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腿前区、外侧区和足背 解剖操作
医用局部解剖学-小腿前区、外侧区和足背

胫骨前动脉
为小腿前区提供血液供应,维 持肌肉和神经刺激,参 与脚背的感觉和运动。
外侧区的骨骼结构
骨骼结构 腓骨长骨,外侧区的骨骼支撑。
外侧区的肌肉解剖
1
腓侧长肌
负责足背屈曲和脚指伸展。
2
腓侧短肌
参与足背和脚背的肌肉运动。
3
腓侧肌腱
与腓侧长肌协同工作,传递肌肉力量至足背。
外侧区的血管和神经
腓侧动脉
提供外侧区血液供应,维持组织的健康和功能。
腓总神经
传递感觉和运动的神经刺激至外侧区。
足背的骨骼结构、肌肉解剖、血管和神经
1 腓骨
2 足背肌肉群
作为脚背的骨骼支撑,连接外侧区和足部。
包括足背屈肌和趾伸肌,提供足部强大的 运动能力。
3 前胫胫骨动脉
4 足背浅神经
为足背提供充足的血液供应,保持肌肉和 组织健康。
传递足背的感觉刺激,参与足部运动。
医用局部解剖学-小腿前 区、外侧区和足背
探索医用局部解剖学,深入了解小腿前区、外侧区和足背的骨骼结构、肌肉 解剖、血管和神经。
小腿前区的骨骼结构
胫骨
位于小腿前侧,长骨之一,支撑和保护腿部 重要结构。
腓骨
位于小腿后侧,与胫骨共同形成小腿骨骼结 构。
小腿前区的肌肉解剖
胫骨前肌
促进足背屈曲和脚指伸展,提 供脚部力量。
实验二小腿前外侧及足背

图2-1 皮肤切口实验二:小腿前外侧及足背一、尸位及体表标志尸体仰卧位,辨认胫骨内、外侧髁(medial and lateral condyle of tibia),腓骨头(fibular head)、髌韧带(patellar ligament),胫骨粗隆(tibial tuberosity),胫骨前缘,内踝(medial malleolus)及外踝(lateral malleolus)等体表标志。
二、皮肤切口见图2-1。
(1)从内踝至外踝做一横切口;(2)从 趾根部内侧缘横行切开至小趾根部外侧缘;(3)经胫骨粗隆水平做一横行切口,两端分别达小腿内外侧面;(4)从胫骨粗隆沿小腿前面纵行切开,过踝部中线至第3趾末端,将皮瓣翻向两侧,注意勿损伤浅筋膜内的皮神经和浅血管。
三、解剖操作1.解剖浅筋膜内结构 足背静脉弓(dorsal venous arch of foot)横跨跖骨的前部,内侧端注入大隐静脉(great saphenous vein)起始处。
向上追踪大隐静脉至胫骨内侧缘,可见与之相伴行的隐神经(saphenous nerve),追踪隐神经至踝部。
足背静脉弓至足的外侧缘,注入小隐静脉(small saphenous vein)起始处。
追踪小隐静脉至外踝的后下方,找出与之伴行的腓肠神经(sural nerve)。
大隐静脉与小隐静脉之间通过交实验二:小腿前外侧及足背11通支相互吻合,通过穿支与深静脉形成广泛的吻合。
在小腿中、下1/3交界处腓骨内侧,腓浅神经(superficial peroneal nerve)穿出深筋膜,向下分为内、外两支,足背内侧皮神经(medial dorsal cutaneous nerve)和足背中间皮神经(intermediate dorsal cutaneous nerve),追踪这些分支,至脚趾。
分离第1、2趾之间的浅筋膜,腓深神经(deep peroneal nerve)的皮支穿出深筋膜,分布于1、2趾的相对缘。
试验四小腿及足局解

实验四小腿及足局解小腿前外侧部局解一、皮肤切口自胫骨粗隆下方横切口的中点向下做垂直切口达内、外踝连线所做的横切口前面中点处,将皮肤向两侧翻开(或去除)二、浅层结构此层含较少脂肪组织,故切皮时不可过深以防损伤浅静脉和皮神经。
在内踝前方很容易找到起自足背静脉弓内侧的大隐静脉的起端,沿小腿前内侧向上追踪可达膝关节下方,弯向膝关节的内侧后方,再向上延续到股部。
在膝关节的后内侧追踪隐神经伴大隐静脉于小腿内侧下行到足内缘。
在膝部外侧可找到2-3支腓肠外侧皮神经的分支向前下方走行,在小腿外侧的中部可找到腓浅神经super. peroneal n. 穿深筋膜浅出,其分支为足背内侧皮神经med. dorsal cutan.n. of foot下行向足内侧;足背中间皮神经intermediate dorsal cutan. n. of foot下行于足背中间。
三、深层结构小腿深筋膜较致密坚韧并与胫骨前缘和内侧面的骨膜相融合。
下端深筋膜增厚形成支持带(见足部)。
深筋膜在腓骨前和后外侧与骨膜延续形成小腿前和小腿外侧骨筋膜鞘,再经胫腓骨间膜与后骨筋膜鞘相分隔。
剪开前筋膜鞘显示前群肌,由内向外分别为胫骨前肌tibialis ant. m. 和趾长伸肌extensor digitorum longus m. 将两肌拨开可见其深面的长伸肌extensor hallucis longus m.下行达足背。
在外侧筋膜鞘内可见腓骨长肌peroneus longus m.和腓骨短肌peroneus brevis m.并行向下,经外踝后方到足底。
分开或切断胫骨前肌和趾长伸肌上端,可见血管神经束在骨间膜前面下行,在膜的最上端找到穿膜而出的胫前动脉ant. tibial a.,其穿膜后(也可在穿膜前)即发出胫前返动脉ant. tibial recurrent a.,在胫骨前肌上端深面上行加入膝关节动脉网。
胫前动脉贴在骨间膜前面继续下行,于胫骨前肌与趾长伸肌间,在小腿下1∕3处可见长伸肌向内斜行越过该动脉,在踝部前方长伸肌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胫前动脉移行为足背动脉dorsalis pedis a.。
小腿前外侧区和足背

外踝
小隐静脉
内踝
大隐静脉
大隐静脉 行程长且位置 表浅,是静脉 曲张的好发部 位。行大隐静 脉高位结扎切 除术时,必须 分别结扎各属 支,以防复发。 大隐静脉在内 踝前方这一段 位置表浅,是 常用的静脉穿 刺或切开部位。
2)趾背神经
腓深神经 趾背神经
皮肤切口
1 在内外踝水平作一过踝关 节前方的横切口。 2 延足趾根部,趾蹼背侧作 一横切口达足背、外侧缘。 3 延小腿前面的纵切口直达 内、外踝水平的横切口处。 4 循上述第1,2条切口的中 点,纵切足背皮肤,直达第 3指尖。
• 本次实验任务:
• 小腿肌群的起止、位置和层次; • 胫前动脉的行径及其分支; • 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 • 大、小隐静脉; • 伸肌上、下支持带。
外侧骨筋膜鞘
小腿外侧肌群、腓 浅神经和血管
前肌间隔
胫骨
骨间膜
腓骨
后肌间隔
后骨筋膜鞘(小腿后部) 小腿后群肌和血管神经束
小腿前外侧区深层
1.肌肉
小腿前群肌:
1)胫骨前肌:止于内侧楔骨和 第1 趾骨底,使足背屈和内翻。
2)踇长伸肌:止于踇趾远节趾 骨,使足背屈。
3)趾长伸肌:分成4条长腱止于 第2-5趾,使足背屈。
第十次课: 小腿前外侧区和足背
基本层次解剖
• 皮肤 • 浅层结构:
• 浅筋膜:大隐静脉和隐神经,腓浅神经,足 背外侧皮神经等。
• 深层结构:
• 深筋膜:伸肌上支持带,伸肌下支持带 • 小腿前外侧区及背部的肌肉神经和血管。
浅层结构
皮肤:小腿前外侧区皮肤较厚而 紧,移动性小,多毛发,血供较 差,损伤后愈合较慢。足背区皮肤
小腿前外侧区解剖及骨延长术

患者术后反馈与评价
患者反馈
术后患者普遍对小腿前外侧区解剖及骨延长 术的治疗效果表示满意。患者认为手术改善 了小腿畸形,恢复了正常行走功能,提高了 生活质量。同时,术后恢复过程中,患者积 极配合康复训练,逐渐恢复了行走功能。
评价总结
小腿前外侧区解剖及骨延长术对于小腿短缩 畸形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通过手术, 患者的小腿畸形得到改善,行走功能恢复正 常。术后患者普遍对治疗效果表示满意,生 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然而,手术也存在一 定的风险和并发症,需要医生严格掌握手术
2023 WORK SUMMARY
小腿前外侧区解剖及 骨延长术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REPORTING
目录
• 小腿前外侧区的解剖结构 • 骨延长术的基本原理 • 小腿前外侧区的骨延长术 • 案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PART 01
小腿前外侧区的解剖结构
皮肤与浅层结构
皮肤
小腿前外侧区的皮肤较薄,容易 受到损伤。皮肤下的浅筋膜组织 疏松,有利于下肢的灵活运动。
血管与神经
血管
小腿前外侧区的血管主要来自胫前动脉和腓动脉。这些血管为该区域提供血液 供应。
神经
小腿前外侧区的神经主要来自腓总神经。腓总神经支配该区域的肌肉和皮肤, 传递感觉信号。
淋巴系统
小腿前外侧区的淋巴回流主要通过淋 巴管收集并汇入腘淋巴结。淋巴管对 维持下肢的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 用,能够运输淋巴液和回收蛋白质。
生长因子作用
生长因子在骨延长过程中 发挥重要作用,可以促进 骨骼再生和骨愈合。
骨延长的方法与技术
逐渐延长法
通过逐渐牵拉骨骼,使其缓慢延 长,同时给予骨骼充分的再生时
间。
股前内侧区小腿前外侧区和足背课件

定期的体检与筛查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特别是对股前内 侧区、小腿前外侧区和足背进行检查 ,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
筛查
根据个人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筛查, 如超声检查、X光检查等,以发现早 期病变或潜在的风险。
THANKS
感谢观看
血液循环与淋巴回流
这些区域对下肢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回 流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维持下肢的 正常功能。
区域的解剖结构
01
02
03
骨骼
这些区域主要由骨骼构成 ,包括股骨、胫骨、腓骨 和足骨等。
肌肉
区域内的肌肉包括大腿内 侧群、小腿前外侧群和足 背肌群等。
血管与神经
区域内有许多血管和神经 ,为肌肉和皮肤提供血液 和神经支配。
运动与协调
大腿前内侧区
此区域在行走和跑步过程 中主要负责屈曲膝关节, 使腿部能够向前推进。
小腿前外侧区
此区域在行走和跑步过程 中主要负责踝关节的背伸 和足部的外翻,以维持身 体的平衡。
足背区
足背区的肌肉在行走和跑 步过程中主要负责背伸踝 关节以及使足部外翻,以 维持身体的平衡。
神经支配与感觉
大腿前内侧区
触诊检查时,医生会使用手指或手掌轻轻按压或触摸皮肤, 感受其下的组织结构和质地变化。对于敏感区域,医生会特 别注意避免过度刺激或损伤。
功能评估
功能评估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动作和活动来评估病变部位的 功能状态。在股前内侧区、小腿前外侧区和足背课件的检 查中,功能评估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肌肉萎缩、关 节僵硬、活动受限等情况。
02
区域功能与作用
肌肉功能
大腿前内侧区
此区域主要包含股内侧肌群,包 括股直肌、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 。这些肌肉的主要功能是屈曲膝
下肢的前面解剖

(Camper筋膜) 相续;
• 深层为膜性层,与腹前下壁的膜性层 (Scarpa筋膜)相续。 •膜性层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约1cm处于股部深筋膜 (阔筋膜)相融合。
(1)浅动脉:
旋髂浅动脉、腹壁浅动脉、
阴部外动脉 (2)浅静脉:大隐静脉及其5条属支 旋髂浅静脉、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 股外侧浅静脉、股内侧浅静脉
(2)隐静脉裂孔:为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点下方约
1横指处阔筋膜的卵圆形薄弱区。表面覆盖一层疏松结 缔组织称筛筋膜(外筛板),有大隐静脉及其属支进入。 2、前、内侧骨筋膜鞘 阔筋膜向大腿深部发出股内侧、股外侧和股后3个肌间隔,
附着于股骨粗线,
与骨膜及阔筋膜共同 形成3个股筋膜鞘。 分别容纳相应的 肌肉、血管、神经。
内容:
股鞘、股、动静脉, 生殖股神经和淋巴管
4、股三角
(1)境界:
上 界:腹股沟韧带 外侧界:缝匠肌内测缘 内侧界:长收肌外侧缘 前壁:阔筋膜
后壁凹陷,髂腰肌、耻骨肌及其筋膜
(或长收肌及其筋膜) (2)内容
有股鞘、股管、股动、股静脉、
股神经、腹股沟深淋巴结、淋巴管 及脂肪组织。
①股鞘:为腹横筋膜和髂筋膜向下延续包绕股动、静脉 上部形成的筋膜鞘。 股鞘内有两条纵行的纤维隔,将股鞘腔分为三部分: 外侧部容纳股动脉、中间部容纳股静脉、内侧部为股管。
3.肌腔隙和血管腔隙: 腹股沟韧带与髋骨间被髂耻弓分隔为 内侧部的血管腔隙和外侧部的肌腔隙。 (1)肌腔隙: 前界:腹股沟韧带外侧部;
后外界:髂骨;
内侧界:髂耻弓。 内容:髂腰肌、股神经和 股外侧皮神经。
FEMORAL SHEATH
(2)血管腔隙:
前界:腹股沟韧带内侧部; 后内界:耻骨肌筋膜及耻骨梳韧带; 内侧界:腔隙韧带; 后外界:髂耻弓。
局部解剖学:下肢 (2)

五、股前内侧区浅层结构
(一) 皮 肤
• 股前内侧区皮肤厚薄不均, 内侧部较薄而柔软,皮脂 腺较多;外侧部较厚。
(二)浅筋膜
• 股前区浅筋膜富含 脂肪。近腹股沟处 可分为脂肪层和膜 性层,分别与腹前 壁下部的脂肪层 (Camper筋膜)和 膜性层(Scarpa筋 膜)相续。其中膜 性层在腹股沟韧带 下方约1cm处与股 部深筋膜融合。
• 若大于此角,为 髋外翻;
• 若小于此角者为 髋内翻。
膝外翻角
• 膝外翻角:为股骨体长 轴与胫骨长轴在膝关节 处相交成向外的夹角的 补角,正常为10° 。
• 膝外翻: 外侧角<170°, 呈“X”线腿
• 膝内翻:外侧角>170°, 呈“O”形腿或弓形腿。
正常
膝内翻
膝外翻
表面解剖
(四)体表投影
femoral artery • 旋股外侧动脉 lateral circumflex
femoral artery • 穿动脉 perforating arteries
股 疝
股神经 femoral nerve
• 起源 • 位置 • 分支 • 分布
收肌管 adductor canal
• 位置 • 境界 • 内容物及其排列
阔筋膜张肌 中层: 臀中肌 梨状肌 深层: 臀小肌
梨状肌上、下孔
为盆腔血管神 经至臀部和下肢的 通路。
穿梨状肌上孔的结构
从外到内为: ①臀上神经 ②臀上动脉 ③臀上静脉
穿梨状肌下孔结构
从外到内为: ①坐骨神经 ②股后皮神经 ③臀下神经 ④臀下动、静脉 ⑤阴部内动、静脉 ⑥阴部神经
坐骨神经与梨状肌的关系 梨状肌与坐骨神经的位置关系
股内侧区
• 股内收肌群 耻骨肌 长收肌 大收肌 短收肌 股薄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解剖深筋膜
伸肌上支持带:位于踝关节前上方,连于胫、腓 骨之间。深面有两个间隙:内侧者通过胫骨前 肌、胫前血管、腓深神经;外侧者通过踇长伸 肌腱、趾长伸肌腱、第三腓骨肌腱
伸肌下支持带:位于伸肌上支持带的下方,呈横 “Y”型。向深面发出纤维隔,形成3个骨纤维 管: 内侧者通过胫骨前肌腱 中间者通过踇长伸肌腱、足背a.、腓深n. 外侧者通过趾长伸肌腱、第三腓骨肌腱
五、解剖小腿外侧区
外侧群肌:腓骨长肌(浅层)、腓骨短肌(深层) 腓浅神经:由腓总神经分出,下行于腓骨长、短肌之间,发肌支 支配此二肌。以后腓浅神经在小腿前外侧中、下1/3交界处穿出 深筋膜,立即分为内、外两支:足背内侧皮神经和足背中间皮神 经。 腓深神经:于腓骨颈高度发自腓总神经,穿腓骨长肌起始部及前 肌间隔,进入前骨筋膜鞘与胫前血管伴行。
小腿前区、外侧区和足背 解剖操作(p276)
主刀:宋来月 副刀:唐榕
一、切口:
分别在胫骨粗隆稍下方平面 (已切)、内外
髁水平及跖趾关节平面处各作 一横切口,然后循此三横线之 中点连线作一纵行切口。
二、翻皮
将小腿前面和足背的皮肤翻起
三、解剖浅筋膜
沿上节课找出的大隐静脉向下追踪至足背, 并找出伴行的隐神经。
六、解剖小腿前区与足背
将上、下支持带中部纵行切断, 可见
前群肌:胫骨前肌(内侧)、趾 长伸肌(外侧)、拇长伸肌(中 间)
然后
钝性分离胫骨前肌与趾长伸肌, 在两肌之间、小腿骨间膜前方寻 找并清理胫前动脉和伴行静脉 (2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