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tology的含义及翻译
ontology的释译

ontology的释译【摘要】ontology是西方哲学的奠基性范畴,通过对其起源及国内哲学界释译梳理发现,国内外学者对它的翻译和诠释存在诸多争议。
由此,笔者认为,当代国内哲学界对西方哲学某些精深部分的把握,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容易。
【关键词】ontology;诠释;翻译;哲学ontology这个词在国内外的解释翻译甚多,它的研究对象、任务含有多义性,有点不可言说的味道,但我们还要说。
为此要把哲学史上和国内近现代关于它的研究理顺一下,方便我们探讨。
一、ontology的产生及定义最先构成ontology的是德国人郭克兰纽,像一部分表示学科的词语一样,它也是由希腊文构成的。
如biology,sociology这类词分别由词干bio、socio结合词尾-logy构成,ontology是由onto加上-logy构成,显而易见是关于onto的学问。
虽名称出现,但具体的定义、概念却没出现。
我们读到关于ontology的定义,见于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本体论,论述各种抽象的、完全普遍的哲学范畴,如"有"以及"有"之成为一和善,在这个抽象的形而上学中近一步产生出偶性、实体、因果、现象等范畴。
再看"百科全书"关于ontology的定义,笔者按俞宣孟对《不列颠百科全书》(第15版)中的ontology的翻译:关于"是"本身,即关于一切实在的基本性质的理论或研究。
这个术语直到17世纪时才首次拼造出来,然而本体论同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所界定的"第一哲学"或形而上学同义,由于后来形而上学包括其他的研究(例如,哲学的宇宙论和心理学),本体论就毋宁指对"是"的研究了。
本体论在近代哲学中成为显学,是由于德国理性主义者克里斯蒂?沃尔夫,以他看,本体论是走向关于诸"是者"之本质的必然真理的演绎的学说。
也谈关于 O ntolo gy 的翻译

也谈关于Ontology的翻译庞学铨提要:如何翻译和理解Ontology这一重要概念,对研究西方哲学的存在理论关系极大,对它的理解又最终被归结为对to be的理解。
国内西方哲学界对此的看法历来有异,近年又有研究者认为以“是”来翻译和理解to be最为准确。
本文根据当代著名语言学、哲学史专家美国学者卡恩的研究成果,讨论了to be本来具有的多种用法、多重涵义。
认为它的一种主要和基本的用法,是作系动词用,表示“是”的意义;即使在作为系动词用时,它也可以表示“是者”、“存在”,包“存在”的意义;它究竟表示“是”还是“存在”或别的意义,要看使用它的不同时代、不含“是者”、同语境和不同哲学家;而to be所含有的“存在”的意义,在不同的形而上学理论中,又有差异,有的指本体意义的“存在”,有的指实存意义上的“存在”,有的则指自身显现意义上的“存在”。
因此,对Ontology的翻译和理解,也应该视不同情形而定。
关键词: 西方哲学 Ontology概念 翻译理解作者庞学铨,男,哲学博士,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杭州 310027)讨论存在论的问题,不能不首先涉及Ontology的概念与翻译。
我国哲学界对Ontology一词的最通常译名曾是“本体论”,近年来又流行一个新的译名“存在论”,对这两个通行译名的准确性又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研究者则主张正确的译法应为“是论。
”分歧来自对Ontology一词的词源学理解。
从Ontology的词根来看,是由词干ont和表示“学说”的词尾logy构成的。
ont是希腊文on的变化式,因此,该词指的是关于on的学问。
on是希腊文einai的中性分词,einai则相当于英文的to be,德文的sein。
就是说,希腊文on的意思相当于英文的Being,Ontology也就是关于being的学问。
Being作为to be的分词,其意义取决于to be。
所以,对Ontology的理解也就最终被归结为对to be 的理解。
关于ontology的讨论

关于ontology 的讨论董云卫:你问道关于ontology, 直译是哲学上的存在论或本体论,现在用于系统的概念模型很热。
大体意思是说,客观世界是由很多元素组成,而元素之间又具有各种联系,把这些元素和关系画出来就是一个ontology。
这里有几篇文章可供参考,都是2002年国际会议的文章,比较新。
1,25030001 Conceptual Modeling and Ontology: Possibilities andPitfalls2,25030003 An Ontology for m-Business Models3, 25030012 Ontology-Driven Conceptual Modeling: Advanced Concepts4, 25120174 DAML+OIL:A Reason-Able Web Ontology Language郝克刚。
2003年1月15日Sent: Wednesday, January 15, 2003 8:49 PMSubject: RE: 关于ontology郝老师及各位:The 10th international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conference (2003)刚接受了我一篇文章:Ontology-based Conceptual Modeling for InteractionDesign. 创新和质量都得了满分:-) 事实上,其内容是讨论软件系统的概念建模的,但和建模交互有一定关系。
我和董云卫争论过2小时,但他不相信我的。
本体论的常用定义是:分享概念化的形式、显式规约(但有争论),其内容包括一个概念分类,关系及公理。
本体论一般是静态的,不包括动态概念。
换言之,本体论描述的是说明式知识,不包括过程序知识,因为本体论的目的是表示,不是使用知识。
所谓分享概念化指是在一个问题域中现象的抽象模型,其中概念是公认的,形式化指机器可处理性,显式指概念的类型和使用限制都是明确定义的(一般得有一个meta-ontology或叫ontology assumptions定义概念类型和类型之间的关系,一个具体的概念模型中的概念及关系是它的实例)。
英语哲学概念探讨30题

英语哲学概念探讨30题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words represents the concept of "ethics" in English?A. MoralityB. LogicC. AestheticsD. Epistemology答案:A。
本题考查哲学概念“伦理学”在英语中的表述。
选项B“Logic”指逻辑;选项C“Aesthetics”指美学;选项D“Epistemology”指认识论。
只有选项A“Morality”与“ethics”意思相近,都表示伦理学。
2. The term "metaphysics" is closest in meaning to:A. PhysicsB. PhilosophyC. OntologyD. Epistemology答案:C。
本题考查“形而上学”这一哲学概念的相关表述。
选项A“Physics”是物理学;选项B“Philosophy”是哲学的统称;选项D“Epistemology”是认识论。
“Ontology”与“metaphysics”在意义上最为接近,都涉及对存在本质的研究。
3.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related to the concept of "rationalism" in English?A. EmpiricismB. IdealismC. MaterialismD. Skepticism答案:B。
本题考查“理性主义”的相关表述。
选项A“Empiricism”是经验主义;选项C“Materialism”是唯物主义;选项D“Skepticism”是怀疑论。
“Idealism”与“rationalism”有一定关联,都强调理性和理念的作用。
4. The word "phenomenology" is mainly concerned with:A. Appearances and experiencesB. Inner thoughts and feelingsC. Social structures and systemsD. Historical events and processes答案:A。
本体论

• 亚里士多德认为这门以“存在之作为存在”为对 象的学科区别于其他科学之处就在于它的普遍性, 具体表现在:
• 1、他以全部存在为对象,而其他科学只研究特殊 事物。
• 2、其他科学不关涉存在的本质,只是从各存在物 出发去研究被其当作对象的那个种的属性
• 3、其他科学不讨论其对象的那个种是否存在,而 所有这些均属于存在论的范围。
• 存在论以整个世界为对象,确立存在性的构成、 实在的存在方式、本质属性及其根本原则。存在 的各种含义“都指向一个中心点”,即本体
是(存在)的四种意义
其实“存在”一词是中国人用汉语把英文“IS”一词翻 译过来的,这一翻译其实首先就会碰到困难,有人翻译 成“存在”,有人翻译成“是”,有人翻译成“有” 在语言逻辑中通常将其翻译成“是(存在)”,它分为 以 下四种意思: A、存在。God is ,或上帝存在 B、等同。他的太太是西施。启明星是长庚星 C、类属关系。太阳是恒星,金星是行星 D、本体/属性关系。 太阳是明亮的
“存在”表示命题函项的可满足性,即是否有适 当 的个体使得该命题函项为真或者为假
摩尔 直接通过概念分析来驳斥本体论证明
有些天鹅是白的(有些天鹅存在) 这是一只天鹅,而且它是白的
二、肯定(是)
代表人物:皮尔斯
指称重言式:这个房子存在着 当一个语句涉及一个它所述说的事物,并且它本身暗含该 事物的存在,以至动词”存在“并未给该事物增添什么新内 容
“存在”本质上是命题函项的一个谓词 ----- 罗素《逻辑和知识》
“存在”是命题函项的一个性质,它实际上起量词 作用,化归为存在量词∃
金山存在
命题函项是个带空位的表达式,一般形式 F(.....),相当于一个简单谓词或复合谓词
(∃x)(x是山并且x是由金子构成的)
本体论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本体论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刘红阁 郑丽萍 张少方摘要 “本体论”原是哲学研究中发展出来的一个概念。
近年来,本体论的研究和应用受到了知识工程及相关应用领域的广泛关注。
本文对目前本体论的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主要内容包括:本体的定义、发展本体的原因、本体的设计原则和方法论、本体的描述语言和国内本体的研究现状。
最后本文指出了当前本体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未来本体论研究的主要方向。
关键字 本体论、知识工程、语义Web1引言“本体论” (Ontology,大写O)原是哲学研究中发展出来的一个概念,研究客观事物存在的本质和组成。
本体论在哲学定义上的主要特点在于本体论是关于世界某个方面的一个特定的分类体系,这个体系不依赖任何特定的语言。
近年来,随着信息科学的飞速发展,本体论逐渐用于知识工程和信息科学等领域之中。
本文就目前本体论的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了系统介绍和综合评述。
首先就本体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第2节),其次给出了发展本体的原因以及本体的具体应用领域(第三节),介绍了本体的设计原则和方法论(第4节)、当前主流的本体描述语言(第5节),讨论了国内本体论研究和应用状况(第6节),最后本文指出了当前本体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未来本体论研究的主要方向(第7节)。
2本体是什么?本体论(Ontology)和本体(ontology)在英文表示是不一样的,即一个用大写的“O”开头,另一个则用小写的“o”开头。
本体论这个术语诞生于17世纪,派生于希腊语的onto 和logia,是一个哲学的分支。
从哲学上来说,本体论是研究客观事物存在的本质,所以本体论在哲学上的真正内涵是对世界上任何领域内的真实存在所做出的客观描述。
对本体论的理解,人们不存在什么疑问。
但是对本体(ontology)的理解,哲学界和计算机科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在哲学界,本体作为表述哲学理论的术语,是指形成现象的根本实体。
近十多年来,本体论的研究日益成熟,也已经远远超过了哲学的范畴,和信息技术(例如:面向对象系统)、知识工程及人工智能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育专业英语单词翻译

To many people,education is a very important problem.It is known that people who want to make difference(有所作为)almost have education,which can help one improve oneself.In China,student can learn lessons in all kinds of schools,such as primary school(小学),high school, univisity and so on.Students can learn various of subject,such as Chinese,English,Maths and so on.But I think that the Chinese students are quite tired,expeciall the high student.In order to enter the univisity,they have to spend their most time on study in school.They have enough time to have a good rest in everyday life.Do yo think that we should do something useful to change this situation1.prefectural(para1,line13),地方官的,显的,府的一般指县、郡级地方政府机构,prefect,地方官,长官。
(perfect)2.imperial bureaucracy(para1,line19)封建官僚机构,皇家机构3 theology 神学 theological 神学的(para3,line34 transcendent 先验的,超然的; mundane世俗的,平凡的(para3,line4)5. the Board of Rites 礼部(para4,line7)6 epistemologically 认识论的,从认识上说;epistemology 认识论(theory of knowledge) ontology 本体论;存在论7 meritocratic 精英阶层的,精英管理的,meritocratic education 精英教育8 mentor 导师,指导者9 celibate 独身者,独身主义者;独身的,未婚的,禁欲的10 treatise 论文、论述、专著thesis 论文,毕业论文,硕士论文paper 论文,文件,报纸dissertation,论文,毕业论文,专题,学术演讲11 proactive前摄的,前瞻的,积极主动的,抢先的,前摄抑制:proactive inhibition;倒摄抑制:retroactive inhibition12 revisionist 修正主义者(revision)13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科举考试体系(皇家考试体系)14 Four Books and Five Classics 四书五经15 th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公务员考试,中国科举考试16 technical knowledge 技术性知识17 the Taixue 太学;the Guozijian 国子监;the Hanlin academy 翰林院;capital examination 会试;Palace examinition 殿试18 due to,由于,归因于(para2,line 4)19 be responsible for 对负责,承担责任(para4,line720 fall out of 放弃,失落,失宠(para7,line6)New techniques will emerge, and existing ones will fall out of favor 21 lay down 制定,主张,放下(para12,line9)22not only…but also 不但…而且(para14,line2-3)philosophy哲学Ontology,存在论Epistemology,认识论Linguistic philosophy语言哲学1 deductive 推论的,演绎的[antonym]: inductive 归纳的,诱导的inductive method(归纳法),deductive method(演绎法)2 empiricism 经验主义,经验论3 epistemology 认识论(见上页)4 essence 精髓,本质[哲] (nature)5 critical thinking 批判思维逻辑思维:logical thinking;形象思维:imaginal thinking;抽象思维:abstract thinking6 teaching strategy (instructional strategy ) 教学策略7 experience 经验,经历,体验8 authority 权威9 reason 原因,理由,推论,理性(reasoning,rationality)10 intuition 直觉,直观,直觉知识instinct 本能,直觉intuitive 直觉的,凭直觉获知的intuitional,直觉的,直观的;intuitional instruction 直观教学11 active construction 主动建构(p23,line22)12 “the educated guess”(p23,line13) 有根据的推测,据理推测1 Homer’s Iliad 荷马的《伊利亚特》2 Apology of Socrates 苏格拉底的《辩解》3 Plato’s Republic 柏拉图的《理想国》4 Confucius 孔子;Confucianism 孔子学说,儒家,儒学5 orthodoxy 正统、正教、正统的信仰6 Buddhism 佛教,Daoism 道教7 Chinese classic 中国经典著作,Classical Chinese中国古汉语、文言文8 Great learning 《大学》9 the Mencius 《孟子》10 the Four Books of Confucius 四书(《论语》: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或The Analects;《中庸》:Golden mean )11 the Confucian educational heritage 儒家教育传统12 rote learning 机械学习,死记硬背;meaningfullearning13 Schooling 学校教育14 Educational legacy 教育遗产15 Neo-Confucian 新儒学,后儒学,理学,程朱理学16 be steeped in 充满着,沉浸于17 pursue into,pursue sth into sth 追求,致力于18 reflect on 反思,仔细考虑,反省1.emotional intelligence情绪智力,情商(EQ)2. intelligence quotient 智力商数,智商(IQ)3.empathy 移情作用,移情4.mindful 留神的,警觉的,mind 心神,心智,在意5.Brochure,小册子,小书,6.chronic 慢性的,持续时间长的,7.entail,必须伴有,必然带来,引起,(cause)8.cardiovascular,心脏血管的,cardiovascular disease 心血管疾病9.cope with;deal with 处理,对付。
从Ontology的译名之争看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

从Ontology的译名之争看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近年来,关于“ontology”及其词根“on”的译名问题,已经成为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热点。
事实上,早在20世纪40年代,陈康先生就对用汉语“本体论”一词来翻译西方哲学中的专门术语“ontology”是否准确提出过异议。
近年来的讨论既是陈康先生所提问题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延续,又是对它的深化。
因为经过几十年特别是最近20多年来的研究,学术界在对西方哲学的理解和把握上无疑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从一定意义上说,翻译的准确性问题主要是一个理解的问题,只有在研究达到相当的深度和水平时,这个问题才会以尖锐的形式被提出来。
我们不妨比较一下:陈康先生当初提出这个问题时,在学界并没有引起普遍的重视和广泛的回应,因为当时一般人对西方哲学的理解,并没有达到陈康先生的程度和水平;而这一次,问题一经重新提出,很快就在学界得到广泛的回应,而且不仅仅局限于研究西方哲学的学者中间,还辐射到研究逻辑学、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者,甚至在研究科学技术哲学和美学的学者中也引起了相当的关注。
认真地把这个问题讨论清楚,无疑是我们在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上真正登堂入室的一个关键,是很有意义的。
我已经在别处对相关讨论作了较为详细的学理分析,并表明了自己所持的基本观点和立场,此处不拟也不必过多重复。
这里准备换一个视角,讨论一下翻译原则的问题。
因为从相关讨论中不难看出,这是一个更加基础性的问题,各种不同译名的主张者之间的争论,都潜在地或深层地受制于论者所持的翻译原则。
至今仍在汉语学术界普遍使用的“本体论”这个术语,不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本来固有的概念,而是从西语“ontology”转译过来的。
这一“转译”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即是说,它是根据人们对西方思想的理解,结合汉语的相关文化背景,运用汉语的构词法而“新造”出来的一个术语。
这个术语到底好不好?能否反映出西方思想的本义?是否便于在汉语中表达对相关问题的思考?是一个早就存在争议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ntology”的意义及翻译作者:邹诗鹏近年来,Ontology问题复又成为学界的热点研究领域,问题仍然集中于如何理解和翻译Ontology,大多数的意见认为应当放弃“本体”及“本体论”,而选择“存在”及“存在论”,或者干脆就是“是”及“是论”。
但到底是“存在”及“存在论”,还是“是”及“是论”(“是态论”),则形成了争论的焦点。
这场争论的实质是反映了学界对于西方学术研习的质量要求,同时也表现了学界对于中西方文化在根源上是否能够形成沟通的困惑与思考。
一、Ontology及其复杂的汉译问题存在论(Ontology)是哲学的核心领域。
顾名思义,存在论即关于“存在”的理论,是关于存在是什么以及存在如何存在的理论。
存在论虽然是在17世纪才由德国经院学者郭克兰纽命名并由沃尔夫加以完善并从理论上系统化,但就存在论这一学问而言,则是早已由古希腊哲学确定了其基本框架及理论内容的。
事实上,存在论本身就是古希腊哲学的主题形态。
不过,Ontology并不是一劳永逸的理论体系。
对于不断追求理论超越的西方哲学传统而言,后世的西方哲学显然有理由构造与古希腊哲学的“Ontology”有所突破甚或根本不同的Ontology结构。
Ontology的复杂性从词源角度说源于其核心概念toon(tobe)在西方思想演进中的复杂性,从本质上说则是源于哲学家们不同的哲学观念,这种状况必然导致人们对Ontology的不同理解。
特别是,由于Ontology在文化传播中与异文化传统及其语言习惯的冲突、融汇与涵化,从而使得在西方哲学那里本就十分复杂的Ontology的异文化翻译显得更为复杂。
Ontology的汉译就充分地表明了这一点。
近百年来,Ontology先后被译为“物性学”“万有学”(卫礼贤)、“实体论”(陈大年)、“本体学”(常守义)、“万有论”(陈康)、“凡有论”、“至有论”(张君劢)、“存有论”(唐君毅)、“有根论”(张岱年),“是论”(陈康、汪子嵩、王太庆等)以及“是态论”(陈康)等等。
这些不同的译法按照toon(tobe)的不同理解大体可归为三类:一是从“存在”说确定Ontology;二是以“有”来解释Ontology;三是从“是”本身来规定Ontology。
从某种程度上说,上述三种分类基本上反映出了西方Ontology理论的三类典型。
大体说来,巴门尼德、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所代表的古希腊哲学所关注的恐怕主要还是系词意义上的“是”,因而那时的存在论主要应看成是“是论”;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所思考的则是存在论状态,因而译为“有论”及“存有论”似更合理一些;至于海德格尔等现代哲学家们则是试图从生存论意义上揭示并敞开“存在”(sein,简称“在”),因而他所追求的是一个较传统哲学的Ontology来说更为“原始”或“基础”的“存在论”。
尽管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哲学传统及哲学观,从而有理由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存在论这一概念,但存在论在古希腊哲学中的本来相对确定的论阈规定还是值得重视的,它至少可以使我们获得一种进入并反省存在论的基本样式。
Ontology的核心范畴即希腊语on,on则是希腊语eimi的中性分词形式,eimi乃希腊语中单数第一人称的系词,相当于英语“Iam”,意为“依靠自己的力量能运动、生活和存在”。
就本义而言,on应译为“是”,因此,从“是论”(及“是态论”)的角度理解“存在论”(Ontology)虽然不太符合中文的构词法及用语习惯,但就内涵而言,却更符合西方哲学存在论之追求判断与逻辑可靠性的理论本性。
Ontology 译为“是论”自然有足够的理由,但如此一个拗口的译法却没有呈现Ontology的汉语语境,在汉语中,“存在”或“有”显然较“是”更有根源性和底蕴。
从这个意义上,包括海外华人学界在内的汉语言学术界习惯于用“本体论”、“存在论”、“有论”、“存有论”、“万有论”、“有根论”来译Ontology自有语言上的考虑,一概否定显然不妥。
Ontology的最常见并已经形成相应语言习惯的汉译仍然是“本体论”。
不过,越来越多的学者强调不应该把Ontology 译为“本体论”。
其原因一是因为在汉语中“本体”的含义是指“本来的状态及状况”,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在成就了系统的存在论学说的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研究其十范畴之首的ousiology更有理由称之为“本体论”。
用“存在论”来译Ontology大体上是一个较为公允并符合汉语言表达的译法。
不过,如下两点似应引起特别注意:第一,“存在论”中的“存在”(toon、tobe)须与所谓“存在主义哲学”中的existence区别开,习惯上把existence译为“存在”及“实存”都是不合适的,“存在”应当较existence更根源并更具超验性。
第二,除表达existence外,在汉语习惯表达中“是”的分词形式being经常也译为“存在”,不过这种用法同样大大限制了“存在”的“存在论”内涵,因而,当把toon(tobe)惯常地译为“存在”或“在”时,还须从语义及义理上将它“还原”为“是”。
就是说,我们可以用“存在论”来称谓Ontology,但其核心范畴还是应当确定为“是”。
二、“是”(To ON)当作何解?什么是存在?实际上追问的是“是”(toon,tobe)本身,追问的是这一“是”是如何“是起来”的。
在根源的意义上,存在论实际上先行地将一切具体存在物以及所指“悬置”起来,而先追问形成实体间关联的判断、即“是”本身是如何可能的?追问显然又是基于一个实有的“是”而不是否定这一“是”的存在性。
这就是说,“是”本身无疑乃“世界”的基本事实,而哲学的起点恰恰就在于惊异于这一基本事实从而必须给这一事实确立一个自立自洽的法度,于是对“是”的追问便自然指向于对“是”的范畴性的确证与规定。
这样一来,“是”也就获得了一种共相性并且自身就成为共相,“是”本身就是一个最普遍的外延最大的抽象的概念,是既无质的差异又无量的区分的绝对的“一”,而那些被悬置起来的具体存在物以及所指则成为殊相,是通过具体的质与量所规定的“多”。
存在论不仅要确定“是”,还要通过“是”规定作为“是者”的“存在”(Being)。
在此,判断即是规定和肯定,Being是“是”的谓词和逻辑生成者,是“是”作为共相所具体展开的林林总总且层次迥异的殊相,既指作为终极理念的真、善、美、自由、正义、平等,也指一切具体可感的现象事物;既指过去了的存在(本质),也指尚待生成的存在(生存),既指人们熟悉的世界,也包含人们尚未认识甚至不可能认识的世界。
存在是指世界中能够存在的一切,但它本身作为是的谓词与殊相是以实体的样式存在的。
但是,“是者”或者“存在”作为实体存在本身必须满足如下两个条件。
第一条看起来属于技术性条件:“是者”或“存在”必须能够表达。
这一条件又包含着一种“是者”或“存在”与语言的内在关联:“是者”或“存在”必须是通过语言表述出来因而能够被理解,语言的规定性呈现出“是”的逻辑本性,同时也显示出存在论在本质上的可知特性。
存在论所确立的是一个纯有的世界而不是无的世界,必须划清“是”与“不是”的界限并把“不是”摒弃于意义及语言之外。
在此,巴门尼德所谓“说出存在”的思想直接意味着存在着作为“是”之谓词的“是者”或“存在”,而“是者”或“存在”的存在本身也验证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是”之“真”。
第二个条件也许更根本:能够存在的存在必须是“善”的。
存在论奠定的是关于存在必然存在的信念,因此,作为“是”的谓词或殊相的“是者”与“存在”必须体现出“是”的价值属性,这一价值属性是通过“是”本身的逻辑规定性确定的,因而贯通于知识图式的“是”同时也是美德的“是”。
反过来说,不符合上述规定性的所谓“是者”及“存在”其实也有理由被看成是“不是者”与“非存在”。
这里的“是”不仅意味着“真”,同时也意味着“是非”的明确界限。
这样一来,我们或许会明白:巴门尼德坚决要求肯定“是”而排斥“不是”绝不只是出于某种关于客观世界构成的纯粹认识论上的假设,而是反映了一种内在的人性及价值论设定。
存在论所奠定的是关于存在必然存在并引导着人的生存活动的价值信念。
三、存在论的论阈存在论的论阈可以通过三个问题展开: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存在?这一问并非问的“什么”,而是“是”本身,问题直接引出了对“是”的追问与确证,由此达到两个结果:一是确立起“是”作为系词的共相普遍性及逻辑整全性,通过“是”,不同实体之间得以形成主谓关系;二是树立起了“是”的信念,使我们确信对于世界的追问活动是有意义的。
第二个问题是:什么存在着?这一问直接针对在第一个问题中被悬置起来的那个“什么”,什么存在着?实际上是问:存在着什么?不过这里的“什么”并非一个未知的“什么”,它本身就是一个“实体”,即作为“是”之殊相及谓词样式的是者及存在(Being)。
尽管上述两个问题是套在一起的:“是”规定着“是者”或“存在”的内涵与边界,而“是者”或“存在”本身就是“是”成为“是”的映证。
但是,从根源上说,第一个问题优先于第二个问题,“是”规定着“是者”或“存在”。
这里的关键并不在于仅仅确定系词“是”,也不在于仅仅把“是”概念化,而在于通过“是”的确定从而展开一个“是的状态”,上述“是者”或“存在”恰恰是通过这一“是的状态”从而“存在着”的。
“是的状态”所关注的核心是“是”所“是起来”或“存在”之“在起来”的方式。
这一方式简练地说就是先验(辩证法)。
“是的状态”是一种纯粹的和先验的概念状态。
存在论的纯粹概念式的先验推演方式特别适合于说明某种超验者的存在,在一切概念化的实体中,只有“是”不需要通过经验材料而仅凭纯粹概念就可推出其存在的绝对实体,这是最完善的存在。
通过诉诸于神学、特别是基督神学,存在论关于终极理念的价值论指向获得了某种深刻的文化确证,反过来说,存在论所包含的这种超验性的价值论指向也显示了哲学存在论在面对经验世界及超验世界方面的原创智慧。
这恐怕是我们中国人在学习西方哲学时仍然需要深入思考的。
然而,话又说回来,Ontology已经形成了多种汉语及其理解传统本身就敞开了用汉文化阐释和沟通Ontology的丰富可能性,在这一意义上,如果不是基于对Ontology的基本无知,面对汉语言及汉文化本身并深入挖掘其存在论内涵,较仅仅停留于Ontology的西语含义并坚执于其中一种汉译,显然是更有出息的工作。
重要的并不在于必须将Ontology译成什么,而在于在Ontology的根基受到动摇之时,正在完成创造性转换的汉语言及其文化传统能够贡献什么并且突破什么。
对于不断追求理论超越的西方哲学传统而言,后世的西方哲学显然有理由构造与古希腊哲学的“Ontology”有所突破甚或根本不同的Ontology结构。