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
《鼎湖山听泉》一文课后后反思

《鼎湖山听泉》一文课后反思前言在以前我以为鼎湖山只是一个普通的旅游景点,直到我读了《鼎湖山听泉》一文后,才意识到鼎湖山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这篇文章让我对鼎湖山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有了更多的思考。
文章内容回顾《鼎湖山听泉》一文讲述了作者去鼎湖山旅游的经历。
文章通过描绘鼎湖山的美丽景色和悠久历史,展现了鼎湖山独特的文化魅力。
作者不仅通过文字形容了鼎湖山的壮美景色,还追溯了鼎湖山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文化价值。
文章中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作者对鼎湖山的自然景观的描绘。
作者用生动的词语和形象的比喻,使我仿佛置身于鼎湖山的山脉和溪流之间。
作者提到了鼎湖山的山峰云雾缭绕,林木葱茏,水流潺潺,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之处。
此外,作者还通过介绍鼎湖山的历史文化,展现了鼎湖山的深厚底蕴。
文章中提到了鼎湖山作为古时候道教文化的发源地,曾被皇帝视为重要的道教圣地。
这些历史典故和文化传承使我对鼎湖山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通过这篇文章,我不仅了解到了鼎湖山的自然美景,还更深入地了解到了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反思与思考读完《鼎湖山听泉》一文后,我不禁反思了现代人对自然的态度。
现代社会发展迅猛,人们越来越远离自然,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欣赏也逐渐淡化。
与此同时,我们也忽视了自然与文化的结合,忽视了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的价值。
这篇文章让我重新意识到了自然和文化的重要性。
在鼎湖山的例子中,它不仅有着壮美的自然景观,还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这种自然和文化的结合,使鼎湖山具有了更深远的意义。
我们应当重新审视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的关系,发掘自然与文化的交融之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环境,传承文化,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
此外,阅读《鼎湖山听泉》一文也给我带来了旅游的启示。
文章中提到了鼎湖山的美丽景色和悠久历史,这让我有了想要去鼎湖山旅游的冲动。
我认为,旅游不仅是为了享受身心放松的时刻,更是一次与大自然和人文历史亲密接触的机会。
鼎湖山听泉课文反思(2篇)

鼎湖山听泉课文反思谢大光把泉之声比作乐之声,带给我们美的享受。
那么乐之声怎么去表现呢?我们再来看看这个片段“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是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片段。
看看作者是怎么以丰富的想象,准确的语言给我们表现琵琶曲的。
在这里先让学生说说都有哪些比喻,从这些比喻中看出该曲有什么特点,并模拟该音乐变化的旋律。
在此环节中大家的情绪都是十分兴奋,积极地摹拟着该曲旋律。
课堂上一片乐声。
接着又播放《十面埋伏》让大家对照文中所写去欣赏,体会。
这时无需过多的言语,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音乐中找到相关的词语句子。
丰富的想象,精美的语言,准确的表达,此时带给学生的是无以能说的感受。
鼎湖山听泉课文反思(2)《鼎湖山听泉》是一篇家喻户晓的课文,讲述了少年听到泉水的声音后,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通过思考这篇课文,我也深受启发和反思。
在这篇课文中,少年学会了用心去感受和聆听自然界的声音。
他发现自然界中所蕴含的美妙和宁静,这种感受让他对生活充满了动力和热情。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在当下社会中,追求效率和成就的过程中,有时很容易忽略生活中的美好和宁静。
我想,我们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不仅要拥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广阔视野,更要有听心灵的耳朵,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去思考生活的意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美好。
与此同时,少年还通过聆听泉水的声音,培养了自己的耐心和专注力。
他学会了倾听泉水的声音,不受其他事物的干扰,充分沉浸在自然的美好中。
这让我想到了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浮躁与追逐功利的心态。
我们在追求各种目标和利益的过程中,常常因为焦虑和浮躁而让自己迷失。
然而,如果我们能够像少年一样,培养耐心和专注,时刻保持对生活的感激和热爱,我们就有可能更加真正地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鼎湖山听泉》的教学反思

《鼎湖山听泉》的教学反思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鼎湖山听泉》是一篇游记,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记叙了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重点介绍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听泉时的美妙感受。
作者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山泉的各种姿色和声响,以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创造了一幅幅诗的画面和令人陶醉的意境,他以深厚的文笔功力充分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想象,给人以美的享受,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万泉齐鸣的世界里。
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多读课文,从诵读中得到启发,并有所感悟。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作者的文笔引人入胜的因素,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感悟朗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对作者产生敬佩之情,很快地触及到作者的
心灵,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情感得以升华,也更容易领会课文的主旨了。
同时还做到注意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指导学生从作者用的比喻中思考,这样以听促读,以读促学,学生就这样快乐而轻松地学习着。
语文每一篇作品都为学生提供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语文教学应当通过一篇篇教材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和领悟力,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年龄特点、知识素养、生活经验做出解读。
“海阔凭鱼越,天高任鸟飞”,语文教学的天地是没有止境的,只有“好学上进,博采众长,刻苦钻研”才能真正达向理想的境界,为此,我将不懈努力。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

鼎湖山听泉——录课后的教学反思九月二十六日我在北京小学大兴分校的录课室给六年级的学生上了一节课——《鼎湖山听泉》。
第一次站在北京小学录课室的讲台上与孩子们一起上课,心情不免有些紧张。
所以,开讲前我与学生进行了交流(之前我以和他们相处了一星期,并在班里上了一节课,沟通起来较容易),学生较我而言,活泼,轻松,他们表示一定好好配合。
他们的表现给我吃了一颗定心丸,我为此信心十足。
整堂课我紧紧抓住本文的重点段落第四自然段——作者夜晚躺在床上细细聆听、品味各种泉水的声音。
先让学生找出具体描写泉声的句子,仔细品读,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法,学生在读完句子后很快说出作者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表达方法,由此我相机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正是运用了这两种表达方法才将泉声写得如此详细;接着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泉水声音的变化,并用读的方式表现出来:我采用了个别读、男女生分读的方法。
(课后我的指导老师巴德新老师指出此处学生读的还是少,没有读出泉声的变化,老师最好在此处范读);然后我让学生再找找文中还有哪里写到了泉声,学生在这一段中找到了作者略写的泉声,紧接着我让学生将这两段话进行对比,进而感受作者写法上的不同,点出详写与略写;最后我设计了一个小拓展练习“那像_______一样的,是_______的声音。
”让学生进行说话练习,让他们大胆想象泉声的美妙、泉声的变化。
(课后,巴老师点评此处处理得不错,及时训练了学生的说话与想象能力)。
在学生理解和感悟了泉声的变化之后,我让学生配乐朗读了本段,让学生在乐曲声中再次感受泉声的美妙、动听。
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我侧重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第二段——白天,作者在鼎湖山的所见、所闻、所感。
在处理本段时,我没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在课文中找寻答案,而是指出了具体的段落让学生读中悟。
(巴老师在此指出当你提出“作者为什么会写到那么多泉声的变化?请到文章第二自然段中找答案”时,完全不要先定自然段,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到文中找出答案,或许学生会找到不同的答案,并有不同的见解。
语文《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

语文《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引言《鼎湖山听泉》是一篇富有意境的语文课文,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人物情感来传达一种宁静与宜人的美感。
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我发现学生对于鼎湖山以及其中的泉水并没有太多的了解与体验,导致学生对于文章情感的表达和理解有所欠缺。
因此,我对于这堂《鼎湖山听泉》的语文课进行了反思,希望能够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内容的调整1.增加鼎湖山的背景知识:在教授这篇课文之前,我没有给学生们提供足够的鼎湖山的背景知识。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情感的表达,我决定在课前引导学生了解鼎湖山的地理位置、山势、特点等,让学生对于鼎湖山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引导学生观察泉水:文章中描写了鼎湖山的泉水,但是学生并没有对于泉水产生深刻的感受。
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感受到泉水的美妙,我决定在课堂上组织观察活动,带领学生走进自然,亲自观察泉水的流动、声音和形态,以便让学生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泉水的美。
3.探讨文章情感的表达:在教授《鼎湖山听泉》这篇课文时,学生对于文章情感的表达理解不够。
因此,我计划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探讨文章中的词句、句子和段落背后蕴含的情感,通过学生的参与与讨论,让他们学会用恰当的情感词汇来表达对于鼎湖山的喜爱与敬畏之情。
教学方法的优化1.采用多媒体教学:为了更加直观地向学生展示鼎湖山的美,我计划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鼎湖山的景色和泉水的特点。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
2.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引导学生观察鼎湖山泉水的过程中,我计划让学生分成小组,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促使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和共同进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3.运用情感表达法: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情感表达,我计划通过情感表达法教学。
在指导学生分析课文时,我会引导学生从词语、语气和修辞手法等方面去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描述和表达自己对于鼎湖山的感受。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是一篇典型的写景游记,传统的教学模式普遍是分析课文。
这种教法往往会让学生生厌,作为教师自己教着也觉得没趣。
为此,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抓住了这样几个点:一、自我感受本堂课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精读夜听泉声的段落,在这段精彩的文字出现前,我利用多媒体充分拟造了一个静静听泉的氛围,再加上生动画面,引导学生辩识、聆听、体会,并且表达出自己的感悟,由于学生已经如临其境,所以他们的感受丰富而又新鲜,表达时畅所欲言,不受文本的限制。
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后一环节仿文写意的成功作了铺垫。
二、精读文本通过上一环节中学生听泉、辩泉、说泉的活动,学生有了体验的基础及表达的欲望,这种情况下我再让学生学习作者描写自身听泉感受的语句,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以升华,这样更容易领会课文的主旨了。
三、仿文写意学生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体验和感悟,自然在胸中流淌着美的情感,涌动着美的语言,在此基础上,我稍加点拨,引导,于是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辅助他们写作:1、这些泉水泉水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她们还会到哪里去?还会去干什么呢?2、你觉得还有什么乐器或者别的事物来比喻这些泉声呢?这两个问题果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教者如涓涓细流般的引导、点拨之中,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随着学生的奇思妙想,课堂上生机勃勃,童趣盎然。
此刻,我说:同学们,你们的想象一点都不比作者谢大光差呀,那么我们现在来和作者比一比文笔如何?话音刚落,学生就纷纷拿笔写了起来,学生的思维在优美音乐的伴奏下在静静的充满诗意的课堂上流淌着,不一会儿一段段精彩的描述就水到渠成了。
在写后的交流中,学生聆听着其他同学的想象与表达,又一次接受了美的洗礼。
我个人觉得以语言训练为突破点,在反复品读中体会语言的优美和精炼。
既呈现给学生的是生动的情景和实实在在的文本,又丝毫没有刻意进行朗读指导的痕迹。
学生只有在自己感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阅读之后,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因此,课堂上才能有学生独到的深入解读。
鼎湖山听泉的教学反思

《鼎湖山听泉》的教学反思(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鼎湖山听泉》的教学反思《鼎湖山听泉》的教学反思范文人间处处有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
因此,利用语文课这个课堂阵地教会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多看、多听、多思,从身边的事物中获取学习语文的信息资源,这无疑是个很好的方法。
另一方面,阅读是一个感悟、积累的过程。
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引导学生品味、朗读、乃至熟读成诵更是积累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这课的教学中我就是重视了这方面的训练。
本文的我分三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让学生学习生字和词语,初步读通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第二课时进行一、二、三自然段的教学;第三课时是教学高潮进行四、五自然段的教学。
课文的朗读训练主要放在第二、三课时。
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鼎湖山的泉美和文章的语言美。
要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爱读想读。
如:我在第三课时进行复习导入时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师:同学们,上两节课,我们随着作者,披着薄雾,踏着泉水,穿过密林,来到了岭南古刹庆云寺。
一路上,我们已经初步领略了鼎湖山的泉声。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刚过寒翠桥,就听到……”生:随着优美的音乐声朗读了起来。
这样的导入,显然比我以前那种“同学们,我们上两节课学习了第一、二、三自然段,现在我检查一下大家的朗读情况”的程式话导入更有情趣,更有吸引力。
在这样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复习学过的内容,无异于对愉快旅行的美好回忆,学生怎能不爱读?还有要把握课文的情感的基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
如在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时我是以心定气宁的情绪去影响学生:“同学们,入夜,山中万籁俱寂。
这时候,作者躺在床上,正在用他的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
而且,在心里不断地对自己说:啊……”我在说这一段话时,从表情到手势到语气,都要表现安详宁静的气氛,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泉动而夜静,心动而气静的美妙意境。
一鼎湖山听泉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鼎湖山听泉》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作者用优美流畅的文字再现了鼎湖山引人入胜的泉声,抒发了作者对泉声的喜爱之情。
本节课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精读“夜听泉声”的段落,在这段精彩的文字出现前,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拟造听泉的氛围,再加上生动画面,引导学生“辩识、聆听、品味”,并且表达出自己的感悟,由于学生已经如临其境,所以他们的感受丰富而又新鲜,表达时畅所欲言,不受文本的限制。
我通过引导学生听音乐、看画面、赏读美文,体验课文语言文字之美,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这也是做得成功之处。
充分利用各种手段让学生读出情趣,读出方法,读成习惯,自主品味文中之景,感受文章之情,形成语言积累,产生情感共鸣。
本节课不足是在课堂引入环节,我让学生读课题“鼎湖山听泉”后,质疑,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听泉?分别是在什么时间?学生有了这样的学习需求后,我并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去好好地感受,只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去自读了一遍课文,把它作为引入课文的一块垫脚石。
学生们不能回答出:在白天听泉。
我就机械地照搬教案,置学生的需求于不顾,我想学生一定觉得这样的课堂对他们是没有吸引力的。
课堂教学措施,就是在教学设计时不能掉以轻心。
要在分析学情后再设计预设与生成,就是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必须了解清楚,学生的阅读需求是什么,哪些需求是可以在第一课时为学生解决?哪些适合放在第二课时进行?千万要避免,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又满足不了他们的渴求,这是很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
其次还要思考,哪些知识、技能是教师想给学生的,而这些知识、技能,学生是不是已经掌握了,或掌握了多少?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是否适合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如果适合,怎样训练?训练到什么样的程度?这些问题都应该认真地考虑清楚。
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还要以语言训练为突破点,在反复品读中体会语言的优美和精炼。
既呈现给学生的是生动的情景和实实在在的文本,又丝毫没有刻意进行朗读指导的痕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3篇《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1激情与诗意同显、美丽与智慧并存的课堂是我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而《鼎湖山听泉》一文中作家用交响乐的方式着文,奏出一曲泉的绝响。
“听”字是这篇美文题眼,在文章开头我们随作家的笔触看到的是一幅淡雅的山水画:细雨蒙蒙,薄雾漫漫,群山远去,绿树郁郁。
作者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山泉的各种姿色和声响,以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创造了一幅幅诗的画面和令人陶醉的意境,他以深厚的文笔功力充分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想象,给人以美的享受,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万泉齐鸣的世界里。
本文集诸多美的因素于一体,是一篇非常适合学生学习品味的游记散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该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
因此我把“体验、学习、倾诉”作为设计本堂课教学的出发点。
我要让学生不仅能够充分欣赏到文章的优美意境,而且能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去倾诉自己的独特体验,使学生的思维完全放飞,让少年的灵感在本课的教学中涌动。
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需要教者上出意境,上出美感,在环节的设计上,课堂气氛的调动上,语言的表达上都要做精心准备才可能成功。
为此,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抓住了这样几个点:一、自我感受,发现美。
本堂课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精读“夜听泉声”的段落,在这段精彩的文字出现前,我利用多媒体充分拟造了一个静静听泉的氛围。
各种各样的泉声或低吟、或激昂、或雄壮、或深沉地萦绕在学生的耳畔,在加上相继出现的生动画面,学生仿佛真的穿越时空来到了古朴、幽雅、寂静的庆云寺和作者一起美美的听泉呢!在这样的氛围中,我引导学生“辩识、聆听、体会”,并且表达出自己的感悟,由于学生已经如临其境,所以他们的感受丰富而又新鲜,表达时畅所欲言,不受文本的限制。
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后一环节“仿文写意”的成功作了铺垫。
二、精读文本,感悟美。
通过上一环节中学生“听泉、辩泉、说泉”的活动,学生有了体验的基础及表达的欲望,这种情况下我再让学生学习作者描写自身听泉感受的语句,在作者的文字中那声,那情,那韵,真的让人沉醉、浮想联翩,仿佛来到了那绿意盎然、清泉涌流的鼎湖山区。
我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作者的文笔引人入胜的因素,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感悟朗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他们对作者谢大光先生非常敬佩。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体悟表达和作者的体悟表达得以比较,从而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以升华,使他们很快地触及到了作者的心灵,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也更容易领会课文的主旨了。
在学生用朗读表达自己对文字的体悟时,我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
因此学生朗读“夜听泉声”这段精妙的文字时趣味盎然,真情流淌,让人感动。
你看,有的同学读“小提琴般的泉音”时,语调是那样优美,而有的同学读时优美中又带点悲伤,有的同学读时语调显得活泼轻快,有的读时语调又低缓沉郁,这都是他们用自己方式感受在传达独特的体验,我欣赏这样多样化的凸现个性的朗读,这正是我所期望达到的效果。
学生朗朗读书的声音由清脆到雄浑,由悠扬到高亢,就如同谱写了一曲美妙的课堂交响乐!这些优美的语言也就从课本上流到了每一个学生的心中!三、仿文写意,倾诉美。
学生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体验和感悟,自然在胸中流淌着美的情感,涌动着美的语言,在此基础上,我稍加点拨,引导,让学生的倾诉之情一发不可收拾,学生自然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有话需说了,老师就可像渔翁似的等着饥饿的鸬鹚跳入水中收获而来了。
为达到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辅助他们写作:1、这些泉水“泉水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她们还会到哪里去?还会去干什么呢?2、你觉得还有什么乐器或者别的事物来比喻这些泉声呢?这两个问题果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教者如涓涓细流般的引导、点拨之中,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随着学生的奇思妙想,课堂上生机勃勃,童趣盎然。
此刻,我说:“同学们,你们的想象一点都不比作者谢大光差呀,那么我们现在来和作者比一比文笔如何?”话音刚落,学生就纷纷拿笔写了起来,学生的思维在优美音乐的伴奏下在静静的充满诗意的课堂上流淌着,不一会儿一段段精彩的描述就水到渠成了。
在写后的交流中,学生聆听着其他同学的想象与表达,又一次接受了“美”的洗礼。
以上设计中摒弃了传统教学对内容的琐碎分析,直接从整体入手,以语言训练为突破点,在反复品读中体会语言的优美和精炼。
教者呈现给学生的是生动的情景和实实在在的文本,丝毫没有刻意进行朗读指导的痕迹。
从认知规律来看,这是合理的,学生只有在自己感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阅读之后,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因此,课堂上才能有学生独到的深入解读,才能有如此个性鲜明、精彩纷呈的精妙语句。
几个环节环环相扣,步步相连,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再加上成功地利用电教和语言情态创设了课文情景,使学生获得了来自“语言、情感、氛围”等的全方位享受,课堂学习任务也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海阔凭鱼越,天高任鸟飞”,语文教学的天地是没有止境的,只有“好学上进,博采众长,刻苦钻研”才能真正达向理想的境界,为此,我将不懈努力。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2人间处处有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
因此,利用语文课这个课堂阵地教会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多看、多听、多思,从身边的事物中获取学习语文的信息资源,这无疑是个很好的方法。
另一方面,阅读是一个感悟、积累的过程。
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引导学生品味、朗读、乃至熟读成诵更是积累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这课的教学中我就是重视了这方面的训练。
本文的我分三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让学生学习生字和词语,初步读通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第二课时进行一、二、三自然段的教学;第三课时是教学高潮进行四、五自然段的教学。
课文的朗读训练主要放在第二、三课时。
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鼎湖山的泉美和文章的语言美。
要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爱读想读。
如:我在第三课时进行复习导入时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师:同学们,上两节课,我们随着作者,披着薄雾,踏着泉水,穿过密林,来到了岭南古刹庆云寺。
一路上,我们已经初步领略了鼎湖山的泉声。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刚过寒翠桥,就听到……”生:随着优美的音乐声朗读了起来。
这样的导入,显然比我以前那种“同学们,我们上两节课学习了第一、二、三自然段,现在我检查一下大家的朗读情况”的程式话导入更有情趣,更有吸引力。
在这样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复习学过的内容,无异于对愉快旅行的美好回忆,学生怎能不爱读?还有要把握课文的情感的基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
如在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时我是以心定气宁的情绪去影响学生:“同学们,入夜,山中万籁俱寂。
这时候,作者躺在床上,正在用他的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
而且,在心里不断地对自己说:啊……”我在说这一段话时,从表情到手势到语气,都要表现安详宁静的气氛,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泉动而夜静,心动而气静的美妙意境。
生活有酸甜苦辣,心境有喜怒哀乐,在读书中能遍尝各种体验,是吸引学生读起来的又一魅力。
充分把握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来引导学生读课文,如师:请大家自由轻声读课文第四段,体会这段课文中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生: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乐队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师:(出示这四句话)请大家再次读这四句话,体会这四句写泉水的话美在哪儿?生:这里的四个句子都采用了比喻句。
师:(默读课文)这儿四个句子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生:把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比作小提琴轻柔的声音;把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比作琵琶的清脆的声音;把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比作大提琴厚重回响的声音;把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比作铜管乐队雄浑磅礴的声音。
生:四个句子的句式都基本相同。
生:句子的形式都是“那像_______一样的,是_______的声音。
”因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所以设计教学时,我就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他们充足的阅读、思考空间。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受泉水的美,感受四句句子本身在结构上、修辞上所具有的魅力。
又如文中“泉水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这句,它有着明显的拟人效果,怎样才能让学生也悟到这一点呢?我先请一个朗读比较好的同学连续读三遍,然后留一点暗示,给一点启示:“老师第一次读到这里的时候,眼前出现的是清纯的泉水,第二次再读的时候,仿佛这些泉水都有了生命,第三次再读的时候呀,眼前看到的仿佛已经不是泉水,而是……什么呢?现在请你们也来读读,看看能读出什么形象来。
”学生很快就想到了“顽皮的小孩”、“天真活泼的小姑娘”。
这就说明学生已经读懂了这句话,体会到了它的表达效果,这样岂不是既知道了“拟人”这个表达方法又进行了朗读训练。
抓住作者的写作目的再次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朗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联系全文说说泉水对于鼎湖山的作用,然后有感而发:“是啊,清泉使鼎湖山草丰林茂,清泉使鼎湖山成为风景名胜,清泉使鼎湖山上的庆云寺里繁花似锦,古树参天。
清泉滋润了大山上的草木,清泉养育了大山厂的人民。
”学生就随即深情地朗读:“朦胧中,那滋润着鼎湖山万木,蕴育出勃勃生机的清泉,仿佛汩汩地流进了我的心田。
”说明学生从课文中读出弦外之音来——要珍惜水源。
愿它永远清澈明净,愿它永远音乐般美妙,愿他永远流进我们的心田。
我想阅读教学,是要让学生读出情趣,读出方法,读成习惯。
不光让学生在课内爱读,课外也爱读;不光爱读课本,也爱读其他读物;不光是在有人要求的情况下爱读,没人要求的时候也爱读;不光现在爱读,将来也爱读。
从一定意义上说,课堂上的朗读训练,只是语文课上应该达到的目标,而能使学生在课外进行延伸阅读,那才是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3《听泉》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写了作者去鼎湖山听泉,将听到的泉声用美仑美奂的笔调倾诉出来,记叙了作者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受,对大自然的热爱。
全文按照地点转移和时间先后顺序来写,由5个自然段组成,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我们”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交代了地点。
第2自然段为第2部分,写白天“我”在上山途中观景听泉。
第3、4、5自然段为第3部分,写夜晚“我”在庆云寺借宿,细细聆听,品味着泉声,抒发了作者在鼎湖山听泉的总体感受。
在这3个部分中,第3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重点写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作者听泉时的美妙感受。
而第4自然段的描写,最能让我们感觉到鼎湖山泉水、泉声的独特之美。
作者把泉声的美妙传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字时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深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