操作时面临自我选择和认定的困境。例如,如何界定公司层面和财务报告层面的内控缺陷,哪些缺陷必须对外披露等等。 鉴于此,本文在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内控缺陷认定和披露现状的基础上,对内控缺陷的分类及对外披露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 内部控制缺陷的定义、分类及相关文献 1.定义与分类 内部控制缺陷,是指内部控制设计存在漏洞、不能有效防范错误与舞弊,或内部控制的运行存在弱点和偏差、不能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与舞弊,从而使内部控制无法为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将内部控制缺陷分为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按照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程度,进一步将其分为一般缺陷、重要缺陷和重大缺陷。 2.相关文献研究 Ge 和M cvay (2005)对SOX 法案生效后,披露重大 控制缺陷的261家公司进行了研究, 将重大内控缺陷分为九大类:账户类缺陷、培训类缺陷、期末报告和会计政策类缺陷、收入确认类缺陷、职务分离类缺陷、账户核对类缺陷、子公司类缺陷、高管类缺陷和技术类缺陷。Hammersley 等(2007)通过咨询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和公司高管,将内控缺陷按照审计难易程度,分为较难审计类和容易审计类内控缺陷。Bedard 等(2009)在研究内控缺陷修正与盈余质量关系时,将实质性缺陷划分为账户交易层面的缺陷和公司层面的缺陷。 我国学者对内控缺陷的识别,主要包括两类:一是,按照内控要素对内控缺陷进行分类。 如刘逢春、池国华、占军华(2010)对工商银行披露的重大缺陷的数量和类型进行统计与分析时,围绕内部控制五要素对重大缺陷进行分类。 南京大学课题组(2010)与内部控制五要素一一对应,总结出五大类公司内控缺陷:控制环境缺陷、风险评估缺陷、 控制活动缺陷、信息与沟通缺陷与内部监督缺陷;二是,如国外的研究直接进行分类。瞿旭、李明等(2009)将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划分为账户特定式、培训、期末报告与会计政策、收入确认、职责划分和授权、对账、子公司、高级管理层以及技术问题九大类型。单华军(2010)统计了深市主板公司的内部控制缺陷的11类表现形式(子公司、关联交易、信息披露、内部审计、重大资产重组、债务重组、董事会、投资者关系、会计账户、激励体制、 培训)。以上国内外对内控缺陷的识别分类并没有形成系统研究,且多是从自身研究角度出发对内控缺陷进行分类,缺陷认定缺乏统一的标准。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分类与披露 ■上海/蒋伟伟 摘要: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是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核心,而现有的准则规范在这方面存在空白,国内外学者也未对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做出系统研究。鉴于此,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内控缺陷认定和披露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内部控制缺陷;分类;披露 81

新华制药内控失效案例分析

新华制药内控失效案例分析 摘要: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华制药”)是 H 股与 A 股上市公司,属中国制药工业 50 强,在我国化工与医药领域一直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地位,也是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品牌,但是在2012年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却不是因其市场地位,而是因为处于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报告的第一年,它是唯一一家因为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而被出具否定意见的上市公司。本文试图基于COSO五要素对其进行内控分析,找出其被出具否定意见的合理性,通过分析该公司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提出笔者的一些思考与建议。 关键字:新华制药,内部控制,应收账款 一、案例介绍 2010年财政部,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审计署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按照要求,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在2011年会计年度结束后,应随同年度报告一同披露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和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截至 2012 年4 月30 日,67 家公司全部披露了 2011 年年度财务报告、内控评价报告以及内控审计报告。在这67家中只有一家——新华制药公司被信用中和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否定意见,信用中和认为该公司内控存在两个重大缺陷:一是,新华制药子公司——山东新华医药贸易有限公司(简称“医贸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对多头授信无明确规定,在实际执行中,医贸公司的鲁中分公司、工业销售部门、商业销售部门等三个部门分别向同一客户授信,使得授信额度过大。

二是,医贸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规定对客户授信额度不大于客户注册资本,但医贸公司在实际执行中,对部分客户超出客户注册资本授信,使得授信额度过大,同时医贸公司也存在未授信的发货情况。 上述重大缺陷使得新华制药对山东欣康祺医药有限公司及与其存在担保关系方形成大额应收账款6.07亿元,同时由于欣康祺医药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而被立案调查,经营出现异常,资金链断裂,新华制药将面临重大损失。 二、基于COSO五要素下的内控分析 COSO内部控制五要素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五部分。控制环境是所有其他内部控制组成要素的基础,管理层的态度和企业组织结构更是定下了内部控制的基调风险评估意味着分析和辨认实现目标可能发生的风险,是内部控制的前提控制活动是旨在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以执行的政策和程序,为内部控制的核心信息与沟通旨在取得及时、确切的信息,并进行有效的沟通,为内部控制提供条件监控着眼于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的持续有效运作,起到润滑剂的作用。 1、控制环境 COSO报告把控制环境作为内部控制系统的首要因素,认为控制环境是一个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氛围,是其他控制成分的基础。组织机构是企业内部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据新华制药年度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新华制药的组织结构设计较合理,符合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但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是直接向公司的总经理,副总经

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国外文献述评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财会月刊□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国外研究文献述评 时军 (吉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长春130117吉林大学管理学院长春130022) 【摘要】本文主要对国外文献中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所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分别从SOX法案对内部控制缺陷影响、内部控制缺陷与审计相关内容关系、内部控制缺陷对应计质量影响、内部控制缺陷对银行贷款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本文还提出国外研究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研究存在局限性,并归纳研究启示,进行未来研究展望。 【关键词】SOX法案内部控制缺陷缺陷披露 2001年,安然、世通等上市公司舞弊丑闻爆发,各国监管部门相继出台法规条款规范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2002年美国为恢复投资者对证券市场信心,同时规范资本市场运行,颁布SOX法案,其中302条款要求企业管理层按季度或年度与财务报告有关公司内部控制及其有效性进行评估,公司应当向审计师及其董事会下属审计委员会披露内部控制存在重要缺陷和重大缺陷,保证对内部控制变更信息(主要指内部控制缺陷更正的措施)进行适当披露;404条款要求管理层在其年度文件中提供关于与财务报告有关的内部控制的年度评估报告,如果与财务报告有关的内部控制中有一个或多个重要缺陷,管理层将不能对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有效性作出评估结论,管理层应该披露自最近一个会计年度末以来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方面的所有重要缺陷。 2010年中国财政部等五部门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第四章“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指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组应当根据现场测试获取的证据,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初步认定,并按其影响程度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 对于内部控制披露研究,国外已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对其进行归类,具体概括为如下几方面: 一、SOX法案后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影响 Bedard and Graham(2010)针对SOX法案404对内部控制缺陷检测和严重性分类进行考察,通过控制测试,审计师可以检测出大约四分之三的未整改的内部控制缺陷。分析了单个控制水平的缺陷并直接通过合约团队的报告去考察缺陷方法。数据不仅包括MW(Material Weakness),而且还包括审计师检测出的其他不太严重的ICD(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研究结论表明:审计师检测出四分之三的ICD,是尤其严重和扩散的。没有发现内部审计功能的出现能够促进检测,而发现有三分之二审计师检验MW通过控制测试,且大多数SD (significant deficiency)不会通过检测误报。 Hammersley,Myers和Shakespeare(2008)主要探讨了在SOX法案302条款下股票价格对管理者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反应,阐述了内部控制缺陷的特征,包括它们的严重程度、管理层关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结论、披露的模糊性等。揭示出对于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内容主要依靠内部控制缺点的严重性。研究结论表明:发现市场反应级别和缺陷严重程度有关,收益率对重大缺陷发生负相关关系;如果管理层得出内部控制是有效的,收益会显著负相关下降;总的来说,这些结果表明包含在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中的信息是有效的,是被投资者用来修正关于公司价值的期望的。 Kim Park(2009)主要检测了SOX法案下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引起的不同股票市场的反应。主要研究结论为:考虑ICD市场不确定性的影响,检验市场不确定性变化影响在横截面差异方面对ICD市场反应。研究主要贡献:第一,研究中阐述激励对ICD的披露,并显示市场不确定披露的影响;第二,通过提供新的政策要求是如何影响资本市场,研究可能会帮助政策制定者评估会计政策的内涵和会计准则制定的环境。 Ge Park(2009)关注2002年以后SOX执行后管理层内部控制缺陷的描述。研究主要结论为提供在财务报表内部控制302条款下重大缺陷明确类型,验证管理层披露显示较差内部控制与会计控制资源不足分配相关。统计分析中,发现公司的重大缺陷趋向于更复杂的、更小型的、更少的盈利能力的企业。 Darrough,Huang和Zur(2010)主要检验SOX302和404条款披露内部控制环境后如何影响公司控制的市场反应,研究主要结论为: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会有增值会计信息评估企业价值;研究结果证明具有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存在较差的公司治理水平。阐述在宣告日期附近,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收购者相对于没有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获得更小的累积异常收益率(CAR),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相对于没有内部控制缺陷企业会收到较高的CAR。 二、内部控制缺陷对银行贷款影响 Costello and Wittenberg-Moerman(2011)调查财务报告质量对借款协议中债权人监管机构的影响,依据的是SOX内控报告衡量财务报告质量。研究结论为:当企业存在内控 2012.12下旬·71·□

新华制药内部控制审计报告2011年

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北大街 8号富华大厦A座9层 联系电话: telephone: +86(010)6554 2288 +86(010)6554 2288 ShineWing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 9/F, Block A, Fu Hua Mansion, No.8, Chaoyangmen Beidajie, Do n g c h e n g Di s t r i c t,B e i j i n g, 100027, P.R.China 传真: facsimile: +86(010)6554 7190 +86(010)6554 7190 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 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XYZH/2011A1052 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全体股东: 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及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相关要求,我们审计了 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华制药)2011年12月31日财务报告内部控制 的有效性。 一、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责任 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 指引》的规定,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并评价其有效性是新华制药董事会的责任。 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我们的责任是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 见,并对注意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进行披露。 三、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性 内部控制具有固有局限性,存在不能防止和发现错报的可能性。此外,由于情况的变 化可能导致内部控制变得不恰当,或对控制政策和程序遵循的程度降低,根据内部控制审 计结果推测未来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具有一定风险。 四、导致否定意见的事项 重大缺陷是内部控制中存在的、可能导致不能及时防止或发现并纠正财务报表出现重 大错报的一项控制缺陷或多项控制缺陷的组合。 新华制药内部控制存在如下重大缺陷:

_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中蒙受高达 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利用内部控制概念的最新发展—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的控制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八要素分析法,可以发现中航油事件的根源是内部控制的严重缺陷。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下称“集团公司”)的海外子公司,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从一个濒临破产的贸易型企业发展成工贸结合的实体企业,业务从单一进口航油采购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净资产从1997年起步时的21.9万美元增长为2003年的1亿多美元,总资产近30亿元,可谓“买来个石油帝国”,一时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被新加坡国立大学选为MBA的教学案例,陈久霖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亚洲经济新领袖”,并入选“北大杰出校友”名录。但2004年以来风云突变,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中蒙受巨额亏损而破产,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 2004 年一季度油价攀升, 公司潜亏 580 万美元, 陈久霖期望油价能回跌, 决定延期交割合同, 交易量也随之增加。二季度随着油价持续升高,公司账面亏损额增加到 3 000万美元左右,陈久霖决定再延后到2005 年和 2006 年交割, 交易量再次增加。10 月份油价再创新高, 而公司的交易盘口已达 5 200 万桶。为了补加交易商追加的保证金,公司耗尽 2 600万美元的营运资本、1.2亿美元的银团贷款和 6 800万元的应收账款资金,账面亏损高达 1.8亿美元,另需支付8 000万美元的额外保证金,资金周转出现严重问题。10月10日,向集团公司首次呈报交易和账面亏损。10月20日,获得集团公司提前配售15%的股票所得的 1.08 亿美元资金贷款。10 月 26 日和 28 日, 因无法补加合同保证金而遭逼仓, 公司蒙受 1.32 亿美元的实际亏损。11月8日至25日,公司的衍生商品合同继续遭逼仓,实际亏损达 3.81亿美元。12月1日,亏损达 5.5 亿美元, 为此公司向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申请停牌, 并向当地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一、内部控制问题分析 2005 年 3 月, 新加坡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提交了第一期调查报告, 认为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巨额亏损由诸多因素造成,主要包括:2003年第四季度对未来油价走势的错误判断;公司未能根据行业标准评估期权组合价值;缺乏推行基本的对期权投机的风险管理措施;对期权交易的风险管理规则和控制,管理层也没有做好执行的准备等。但归根到底,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问题的根源是其内部控制缺陷。 (一) 控制环境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聘请国际著名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制定了国际石油公司通行的风险管理制度,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管理层、风险管理委员会、内部审计委员会等制衡制度和风险防范制度,还受到新加坡证监会的严格监管。但在“强人治理”的文化氛围中,内控制度的威力荡然无存,这是中航油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1.内部人控制。 在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股权结构中, 集团公司一股独大, 股东会中没有对集团公司决策有约束力的大股东,众多分散的小股东只是为了获取投资收益,对重大决策基本没有话语权。董事会组成中,绝大多数董事是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和集团公司的高管,而独立董事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案例分析——中核苏阀科技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案例分析 ———以中核苏阀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2001年美国安然事件发生后,紧接着又出现了世通公司、施乐、默克公司财务欺诈案,暴露出众多公司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等问题,从而引发了监管门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重视,美国开始着手从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进行规范。2002年7月,随着《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颁布,全球资本市场掀起一股对内部控制关注的热潮,我国监管机构也发布了各种政策规范,2008 年和2010年分两次发布了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至此形成了既融合国际先进经验又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然而,即使有规范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并没有实质性改变,大部分仍然处于迎合法律规范要求的层次。与之前一样,管理层往往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而管理层又实质性负责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如此则容易造成“监守自盗”的行为产生。诸多问题的暴露,让人不禁思考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到底存在什么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为此,本文以中核苏阀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核科技”)作为代表,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在新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指引下的信息披露的现状、遇到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中核科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介绍 中核科技系1997年经国家体改委生字[1997]67号文批准,由中国核工业总公司苏州阀门厂独家发起而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于1997年6月16日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A股)3000万股,随后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交易,股票代码000777。中核科技根据《公司法》、《公司章程》和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法律法规等制度,设置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三会一层”的法人治理结构,设立了符合公司业务规模和经营管理需要的组织机构和内控体系。董事会建立了战略发展、审计、薪酬考核三个专业委员会。中核科技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成立了配备3名专职审计人员的审计部门,该部门作为独立的内审机构,在公司董事会以及董事会设立的审计委员会具体协 调指导与监督下,独立行使审计职权,负责对公司本部及控股参股公司的经营 活动和内部控制进行独立的审计监督,定期与不定期对相关职能部门及子公司 财务管理、内部控制、重大项目及其他业务进行专项审计和例行检查。通过查 阅中核科技近5年的自我评价报告以及监事会对自我评价报告的独立意见了解到:中核科技在2007年之前并没有披露内部控制相关信息,2007年度只是在《独立董事相关事项的独立意见》中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情况简要地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其结论是内部控制严格、有效地保证了公司的经营管理,具有合理性、完整性和有效性。2008年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核科技开始正式发布独立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随着2010年《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出台,中核科技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内容也越来越深入和细致。总的来讲,中核科技近5年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基本符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等相关制度的规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 告也比较规范,特别是针对“内部控制重点活动”作了比较详细的披露,并包 含监事会及独立董事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意见。但通过阅读并分析其内部控

内控经典案例系列

内控案例专栏系列一:促销活动中的舞弊防范与内部控制 一、案例简介:促销存漏洞,一人独得200个特等奖 据媒体报道,重庆某知名电器连锁公司广告宣传部主管王某,在一年多时间里创下了一个“中大奖”的纪录:从2007年9月到2008年12月,他一人先后狂中200个特等奖,独得奖金79万多元。 然而,王某之所以能疯狂中奖,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在自家公司开展的有奖促销活动中欺上瞒下,假冒顾客名义领奖。该公司2007年9月至2008年12月期间,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刮刮卡刮奖促销”活动,其中最吸引人的是直返现金4999元的特等奖。奇怪的是,在这一年多时间里,公司30多家门店接待了成千上万名顾客,也有人中过奖金额度比较低的奖,却没有一名顾客刮中过特等奖,200个特等奖就此“不翼而飞”。一方面,顾客对特等奖迟迟难现充满疑惑,另一方面,该公司却一直在为并不存在的特等奖“埋单”──每隔一段时间,都有几名顾客中了特等奖的资料传来,相关材料也很完备,公司便一直按规定给予了报销。 直到2008年12月,公司在一次审核过程中,发现一些特等奖领奖人购物发票上的姓名和领奖人的身份证复印件不一致,奖金有被侵占的嫌疑。公司广告宣传部主管王某因有重大嫌疑,经公司监察部询问,他向公司总经理承认了自己冒领奖金的事实。 按照常理,要独揽这些特等奖,王某起码要通过三道关卡:一是要在众多奖券中,准确摸清楚哪些能中奖;二是要设法防止这些“特殊奖券”被投放到各个分店,以免流入顾客手中;三是向财务部门冒领奖金时,必须提供中奖人的购物凭证和身份证明,并成功通过上级的审核。 巧合的是,这些关卡看似难以逾越,实际上的“把关权”却都掌握在王某手中。这才导致他私吞大奖如探囊取物。记者采访获悉,这批“刮刮卡”的奖券是由河北省一家印刷厂统一印制的,王某恰恰负责联系印刷厂。他以“方便分配奖券”的名义,要求印刷厂把特等奖券和其他奖券分开,就此成功地把特殊奖券“挑”了出来。他再利用自己投放奖券的权力,把特等奖券全部扣留,一个也没有投放到分店。 按照规定,分店的中奖顾客信息和报销费用也必须经过王某审核。政法机关办案人员介绍,王某收集了一大批顾客的购物发票复印件,又从亲戚朋友那里弄来了一些身份证复印件,以“他人代领”的名义,炮制了一批“中奖材料”,分批向公司财务部冒领奖金,连连得手。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王某作为企业的一名中层管理人员,之所以能轻易地侵吞奖金,关键在于他一手握着奖券的发放权,另一手握着领奖的审核权,在一定程度上是“自己监督自己”。重庆国美电器公司下属30多家分店尽管有众多员工,对于特等奖“难产”也未必没有疑问,但由于难以监督上级,只能任由王某“疯狂领奖”,直至东窗事发。

工行内控案例分析

某银行内部控制审计典型案例研究 一、成立时间:1984年,2006年上市。 二、内部控制概况 该行引入COSO内部控制五要素理念,实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内部控制建设规划和内部控制制度,由董事会、各级管理层、监事会和全体员工实施,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 分别由业务部门-----第一道内部控制防线 风险管理部门-------第二道内部控制防线 内部监督部门-------第三道内部控制防线 2004年7月起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2006年改革内部组织架构 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向董事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并垂直下设十个内部审计分部,负责涵盖内部控制的独立审计; 内控合规部门,在总行和各级分行设立的对高级管理层和管理层负责的负责牵头内部控制建设、操作风险管理和合规风险管理。 三、内部控制审计概况 1、上市当年,上交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发布实施,该行内部审计部门开始尝试内部控制专项审计。 2、2007年起具体组织实施年度内部控制评价,经过三年的探索、借鉴、创新,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审计体系。 3、内部控制专项审计和年度审计项目纳入年度审计计划,经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审议、董事会审议批准后实施。 三年来,该行内部审计部门采取非现场监测和现场测试相结合、审计检查和审计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共实施了140多项审计活动,基本覆盖了该行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全过程。 四、内部控制年度审计 1、公司层面 2、流程层面

3、信息技术控制层面 4、并表管理审计-------母银行及附属公司的内部控制 公司层面控制的审计内容 主要关注公司治理、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社会责任等管理层面的控制领域,围绕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五大控制要素展开,分为17个领域和82个子领域(如表所示)。每个领域下再细分为若干个关键风险点和控制点。 公司层面控制审计

企业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万福生科 一、公司介绍 万福生科(湖南)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成立于2003年的湖南省桃源县湘鲁万福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3月更名为湖南湘鲁万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2009年10月,经股东会审议通过,整体变更设立万福生科(湖南)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人为龚永福。经中国证监会许可,面向社会公开募股集资,两年后也就是2011年9月27日在创业板上市。发行上市后注册资本由原来的5000万元变更为6700万元。 万福生科自成立以来,致力于稻米精深加工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公司以稻米、碎米为主要原材料,采用公司自主设计的工艺体系和配套的设备系统,运用先进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工程技术,对稻米进行综合开发,制作出大米淀粉、大米蛋白粉、米糠油等产品。此外,万福生科在全国创造了第一个以大米淀粉糖和大米蛋白为核心产品的稻米精深加工以及副产物高效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生产模式、,并且发展迅速,逐步实现了工艺技术、产品结构和管理水平的动态升级,已成为我国南方循环经济和副产品综合利用效率最高、产业链条最长的企业之一。 万福生科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为主体的现代化企业,经营范围涉猎广泛主要包括粮食收购及农产品深加工,注重科研,改善销售模式,逐渐成长为省级龙头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与此同时,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倡导绿色环保产业链进行生产,广受好评。 二、案例基本情况 2012年8月,湖南证监局不定期对上市公司进行现场检查,在检查万福生科得时候,发现有三套账本,财务舞弊问题自此浮出水面。在2012年9月对万福生科的例行巡查中发现,刚上市不久的万福生科预付账款和在建工程款都存在异常:万福生科2012年半年报显示预付账款增加了约2632万,期末余额达到14500万之多;在建工程科目的账面余额从8675万激增至18000万。无论是参照同行业还是对比其以往的经营活动,这组数据均显得不太符合常理。调查一步步深入进行,万福生科的财务造假也逐渐清晰起来,在2012年半年度报告中,万福生科虚增营业收入187, 590, 816. 61元,虚增营业成本145, 558, 495. 31元,虚增利润40, 231, 595. 41元,金额之巨大足以使上半年

企业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失 效案例分析 -万福生科 、公司介绍 万福生科 (湖南)农业 开发股 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 成立于 2003 年的湖南省桃源县湘 鲁 万福有限责任公司 ,2006 年 3 月 更名为湖南湘 鲁万福农业开发有 限公司。 2009 年 10 月,经股东会审 议通过,整体变更设 立万福生科 (湖南)农业开 发股份有限公司, 法 定代表人人为龚永福 。经 中国证监会许可, 面向社会公开募股集 资,两年后也就是 2011 年 9 月 27 日在 创业板上市。发行上 市后注册资本由原来的 5000 万元变更为 6700 万元。 万福生科自成立以来 ,致 力于稻米精深加工 系列产品的研发、生 产与销售。公司 以稻米、碎米为主要 先进的物理、化学和 白粉、米糠油等产品 为核心产品的稻米精 迅速,逐步实现了工 经济和副产品综合利 原材料,采用公司自主 生物工程技术,对稻米 。此外,万福生科在全 深加工以及副产物高效 艺技术、产品结构和管 用效率最高、产业链条 设计的工艺体系和配 进行综合开发, 制作 国创造了第一个以大 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 理 水平的动态升级, 最长的企业之一。 套的设备系统,运用 出大米淀粉、大米蛋 米淀粉糖和大米蛋白 生产 模式 、,并且发展 已成 为我国南方循环 万福生科是农业产业 化经 营的为主体的现代 化企业,经营范围涉 猎广泛主要包括 粮食收购及农产品深 加工 ,注重科研,改善 销售模式,逐渐成长 为省级龙头企业及高 新技术企业,与此同 时, 积极推进节能减排 工作,倡导绿色环保 产业链进行生产,广 受好评。 、案例基本情况 2012 年 8 月,湖南证 监局不 定期对上市公司进行 现场检查,在检查 万福生科得 时候, 发现有三套账 本,财务舞弊问题自此 浮出水面。在 2012 年 9 月对万福生科的 例行巡查中发现,刚 上市不久的万福生科预 付账款和在建工程款 都存在异常 :万福生科 2012 年半年报显示预 付账款增加了约 2632 万,期末余额达到 14500 万之多 ;在 建工 程科目的账面余额从 8675 万激增至 18000 万。无论是参照同行 业还是对比其以往的 经营活动,这组数据 均显 得不太符合常理。 调查一步步深入进行 ,万福生科的财务造

浅析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16346291.html, 浅析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问题 作者:田恬宋英慧 来源:《经营管理者·下旬刊》2016年第06期 摘要:内部控制缺陷已然成为上市公司评价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内容,但我国对内部控 制缺陷信息披露的关注度较低,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够对我国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体系的完善有所帮助,在提高上市公司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和财务信息质量,以及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上等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缺陷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一、引言 2001年的安然事件到2003年欧洲曝光的意大利帕玛拉事件,引起了全世界对于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以及企业风险管理的关注热潮。虽然我国发布了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一系列政策,并强制上市公司按照相应的规范予以施行,但是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较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从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的基本概念着手,针对我国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探讨提高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质量的措施,为完善我国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制度提出相关建议,有利于加快我国内部控制体系的良好发展。 二、相关理论概述 1.内部控制的概念。我国在2008年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将内部控制定义 为由企业监事会、董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它的目标有以下五点:合理保证企业经营合法合规、保护资产安全、保持财务报告和其他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同时注重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完善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2.内部控制缺陷的概念。“内部控制的设计存在漏洞,不能有效防范错误与舞弊,或内部 控制的运行存在弱点和偏差,不能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与舞弊的情形”,这是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解释。 3.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的规定。我国2010年由五部委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 引》中详细规定了企业进行内部控制评价以及披露工作的内容。其中,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应当分别以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要素进行设计,对内部控制评价过程、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及整改情况、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结论等相关内容作出披露。”同时在《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中规定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应当包括的各项具体内容。 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